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的论文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的论文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的论文一、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现状分析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

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

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

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

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

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

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衔接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衔接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又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初一数学入门教学效果的优差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这些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全力搞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差别1、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

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

负数是一个新学的抽象的概念,完全靠理解性的知识,而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想必会让同学们吃尽了苦头,而接踵而至的就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例如:从小学的“自然数、分数”直接到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对于刚进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一条深深的鸿沟。

因此,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概念、多做习题,才能将这条鸿沟一点点填满,因为这可以说是初中代数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的话,学习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一头雾水,到了那时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太晚了。

2、从“数”到“式”小学生在六年中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概念。

在我们看来,“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如此。

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展开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关于“函数”的学习。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是有很多关联的。

只要从小六到初一的过渡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也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

3、从“算术法”到“方程”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因为计算简便,成了小学六年来学生们解题的“主菜”,即使小学里学习了方程,但也只能算是“配菜”而已。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一、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有很多小学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他们要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特别是对于突然增加的更多更难的新学科,使他们感到难以适从。

在这个期间,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而中学老师不再保姆式地挟着他们走……所以有不少小学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变成了中学里的差生,而数学学科更是如此,这不但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严重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是适应的问题。

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

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三、初中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首先是要记住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

这些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其次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不退缩才有可能学好。

最后是要学通教材。

其实各种练习册中的习题都是教材中例题的变形,因此,学好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遇到困难时,弄明白是哪部分知识,然后找教材中的知识与例题,反复阅读,并与问题相比较,从而寻找解题的思路。

学习数学知识,只知等待老师授予还不行,要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初中数学小学数学衔接问题论文

初中数学小学数学衔接问题论文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问题探析摘要:小学学生在进入初中数学学习中,不论是教材本身、教学方法、学生自身都存在许多不适应问题。

作为七年级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着力调控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新环境中,能更高效、更顺利投入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要着重解决好小学——初中这一台阶的攀高衔接问题,以尽快进入初中生的角色。

关键词:兴趣激励指导衔接一、开学之初,做好思想方面的动员与疏导工作小学数学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初中以理想、目标的确立形成学习的动机。

必竟初中数学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许多问题与日常生活脱节,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更有部分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学好数学,早已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抵触、厌倦情绪,失去了信心。

老师应适时的进行理想、信念指导,在生活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以数学知识的作用为例,鼓励学生产生可持续的学习动力,保证小学的优等生继续努力,学困生有新转变。

比如,开学之初要先给学生说明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一个补充阶段,小学没有学好数学的同学不要沮丧,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小学基础知识进行再学习,你还有机会!还可以召开班级辩论会,就数学的作用进行举例说明,对“数学无用论”进行反驳,让同学们就自己的将来进行远景规划,确立理想和信念,对将来充满希望,为学习做好准备!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1)查漏补缺,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除了符号的处理,其它都要用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部分学生小学未学好,运算法则都搞不清。

比如,在乘除运算中用交换律,加减运算中任意添括号,导致结果错误。

有的知道怎么算,由于计算能力差,计算过程也是错误百出。

在学习的时候都要适当巩固练习,易出错的地方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想法给学生强调。

再比如,小学学过点、线、角、垂直、平行等几何概念,初一再学的时候应该是小学的基础上的拓展、深入,是更高一级的学习,初中学习时即要给点、线命名,更要通过事例得出:点可以用来表示什么,直线由两点确定,过三点的直线有多少条?通过学生自己做图,交流,会发现有的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而有的不是。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中小学数学在教学上存在着衔接问题。

一方面,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不足,中小学各个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容之间缺乏连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不足是导致衔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

每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往往只注重本年级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前后知识之间联系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知识孤岛”的情况,无法将不同年级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

在小学阶段学习了简单的数学运算后,进入了初中阶段,学习高阶的代数和几何等知识。

但由于缺乏衔接,许多学生往往无法掌握这些高阶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教学方法以讲授和练习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而进入初中阶段后,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探究和应用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中小学阶段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不平衡,或者学校的教学方向不一致,很多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后,在学习方法上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导致学习困难。

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

加强教材的衔接性。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时,应该注重各个年级之间的内容衔接,设置一些过渡性的知识点和习题,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初中阶段,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知识的应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初中阶段,教师都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的论文.doc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的论文.doc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的-摘要: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较强的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特别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数学教学进一步得以发展,教育部对数学的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针对中小学有小学毕业生到初中生的改变,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过来,还有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很多学生也是踹不过气来,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从学生在小学的教学方式逐渐到初中教学方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的难度,继而提出几点建议,最后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数学衔接,能力,思维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学的特别重视,针对小学生从初中生的转变,教师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摸索中逐渐让学生能在思维和生活上都适应过来。

针对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如下方面:1、教学的方式改变;由于小学的教学中,老师除了担任老师的责任还担任着父母的责任;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对每个学生都是严格的要求,比如说检查笔记,检查作业,对于糊涂的或错误的要重做等等,对于他们的资料书也要统一订购检查,可以说学生是一定服从老师的安排下成长,好像老师叫他做什么,他们就得做,因为那时候,学生还不能自主,,老师整天要一大版一大版的笔记抄在黑板上,然后学生也要把这些抄进本子。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的心理早就产生威信,学生除了顺从还是顺从;但是到了初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像以前那么严格,而是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

特别的对于一些住宿的学生来说,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以前的依赖性不能瞬时改变,在初中的教学制度很不适应,经常是摸不着头脑。

有些女生因为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而哭。

初中数学老师在订购资料时也不是强迫性,那样学生更是抓不住注意,对于一些文静的同学可能还是跟着老师订购,但是对于活泼的学生,因为游戏和网络的普及,加上没有父母在身边约束,他们就肆无忌惮,把家里面寄过来生活费或资料费都拿去玩游戏。

2、思维的转变;因为初中的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有些难度,而且数学的衔接性不强,很多学生转不过来,初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内容,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小学生来说,那可是很大的转变,初中解代数时一般都是使用方程来解,但是小学的知识一般很少使用到方程,在这样的转变下,学生很难适应;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7天;已单独完成需要5天,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该工程需要多少时间?解法一:设总工程为单位“1”1/(1/5+1/7)=35/12(天)答:所需要的时间是35/12天。

中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中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中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都不适应初中数学教学,也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本文就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总体上,大批七年级新生在计算能力,读题能力和对基本公式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非常薄弱。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中学教师深切的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阅读能力差,往往用小学里的方法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抓不住重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计算能力差,计算不够熟练,不够准确,中学教师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

5.识记方法单调,机械识记成分多,理解记忆成分少。

对数学公式、概念法则、定理等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

6.表达能力差,格式混论,表达不清。

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对三种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不会融会贯通,相互转化,作图失准,条理不清,缺乏应用的严谨性、逻辑性、条理性。

如何过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关论文

如何过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关论文

如何过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关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它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数学赐给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数学学好的学生,其它学科往往也学得好:有理数是中学代数的起始课题,是在小学学过的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扩充,是数学最基础知识之一,而用字母表示数,是算术向代数的重大转折过程,学生开始从具体数的运算进入到抽象的字母运算,有的学生开始感到束手无策,可以说,对这一部分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整个中学数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好坏? 因此,如何过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关,将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下面就以我在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这一工作谈几点认识: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过好数的衔接关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感到学得新鲜和有趣,如在讲负数引入的时候,先简略地回顾整数和分数的发展史: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先使用了自然数,为了用数表示,没有物体或记数时表示缺位使用了“0”,又由于测量和计算得不到整数使用了分数。

从而说明:数是由于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它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然后指出,只有这些数远远不能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如零上5℃的气温是截然不同的,为了说清楚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向学生介绍早在15世纪时欧洲的商人在装货物的箱子上就采用了“+”号表示超重,画一个“—”号表示不足。

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两个符号的人,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因为它很方便,后来就普遍使用了,这样就产生了带符号的数,这样引出负数。

学生感到自然又有趣,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l、加强‘双基”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理数的运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符号运算顺序上经常犯错误,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杜绝错误的产生。

如计算:—22+(—2)3 x 5— (—0.28)十 (—2)2解:原式二—4+ (一8) x 5 一 (一0.28) ÷4二一4+ (一40) 一 (一0.07)二一4—40+0.07二一43.93象上面这样,充分利用箭头的直观性,;剖析混合运算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计算过程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这个效果好。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论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论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论文摘要: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关键。

数学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帮助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教学;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分属于两个学段,在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的“跨度”,我们南翔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于这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较大的“跨度”或者说“坡度”的体会可能更直接些,这几年笔者和同事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为我们研究和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

作为数学教师,本着对这一问题的求知与敬畏,现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数学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八年级,分化情况更是严重(现在已经提前到七年级),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

事实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这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当然,初中教师也面临艰巨的任务,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在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后,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涉及到小学数学教育和中学数学教育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究。

教材内容的衔接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小学数学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算术运算的基本技能培养,而中学数学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需要做到既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又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材应该为中学数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和基本运算的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这样,学生在进入中学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技能。

中学数学教材应该注重扩展和深化。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材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学数学教材也应该注重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他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知识。

教材内容的衔接还需要关注数学教材之间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尽量避免出现大的知识跳跃和断层,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接受新的数学知识。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联系,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除了教材内容的衔接外,教学方法的衔接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述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中学数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探究式、合作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衔接上,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举一反三、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第一部分:背景分析与问题阐述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必要对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问题阐述1.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重复和脱节在现行教材中,部分数学知识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重复出现,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同时,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在过渡阶段没有得到有效衔接,使得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2. 教学方法与学习习惯的适应性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难以适应,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分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水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部分教师对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影响了教学4. 家庭教育与学习氛围的营造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

部分家长对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

5. 学生个体差异与心理因素学生在性格、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本论文旨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提供有益参考。

接下来的部分将对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部分:解决方案与策略制定一、优化教学内容,消除重复和脱节1. 对现行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教学。

2. 强化数学核心概念的渗透,确保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平稳过渡。

3. 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教学顺利衔接论文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教学顺利衔接论文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现在的初中更名为七——九年级,但这绝不意味着初中就是小学很自然的延续。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又一个转折,是人生黄金时期的开始,他们将由金色童年迈进风华正茂的青春。

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加了,管理严格了,要求提高了,方法变化了,他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谁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适应初中的学习与生活,谁就能够在初中的学习中掌握主动,谁就可以在初中的学习上领先一步。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要做好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初一数学教师,首先要对小学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只有全面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你才能顺利地把学生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初中教材以青少年成才对数学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需要,社会对数学的应用与需要为出发点;内容具有时代气息,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改革教材体系。

进入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首先由天气预报中最高气温零上几度与最低气温零下几度、银行存款与取款、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等具体实例,让学生发现以前小学学到的数在生活中不够用了,从此顺利地把学生引入初中数学——“负数”的教学。

在接下来的有理数的运算的教学中,都要注意从小学数学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

二、注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学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景,这是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的。

进入初中后,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奏加快,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概念性强,增加了空间想象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提高了,规律性知识越来越多。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中学教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

为使学生顺利过渡,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好开头几节课。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的质量关乎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

在中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的衔接问题上却存在一些困扰。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究。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存在的现状1.教材衔接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材设置存在一定的间隙,由于教学大纲以及年级间教材的差异,中小学教材内容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和断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连贯理解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学数学强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推理能力,而小学数学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启发式教学。

这导致很多学生由于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感到困惑和挫折。

3.学习兴趣衔接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区别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断裂。

很多学生在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后,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变成了讨厌。

1.教育思想的不一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部分原因来源于教育思想的不一致。

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理念的不同,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数学教学的衔接不畅。

2.师资力量不足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使得教师在衔接中难以切实解决问题。

3.教学手段的不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还在于教学手段的不足。

目前的数学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使得教师在衔接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1.明确教育目标,统一教育教学理念要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求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部门明确教育目标,统一教育教学理念。

只有在目标和理念上的统一,才能为教学衔接提供有效的保障。

2.加强师资培训在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浅谈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如何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知识改变并采取科学对策处理它们,对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我们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首先要认识到做好小学、初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认识中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坡度,并消除其影响。

中小学中有很多相同的数学概念。

小学强调的是直观上的描述,初中强调的是深层的表述这些概念的表述。

有些是一致的,也有一些在表述的角度和严密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明显的知识坡度。

在数学运算-亡的中小学数学存在着坡度:由非负有理数运算发展到有理数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

运算结果在小学一个算式的运算结果是唯一的,而在初中一个算式的运算结果却不一定唯一,如:|x|的计算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

代数式的运算,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公式的理解、记忆及运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都比数的运算复杂。

在数与形到数形结合方面虽然在小学学过用数量表示图形的长度、面积等,但数与形仅为表示与被表示的关系,学习了数轴后,数与点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数轴上的数就是点,点即是数。

从数与形到数形结合,有一个思想方法上的坡度。

如何解决知识坡度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要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

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则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我们要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其次要让学生知其不足,正确对待坡度。

要让学生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还需要加深、拓宽。

学习中遇到知识坡度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从而激发他们跨越坡度的内动力。

有理数教学中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有理数教学中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浅谈有理数教学中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有理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章。

从教学顺序而言,这是初中数学教学承前启后的一章。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章,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伸,体现为初中与小学数学衔接;同时从知识结构来说,它又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有理数教学带领学生从小学数学走向更高级的数学学习,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拓展着学生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有理数教学中,做好初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至关重要。

那如何利用有理数的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与生活经验相衔接学习有理数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数学与生活两者密切不可分。

因此,利用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易懂好领会。

例:冬季的一天,室内温度是8℃,室外温度是—2℃,则室内外温度相差_。

又如:一个物体沿着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

它先向东运动4米,在向东运动10米,这时它向东运动了多少米?这些生活实例使有理数的负数教学显得鲜明直观。

寓教于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观念。

也便于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之门,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衔接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身份上是属于初中生,但是在心理上,数学思维上还是个小学生。

在他们的数学思维中,形象思维明显要优于抽象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始教学。

在这一章中,充分利用数轴的形象特点,紧紧抓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章教学中,数轴概念的引入,是数与形的初步结合,这对进一步阐明这一章的概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性质,利用图形性质来研究数量例如,若a>0,b在一根数轴上,数轴阐述了有理数的诸多概念:正数、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数轴上原点左边上的点对应负数,原点右边上的点对应正数。

小学阶段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学阶段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学阶段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摘要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

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既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关键词小学阶段解决数学教学衔接来现在的单位之前,我是一个中学的数学老师,还是班主任,原来教初中数学的时候,就常和中学同仁凑在一起诉苦,现在的学生读起书来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学习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曾抱怨过当下的小学老师,觉得这事他们得负大部分的责任,他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教学就全当放羊,把我们这些中学老师可坑苦了;因为是班主任的缘故,也常和家长一起交流学生的学习,听不少家长反映,小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数学都很好,可到了中学不知怎么就下降这么快,初听到这话,还有点耿耿于怀,觉得言下之意似乎是我没教好。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却发现,家长说的这事确实不假,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是严重。

现在来到这所学校,我成了一名小学的数学老师,刚来时很不适应,教学很吃力,和中学差别太大了,同时也不断反思,老师都如此不适应,作为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那自然更不适应了。

我们小学该如何解决这个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问题呢?我认为:一、要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

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

例如,不能说“门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门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

学到长方体之后还应该说门是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反面都是长方形,另外还有4个长方形的面仔细看才看得到。

论文 试谈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衔接问题

论文 试谈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衔接问题

试谈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衔接问题——给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同仁的建议摘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学习滞后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出现滞后的原因及解决的建议。

企望能通过共同努力,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滞后思维形象培养方法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小学毕业生升上初中后学习数学出现困难,成绩明显下降,个别还因此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此问题,本人想结合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学习后出现的学习“滞后”问题给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同仁,提出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企望能通过共同努力,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何谓“滞后期”?它是指人们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或训练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情况。

如学生适应不了规定的学习难度和进度;参加工作后不能要求完成任务等等。

小学生毕业后经过质量检测升上中学后,他们学习数学的情形怎样呢?据本人调查及广大同事交流反映,都认为不太理想。

尽管有些学生质量检测的成绩不错,但学习起来还是困难很大。

不少人的成绩明显下降,个别还因此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从不喜欢数学到爱上数学,成绩迅速得到提高的。

出现这些情况,究竟原因何在?能不能改变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情况完全能够改变的。

一、出现“滞后期”的原因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算术。

是掌握数的性质、关系及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从思维特点上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转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数”和“形”的知识也比小学阶段抽象得多。

不但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更要具备应变能力。

教师的教学侧重于逻辑推理、分析归纳。

加上内容增多,中学教师的教学,不可能像小学教师那样一步步“扶”着学生走了。

这期间,有赖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否则便会出现脱节的现象。

这便是“滞后期”。

中小学数学教材教学衔接研究之论文

中小学数学教材教学衔接研究之论文

初探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内容摘要: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主要是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衔接包括: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小学教师教法的衔接、学生与教师衔接、中小学教师数学语言的衔接。

“在动手中有思考,在探究中有推理,在活动中有训练。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正文:长期以来,有大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要求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极为脱节的现象。

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取消了小升初招生考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常常听到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法教了,作业不肯做,上课又不认真听,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低的低、高的高.真不知道小学里打得什么基础。

”而家长的抱怨声也不绝余耳:“中学的老师怎么教的孩子,小学里都是优良,到了初中学习质量却一落千丈。

”不少学生也抱怨“中学读书太累”。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如何去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顺利衔接过关,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

为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作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的路子,切实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程标准的衔接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少有教师去认真学习《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更别说小学教师去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师去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因为如此,造成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理论上的脱节,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他们各按各的经验教学,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二、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含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主要是常见图形的认识及有关计算;“数据处理”主要是统计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初步认识;“专题研究与实践”包括数学实践活动与探究课题。

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不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和挫败感,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氛围枯燥,缺乏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氛围较为严肃,缺乏趣味性。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对数学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如讲解、示范等,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重视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1)过度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2)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训练的方法,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化部分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过于简单化,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缺乏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辨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辨析,导致学生在运用概念时出现混淆,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

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而这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

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

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人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

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

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初一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

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

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

(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

(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

(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6)动机、
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

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

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

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

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

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

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

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地接触到的,而这种量除了要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表示外,还要用一个语句来说明它们的相反的意义。

如果取一个量为基准即“0”,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

用“+”表示正,用“-”表示负。

这样,逐步引进正、负数的概念,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引进
新数的必要性。

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

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

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

如丨a丨,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

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

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

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

而到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
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大都是11至1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的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小,效果不佳。

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小学的思维套用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

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相等关系。

这头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

所以,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一要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二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

初一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

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

要让学生始终参加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及优越性,这其中审题应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要想法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
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找不出相等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而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后,将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量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方程就列出来了。

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只有用代数解法。

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对搞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