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药膳学药性理论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内在的生理、 病理变化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机体的这种自身的完 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称之谓整体现念。始终贯穿于 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之中。
遵循辨证沦治的原则,:“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治 疗原则。
辨证施膳是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当疾病的证候诊 断明确以后,则确定其相应的治疗原则,选则相应的药膳食 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所以,辨证施膳是中医理论和药膳 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药膳普遍应用的一个施膳规范。
辩证施膳的过程,实际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是药膳治病、健身、抗老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部分高血压、 肺结核和慢性尿路感染病人,由于均具有头晕、耳鸣、腰酸、 低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心悸、舌红、少苔、脉细数 等症状,辨证为阴虚火旺,病异而证同,都以滋阴降火力治 疗原则,可以用雪羹汤、冰糖清炖银耳、梨浆粥等药膳以治 疗。
地”。
第二节 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一、四性(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一、四性(四气)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有的药物或食物,具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能纠正热性体质,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 证,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3.药膳配伍虽有定法,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阴阳偏胜,病情变化。 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运用。药味加减 改变功用和适应范围;药物配伍变化,影响主要作用;药量加减上变化、 配比互换、主辅药的位置改变,可使方剂的性能受到影响,其所主治的证 候亦有不同。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唐代:孟诜 《补养方》
昝殷 《食医心鉴》 杨晔 《膳夫经手录》 陈士良《食性本草》
宋代:陈真《养老奉亲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明代:《食物本草》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藄》 章穆《调疾饮食辨》 文晟《本草饮食谱》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袁子才《随园食单》 费伯雄《食养疗法》 黄皓《粥谱》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药膳的特点
历史悠久 隐药于食 辨证配伍 注意调理 影响广泛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程度。 【方法】 1清炒:不加任何辅料,将原料炒至黄、香、焦的方
法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方法 炒制【方法】
1清炒 炒黄:将原料在锅内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淡 黄色,使原料松脆,便于粉碎或煎出药效,并可矫味矫臭 (鸡内金) 炒焦:将原料在锅内翻动,炒至外黑存性为度(焦山楂)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制作工艺
药膳制作特点
药膳的调味特点:
1.尽量地保持药膳的原汁原味 2.适当用一般调味品如油、盐、味精等 3.具有膻腥味的原料,可用一定的调味品矫正
异味 4.辛香类调味品(胡椒、茴香、八角茴、川椒、
桂皮等)本身具有行气活血,辛香发散的功效, 应视为药膳原料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减轻原料毒性,保证食用安全(半夏炮制后消除
呕吐、咽喉肿痛)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及解决办法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及解决办法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门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食疗、食品科学与工程(保健品方向)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院校其它专业或一些非中医院校的考查课或选修课。
有的院校两门都开设,有的院校选择其中一门开设。
我们在多次参编《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及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交叉、重复现象,如选择两门课程都上,课程内容重复,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另外,很多时候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如只选其一开设,也会导致一些药膳食疗内容的缺失。
在此,我们对《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与同仁进行探讨。
1《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1.1具有相近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在概念及内容上,《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膳食在人体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都是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食品,既能果腹及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中都提到“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是食疗”。
在《中医食疗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属于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而在《中医药膳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大自然,都能治疗疾病。
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子、生姜、葱白、桂圆等。
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药膳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药膳的炮制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中的 杂质和毒性成分,使其更加纯净安全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质地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
炮制的方法
药膳的炮制方法包括浸泡、炒制、煮 沸、蒸煮等,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 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食用效 果。
药膳的烹饪方法
1
炖煮
炖煮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慢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一 种烹饪方法。这种烹饪方法能够充分提 取药材和食材的营养成分,使药膳更加 浓郁可口。
药膳学的特点与分类
药膳学的特点
药膳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食疗特色,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以调整人体生 理机能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
药膳的分类
根据药膳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可以将药膳分为多种类型,如粥类、汤类、茶类、酒类、糕点类等。不同类型的 药膳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
蒸制
蒸制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蒸锅中,利用 蒸汽加热至熟的一种烹饪方法。蒸制能 够保留药材和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药膳 更加鲜美。
3
煮汤
煮汤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中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熬 制的一种烹饪方法。煮汤能够使药材和 食材的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使药 膳更加营养丰富。
03
药膳的应用与效果
药膳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食医”,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药膳学逐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药膳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如汉代 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中等 历代名医都对药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药膳学的发展
现代药膳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营养学、烹饪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知 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 了积极贡献。
《食物药膳学》第四章第一节四性与五味
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肝、心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润肠。 [禁忌]阴虚火旺者、腹泄者。
6
3.平性
如粮谷类;扁豆、山药;鸡蛋、牛奶;白果、红枣 等。 性平温和具有滋补、健脾养胃作用;在药膳上可广 泛配伍使用。
7
(二)药膳的五味
五味: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通过观察药物或食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反复验证 后归纳出来的。 (1)辛味
食材:生姜、葱蒜、辣椒、芥末、韭菜、洋葱、酒等; 药材:当归、佛手柑、三七、砂仁、川芎、益母草、红花等 具有散寒、行气、活血开窍等作用,多用于寒证、气血阻滞
等症;
8
砂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1.行气健胃
2.化湿止呕 3 .安胎 【主治】脾胃气滞积湿引起的脘腹胀痛,不思 饮食,呕吐等证。
第四章 食物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第一节 药膳的性味 1.药膳的四性 2.药膳的五味
(一)药膳的四性
四性: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从药物或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过反复验证后 归纳起来的,是与人体或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寒性或凉性
食材:西瓜、冬瓜、苦瓜、绿豆;梨、橙;海鲜、鸭肉等 药材:黄连、绿茶、玉竹、麦门冬、石斛、贝母等
三七
川芎
10
川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肝经。 【功效】 1.活血通经、行气:
血瘀气滞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 ) 2.祛风(湿)止痛 : 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注意】 阴虚火旺,多汗者,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
11
益母草
12
益母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微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完整版)《药膳学》教学大纲
《药膳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药膳学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食品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及了解常用于药膳的食物及药物、一些药膳方的配方、制法、功效主治、方解等。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的限选课。
总学时为32,讲课32学时,2.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2、熟悉药膳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3、了解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2、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3、药膳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2、了解药膳的分类。
【教学内容】1、药膳的特点。
2、药膳的分类。
3、药膳的应用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熟悉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2、了解药膳学的药性理论、配伍理论、治法理论。
【教学内容】1、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2、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3、药膳学的配伍理论。
4、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制作的工艺。
2、熟悉药膳原料的炮制。
【教学内容】1、药膳原料的炮制。
2、药膳制作工艺。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五章食物类原料【目的要求】1、熟悉7种粮食类食物、5种蔬菜类食物、3种食用菌类食物、7种果品类食物、6种肉禽乳蛋类食物、3种水产品食物及3种调味品的功效、主治、常用药膳选方及使用注意。
2、了解其余的食物类原料的功效、主治、常用药膳选方及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1、粮食类:粳米、糯米、小麦、黄大豆、绿豆、赤小豆、豆腐。
中医药膳学(上篇_总论)完整版
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
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大量食物(包括
乳腐、酥、鱼鲊等),并列举了许多食疗方,极大地丰富了药膳食
疗保健的内容。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大量 饮食保健品的制作方法,如茶、酒、醋、酱 油、菜蔬、蜜饯等的制作法,内容丰富。
清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详细记载了
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
“食治”专篇。
王焘《外台秘要》在膳食食疗保健方面有十分宝贵的 记述,除在食物禁忌方面外,还有药膳食疗保健方,如气 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姜汁加白蜜方、干姜加杂面为烧饼 熟食方等,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太平圣惠方》总结了药膳的作用,并列举了多种食疗 药膳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 浆、茶、乳等。 《圣济总录》包含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 散、饮、汁、煎、饼、面等。
物”。 《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 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的药膳记载。
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 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 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
姜茶饮
制作方法:把紅茶包放進杯中,以熱水沖泡,再加入適 量的生薑汁和黑糖(或是蜂蜜),就完成了。 紅茶的功效 紅茶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可以促進排尿。另外,從 中醫的陰陽論來看,紅茶之所以看起來紅紅的,是因 為它屬於溫暖身體的食物。也就是說顏色屬於藍、白、 綠的食物會冷卻身體,紅、黑、橙的食物會溫暖身體。 所以綠茶會冷卻身體,紅茶會溫暖身體。歐洲之所以 不流行綠茶而流行紅茶,就是因為歐洲天氣比較寒冷 的緣故。
中医药膳学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一、疾病发生过程:外因:六淫,疫疠。
作用于机体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二、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在白昼,兴奋制约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抑制制约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三、阴阳平衡指导中医药膳的调治体热:生地黄粥、石膏粳米汤清热体寒:生姜粥、川乌粥、姜附烧狗肉温中阳虚:鹿角粥、狗肉壮阳汤壮阳阴虚:鳖肉首乌汤、龟肉炖虫草滋阴四、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生、克是自然界的正常发展;乘、悔是异常变动,是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即疾病的发生五行用于疾病的防治:肺病治脾培土生金Array肝病治肾滋水涵木补肾利尿肾不化气导致的水肿补脾的人参,大枣补土制水五、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1.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2.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
(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1.4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 六、理气法药膳
• 1.行气药膳:指具有流通气机作用的一类药膳。主要用于气 机郁滞证,症见胸脘痞满、胀痛,胁胀、腹满等症,常用陈皮 鸡块。方法是:陈皮25g,嫩公鸡一只,生姜10g,葱10g,食 盐5g,花椒2g,冰糖25g,芝麻油3g,菜油1000g,姜、葱、 花椒、食盐一起入锅并加适量清水,火上烧沸,下鸡、陈皮再 煮沸30分钟。捞出鸡晾凉,然后下卤汁卤熟捞出,用冰糖加食 盐调成的浓汁抹在鸡的上面,然后把鸡放在热油锅内反复淋烫 两遍,颜色红亮为度,再抹上芝麻油即成。
• 1.补阴药膳:指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膳。适用于阴虚证,症见 形体羸瘦,头昏眼花,口燥咽干,虚烦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盗汗, 两颧赤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如枸杞肉丝药膳等。
• 2.补阳药膳:指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药膳。用于阳虚证,特别是 肾阳虚证,症见腰膝酸痛,腰以下有冷感,下肢软弱,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或溺后余沥,或小便频数,或阳痿早泄,或赢瘦消渴, 脉细弱等。如用双鞭壮阳汤等
• 温法药膳
• 指具有温中祛寒作用的一类药膳。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肢体倦怠,饮食不振,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
• 常用砂仁牛肉。处方:牛肉l500g,砂仁5g,陈皮5g, 生美25g,胡椒10g,葱、盐适量。
• 上药、食物同煮、先用武火烧开后,改文火慢熬,牛 肉熟后取出切片食用
• 消法药膳
• 指通过消导散结作用,以祛除水、血、痰、食等有 形之邪所致积滞结聚,使之渐消缓散的方法,称为消 法。多用于饮食积滞、痞块类病症。
• 1.燥湿化浊药膳:适用湿滞中焦,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之症, 常用陈皮鸡块,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治胸腔胀满。
• 2.利水渗湿药膳:用于水湿雍盛,小便不利,或水肿,心腹胀 满等症。常用苡仁粥,苡仁50g,大米150g,加适量水同煮 至米烂粥稠即可,有利水祛湿消肿之功。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整理)第一章代表作《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一世纪至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立来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被称为“方书之祖”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孟诜(孙思邈的弟子)——撰成《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一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两个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辩证施膳)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中医药膳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隐药于食③辩证配伍④注重调理⑤影响广泛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完整性(二)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一的重要方法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二、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药膳学重点
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药膳学特点:历史悠久,隐药于食,辨证配伍,注重调理,影响广泛。
药膳功效分类:解表,清热解毒,泻下,温里祛寒类,祛风散邪类,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消食健胃,理气类,理血,安神,平肝潜阳,固涩,补益类,养生保健类。
药膳形态分类:菜肴,粥食,糖点,饮料,其他类。
药膳的应用原则: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勿犯禁忌,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整体理论(基本理论):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以辩证论治原则指导施膳;3、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药性理论:食物的四性:寒凉温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平性—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食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的不同趋向性;归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指食物或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毒性:是指药膳原料对人体的损伤,危害作用,是选择药膳原料和配伍膳方必须重视的方面。
药膳的配伍:是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药膳学理论,在清楚认识机体状态的前提下,将两种以上的药膳原料按一定原则配合运用,以达到增强效能的目的。
配伍选用原则:单行(单独用一味药物制作药膳,不存在配伍的关系,如独参汤,参须茶)相须(与相似性味功效的食物和药膳配合运用,以互相增强作用。
如淮山配母鸡,增强滋补;附片炖狗肉,增强壮阳)相使(与相似功效的药食相配,明确君臣作用,有主有辅。
如石膏竹叶粥用治中暑,石膏清热为主,辅以竹叶清心,米粥养阴)相畏(或称相杀。
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药食相配,用一味减轻另一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
如生姜与螃蟹相配,生姜能减轻螃蟹的寒性)药膳与食疗的关系: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其从膳食的功效作用阐述了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
医学知识一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二)药膳专著
孙思邈弟子孟冼继承和发扬孙氏食治学思想。 汇集药膳名方,撰成《补养方》后由其门人 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是药膳学的第 一部专著,该书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重视 食物的加工、烹调,对药膳的发展有较大的 推动作用。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获得了重大机遇,国家对医 药文献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的校正医书局,对医药 学文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校勘、注释,对医药文 献的保存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对药膳贡献最大的应 数陈直。陈直又名陈真,曾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 县令。陈直对各时期的养生,特别是食养食治方面的 成就进行了研究与集成,撰成《养老奉亲书》。全书 分上下两籍,上籍介绍食养食治内容,将药膳食疗方 在养老奉亲、防治老年病的首位。全书载方323首, 药膳方即占162首之多。在保存药膳方的同时,他在 药膳学中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药膳食疗的养生原理 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认为食养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及五行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极少,但从《内经》 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看,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似乎 是药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说明,药膳在春秋战 国时代有过一段相当繁盛的时期,只是在汉代以后, 中药方剂的运用才取代药膳而成为主要治病手段。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书于秦 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临床运 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 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的 体系,药膳因而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但 其始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医药膳学——精选推荐
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学(整理)第⼀章代表作《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世纪⾄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来了临床运⽤中药⽅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剂为主,被称为“⽅书之祖”我国第⼀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实⽤价值,后世尊为“活⼈之书”《千⾦要⽅》+《千⾦翼⽅》简称《千⾦⽅》唐代孙思邈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作者李时珍孟诜(孙思邈的弟⼦)——撰成《补养⽅》,后其门⼈增补,改名为《⾷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部营养学专著。
第⼆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两个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辩证施膳)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个分⽀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中医药膳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隐药于⾷③辩证配伍④注重调理⑤影响⼴泛第⼀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以五脏为中⼼的整体观(⼀)⼈体以五脏为中⼼的统⼀完整性(⼆)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的重要⽅法五脏的⽣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药膳与食疗养生 第四讲 药膳学的药性理论、配伍理论、治法理论4.1.ppt.Convertor
第4讲药膳学的药性理论一、四性四性,或称四气,指药食具有寒热温凉的四种不同特性。
实际上分两大类,即寒凉与温热。
寒凉类药食是针对温热性病证或体制而言,这一大类的主要作用是清热。
由于阴虚、火热、毒邪在很多情况下都由热邪所致,因而这一类食物又具有滋阴、泻火、解毒等作用,如温热性的药物或食物具温散寒邪、温中祛寒、温经通络、温阳化气、活血化瘀、温化痰饮水湿等作用。
无论或气或血,均受寒热的影响,温热特性具有促进“行”的作用。
另外,在特性上寒热均不明显,介于两类之间者,称之为平性。
平性药食其药性多无峻猛之气,显得性质平和,养生,补养多用这类药食,尤其于药膳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
气味不明显者为淡味,所以,有时称六味。
无论食物还是药物都有五味特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这种特性在运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时,具有选择药食的指导作用。
辛、甘有发散作用;淡味有渗泄作用;酸、苦、咸具有涌泄作用。
在具体功能方面,则是六者具有收、散、缓、急、燥、润、软、坚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则具体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9①辛味药食“散”的作用表现为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用于外邪束表或邪毒宜外散诸证。
如生姜散邪、芫荽透疹;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如陈皮、薤白。
②甘味的药食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止痛、和中等作用.用于机体虚弱或虚证,如淮山、大枣;用于脾胃虚弱,如粳米、鸡肉;用于气滞拘急得腹痛,如饴糖、甘草。
③酸味的药食具有收敛、固涩、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咳嗽.如乌梅涩肠止泻五味子敛肺止咳覆盆子止遗精滑泄。
④苦味的药食具有清热、泄降、燥湿、通泻大便作用.多用于素体偏热或热邪为患的病证;如苦瓜常用于清热解毒,夏天热郁成痱时多有效;黄芩、栀子用于清热,治疗热病。
⑤咸味的药食具有软坚、润燥、补肾、养血、滋阴作用。
如海带、昆布等有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瘰疬、痰核、痞块;海蜇、淡盐水能通便秘,用于大便秘结;淡菜、鸭肉补肾,乌贼、猪蹄补血养阴等。
中医药膳学考试大纲
《中医药膳学》(供中药,制药专业用)考试大纲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中医药膳学》考试大纲(供中药,制药专业用)—,教材《中医药膳学》(第一版),陈静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二,考试方法和时间《中医药膳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三,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15%,单选题30%,填空题10%,判断题10%,简答题15%,论述题20% o 成绩结构:卷面100分,占总分80%,平时成绩20分,占总分20%o四,内容及要求绪论【掌握】中医药膳的概念【熟悉】1.中医药膳学的概念2.中医药膳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第一章中医药膳的特点,分类与应用原则【掌握】1.中医药膳的特点2.中医药膳的分类3.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2.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3.中医药膳的配伍理论【了解】中医药膳的治法理论第三章中医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2/6【掌握】1.中医药膳的制作要求2.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熟悉】中医药膳的制作特点【了解】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第四章食物类原料【掌握】1.粳米,慧菽仁,黄豆,绿豆,赤小豆食物的功效和应用2.冬瓜,黄瓜,番茄食物的功效和应用3.马铃薯,山药,萝卜,胡萝卜,百合食物功效和应用4.白菜,芹菜,葱白,韭菜食物的功效和应用5.山楂,梨,苹果,香蕉,葡萄,西瓜,大枣食物的功效和应用6.白果,花生,核桃仁,芝麻等食物的功效和应用7.鸡肉,鸭肉,猪肉,牛肉等食物功效和应用8•牛奶,鸡蛋等食物的功效和应用9.虾,鳖,蹶鱼,鲫鱼,鲤鱼,海带,紫菜等食物的功效和应用【熟悉】1.豆类食物的注意事项2.梨,香蕉的注意事项3.肉类食物的注意事项4.大蒜,生姜,胡椒,花椒,茴香,红糖,白砂糖,蜂蜜,醋,酒等食物功效和应用5.水产品食物的注意事项第五章药物类原料【掌握】1•解表药,清热药,去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各类代表药的功效和药膳应用2•消食药,通便药,理血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各类代表药的功效和药膳应用3.平肝熄风药,固涩药,补益药各类代表药的功效和药膳应用【熟悉】1•解表药,清热药,去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各类代表药的3/6性味归经和用量2•消食药,通便药,理血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各类代表药的性味归经和用量3.平肝熄风药,固涩药,补益药各类代表药的性味归经和用量【了解】1 •解表药,清热药,去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各类代表药注意事项2•消食药,通便药,理血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各类代表药的注意事项3.平肝熄风药,固涩药,补益药各类代表药的注意事项第六章解表药膳【掌握】姜糖苏叶饮,五神汤,薄荷粥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解表药膳的功效第七章清热药膳【掌握】荷叶冬瓜汤,橄榄萝卜饮,鲜马齿英粥,双母蒸甲鱼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清热药膳的功效第八章通便药膳【掌握】四仁通便饮,番泻叶茶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通便药膳的功效第九章温里去寒药膳【掌握】吴茱萸粥,茴香腰子,砂锅羊头,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4/6其他温里去寒药膳的功效第十章祛风湿药膳【掌握】白花蛇酒,独活壮骨鸡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祛风湿药膳的功效第十一章利水祛湿药膳【掌握】茯苓包子,青鸭羹,莽菜鸡蛋汤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利水祛湿药膳的功效第十二章化痰止咳平喘药膳【掌握】川贝酿梨,杏苏粥,白果豆腐汤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利水祛湿药膳的功效第十三章健脾消食解酒药膳【掌握】桂皮山楂饮,山药扁豆糕,八珍醒酒汤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健脾消食解酒药膳的功效第十四章理气药膳【掌握】橘茹饮,胡萝卜炒陈皮瘦肉丝,芦根沙参柿霜粥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理气药膳的功效第十五章理血药膳【掌握】桃仁红花粥,三七炖鸡蛋,三七藕蛋羹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理血药膳的功效第十六章安神药膳5/6【掌握】龙眼肉粥,莲子茯苓糕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安神药膳的功效第十七章平肝潜阳药膳【掌握】二菜汤,菊花肉丝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平肝潜阳药膳的功效第十八章固涩药膳【掌握】麻鸡敛汗汤,艾实蒸蛋羹,山茱萸粥,果莲炖乌鸡等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固涩药膳的功效第十九章补益药膳【掌握】黄英蒸鸡,菠菜猪肝汤,当参炖母鸡,韭菜胡桃绘,枸杞肉丝,虫草炖老鸭药膳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了解】其他补益药膳的功效6/6。
从药性理论浅析药膳的施用
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 , 咸 五 味 的不 同 , 用 也 不 同 , 味 等 。 作 酸 并 阐 明药 效 机制 的理 论依 据 [ 正 能 收能 涩 , 味 能泄 能 燥 , 味 能 。 苦 甘 如 李 东 垣 所 云 :夫 药 有 寒 热 温 凉 补 能缓 能 和 , 味 能散 能 行 , 味 2 辨 证施膳 与 药性 理 论相 统 一 “ 辛 咸 之性 , 酸苦辛咸甘淡之 味 , 升降浮 能 软 能下 , 味 能渗 能利 。升 降浮 淡 辨 证 施 膳 是 中 医 药 膳 学 的 一 沉 之 能 , 薄 轻 重 之 用 , 气 一 而 沉是指药食的四种作用趋势 , 厚 或 升浮 大 特色 。辨证 要 点是 审证 求 因 , 依 味 殊 ,或 味 同而 气 异 … …豁 然 贯 与降沉 影响药食 在机体 内的不 同 据疾病不 同的病因病机 , 分寒热虚 通 , 可 以言 医 而 司 人命 矣 。”s 始 [] 功用 的作 用趋 向。 此特 性 也可 因 加 实 , 别表里 阴阳 , 多味药物或食 将 基 于 “ 食 同源 ” 道理 , 物与 药 工制作的方法不 同而改变 , 药 的 食 如醋炒 物 按一 定 原则 配 伍 搭 配相 合 , 合 集 物的性能相通。 药膳与一般 的膳食 则敛 , 炒则 升 , 炒 则下 行 等 。 酒 盐 归 多 药 多食 的性 能 , 以相 互 协 同 提 高 不同 , 用药为膳 , 不知药性 , 则必盲 经则是药食在机 体作用 的选择 性 目乱施 , 从 药 性 理论 的角 度来 探 定位 。 故 讨药膳 的施用 , 对于临床准确认识 在对 药 膳 功用 的认 识 上 , 性 药 并 施 用 药 膳 以 及 对 中 医 药 膳 学 的 要 素 中 的 四性 五 味 对 药 食 的 功 用 理 论研 究均 具 有 十分 重要 意义 。 影 响较 大 。如 辛 温之 生 姜 、 叶 发 苏 散 风 寒 ; 凉 之 桑 叶 、 花 疏 散 风 辛 菊 1 药 性理 论 是药 膳施 用 的依 据 热 ; 温之 黄 芪 、 甘 人参 、 大枣 温 补 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药膳配伍禁忌 • 配伍禁忌是指两种药物或食物在配伍使用时,可降低药物或食物的
养生或治病效果,甚至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主要有上述“七情” 中的相恶和相反两个方面。
• “十八反”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敛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 草,诸参辛芍叛黎芦。”即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敛、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和芫花,黎芦反人参、党参、丹参、苦参、 南沙参、北沙参、细辛和赤芍、白芍。
物料的副作用。如食用螃蟹常配用生姜,以生姜减轻螃蟹的寒性, 并解蟹毒。
• 相恶:两种物料配伍使用时,一种物科能降低另一种物料的作用, 甚者相互抵消。如人参恶萝卜,因萝卜耗气,能降低人参补气的作 用。
• 相反:指两种物料相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在配膳时应加以利用的,相恶、相反应
四、归经
• 1.归经:药物或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药物 或食物归经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或 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的反应而总结出来的。如梨能止 咳,故归肺经;山药能止泻,归脾经。药物或食物归经理 论是具体指出药物或食物对人体的效用所在。
• 2.药物或食物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 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辛味食物 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苦味食物治疗心火上 炎或移热小肠证。
• 5.升降浮沉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食物都具有的。多数药 物或食物具有双向作用,如生姜既能发汗以解表,又能降逆 以止呕。
• 6.药物或食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和烹调有关,如酒炒则升,姜 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炙则下行等。药物或食物的升降 浮沉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在配膳时应加以注意 和利用。
二、五味
• 五味: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 不同味——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也相近似或有共同之处。它
是观察药物或食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反复验证后归纳出 来的。
• 辛味药物或食物——发散、行气、行血、健胃,多用于 表证,如生姜;
• 甘味药物或食物——滋养、补脾、缓急、润燥,多用于 机体虚弱或虚证,如山药、大枣等;用于脾胃虚弱,如 粳米、鸡肉
复习提问
• 1.药膳学理论有几个基本特点 • 2.什么是整体观念 • 3.什么是辨证论治
重难点
• 重点:掌握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和配 伍理论
• 难点: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和配伍理 论
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 一、四性(四气) • 二、五味 • 三、升降浮沉 • 四、归经 • 五、毒性
一、四性(四气)
•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 当升不升——泻痢、脱肛与下陷的病证; • 当降不降——呕吐、喘咳之证; • 当沉不沉——多汗等内外的病证; • 当浮不浮——肌闭无汗等向内的病证。 • 2.能够改善、消除升降浮沉失调病证的药物或食物,具有升降
浮沉的作用,有利于祛邪外出。
• 3.药物或食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与其本身的性和味有着密切的关 系。
五、毒性
• 一般来说,药膳究竟是膳食,所选原料应尽量 避免毒性较强的原料,以避免用膳者的畏怯心 理,增强其对药膳的良好印象,通过较长时间 的服食而达到调理的目的。
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理论
• 一、药膳配伍原则
• 1.药膳配伍,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及药膳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两种以上的 药膳物料配合应用,相互协同。
• 酸味药物或食物——收敛、固涩、止泻,多用于虚汗、 久泻、遗精等精不内藏的病证,如乌梅酸敛固涩以涩肠 止泻。
• 苦味药物或食物——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 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 证,黄芩用于湿热的病证。
• 咸味药物或食物——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 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
• 3.药膳配伍虽有定法,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阴阳偏胜,病情变化。 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运用。药味加减 改变功用和适应范围;药物配伍变化,影响主要作用;药量加减上变化、 配比互换、主辅药的位置改变,可使方剂的性能受到影响,其所主治的证 候亦有不同。
• 二、药膳配伍的具体方法 • 单行:单一物料的独立使用。如独参汤。 • 相须:相似功能物料的联合使用,以互相增强作用。 • 相使:两种以上的物料同用,以一种物料为主,其余的为辅。 • 相畏(相杀):两种物科配伍使用时,一种物料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
• 2.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配方。—般按主(君)、辅(臣)、佐、使的要求进行配伍。 主药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作用,解决主要矛盾;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 效起协同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主证或缓解、消除主药的烈性、 毒性的药物;使药为引经调味、赋形之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佐君之 谓臣,应臣之谓使。”
• 有的药物或食物,具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能纠正热性体质,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 证,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 温热性的药物或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 用,能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 性病证,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
• 寒凉和温热性:从药物或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 应,并经过反复验证后归纳起来的,是与人体或疾病 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还有一类药物或食物在介于 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为平性。平性 药物或食物性质平和、不仅养生多用,而且在药膳上 广泛应用或配伍使用,仍归属于四性。
• “十九畏”为“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 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 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 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升浮药物或食物——性属温热,味属辛甘; • 沉降药物或食物——性属寒凉,味属涩或酸苦。 • 李时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 4.药物或食物升降浮沉是相对的两种作用:升:上升或升提, 上升多用于病邪在上的病证,如涌吐以祛邪外出;升提多用 于病势下陷的病证,如补气升阳以止泻止痢,补气升提以治 内脏下垂等。降:下降或降逆,多用于病势向上逆的病证, 如降逆以止呕。浮:外浮或发散,多用于外闭在表的病证, 如发汗以解表。沉:指收敛或泻痢,收敛多用外脱的病证, 如补气固表以止虚汗;泻痢多用于内积不泄的病证,如泻痢 以去里邪。
总结
• 1.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 浮沉、归经和毒性。
• 2.药膳配伍原则有单行、相须、相使和相畏。
练习
• 1.药膳学的药性理论有哪些? • 2.药膳学的配伍原则有哪些?并举例。
• 淡味和涩味,淡味药物或食物——渗湿、 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 证,如茯苓、薏苡仁、冬瓜等;涩味药物 或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物 或食物作用大致相同。
• 在药膳的应用中,以甘昧药物或食物最多。
三、升降浮沉
• 1.人体的功能活动有升降浮沉,升与降、浮与沉的相互协调平 衡就构成了机体生理过程,反之会导致机体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