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吟诵法新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吟诵法新说

陈中寅

吟诵与朗诵对举,类似于“旧体诗”和“新体诗”对举。吟诵研究属于诗学范畴中的传承学或传播学,同时又属于创作学。鲁迅的诗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早就反映出:古来诗家原本就是吟诵着写作的,边吟边修正,最后用毛笔抄写出来保存之。可惜今人不会吟只会写,文人风雅与“诗意栖居”缺了一半。为今之计,必须抢救吟诵事业!我国诗、词、曲的古来吟诵讲究字乐一体,是书声(诗文诵读之字声)与乐音(字调转为乐谱之音)紧密结合的国学综合艺术,是五千年诗国有待复兴的绝活儿。它包括两大类:标准语吟诵和地方语吟诵(粤语吟诵、吴语吟诵、湘语吟诵等等)。从标准语吟诵看,古有五声雅言吟诵(明清时期亦称官话吟诵,清末民初则叫国语吟诵或“老国音”吟诵,迄今尚存),今有四声普通话吟诵。前者为标准语传统吟诵,后者为标准语新吟诵。古五声雅言吟诵此不涉及,今四声普通话吟诵则为崭新课题,可谓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诗词创作的复兴而衍化与催生的新事物。它的要义、乐理、规则与水准,须从多方面探幽发微才能把握。同时,这一探求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对弘扬传统吟诵、推广普通话吟诵合力支持的举措非常合拍。

一、腔拟字声,四声皆为吟谱

《现代汉语词典》释“吟诵”为“吟咏诵读”,其义简明扼要。分开来说,诵读为语言艺术,是没法用乐谱记录和展示出来的。而吟咏则为音乐艺术,或低吟(微吟)而诉柔情与愁情,或高咏(朗咏)而抒豪情与欢情,此乃数千年华夏音乐之特殊品种。吟咏与歌唱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从根本上看,吟咏是“声依永”,即:吟咏之声的高低与拖长其音的汉字母语相配合,歌唱则很少考虑汉字读音。二是从速度上看,吟咏一般较慢,属于慢速,歌唱则有的较慢,有的较快或很快。三是从音域上看,吟咏之声一般驰骋在十度音以内,歌唱则超出此范围。吟咏之声简称吟声或吟腔。吟腔可用乐谱记录下来示人,这就形成为吟谱。吟谱既指单个汉字的乐谱(字谱),也指整首诗篇的乐谱(句谱和篇谱)。

吟声或吟腔的生成,古往今来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兴之所至,灵感来了想怎么吟咏就怎么吟咏。可称之为即兴法。第二种是用某个固定的腔调(自创或他创)来吟咏成批的传统诗。此法可称为套用法。第三种是整齐划一地给每个汉字配上一个吟声(吟谱)。此乃一字一音法。第四种是模拟汉字的声调或声调走向给出相应数量的吟声(吟谱),这就是腔拟字声,可简称为拟声法。相比较而言,即兴法的好处是自然天成,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足之处是来无影去无踪,很难留住,没法传承。套用法的优点是好记好用,人们喜闻乐见,缺点是以一套万,不同情感和风格的诗作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一字一音法的好处是简单易学,宋代儒生吟咏《关雎》即用此法,缺点是全部使用单音且不转调,施之于长篇古风和古文尚可,施之于绝句则未免单调,缺乏灵动美。而拟声法则避免了前三者的不足,更加贴近汉字母语的本来面目。因为,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旋律性声调语言,运用拟声法吟咏汉语格律诗,单音、双音、多音与转音齐备,自然更具音乐美,更带鲜活性。

用拟声法进行普通话吟咏,首先,得从理论上弄清普通话调值中的五度音高与简谱七音的对应关系。笔者通过审音和比对,发现普通话的1度、2度和3度音高与简谱的1、2、3对等。这样,吟谱1(读do)、2(读re)、3(读mi)便出来了。再看普通话的4度和5度音高,则分别对等于简谱的降5和降6。对此,普通话的4度音高可记录成吟谱4(读fa)或吟谱5(读sol),而普通话的5度音高则可记录成吟谱5或吟谱6(读la)。其次,得从现实中找到高咏和低吟的根据。中央电视台播放新闻时,播音员的声音相对较高,而现实生活中两人对话或自言自语时声音不可能那么高。何以这样?不外乎情感和环境等等在起作用。同理,与情感与环境等等相适应,普通话低吟时音高也会降低,可降低三度左右乃至于七度左右。

通过上述比对和认定,吟谱问题便从理论和现实上得到了初步解决。笔者再依乐理(十二平均律)具体演练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最终求得了今四声的各种吟谱。现将全部吟谱分写在下边(因缺乏打谱软件,吟谱低音一律加圈。后文同此):阴平的吟谱:高咏为5或6,低吟为2、3或⑥。

阳平的吟谱:高咏为35或36,低吟为⑦2或⑦3。

上声的吟谱:高咏为214或215,低吟为⑥⑤1或⑥⑤2。

去声的吟谱:高咏为51或61,低吟为2⑤或3⑤。

以上根据乐理用拟声法推出的今四声普通话吟谱,高咏之声和低吟之声都具备。其中,阴平为单音(可拖音),阳平和去声为双音,上声为三音和转音。据此,用普通话吟咏任何一首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小令,便都可以展示出该作品的整套吟谱来。至于普通话“一”、“不”的变调,在作品中应按照变动后的实际声调展示吟谱。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话里不存在入声!目前网上看到的普通话吟诵,让小学生把入声字挑出来一律改为短吟,这种倡导在理论上是偏离了普通话的,而在实践上则增添了难度和麻烦。如此美其名曰“普通话吟诵”,真有点不伦不类,恐怕会误人子弟。实际上,入声短吟属于标准语传统吟诵里的古五声雅言吟诵和昆腔吟诵(指南昆即南派昆腔吟咏),以及地方语传统吟诵。这类难度较大的吟诵,放到中学和大学去施教可能更好些。

二、韵末同谱,吟句高低平衡

众所周知,每一首传统诗词都是由不同的汉字组成的,四声的组装千变万化,因而,每首诗的吟谱绝不相同。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雷同现象,从而导致普通话吟咏变幻多姿,风光无限。这才是拟声法带给吟咏的真正创意!当然,将口头之声转变为音乐之声的拟声法绝非笔者发明,古人早就在乐理上运用了拟声法。黄帝时代,传说“中华乐祖”伶伦发明乐律时,就是用不同长度的竹管模拟昆仑山北凤凰的鸣叫声反复吹试,最终以12根竹管定下了不同高度的12个“半音”即十二律(参看《吕氏春秋》等书有关记载以及出土的战国均钟所绘十二凤凰图案)。这一传说反映了华夏先民的音乐智慧,这种智慧演化出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声依永”则又演化成了后世昆曲的“依字行腔”。如此说来,腔拟字声的拟声法真个继承了民族遗产。有了这份遗产,所谓“吟咏何须谱曲”的说法便不足为奇。因为,吟诵音乐原本就藏在汉字的声调中!只须将它从传统诗篇中展示出来即可。试以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其吟谱可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字在上,谱在下):

白日依山尽

⑦2 3⑤ 3 5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