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 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 PPT课件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之间的逻辑结构
单元标题
核心词 回答问题 所属范围
第一单元
生活 哲学是什么? 哲学概论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智慧 哲学有何用? 哲学一般
第二单元
生活 世界(本质) 唯物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索 是什么?
认识论
第三单元
生活 世界(状态) 辩证法
㈣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 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
第二部分:《生活与哲学》与 《哲学常识》的比较
新课程与旧课程高考 考核目标与要求的比较 以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为例的
知识点考查的比较
《生活与哲学》对《哲学常识》知识点 的保留、增加、删减、修改情况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 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旧课程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 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 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 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 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 与阐释,意义完整。
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
论证和探究(讨)问题
新课程
旧课程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
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 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 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高二《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ppt)

新课程高二《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ppt)

能力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 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着眼于提高学 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 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 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 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识;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识;培养学 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 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识别不同哲学派 别的本质,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别的本质,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增 强学生把握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能力, 强学生把握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正确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功能的能力,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功能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看待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能力。 主义哲学的能力。
内容核心
本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 本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 活的关系问题。 活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 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还是介绍哲 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 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 在这一意义上, 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本单元的核 心问题就是生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心问题就是生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单元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 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如何“看待” 如何“树立” 价值观。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 点是生活、实践。 点是生活、实践。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 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 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 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 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 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第一单元既带有绪 论的性质,同时也和其他三个单元一样, 论的性质,同时也和其他三个单元一样,都 是构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内容。 是构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内容。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教材分析
目 录
• 教材概述 • 知识点梳理 • 哲学思想解读 • 生活实例分析 • 思考题与练习题 • 教材评价与建议
01 教材概述
编写背景与目的
编写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哲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的哲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编写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教材。
•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
•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难点问题及解析
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哲学原理在实例中应用
哲学原理阐述
明确每个实例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如 “自然界的客观性”、“科技发展的 双刃剑效应”等。
应用分析
深入剖析哲学原理在实例中的具体应 用,以及如何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 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实例对哲学原理的启示
启示一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 识到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和重要性。
02
答题方法
在答题时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对于论述题,要先亮明观点再进行分
析论证;对于计算题,要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计算过程。
03
时间管理
在考试时要合理分配时间,先做易后做难。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不要
花费过多时间纠缠,可以先放下做其他题目,等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后
再回来解决难题。
06 教材评价与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一.教材总体分析生活与哲学》共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了生活智慧、探索世界、思想方法和认识社会等方面。

全书共十二课,每个单元包含三节课。

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阵营,旨在通过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开启人的智慧。

第二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的追求,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和把握真理。

第三单元重点在于领悟世界的普遍联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则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和“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要教学措施1、采用教案和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2、采用分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强化知识的落实检查,包括抽背、听写、默写等方式。

4、针对性解题技巧辅导,训练和督促学生过关。

四、本学期教学研究一)专题(主题教研)1、如何提高学生对哲学的研究兴趣。

2、如何落实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解题技巧。

二)互帮互学计划1、共同探究如何突破哲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2、共同探究关于哲学的高考题。

3、共同探究与哲学有关的时政。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教材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新教材理解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
我们在编写和整合《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时,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
从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由生活出发所解释出来的其实是理论的逻辑。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反思。因此,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知识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识是采用问题引出的方法,还有的知识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于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尽量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学科逻辑。遵循这一思路构建的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就显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
3.中央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 哲学的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 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 哲学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 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 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 的指导。
•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什么是世界观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 哲学思维的特点。
• (四)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教材
•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 活动”。
• 第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 程)来完成。
• 第二,“探究活动”中的内 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 原理才是目的。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
助文”。
“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 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 它与正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关链接”与正文的关系最远。 “专家点评”同正文的关系较 “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
(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 的突出特点
• 1.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 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 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 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 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
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
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
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必修4

可编辑ppt
15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
可编辑ppt
16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可编辑ppt
1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
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
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
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
可编辑ppt
26
第四单元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 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 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在整部教材中具有 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可编辑ppt
27
第四单元设置了两课、一个综合 探究。
可编辑ppt
6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这一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 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 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可编辑ppt
7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 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 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以2008年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在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赏析教材为例,来说明和领会思想政治教材赏析的内涵。

1.对课标内容目标的要求的分析。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该框的内容目标是“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该内容目标要求教材要引经据典,特别是中外哲学发展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以及哲学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现象的讲解、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区分标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的各自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各自的特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认识到哲学像经济和政治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上述课标内容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是该框的重点。

2.对教材重点的分析、判断和解读。

“围绕物质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等”是该框内容目标的规定知识的具体化,对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深层思想上奠定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

经典作家对此问题所做的专门的经典论述,足见此问题之重要程度。

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建构理念,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应当由课程标准规定和生活规定有机结合的双机制决定。

由此,笔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基本形态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核心概念,唯物主义的优点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或者生活热点是教材的重点。

对《生活与哲学》的一点异议及改进建议

对《生活与哲学》的一点异议及改进建议

对《生活与哲学》的一点异议及改进建议与原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常识》相比,新教材《生活与哲学》在教学的理念、内容、结构上都有所改进,特别是对单元知识的重新整合,使得教材从总体上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可以说新教材的编写质量在总体上是优于旧教材的。

但对教材删去事物发展的原因——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原理和方法论的做法,笔者认为存在偏差,值得商榷。

现提出笔者的一己之见,供编者参考。

一、从辩证法的体系看,内外因原理不可或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要真正坚持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完整地理解辩证法的发展观,还要进一步从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这三个角度分别回答变化、发展的动因(起始)、发展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的趋势(方向)等问题,才能真正使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新编教材只介绍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状态,少了关于原因的分析,明显少了一个环节,知识出现了断层,显得十分突兀。

这种以破坏教材知识体系为代价的简化,存在科学性欠缺的弊端。

进行内外因原理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发展观,还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联系观、矛盾观及其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有利于学生懂得,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就是一种事物联系,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内部和外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一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就是该事物的外部联系,其内部矛盾(内因)就是一种内部联系,它们构成了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其次,有利于学生懂得,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我们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强调内因(内部矛盾)与外因(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强调复杂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具体事物而言,体现的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外部矛盾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强调在外部矛盾(外因)的影响下,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力量的增减及地位、作用的变化(内因变化)带来了事物的质变与发展。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第一框有两个目:一是讲矛盾的同
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讲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讲这一框应注意两个问题:
1.讲清楚什么是矛盾,
2.讲清楚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理解矛盾 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学习抓住主 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具
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包括两个目,一是讲矛盾分析
我们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讨 论了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 主义哲学;讨论了“世界是什么”: 物质·意识·实践;讨论了“世界怎 么样”: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最后讨论了社会和人生是什么:社会 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
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
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
哲学。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 论成果。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二: 1.哲学的功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 学生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 是唯心主义,初步确立坚持唯物 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 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精 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 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 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 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 社会的变革。
(四)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教材 1 .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 动”。 第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应 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来 完成。 第二,“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 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 目的。

《生活与哲学》课例分析研究与教学建议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生活与哲学》课例分析研究与教学建议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
以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为例。 (1)从平均分看:重视基础知识 (2)从题目的难度看:重视基础知识 (3)从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 2007年广东高考政治哲学模块共考了9题,单选6题,
多选2题,论述1题,总分值35分,占总卷23.3%。具体 分析如下: 22.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 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 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考查考生对联系的多样性的理解,体现生活化。 考查哲学模块考点44。
点评:
1、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活经验,丰富 经验
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越紧奏,学生发展 的空间就越小。
3、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
4、学生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发展,还 包括对事物认识的发展。
5、教材拓展处理:准确解读教材课标
课例片段:《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2、发展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和
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标准答案: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 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 精神。
(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 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 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它包括如何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确定师生的 行为程序等。
各要素方法的有机组合,才能达成教学 目标。
老师空讲的有效率不足20%。
小学生7-8分钟,中学生8-9 分钟,成人8-13分钟,所以讲 练结合。

生活与哲学教学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学建议
(6)新教材鼓励创新性。
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 习方式的运用, 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知
识为中心的倾向。
二、教学实施建议
1、坚持“三贴近”原则 将学生发展的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2、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验、参与、启发 注意:避免表演式的活动 注意:活动不是为了验证知识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梁侠
2006、7
一、新旧教材比较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新旧教材比较
1、教学目标比较 2、教学观念比较 3、教材设计比较 4、教学内容比较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从教学观念看
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 参意识,课程意识 ?
从课程观看
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 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 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 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 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 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 知识的过程。
1、哲学故事导入课 2、课上的活动——“找矛盾”等 3、经典事例 4、广告语
5、生活案例……
案例:
有关价值、价值判断、价值冲突和 价值选择
案例: 关于时间的思考
资料1:
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 伦人通过观测星群, 发现一年之长差不多 是365天。
资料2: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去挤,总是有 的。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长春市第五中学李玉光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探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最新变动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题与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三、贴近学生,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四、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材体例特点: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每个单元又包括导语、探究活动、课文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

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策略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策略

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 反映并反作用 〔社会意识〕 制约和导向作用
要求
社会存在 人们的行为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生道路的选择
进行正确价
社会历史性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3点
内容 贡献 索取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追寻生活的智慧
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力量
哲学与生活的 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哲学与具体科 学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地位和作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
人的 价值
创造和 实现
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与君共同探讨哲学艺术
我要为主观唯心主义进行辩护. 对教材淡化内外因这一知识点的哲学思考. 发展观点与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创新意识的关联. 质量互变规律为什么归属于发展的观点? 第三单元是思想方法,其它单元是吗? 全面的观点属于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吗? 教材在标题中为什么都删掉了"做事情"? 物质和社会存在、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关联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意识吗? 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群众观、价值观的关联.
创新是民族进步 的灵魂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生活与哲学教学建议分析

生活与哲学教学建议分析

二、教学活动设计参考
1. 哲学故事导入课 2. “找矛盾” 3. 经典事例 4. 广告语 5. 生活案例的反思……
广告语中的哲理
1.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 “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 ——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矛盾”
3. VCD企业的广告语“想得到,做得到”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案例三
一位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印度乃至 整个东方都没有哲学和哲学史,真正的哲 学和哲学史是开始于西方的。根据你的了 解,你认为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如果有, 它和西方哲学有什么差别?
谈谈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差异, 想想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思维 方式?
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 式,着重思维方式的倾向是将事物看做 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整体内部各个部 分的和谐统一。西方传统哲学则主要是 一种分析的思维方式,其基本倾向是将 对象看作一些独立的甚至互不相关的单 元个体,强调单元个体的功用和独立性。

C. “惊异” 推动人们的追问和思考
D. “惊异” 要求我们不能以 “想当然” 的态度
对待
例: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
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
用 “人退” 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
“沙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的哲学知识 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 “信” 或者 “不信” 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 意 识,而 “有” 或者 “无”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 个命 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 的状态。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 信的哲学基础。

对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对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对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几点建议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赵启贤翟靖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已发行多年了。

在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中的一些表述值得商榷。

今举三例,敬请雅正!一、P65目题“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P66第二自然段“……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理由: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二是倒退的、下降的、落后的质变。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防止倒退的、下降的、落后的质变的发生。

建议:P65目题改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P66第二自然段改为“……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二、P49第二自然段“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理由: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已经说明了,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后半部分却又说,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前后矛盾,后半部分的表述不够严谨。

建议:改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三、P90第三自然段“……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司’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P91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2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P93专家点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等等。

理由:1. “历史”已成为过去,无法改变,更不可能发展;2. 解开“社会历史之谜”,是考古、历史等科学的使命;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 历史唯物主义的使命,是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建议:P90第三自然段改为“……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发展的‘斯芬克司’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P91 目题改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P92框题改为“社会发展的主体”;P93专家点评改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等等。

说课标说教材《生活与哲学》

说课标说教材《生活与哲学》
内容
具体内容应包括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对不同哲学流派和观点的 介绍与评价,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的探讨等。同时,应注重引入当代社 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观点,以反映哲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02
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需求
课程标准制定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 学科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生活实例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详细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哲学概念,例如,通过讨论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道德选择、价值观念等来探讨哲学中的伦理学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 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THANKS
案例二:探究性学习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
总结词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哲学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哲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方 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哲学的兴趣。
教材的特点与亮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方 向和思想导向。
输标02入题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 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01
03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材结构和内容,提高 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语言表述的简洁
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长春市第五中学李玉光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探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最新变动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题与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三、贴近学生,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四、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材体例特点: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每个单元又包括导语、探究活动、课文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

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导语----第一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标要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教学难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认识世界的理论基石----第二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标要求: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主要内容: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教学难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客观的。

提供思想方法,承上启下----第三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课标要求:3.7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辩证否定观生活与哲学的落脚点----第四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4.11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13 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14 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主要内容: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教学难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学建议:一、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

哲学是有趣的,但有趣不等于兴趣,如何把有趣的哲学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政治教师始终探索的。

《生活与哲学》本身就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

生活实践是认识之源,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广泛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

这个现实生活既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也指学生生活的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历史的、国内的国外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非常丰富的内容。

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不会来自背知识点、考测试卷,而应该来自对生活的愉快体验和深入思考。

所以哲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教学理念的改变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形成了健康的思维能力,一方面会使许多我们在教学中许多的难题迎刃而解,使学生的哲学学习变得驾轻就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这种思维能力为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思维方式的培养与传授知识不同,不是通过背、记、考来完成的,而应该通过主动参与和长期熏陶及训练来实现。

但是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沉下心、抬起头、选准路。

功利的思想,教条的传授、急躁的心理都无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

二、悉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地安排学生活动。

完美的教学离不开悉心的设计,一个跌宕起浮的故事能让读者欲罢不能,同样一个“有峰有谷”、张驰有度的课堂才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知识和活动的“峰值”让学生接收知识,收获体验。

而利用课堂知识和活动的“谷地”,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加深理解的余地。

反思哲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要坚持组织学生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知识,而不是为了验证知识。

哲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由于高中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经验,教师讲授知识的难度很大。

但是如果把讲授哲学道理的过程改为学生“发现”哲学道理的过程,既会减轻我们的教学压力,也能使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才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们的多数活动还集中在验证知识的角度,仍没有脱离讲授知识的传统格局。

应坚决摒弃那种为了课堂好看而进行的表演式活动。

三、要熟悉教材知识和结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的导语部分,不仅仅告诉学生下面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目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信息。

例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等知识都是在导语中介绍的。

课文的探究活动既是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辅助文作为开拓学生视野的内容,根据课堂需要使用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单元综合探究既是对单元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平台。

这些教材内容是帮助我们完成哲学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好材料,大家不要忽视它们的作用。

四、以研究自然科学的严谨态度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

哲学本身就是关于普遍性规律的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养成“一言概之”“总而言之”的思维习惯,有的学生在哲学考试中只会运用些“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普遍性的原理,对于具体问题不会、不能具体分析。

如果教师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态度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会是不求甚解。

真正的哲学思维应该是对哲学思想的灵活准确运用。

例如: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对应的方法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但如果要是恶的积累呢?则应该是“防微杜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应的方法是“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来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但如果是不希望发生质变呢?则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这些就体现了对知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把握。

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五、选择合理的教法和最有效的典例现代课堂中,团体合作、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

但哪种教法的选择应因内容而定,在哲学的教学中,“对话法”不失为一种既传统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话法”的鼻祖应该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向反对把现成的知识道德传授给别人,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把别人心灵中先天就有的知识通过讨论诱发出来。

所以当别人向求教时,他经常用“反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求知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被他称为“助产术”。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方法”以层次递进的设问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由等待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

另外,恰当的典例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哲学教学目的十分重要。

例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中,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批驳中国古代名家的“白马非马”说,有的老师以教材当中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为例,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例子:蒙牛特仑苏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