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合集下载

2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反应进度ξ 用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aA + bB dD + eE
定义:

nB (t ) nB (0)
nA
B


nB
B
(mol )
nE

A
nB
B

nD
D

E
15
反应进度 1mol
即nA A a
nB B b
按化学反应进行1mol反应 14
CH4 (g) 2O2 (g) CO2 (g) 2H 2 O(l)
(c) CH4 (g) 3 O 2 (g) CO(g) 2H 2 O(l)
2 3 (d) CH4 (g) O2 (g) CO(g) 2H 2 O(g) 2
25
(2)一个体系从环境得到了160J的功,其内 能增加了200J,则体系与环境交换的热量 为 。 (a)360J (b)-360J (c)40J (d)-40J
U1
Q W 13
பைடு நூலகம்
U2
ΔU= U2 - U1 = Q +W
注:① Q 、W正负号 ② Q 、W、 ΔU单位一致(J、kJ)
例.某一体系在变化过程中从环境吸收了50 kJ的热, 对环境 做功4 kJ , 则热力学能的变化为? ΔU=Q+W =50- 4=46 kJ
14
§2-2 化学反应的焓变
一.反应进度ξ
kJ
= ΔU + ΔnRT J kJ (×10-3)
23
例:使1molH2O(l)在373K, P 下变成1mol H2O(g)需要 提供40.68kJ的热量,求此过程做功W,ΔH及ΔU
解: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和化学平衡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和化学平衡

其变化值是可以确定的:

状态1(U1) → 状态2(U2)
△U= U2-U1
六、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thermodynamics) 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

在任何过程中,能量是不会自生自灭的,
“恒容过程”。若体系变化时和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
则称之为“绝热过程 ”。 途径 (path):完成一个热力学过程,可以采取多种
不同的方式。我们把每种具体的方式,称为一种途径。
过程着重于始态和终态;而途径着重于具体方式。
该过程可以经由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完成。
下面给出其中两种途径: 0.5 10 5 Pa 4 dm3 1 10 5 Pa 途径 I 途径 II 2 10 5 Pa
四、热和功

热(heat):系统和环境之间,由于温度的差异而
交换的能量形式,用“Q”表示。

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系统放热,Q为负。 功(work):除热之外,在系统和环境之间被传递 的能量形式,用“W”表示。 规定:系统对环境做功,W为负;环境对系统做 功,W为正。

体积功(volume work):由于系统体积改变(反 抗外力作用)而与环境交换的功。
0 νB B
B
νB 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stoichiometric
number) ,量纲为一 注意: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 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
如反应: 1 N 2 3 H 2 NH 3
2 2
其化学计量数分别为:
ν(NH 3 ) 1 1 ν(N 2 ) 2 3 ν(H 2 ) 2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2.1 热力学概论2.1.11) 高炉炼铁反应Fe2O3 + 3CO = 2Fe + 3CO2 ?2) 汽车尾气污染问题2NO + 2CO = N2 + 2CO2 ?3) 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 (Graphite) = C (Diamond) ?实现这些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及反应程度等问题需要化学热力学来解决热力学(themodynamics) :不需要知道物质的内部结构,只从能量观点出发,专门研究能量相互转变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将宏观物体作为整体看待,直接以宏观实验与观察为基础,从物体表现出的整体宏观现象上总结抽象出共同的规律作为自然法则,然后进行逻辑推演,进而解释和解决各种有关问题。

其理论支柱是四条热力学基本定律,它们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结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抽象出的宏观法则。

✓热力学研究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如电能和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热力学研究在各种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效应。

✓热力学能判断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能否发生以及进行到什么程度。

所以,尽管热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可以应用于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本章从热力学应用于化学的角度,对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给予初步简介,仅帮助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如何从宏观角度解释一些化学问题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利用热力学的基本方法、原理来研究化学变化和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物理变化中能量的转化或传递的学科。

研究化学反应时,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当几种物质放在一起时,①它们能发生反应吗?②如果发生反应,能量如何变化?③反应是否可进行到底?④反应速率多大?⑤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围:①②③属于化学热力学问题,也就是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

而④⑤属于化学动力学问题。

化学热力学的作用:☞预测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及进行的方向(判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平衡问题)☞确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热力学的局限性通过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能够比较满意地解决①②③这三个问题,但并不能够解决④⑤这两个问题,体现出化学热力学的局限性,因为:✓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对于个别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强度性质:体系的性质在数值上与体 系中物质的量无关,不具加和性。如温度、 压力、浓度、密度等。
1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1.4 过程与途径
过程:体系状态发生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 途径:完成过程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 298K, H2O(g) 途径1 298K,H2O(l) 始态 373K,H2O(l) 途径2
8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状态函数:确定体系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称为体系的状态函数。如质量、温度、压 力、体积、密度、组成等是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 1. 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确定。 2. 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由体系的始态和 终态决定,与体系经过的途径无关。 3. 循环过程的状态函数改变值为零。
17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 有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能量可从一个 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另一种形式,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能 量总值不变。适用于宏观体系和微观体系。 电能 → 光能 化学能 → 机械能 机械能 → 电能
18
(电灯) (内燃机) (发电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反应进度ξ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aA t=0 t + dD = gG + hH nD(0) nD (t) nG(0) nG (t) nH(0) nH (t)
nA(0) nA(t)

22
n B (t ) nB (0)
B

nB
B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例:
t=0 t
3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注明物质的物态(g、l、s)或浓度, 如果固态物质有几种晶型,应注明晶型(P 有白磷、红磷,C有金刚石、石墨等). (3)反应热的数值与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有关。如:

化学热力学基础

化学热力学基础
2.2.3.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主要解决过程的能量效应问题,计算过程的功和反应热。
1、在计算应用过程中,不考虑非体积功。
即:W’= 0
2、化学反应发生后,T 始=T 终
ΔU = Q + W’+ W 体= Q + W 体 2.2.3.2 定容过程
定容热 QV: 若系统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体积恒定,此时的热称为定容热。
2.4 热化学
规定:(1)在计算应用过程中,不考虑非体积功。即:W’= 0 (2)化学反应发生后,T 始=T 终
2.4.1 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指定的反应与指定条件下的反应热效应的关系的方程式。 H2 (g) + 1/2O2 (g) = H2O (l) △rHmθ =-285.8kJ/mol 1/2 N2 (g) + O2 (g) = NO2 (g) △rHmθ = 34kJ/mol
即: νA=-a,νB=B -b,νY=y,νZ=z
上式可简写成: 此式中的 B 代表反应物和产物。 反应进度(ξ):是表示物质变化进程的物理量。 其定义为: nBB(ξ)= nBB(0)- nBξB
式中nB(B 0)和nBBξ分别代表反应进度ξ=0(反应未开始)和ξ=ξ 时B的物质的量。由于反应未开始时nB(B 0) 为常量,因此
后,即系统的状态一定时,系统内部的能量总和(热力学能)就有确定的值。所以,热力学能
(U)是状态函数,其变化量 ΔU 与途径无关,其绝对值不可测定。可测量的只是ΔU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一与环境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若环境对其作功 W 、系统从环境吸收热量 Q , 则系统的能量必有增加,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增加的这部分能量等于 W 与 Q 之和: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n A

n A
A
1.5 0.5 1.0 1.0mol 3 / 2 1/ 2 1
A
3H2 + N2 = 2NH3 t=0 3 1 0 t 时刻 0 0 2

n A
A
3 1 2 1.0mol 3 1 2
3/2 H2 + 1/2N2 = t=0 3 1 t时刻 1.5 0.5 消耗(生成) 1.5 0.5
C
量热计常数,整个量热计升高 1 K 所需要的热量。
(2) 弹式量热计 弹式量热计适用于气体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燃烧反应。测得的 反应热是恒容反应热Qv 。
P40 图 2-1 弹式量热计
【例】 1mol丙二酸[CH2(COOH)2]晶体 (QV) 中完全燃烧,298K时放出 在弹式量热计 的热量为 866.5kJ ,求 1mol 丙二酸在 298K 时的 等压反应热。 解:
U,p,V 都是状态函数,可见 U + pV 也是一个 状态函数。 令 H ≡ U + pV , H 称焓,是一个新的状态函数。 即 Qp = H 该式说明,在恒压反应中,体系的热效应 Q p 全部 用来改变体系的焓。对化学反应而言热效应等于焓变。
2、定容反应热 QV 与定压反应热 Q p 的关系 Qp = H Qv=U
学习重点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熵、自 由能
学习难点
焓、 自由能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热力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热现象、热运动的规 律以及热运动和其它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 关系; 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各个物理过程和化 学过程进行的方向和所能达到的限度。
热力学的方法 热力学的方法是一种演绎的方法,它 结合经验所得到的几个基本定律,讨论对 象的宏观性质。 (1)不考虑物质的内部结构。 (2)不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3)只研究大量分子(或原子)表现 的集体行为。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此时,可以设计一个假想界面, 从分体积的概念出发,认为 VO 以内 是体系,以外是环境。
宇宙 体系和环境放在一起, 在热力学上称为宇宙。
按照体系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及能量 的交换关系,可以将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和孤立体系
敞开体系 体系和环境之间 既有能量交换, 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 体系和环境之间 有能量交换, 无物质交换;
折线 ABC 即是过程的 p-V 线。
p
16
1
V
1
16
图中两轴所表示的物理量的
单位之积为
105 Pa 10-3m3 =1.0 × 102 J
p
16
1
V
1
16
故图中的单位面积代表
1.0×102 J 体积功。
p
16
1
V
1
16
而 p-V 线下覆盖的面积即图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16 -1)=15 个 单位
p = 1105 Pa
恒温过程
p = 2105 Pa
V = 2 dm3
V = 1 dm3
V = V终 - V始 =1-2
= - 1 (dm3)
体积功 在热力学过程中, 体系对抗外压改变体积,产生体 积功。
在一截面积为 S 的 圆柱形筒内,理想气体 体系经历一热力学过程
截面积 S
I
受恒外力 F
蓄电池充电的化学反应, 是为了储存能量。
化学热力学,就是从化学反应的 能量出发,去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 进行的限度的一门科学。
2.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1. 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体系 热力学中研究的对象, 称为体系。
环境 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 称为环境。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学习重点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学习重点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学习重点一.理解并熟悉热力学有关的概念: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常见的三个体系:敞开、封闭、孤立体系常见的三个过程:等压、等容、等温过程热和功热力学能(内能)和焓变化学反应热,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生成焓和标准生成焓;键能和离解能,键能和反应热的关系熵和熵变,标准摩尔熵Gibbs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变,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二.理解并熟练运用几个定律(包括两个判据)1.盖斯定律2.热力学第一定律:△U=Q-W3.热力学第二定律:△S(孤立)= △S(体系)+ △(环境)4.热力学第三定律:0K时,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S=05.两个判据:ⅰ.熵判据:△S(孤立)= △S(体系)+ △S(环境) ………………自发过程△S(孤立)= △S(体系)+ △S(环境) ………………不能进行ⅱ.G判据:等温等压吓,体系的G减小的方向是不能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不及化学反应如此,任何等温等压虾,不做非体积功的自发过程的G都将减小.这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G<0 …………………自发进行△G>0 …………………不能自发进行△G=0 …………………可逆发应三.熟练掌握并运用几个热力学攻势(方程式)进行计算1.△U=Q-W2.Q v=△U3.Q p=△HH=U+PV △H=△U+△(PV)4.△r H mθ=∑υB△f H mθ(B)5.△S=Q r/T △r S mθ=∑υB△f S mθ(B)6.△G=△H-T△S 并分析自发进行的四种情况△r G mθ=∑υB△f G mθ(B)四.热力学的标准状态,尤其要注意所给定的热力学条件五.热力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六.问题:1.P△V和△(PV)2.H和Q。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2-1. 估计下列过程ΔS 、ΔH 、ΔG 的符号。

(1)硫酸溶于水 (2)室温下冰融化 (3)NaNO 3(s)溶于水解:(1)ΔS >0,ΔH <0,ΔG <0;(2)ΔS >0,ΔH >0,ΔG <0;(3)ΔS >0,ΔH >0,ΔG <0。

2-2. 确定下列各组物质熵值的大小顺序。

(1)H 2O(l)、H 2O(g)、H 2O(s); (3)CH 4(g)、C 2H 6 (g);(2)H 2(g,310K )、H 2(g ,298K) (4)Fe(s)、Fe 2O 3(s)。

解:(1)S (H 2O,g)>S (H 2O,l)>S (H 2O,s) (2)S (H 2,g,80)>℃S (H 2,g,25)℃(3)S (C 2H 6,g) > S (CH 4,g) (4)S (Fe 2O 3,s)>S (Fe,s)2-3. 计算体系热力学能的变化 (1)体系从环境吸热1000J ,并对环境作功540J ;(2)体系向环境放热535J ,环境对体系作功250J 。

解: (1)ΔU =Q +W =(+1000)+(-540)=460(J)(2)ΔU =Q +W =(-250)+(+535)=285(J)2-4. 求下列反应的Δr H m θ。

[Δf H m θ ( Fe 2O 3,s)=-822.2kJ·mol -1,Δf H m θ ( Al 2O 3,s)=-1670kJ·mol -1,其余Δf H m θ值查附录一 ](1)4NH 3(g) + 5O 2(g) = 4NO(g)+ 6H 2O(g) (2)C 2H 4(g)+ H 2O(g)= C 2H 5OH(l)(3)Fe 2O 3(s)+ 2Al(s) = 2Fe(s)+ Al 2O 3(s)解: (1) Δr H m θ =4Δf H m θ(NO,g)+6Δf H m θ(H 2O,g)-[4Δf H m θ( NH 3,g)+5Δf H m θ(O 2,g)]=4×90.25+6×(-241.8)-[4×(-46.11)+5×0]=-905.36(kJ·mol -1)(2) Δr H m θ=Δf H m θ(C 2H 5OH,l)-[Δf H m θ(C 2H 4,g)+Δf H m θ(H 2O,g)]=-277.7-[(52.26+(-241.8)]=-88.16(kJ·mol -1)(3) Δr H m θ=2Δf H m θ(Fe,s)+ Δf H m θ(Al 2O 3,s)- [Δf H m θ(Fe 2O 3,s)+ 2Δf H m θ(Al,s)]=2×0+(-1670)-[(-822.2)+2×0] = -847.8 kJ·mol -12-5. 已知Δc H m θ(C 3H 8,g)=-2220.9kJ·mol -1,Δf H m θ(H 2O,l)=-285.8kJ·mol -1,Δf H m θ(CO 2,g)=-393.5kJ·mol -1,求C 3H 8(g)的Δf H m θ。

第二章、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热力学基础杜勇2.1溶体相的热力学模型2.1.1二元系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2.1.2理想溶液2.1.3混合量2.1.4过剩量2.1.5描述替换溶液的经验方法2.1.6真实溶液2.1.7吉布斯-杜亥姆公式的应用2.1.8稀溶液的近似处理2.1.9两个热力学计算的练习2.2磁性对热力学性质的贡献2.3热力学性质的估算2.4稳定图及其在界面反应用中的应用2.51733到2010年热力学发展的里程碑简介2.6综合练习一:纯元素的热力学性质2.7综合练习二:磁性转变对热力学的贡献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1二元系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图Gαm=x A o GαA+x B o GαB+RT(x A ln x A+x B ln x B)+ex Gαm(4)M Gαm=RT(x A ln x A+x B ln x B)+ex Gαm(5)Partial ideal entropy of mixing:M S i ideal=-R lnx iRT(x A ln x A+x B ln x B)⇒(吉布斯自由能的理想混合熵)A、B两种原子随机分布⇒混合熵-R(xln x A+x B ln x B)A问题一:怎样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理想混合熵?RT(x A ln x A+x B ln x B)?问题一:怎样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理想混合熵?RT(x A ln x A+x B ln x B)?答案:A、B两种原子随机分布⇒所有位置等价⇒替代固溶体随机分布的数量可以根据N A个A原子与N B个B原子的数量表述:W=N!/(N A!N B!)(6)根据玻尔兹曼公式,这种随机分布对熵的贡献如下:∆S/κ=ln W=ln N!-∑ln N i!≈N ln N-∑N i ln N i=N ln N–N∑(N i/N)ln N i=-N∑(N i/N)ln(N i/N)=-N∑x i ln x i∆G=-T∆S=N k T∑x i ln x i=RT∑x i ln x i(7) *ln N!=N ln N–N(stalin formula)(when N is very large)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2理想溶液(I)假设随机混合(random mixing)(II)在不同种类原子之间没有特殊的相互作用(no particular interaction)理想溶液的吉布斯自由能与体积:Gαm=x A o GαA+x B o GαB+RT(x A ln x A+x B ln x B)(8) V m=x A o V A+x B o V B(9)问题二:请根据方程(8)推导出方程(9).RT(x A ln x A+x B ln x B)项对二元系的贡献:RT(x A ln x A+x B ln x B+x C ln x C)项对三元系的贡献:Fig.3通过混合熵确定的(a)二元、(b)三元系的摩尔吉布斯能曲线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3热力学性质的混合量∙相的任意摩尔混合量都可用纯组元热力学性质的加权平均来表示Q m=x A o Q A+x B o Q B+M Q m(10) M Q m是任意摩尔混合量.∙偏混合量是相对于纯组元热力学性质的相对值.M Q A=Q A–o Q A(11) G i=o G i+RT ln x i+RT lnγiQ A=G i,o Q A=o Gi,M Q A=RT ln x i+RT lnγi∙对于理想溶液,混合体积M V m为0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4热力学性质的过剩量∙过剩量是相对于理想溶液而言:G m=x A o G A+x B o G B+RT(x A ln x A+x B ln x B)+ex G m(12)∙过剩量为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函数的差值∙过剩偏自由能,过剩偏熵,和过剩偏焓(混合焓):ex G j=ex G m+∂ex G m/∂x j-∑x i∂ex G m/∂x i(13) ex G i=G i-o G i+T M s i ideal(14) ex S i=S i-o S i-M s i ideal(15) ex H i=H i-o H i=M H i(16) M s i ideal=-Rlnx i(partial ideal entropy of mixing)M H i ideal=0:(partial ideal enthalpy of mixing)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5描述替换溶液的经验方法∙过剩吉布斯自由能: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吉布斯自由能的差ex G m=x A x B I 纯组元时为零∙ex G m通常由Redlich-Kister公式表示:I=0L+(x A-x B)⨯1L+(x A-x B)2⨯2L+ (17)∙I的物理意义:两个组元间的相互作用.∙I=0:理想溶液;I=恒量(不随成分、温度变化):规则溶液参数(regular solution parameter);1L:亚规则溶液参数(sub-regular solution parameter);2L:亚亚规则溶液参数(sub-sub-regular solution parameter);2.1溶液的热力学模型2.1.5描述替换溶液的经验方法ex G m=x A x B(0L+(x A-x B)⨯1L+(x A-x B)2⨯2L)Fig.4Properties of Redlich-Kister termsm A B A B A Bi L=a i+b i TFig.1具有反常溶解度间隙的Fe-Zn相图m A B A B A Bi L=h i⨯exp(-T/s i)G.Kaptay,CALPHAD,28,115-124(2004)Fig.2无反常溶解度间隙的Fe-Zn相图2.1.6实际溶液Fig.5三种不同相互作用参数的二元系规则溶液模型.2.1.7吉布斯-杜亥姆关系的应用∙T和P为常量时,吉布斯-杜亥姆关系归结为:∑x i d lna i=0(20)∑x i d lnf i=0(21)问题四:怎样由方程(20)得出方程(21)?∙在二元系中,吉布斯-杜亥姆关系采用下面的公式:x A dln a A+x B dln a B=0(22)∙吉布斯-杜亥姆关系的重要性:♠在二元系中,一个组元的活度可以由另一个已测的组元活度计算出。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9
20
5)标准摩尔生成焓 在标准压力下,由最稳定相态的单质为原料,生成 1摩尔 某物质的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H o
f m
298.15 K温度下的许多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可查附录。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可以推算相关反应的焓变ΔrHo
例如, CO(g) + H2O(g) → CO2(g) + H2(g)
1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从给定的原料出发,能否生成期望的目标产物? 是否可能把原料全部转变成目标产物?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目标:
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
判断化学反应的最大限度。(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
自发过程的概念
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听其自然, 不去管它,这个体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 称为自发(变化)过程。
2
传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热,直至温度相等 气体做功:高压力向低压力膨胀,直至压力相等 溶液扩散:溶质从浓溶液向稀溶液扩散,直至浓度相等 电流:电子从低电势向高电势流动,直至电势相等 化学反应:锌投入硫酸溶液产生氢气, 直至化学平衡。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不去管它就会发生;进行到平衡为止;不会“自动”反向进行。 (化学)热力学 从热和功入手,研究(化学)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限度。
Q r Q ir
所以
Qr T

Q ir T
其中下标r、ir 分别表示可逆(reversible)和不可逆(irreversible)。 所以,热的数值能够反映过程是可逆的(平衡)或不可逆的(自发)。
2. 熵
1) 熵的定义
Entropy,用 S 表示 (可以证明熵是状态函数)
23

基础化学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基础化学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途径无关。所以,Qp,W′=0必然也取决于
系统的始态和终态,与实现变化的途径
无关。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如反应中分子数增多,分 子平均动能减小,体系温度降低。
➢放热反应:如形成稳定的生成物,总 势能降低,分子热运动加剧,体系温 度升高。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热):化学 反应过程中只做体积功(反抗外压),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回到起始温度时体 系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若
B
B
为液相或固相B :
B
r Hm(T,l 或 s) rUm(T,l 或 s)
▪ (2)若有气体参加反应:
r Hm (T ) rUm (T ) B pVm,B(g)
B
rUm (T ) RT B(g)
B
例2-2 正庚烷的燃烧反应为:
C7H16 (l)+11O2 (g) 7CO2 (g)+8H2O(l) 298.15 K 时,在弹式热量计(一种恒容热量计)中
根据体系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情况, 把系统分为三类:
(1)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 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2)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 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3)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 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
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 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 相与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 均相系统:通常把只含有一个相的系统
标准压力 p o(100 kPa),且表现理想气
体特性时,气态纯B的(假想)状态。 (2)液态和固态纯物质B的标准状态,
分别是在标准压力 p o 下纯液态和纯固
态物质 B 的状态。
(3)溶液中的溶剂A的标准状态,为标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4.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并与其 它部分在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称为 一相(phase)。
只含一个相的系统称为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
例如:混合气体、NaCl水溶液、金刚石等。 相可以是纯物质或均匀的混合物组成。相和组分 不是一个概念。
2 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力学中是用体系的一系列性质来规定其状态(热力学平 衡态)。
状态:
描述一个体系的一系列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和就称为 体系的状态。 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组成、热力学能(U)、
焓(H)、熵(S)、吉布斯函数(G)等,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值 时,体系就处于一定的状态。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ξ =[n2(N2)-n1(N2)]/v(N2) =(2.0-3.0)/(-1) = 1(mol)
或ξ =[n2(H2)-n1(H2)]/v(H2)=(7.0-10.0)/(-3) = 1(mol)
或ξ=[n2(NH3)-n1(NH3)]/v(NH3)=(2.0-0)/(2)=1(mol) 可见,对于同一反应式,不论选用哪种物质表示反应进度均是 相同的。
热和功与过程紧密联系,没有过程就没有能量的传
递。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中功的分类 体积功 : 体系因体积变化抵抗外压所作的功。用-pΔV表示
非体积功:
除体积功外的所有功。如电功、机械功、表面功等.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2.2.2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U :
2.3.1 化学反应热效应
封闭体系在不作非体积功(Wf = 0)的条件下,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为: △U = Q + W = Q – P△V

化学热力学基础

化学热力学基础

△U = QV-W = QV
QV :等容热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
⑵ 封闭体系只做膨胀功的等温等压过程,即体系的始 态、终态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等于一个恒值(P始=P终= P外)的过程。
△U= QP +P外△V= QP +P外 (V2-V1) 即 QP= △U+P外△V 可见,恒压反应热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系内能 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体系所作的膨胀功。

反应
rHm/kJ·mol-1
2Cu2O(s)+O2(g) → 4CuO(s) CuO(s)+Cu(s) → Cu2O(s)
计算fHm ⊖(CuO,s)。
-292 -11.3
解: (2)式×2=3式 ,2CuO(s)+2Cu(s)→2Cu2O(s) (rHm ⊖)3=2(rHm ⊖)2= -22.6 kJ·mol-1
环境对体系作功为正 (W>0),体系对环境作功为负 (W<0)。
功不是状态函数,其大小与路径有关,所以不能说一个 物质包含多少功。
注意:功和热都不是状态函数,是过程量。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
1.4 热力学能(内能)(thermodynamic energy)
热力学能(U): 体系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和,旧称 内能。换句话讲,内能即体系作功的总能力(total Capacity)。内能是以动能和势能的形式储存在体系中的能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
本章学习要求
1 正确理解和掌握系统、环境、状态函数、功、热、 热力学能、焓、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自发过程、 熵、熵变、吉布斯自由能、自由能变、标准摩尔生成 自由能等概念。 2 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热力学有关 计算。 3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熟练地运用盖斯定律计算 有关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 能熟练地计算有关过程的Gibbs自由能变,并能运用 热力学有关数据判断过程自发性的方向。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普通化学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1 热力学基本概念⏹§1.2 热力学第一定律⏹§1.3 焓热力学⏹§1.4 自发过程和熵⏹§1.5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总结化学热力学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热力学-------研究各种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变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的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热力学-------将热力学的原理应用于化学变化过程,就称为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进行时,与外界交换多少能量?即计算化学反应热。

二是在指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即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若可能自发进行,反应进行的温度如何?热力学方法的特点:大量质点组成的宏观体系1、热、功、状态函数△U、△H、△G和△S2、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3、盖斯定律4、自发过程的判定5、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1、功、热、内能、焓、自由能、熵的计算2、自发过程判定AgNO 3与NaCl 的水溶液:如果只研究在水溶液中所进行的反应,则含有这两种物质的水溶液就是体系。

溶液以外的烧杯、溶液上方的空气都是环境。

如果还要研究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则水溶液和烧杯为体系,空气为环境。

例如:NaCl+AgNO 3溶液-体系分类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绝热箱孤立体系NaOH+H2ONaOH+H2ONaOH+H2O热物质热二、体系的性质1、体系的性质:确定体系状态的各种宏观物理量。

如温度、压力、体积、质量、密度、浓度等2、体系的性质分为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两类:广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和性。

如体积、质量、内能、焓、熵等。

强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和性。

2-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2-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② Pi = P总 XB
XB:混合气体B的物质的量分数 XB= —nnB— =—PP—VBV/R—/RT—T =—PP—B
14
2. 标准状态 状态函数中热力学能U及焓H 和吉布斯自由能G 等热 力学函数的绝对值是无法确定的。为了便于比较不同 状态时它们的相对值,需要规定一个状态作为比较的 标准。 符号:在状态函数右上角 “ ”. 如:H 、p 标准状态:是在指定温度T 和标准压力p(100kPa) 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具体规定如下:
V2 l
10
P外 L1
P外
△L
L2
Fex:外界环境作 用在活塞上的 功
Pex:作用在活塞 上的压力
活塞从L1→L2
(膨胀功) 室温下 系统对环境作功
Pex=P外力 W=-Fex ·△L= -Pex(AL2-AL1)
= -Pex(△V2- △V1)= -Pex △V 膨胀功:△V>0 等容过程体积功 压缩功:△V <0 等于零.
C2H4(g)+H2(g)→C2H6(g)
解: Q = -68.49kJ 2 = -136.98kJ
Δn=n(C2H6)-[n(C2H4)+n(H2)]=-1mol
W=-PΔV=-ΔnRT= -(-1) 298 8.314 = 2477.6J =2.48kJ
ΔU = Q + W = -136.98 + 2.48 = -134.50kJ
对于1mol反应, ΔUm= -134.50kJ·mol-1
23
练习
1 .某一过程中,放热85kJ,环境做功18kJ,则 系统热力学能变化量为( B )kJ。 (A)67 (B) –67 (C) 103 (D) – 1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1 热和功:
1、热 Q:是体系与环境间存在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 递。单位:J
规定:体系从环境吸热为正,Q 0;体系向环境放 热为负,Q 0 。 2、功W:在热力学中,除热以外的其他的能量传递形 式称为功。单位:J
规定:体系从环境得功为负, W 0 ;体系对环境 作功为正, W 0 。 体积功:是体系体积变化所对外作的功。W体= p外 V 非体积功W非:电功、机械功、表面功等。
3、热和功都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注意:不能说体系含有多少热和功,只能说体系在 变化过程中作了功或吸收了热。温度高的物体可说 具有较高能量,但不能说体系具有较高热量。
热和功都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所以,若途经 不同,即使始、终态相同,热和功的值也不会相同 (与状函的区别);故不能设计途经计算热和功。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U(内能):体系内部一切能量的总和(分 子平动能、转动能、振动能、位能、核能、键能等)。
单位:J 特点: 热力学能U(内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状态一定时,热力学能U有确定值(U不能测);热力学 能的改变值 U只与始、终态有关( U可计算)。 2、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Q -W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本章要求: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四个热力学 函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了解 H, rHm, rHm , fHm , CHm , S, rSm ,rSm,, rSm ,G, rGm ,, rGm , fGm 的意义。 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盖斯定律。 掌握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的rHm 、rSm 、rGm 的计算。 熟练运用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判断反应自发进行方 向。
本章重点:第3、4、5节。
本章难点: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
及应用。
2.1 常用术语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热化学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5 吉布斯自由能G及其应用
2.1 常用术语
化学热力学——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化学反应方向限度、能 量转换规律。
2.1.1 体系和环境
定义:H= U+ PV ( 焓)
则:H= QP (此条件下,定压热QP与H 数值相当,但性质不同)
3、焓H:焓定义为 H= U+ PV ,是状态函数的组合,故焓 H是状态函数。单位:J 。焓的物理意义:在此条件下, 体系吸收的热量完全用于增加体系的焓。
注意:
(1) 焓定义为 H= U+ PV ,不能从H= QP 理解为“焓是 体系的热量”、也不能理解为“QP是状态函数” (此条 件下, QP与H数值相当,但性质不同)。 (2) 虽然H= QP 是在封闭体系、W非=0、定压过程得出的 但焓是状态函数,在任何过程中都可能有焓的变化,只
状态函数的特点概括为: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 始,数值还原。
2.1.3 过程和途径
1、过程:体系状态发生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 2、途径:完成某过程的具体路线和方式,称为途径。
(常用表示途径,由始态 指向终态。如:t=20C 等 压,升温 t=30C 可说,体系由t=20C的始态变化到 t=30C 终态的“过程”,是由等压、升温“途径”完 成 的。) 3、过程分类: (1)定温过程(T1=T2=T环 或T=0 ) (2)定压过程(P1=P2=P环或p=0 ) (3)定容过程( V1=V2 或V=0) (4)绝热过程(Q=0) (5)循环过程。特点:一切状函的改变值均为零。
[P=100kPa, T=301K, n=1 mol, V= 25L ] 。 特点: (1)体系的状态确定了, 则体系的所有性质就都确定了。 (2) “所有性质就都确定了”并不一定需要所有性质 都有确定值, 如:PV=nRT, 则P、V、n确定了T值必然确 定。 (3)若有一个(或多个)性质发生变化,则体系的状 态也就改变了, 改变前称为始态, 改变后的状态称为终态。
2、状态函数:热力学中用以说明体系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称为状态函数。如:强度性质状态函数:T、P、CB、 等(无加合性),广延性质状态函数:n、m、V、U、 H、S、等(有加合性)。 特点: (1)体系的状态一定,各种状态函数的值就都确定了, (2)状态改变时,体系的状态函数也随之改变,其值 只由体系的始、终态决定,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如 由20°C30 °C,可先升后降、或)
是封闭体系。 3、体系(研究的对象)—CuSO4晶体+水+火+杯, 置于绝热器中,将绝热器外静态空气为环境,体系
和环境间无能量传递,也无物质传递, 是隔离体系。源自2.1.2 体系的状态函数
1、状态:是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和。 如:某气体, 当其P=100kPa,T=301K, n= 1 mol, V= 25L,即 可说, 该气体所处的状态为
体系:被研究的对象。 环境:体系以外与体系相关的其它部分。 体系分类: 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间既有能量传递,又有物质传递。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间有能量传递,但无物质传递。 隔离(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间既无能量传递,又无 物质传递。
例: 1、体系(研究的对象)—CuSO4晶体;
环境—水、火、杯。 CuSO4溶解到水中—有物质传递,CuSO4吸热加快 溶解—有能量传递,是敞开体系。 2、体系(研究的对象)—CuSO4晶体+水; 环境—火、杯。 体系和环境间有能量传递,但无物质传递,
对封闭体系,若 U1 吸热Q、从环境作功W U2 则:U2 = U1 + Q -W
即: U= Q -W = Q -(W体+W非)= Q - p外 V -W非 ( 注:因 U= Q -W ,故热和功的总和与途经无关。 对敞开体系,上式不成立;对孤立体系, U=0)
2.3 热 化 学
2.3.1 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和焓的概念
1、定容热QV:对封闭体系、W非=0、定容过程 (V=0):由 U=Q - p外 V -W非 有:U = QV (此条件下,定容热QV与U 数值相当, 但性质不同)
2、定压热QP:对封闭体系、W非=0、定压过程 (p1=p2= p外): 由 U=Q – p外 V –W
有: U = QP – p V U+ p V = QP 即(U+ PV)= Q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