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药膳基本理论和技能

合集下载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味可口。
药膳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药膳的炮制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中的 杂质和毒性成分,使其更加纯净安全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质地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
炮制的方法
药膳的炮制方法包括浸泡、炒制、煮 沸、蒸煮等,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 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食用效 果。
药膳的烹饪方法
1
炖煮
炖煮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慢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一 种烹饪方法。这种烹饪方法能够充分提 取药材和食材的营养成分,使药膳更加 浓郁可口。
药膳学的特点与分类
药膳学的特点
药膳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食疗特色,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以调整人体生 理机能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
药膳的分类
根据药膳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可以将药膳分为多种类型,如粥类、汤类、茶类、酒类、糕点类等。不同类型的 药膳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
蒸制
蒸制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蒸锅中,利用 蒸汽加热至熟的一种烹饪方法。蒸制能 够保留药材和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药膳 更加鲜美。
3
煮汤
煮汤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中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熬 制的一种烹饪方法。煮汤能够使药材和 食材的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使药 膳更加营养丰富。
03
药膳的应用与效果
药膳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食医”,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药膳学逐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药膳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如汉代 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中等 历代名医都对药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药膳学的发展
现代药膳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营养学、烹饪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知 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 了积极贡献。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我们中国各地菜肴在长期实践中形成 的显著特点,诸如“南甜”、“北 “南甜” 东辣” 西酸” 咸”、“东辣”、“西酸”之类,都 是和各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 们的体质相关联的。
第二节 药膳应用的禁忌
人用适宜的食味治病或养病,称为“食疗”或 称为“食疗” 称为 食养” 者“食养”;对不适宜的食物则应禁忌食用, 叫做“禁口” 忌口”。 叫做“禁口”或“忌口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强调对人体不相 宜的食品要禁止食用,谓之食禁或食忌,俗称 “禁口”或“忌口”。
升浮: 升浮:
凡是质地轻薄,气味芳香如花叶之类; 凡是质地轻薄,气味芳香如花叶之类;或性温 味辛甘者主升浮。 热,味辛甘者主升浮。如香菜具有发散、宣通、 开窍的功效;薄荷有轻清宣散,解表透热的功 效:菊花、绿茶有清利头目的功效等。 凡是病位在上在表 病位在上在表,如头痛,恶寒发热,可用 病位在上在表 有升浮作用的药物与食物;病热下陷,如久泻 脱肛、胃下垂等,也可用之以升阳举陷。
因人用膳: 因人用膳:
人的性别、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 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 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 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 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若属于形瘦 形瘦、善动、易怒的体质,所谓“瘦人 形瘦 多火”者,应注意用清淡或润燥的食品,如青 菜、水果、豆奶,忌用辛辣生火之物,如羊肉、 狗肉以及有助阳作用的油鲜类食物; 若属肥胖 属肥胖、身懒、嗜睡型的人,即所谓“肥人 属肥胖 多痰”者,应忌肥肉、奶类、油类等滋腻,生 痰、助湿的食品,宜用水果、蔬菜等。
四、归经
归经就是把药食物的作用和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 联系起来,表明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 络的重点选择性。

大学生药膳实训报告

大学生药膳实训报告

一、摘要药膳作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中医药的养生理念,旨在通过食物的营养与药效相结合,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次大学生药膳实训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药膳的制作原理、方法及营养价值,提升学生的烹饪技能和中医药养生知识。

本文将从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过程、实训结果和实训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药膳的历史渊源和养生理念。

2. 掌握药膳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学习药膳的营养价值和适用人群。

4. 提高学生的烹饪技能和中医药养生知识。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训内容1. 药膳的历史与文化2. 药膳的分类与特点3. 药膳的原材料选择与处理4. 药膳的制作方法与技巧5. 药膳的营养价值与适用人群6. 药膳的安全与注意事项四、实训过程1. 药膳制作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药膳的历史与文化,掌握药膳的基本概念和制作原理。

(2)学习药膳的分类与特点,了解不同药膳的适用人群和功效。

(3)熟悉药膳的原材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掌握药膳制作的基本技巧。

2. 药膳制作实践(1)选择合适的药膳配方,根据配方准备所需原材料。

(2)按照药膳制作方法,进行药膳的烹饪过程。

(3)在烹饪过程中,注意火候、时间等细节,确保药膳的品质。

3. 药膳品尝与评价(1)组织学生品尝制作的药膳,了解药膳的口感、色泽和香气。

(2)根据药膳的营养价值和适用人群,对药膳进行评价。

五、实训结果1. 学生掌握了药膳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学生了解了药膳的营养价值和适用人群。

3. 学生提高了烹饪技能和中医药养生知识。

4. 学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实训总结1. 药膳制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和烹饪技能。

2.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 药膳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药膳配方和制作方法。

中医药膳学教案

中医药膳学教案

中医药膳学教案
《中医药膳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药膳制作与中医药理论结合起来,对于调养身体,治疗疾病,维护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医药膳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
1. 中医药膳学基本理论
2. 调养身体的药膳
3. 食疗治疾的药膳
4.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5. 经典药膳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
1. 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 班内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3. 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4. 师生互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 中医药膳学基本理论的讲解
2. 基本药材的选购与保存
3. 常用中医药材的功效与用法
4. 药膳制作的实际操作
5. 经典药膳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6. 药膳品尝与总结
五、教学评价
1. 考试
2. 课堂表现
3. 实践技能考核
4. 课程设计和实训报告
六、教学效果
1. 学生对中医药膳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医药膳学知识
3.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药膳的制作与应用
4. 学生能够用中医药膳学理论指导饮食调养和疾病治疗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相信学生将对中医药膳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药膳食疗实习报告

药膳食疗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药膳食疗实习体验一、实习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药膳食疗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药膳资源,通过本次实习,我期望能深入了解药膳食疗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药膳食疗理论的学习:实习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药膳食疗的基本理论,包括药膳的概念、分类、作用原理以及药膳食材的性能、功效等。

2. 药膳食疗食材的识别与选用: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各种药膳食材,了解了它们的性味归经,并学会了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膳食材。

3. 药膳食疗的制作: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种药膳食疗的制作,学会了如何将药膳食材进行合理的搭配,掌握了烹饪药膳的基本技巧。

4. 药膳食疗的品尝与评价:在制作完成后,我品尝了各种药膳,并对它们的味道、口感、效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三、实习心得1. 药膳食疗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实习,我认识到药膳食疗是一种集美食、养生、治疗于一体的养生方式,它将中医药理论与烹饪技艺相结合,既美味可口,又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2. 提高药膳食疗的制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用合适的药膳食材,掌握了烹饪药膳的基本技巧,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制作药膳奠定了基础。

3. 增强对药膳食疗的认识。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药膳食疗的知识,提高了对药膳的识别、制作和评价能力,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药膳食疗知识。

4.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实践,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药膳食疗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对药膳食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药膳食疗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药膳劳动课说课稿

药膳劳动课说课稿

药膳劳动课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药膳劳动课。

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又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本次药膳劳动课的教材选自《中华药膳学》以及相关营养学书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了解药膳的基本概念、功效以及制作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药膳的基本概念、功效及分类。

(2)学会制作简单的药膳菜品。

(3)掌握药膳的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品尝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关注健康,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说教学内容1. 药膳的基本概念与功效药膳是指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通过烹饪手段使其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膳具有以下特点:(1)药食同源:药膳中的食材和药材均来源于自然,既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又有药物的疗效。

(2)辨证施膳: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药膳。

(3)平衡饮食:药膳强调食物的搭配,注重营养均衡。

2. 药膳的分类药膳可分为以下几类:(1)滋补类:如十全大补汤、参芪羊肉汤等。

(2)清热类:如绿豆汤、银花露等。

(3)祛湿类:如薏米红豆粥、茯苓饼等。

(4)温里类:如姜汁炖奶、肉桂鸡肝汤等。

3. 药膳的制作方法药膳的制作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炖、煮、蒸、炒等。

下面以一道简单的药膳菜品为例,介绍制作过程:菜品:红枣枸杞炖鸡汤食材:红枣、枸杞、鸡肉、姜片、葱段制作方法:(1)将鸡肉洗净,切成块状。

(2)将红枣、枸杞洗净。

(3)在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鸡肉、姜片、葱段,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

(4)加入红枣、枸杞,转小火炖煮1小时。

(5)加入盐调味,炖煮10分钟,关火即可。

中医药膳食疗实训报告

中医药膳食疗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中医药膳食疗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药膳食疗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身在食疗养生方面的技能,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医药膳食疗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中医药膳食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学习不同食材和药物的药性、功效及适用范围。

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制作具有食疗效果的药膳。

4. 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学习:了解中医药膳食疗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性理论、食疗原则等。

2. 食材与药物学习:认识常用的药膳食材和药物,了解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和适用范围。

3. 药膳制作实践:在指导下,学习制作具有不同功效的药膳,如补气养血、滋阴降火、健脾利湿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病症的食疗方案,如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

5. 实训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实训成果。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系统学习中医药膳食疗的相关知识。

2. 食材与药物学习:参观药材市场,认识各种药材和食材,了解它们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

3. 药膳制作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制作以下药膳:- 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 麦冬枸杞茶:适用于阴虚火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症状。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常见病症的食疗方案,如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

5. 实训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实训成果。

五、实训总结1. 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理论方面,我对中医基础理论、药性理论、食疗原则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方面,我学会了制作多种具有食疗效果的药膳,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食物营养学相结合的独特疗法,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积淀了千年的智慧。

它以药食同源、食疗养生的理念为基础,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通过合理搭配和烹调方法,达到预防疾病、调养身体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膳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膳的研究进展中医药膳的研究基于中医理论和食物营养学,通过深入挖掘中草药的功效和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保健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膳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与食物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将中草药与食物进行合理搭配,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药物功效。

比如,将益气养阴的中草药与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相结合,可以达到滋补益气、调节体质的效果。

2. 药膳的营养评价:药膳的主要目的是兼顾药物治疗和食物营养,因此其营养价值的评价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药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评估其对人体的营养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从而为药膳的合理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3. 药膳的制备方法研究:药膳的制备方法直接关系到其疗效和口感。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不同的制备方法,不断改进药膳的制作工艺,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口味需求。

4. 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医药膳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还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观察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与传统中药疗法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评估中医药膳的疗效和优势。

二、中医药膳的应用前景中医药膳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保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防治:中药具有调理人体气血、养护脏腑的独特作用,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中草药,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效果。

比如,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中医药膳能够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调养身体:中医药膳强调“治未病”,注重调养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功能。

通过合理搭配各种药材和食材,可以起到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养护五脏六腑的效果,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

中医药膳学 教学大纲

中医药膳学 教学大纲

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将中医药理论与食物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食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门学科。

一、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中医药膳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3.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和食物营养学的结合4. 中医药膳学的原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二、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膳学的分类与体系a. 食物性味与五行理论的关系b. 药膳的基本分类:滋补、清热、祛湿、活血等2.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原则a. 食物药性的选择与搭配b. 食物烹饪方法的选择与烹调技巧c. 食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3. 中医药膳学的应用范围a. 预防与保健b. 调理与治疗c. 康复与养生三、中医药膳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1. 中医药膳学的教学方法a. 理论教学:讲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b.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食物药性辨识、食材搭配和烹饪实验等实践活动c. 病例教学: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2. 中医药膳学的实践环节a. 食物药性辨识:学生通过观察、嗅闻和尝试,辨识食物的性味和功效b. 食材搭配实验:学生根据中医药膳学的原则,进行食材的搭配和烹调实验c. 病例分析与病人访谈:学生通过分析病例和与病人交流,了解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四、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前景1. 中医药膳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a. 中医药膳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b. 中医药膳学在调理和养生中的应用2. 中医药膳学的研究与创新a. 中医药膳学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b. 中医药膳学的新药膳研发与创新3. 中医药膳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a. 中医药膳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b. 中医药膳学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通过学习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范围。

医学知识一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医学知识一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二)药膳专著
孙思邈弟子孟冼继承和发扬孙氏食治学思想。 汇集药膳名方,撰成《补养方》后由其门人 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是药膳学的第 一部专著,该书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重视 食物的加工、烹调,对药膳的发展有较大的 推动作用。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获得了重大机遇,国家对医 药文献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的校正医书局,对医药 学文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校勘、注释,对医药文 献的保存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对药膳贡献最大的应 数陈直。陈直又名陈真,曾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 县令。陈直对各时期的养生,特别是食养食治方面的 成就进行了研究与集成,撰成《养老奉亲书》。全书 分上下两籍,上籍介绍食养食治内容,将药膳食疗方 在养老奉亲、防治老年病的首位。全书载方323首, 药膳方即占162首之多。在保存药膳方的同时,他在 药膳学中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药膳食疗的养生原理 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认为食养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及五行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极少,但从《内经》 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看,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似乎 是药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说明,药膳在春秋战 国时代有过一段相当繁盛的时期,只是在汉代以后, 中药方剂的运用才取代药膳而成为主要治病手段。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书于秦 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临床运 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 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的 体系,药膳因而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但 其始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药药膳学

中药药膳学

根据不同人
的体质、病症
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施法方面也应有所区 别,这就叫“辩证施膳”。《金匮要略》:“所 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 体,为害则成疾。”。


(一)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 (二)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


饮食分:酸、辛、甘、苦、咸五味。
• 饮食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腑和部位,滋养脏腑之气 不同的部位和脏腑之病,也要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 的规律调节饮食。《灵枢》曰:“病在筋,无饮酸;病在 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
色、香、味、形,好药膳是美食,寓治疗、调养于享受之中。
一系列措施方法。
第三节 药膳的特点
• 1.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行之有效、流传较广:药膳是特殊食品,几 千年历史,经验丰富,如“大黄酒”、“杜松子酒” • 2.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阴阳五行、脏腑、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 导配膳。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注重五味与五脏关系,以脏补赃; 提倡辨证用药,因人、因时施膳。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 1.滋补强身类:滋补类组成、具调养气血、补阴补阳作用,用于体 弱或病后体虚的食用,如十全大补汤、茯苓包子等。 • 2.抗衰老类:选性味平和,作用缓慢、调理性药物配制,具延年益
寿、抗衰防老,适于中、老年抗衰老,如参麦团鱼、仙人粥。
• 3.健美类:减肥类,如参芪鸡丝蒸冬瓜、盐渍二皮;美容类,如笋 汤海参、佛手笋尖;美发类,如三豆乌发美发糕、首乌胡萝卜
二、药膳的理论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秦始皇、汉武帝
《神农本草经》:最早本草学专著,365种; 《内经》:13首方剂 ,药膳6种,如乌贼骨丸 《伤寒杂病论》:大量药膳方,如猪肤汤、百合鸡 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根据正气损耗情况施膳
病证:正邪相争。正气会遭到不同程度 损耗。,(1)顾护正气外,(2)疾病可因饮食不当而复
犯,或数犯并发,或留下后遗症。
• 既考虑饮食或药膳的营养价值,又须顾及已衰的脾胃功能, 给予有营养易消化药膳,并少吃多餐,避“百日功效,毁 于一餐”。
• 整体观:始终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之中。 • (1)在结构上不可分割, • (2)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 (3)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4)机体内在生理、病理变化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 药膳学:将其融合到自身的理论体系, • 认为膳食既可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 • 病理,又可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 • 并以这种观念来认识病证、组方施膳。
• 第一节 中医药膳理论
• 药膳:在配伍组方、临床施膳,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尤其辩证施膳的应用。中医学:认识疾病、解除病痛
• 过程,讲究理、法、方、药, • 治病要求:“组药有力,方必依法, • 定法有理,理必有据”。 • 药物和食物的选择上亦如此。 •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二、以辨证论治为施膳原则
• 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获取患者各种症
状和体征,然后对其复杂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候,就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是论治。
•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 辨证论治:着眼于证的分辨→ • 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 • 饮食:酸、辛、甘、苦、咸五味。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
腑和部位,滋养脏腑之气
• 不同部位和脏腑之病,要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 调节饮食。病在筋,无食酸 • 不同的病证,所食药膳本着彼此相资生,相制约,补偏救弊 的原则。

• • 用 • • (四)病后饮食调剂
• (一)以阴阳平衡为中心的生理观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 • (二)以阴阳失衡为核心的病理观 • 人体病理变化:人体生理状态的阴阳动态相对平衡被打破。 • 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都导致机体发生病变。 • (三)以调整阴阳为根本的药膳观 • 生理状态:阴阳变化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 • 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即物质与功能间的动态失衡,人体对营养物质 吸收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失衡。 • 中医药膳学:以调整阴阳,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为根本目的。对阴 阳偏盛表现为实证,泻其有余;对阴阳偏衰表现为虚证,补其不足。
• 辨证施膳是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 疾病证候诊断明确后,确定治疗原则,选 选择药膳食品,针对性治疗。 • 辨证施膳是中医理论和药膳实践相结合的 体现,是药膳普遍应用的施膳规范。 • 辩证施膳的过程,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 的具体应用,是药膳治病、健身、抗老的 一个重要环节。
三、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
• 血和津液均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提供营养物质, 是脾胃受纳水谷而化生的精微。 • 血、津液属阴,主濡润;气属阳,主温煦。气与 血、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滋生,功能上亦相互协 调。 • 施膳原则,“补气生血,气血双补”。
第二节 药膳应用原则
辨证施膳、三因制宜、以脏补脏、应用药食性能等。 • 一、辨证施膳: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不同 人体质、病症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施法方 面应有所区别 • (一)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
二、三因制宜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一)因时施膳 • 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特点以减 • 少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药膳。如: • 长夏易感受湿邪,要注意“春夏养阳”,药膳用解暑汤为 宜。 • 冬天易感受寒邪,药膳则宜遵“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

(二)因地施膳


东南潮湿炎热,多湿热-——清化之品;
四、气血津液学说与药膳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源:父母精气;水谷精微之气、自然界清
气。
• 气的生成,与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肺脾 肾三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特别是饮食伤人,脾胃 先受其害,在临床施膳中,特别强调调补脾胃的重要性。 • 脾胃健旺,则元气充足而病不生;脾胃受损,则元气不足, 易生疾患。
• 老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多患虚证,宜平补,十全大补汤;
• 小儿生机旺盛,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不足,调养后天,八仙糕
三、以脏补脏
• 1.概念:以脏(形)补(治)脏(形):动物脏器补 养或治疗。 • 2.以脏补脏理论: • (1)前人认为:外部形状、解剖结构上、功能上与 人脏器近
• (2)近代研究:生化特性、成分构成上与人体相似
之处
• 四、应用药食性能
• (一)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性):寒、热、温、凉。
• 寒凉和温热:从药或食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过 反复验证后归纳起来的,是与人体或疾病寒热相对而言
• 寒凉药或食:纠正热性体质,主用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 温热药或食:纠正寒性体质,主用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 • 平性: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寒热之性不明显。平性药或 食性平和、养生多用,药膳上广泛应用或配伍使用,仍归 属于四性。
(四)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施膳观
• 1.五行的概念
•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 (1)五行相生 • (2)五行相克
• 五行学说指导药膳学:如酸入肝属木等 • 五脏在生理上既相互资生又相互抑制,方能生化无穷;病 理上太过与不及,均可为害。五脏相互补充,可祛疾延年。 • 施膳原则,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如木克土,肝有病易伤及 脾胃,凡见肝病患者,常宜治肝兼以补脾健胃的药膳,以 防传变,旨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西北地高气寒,多燥寒——宜辛润。
• 温里回阳药膳,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宜轻。 • (三)因人施膳
• 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同,在组方施膳时,就有区别。 • 胖人多痰湿,宜清淡化痰,忌肥甘滋腻; • 瘦人多阴亏津少,应滋阴生津,忌辛温燥热。 • 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等,常用八珍汤、四物汤等,组方配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