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北京、上海 等城市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难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和环境压力大
广州的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 增大,对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区域竞争压力增大
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面临的区域 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对外开放和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03
广州市将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将继续关注民生福祉,加大社会事
业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方案和建议
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 动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转型,提高产业附加 值和竞争力。
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保门槛,推动污染防 治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引进和培养人才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引进高层次 人才和团队,提高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为 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经济结构
解放前,广州经济以贸易、轻工业和手工业为 主,农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
解放后的广州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解放后,广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 业。
城市规划与建设
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
经济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 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 水利等领域的项目投入巨大。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
东莞发展历程
东莞发展历程
东莞位于中国广东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
下面是东莞的发展历程: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东莞开始吸引外资进入,并逐渐发展为制造业重镇。
20世纪80年代,东莞的制造业逐渐从传统的制鞋和纺织业扩
展到电子、玩具、塑料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东莞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
子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将生产基地迁至东莞。
21世纪初,东莞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城市规划得到重视,
建设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还涉及其他行业,如金融、物流、科技等。
随着东莞的发展,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
为了适应人口的增长,东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医疗设施等。
近年来,东莞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莞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业崛起
的象征。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东莞正在向着更加繁荣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饱受战火创伤的很多城镇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49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78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7.46万,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5.7%。
1952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910.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12.93万,占总人口的17.6%。
随后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也进一步发展。
到1957年,广东省总人口为3301.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7.13万,占总人口的18.1%。
如果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时期,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是正常的,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左”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提出“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1958—196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平均递增11.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22%。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这种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很快显现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批项目停建,大量城市职工被迫还乡。
到了1965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〇年减少了们.6万,人口城镇化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到17.6%。
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城镇化的进程也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到1978年底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城市化率为16.3%。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随后党和政府集中精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1期3一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课题?广东省港口物流功能提升研究:产业结构优化视角?(2018C S L K T 3-112).作者简介:王建林(1967-),男,甘肃秦安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二企业运营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王建林一齐一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摘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三次产业间的演变规律,分析二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广东省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二资本密集型演变,三次产业的演变历程: 二二一二三二二三二一三二二二一结构,随着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二优化和升级.关键词: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中图分类号:F 2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31.002一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需求结构二供给结构二宏观政策制度等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1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从量的方面,以广东省各时期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总值的数量比例关系,研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选取1978年2018年41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观察各年度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 D P 的比重,结合其他因素,分析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如图1.图1一广东省1978-2018年G D P 构成演变1978年以来,广东省G D P 构成如图所示.1978年,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占G D P 的比重分别为29.76%二46.61%二23.63%,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2018年, 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占G D P 的比重演变为3.94%二41.83%二54.23%,第三产业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在量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向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演变.41年来,广东省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85.85万元扩大为2018年的97277.77万元,连续30年居全国之首.以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6%,第二二第三次产业增长快速,第一次产业平稳增长.1985年,第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形成了二二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此后,第一次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升高,到2013年,第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形成三二二二一产业格局,并且差额不断扩大,2018年,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比第二产业超出12.4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模式.2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2.1一轻重工业演变考察1978-2018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的轻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情况,如图2.图2一广东省轻重工业比重变化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广东省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经历了先轻后重的变化.1978-2002年间,轻工业在广东省第二产业中占比较大,2002年,重工业占比超过轻工业,成为广东省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从2002-2006年的五年时间内,重工业增速显著,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差额快速拉大,到2006年差距为23个百分点.2007-2016年10年间,轻重工业占比较为稳定,2017年,重工业占比为64.76%,比轻工业占比35.24%扩大到29个百分点.广东省第二产业由以轻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工业为主.从轻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来看,1978年,轻工业:重工业=1.3:1,到2002年,比例变为0.99:1,2017年,轻重工业比例变为0.54:1,虽然二者都在增长,但重工业的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不断下降,符合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广东省工业化进展加快,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品工业并不断上升.2.2一现代产业内部结构演变2010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起,广东省开始在统计年鉴中发布现代产业相关数据,现代产业由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组成.2010-2016年,先进制造业的统计口径。
广东经济发展概括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
产业结构单一
人才短缺
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以传统制造业 为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较大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的 日益枯竭,广东省需要寻找新的 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 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科 技、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创新和转型 升级。
历史背景
历史文化
广东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如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等,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
经济基础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较早的 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
广东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外向型经济
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发展外 向型经济。
虽然广东省的人力资源丰富,但 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相对短 缺,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 度。
广东省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珠 三角地区发展较为发达,而粤东 、粤西和粤北地区相对滞后,需 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完善的交 通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企业集群效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 服务业转型。
发展动力多元化
广东省经济发展不仅依靠传统的制造业,还 逐渐向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多个 领域拓展。
对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 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国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以其独特的发展特点脱颖而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
广州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海文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代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与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逐渐衰落。
然而,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广州得到了快速的复兴。
开放以来,广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同时也有发达的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商品集散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广州注重以创新为引领,已形成了以科技、文化、金融和教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城市建设进程也非常迅速。
从开放初期的简单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广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广州成功打造了众多国际化的地标建筑,如广州塔、广州体育馆等。
同时,广州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已得到全面发展,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广州的城市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广州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高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中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广州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古迹,还将它们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广州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广州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和外贸,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的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在电子、IT、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
此外,广州还发展了旅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最后,广州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广州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 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 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 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 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一种时尚。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台式电脑
液 晶 电 视 机
Your company slogan
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 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 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 上升。
在
衣食住行中亦是如此。
Your company slogan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 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 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 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 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趋势。
一、广东省城市经济现状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经济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像东莞、佛山、中山等二线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业多样化。
传统的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1.地理优势。
广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航运渠道使得广东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
2.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1978年开始,广东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并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在广东省的各个城市中,政策稳定,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1.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广东省的制造业将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深圳市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珠海市也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2.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引进人才、设立科研基地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广东省的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建国六十年广东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建国六十年广东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作者:刘智华贝燕威内容摘要:建国六十年来,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投资、消费比例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变革,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收入分配格局出现崭新局面。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建国六十年来,广东坚持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内部主要比例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历程和成效(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实现大发展。
建国以来,广东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为1949年的13.1倍,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为1949年的2943.8倍,年均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为1949年的272.1倍,年均增长10.0%。
194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例为60.1:12.9:27.0,1978年,演变为29.8:46.6:23.6,到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5.5:51.6:42.9。
产业结构从解放初的“一三二”转变为目前的“二三一”。
1、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步上升,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渐下降。
在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广东大力抓好农业生产。
1999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达到1970.23亿元,在全国居第七位,是1949年的13.1倍,年均增长4.5%。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
其中,1949年第一产业占比在三次产业中为最高,达到60.1%。
建国初期及“一五”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在此之后,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58至1961年,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出现大的滑坡,特别是1960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35.0%。
之后在中央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农业出现恢复性增长,1964年比重回升到45.4%。
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学院:商学院年级:专业:第小组成员:张三(组长)080803021004李四 0808030210142011-01-17目录1.调研背景 (2)2.调研目的 (2)3.调查方法 (2)4.调查过程 (2)4.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2)4.1.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 (2)4.1.2 产业单位数的增长与产量增长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 (3)4.2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作用 (4)4.2.1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4.2.2分时期三次产业占生产值比重 (5)4.2.3 不同时期三大产业值差异性是否显著 (6)4.2.4 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 (6)4.3三大产业与GDP增长的关系 (7)4.3.1 分时期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贡献率 (7)4.3.2 重要年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拉动率 (8)4.4三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 (9)4.5抽样年份样本与总体年份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10)5.结论及建议 (10)5.1调查结论: (10)5.2对策建议: (11)附录 (12)附录1:参考文献 (12)附录2:数据来源 (12)附录3: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12)1.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 通过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以及大力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广东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但在其升级中必定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如何保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如何保持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广东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调研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广东产业经济持续化发展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广东经济民主发展历程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的经济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经济起飞阶段、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繁荣发展阶段以及二十一世纪至今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1.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改革开放允许在中外经济合作中实行特殊政策,我国进入东南亚外向型经济模式。
广东省是改革的先驱,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主要以小农经济与内向型经济为主。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1984年邓小平南巡,广州等沿海城市获得更大的投资外贸自主权,三资企业的数量增多、成分变的更为复杂;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让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增速,这一时期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特点是对外程度提高,经济模式逐渐从内向型经济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
3. 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一时期广东省经济发展得益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城市开始重视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量吸引国外技术,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 二十一世纪至今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也成为了广东省发展经济的新机遇。
进口-加工-出口型企业加速转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大量出现、广东省经济从劳动要素密集逐渐转型成为技术密集型。
但是同时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退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广东省的经济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亟需进行1979年12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设机构的规定,广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省人大常委会。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
截至2015年,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300多项,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自2000年到2009年,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69.7%上升到89.8%,提高了20.1%。
历史的巨变与启示——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与启示
改革开放 以来,经过对外扩大开放 ,对 内改革先行
一
步和 学 江 苏 , 先 进 , 济 发 展 明 显加 快 。20 年 ,全 赶 经 07
( )经济体制 由高度集 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向社会 三
快 于 全 国 同期 4 1 百 分 点 , 可 谓 世界 走 一 步 , 中国 走 .个 三步,广东跨四步0 ,成 为全 国乃 至全 球 经 济 发 展 最 快 的 地 区之 一 。 G P , 东 D 和财 政 收 入 八 十 年 代末 赶上 江 苏 , 九 十 年 代 后期 分 别 超 过 江 苏 一 成 和五 成 ,至 今 仍 居 全 国 前 列 。随 着经 济 的 发 展 ,社 会 建 设 全 面 展 开 ,文 化 教 育 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创新局面。 近 三 十 年 来 , 广 东 对 国 家 财 政 净 收 入 贡 献 大 人 增 加 。 l 9 年 至 2 0 年 , , 东 财 政 收 入 对 全 国 的 贡 献 率 5 9 07 ( 者 增 量 之 比 )为 l .% 两 55 。
结构演变,这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重人成果。
食品价格 。生产资料经过计划价、市场调节价 “ 双轨制”
过 渡 后,也 并 轨 为 市 场价 。19 年 全 面 放 开 粮 食 购 销价 2 9 格 时 ,旧 的 训划 经济 巳被 冲 破 ,基 本 彤 成 市 场 调 节 的 格 局 。消 费 品 市 场 改 革 ,促 进 r资 金 、劳 动 力 、技 术 、 土
( )教 育 事 业 从 动 乱 的 摧 残 中迅 速 恢 复 发 展 并 向 六 教 育 人 省 方 向 发 展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一、1978年,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1978年,广州市芳村区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价格改革几经曲折,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90年,全省市场调节比重达到86.5%.二、1978年,“三来一补”外贸形式首度出现.1978年,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同时,“三来一补”成为广东利用外资的典范,后来该模式被全国其他地方广为采用.三、1979年,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9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同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会议研究落实在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经济重入世界经济大门.四、1979年,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成立.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五、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动工兴建.1979年,东湖新村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个敢于尝鲜的创举撕开了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一个小口,此后无数的中国人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来得到住房,打破了靠单位分配福利解决住房这条单一的路子.接着,深圳等地以多种方式开发建设商品房.六、1979年,广东率先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从1979年之后,广东试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办法.省对地(市)县在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情况下,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省以下相应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和“调整部分财政收入上交市的上交办法”等形式.与此前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相比,包干制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七、1979年,穗港直通车恢复通车.1949年10月14日,穗港直通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而中止.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粤港两地签署协议,并于同年4月在广州火车站举行首列穗港直通车的开行仪式.直通车在中断了30年后恢复通车,南面总站迁至红磡站.穗港直通车的恢复,大大方便了香港商人入粤投资和经营,以及两地人员的交往、交流.八、1980年,广东国营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确定100户国营工交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年末,扩权试点增加到179户,部分商业企业也加入试点行列.这是广东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重大变革.九、1980年,广东推进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9月3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项措施》,推进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扭曲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十、1981年,经济特区立法先行.1981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大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四项单列法规,即《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一、80年代初,广东第一代个体户出现.80年代初,容志仁开了一间“容光”饮食店,以一毛钱“学生餐”闯开局面,成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他以100元起家,靠卖早餐成了广州首批万元户之一.广东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早在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9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了,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二、1982年,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首现广东.1982年,中国第一代打工仔、打工妹首先出现在广东.由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进一步,经济非常活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首选的地区和中国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社会上盛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广东也由此引领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如今,这股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十三、1983年,中国第一个涉外宾馆“白天鹅”在广州落成.坐落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是个标志性符号,它开创了多项“第一”而名震全国——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中外合作酒店;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敞开大门允许老百姓参观游览的高级酒店.以“白天鹅”为开端,香港资本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形成了境内外经济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1983年7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张股票催生了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十五、1983年,广东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服务机构.广东最早的人才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星期六工程师”的初级形式出现的,它对当时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才的流动,对传统的人才部门(单位)所有制和统包统配的人事制度带来很大冲击.1983年,省人事部门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随后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也相继成立.1987年4月20日,广东省第一个劳务市场——广州市越秀区劳务市场开业.十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1984年1月24日~2月5日,邓小平视察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对广东改革开放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十七、1984年,广州、湛江被列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1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在湛江、广州两个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广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省长朱森林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至此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粤北、粤东北山区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八、1984年,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开始征费.1984年1月1日,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东莞中堂大桥开始征费.依靠“以桥养桥”和由此而来的“以路养路”模式,广东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不便这一重大瓶颈.十九、1985年,广东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局《关于改革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的意见》,新招收职工推行劳动合同制.从而在政策上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雇员制这一“铁饭碗”.二十、1985年,广东率先全国综合改革试点.1985年5月7日,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市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二十一、1986年,我国第一份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颁发.1986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并在一部分企业中试行,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二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稳妥进行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企业劳动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等.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二十二、1987年,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省.198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体改委明确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4月18日,省政府批转《广东省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要点》.主要内容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企业等.二十三、1987年,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拉开广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土地市场的序幕.二十四、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二十五、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讲话”.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两市和顺德县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发表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在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二十六、1992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2年4月1日,广东省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从是日起,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3年8月27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问题的通知》,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到1995年,广东粮食产量上升,达到350亿斤,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二十七、1992年,广东社保改革在全国最早全面推开.1992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批转《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使广东社保改革制度化.从1983年开始,广东着手对“企业办保险”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在部分地方试行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由社会统筹;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89年开始,部分市试行临时工个人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开始,部分市试行固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2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广东社保所有改革探索,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开.二十八、1992年,全国率先直选村官.1992年6月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九、广东掀起“开发区热”.1992年,广东涌起“开发区热”,随后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借鉴,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如今,开发区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傲然崛起的广州开发区已被人们视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三十、1993年,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成立.1993年2月8日,深圳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三十一、1994年,广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5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省经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由主要靠放权让利调整为致力于明晰产权的制度创新.8月4日,广东省政府确定广州味精食品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列为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这是继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后进行的第三步改革.三十二、1995年,广东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1995年12月1日,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合并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出售转让、嫁接改造、易地改造、抵押承包、破产拍卖等8种改革形式,加快了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十三、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揭开了报业经营集团化新的一页.到1998年,广东新增两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形成报业集团“三足鼎立”局面.随后,报业集团这种媒体经营模式走向全国,引领新的传媒格局.三十四、上世纪90年代末,新媒体在广东横空出世,走向全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中国人联通彼此和世界的方式.互联网首先在广东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1997年丁磊于广东创建了网易公司,隔年马化腾创办了“腾讯”.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几乎在同一时段,马化腾开始推出OICQ、QQ,打造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三十五、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召开,至今已成中国科技第一展.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历经十年的发展,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借由高交会搭建而起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三十六、2000年,江泽民考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十七、2003年,CEPA正式签署.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访问香港,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货物贸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随着CEPA的签署和大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广东与港澳经济联系更紧密,粤港合作也进入全新的阶段.三十八、2004年,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2日,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十九、2004年,广东启动户籍改革,“农转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起,广东户籍改革再掀新篇章.从这年起,广东将陆续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农业户口.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个打破城乡二元化对立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公安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四十、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到2007年秋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由政府“埋单”,比全国提早一年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广东全面免除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而到2008年秋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覆盖全国.四十一、2008年,暂住证取消,深圳全面迎来“居住时代”.1984年,暂住证在深圳落地生根,至2008年8月,暂住证在深圳全面“告退”,前后24年.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持证人员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便利服务,包括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等.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深圳再次为全国的户籍制度变革和人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四十二、2008年,广东产生我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初,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在广东度过10年打工生涯的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我国首个从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将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广大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和身份认定、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寄望通过这个代表找到“发声口”.四十三、2008年,深圳政治体制改革成全国试验田.2008年5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圳即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特区深圳也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田”.深圳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包括: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差额选举区长、副区长,条件成熟后进行市长差额选举;部分区人大代表直接竞选;逐步实现各区党政一把手、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票数较高者和自荐、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和答辩,最终由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等.这些措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四十四、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全民医保”试点城市.珠海的“全民医保”试点自2007年起筹措,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其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依靠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则通过医疗统筹救助.四十五、宝洁入驻中国,引领跨国企业进驻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所建立的第一间公司,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闯开一条新路.改革开放至今,国际投资者在广州累积设立了18000多个项目,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场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家在广州落户.四十六、广州地铁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广州地铁二号线对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它是1997年国家恢复批建地铁项目后中国首条国产化率超过70%的地铁线路.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全国最快的地铁,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大学城专线则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先河,并且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第一条高架线路.广州地铁的兴建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地方财政实力.四十七、亚洲最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中心.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分两期举办.琶洲展馆的投入使用,对于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四十八、广东成中国玩具出口最大基地.1988年,世界玩具生产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向日本,从日本转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又从香港转向内地和泰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玩具出口基地.至今,广东玩具出口占中国玩具出口的6成以上.四十九、广东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2007年底,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汪洋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省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兴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体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五十、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成为中国客运量第二大的机场和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2004年7月,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完成转场,它也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拥有定期国内航线120多条、国际航线52条,连通国内外140多个城市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顶尖的航空中枢机构.2007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发送旅客超过3000万名.这使白云机场超过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客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二大机场.新白云机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其产业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广州作为国内外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
本文将从广州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广州的产业结构广州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主要产业是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鞋业、电子等。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广州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目前,广州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先进制造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广州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制造企业,如广汽集团、美的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此外,广州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广州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广州经济的新兴动力。
广州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提高了城市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随着广州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为广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代农业是广州的重点产业之一。
广州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丰富的水源、适合种植的土地等。
广州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在农业科技方面,广州同样加大了投入,推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二、广州的产业发展状况近年来,广州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广州的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广州的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较高,也是广东省的经济中心城市。
先进制造业是广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广汽集团是广州的龙头企业,其产量和销售量在国内汽车行业名列前茅。
美的集团是广州的另一家知名制造企业,其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一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取决于它的产业怎么样,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发展哪些产业。
广州市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过去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如何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当前广州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今天我们将通过介绍广州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历程、“9+6”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使大家能够对广州产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一、广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历程建国以来,广州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4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4%、33.0%、39.6%,基本上是“三分天下”,以传统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略为占先。
之后,在当时“重生产轻流通”,把广州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引下,广州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
到1978年,广州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为11.7%、58.6%、29.7%。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来进行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九五”期末的200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3.97: 43.44: 52.59,第三产业占了半壁江山。
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6.8:61.5,经济结构实现了由轻纺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跃迁。
(一)80年代:轻纺工业巨大成功推动广州重新跻身国家主要中心城市行列上世纪80年代,广州大力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轻工业在“六五”和“七五”期间迅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4.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65.3%和64.2%,到1988年达到65.96%,在全国十大城市居第一位,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等产业成为广州工业的支柱产业。
广东工业变迁
谢谢大家观赏
什么是工业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 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具体包括:(1)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 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 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轧花、缫丝、纺 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 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 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 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 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
广东近代工业的变迁
火柴是从1865年传入中国。称为“洋火”。我国第一民族资 本火柴厂,是1879年卫省轩在佛山创办的巧明火柴厂。 1890年,台山籍华侨黄秉常投资创办了广州电灯公司,由于 电费昂贵,用电户不足,营业不景,公司于1899年被迫关闭。 这是我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电灯公司。 1903年,梅县籍华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设立了潮汕铁路股 份公司,聘请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负责施工,于1906年建 成了我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条铁路——潮汕铁路。铁路南 起汕头、北至潮州,全长42公里。 以上是四项是广东华侨首创的中国民族工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转机 、
按照中央的部署,1963-1965年继续进行调整。贯彻以农业 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 位,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 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到本世纪初,广东已初步实现了由农 业省向工业省的转换,进入到工业化的中 后期阶段。我们可以将广东工业产业变迁 的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现代工业城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2. 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3. 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对广东的强劲 挑战 4. 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5. 绿色化(环保化)的机遇与挑战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还积极推动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 ,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实现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04
广州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01
广州作为全国科技创新 中心城市,致力于构建 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 创新体系。
02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布局,提高科技创新能 力和水平。
广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 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密不可分
。
05
广州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
生态优先
广州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控制 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环境。
宜居宜业
广州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合理规划居住、商业、文化 、教育等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投资合作
广州积极推动与国际间的投资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 机会和合作平台。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珠三角区域合作
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积极推动 与深圳、珠海、香港等城市的区域合作,共 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与 港澳地区的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 广州产业结构与布局 • 广州对外开放与合作 • 广州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 广州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 广州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1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广州经济发展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 的重要口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 展奠定了基础。
广东省9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概况
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地貌地势广东省地处北纬20°13′一25°31′,东经109°41′一117°20′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
由西至东,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相邻,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省陆地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6%。
本省为华夏陆台的一部分,古老的变质岩为古老岩层的基础。
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省现代地貌的轮廊。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山地面积较多,分布零散。
山地间形成很多丘陵、台地和盆地。
同时由于河川堆积作用的影响,各河中下游和河口地段也形成了一些平原和三角洲。
境内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地貌类型多样。
据统计,山地占34%,丘陵占25%,台地占14%,平原占22%,峰林石山河流等占4.5%。
本省地势大体上为北高南低,北依南岭,南临南海。
山地山脉走向以东北至西南走向(华夏走向)占优势,其次是西北至东南走向,只有一小部分为南北或东西向的山脉。
全省山地可划分为北部山地、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三块。
北部山地主要有蔚岭—大庾岭,大东山—瑶岭、连山,螺壳山—南昆山,九连山三列弧形山脉组成,地势最高,其中石坑崆山海拔1 902米,为全省最高峰。
其间错落分布着南雄、始兴、董塘、坪石、星子、连州以及众多石灰岩低山盆地。
东部山地由凤凰山、莲花山、罗浮山等山脉组成,大多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有凤凰山、莲花山、阴那山、罗浮山,项山、桂山等,并形成梅江、西枝江、东江谷地。
西部山地由西江以北的忠党山、八仙顶、黄莲山及以南的云开大山、大云雾山、天露山组成,其间分布着罗定、新兴和阳春石灰岩盆地。
丘陵及台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的周围,与山地相连接。
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及粤东、粤西沿海一带。
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大江河下游的三角洲,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从发展历程看广东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950-1957年,即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GDP年均增长达10.5%,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达8.5%增长,工业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发展地方工业和轻工业,使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达22.3%的增长。
第二个时期是1958-1962年“二五”时期,这一时期,片面追求高指标,这种“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58-1962年的GDP增长为-1.1%,按可比价计算1961年GDP相当于1955年水平,经济倒退了近六年,这一时期为建国以来经济最差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63-1965“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GDP增长达13.2%,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最好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及粉碎“四人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受到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GDP增长仅为4.6%,人均GDP增长仅为2.4%。
第五个时期是1979-1990年,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广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依靠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使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79-1990年均GDP增长达12.7%。
第六个时期1991-2002年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实施市场经济,争取率先实现四个现代化阶段,广东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时期,GDP年均增长达14.6%。
第七个时期2003年至今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GDP年均增长达14.5%,经济增长动力从单纯依赖外源型经济的拉动到内外源经济共同拉动,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并不断优化的发展变动过程。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发展逐步由初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演变。
在工业化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人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到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则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研究得出人均GDP各阶段产业结构一般模式,如下表。
钱纳里等人研究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1970年美元)人均GDP (1980年美元)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40—280300—600工业化阶段初级阶段280—560600—1200中级阶段560—11201200—2400高级阶段1120—21002400—4500发达经济阶段初级阶段2100—33604500—7200高级阶段3360—50407200—10800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人均GDP (1980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0048.021.031.030039.428.232.450031.733.434.6100022.839.237.8200015.443.441.240009.745.644.7>40007.046.047.0从广东发展历程看,建国58年来,广东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和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
第一产业比重趋势下降,从1952年的48.7%,下降到2005年的6.2%,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特别是1983年以后几乎直线下降,其平均下降的幅度较大,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趋势上升的轨迹,特别是1983年以前,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几乎互补,第二产业的上升来自第一产业的下降,产业主要在一、二产业之间互动;1970年以后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一、三”的格局;1982年以后,广东第三产业开始启动,特别是1985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二、一、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三、一”的格局。
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比较看,广东2005年人均GDP2983美元(当年汇率计),相当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按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在41%-45%之间,第一产业比重在10%-15%之间,广东2005年实际三次产业构成为6.2:50.7:43.1,这可看出广东第三产业比重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吻合,但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标准模式,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过快,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隐含我省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反哺农业过程。
从结构模式看,建国以来的前30年,广东形成了一套重工业高度倾斜发展并自我服务,而生产生活消费品的轻工业以及与工业配套的其他产业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模式。
50-70年代,我省与全国一样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特别是50年代“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后重新定位,1979年提出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广东当年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广东1989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进入90年代,家庭用具、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广东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电产业,使广东成为家电大省。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零售、汽车等行业被触发。
广东1996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的跨越,已步入消费结构转型期,电脑、高级视频、汽车等万元以上级商品进入家庭,广东产业结构已从轻型化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经济得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3、投资率、消费率轨迹消费率逐级下滑,投资率已跨越了倒U型高点,消费率与一、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关联性,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
广东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从1952年的14.5%,上升至1993年倒U型高点44.9%;然后下降至2005年的37.5%。
消费率(最终消费/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逐级下滑,从1952年的94.2%下降至2005年的51.6%,政府消费率与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而最终消费率与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之和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特别是1985年以来,出现更加奇妙经济现象,它们之间非常接近,它们的平均绝对差仅为2.2个百分点。
从2002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增加一个单位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54.8%是属于第三产业,25.4%是属于第二产业,而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产生的增加值33.1%是属于第三产业,65.2%是属于第二产业,这也说明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提高消费率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意义重大,在消费中,每增加一个单位政府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有88.0%是第三产业,政府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又强于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
二、增长因素分析1、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近期有所下降。
从供给而言,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在1953-2005年新增的GDP中,58.1%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8%,第一产业仅为4.1%,这说明第二产业是我省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历史轨迹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总的是在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24.3%下降到2005年的2.1%。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开放前波动剧烈,改革开放后呈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54.6%上升到“十五”时期的56.4%,并在大多数年份里保持了第一推动力的地位。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上升趋势,“十五”时期为41.6%,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9.9个百分点。
进入“九五”时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起构成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