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评课稿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难点:推导出菱形面积公式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多媒体显示:(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分别是菱形的对角线,则AC与BD有怎样的关系?(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学生独立思考片刻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当有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可以再找同学起来补充。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帮学生复习菱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为本节课打好基础。
为菱形。
二、知识应用(一)典型例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想一想:如果设AC的长为a,BD的长为b,那么你能用a与b表示出菱形的面积吗?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参与讨论,适时提出指导性问题及指导。
(二)班内交流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多种转化方法。
2、师生一起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并板书。
(三)变式训练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5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6cm,求菱形一边上的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通过对(1)(2)具体数字的探讨,学生对“想一想”的探究更容易得到结论,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学生起来讲解思路学生独立完成做题过程本环节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此题让学生对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学生对于具体问题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后基本能形成比较好的解题思路,同时给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课时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第3课时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推理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利用菱形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活动:如图,你能用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ABC折出一个菱形,使∠A成为菱形的一个内角吗?【教学说明】通过折纸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于菱形的相关判定方法也进行了巩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 是菱形吗?为什么?拓展:若纸条的宽度是4cm ,∠ABC=60°,你会求菱形的面积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归纳结论】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①如图,S 菱形ABCD=AB ·DE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②S 菱形ABCD=12AC ·BD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教学说明】对菱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菱形特征的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如图,在△ABC 中,AB=BC ,D 、E 、F 分别是BC 、AC 、AB 的重点.(1)求证:四边形BDEF 是菱形;(2)若AB=10cm ,求菱形BDEF 的周长.解:(1)证明:∵E 、F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EF=12BC ,EF ∥CB. 又∵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 ∴DE=12AB ,DE ∥AB, ∴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 ,∴EF=DE ,∴四边形BDEF 是菱形.(2)∵F 是AB 的中点,∴BF=12AB.又∵AB=10cm,∴BF=5cm.∵四边形BDEF是菱形,∴BD=DE=EF=BF,∴四边形BDEF的周长为4×5=20(cm).【教学说明】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一般先证明四边形是菱形,再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求解或证明,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通过复习回顾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唤醒学生的记忆,然后给学生设置好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勇于战胜自我的信念.【素材积累】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②通过列举生活中的菱形实例,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引领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创造更美的生活。
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菱形的定义,探究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和证明。
2.探究菱形的面积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菱形的性质,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探索并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因此对菱形性质的学习,就要从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自身的特殊性入手。
初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且正在向抽象思维转型,所以本节课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菱形模具、折纸、导学案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用“数学欣赏”引入新课: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美,通过测量数据判断两个基本图形的形欣赏动画演示,对自己喜欢的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测量数据,发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建立菱形由动态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美;类比平行四边形引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定义,通过展示学生们熟悉的学校电动门上的菱形,引导学生说出生引入新课状,并比较不同,引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定义展示学校的电动门,寻找熟悉的四边形,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列举生活中其它的菱形的实例,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励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更美的生活。
的概念,列举生活中菱形的实例,更好的理解菱形的定义。
活中更多的菱形的实例,让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并通过图片展示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励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更美的生活探究活动(1)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利用刻度尺、量角器、折纸、模具等工具,从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菱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效果分析 】菱形的性质_数学_初中_韦勇志
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通过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等环节,探究出菱形的性质。
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论证能力。
“探究新知”和“应用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自我展示,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同时,学生在探究和展示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加大思维密度,有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优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再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作用,最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业布置分层次,加强对本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实现每位学生的最优发展。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去想、说、写、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的表现提供广阔的舞台!。
菱形公开课评语缺点及优点
菱形公开课评语缺点及优点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这一思想,出色地完成了《菱形》一课的教学任务。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三方面优点:第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新课程理念。
杨老师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制定了恰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数学价值取向。
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本课杨老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和动手操作环节,尤其是她设计了折纸对比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折叠裁剪菱形等动手环节,这些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中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反馈;遇到问题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动手实践,形成新知。
在整个新知生成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观察、比较、概括、总结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增强了主动学习意识,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和思考:1、在引导学生探索菱形判定时注重了方法的引导,判定理的几何证明思路的指引,但缺乏有效的几何语言板书和描述,会导致学生感觉会了,掌握了,当让他单独解答或证明时,学生就显得不够熟悉,甚至找不到方法,无法下手。
即该教师板书时还需要及时板书,不可因为教学内容多而忽视了板书的重要性。
2、教学中如果适当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可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在复习了菱形及性质后可说出其性质的逆命题,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索这些逆命的对与错,进而探索出菱形的判定定理,通过个别指导,小组点拨,小组展示,学生共同探讨,教师引导归纳,最后综合应用。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亲身经历的多一些,感受应该更深刻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牢一些,学生的用意识应该会更强些。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应用判定定理证明时有些题目是可以用两三种,甚至是四五种方法去证明解答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深入挖掘,一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多解,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的应用意识。
初中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
初中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1. 观课背景这次观课是初二数学课,主要内容是讲解菱形的性质。
菱形是初中阶段的几何形体之一,其性质虽然简单,但是涵盖了几何的基础知识。
本次观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观课过程2.1 教学设计教师先通过幻灯片简要介绍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多个例题引出正解。
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菱形的理解和记忆。
在引出正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菱形的性质。
2.2 教学实践首先,教师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菱形,并指出其基本性质:四条边长度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接下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多个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菱形性质,例如:•例题1:已知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分别为10厘米和6厘米,求菱形的周长。
•例题2:在菱形ABCD中,∠A=70°,连AD交BC于点E,求∠BEC。
•例题3:在菱形ABCD中,∠A=60°,AB=3√3,求菱形的面积和对角线长度。
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题,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菱形的相关知识点。
3.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感受,本次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们通过多个例题和讨论,加深了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相关知识点。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中存在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讲解和辅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存在对结论的过度引导,导致学生在发现性质时出现了一定的被动;•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演示的速度较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4. 总结菱形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几何形体之一,具有简单的性质但是涵盖了几何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次观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菱形的性质,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感受,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菱形的判定》点评稿[1]
《菱形的判定》点评稿
石河子第四中学刘慧芳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局教研室工作计划提出的“内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主题,经过认真分析和反复研究,结合我校实际,从2011年9月,我校制定了“主动.有效”课堂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以形成“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讲究效益,提高质量”的价值取向,推动“主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二节《菱形》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师通过两次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菱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以及应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在活动结果的展示过程中,学生采用小黑板对本组的活动结果进行展示,形式新颖、创新;学生代表对活动结果进行展示过程,又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感受身边的数学,以及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湘教版八下数学2.6.1《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数学2.6.1《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2.6.1《菱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对几何图形性质研究的深入。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菱形的性质,让学生理解菱形的基本特征,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的阐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矩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他们对这些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菱形作为一个新的图形,其性质与矩形、平行四边形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理解菱形的特殊性。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推导和证明,以及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物体,如钻石、蜂巢等,引导学生关注菱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菱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探究菱形的性质。
首先,让学生用剪刀、彩纸等工具,自己制作菱形,并观察菱形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相等等;最后,让学生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3.性质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菱形的性质。
例如,计算菱形对角线的长度,求菱形的面积等。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 菱形的性质(2)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菱形的性质(2)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以及菱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图形的判定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以及菱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对菱形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菱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菱形的性质。
3.案例分析:通过几何画板展示菱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菱形的特性。
4.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现菱形的性质。
5.教师讲解:总结菱形的性质,并进行解释和证明。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8.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a.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b.相邻两边互相垂直c.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角是相等的d.菱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从观察入手,图片含有菱形,通过比较发现,菱形的邻边相等,得到菱形的定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回顾:1、菱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思考2、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动画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变化过程。
3、小明在一次班级主题活动中,用宽度相同的彩带布置教室时,把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交叉重叠, 当他任意转动其中一条彩带时,发现重叠部分总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吗?学习了这一节菱形的判定后,你就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菱形的判定【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梳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为菱形的判定的学习做好铺垫,由于本环节的内容较简单,教学中可以提问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
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1、经历探究菱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
2、会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三、走近生活探究新知分享快乐1、探究活动一教具:幻灯片演示:两根一长一短的细木条,钉子、橡皮筋.操作:教师在两根细木条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再将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问:这个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答:).问:将木条转成互相垂直的位置,这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呢?为什么?由此得到菱形判定定理3(从平行四边形 菱形)---对角线法: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你能证明上面的这个判定定理3吗?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已知: ABCD中,对角线AC⊥BD 求证: ABCD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A=OC又∵AC ⊥BD;∴BA=BC∴ABCD是菱形师:大家做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变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推论: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的是菱形.【设计意图】从现实的情景出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经历亲自动手操作,到理论验证的过程,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菱形性质观课报告
<菱形性质>观课报告我在此次远程教育中,观看了菱形的性质》一节,现将自己的观课体会总结如下。
课堂上,老师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进行交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教学。
很好的完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维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上,有意的营造和谐的、积极的、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愉悦、向上、高效、团结,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成功的喜悦,一同进步、一同提高。
是一堂成功的授课。
课堂上,老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设施和多媒体,营造出了丰富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模仿、尝试、体验,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使学习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接近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激励学生,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等环节,逐步实现了内容的整合,从而也通过了实际运用的能力,达到了多元目标的培养。
课堂上,师生交往是多向的、交互的,既有师生的交往,也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自我反思观课就像照镜子,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自己也就知道平日教学的不足;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我更加理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今后,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在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只是媒介,让学生融入到知识的海洋,让学生感受、体会,能够尽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注重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菱形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18.2.2 菱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东山学校李媚清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定义,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能运用菱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探究、推理、应用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在探索菱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的证明.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如图,是用四根木条搭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A′B′CD,平移木条A′B′至AB,使得AB=AD,这时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ABCD有什么特征?说说看,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感受由平行四边形演变成菱形的过程,体会到菱形也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图形,如门窗的窗格,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移动门等,你还能举出一些菱形图案的实例吗?探究如图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按图中方法自己动手剪出一个菱形,再根据它的轴对称性,观察其中相等的线段或角,猜想菱形四条边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对角线平分对角等性质.然后让学生证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折矩形是否规范,对所剪出的菱形是否能积极主动探索它的性质,是否有合作交流意识等.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看一看(1)如图所示的是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看看它们的对角线将各自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什么特征?(2)对于图中的菱形ABCD,如果知道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说说你的想法.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菱形的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如图所示),∠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析】∵∠ABC=60°,又AB=BC,故△ABC为等边三角形,∴AC=AB=20m.由菱形性质可知,AC⊥BD,AO=OC=10m,∠ABO=12∠ABC=30°.∴OB=OD=103m,即BD=203m;故S菱形ABCD=12AC·BD=2003m2.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DH⊥AB于H.求DH 的长.【分析】由菱形性质及AC=8cm,BD=6cm,易得菱形边长AB=5cm.又DH⊥AB于H,这样可由S△ABD=12S菱形ABCD得到AB·DH=12AC·D,从而可求线段DH的长,即DH=12AC·BD/A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说课稿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说课稿清镇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马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共2个课时,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质。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在平行四边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正方形做好铺垫,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也为后面探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掌握菱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掌握菱形的性质5、教学难点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与菱形有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
四、说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交流讨论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搜集菱形的相关图片。
菱形性质课后点评
《菱形的性质》教学点评
仙源学校初二分校雷松柏菱形性质一课是根据我校“三步六环”教学模式设计的,总而言之,是一节较好的示范课!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方法完成菱形定义的演示过程和菱形性质的得出及得出性质的理由。
这些内容可能有一些学生独立解决不了,他们可将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解决。
2、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
同时还要解决一些在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平分每一组对角”的几何意义,还能发现哪些结论,今后为解决哪些问题提供条件。
3、课堂习题与检测:这一部分是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即菱形性质的应用过程,首先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再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一环节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尽量独立解决,实在完成不了的可以通过小组解决。
4、评价方法:预习效果好的个人给加分,小组解决问题表现突出的要给小组加分,计入评价总分。
5、存在的问题:激励的语言比较平淡,小组合作时效性不高。
今后教学中要多加注意,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6.1 菱形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2.6 菱形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枫岭头学校张海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2.6.1 菱形的性质1.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重点)2.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重点)3.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这就是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菱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菱形的性质【类型一】利用菱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CE⊥AB交AB的延长线于E,CF⊥AD交AD 的延长线于F.求证:CE=CF.解析:连接AC,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AC平分∠DA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E=FC.证明:连接AC,∵四边形ABCD是菱形,∴AC平分∠DAE,∵CE⊥AB,CF⊥AD,∴CE=FC.方法总结:关键是掌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类型二】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如图,O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CD=5cm,OD=3cm;过点C作CE∥DB,过点B作BE∥AC,CE与BE相交于点E.(1)求OC的长;(2)求四边形OBEC的面积.解析:(1)在直角△OC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先证明四边形OBEC为矩形,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即可直接求解.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在直角△OCD中,OC=CD2-OD2=52-32=4(cm);(2)∵CE∥DB,BEAC,∴四边形OBEC为平行四边形,又∵AC⊥BD,即∠COB90°,∴平行四边形OBEC为矩形,∵OB=OD=4cm,∴S矩形OBEC=OB·OC =4×3=12(cm2).方法总结: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菱形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计算问题.【类型三】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探究性问题已知:如图①,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边AB、AD上.若AE=DF,易知△ADE≌△DBF.探:如图②,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BA、D的延长线上.若AE=DF,△ADE与△DBF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请证明;如果不全等,请说明理由.拓展:如图③,在▱ABCD中,AD=BD,点O是AD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D的交点,点E、F分别在OA、AD的延长线上.若AE=DF,∠ADB=50°,∠AFB=32°,求∠ADE的度数.解析:探究:△ADE和△DBF全等,利用菱形的质首先证明三角形ABD为等边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证明△ADE≌△DBF;拓展:因为点O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OA=OD,再通过证明△ADE≌△DBF,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AE的度数.解:探究△ADE和△DBF全等.∵四边形BCD是菱形,∴ABAD.∵AB=BD,∴AB=AD=BD.∴△ABD为等边三角形.∴∠DAB=∠ADB=60°.∵AE=DF,∴△ADE ≌△DBF;拓展:∵点O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OA=OD.∴∠DAO=∠ADB=50°.∴∠EAD=∠FDB.∵AE=DF,AD=DB,∴△ADE≌△DBF.∴∠DEA=∠AFB=3°.∴∠EDA=50°-32°=18°.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比较综合,但难度不大,一定要熟悉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探究点二:菱形的面积已知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BAD=120°,AC=4,则该菱形的面积是( )A.16 3 B.8 3C.4 3 D.8解析:∵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OA=12AC=2,OB=12BD,AC⊥BD,∠BAD+∠ABC=180°,∵∠BAD=120°,∴∠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4,∴OB=AB2-OA2=42-22=23,∴BD=2OB=43,∴菱形ABCD的面积=12AC·BD=12×4×43=83;故选B.方法总结:菱形的面积为两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菱形的对角线平分对角.三、板书设计1.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菱形的面积S菱形=边长×对应高=12ab(a,b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长)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大多数学生能全部得到结论,少数的我们加以引导.在整个新知生成过程中,这个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和积极思维的状态,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素材积累】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
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第一篇: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菱形的性质观课报告在此次远程研修观评课环节,远程听取了李老师的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观察结果分析:李老师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和想法。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是一堂成功的授课。
(一)总体评价:总体上看,李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值得学习。
(二)主要优点:1、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等常规媒体,同时积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表现真实形象。
(2)所利用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课堂气氛营造(1)该教师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能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的信心,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关注个体差异,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的指导富有针对性。
(2)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注意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 菱形的性质 效果分析
《菱形的性质》效果分析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效果分析。
一、情境创设,贴近实际学生在学新知识前,对于平行四边形、矩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相对来说学生已经在潜意识中对菱形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所以,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通过两个情境,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衔接过渡作用的。
一是在给菱形下定义之前,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二是通过家里装修,让学生帮忙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的组内探究讨论铺设了比较好的氛围。
二、组内合作,生生互动在本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然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在这期间,可能大多数同学会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回答问题,此时,我还应引导部分学生用几何说理的方法得到结果。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加强训练,既巩固新知,又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四、颗粒归仓,盘点收获及时归纳梳理所学知识,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明确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额从属关系,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生生活动、师生活动明显有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对所学知识敢于探究,乐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菱形的性质》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菱形的性质》的评课稿
聆听了老师的课。
下面就郑老师的《菱形的性质》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趣味盎然。
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都非常高,正因为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明朗活泼,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条理性强。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充满了朝气。
从教学程序上看,这堂课从情境导入到文本学习,再到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思维拓展,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使用多媒体技术娴熟,能够让学生及时观看和点评,让学生耳目一新。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这节课也不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郑老师没有注意到。
在本节课中,菱形的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可以将几何语言多样式展示,如此就有语言渗透又有直观表达。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
但瑕不掩玉,老师这节课仍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摒弃。
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
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应不雕琢,不粉饰,每个学生都应发自内心主动参与,真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