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关节外科案例分析题
关节外科案例分析题一、患者,女,50岁,因“摔伤致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一小时”急诊平车入病房,入院时神志清,痛苦貌,测T36.5,P80次/分,BP125/70 mmHg,左下肢肿胀明显,成缩短、成角畸形,触之有骨擦感,左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左足趾活动好,末梢血循好,诉感觉无麻木。
X片示:左胫腓骨粉碎骨折。
入院后予以左下肢石膏固定,完善术前检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安返病房。
相关问题:1、患者存在的护理诊断有哪些?(1)生命体征的改变与骨折手术有关(2)疼痛与骨折有关(3)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4)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限制活动有关(5)自理能力缺陷与骨折有关(6)知识缺乏:缺乏手术及疾病相关知识2、石膏固定的观察要点是什么?(1)促进石膏干固,冬季可局部用烤灯,红外线照射,并注意保暖。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2)在搬运翻身或改变体位时,需注意保护石膏,防止折断。
(3)注意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如皮肤颜色苍白、发绀、剧烈疼痛、麻木时,应报告医生处理。
(4)预防压疮,帮助病人定时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
(5)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及淋巴的回流,利于肿胀的消退3、如何进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患肢的感觉、肿胀、皮肤颜色、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回流情况,局部是否有明显肿胀发亮、张力性水泡,末端皮肤是否由潮红发展呈暗红,或可见大理石花纹改变,患肢有无感觉异常如蚁行感、麻木感或感觉消失等缺血性坏死的征象;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二、患者,男。
35岁,因“摔伤致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小时入院”,神志清,精神萎,痛苦貌,查体:T 36.5 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5/80mmHg,左肩部肿胀,压痛,方肩畸形,上举、外展受限,左上肢末梢血运好,手指活动好,诉感觉无麻木。
完善相关检查,在颈丛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请说出该患者的医疗诊断?患者的医疗诊断为:左锁骨骨折2、该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相关措施?(1)疼痛:①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骨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外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鼓励病人进食,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按医嘱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四肢及关节骨折的病人,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5、对四肢骨折患者,应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6、搬动骨髓炎及骨肿瘤病人时,动作要轻,防止病理性骨折。
7、脊柱疾病合并截瘫者,翻身时须保持躯干成一直线, 防止因曲屈、扭转、椎体错位而加重损伤。
8、注意倾听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的主诉,随时帮助解除不适。
9、指导上肢骨折者练习手指握拳活动,下肢骨折者练习髋双、双膝及双足踝、足趾屈曲活动。
10、对下肢持续牵引及截瘫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形成。
1)保持床单位平整、枯燥,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2)截瘫病人大便失禁应随时更换污染被服,使用便盆勿拖拉,必要时应用压疮敷料保护。
3)建立压疮预防表,注意翻身时间、卧位、皮肤情况,采取措施,认真登记。
4)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11、对恢复期病人,应定时指导并协助进展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废用综合症、深静脉血栓等。
在功能锻炼过程中以主动活动为主。
二、牵引病人的护理1、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牵引患者应严格交接班,注意观察远端血运是否良好,指〔趾〕端感觉及运动有无障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患肢疼痛加剧时,及时通知医生增减牵引重量。
3、保持牵引力作用有效,牵引绳上严禁搭放物体,告知患者家属不可随意调节牵引锤重量。
4、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而定,不可随意改变。
皮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公斤,骨牵引重量体重的1/8—1/10,一般为7—8Kg。
5、皮牵引的病人,注意绷带有无松散、脱落,定时松解牵引,注意有无绷带过紧导致血管神经压迫。
6、骨牵引的病人,注意克氏针孔处有无炎性分泌物及出血。
注意保护针眼部位,防止感染。
每日用75%酒精消毒针孔处,牵引针两头应套上带有橡皮塞的小瓶。
7、骨牵引的病人,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当发生牵引针偏移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调整。
观察肢端血运的五个方法
观察肢端血运的五个方法
1. 检查皮肤颜色:正常情况下,肢体皮肤应该呈现粉红色或者和周围肤色一致。
如果肢体皮肤呈现苍白或者发青,可能表示血液供应不足。
2. 观察肢体温度:用手轻轻触摸肢体表面,正常情况下,肢体应该有一定的温度。
如果觉得肢体冰冷或者异常温热,可能表示血液循环有问题。
3. 检查脉搏:通过触摸肢体上的动脉,比如颈动脉、桡动脉或者足背动脉,来检查脉搏是否有规律和强度。
如果脉搏弱或者不规律,可能意味着血液供应不足。
4. 进行毛细血管回填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 CRT)测试:用手指轻轻用力按压肢体的指尖或者手掌,然后松开。
正常情况下,肢体血管会迅速充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如果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可能表示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5. 进行运动测试:让观察者做一些肢体运动,比如挥动手臂或者踮起脚尖。
观察运动过程中肢体的颜色和皮肤变化,如果运动后肢体回复缓慢或者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可能表示血液供应不足。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是指对患者受伤或疾病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
通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皮肤湿润程度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是否正常,并进一步了解其疾病的严重程度。
首先,观察患肢的颜色。
正常的患肢应该呈现正常的皮肤色泽,有光泽且健康。
若患肢呈现苍白、发绀、紫绀等颜色变化,则可能是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
如果患肢呈现发红或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也需要及时处理。
其次,观察患肢的温度。
正常的患肢应该具有正常的体温,与其他健康肢体相比较没有明显的温度差异。
如果患肢呈现异常的高温或低温,可能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代谢问题引起的。
例如,患肢感觉冷时可能是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患肢异常热时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反应导致的局部温度升高。
此外,观察患肢的皮肤湿润程度也是判断患肢末梢血运感觉的重要指标。
正常的患肢应该具有正常的皮肤湿润程度,不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如果患肢呈现异常的干燥或湿润,可能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其他代谢问题引起的。
例如,患肢干燥可能是由于缺血导致皮肤缺乏足够的水分,而患肢湿润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者出汗异常引起的现象。
除了直接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医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检查来评估患肢的血液供应情况。
例如,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
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末梢血运感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病变或血栓形成等问题。
总结起来,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是评估患者受伤或疾病患肢血液供应情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皮肤湿润程度等指标,以及进行一些特定的检查,可以对患肢末梢血运感觉进行全面评估,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踝关节术后护理要点及措施
踝关节手术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术后正确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为踝关节术后护理要点及措施,供患者及家属参考。
一、术后早期护理1. 保持伤口干燥:术后伤口处可能会有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
如有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
2. 观察伤口: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如出血、红肿、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
3. 固定与支具:术后患者需按照医生指导佩戴石膏或支具,保持踝关节固定在适当位置。
定期检查石膏或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或过松。
4. 观察末梢血运:注意观察患肢足趾的末梢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出现疼痛、发冷、麻木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5. 抬高患肢:术后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
一般使用软枕使患肢抬高约20厘米,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
6. 预防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康复。
二、功能康复训练1. 术后第1-2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活动训练,如足趾屈伸、踝关节旋转等。
2. 术后第3-4周:逐渐增加运动量,进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足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
3. 术后第5-6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
4. 术后第7-8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如蹲起、慢跑等。
5. 术后第9-12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生活护理1. 保持良好的心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康复。
2. 饮食护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钙、磷、蛋白质等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3. 避免负重: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患肢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4.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5.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四、注意事项1. 术后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末梢血液循环观察评估与记录(1)
二、末梢血液循环的概念
所谓末梢血液循环,就是指人体离心脏最远的部位的血液循 环,常用来形容手指、脚趾、口唇、耳廓、表皮等。
三、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的重要性:
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在病情观察中非常重要: 1、休克病人、急危重症病人,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直 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2、局部手术病人,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也非常关键,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局部外观与功能状况,直接关系到 病人的生活质量。
1.病人绝对卧床休息7~14天,保持情绪稳定,患肢用石膏 托固定于功能位并抬高,防止受压。 2.注意保温, 室温保持在25~28℃,局部立灯照射7~10天 (防烫伤),避免寒冷刺激,防止血管痉挛. 3.实施“三抗”确保手术成功(用药的护理) 4.抗凝血: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 潘生 丁 5.抗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限制 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6.抗痉挛:镇静止痛,保温防寒,严禁吸烟,使用解痉药物。
血管危象的观察:
血管危象:静脉痉挛或者栓塞时组织明显肿胀,皮肤 颜色由暗红→紫→紫黑。 动脉静脉同时栓塞时兼有二者表现:皮肤呈灰暗色, 最后变成紫黑色。
血管危象的判断:
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尤以术后24小时 多见。出现血管危象可在短时间内(1~2小时)密切 观察,应针对原因,积极处理,处理后无效,则早期 探查,否则延误时机,造成失败。
7.密切观察患肢(指)的血液循环,包括局部皮肤温度、颜色、 肿胀程度、毛细血管返流情况一般要求术后10天内,每1 小时测量一次并作好记录,及时准确判断血管危象的发 生。
8.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正确的补充血容量。 9.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渗血情况。 10.做好心理护理,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
骨科专科护理常规
石膏固定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石膏松紧度2.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脉搏搏动。
3.骨筋膜室综合征。
4.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石膏综合征压迫性溃疡、化脓性皮炎等。
护理要点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石膏固定前肢体或躯体应清洁干净,注意保暖和降温。
2.石膏固定应松紧适宜,躯干石膏预防石膏综合症。
3.石膏未干之前:(1)要用手掌平托石膏固定的肢体,不可用手抓捏。
(2)尽量不要搬动病人,如要变换体位,应予以适当扶持。
(3)切勿牵拉、压迫、活动,也不可在石膏上放置重物。
(4)不应覆盖毛毯,温度低湿度大时可用灯或电吹风吹干。
4.石膏干后勿受潮,搬动、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加以保护。
5.石膏固定边缘应修理整齐、光滑,使病人舒适,保持床单位及石膏整洁。
6.观察有无出血外渗的情况。
7.如石膏内有腐臭味,应通知医生及时换药。
8.指导病人做石膏内的肌肉舒缩运动,循序渐进。
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及水果。
2.长期应用石膏固定、在拆除或更换石膏时,应及时去除皮肤表面死皮组织,可用温热的湿毛巾浸湿擦去。
不可强行撕剥。
3.拆除石膏后的肢体,可辅以中医治疗或用中药浸泡、熏蒸或按摩、推拿等。
骨骼牵引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和色泽。
2.牵引状态是否正常。
3.有无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足下垂,肌肉萎缩等。
护理要点1.对牵引病人认真交接班,每班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和色泽。
2.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3.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4.维持有效牵引力、和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重量,不能擅自改变体位。
5.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定时叩击背部,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每日用乙醇棉签涂擦2次,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不需要覆盖任何敷料。
健康指导1.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2.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鼓励病人主动伸屈踝关节,或被动做足背伸活动,以防止足下垂和关节僵硬,练习各关节活动,以活动后病人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资料讲解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定义: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而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5P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方法:(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骨折病人患肢血运的临床护理观察
骨折病人患肢血运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肢端血运及活动情况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的意义。
方法:“5p”字记忆法(1、pain疼痛;2、pallor苍白;3、paresthesia感觉异常;4、paralysis麻痹5、pulselessness无脉)等专科护理。
结果:对82例患者通过细心观察,良好护理综合治疗,81例患者骨折临床愈合,仅1例患者损伤严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结论:早期肢体血运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影响血液循环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并发症,通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折;肢端血运;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092-02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
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可出现异样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观察患肢血运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现将我院2003年82例四肢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专科护理结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开放性骨折:上肢16例,下肢20例;闭合性骨折:上肢24例,下肢22例;性别:54例,女28例:年龄:9-94岁;平均48.6岁。
1.1观察方法采用“5P”字法: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进行严密观察。
1.2血运观察的平定标准I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
II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减弱(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
III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
1.3观察结果比较3护理3.1心理护理骨折会使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整个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活动就会紊乱,抗病能力下降。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定义: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 , 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 , 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 , 而出现疼痛 , 肿胀 , 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 , 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 , 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 5P 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 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方法:(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骨科护理常规
外科一般护理常规1.热情接待患者,根据病情安置床位通知医生并行入院宣教。
2.按规定测生命体征和体重。
3.急诊未开医嘱前不给饮食、止痛、镇静剂。
4.入院后次晨留大小便标本送检。
5.进行健康教育如:检查前后注意事项、饮食、用药、术前术后指导、心理护理等。
6.严格执行护理程序并按分级护理要求。
7.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8.术后按麻醉方式护理。
9.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脱落、过紧等现象。
10.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的量、性质,并记录。
11.大手术病人严格执行治疗饮食,并需进行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1.全麻术后病人回病室未清醒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清醒后按病情更换体位,冬天注意保暖。
2.病人出现躁动时妥善固定肢体或加床档,防坠床。
3.经常巡视病房,清醒病人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直至停止记录,未清醒每半小时测一次连续12次,以后改为每小时一次,直至医嘱停止。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呼吸,口唇,皮肤,指甲颜色,如有发绀或呼吸困难,立即给氧或人工辅助呼吸,心电监护,观察血氧饱和度,及时通知医生。
5.麻醉清醒后,鼓励病人呼吸及咳嗽并协助翻身,按医嘱给予饮食。
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麻)术后护理常规1.硬膜外麻的病人回病房后平卧6小时,腰麻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8-12小时,以后按病情更换体位。
2.了解麻醉平面是否消失,并注意呼吸运动,注意观察头痛和恶心呕吐情况,并予相应处理。
3.接病人后即测体温一次,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4次正常后改为每2小时一次,4次正常后改每4小时一次至医生停医嘱。
4.手术后4-6小时不给饮食。
5.了解排尿情况,如术后6小时病人膀胱充盈,排尿困难应协助排尿,必要时导尿。
局麻术后护理常规1.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手术部位摆好体位。
2.观察有无麻药反应,如无晕厥、呕吐、烦躁、皮疹等即可进食。
如行锁骨下或肋间麻醉,应注意有无气胸发生。
3.术后每3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连续3次正常停。
四肢骨折病人的血运观察
感觉异常、无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筋膜室综合症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间 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早期症状。多见于小腿和前臂。
骨筋膜室综合症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 前臂:65mmhg,(8.7kpa) 小腿:55mmhg,(7.3kpa) 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 肿——缺血——缺血的恶性循环。体位是平 放于心脏水平。
观察注意点:*棉棒轻压;
*选取甲床观察甲下毛细血管 充盈时间;
谢谢聆听!
观察方法
5p征: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 无脉
疼痛
专科护理
苍白、麻痹的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 造成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血供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1注 意使患肢抬高而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之高于心 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 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 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四肢骨折病人的 血运观察
学习目标
骨折的定义。 骨折病人的观察 卧床病人的并发症。 断指的观察及保存。
骨折
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 受损,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可出现异样疼痛、肿胀、皮肤 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其严重的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和肢体缺血坏死。因此,早期观察 患肢血运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末梢血运的观察PPT课件
雷诺病
总结词
雷诺病是一种末梢血管疾病,由于寒冷或情 绪刺激导致肢体远端血管痉挛。
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措施。
PART 04
末梢血运特殊的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血小板药物
用于抑制血小板集合,下落血 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血管扩大剂
扩大血管,增加血流量,改进 血液循环。
抗凝药物
防止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 。
溶栓药物
溶解血栓,恢复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血管搭桥手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改进血液循环。
202X-2026
ONE
KEEP VIEW
末梢血运的视察PPT 课件
WENKU
REPORTING
汇报人:
202X-12-30
CATALOGUE
目 录
• 末梢血运视察的重要性 • 末梢血运的视察方法 • 常见末梢血管疾病 • 末梢血运特殊的应对措施 • 日常保健与预防
PART 01
末梢血运视察的重要性
202X-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REPORTING
了解末梢血液循环状态
视察血液循环情况
通过视察末梢血运,可以了解血 液循环的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血 液循环障碍。
早期发现病变
对末梢血运的视察有助于早期发 现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等,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
末梢血运观察的护理操作标准
胫后动脉:内踝后缘与跟腱之间,触摸时将踝关节放在轻度背伸位,使血管处于比较紧张状态,则搏动更为清楚
7、肌肉缺血4小时发生坏死;神经对缺血耐受性虽较长,但较敏感,缺血30分钟即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2-24小时,周围神经发生坏死
8、组织压超过30mmHg,为切开减压指征
末梢血运观察的护理操作标准
护士准备
洗手、皮尺、皮温测量仪、必要时备听诊器
问诊
1、询问病人疼痛部位、疼痛性质、评估疼痛程度
2、询问病人有无麻木部位
望诊
1、肢端皮肤颜色(与健测比较)
2、肢体是否肿胀(与健侧比较),有无水泡
触诊
使用手背或手指背侧触诊
1、触摸病人健侧肢端皮温(必要时使用皮温仪)
2、触摸病人患侧肢端皮温(必要时使用皮温仪)
3、用手指压迫皮肤数秒钟后迅速放松,注视其颜色的改变情形
4、用手指指腹触摸创伤或手术部位以下动脉搏动
动诊
1、嘱患者活动肢端
2、被动牵拉患者肢端
量诊
1、选择肿胀最严重之处,使用皮尺测量肢体周径
2、选择健侧同一水平测量肢体周径
3、比较肿胀程度
4、必要时配合医生测量组织压
听诊
1、必要时使用听诊器听诊肢端动脉搏动
观察要点
1、肢体缺血表现:动脉受阻,皮肤苍白;静脉受阻,皮肤缺血严重时:难以忍受的疼痛,尤其肌肉的牵拉疼痛十分严重。远端肢体运动功能和皮肤感觉丧失,肢体肿胀或送瘪缩等。
4、触摸皮温时应选择同一水平面,因肌肉的血管比较丰富,关节部位的皮肤比肌肉部位的皮肤温度略低
5、毛细血管正常充盈时间:1-2秒钟。如皮肤转色的时间长,且呈不规则的斑块状,从周围向中心,提示为血供不佳
(完整版)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观察创伤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注意事项及要点(一)观察目的创伤骨科术前患者经常需进行患肢制动、固定等,常会出现末梢循环相对较差、感觉、活动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日常护理中需进行观察和记录,避免出现相应并发症。
(二)观察对象对于新鲜骨折的患者、行皮牵引治疗的患者、行骨牵引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的患者、石膏及夹板外固定后的患者。
(三)观察项目对于患肢末梢的观察包括:(1)血运: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血运肤色红润;如为灰白或苍白为动脉缺血的表现;如为暗红甚至暗紫是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
(2)感觉:是否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迟钝等;包扎过紧、患者缺血造成的感觉异常多感觉呈套状,神经因素引起的感觉异常长于神经分布、走向有关。
(3)活动:是否出现活动障碍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评估指征1、肤色动脉供血不足时,肤色苍白,指(趾)腹空虚感。
静脉回流不良时,肤色呈青紫色。
2、皮温伤肢远端同健侧对称点作比较。
对比时,双侧肢体要在同一室温下。
亦可用皮温计进行测量和比较。
皮温低于健侧说明血液循环差。
3、动脉搏动上肢可触诊桡动脉和尺动脉。
下肢可触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
如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有肢端缺血现象。
桡动脉: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一手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桡侧,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桡动脉。
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其搏动易于触摸。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踝关节前方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足背动脉。
4、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用手指压迫伤肢的指(趾)甲,甲下颜色变为苍白,移去压迫,1-2秒内即恢复原来红润现象为正常。
若有动脉供血欠佳,充盈时间延长(>3S)。
如以上观察不明确时,指(趾)腹部位消毒后,以消毒针头或刀片刺破或割破全层皮肤,观察有无出血,如无出血,则有血运障碍。
如发现患者的患肢青紫、发绀,肿胀,疼痛,苍白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皮肤感觉与健侧感觉不同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末梢血液循环观察评估与记录 (1)
四、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要点
1、皮肤温度 2、皮肤颜色 3、毛细血管反应 4、肿胀情况 5、动脉搏动 6、患者主观肢体感觉
四、下面以我科的断(肢)指再植术后的病人的末梢 血液循环观察、评估为例围绕以上观察要点展开讲 述。
断肢(指)再植是把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 在光学放 大镜的注视下, 采取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肌腱和神 经修复等一系列外科手术,将肢体重新缝合回原位, 恢复血液 循环, 使之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高精细手术.
血管危象的观察:
血管危象:静脉痉挛或者栓塞时组织明显肿胀,皮肤 颜色由暗红→紫→紫黑。 动脉静脉同时栓塞时兼有二者表现:皮肤呈灰暗色, 最后变成紫黑色。
血管危象的判断:
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尤以术后24小时 多见。出现血管危象可在短时间内(1~2小时)密切 观察,应针对原因,积极处理,处理后无效,则早期 探查,否则延误时机,造成失败。
皮瓣术后局部血液循环的观察与评估
1.保持室温在23~25°C,做好保暖,可根据情况局 部用60W烤灯照射,灯距患肢30~40cm。患肢皮温应 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相同或略高1~2°C;如患肢皮 温比正常皮温温度低3~4°C,说明有血管危象,要 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
2.一般术后24小时内,每30~60分钟查看1次皮瓣血液 循环,术后头3天需严密观察,如无异常,可改为4~6 小时观察。发现皮瓣血液循环不好时,应寻找原因如 固定是否妥当,及时处理,并应按医嘱给扩张血管药 物。如皮瓣出现颜色变浅或苍白,说明动脉供血不足 ,有栓塞或痉挛;如皮瓣出现紫色或黑色斑点,说明 静脉回流不好;如出现大面积红紫或黑紫,说明栓塞 加重。
末梢血液循环观察 评估与记录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
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血液由左心室射出 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 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 谢产物,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 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 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 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包括皮肤的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包括皮肤的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包括皮肤的深度探索1. 介绍血液循环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之一,它确保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能够清除废弃物和二氧化碳。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尤其是皮肤,可以提供有关患处状况和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人体的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系统以及血液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氧气丰富的血液推送到全身。
血管系统包含动脉、静脉和微循环。
动脉将氧气富集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到心脏。
微循环是指位于细胞和组织级别的微小血管网络,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并帮助排除废弃物。
3.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可以从外观和感觉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3.1 外观观察外观观察主要关注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湿度等指标。
正常情况下,皮肤呈现自然的肤色,温度适中,不过于干燥或者湿润。
如果血液循环存在问题,患处的皮肤可能呈现不同于周围区域的颜色变化。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发绀或红肿等现象。
患处的皮肤温度也可能受到血液循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观察患肢皮肤湿度也可以提供有关组织水分和血液循环状态的线索。
3.2 感觉观察除了外观观察,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感觉。
当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时,患者可能会感受到冷或者麻木。
这是因为血液无法充分到达患处,导致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疼痛和痉挛也是患肢血液循环异常的常见症状。
通过仔细询问和观察患者的感觉,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肢血液循环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如何改善血液循环对于患肢血液循环异常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血液流动。
4.1 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度和频率,锻炼可以加速血液的流动,有助于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同时也有利于清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观察末梢血运程序
观察末梢血运护理程序患者取平卧位,使身体各部位基本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用手指压迫患者指(趾)甲或额部、胸骨表面、胫骨前内侧面等皮下组织表浅部位,片刻后去除压力,观察按压局部皮肤颜色变化。
1.撤除压力后,局部皮肤颜色由白转红的时间≤2s为正常,试验阴性。
2.由白转红时间>3s,或呈斑点状发红为试验阳性,说明循环功能障碍。
判断微循环功能状态。
3.某一肢体阳性,其它肢体、部位阴性,提示该肢体动脉血液减少或中断,如脉管炎等疾患。
各种原因的休克,休克与低血压状态的鉴别,可疑肢体动脉阻塞者。
局部皮肤损伤、感染者。
皮肤颜色过深,影响结果判定。
环境温度过低,患者感觉寒冷时,本试验可出现假阳性。
常用于检查肢体末梢微循环的状况。
一般选择骨面较平坦处,如额部、胸骨表面、指趾端等。
用手指压迫皮肤片刻,使皮肤苍白。
正常时,松手后立即充盈转红,一般需要时间2s。
若转红时间显著延长,说明末梢循环障碍,多见于休克、严重挤压伤及肢体局部动脉阻塞等。
(1)指体色泽断指再植术后指体色泽的变化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客观指标。
完全性离断的指体再植术后由于远端指体血管已失神经控制,全部处于扩张状态,所以再植断指的色泽比正常指红润。
(2)指体温度指体温度的变化是直接反映断指再植术后血循环重建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3)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如果指体供血障碍,不仅指体苍白,而且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消失。
当指体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充盈现象由迅速渐渐变为消失,指体由紫色变为暗紫色。
(4)指腹张力再植术后指体血循环正常,以上三项检测指标也显正常,则再植指的指腹张力也属正常,称指腹饱满。
如果再植指动脉供血障碍,指体呈苍白色,指腹张力低,瘪塌;如果指体呈暗紫色,且指腹张力明显增高,硬,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说明指体静脉回流已有障碍。
观察末梢血运护理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创伤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注意事项及要点(一)观察目的
创伤骨科术前患者经常需进行患肢制动、固定等,常会出现末梢循环相对较差、感觉、活动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日常护理中需进行观察和记录,避免出现相应并发症。
(二)观察对象
对于新鲜骨折的患者、行皮牵引治疗的患者、行骨牵引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的患者、石膏及夹板外固定后的患者。
(三)观察项目
对于患肢末梢的观察包括:
(1)血运: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血运肤色红润;如为灰白或苍白为动脉缺血的表现;如为暗红甚至暗紫是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
(2)感觉:是否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迟钝等;包扎过紧、患者缺血造成的感觉异常多感觉呈套状,神经因素引起的感觉异常长于神经分布、走向有关。
(3)活动:是否出现活动障碍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评估指征
1、肤色
动脉供血不足时,肤色苍白,指(趾)腹空虚感。
静脉回流不良时,肤色呈青紫色。
2、皮温
伤肢远端同健侧对称点作比较。
对比时,双侧肢体要在同一室温下。
亦可用皮温计进行测量和比较。
皮温低于健侧说明血液循环差。
3、动脉搏动
上肢可触诊桡动脉和尺动脉。
下肢可触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
如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有肢端缺血现象。
桡动脉: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一手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桡侧,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桡动脉。
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其搏动易于触摸。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踝关节前方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足背动脉。
4、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用手指压迫伤肢的指(趾)甲,甲下颜色变为苍白,移去压迫,1-2秒内即恢复原来红润现象为正常。
若有动脉供血欠佳,充盈时间延长(>3S)。
如以上观察不明确时,指(趾)腹部位消毒后,以消毒针头或刀片刺破或割破全层皮肤,观察有无出血,如无出血,则有血运障碍。
如发现患者的患肢青紫、发绀,肿胀,疼痛,苍白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皮肤感觉与健侧感觉不同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65mmHg),小腿(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关闭,形成缺血--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恢复血运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即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若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功衰
确诊诊断体征:1.患肢感觉异常.2.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出现疼痛(肌肉被动牵拉试验阳性)3.肌肉在主动屈曲时出现疼痛.4.筋膜室即肌腹处有压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常并发肌红蛋白尿,治疗时予以足量补液促进排尿,若筋膜室压力大于30mmHg,应及时切开减压手术。
可出现5P征: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苍白(pallor)或、大理石花纹等
(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