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整理1、物质的分类方法(见课本P3)注意:常见的混合物有溶液、胶体、浊液、空气、合金等。

如:酒、碘酒、糖水、食盐水、盐酸;而冰水和硫酸、硝酸等其他的酸、结晶水合物等为纯净物。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O),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3、常见的四大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发生条件为还原性强的置换出还原性弱的金属单质或者是氧化性强的置换出氧化性弱的非金属单质(氯气置换出澳和碘) 。

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5、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物质的量是研究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6、0.012Kg C-12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即1mol近似为6.02 X 10 23mol-1。

7、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

8、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微粒的大小、微粒的多少、微粒间的距离。

固体和液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为微粒的多少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体积的大小决定因素为微粒的多少和微粒间的距离。

气体微粒间的距离和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

因此,气体的体积一定要有温度和压强9、标况下(101Kpa 0°C) ,1mol任何气体(无论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的体积均约为22.4L。

10、通常水的密度为1g/cm3,或为1g/mL。

11、分散系分类的本质为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大于10-7m为浊液,介于10-7m和10-9m之间为胶体,小于10-9m为溶液。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第一章化学基础概论一、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

2. 研究对象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包括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生物物质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质量的纯净物质,由于它们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量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存在的元素,剩下的26种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形成的新物质。

化合物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组成和结构与所组成的元素有关。

目前已知的化合物数量极其庞大,已超过百万种。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热力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变化的过程,以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达化学反应的分子式。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用“+”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变化,用“→”符号表示反应的方向,用“↓”表示有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规则。

四、分子和化学键1. 分子和分子式分子是指同种或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最小结构单位。

分子式是指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2. 氢键氢键是一种削弱化学键相互作用的作用力,是由于氢原子与分子表面化学键中束缚电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形成。

氢键对于结晶、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折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由核部和电子部分组成。

核部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部运动,电子的轨道分为K、L、M、N四个层次,电子轨道次序和进入次序规律性很强。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酸、碱、盐的对比物概念构成特点分类质类别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氢离子和酸根离子①酸分子中是否有氧原子:含氧酸、无氧酸;②酸分子电离生成个数: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③酸性强弱:强酸、弱酸;④沸点高低:高沸点酸、非挥发性酸;低沸点酸、挥发性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①溶解性;可溶性碱、不溶性碱;②碱性强弱:强碱、弱碱;③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的个数:一元碱、二元碱盐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1)根据组成不同:①正盐;②酸式盐;③碱式盐(2)溶解性:可溶性盐、不溶性盐(3)相同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的统称:某盐、某酸盐①金属元素+酸根,读作“某酸某或某酸亚某”;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读作“某化某或某化亚某”;③金属元素+H+酸根,读作“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④金属元素+OH+酸根,读作“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氧化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氧元素为负二价时和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①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②离子型氧化物与共价型氧化物离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共价型氧化物:部分金属元素和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等③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它复杂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概念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组成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过渡金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比如七氧化二锰和三氧化铬主要由活动性较低的金属组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成.常例CO2、SO2、SO3、P2O5、SiO2、Mn2O7 、CrO3Na2O、CaO、BaO和CrO、MnO BeO、Al2O3、ZnO等.性质1.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除了二氧化硅SiO2,它不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1.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例如,CaO对应的水化物是Ca(OH)2,Na2O对应的水化物是NaOH.但对应水化物是不溶性碱的则其氧化物不与水反应,如:氧化铜不与水反应,碱金属钠、钾等,还有钙和钡的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它们都是强碱:Na2O+H2O═2NaOHCaO+H2O═Ca(OH)22.高温下,部分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CaO+SiO2═CaSiO33.部分碱性氧化物可直接与酸性氧化物反应:Na2O+CO2═Na2CO3.碱性氧化物受热时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分解.既能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能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区别与联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一些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有一些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氧化物.所以说,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A.K2CO3和K2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COC NaOH CH3COOCaF2CO SO2HD KOH HNO3CaCO3CaO SO2A.A B.B C.C D.D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2、各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分散质分散质直径主要特征实例溶液分子,离子<1nm(能通过半透膜)澄清,透明,均一稳定,无丁达尔现象NaCl溶液,溴水胶体胶粒(分子集体或单个高分子)1nm~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常透明肥皂水,淀粉溶液,Fe(OH)3胶体悬浊液固体颗粒>100nm(不能透过滤纸)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能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水泥,面粉混合水乳浊液小液滴牛奶,色拉油混合水3、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 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酸、碱、盐的对比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比:【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A.K2CO3和K2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A B.B C.C D.D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2、各种分散系的比较:3、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 ﹣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3)注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4)注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判断;5)注意物质的结构:如Na2O2是由Na+和O22﹣构成,而不是有Na+和O2﹣构成;SiO2、SiC都是原子晶体,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1molSiO2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 A,1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 A等.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2、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ρ2=M1:M2③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P1:P2=n1:n2=N1:N2⑤同质量时: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1:M2=m1:m2【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定律典例1:(2011•新疆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分析:A、对于气体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一定温度、压强下,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解答: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B、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此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故B正确;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mol,故C错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典例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的CO和C2H4C.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酸、碱、盐的对比物质类别概念构成特点分类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氢离子和酸根离子①酸分子中是否有氧原子:含氧酸、无氧酸;②酸分子电离生成个数: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③酸性强弱:强酸、弱酸;④沸点高低:高沸点酸、非挥发性酸;低沸点酸、挥发性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①溶解性;可溶性碱、不溶性碱;②碱性强弱:强碱、弱碱;③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的个数:一元碱、二元碱盐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1)根据组成不同:①正盐;②酸式盐;③碱式盐(2)溶解性:可溶性盐、不溶性盐(3)相同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的统称:某盐、某酸盐①金属元素+酸根,读作“某酸某或某酸亚某”;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读作“某化某或某化亚某”;③金属元素+H+酸根,读作“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④金属元素+OH+酸根,读作“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氧化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氧元素为负二价时和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①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②离子型氧化物与共价型氧化物离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共价型氧化物:部分金属元素和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等③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它复杂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概念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组成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过渡金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比如七氧化二锰和三氧化铬主要由活动性较低的金属组成.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常例CO2、SO2、SO3、P2O5、SiO2、Mn2O7 、CrO3Na2O、CaO、BaO和CrO、MnO BeO、Al2O3、ZnO等.性质1.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除了二氧化硅SiO2,它不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1.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例如,CaO对应的水化物是Ca(OH)2,Na2O对应的水化物是NaOH.但对应水化物是不溶性碱的则其氧化物不与水反应,如:氧化铜不与水反应,碱金属钠、钾等,还有钙和钡的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它们都是强碱:Na2O+H2O═2NaOHCaO+H2O═Ca(OH)22.高温下,部分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CaO+SiO2═CaSiO33.部分碱性氧化物可直接与酸性氧化物反应:Na2O+CO2═Na2CO3.碱性氧化物受热时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分解.既能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能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区别与联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一些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有一些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氧化物.所以说,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A.K2CO3和K2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COC NaOH CH3COOCaF2CO SO2HD KOH HNO3CaCO3CaO SO2A.A B.B C.C D.D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2、各种分散系的比较:分分散质分散质直径主要特征实例散系溶液分子,离子<1nm(能通过半透膜)澄清,透明,均一稳定,无丁达尔现象NaCl溶液,溴水胶体胶粒(分子集体或单个高分子)1nm~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常透明肥皂水,淀粉溶液,Fe(OH)3胶体悬浊液固体颗粒>100nm(不能透过滤纸)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能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水泥,面粉混合水乳浊液小液滴牛奶,色拉油混合水3、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 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 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 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 物质的分类(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2)(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 物质的转化 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 2MgCl 2(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 2=CaCO 3 (3) 酸+碱→盐+水 2HCl+Ba (OH )2=BaCl 2+H 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 3+NaCl =AgCl↓+NaNO 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u+O 22CuO(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 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 2O 3等不能与H 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8)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S+ O 2SO 2(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 SO 3+ H 2O=H 2SO 4(10) 酸+盐→新酸+新盐 CaCO 3+2HCl =CaCl 2+ H 2O+CO 2↑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Zn+CuSO 4=ZnSO 4+Cu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 、Na 、Ca 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 金属+酸→盐+氢气 Zn+ H 2SO 4= ZnSO 4+H 2↑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1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 =CuCl 2+ H 2O(1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 2+Ca (OH )2= CaCO 3↓+ H 2O (15) 同(7) (16) 同(10)三、 物质的量11.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 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 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 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 B.小苏打 C.烧碱 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 .K 2CO 3和K 2O 都属于盐B .KOH 和Na 2CO 3都属于碱C .H 2SO 4和HNO 3都属于酸 D.Na 2O 和Na 2SiO 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 、K 2CO 3属于盐,K 2O 属于氧化物,故A 错误. B 、KOH 属于碱,Na 2CO 3属于盐,故B 错误. C 、H 2SO 4和HNO 3都属于酸,故C 正确.D 、Na 2O 属于氧化物,Na 2SiO 3属于盐,故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3)注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4)注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判断;5)注意物质的结构:如Na2O2是由Na+和O22﹣构成,而不是有Na+和O2﹣构成;SiO2、SiC都是原子晶体,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1molSiO2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 A,1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 A等.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2、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ρ2=M1:M2③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P1:P2=n1:n2=N1:N2⑤同质量时: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1:M2=m1:m2【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定律典例1:(2011•新疆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分析:A、对于气体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一定温度、压强下,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解答: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B、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此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故B正确;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mol,故C错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典例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的CO和C2H4C.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分析:根据N=nN A可知,分子数相等,则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判断.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B、根据m=ρV,n=进行判断;C、n=进行判断;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解答: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二者所处的压强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二者的质量不相等,由于CO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分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C、二者质量相同,N2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故C正确;D、根据pV=nRT可知,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二者的温度不一定相等,故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关键对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可借助pV=nRT理解.【解题思路点拨】相对密度:在同温同压下,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8.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离子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原子守恒法2、电荷守恒法3、得失电子守恒法4、关系式法【命题方向】题型一:原子守恒典例1:用1L 1.0mol•L﹣1 Na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和HCO3﹣的浓度之比约是()A.1:3 B.1:2 C.2:3 D.3:2分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1.0mol/L×1L=1mol,当n(NaOH):n( CO2)≥2,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当n(NaOH):n( CO2)≤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2>n(NaOH):n( CO2)。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 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 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 B.小苏打 C.烧碱 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 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3)注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4)注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判断;5)注意物质的结构:如Na2O2是由Na+和O22﹣构成,而不是有Na+和O2﹣构成;SiO2、SiC都是原子晶体,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1molSiO2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 A,1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 A等.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2、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ρ2=M1:M2③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P1:P2=n1:n2=N1:N2⑤同质量时: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1:M2=m1:m2【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定律典例1:(2011•新疆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分析:A、对于气体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一定温度、压强下,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解答: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B、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此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故B正确;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mol,故C错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典例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的CO和C2H4C.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分析:根据N=nN A可知,分子数相等,则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判断.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B、根据m=ρV,n=进行判断;C、n=进行判断;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解答: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二者所处的压强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二者的质量不相等,由于CO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分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C、二者质量相同,N2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故C正确;D、根据pV=nRT可知,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二者的温度不一定相等,故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关键对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可借助pV=nRT理解.【解题思路点拨】相对密度:在同温同压下,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8.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离子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原子守恒法2、电荷守恒法3、得失电子守恒法4、关系式法【命题方向】题型一:原子守恒典例1:用1L 1.0mol•L﹣1 Na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和HCO3﹣的浓度之比约是()A.1:3 B.1:2 C.2:3 D.3:2分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1.0mol/L×1L=1mol,当n(NaOH):n( CO2)≥2,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当n(NaOH):n( CO2)≤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2>n(NaOH):n( CO2)>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mol:0.8mol=5:4,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根据原子守恒分析解答.解答: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1.0mol/L×1L=1mol,当n(NaOH):n( CO2)≥2,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当n(NaOH):n( CO2)≤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2>n(NaOH):n( CO2)>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mol:0.8mol=5:4,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设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是x,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是y,根据碳原子守恒得x+y=0.8①根据钠原子守恒得:2x+y=1②,根据①②得x=0.2 y=0.6,所以CO32﹣和HCO3﹣的浓度之比=0.2mol:0.6mol=1: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从原子守恒的角度分析.题型二:电荷守恒。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 .K2CO 3和K 2O 都属于盐 B .KOH 和Na 2CO 3都属于碱 C .H 2SO 4和HNO 3都属于酸 D .Na 2O 和Na 2SiO 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 、K 2CO 3属于盐,K 2O 属于氧化物,故A 错误. B 、KOH 属于碱,Na 2CO 3属于盐,故B 错误. C 、H 2SO 4和HNO 3都属于酸,故C 正确.D 、Na 2O 属于氧化物,Na 2SiO 3属于盐,故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3)注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4)注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判断;5)注意物质的结构:如Na2O2是由Na+和O22﹣构成,而不是有Na+和O2﹣构成;SiO2、SiC 都是原子晶体,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1molSiO2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 A,1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 A等.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2、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我们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ρ2=M1:M2③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P1:P2=n1:n2=N1:N2⑤同质量时: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1:M2=m1:m2【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定律典例1:(2011•新疆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分析:A、对于气体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一定温度、压强下,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解答: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B、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此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故B正确;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状况下约为22.4L/mol,故C错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典例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的CO和C2H4C.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分析:根据N=nN A可知,分子数相等,则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判断.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B、根据m=ρV,n=进行判断;C、n=进行判断;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解答: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二者所处的压强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二者的质量不相等,由于CO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分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C、二者质量相同,N2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故C正确;D、根据pV=nRT可知,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二者的温度不一定相等,故分子数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关键对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可借助pV=nRT理解.【解题思路点拨】相对密度:在同温同压下,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注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8.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离子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原子守恒法2、电荷守恒法3、得失电子守恒法4、关系式法【命题方向】题型一:原子守恒典例1:用1L 1.0mol•L﹣1 Na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和HCO3﹣的浓度之比约是()A.1:3 B.1:2 C.2:3 D.3: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261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2614)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1.2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 H2SO4、 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Fe2+、S、 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 Cl-、 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1.2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 H2SO4、 KMnO4等;2+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 、S、 Cl2等;-2-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 、 S 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1.2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 H2SO4、 KMnO4等;2+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 、S、 Cl2等;-2-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 、 S 等。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 Br2 I2 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物质的分类(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2(3)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定义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化学变化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

如: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类型按反应形式可分为: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2MgCl2(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2=CaCO3(3)酸+碱→盐+水 2HCl+Ba(OH)2=BaCl2+H2O(4)盐+盐→两种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u+O22CuO(6)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 2O 3等不能与H 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氮及其化合物1、氮的氧化物:NO2和NO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2NO+O2==2NO2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不溶于水。

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以上三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

低沸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

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作用)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如: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3-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2-、Fe2+、SO32-、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

3、氨气(NH3)(1)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

化学必修1(苏教版)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2物质的转化〔反响〕类型四种根本反响类型: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置换反响,复分解反响,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的关系氧化复原反响1.氧化复原反响:有电子转移的反响2. 氧化复原反响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复原反响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复原剂〔有复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响〕氧化剂〔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复原〔发生复原反响〕氧化复原反响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响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及“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响物是复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响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复原得到的产物是复原产物氧化性、复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复原反响比拟:氧化剂 + 复原剂→ 氧化产物+复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复原性:复原剂 > 复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复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复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复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 Br2 I2 S对应的阴离子复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响条件进展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复原剂,所需反响条件越低,说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复原剂复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响条件越低,说明复原剂的复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响,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响,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及同一物质反响的产物比拟: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2 > S离子反响〔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2.核素【知识点的认识】1、核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题型:核素概念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Sm与Sm的说法正确的是()A.Sm与Sm互为同位素B.Sm与Sm的质量数相同C.Sm与Sm是同一种核素D.Sm与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分析:A.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B.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C.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D.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解答:A、Sm由与Sm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素,故A正确;B、Sm的质量数为144,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误;C、Sm与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Sm与Sm是不同核素,故C错误;D、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点的认识】1、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即可.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典例1: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O2、O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l3与FeCl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分析: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对照概念即可完成.【解题思路点拨】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需要熟记高中所学的容易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等都是混合物.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认识】1、酸、碱、盐的对比物概念构成特点分类质类别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氢离子和酸根离子①酸分子中是否有氧原子:含氧酸、无氧酸;②酸分子电离生成个数: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③酸性强弱:强酸、弱酸;④沸点高低:高沸点酸、非挥发性酸;低沸点酸、挥发性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①溶解性;可溶性碱、不溶性碱;②碱性强弱:强碱、弱碱;③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的个数:一元碱、二元碱盐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1)根据组成不同:①正盐;②酸式盐;③碱式盐(2)溶解性:可溶性盐、不溶性盐(3)相同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的统称:某盐、某酸盐①金属元素+酸根,读作“某酸某或某酸亚某”;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读作“某化某或某化亚某”;③金属元素+H+酸根,读作“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④金属元素+OH+酸根,读作“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氧化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氧元素为负二价时和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①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②离子型氧化物与共价型氧化物离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共价型氧化物:部分金属元素和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等③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它复杂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概念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组成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过渡金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比如七氧化二锰和三氧化铬主要由活动性较低的金属组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成.常例CO2、SO2、SO3、P2O5、SiO2、Mn2O7 、CrO3Na2O、CaO、BaO和CrO、MnO BeO、Al2O3、ZnO等.性质1.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除了二氧化硅SiO2,它不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1.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例如,CaO对应的水化物是Ca(OH)2,Na2O对应的水化物是NaOH.但对应水化物是不溶性碱的则其氧化物不与水反应,如:氧化铜不与水反应,碱金属钠、钾等,还有钙和钡的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它们都是强碱:Na2O+H2O═2NaOHCaO+H2O═Ca(OH)22.高温下,部分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CaO+SiO2═CaSiO33.部分碱性氧化物可直接与酸性氧化物反应:Na2O+CO2═Na2CO3.碱性氧化物受热时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分解.既能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能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区别与联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一些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有一些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氧化物.所以说,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A.K2CO3和K2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定义分析即可.解答:A、K2CO3属于盐,K2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B、KOH属于碱,Na2CO3属于盐,故B错误.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故C正确.D、Na2O属于氧化物,Na2SiO3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COC NaOH CH3COOCaF2CO SO2HD KOH HNO3CaCO3CaO SO2A.A B.B C.C D.D分析:根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根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题.【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2、各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分散质分散质直径主要特征实例溶液分子,离子<1nm(能通过半透膜)澄清,透明,均一稳定,无丁达尔现象NaCl溶液,溴水胶体胶粒(分子集体或单个高分子)1nm~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常透明肥皂水,淀粉溶液,Fe(OH)3胶体悬浊液固体颗粒>100nm(不能透过滤纸)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能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水泥,面粉混合水乳浊液小液滴牛奶,色拉油混合水3、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 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5、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⑥烟、云、雾.7、胶体的分离与提纯:胶体与浊液:过滤.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用半透膜.【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 (l﹣100n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分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据此即可解答.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小于10﹣9m ),故A错误;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介于10﹣9﹣10﹣7m ),故B正确;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C错误;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 ),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二:胶体的性质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与联系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 nm,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6.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点的认识】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需要重点掌握.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判断;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A错误;B、0.012 kg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为1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D、常温常压下,1 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判断,题目较简单.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典例2: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B.1mol 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C.7.8g 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 A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减少;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解答: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0.1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的铁离子小于0.1mol,Fe3+的数目小于0.1n A,故A错误;B、1mol氨气中含有3mol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 A,故B正确;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2n A,故C错误;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2)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可编辑可修改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升失氧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去2乂“I ITOO-12KBr + Cl 5— B 乓十 2KC1I卞得到羽L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化綁硕卜奸金属氧化物 非全屈氧化靭(碱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还原剂T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 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一一只有氧化性,如Fe3+、H2SQ、KMn©等;中间价态一一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I2等;最低价态一一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I-、S2-等。

(3) 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I2 Br 2 I 2 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 16HCI (浓)=2KCl + 2MnCI 2 + 5Cl 2? + 8H 2。

MnO + 4HCI(浓)=△= MnCI 2 + CI 2? + 2H 2Q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Q> MnQ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女口:2Fe + 3CI 2 = 2FeCI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I 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3)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4)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 Mg2+和OH等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2-,HCO-,SO32-,OH和N J等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 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 Fe2% NO-(小等3丰6、发生络合反应:如Fe与SCN(5)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2、1 mol粒子的数目是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x 10 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nN A摩尔质量1 、数值: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M m,或n —,或m n M n M物质的聚集状态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 m表达式:V=—;单位:L・mol -1n在标准状况(0°C,101KPa)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mol。

补充:① P 标=M/ T p 1/ p 2 = M1 / M 2②阿佛加德罗定律:WV2= m/n 2= N1/N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1)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 B = nMV液(2)溶液稀释:C I V I=C2V2(3)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的关系:c=1000 p w%M2.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主要操作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O1计算.02称量(或量取).03溶解.04转移.05洗涤.06定容.07摇匀.08贮存溶液.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误差分析:物质的分散系1.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胶体(10-9~10-7m)浊液(大于10-7n)2. 胶体:(1 )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特有的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3.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将饱和的FeCb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FeCI 3 + 3H 2O仝=Fe(OH)3(胶体)+ 3HCI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碘单质的检验(遇淀粉变蓝)蛋白质纤维的检验(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碳酸盐的检验:取样与盐酸反应,若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且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试样中含有CO32-。

NH4啲检验:取样与碱混合加热,若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产生,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4+Cl-的检验:取样并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证明该试样中含有Cl-。

SO42-的检验:取样并向其中加入稀HCI、BaCI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CI,证明该试样中含有SO42-。

K(K+)的检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焰色,紫色。

Na(Na+)的检验:观察其焰色,黄色。

第三单元原子的构成认识原子核v1.0可编辑可修改质于!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干核I 中干*环带电核外电干土 一牛电干帶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之间互称为 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1. 氯气的生产原理(1 )工业制法一一氯碱工业2NaCI + 2H 20 ==== 2Na0H ++ Cl 2T正极 负极(2)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Mn0+ 4HCI (浓)=△ = MnCI 2 + 2f0+ Cl 2 f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除杂:HCI 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 溶液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 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化学性质:1. Cl 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X" …… 2FeCL 3Z X表示质量数为 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康千2. Cl 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3. Cl 2与碱的反应Cl 2 + 2NaOH=NaC_ NaCIO+ H2O 84 消毒液成分为NaCIO2CI2+ 2Ca(OH)2=CaCl2+ Ca(ClO) 2+ 2H2O CaCl 2、Ca(ClO) 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 2为有效成分氯水Cl2 + H2O == HCl + HClO成分分子:HO Cl2、HClO+ - - -离子:H、Cl、CIO、OH氯水的性质1. 酸性2. 氧化性3.漂白性4.不稳定性Cl-的检验:试剂:AgNO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结论:溶液中有Cl次氯酸的性质1.酸性2.氧化性3.漂白性4.不稳定性:2HC10 光照2ET1 4 0汀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1. 状态:气态(Cl2)T液态(B「2)T固态(|2)2. 颜色:黄绿色(Cl2)T深红棕色(B「2)T紫黑色(|2),颜色由浅到深3. 熔、沸点: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4. 溶解性:Br 2和I2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溴水一一橙色在苯、CCl4为橙红色碘水一一黄色在苯、CCl4为紫红色I2的检验:试剂:淀粉溶液现象:溶液变蓝色溴和碘的化学性质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Cl 2> Br 2 > I 2 2KBr+Cl2=2KCI+B「2 2KI +CI 2=2KCI+I 2 2KI+Br 2=2KBr+l 2Br-、I -的检验:①试剂:AgNO溶液和稀硝酸Ag+ + Br -= AgBr J 淡黄色一一照相术Ag+ + I -= AgI J 黄色一一人工降雨②苯、CCI4等有机溶剂、氯水溴、碘的提取: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人们可以把海水中的溴离子、海带等海产品浸出液中的碘离子氧化成溴单质和碘单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