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与法规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答案: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法规: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3.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4. 新闻审查: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答案: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5. 媒体责任: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答案: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填空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2. 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公众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 新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报道任何内容,而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寻找平衡。

答案:法律允许的范围、社会责任4. 新闻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新闻报道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5. 媒体责任的核心是要求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坚守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A. 真实性B. 公正性C. 客观性D. 煽动性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内容?A. 保护公众利益B. 保护国家安全C. 保护社会稳定D. 保护个人隐私答案:D3.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自由的限制?A. 法律允许的范围B. 社会责任C. 国家利益D. 个人利益答案:D4.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审查的目的?A.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B. 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C. 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D. 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答案:D5. 下列哪项不属于媒体责任的要求?A. 真实性原则B. 公正性原则C. 客观性原则D. 煽动性原则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考研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考研

考研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一般涵盖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可能包括的考研内容:1. 新闻传播伦理:-伦理基本概念:了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

-新闻伦理原则:熟悉新闻行业的伦理原则,如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等。

2.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了解新闻从业者在信息传递中的责任和义务。

-隐私保护:学习新闻报道中如何平衡隐私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3. 新闻伦理案例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分析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些伦理问题,例如虚假报道、不当引用等。

-伦理决策:学习如何在实际新闻报道中做出符合伦理原则的决策。

4. 法律基础知识:-新闻法律体系: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媒体法、版权法等。

-法律责任:学习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如诽谤、侵权等。

5. 新闻传播法规:-广电管理法规: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法规,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管理等。

-互联网法规:学习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法规,如网络信息管理、著作权法等。

6. 新媒体伦理与法律:-社交媒体:学习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言论自由、网络谣言治理等。

-隐私保护:了解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7. 国际新闻伦理和法规:-国际传播法规:了解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法规,包括跨境新闻报道的法律问题。

-国际新闻伦理:学习国际新闻行业的伦理标准和实践。

8. 媒体监管:-媒体管理体制:了解我国媒体管理的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的管理。

-媒体自律:学习媒体自律组织的作用和运作,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

9.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对法规的影响:探讨新技术对新闻传播法规的挑战,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全球化趋势:考察全球范围内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发展趋势。

10.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实际案例研究:对一些实际发生的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重点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重点

一、我国当前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二、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1.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言论出版自由2.言论自由: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3.出版自由: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发表和传达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三、新闻法律关系的类型1.新闻媒介与政府的新闻管理关系2.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聘用合同关系3.新闻媒介与受众的新闻服务关系4.新闻媒介与法人的广告服务关系四、国际社会对表达自由的共识(表达自由的内涵)1【.表达自由的主体】:所有人,没有被排除的情况。

2.【表达的内容】:信息、思想和意见3.【表达的形式】:不论是口头的,书写的...还是艺术形式的或其他任何媒介4.【表达自由的限制】:其他公民权利、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五、知晓权指的是公众有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六、信息权利链与知晓权的实质1.信息权利链:信息的产生,发送,传递,接受的整个过程中的权利关系2.信息产生的对应权利是思想自由3.信息的发送——表达自由4.信息的传递——通信自由5.信息的接收——知晓权。

因为公众只有能够合法的接收信息,并有权确定信息才能顺利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制造者和传递者的最终目的。

因此,【知晓权是广义的表达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1.一般意义上说,接近权指的是一般社会公众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同时,这项权利也意味着媒介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八、媒介接近权实践的进展1.【反论权】:社会成员或群体在受到传媒的攻击或歪曲性报道的时候,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放反驳声明。

(如美国"红狮"案)2."观众和听众的权利,而不是广播公司的权利,才是压倒一切的。

九、1.【意见广告】:通过付费方式在传播媒介刊登声明、更正、抗议等意见性内容2.【公民新闻】: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从业者必遵守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名词解释1.有偿新闻:是在新闻活动中,一切以金钱或金钱等价物的形式(的方式)进行交易的行为都是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表现形式如下:(1)以新闻之名行有偿广告之实;(2)以刊发、撤回批评稿件为条件直接索要钱物;(3)在采访活动中提出生活上的奢求要求;(4)被动接受各种礼金有价证券;(5)为非法行为宣传,接受贿赂;有偿新闻的刑事责任:三万以上判有期徒刑,4千—5千即要付刑事责任。

2.避免行为评价中的“道德虚无主义”问题的讨论需要先确立两个基本准则:(一)新闻行业不应有其特殊的道德评价标准:新闻伦理,即是生活中的伦理应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去。

(二)新闻职业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特权,珍视采访报道对象作为人的尊严、生命价值,不能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角忽略一切,记住,记者首先是一个人。

3.灾害采访报道中,忽视人的尊严生命的表现:(1)记者“特权”行为与累赘(2)对受害者或亲属应持有的尊重与关怀(3)避免采访行为给未成年人心灵留下阴影。

4.在灾难采访应遵循的规则:(1)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受害者的亲友(2)即使在公共场所,不征得同意,不要用摄像机拍摄受害者的亲友(3)不要询问“请问你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不要使这些受害者的亲友调入必须表达他们情绪的陷阱。

(4)可以在确认悲剧发生之后,提出进行采访的要求。

不要期待这些伤透手刹的采访者对媒体的反应一致。

5.公众人物:是指因其职业性质、特殊能力或特殊经历等,对社会公众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与知名度,并与社会公众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

6.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的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侵扰,个人信息事项(如内心世界,财政状况,社会关系,生活经历,自然状况等)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以及纯粹个人私事而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考)7.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1)隐私的内容是客观的。

名誉则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2)隐私是否放弃在于当事人。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法规和伦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规和伦理两个方面来探讨新闻传播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一、新闻传播法规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 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新闻传播法规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

公民有权利知道真实的信息,了解社会的动态和发展变化。

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不得散布虚假、误导性的信息。

同时,公民也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法律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 约束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法规对新闻媒体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例如,新闻媒体不得捏造事实、歪曲真相,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此外,新闻媒体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接受贿赂,不得从事敲诈勒索、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

3.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新闻传播法规还包括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规定。

新闻媒体不得散布危害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和谐的言论和信息,不得制造恐慌和混乱。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新闻媒体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二、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1. 诚实、真实和客观新闻媒体应当保持诚实、真实和客观的原则。

在新闻报道中,应当严格遵守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真相。

同时,新闻媒体应当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偏见和立场。

2. 尊重个人隐私和尊严新闻媒体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和尊严。

在新闻报道中,应当避免无关的揭露和侵犯个人隐私,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

同时,对于涉及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的报道,新闻媒体应当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引言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新闻传播伦理涉及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而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案例评析,深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伦理理论1.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根据功利主义伦理观点,新闻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最大程度的幸福和最小程度的痛苦给公众。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通过报道真实和客观的新闻来服务公众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

2.Deontology(德性论):根据德性论伦理观点,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通过遵守道德规范来决定他们的行为。

这包括不撒谎、不误导和争取真相。

从业人员应该将真实和客观的新闻传递给公众。

3.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追求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使媒体起到监督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履行道德责任,遵守社会伦理标准,并制定准则进行自我监管。

新闻传播法规理论1.宪法法规:宪法规定了新闻传播自由的基本原则和范围,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言论自由。

2.新闻法规:新闻法规规定了新闻传播的管理机构、许可证或执业证、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规则和要求等。

3.版权法规:版权法规保护新闻作品的版权,限制非法复制和盗用新闻内容。

4.隐私权和名誉权法规:隐私权和名誉权法保护个人隐私和名誉,禁止侵犯他人隐私和名誉的行为。

案例评析1.新闻报道失实案例: 2019年某媒体报道一起火灾事故时,夸大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了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压力。

该报道违反了新闻传播伦理中的真实和客观原则,也违反了新闻法规中的报道准确和负面影响的规定。

2.非法监听案例: 2018年某媒体在没有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对一名公众人物进行非法监听,然后将其对话内容公之于众。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伴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尊重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应具备一定的伦理底线。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1. 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工作必须基于真实事实,严禁捏造、歪曲事实或夸大报道的效果。

新闻媒体应坚守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对报道对象产生偏见或利用报道影响公众的判断。

2. 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在新闻报道中,应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不得擅自公开他人私密的信息,以免侵犯其隐私权。

同时,应对报道对象进行事实核实,避免对其声誉造成未经证实的负面影响。

3. 正确处理公众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关系新闻传播需要平衡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在报道中,应当优先考虑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也要确保不损害到个人的正当权益。

对于敏感的信息,应审慎权衡其披露与保留的利弊,避免给相关方造成过大的伤害。

二、新闻传播中的法律问题1. 著作权与版权保护新闻传播中的信息涉及到著作权与版权保护的问题。

在引用他人作品时,应遵守相关的版权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引用,并标明出处,避免侵权的行为。

新闻媒体应注重原创作品的保护,鼓励创新,同时严禁盗版行为。

2. 名誉权和隐私权保护新闻报道中应当尊重个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报道中涉及到他人隐私的内容,应当获得其合法授权或事前通知,并尊重其选择是否愿意接受报道。

对于涉及到名誉侵权的报道,应当确保事实真实,避免不实报道给相关人员带来不当损害。

3. 法律法规的遵守新闻传播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宪法、刑法、行政法等。

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不实报道、编造虚假信息或进行诽谤、攻击他人等行为。

必要时,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伦理与法律的关系新闻传播的伦理规范是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而法律则是对其行为的法律约束。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中新闻伦理与法律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它们不仅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也保障着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与基本原则新闻伦理,简单来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真实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客观、准确的态度报道事实,不得虚构、夸大或隐瞒关键信息。

任何违背真实原则的新闻报道都可能误导公众,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公正原则新闻报道应秉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时,要给予各方平等的发声机会,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3、客观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感、利益和偏见的影响,以中立的视角呈现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

4、公共利益原则新闻传播应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尊重隐私原则在获取和报道新闻时,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

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当事人自愿公开,否则不得擅自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

二、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尽管新闻伦理有明确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如:1、虚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工作者编造或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2、有偿新闻接受贿赂或其他利益,为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3、低俗新闻过度追求娱乐化,报道低俗、庸俗的内容,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社会价值。

4、侵犯隐私未经授权擅自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造成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伦理。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传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权力等重要职责。

然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伦理与法律问题。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常见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此的重视与关注。

一、新闻真实性与报道准确性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传播方式,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准确性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严格遵守事实,不能夸大事实、虚构谣言,更不能散布不实信息。

否则,不仅会严重损害受众的知情权,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准确性。

二、隐私权保护与报道边界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到采访对象的隐私问题。

虽然新闻媒体有报道事件的权利,但是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新闻媒体不能随意公开采访对象的私生活,更不能对采访对象进行人身攻击。

否则,会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不得越过底线。

三、版权保护与转载规范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愈加多样化,新闻内容的转载也变得更加频繁。

然而,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内容的转载时,必须遵守相关的版权法律法规,确保所转载的内容符合版权规定。

否则,就会侵犯原作者的版权,导致法律责任。

因此,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内容的转载时应当严格把关,确保版权不受侵犯。

四、言论自由与舆论监督言论自由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然而,新闻媒体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注意言论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得涉及到诽谤、侮辱等违法行为。

另外,新闻媒体还应当积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监督权力运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言论表达时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纪。

五、公共安全与报道慎重在新闻报道中,涉及到公共安全的新闻往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闻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应当尽量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如引发社会恐慌、泄露安全信息等。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案例案例一:“二更食堂”低俗内容违背新闻伦理。

你知道“二更食堂”这个曾经挺火的新媒体账号不?它呀,就犯了大错。

当时有个空姐遇害的事件,这本来是个很悲惨的事情,大家都在关注如何保障女性安全、对凶手进行谴责之类的。

结果呢,“二更食堂”为了博眼球,蹭热点,写了一篇文章。

这文章的内容那叫一个低俗,把人家空姐描写得特别不堪,充满了各种不尊重和冒犯性的词汇。

从新闻伦理的角度来看,这完全违背了尊重他人、保护受害者权益的原则。

新闻应该是客观、公正、尊重人性的,而不是利用他人的悲剧去制造低俗的流量。

这事儿被曝光后,引起了公愤,二更食堂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公众号被封了,这就给那些想靠走歪路来吸引眼球的媒体人一个大大的警告。

案例二:虚假新闻“纸箱馅包子”引发信任危机。

有个特别离谱的新闻事件,叫“纸箱馅包子”。

有个记者啊,不知道咋想的,就编造了一个说有不良商贩用纸箱做包子馅的新闻。

这个新闻一出来,那可不得了,大家都震惊了,都开始担心自己吃到的包子是不是有问题。

这就涉及到新闻法规和伦理的双重问题了。

从法规上讲,编造虚假新闻那就是违法的行为。

从伦理上来说,这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你想啊,大家平时看新闻就是想知道真实的事情,结果你记者乱编,以后大家都不知道新闻还能不能信了。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是假新闻,这个记者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就告诉我们啊,新闻从业者得守住底线,不能为了所谓的“独家”或者“轰动效应”就乱来。

案例三:狗仔队过度侵犯明星隐私。

那些狗仔队啊,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头疼。

比如说有个明星,只是想和家人安安静静地吃个饭,或者谈个恋爱。

可狗仔队呢,为了拍到所谓的“猛料”,就各种围追堵截。

有一次一个女明星和她男朋友在一个很隐蔽的小餐厅约会,狗仔队就像侦探一样,在旁边偷偷潜伏,然后拍了一堆照片。

这些照片把人家女明星约会的细节,表情啥的都拍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把她男朋友的一些私人信息也给曝光了。

这就是过度侵犯明星隐私了。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关注新闻传播的规范、约束和道德准则。

首先,新闻传播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管理措施。

这些政策通常涉及到新闻媒体的设立、运营、内容审核、传播方式等方面,旨在保障新闻传播的公正、客观、真实和及时。

新闻传播政策通常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法律制度。

这些法规通常包括新闻传播法、著作权法、隐私权法、诽谤法、广告法等,旨在保护新闻传播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新闻传播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新闻媒体的权益,同时也对新闻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最后,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伦理准则通常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方面,旨在保障新闻传播的道德品质和公信力。

新闻传播伦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总之,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规范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新闻媒体应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法规,遵循伦理准则,确保新闻传播的公正、客观、真实和及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学概论复习框架: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学概论复习框架: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学概论复习框架:新闻伦理与法规在新闻学概论中,新闻伦理与法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以确保他们的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复习框架,帮助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伦理与法规的重要内容。

一、新闻伦理1.1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中的基本要求,新闻内容应当客观真实,准确报道事实,避免夸大、歪曲或捏造信息。

1.2 公正性原则公正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公正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尊重事实真相,避免以个人或团体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报道。

1.3 敏感性原则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时应当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1.4 社会责任原则社会责任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时应当关注社会公共利益,承担起对社会的监督和引导责任,促进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二、新闻法规2.1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应当遵守宪法的规定,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新闻传播自由,不能违反宪法规定的原则。

2.2 法律法规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刑法、侵权责任法等,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新闻报道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2.3 准则规范除了法律法规外,新闻从业者还需遵守新闻行业的自律准则和规范,如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尊重他人隐私等,保持行业的良好秩序和声誉。

结语新闻伦理与法规是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和要求,它们体现了新闻行业的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复习框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闻伦理与法规,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水平,为社会传播健康、公正、真实的新闻信息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提供的复习框架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准备新闻学概论考试,顺利通过考核。

新闻伦理与法规【可编辑全文】

新闻伦理与法规【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伦理与法规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一、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大体包括工作观(人为什么要工作?)及专业规范两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较欠缺的部分。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工作有三重意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及服事上帝。

在人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

二、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核心,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

三、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英国的功利主义第二章新闻传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则一、新闻行为的评价标准1、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要求。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深入、评论要公正等。

4、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1、道德的终极标准:善恶原则2、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他。

三、记者扮演角色注意事项:⏹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新闻;不能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

⏹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四、隐性采访应遵循下列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暗访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地沟油”的采访⏹别无他法原则。

只有当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相时。

比如《华氏911》⏹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暗访的场所有规定性,非公共场所不经同意,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

⏹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新闻伦理与法规题目整理

新闻伦理与法规题目整理

新闻伦理与法规题目整理论述题:1.报道涉嫌违法犯罪的新闻时应注意哪些法律问题?(1)名誉权问题。

媒体在报道有关违法犯罪的案件时应该履行注意义务,新闻报道的材料必须与国家机关依据职权制作的公开文书保持一致,必要的时候请示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2)注意权威消息来源问题,涉及到特许报道权的问题,要与法官律师证人在法庭上的言论保持一致这样就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3)名誉权保护问题。

报道违法犯罪者的腐败堕落时,对组织机关公开文书中位于确认的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进行披露,这属于案外情节,侵犯了名誉权。

(4)隐私权保护问题。

报道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时,要隐去真实身份使不可辨认。

拐卖、卖淫、强奸等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身份资料要不可辨认。

(5)报道涉及的隐私有显著的违法性。

法律保护隐私但是不保护犯罪。

在涉嫌犯罪行为发生后到刑事责任终止前,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不享有绝对意义上的隐私权。

媒体可以根据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案件进行实时的跟踪报道,其中包括适当处理之后的隐私事项。

对法律已经作出判决的案件,法庭审判涉及的隐私,只要允许媒体旁听,就可以进行报道。

2.报道婚姻、家庭纠纷、情感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法律问题?(1)纪实性作品的“特定指向”问题。

通过描述特定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身份,标志足以将新闻指向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2)关于案外情节与报道侵权的问题,多为不正当的两性关系。

涉案官员的婚外情是否可以被报道,关键要看腐败官员的婚外情是否属于案外情节,两性关系的事实只能由司法检察机关以及党组织纪检部门依据一定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使事实确实存在来源可靠,媒体也没有合法依据予以公开。

同时媒体要尽到注意义务,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3)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问题。

要求新闻报道客观准确公正。

关于隐性拍摄的证据效力问题,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权威消息来源问题;媒体如是报道当事人“说”的行为,能否证明所说的真实性。

关键细节的三点定位。

(4)隐私权保护问题。

《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新闻学课程代码:08E00413学时分配:36赋予学分:2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后续课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必须了解中国国情及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坚守职业伦理道德。

通过《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管理新闻事业的法律规定,增强其法制观念,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的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旨在通过讲授传媒法学基础知识和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规定,让学生系统掌握大众传媒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认识到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依法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理论问题和实务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讲法的概述(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第一节法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我国法的渊源第二讲传播法的调整对象(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第一节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二节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传播法律关系的内容第三讲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与立法现状(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第一节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第二节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立法现状第四讲表达自由(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第一节表达自由的历史第二节表达自由的价值与根据第三节知情权第五讲媒体管理(8课时,讲授+课堂讨论6课时、课外调查2课时)第一节纸质媒体出版管理第二节广播电视管理第三节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课外实训(2课时,课外指导)让学生联系岳阳市的媒体管理部门、报社、广播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调查政府部门如何对媒体进行管理和媒体如何执行政府的相关法规,分小组上交调查报告。

第六讲采访权(6课时,讲授+课堂讨论4课时、课外调查2课时)第一节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二节对网络媒体记者证的管理第三节普通公众的采访权第四节记者采访权的分类课外实训(2课时,课外指导)让学生联系各类新闻媒体的记者,了解其拥有和使用记者证的情况,分小组上交调查报告。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1、社会责任论:这种理论认为新闻事业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新闻自由不能以破坏其他人或机构的合法权利或自由来实现,而要以对社会负责为前提来规范,报道新闻必须真是、公正和对社会有意义。

2、人道主义概念(理解)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应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人道主义。

3、所谓“有偿新闻”,就是一种以金钱或实物做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

通过交换买卖双方捞取了实惠。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有偿新闻”的话,那么依据“有偿”的不同程度,可以看出“有偿新闻”有这样三种具体的表现形式:(1)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

(2)出卖版面。

(3)转让报号。

简答:1、道德的总原则是什么?“利他与利己”或“有利于人类的行为”是善的定义,是一切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之总和,是一切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总原则。

2、为什么在报道悲剧事件的要有同情心?人是有国界的,可灾难的伤害和疼痛的感受没有国界。

真正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无论发生在哪里的灾难,我们都要深切地诅咒造恶者,深切地哀悼死难者,都要在同情死难者家属的同时,尊重他们的情绪。

3、记者在进行隐身报道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随意的,想装扮成什么就装扮什么,没有任何限制的。

要注意以下几点:(1)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政府新闻;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得军事资料、取得军事新闻。

(2)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3)记者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这是传统习俗和道德不允许的。

隐性采访毕竟只是显性(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

既然是辅助性的,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只有在用尽了一切合法的、毫无争议的手段之后,才可考虑是否用相对来说值得研究的手段来采访新闻。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一、几个问题:1、声称自己的工作类似法院的律师是否使公关从业人员成为客户所称真实情况的鼓吹者?或是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敌人?2、一个其输出量最终体现在媒介上并以此影响公众舆论的公关从业人员所讲述的真相是否比新闻工作者所讲述的真相更有权利被选中?3、市场规则是否意味着鼓吹也许能出色地知道人们采取伦理行为?二、支持观点——公关人员提出的任何误导性息都因为媒介把关人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自我纠正”或因“观点的自由市场”而自动复原。

三、反对意见——首先,他们坚持鼓吹太容易演变成扭曲和谎言;其次,诚实、适时的交流即便是以短期损失为代价才能更好地为政府或商业计划服务。

四、责任的三个层面:1、指定的责任,比如雇员对雇主。

2、契约责任,在此范围内,每一方都同意承担并履行责任。

3、自愿承担的责任,个体的道德行为人因为自身固有的原因而对其他个体承担责任。

五、·合乎伦理的公共关系行为不仅要履行对雇主或付费的客户所承担的指定的或契约的责任,而且要服从更伟大的召唤——自愿承担的责任。

·自愿承担的责任可以包括诸如对真理的义务和对公众利益的忠诚这样的构造。

·公关人员自愿承担的责任越多,这个职业就会变得越合乎伦理。

六、2013年7月的《中国记者》:新京报副总编辑刘炳路:“感官的、经验式的、臆想的、揣测的素材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直接证据,尤其食品安全类报道更需要数据、实验、案例和事实支撑。

”·人们因为对职业化的新闻记者还不够熟悉,在很多时候由陌生感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出了许多伪问题。

比如,“新闻记者的成就建立在人们的难堪和痛苦之上”。

那么,很多作家的成就是否建立在人们的苦难至上呢?法官的成就是否建立在社会的不公之上呢?·事实上,职业化分工之后,新闻传媒并不从属于某一系统,而是和其他系统一起,各自运作,从各个方面共同支撑着整个社会。

又比如,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建设性而不是批评性。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与法规

(二)新闻伦理
一、定义 1、新闻伦理 从新闻界的code of ethics 演变而来的,意
思是指自律组织中所订出的共同守则、道 德规范。
2、新闻伦理学
新闻学和伦理学的嫁接,是一门关于新闻 职业道德的科学。
二、学习内容 1、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2、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解析
三、学习意义
问题二:有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理想中 的新闻工作是怎样的?
“在新闻领域里,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 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 更带有普遍性。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 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便会变成一种对社 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 由。”
——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
1、“防火防盗防记者” —媒体信任危机
2、解决角色冲突—道德危机
新闻法规与伦理
(一)新闻法规
一、定义 广义:指现行的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所
有法律和制度。 狭义:指针对新闻事业的专门的立法。
二、学习内容 1、权利与义务
2、侵权与维权
三、学习意义
1、作为新闻工作者 依法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预防和应
对侵权行为的发生。
2、作为受众
提高维权意识,维护自身权利,避免侵害 行为的发生。
3、职业与道德如何选择-良心危机

4、《新闻法》尚未出台
(三)本课程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多接触相关学科知识
3、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四)结 语: “带着镣铐跳舞”
自由是相对的,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新闻自由也只是在法律和伦理允许范围内 的自由。
思考:
问题一:学习这门课程你最想了解什么方 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伦理与法规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一、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大体包括工作观(人为什么要工作?)及专业规范两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较欠缺的部分。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工作有三重意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及服事上帝。

在人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

二、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核心,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

三、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英国的功利主义第二章新闻传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则一、新闻行为的评价标准1、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要求。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深入、评论要公正等。

4、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1、道德的终极标准:善恶原则2、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他。

三、记者扮演角色注意事项:⏹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新闻;不能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

⏹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四、隐性采访应遵循下列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暗访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地沟油”的采访⏹别无他法原则。

只有当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相时。

比如《华氏911》⏹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暗访的场所有规定性,非公共场所不经同意,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

⏹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记者暗访可能要承担成为不法行为的旁观者或间接参与者的风险,在掌握了许多内幕和细节后,不该和盘托出,应省略一些细节,将潜在的有害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章新闻传播伦理内容及实现一、新闻工作者的品德结构1、新闻品德的三种成分:新闻传播伦理认识、新闻传播的伦理感情、新闻传播的伦理意志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两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

3、新闻传播伦理意志概念:新闻传播伦理意志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从心理、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心理过程。

它包括2个阶段:——采取道德决定阶段(这一阶段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对动机冲突的解决、行为的选择上)——执行道德决定阶段(这一阶段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二、新闻工作者的品德培养1、提高道德认识:品德培养的首要环节。

2、陶冶道德情感:品德培养的基本环节。

3、锻炼道德意志:品德培养的最终环节。

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

新闻伦理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第四章新闻传播伦理规范体系构建一、媒体传播伦理存在的问题1、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两种具体表现形式:(1)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2)对刊播者提供服务,一条新闻收多少酬金。

(3)出卖版面(4)以报纸版面或一定节目时间创收。

如打着协办或赞助的名目,或将月末版向社会公开招标(5)收受礼金(6)参加新闻发布会、开业典礼,收受“好处”(7)在采访报道中收“交通费”、“误餐费”(8)某些地方、部门、企业采取奖励办法,吸引记者进行报道。

2、恶性竞争体现:(1)在新闻资源的竞争中,为抢新闻不择手段。

(2)在征订发行的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巨奖促订手段。

(3)在人才战略、经营领域内存在的不正当竞争。

(4)盲目追逐报道热点,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不健康大众文化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假新闻表现:伪科学新闻、“假事件”新闻4、刊播虚假广告和低俗广告二、媒体传播伦理失范的原因1、媒介的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混岗2、混岗极易造成编辑部门或人员出卖发稿权与广告商交换。

3、在我国,从中央传媒到地方传媒,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而且作为基本工作之一,必须完成,否则会受到经济处罚。

特别是广告,丰厚的回扣对于记者的诱惑力很大,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

4、记者岗位聘任制度不健全5、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或记者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单纯追求利益。

6、传媒职业规范亟待明确,自律意识亟待增强7、传媒的职业意识,在学术上即“新闻专业主义。

三、解决传媒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失的问题应注意:1、将传媒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2、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而形成3、记者的形象、记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自觉遵循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出自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即“自律”。

四、建立网络传播伦理规范概念: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媒体对象等等之间的关系。

1、网络传播伦理问题(1)真实性问题:强烈而残酷的竞争促使不少网络编辑心绪浮躁,为了提高网络的知名度和点击率,制造假新闻。

(2)猎奇心理严重:少数媒体的另类价值观:正面报道是清汤寡水,无滋无味;负面消息才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却香。

(3)商业利益驱使2、如何建立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1)无论网络交往如何具有隐匿性,其行为主体不外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个人,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交往行为的文明程度。

(2)对现实社会的公民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如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科学人生观等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

(3)发挥专业传播队伍的作用(4)提高网络传播主体的综合素养是网络传播的必然选择。

(5)网络传播应注意各方面信息的平衡。

(6)在主流文化引导方面,建立网络社会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

(7)强化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自律意识、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

3、大众传播法规包括:(8点)宪法与表达自由政务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大众传播与司法公开公正淫秽、色情、暴力等有害内容的传播限制大众传播与人格权大众媒介传播商业信息规范大众传播与著作权新闻法律管理制度4、大众传播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大众传播活动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是调整大众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规范国家政权机构、大众媒介组织、公民、法人等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法律总称。

第五章宪法与表达自由一、表达自由的概念及其价值大众传播活动理论与实践中的表达自由涵盖一般国家的宪法中有关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批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和提出建议的权利等条款。

1、表达自由对个人的价值:自由表达是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增长知识和获得真理的一种手段。

2、表达自由对社会的价值:表达自由能维持社会稳定,健全民主政治。

二、我国法律关于表达自由的规定1、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2、文学艺术创作自由3、科学研究自由4、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三、对表达自由的限制☐1、内容限制法律限制的是不可公开的信息;法律限制的是有害信息;法律限制的是虚假信息。

☐2、内容限制的标准☐学者常提到的原则:恶劣倾向原则、直接煽动原则、公共福祉原则、必要且最小限度原则、明显且即刻危险原则等。

事先限制的三种方式:立法部门法律、行政部门审批、法院的禁令事后追惩:指在媒介或当时人违反有关法律和法院禁令继续传播或发表言论后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

第六章政务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汶川大地震救灾体现的3个开放:☐信息开放。

媒体开放。

救灾开放。

一、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1、知情权的概念及权利主体(1)知情权,又称“知的权利”、“知悉权”或“了解权”,在中国台湾、澳门地区又称资讯权。

是指利用新闻媒介获得信息的权利,或者说是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及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信息的权利。

(2)知情权的权利主体:我国知情权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意义1.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有三类:第一类是行政机关;第二类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电监会等;第三类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如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单位。

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3)反映本行政机关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3、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政府公报、政务公开大厅、政务公开栏、听证会、信息发布会、新闻媒体、互联网、专线咨询电话、电子触摸屏等。

4、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1)促进公众参与国家管理;(2)推动民主政治建设;(3)保障公民权利实现;(4)接受监督,防止腐败;(5)提高行政效率。

5、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自审,就是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根据有关保密规定自己进行审查。

☐送审,就是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6、泄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1)泄露国家秘密罪(2)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3)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第七章新闻传播与人格权人格权包括主体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称、名誉、肖像、隐私等。

一、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件1、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和法人)人格权的行为。

2、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需具备四个要件:损害事实、行为人的过错、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的违法性。

行为的违法性表现在三方面:即名誉损害、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害。

二、新闻传播与名誉权⏹名誉权,就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一)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1 、自然人⏹ 2 、法人⏹ 3 、非法人组织⏹ 4 、死者(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和诽谤。

⏹侮辱的主要特征是辱骂和丑化。

(三)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与排除对媒介在面临侵害名誉权指控时经常采用的抗辩手段如下:1、真实传媒在面临侵害名誉权诉讼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整理足以证明新闻内容真实性的证据。

2、公正评论其条件是:⏹评论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有可靠的事实来源。

⏹没有恶意,诚恳庄重。

⏹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可识别为评论(意见和事实区别开)3、特许权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