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93他们改变中国

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年代,内心焦虑不安,快乐难以持久,如何能够安定内心世界?

栗强:独立学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核心:把心放在心上,就是让心做心该干的事,别让心做这些念头该干的事情。

人的心是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蛋白质,肉身,过去叫色法;另外一部分叫心,但心又分成两层,一层是心上起的功能,比如心的感受,心的想法,心的念头,第二是能产生概念,能产生想法的这才叫心。但我们的麻烦是,各种资讯非常发达,我们的心被抓着去放到了想法和资讯上,没有把心放在心上。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如果要用四个字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尚书》里的四个字:念兹在兹。念,就是你的注意力;兹,我们可以今天翻译成这个“It”。

念在这,心就在,注意力在这,作用力就在这,你的成长中所有的一切,从初发心即成正果。如果一开始就向着要去解放全人类去,最后才能够永无止境的热情;一上来就向着满足私我去,最后只能一身疲惫。

凡是对历史产生巨大作用的人,他都是在把心放在心上的,都符合了,暗合道妙。

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始皇李斯,横扫六合统一中国

王莽刘歆,复古改制昙花一现

唐太宗玄奘,光大禅宗

朱熹宋明理学,占林文人精神世界

清末名臣曾国藩独树一帜,弃圆求阙

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又将如何改变历史文化格局?

从五位文化人,五位帝王或者掌权者,五篇文章这样开阔的角度对比中,才会更能理解曾国

藩的贡献和心法更履行了此道之妙,知道他在大变革不确定的年代,保持心中的禅定与信念是什么。

1.帝王秦始皇和文化人李斯,与文化大一统

出现的文章是《谏逐客书》,李斯提出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咱必须得用天下之客卿。

天下事凡经此人必为之一变,这个人是秦始皇,而李斯作为辅佐的宰相是协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将在此之后的这两千年,中国才能有一个巨大的大一统的江山局面出现,而不是会变得像欧洲那些统治者,一个大统治者结束了,欧洲的历史就是文化上断裂的历史,而中国的文化上是一个连续的历史,一个连续的文明,这个原因就是在于秦始皇和李斯做了大量发展型眼光的历史建设。我们老是说站在公元1500年以前的月亮上看地球,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小区域里边,欧洲人、中国人、印第安人、澳洲土著人都分块活动,大体上,就是文化上的交流和物理上的交流,中间有一些连线,连线很微乎其微,到这些连线的通讯越往后越密集,包括南极的科考,外太空所有的资讯的发达变成现在我们来讲叫做全球化。那么对应来看,秦始皇和李斯叫全中国化,我们想象到全球化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当年全中国化对当时的中国影响有多大了。

2.帝王王莽和文化人刘歆,刘歆给汉哀帝写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而王莽利用这个思想建立

一个王朝,新(公元9年-公元23年),这是王朝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很短,但他的文化流传到了对东汉是有影响,真正从中国文化制度上确认沉淀上古的思想与精华所在。西方人尤其是犹太、希腊、罗马文明,一切都是明天更好,我们东方人有个上古的黄金时代,尧舜禹汤的时代,一切都是过去更好,主要是推崇要寻找中国文化上古的根源,让经典历史的精神不失,来教化我们今天的民众,

哪怕革新都是以复古为其目的和精神下创造新事物,不是物质文明倒退到具体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是精神复古过一种安乐,不为发展,不为纷纷扰扰的东西所扰动,为之内心保持

安定的精神。

3.李世民给玄奘唐僧和尚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随着东西方的交通发展而发现印度佛教,佛教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非常重要的一点凝结在唐代,唐代的佛教兴盛,其中很重要的当然和李世民专门组织一场仪式,自己又专门写文章,来推广唐玄奘请来的经典思想。北京中国历史学院学者王小甫读玄奘法师翻译的佛教经论:“我深深地感觉到,人类历史上怎么会思想曾经发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写的文章多高明,而是他是用何等高明的心写出来了这么高明的文章。“我们看这个心有一定程度上的高级性,是我们中国文化所不具备的,补我们之缺,才形成了口气之大,气吞万里,然后纵横多少年,南北多少里,这种帝王思想却是由一个没有边界的思想的产生。

李世民是鲜卑族,其实当时的西安据说三分之一的人是色目人,所以是外来血统的皇帝,国际化程度按照比例分析超过今天的上海和北京,比今天的纽约和加利福尼亚要高,但更重要讲的是当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方的人心开始往内走的时候,你没有那种开放的心态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格局立刻变成那样子。

一个人要修自己的心,小而无内,大而无外,你的心没有一个收的地方,你的生命力就没有一个释放和绽放的地方。

4.当权者朱元璋和宋明理学的文化人朱熹《四书集注》

中国文化高度发达为何会选择了佛教,首先不能不面对的不能去回避的第一大问题,佛教是通过禅宗影响中国,结了一个果是宋明理学,结到了朱熹身上,朱熹年轻的时候是学禅的,他跟一位叫道谦的禅师去想追求开悟之道,受此影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答了一卷禅宗机锋之类的话,我以禅文录科文来回答科举考试的文章。但发现自己的素质不够,逃禅入儒,发明推动了宋明理学,也就是所谓的心学,禅讲究是悟,宋明理学是非禅之悟,徐梵程讲过禅宗后期的发展,中国人通过禅而普遍来认识了悟,悟是一种心理状态,禅是把悟的这样一

种心理状态引向到了宗教、解脱、佛陀,而悟本身这个心理状态还可以引向其他的方方面面,比方引到回到当下,引到才华的释放。

《四书集注》的最后一段,孟子的末章,借程明道的去世来讲要建立道统,建立社会的秩序。

所以包括朱元璋在内选择朱熹的书作为中国的考试大纲的各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要用他这本书来作为统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包括曾国藩也是要符合这个标准他才能够被选为进士,选为举人,才能当官进入翰林院。故而奠定了后两对是文化人影响力已经超过掌权者和当权者的影响力,

5.当权者两位道光皇帝、慈禧太后和文化人曾国藩《求阙斋记》

曾国藩给自己起的斋名叫求阙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圆满,他从《易经》里拿出一个理论说要求阙,你得有点缺的,这个东西才真圆满,经得住考验的圆满。曾国藩自己提出此十二条日课是30岁左右,其实已经是一个受损的车,身心灵受过伤害开始反省,包括考试科举落过很多次第,殿试是三甲的第四十二名,按理说这个级别不低,和曾先生一生的成绩比,远不能形容曾先生自己的水平,到朝考的时候,考了第一等的第三名,皇上看了卷子还觉得不足以反映这个人的水平,给他再提了一名,成了第一等的第二名。他后来陪皇上去见了一名理学大师唐鉴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讲的是内则修身,发明心性,外则秩序井然,建立道统。

发现此公不得了,拜唐鉴为师,才写下这十二条修身法则。

我们会见到两种人,第一种人在基层很受欢迎,就是大家普通民众看到他觉得这个人很好,在往上走的时候却觉得这人群众不满意,领导不满意。还有一种人是你越到基层的时候,甚至在小的时候,同学讨厌他,老师讨厌他,周围人都讨厌他,但是你看有没有人和他交往,有,都是一些天才精英的人和这个人交往,觉得这个人了不起,这样的人往往成就一时之奇才。以上的五对人物称为转澜五大力,历史上的波涛汹涌之时,他们把回天转澜,改变文化的脉搏方向,带进一个新的东西过来,这种人往往是这样的奇才,就是开始的时候不受待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