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凝固组织
材料科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与解析
材料科学基础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原子排列1. 作图表示立方晶系中的(123),(012),(421)晶面和[102],[211],[346]晶向.附图1-1 有关晶面及晶向2. 分别计算面心立方结构与体心立方结构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面间距, 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解由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中晶面间的几何关系, 可求得不同晶面族中的面间距如附表1-1所示.附表1-1 立方晶系中的晶面间距晶面{100} {110} {111}面间距FCC2a24a33aBCC2a22a36a显然, FCC中{111}晶面的面间距最大, 而BCC中{110}晶面的面间距最大.注意:对于晶面间距的计算, 不能简单地使用公式, 应考虑组成复合点阵时, 晶面层数会增加.3. 分别计算fcc和bcc中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原子面密度和<100>,<110>和<111>晶向族的原子线密度, 并指出两种结构的差别. (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 解原子的面密度是指单位晶面内的原子数; 原子的线密度是指晶面上单位长度所包含的原子数. 据此可求得原子的面密度和线密度如附表1-2所示.附表1-2 立方晶系中原子的面密度和线密度晶面/晶向{100} {110} {111} <100> <110> <111>面/线密度BCC21a22a233a1a22a233aFCC22a22a2433a1a2a33a可见, 在BCC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0},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1>; 在FCC 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1},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0>.4. 在(0110)晶面上绘出[2113]晶向.解详见附图1-2.附图1-2 六方晶系中的晶向5. 在一个简单立方二维晶体中, 画出一个正刃型位错和一个负刃型位错. 试求:(1) 用柏氏回路求出正、负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2) 若将正、负刃型位错反向时, 说明其柏氏矢量是否也随之反向.(3) 具体写出该柏氏矢量的方向和大小.(4) 求出此两位错的柏氏矢量和.解正负刃型位错示意图见附图1-3(a)和附图1-4(a).(1) 正负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见附图1-3(b)和附图1-4(b).(2) 显然, 若正、负刃型位错线反向, 则其柏氏矢量也随之反向.(3) 假设二维平面位于YOZ坐标面, 水平方向为Y轴, 则图示正、负刃型位错方向分别为[010]和[010], 大小均为一个原子间距(即点阵常数a).(4) 上述两位错的柏氏矢量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故其矢量和等于0.6. 设图1-72所示立方晶体的滑移面ABCD平行于晶体的上下底面, 该滑移面上有一正方形位错环. 如果位错环的各段分别与滑移面各边平行, 其柏氏矢量b // AB, 试解答:(1) 有人认为“此位错环运动离开晶体后, 滑移面上产生的滑移台阶应为4个b”,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2) 指出位错环上各段位错线的类型, 并画出位错移出晶体后, 晶体的外形、滑移方向和滑移量. (设位错环线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图1-72 滑移面上的正方形位错环 附图1-5 位错环移出晶体引起的滑移解 (1) 这种看法不正确. 在位错环运动移出晶体后, 滑移面上下两部分晶体相对移动的距离是由其柏氏矢量决定的. 位错环的柏氏矢量为b , 故其相对滑移了一个b 的距离.(2) A ′B ′为右螺型位错, C ′D ′为左螺型位错, B ′C ′为正刃型位错, D ′A ′为负刃型位错. 位错运动移出晶体后滑移方向及滑移量见附图1-5.7. 设面心立方晶体中的(111)晶面为滑移面, 位错滑移后的滑移矢量为[110]2a .(1) 在晶胞中画出此柏氏矢量b 的方向并计算出其大小.(2) 在晶胞中画出引起该滑移的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位错线方向, 并写出此二位错线的晶向指数.解 (1) 柏氏矢量等于滑移矢量, 因此柏氏矢量的方向为[110], 大小为2/2a .(2) 刃型位错与柏氏矢量垂直, 螺型位错与柏氏矢量平行, 晶向指数分别为[112]和[110], 详见附图1-6.附图1-6 位错线与其柏氏矢量、滑移矢量8. 若面心立方晶体中有[101]2a b =的单位位错及[121]6a b =的不全位错, 此二位错相遇后产生位错反应.(1) 此反应能否进行? 为什么?(2) 写出合成位错的柏氏矢量, 并说明合成位错的性质.解 (1) 能够进行.因为既满足几何条件:[111]3a b b ==∑∑后前,又满足能量条件: . 22222133b a b a =>=∑∑后前. (2) [111]3a b =合, 该位错为弗兰克不全位错. 9. 已知柏氏矢量的大小为b = 0.25nm, 如果对称倾侧晶界的取向差θ = 1° 和10°, 求晶界上位错之间的距离. 从计算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解 根据bD θ≈, 得到θ = 1°,10° 时, D ≈14.3nm, 1.43nm. 由此可知, θ = 10°时位错之间仅隔5~6个原子间距, 位错密度太大, 表明位错模型已经不适用了.第二章 固体中的相结构1. 已知Cd, In, Sn, Sb 等元素在Ag 中的固熔度极限(摩尔分数)分别为0.435, 0.210, 0.130, 0.078; 它们的原子直径分别为0.3042 nm, 0.314 nm, 0.316 nm, 0.3228 nm; Ag 的原子直径为0.2883 nm. 试分析其固熔度极限差异的原因, 并计算它们在固熔度极限时的电子浓度.答: 在原子尺寸因素相近的情况下, 熔质元素在一价贵金属中的固熔度(摩尔分数)受原子价因素的影响较大, 即电子浓度e /a 是决定固熔度(摩尔分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电子浓度存在一个极限值(约为1.4). 电子浓度可用公式A B B B (1)c Z x Z x =-+计算. 式中, Z A , Z B 分别为A, B 组元的价电子数; x B 为B 组元的摩尔分数. 因此, 随着熔质元素价电子数的增加, 极限固熔度会越来越小.Cd, In, Sn, Sb 等元素与Ag 的原子直径相差不超过15%(最小的Cd 为5.5%, 最大的Sb 为11.96%), 满足尺寸相近原则, 这些元素的原子价分别为2, 3, 4, 5价, Ag 为1价, 据此推断它们的固熔度极限越来越小, 实际情况正好反映了这一规律; 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它们在固熔度(摩尔分数)极限时的电子浓度分别为1.435, 1.420, 1.390, 1.312.2. 碳可以熔入铁中而形成间隙固熔体, 试分析是α-Fe 还是γ-Fe 能熔入较多的碳. 答: α-Fe 为体心立方结构, 致密度为0.68; γ-Fe 为面心立方结构, 致密度为0.74. 显然, α-Fe 中的间隙总体积高于γ-Fe, 但由于α-Fe 的间隙数量多, 单个间隙半径却较小, 熔入碳原子将会产生较大的畸变, 因此, 碳在γ-Fe 中的固熔度较α-Fe 的大.3. 为什么只有置换固熔体的两个组元之间才能无限互熔, 而间隙固熔体则不能?答: 这是因为形成固熔体时, 熔质原子的熔入会使熔剂结构产生点阵畸变, 从而使体系能量升高. 熔质原子与熔剂原子尺寸相差越大, 点阵畸变的程度也越大, 则畸变能越高, 结构的稳定性越低, 熔解度越小. 一般来说, 间隙固熔体中熔质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较大,故不能无限互熔, 只能有限熔解.第三章 凝固1. 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 纯金属生长形态是指晶体宏观长大时固-液界面的形貌. 界面形貌取决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1) 平面状长大: 当液相具有正温度梯度时, 晶体以平直界面方式推移长大. 此时, 界面上任何偶然的、小的凸起深入液相时, 都会使其过冷度减小, 长大速率降低或停止长大, 而被周围部分赶上, 因而能保持平直界面的推移. 长大过程中晶体沿平行温度梯度的方向生长, 或沿散热的反方向生长, 而其它方向的生长则受到限制.(2) 树枝状长大: 当液相具有负温度梯度时, 晶体将以树枝状方式生长. 此时, 界面上偶然的凸起深入液相时, 由于过冷度的增大, 长大速率越来越大; 而它本身生长时又要释放结晶潜热, 不利于近旁的晶体生长, 只能在较远处形成另一凸起. 这就形成了枝晶的一次轴, 在一次轴成长变粗的同时, 由于释放潜热使晶枝侧旁液体中也呈现负温度梯度, 于是在一次轴上又会长出小枝来, 称为二次轴, 在二次轴上又长出三次轴……由此而形成树枝状骨架, 故称为树枝晶(简称枝晶).2. 简述纯金属晶体长大机制及其与固-液界面微观结构的关系.答: 晶体长大机制是指晶体微观长大方式, 即液相原子添加到固相的方式, 它与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有关.(1) 垂直长大方式: 具有粗糙界面的物质, 因界面上约有50% 的原子位置空着, 这些空位都可以接受原子, 故液相原子可以进入空位, 与晶体连接, 界面沿其法线方向垂直推移, 呈连续式长大.(2) 横向(台阶)长大方式: 包括二维晶核台阶长大机制和晶体缺陷台阶长大机制, 具有光滑界面的晶体长大往往采取该方式. 二维晶核模式, 认为其生长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能量起伏, 使液相原子在界面上通过均匀形核形成一个原子厚度的二维薄层状稳定的原子集团, 然后依靠其周围台阶填充原子, 使二维晶核横向长大, 在该层填满后, 则在新的界面上形成新的二维晶核, 继续填满, 如此反复进行.晶体缺陷方式, 认为晶体生长是利用晶体缺陷存在的永不消失的台阶(如螺型位错的台阶或挛晶的沟槽)长大的.第四章 相图1. 在Al-Mg 合金中, x Mg 为0.15, 计算该合金中镁的w Mg 为多少.解 设Al 的相对原子量为M Al , 镁的相对原子量为M Mg , 按1mol Al-Mg 合金计算, 则镁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Mg MgMg Al Al Mg Mg 100%x M w x M x M =⨯+.将x Mg = 0.15, x Al = 0.85, M Mg = 24, M Al = 27代入上式中, 得到w Mg = 13.56%.2. 根据图4-117所示二元共晶相图, 试完成:(1) 分析合金I, II的结晶过程, 并画出冷却曲线.(2) 说明室温下合金I, II的相和组织是什么, 并计算出相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3) 如果希望得到共晶组织加上相对量为5%的β初的合金, 求该合金的成分.图4-117 二元共晶相图附图4-1 合金I的冷却曲线附图4-2 合金II的冷却曲线解 (1) 合金I的冷却曲线参见附图4-1, 其结晶过程如下:1以上, 合金处于液相;1~2时, 发生匀晶转变L→α, 即从液相L中析出固熔体α, L和α的成分沿液相线和固相线变化, 达到2时, 凝固过程结束;2时, 为α相;2~3时, 发生脱熔转变, α→βII.合金II的冷却曲线参见附图4-2, 其结晶过程如下:1以上, 处于均匀液相;1~2时, 进行匀晶转变L →β;2时, 两相平衡共存, 0.50.9L β;2~2′ 时, 剩余液相发生共晶转变0.50.20.9L βα+;2~3时, 发生脱熔转变α→βII .(2) 室温下, 合金I 的相组成物为α + β, 组织组成物为α + βII .相组成物相对量计算如下:αβ0.900.20100%82%0.900.050.200.05100%18%0.900.05w w -=⨯=--=⨯=- 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与相的一致.室温下, 合金II 的相组成物为α + β, 组织组成物为β初 + (α+β).相组成物相对量计算如下:αβ0.900.80100%12%0.900.050.800.05100%88%0.900.05w w -=⨯=--=⨯=- 组织组成物相对量计算如下:β(α+β)0.800.50100%75%0.900.500.900.80100%25%0.900.50w w -=⨯=--=⨯=-初 (3) 设合金的成分为w B = x , 由题意知该合金为过共晶成分, 于是有β0.50100%5%0.900.50x w -=⨯=-初 所以, x = 0.52, 即该合金的成分为w B = 0.52.3. 计算w C 为0.04的铁碳合金按亚稳态冷却到室温后组织中的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的相对量, 并计算组成物珠光体中渗碳体和铁素体及莱氏体中二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相对量.解 根据Fe-Fe 3C 相图, w C = 4%的铁碳合金为亚共晶铸铁, 室温下平衡组织为 P + Fe 3C II + L d ′, 其中P 和Fe 3C II 系由初生奥氏体转变而来, 莱氏体则由共晶成分的液相转变而成, 因此莱氏体可由杠杆定律直接计算, 而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则可通过两次使用杠杆定律间接计算出来.L d ′ 相对量: d L 4 2.11100%86.3%4.3 2.11w '-=⨯=-. Fe 3C II 相对量: 3II Fe C 4.34 2.110.77100% 3.1%4.3 2.11 6.690.77w --=⨯⨯=--.P 相对量: P 4.34 6.69 2.11100%10.6%4.3 2.11 6.690.77w --=⨯⨯=--. 珠光体中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相对量的计算则以共析成分点作为支点, 以w C = 0.001%和w C = 6.69%为端点使用杠杆定律计算并与上面计算得到的珠光体相对量级联得到.P 中F 相对量: F P 6.690.77100%9.38%6.690.001w w -=⨯⨯=-. P 中Fe 3C 相对量: 3Fe C 10.6%9.38% 1.22%w =-=.至于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及共析渗碳体的相对量的计算, 也需采取杠杆定律的级联方式, 但必须注意一点, 共晶渗碳体在共晶转变线处计算, 而二次渗碳体及共析渗碳体则在共析转变线处计算.L d ′ 中共晶渗碳体相对量: d Cm L 4.3 2.11100%41.27%6.69 2.11w w '-=⨯⨯=-共晶L d ′ 中二次渗碳体相对量: d Cm L 6.69 4.3 2.110.77100%10.2%6.69 2.11 6.690.77w w '--=⨯⨯⨯=--II L d ′ 中共析渗碳体相对量:d Cm L 6.69 4.3 6.69 2.110.770.0218100% 3.9%6.69 2.11 6.690.77 6.690.0218w w '---=⨯⨯⨯⨯=---共析 4.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Au-V 二元相图. 已知金和钒的熔点分别为1064℃和1920℃. 金与钒可形成中间相β(AuV 3); 钒在金中的固熔体为α, 其室温下的熔解度为w V = 0.19; 金在钒中的固熔体为γ, 其室温下的熔解度为w Au = 0.25. 合金系中有两个包晶转变, 即1400V V V 1522V V V (1) β(0.4)L(0.25)α(0.27)(2) γ(0.52)L(0.345)β(0.45)w w w w w w =+===+==℃℃解 根据已知数据绘制的Au-V 二元相图参见附图4-3.附图4-3 Au-V 二元相图第五章 材料中的扩散1. 设有一条直径为3cm 的厚壁管道, 被厚度为0.001cm 的铁膜隔开, 通过输入氮气以保持在膜片一边氮气浓度为1000 mol/m 3; 膜片另一边氮气浓度为100 mol/m 3. 若氮在铁中700℃时的扩散系数为4×10-7 cm 2 /s, 试计算通过铁膜片的氮原子总数.解 设铁膜片左右两边的氮气浓度分别为c 1, c 2, 则铁膜片处浓度梯度为7421510010009.010 mol /m 110c c c c x x x --∂∆-≈===-⨯∂∆∆⨯ 根据扩散第一定律计算出氮气扩散通量为 722732410(10)(9.010) 3.610 mol/(m s)c J D x---∂=-=-⨯⨯⨯-⨯=⨯∂ 于是, 单位时间通过铁膜片的氮气量为 3-22-63.610(310) 2.5410 mol/s 4J A π-=⨯⨯⨯⨯=⨯最终得到单位时间通过铁膜片的氮原子总数为-62318-1A () 2.5410 6.02102 3.0610 s N J A N =⨯=⨯⨯⨯⨯=⨯第六章 塑性变形1. 铜单晶体拉伸时, 若力轴为 [001] 方向, 临界分切应力为0.64 MPa, 问需要多大的拉伸应力才能使晶体开始塑性变形?解 铜为面心立方金属, 其滑移系为 {111}<110>, 4个 {111} 面构成一个八面体, 详见教材P219中的图6-12.当拉力轴为 [001] 方向时, 所有滑移面与力轴间的夹角相同, 且每个滑移面上的三个滑移方向中有两个与力轴的夹角相同, 另一个为硬取向(λ = 90°). 于是, 取滑移系(111)[101]进行计算.222222222222k s cos 3001111cos 2001(1)01cos cos 60.646 1.57 MPa.m mϕλϕλτσ==++⨯++==++⨯-++=====即至少需要1.57 MPa 的拉伸应力才能使晶体产生塑性变形.2. 什么是滑移、滑移线、滑移带和滑移系? 作图表示α-Fe, Al, Mg 中的最重要滑移系. 那种晶体的塑性最好, 为什么?答: 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所作的平行移动; 晶体的滑移是不均匀的, 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晶体结构相同. 滑移后在晶体表面留下台阶, 这就是滑移线的本质. 相互平行的一系列滑移线构成所谓滑移带. 晶体发生滑移时, 某一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就构成了一个滑移系.附图6-1 三种晶体点阵的主要滑移系α-Fe具有体心立方结构, 主要滑移系可表示为 {110}<111>, 共有6×2 = 12个; Al 具有面心立方结构, 其滑移系可表示为 {111}<110>, 共有4×3 = 12个; Mg具有密排六方结构, 主要滑移系可表示为{0001}1120<>, 共有1×3 = 3个. 晶体的塑性与其滑移系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滑移系越多, 塑性越好; 滑移系数量相同时, 又受滑移方向影响, 滑移方向多者塑性较好, 因此, 对于α-Fe, Al, Mg三种金属, Al的塑性最好, Mg的最差, α-Fe 居中. 三种典型结构晶体的重要滑移系如附图6-1所示.3. 什么是临界分切应力? 影响临界分切应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单晶体的屈服强度与外力轴方向有关吗? 为什么?答:滑移系开动所需的作用于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最小分切应力称为临界分切应力.临界分切应力τk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本性, 与外力无关. 当条件一定时, 各种晶体的临界分切应力各有其定值. 但它是一个组织敏感参数, 金属的纯度、变形速度和温度、金属的加工和热处理状态都对它有很大影响.如前所述, 在一定条件下, 单晶体的临界分切应力保持为定值, 则根据分切应力与外加轴向应力的关系: σs= τk/ m, m为取向因子, 反映了外力轴与滑移系之间的位向关系, 因此, 单晶体的屈服强度与外力轴方向关系密切. m越大, 则屈服强度越小, 越有利于滑移.4. 孪生与滑移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在一般条件下进行塑性变形时锌中容易出现挛晶, 而纯铁中容易出现滑移带?答: 孪生与滑移的异同点如附表6-1所示.附表6-1 晶体滑移与孪生的比较锌为密排六方结构金属, 主要滑移系仅3个, 因此塑性较差, 滑移困难, 往往发生孪生变形, 容易出现挛晶; 纯铁为体心立方结构金属, 滑移系较多, 共有48个, 其中主要滑移系有12个, 因此塑性较好, 往往发生滑移变形, 容易出现滑移带.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1. 已知锌单晶体的回复激活能为8.37×104J/mol, 将冷变形的锌单晶体在-50 ℃进行回复处理, 如去除加工硬化效应的25% 需要17 d, 问若在5 min 内达到同样效果, 需将温度提高多少摄氏度?解 根据回复动力学, 采用两个不同温度将同一冷变形金属的加工硬化效应回复到同样程度, 回复时间、温度满足下述关系:122111exp t Q t R T T ⎛⎫⎛⎫=-- ⎪ ⎪ ⎪⎝⎭⎝⎭整理后得到221111ln T t R T Q t =+.将41211223 K,/5/(172460),8.3710 J/mol, 8.314 J/(mol K)4896T t t Q R ==⨯⨯==⨯=⋅代入上式得到2274.7 K T =.因此, 需将温度提高21274.722351.7 T T T ∆=-=-=℃.2. 纯铝在553 ℃ 和627 ℃ 等温退火至完成再结晶分别需要40 h 和1 h, 试求此材料的再结晶激活能.解 再结晶速率v 再与温度T 的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公式, 即exp()Q v A RT=-再 其中, Q 为再结晶激活能, R 为气体常数.如果在两个不同温度T 1, T 2进行等温退火, 欲产生同样程度的再结晶所需时间分别为t 1, t 2, 则122112122111exp[()]ln(/)t Q t R T T RTT t t Q T T =--⇒=-依题意, 有T 1 = 553 + 273 = 826 K, T 2 = 627 + 273 = 900 K, t 1 = 40 h, t 2 = 1 h, 则58.314826900ln(40/1)3.0810J/mol 900826Q ⨯⨯⨯=⨯-3. 说明金属在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各阶段的显微组织、机械性能特点与主要区别.答: 金属在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各阶段的显微组织、机械性能特点与主要区别详见附表7-1.附表7-1 金属在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各阶段的显微组织、机械性能第八章固态相变。
第三章定向凝固
第三章定向凝固技术3.1定向凝固技术概论定向凝固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消除结晶过程中生成的横向晶界,从而提高材料的单向力学性能,而首先提出的。
目前,定向凝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磁性材料、单晶生长、自生复合材料的制备。
定向凝固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生产具有均匀柱状晶组织的铸件。
利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的航空领域的高温合金发动机叶片,与普通铸造方法获得的铸件相比,它使叶片的高温强度、抗蠕变和持久性能、热疲劳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于磁性材料,应用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柱状晶排列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磁性能。
用定向凝固方法得到的自生复合材料消除了其它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间界面的影响,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
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得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
热流的控制是定向凝固技术中的重要环节,获得并保持单向热流是定向凝固成功的重要保证。
伴随着对热流控制技术的发展,定向凝固技术由最初的发热剂法(EP法)、功率降低法(PD法)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速凝固法(HRS法)、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何连续定向凝固法。
3.2 定向凝固的理论基础定向凝固是研究凝固理论和金属凝固规律的重要手段,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凝固理论的发展。
从Chalmers等的成分过冷到Mullins的界面绝对稳定动力学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定向凝固过程中,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固液界面的形态由低速生长平面晶→胞晶→枝晶→细胞晶→高速生长的平面晶变化。
无论是那一种固液界面形态,保持固液界面的稳定性对材料的制备和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重要。
因此固液界面稳定性是凝固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答题。
低速生长的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成分过冷理论来判定,高速生长的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绝对稳定理论来判定。
第3章凝固组织
第三章铸坯凝固组织凝固组织包括两个方面:(1)宏观组织:指用肉眼观察到的铸坯内部的组织情况,通常包括晶粒的形态、大小、取向和分布等情况。
也就是针对铸坯的宏观状态而言也称为“凝固结构”、“低倍组织”和“低倍结构”。
(2)显微组织:是指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到的晶粒内部的结构形态,如树枝晶、胞状晶以及枝晶间距等。
也就是针对铸坯的微观形态而言。
也称为“金相组织”、“微观组织”。
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形成过程却密切相关,并对铸坯的各项性能,特别是机械性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了晶粒微观组织的形成过程,本章侧重于分析铸坯宏观组织的成因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生产中控制铸坯结晶组织的各种有效方法。
第一节铸坯的凝固区域一.铸坯凝固的特点(1)钢属于一种合金。
钢液与纯金属的凝固特征的区别在于:①纯金属是在一个固定温度下完成凝固。
在定向凝固时,凝固前沿无过冷,凝固前沿或凝固区域为一个等温平面。
②钢是铁碳合金,钢液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由于溶质再分配产生成分过冷,以树枝晶生长方式完成凝固。
即凝固发生在一定范围内,而不再位于一个平面内。
(2)冷却强度高:与铸造和模注工艺相比,连铸采用了强制冷却方式,冷却强度高。
即使在空冷区,铸坯的冷却强度也大于砂模铸造和模注。
(3)定向传热:在凝固过程中,采取铸坯表面冷却,从而形成了由内部向表面的定向传热方式。
从钢液内部到坯壳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即铸坯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G。
二.凝固区域从宏观来看,定向传热使铸坯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而合金性质决定了凝固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完成,因此铸坯在凝固过程中会存在三个区域:固相区、两相区和液相区。
如图3-18所示。
左图是平衡相图,钢液的结晶温度范围为S L T T -。
右图是正在凝固的铸坯断面,厚度为D 。
(1) 固相区:铸坯表层区域,其温度低于固相线温度S T 而成为固态,即凝固坯壳。
(2) 液相区:中心温度仍在液相线L T 以上而仍为液态钢水,即液芯;(3) 两相区:在固相区和液相区之间,温度处于液相线L T 和固相线S T 之间,呈固液共存。
组胚第三章结缔组织
3、成骨作用与破骨作用
在生命过程中,新的骨组织是在不断地生成, 而陈旧的骨组织也在不断地破坏,并且始终维 持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 。
成骨作用是靠成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新的骨 细胞,并产生骨胶纤维和骨基质,形成新的骨 组织。
破骨作用是靠破骨细胞对陈旧骨组织的破坏吸 收来完成的。
骨膜
骨膜是分布在骨表面和 骨内腔表面的一层致密 结缔组织膜。分别称骨 外膜、骨内膜。 骨膜内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 营养骨质的作用。 骨膜 内侧有成骨细胞,具有 成骨作用。 骨内膜围成 的腔称骨髓腔,其中充
满骨髓。
骨板
骨板是分布在骨外膜与 骨内膜之间的板层状骨 质。骨板由环骨板、哈 佛氏系统和骨间板三部 分组成。 环骨板:环绕 在骨干内、外表面的骨 板,分别称外环骨板和 内环骨板。各层内、外 环骨板间有骨陷窝和骨 细胞。
1、透明软骨 特点:新鲜软骨呈乳白色,均质透明。 分布:幼体全身骨组织、成体肋骨、关
节、 呼吸道、耳、鼻、鱼鳃等处。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
软骨蛋白多糖(以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 素为主 )
结构和功能 (1)间质
基质:
胶原原纤维:
(2)软骨细胞 分布:位于软骨陷窝(软骨囊) 结构: LM 扁圆形、圆形;核着色浅,核
五、支持组织
支持组织包括软骨组织和骨组织。支持组织的 最大特点是组织质地坚韧,属于一种支撑组织, 在动物体内构成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作用, 并与肌组织共同构成机体的运动系统。
(一)软骨组织(软骨)
组成:由软骨细胞和软骨间质(基质和 纤维)组成。 来源:间充质。
分类:根据其纤维成分的不同,分为透 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三种。
3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库-第3章-凝固-2014-03-13
第三章纯金属的凝固(一) 填空题1.金属结晶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是和2 在金属学中,通常把金属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称为,通常把金属从一种结构的固态向另一种结构的固态的转变称为。
3.当对金属液体进行变质处理时,变质剂的作用是4.铸锭和铸件的区别是。
5.液态金属结晶时,获得细晶粒组织的主要方法是6.金属冷却时的结晶过程是一个热过程。
7.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为。
8.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采用振动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不采用振动的,薄铸件的晶粒比厚铸件。
9.过冷度是。
一般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则晶粒越。
(二) 判断题1 凡是由液态金属冷却结晶的过程都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先形核,形核停止以后,便发生长大,使晶粒充满整个容积。
2.凡是由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3.近代研究表明: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固态金属比较接近,而与气态相差较远。
( )4.金属由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由近程有序排列向远程有序排列转变的过程。
( )5.当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 ) 6.在结晶过程中,当晶核成长时,晶核的长大速度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过冷度很大时,晶核的长大速度则很快减小。
( )7.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愈大,则其结晶后的晶粒愈细。
( )8.所有相变的基本过程都是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
( )9.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 )10.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
( )11.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铸成薄件的晶粒比铸成厚件的晶粒更细。
( )12. 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总是高于实际结晶温度。
( )13.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金属凝固时的过冷度都很小(<2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非均匀形核的结果。
( )14.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无论过冷度大小,均能保证结晶过程得以进行。
( )15.在实际生产中,评定晶粒度方法是在放大100倍条件下,与标准晶粒度级别图作比较,级数越高,晶粒越细。
组胚---显微形态实验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
(×) 2. 四大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血液)肌组织。
(√) 3.伊红能使组织中的碱性蛋白染成粉红色。
(√) 4.PAS法是最常用于显示组织中的多糖或蛋白多糖的方法。
(×) 5.对骨组织进行制片,我们一般使用的是切片法(×) 6.透射电镜主要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和器官表面的微细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 V ) 1.大部分上皮组织无血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 X ) 2. 光镜下,上皮细胞之间的空隙清晰可见。
( X) 3.位于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是内皮。
(V )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的腔面。
(√) 5.能传递电冲动的细胞间连接方式是缝隙连接。
( X) 6.微绒毛在电镜下的结构是“9+2”微管。
第三章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中细胞种类多,排列松散,无极性。
(×) 2. 骨、软骨、血液都属于固有结缔组织。
(√) 3.结缔组织中的纤维和基质成分是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
(√) 4.肥大细胞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
(√) 5.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作用,还参与免疫应答。
(√) 6.网状纤维由II型胶原蛋白构成,电镜下可见周期性横纹。
第四章血液(X)1.嗜酸性粒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V)2.红细胞细胞质内主要含有血红蛋白。
(X) 3.网织红细胞内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4.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卵黄囊血岛。
(V)5.嗜酸性粒细胞在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X) 6.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石蜡切片、瑞特染色或吉姆萨染色。
第五章软骨和骨(×)1.软骨组织的细胞间质为半固态基质,其中无纤维成分。
(√)2.骨松质常与骨髓腔相通。
( X ) 3.类骨质是指钙化的基质和纤维。
( X )4.骨小梁和骨单位中央管内无骨膜。
(√)5.骨膜内层细胞多,血管多,有骨原细胞。
第三章二元合金相图和合金的凝固
第三章⼆元合⾦相图和合⾦的凝固第三章⼆元合⾦相图和合⾦的凝固⼀.名词解释相图、相律、匀晶转变、共晶转变、包晶转变、共析转变、包析转变、异晶转变、平衡结晶、不平衡结晶、异分结晶、平衡分配系数、晶内偏析、显微偏析、区域偏析、区域提纯、成份过冷、胞状组织、共晶组织、亚共晶组织、过共晶组织、伪共晶、离异共晶、⼆.填空题1.相图可⽤于表征合⾦体系中合⾦状态与和之间的关系。
2.最基本的⼆元合⾦相图有、、。
3.根据相律,对于给定的⾦属或合⾦体系,可独⽴改变的影响合⾦状态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数⽬,称为,对于纯⾦属该数值最多为,⽽对于⼆元合⾦该数值最多为。
4.典型的⼆元合⾦匀晶相图,如Cu-Ni⼆元合⾦相图,包含、两条相线,、、三个相区。
5.同纯⾦属结晶过程类似,固溶体合⾦的结晶包括和两个基本过程。
6.勻晶反应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其反应式可描述为________ 。
7.共晶反应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其反应式可描述为___________ _。
8.共析反应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其反应式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
9.⾦属或合⾦在极缓慢冷却条件下进⾏的结晶过程称为。
纯⾦属结晶时所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与液相成分,称为;⽽固溶体合⾦结晶时所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与液相成分,称为。
10.固溶体合⾦经不平衡结晶所产⽣的两类成分偏析为、。
11.固溶体合⾦产⽣晶内偏析的程度受到溶质原⼦扩散能⼒的影响,若结晶温度较⾼,溶质原⼦的扩散能⼒⼩,则偏析程度。
如磷在钢中的扩散能⼒较硅⼩,所以磷在钢中的晶内偏析程度较,⽽硅的偏析较。
12.固溶体合⾦结晶后出现枝晶偏析时,结晶树枝主轴含有较多的________组元。
严重的晶内偏析降低合⾦的,为消除枝晶偏析,⼯业⽣产中⼴泛采⽤的⽅法。
13.根据区域偏析原理,⼈们开发了,除⼴泛⽤于提纯⾦属、⾦属化合物外,还应⽤于半导体材料及有机物的提纯。
通常,熔化区的长度,液体的成分,提纯效果越好。
2021年-机械工程材料习题集
第一章材料的性能一、是非题(1)一切材料的硬度越高,其强度也越高。
()(2)静载荷是指大小不可变的载荷,反之则一定不是静载荷。
()(3)所有的金属材料均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4)HRC 测量方便,能直接从刻度盘上读数。
()(5)生产中常用于测量退火钢、铸铁及有色金属的硬度方法为布氏硬度法。
( )(6)材料的强度高,其塑性不一定差。
()(7)材料抵抗小能量多次冲击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强度。
()(8)只要零件的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材料不会发生塑性变形,更不会断裂。
( )(9)蠕变强度是材料的高温性能指标。
( )(10)断裂韧性是反应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性能指标。
()二、选择题(1) 机械零件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多数处于()。
A .弹性变形状态B .塑性变形状态C.刚性状态D.弹塑性状态(2) 下列四种硬度的表示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A . 600~650 HBSB . 12~15 HRCC.:170~230 HBS D . 80~90 HRC(3) 工程上希望材料的屈服比高些,目的在于()。
A .方便设计B.便于施工C.提高使用中的安全系数 D .提高材料的有效利用率(4)ak 值小的金属材料表现为 ()。
A .塑性差B .强度差C.疲劳强度差D.韧性差(5) 下面 ()不是洛氏硬度法的优点。
A .测量迅速简便B .压痕小c.适应于成品零件的检测D.硬度范围的上限比布氏、维氏硬度高(6) 国家标准规定,对于钢铁材料进行疲劳强度试验时,取应力循环次数为()所对应的应力作为疲劳强度。
A.106B.10 7C.108D.109(7) 涂层刀具表面硬度宜采用 ()法进行测量。
A .布氏硬度 (HBS)B.布氏硬度 (HBW)C.维氏硬度D.洛氏硬度三、填空题(1) 材料常用的塑性指标有和,其中用___来表示塑性更接近材料的真实变形。
(2)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3)工程上的屈服比指的是(4)表征材料抵抗冲击性能的指标是(5) 测量HBS 值时所采用的压头是和和的能力称为强度。
第3章 凝固过程的传热
1.无限大平板在砂模中凝固; 2.浇注温度为其熔点TM 3.浇注瞬间,铸型内表面立即升 至TM 4.忽略金属断面上的温差,将温 度场简化为一维偏微分方程
2 T TM T0 2T s ( a m ) 2 m cm m t t s L x
砂模凝固温度分布
M C tf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固过程的传热特点。
2.铸件在砂型、金属型中凝固边界的特点
3.凝固时间、凝固层厚度、边界换热系数
的计算。
作业
1. 论述凝固传热过程的特点?
2. 不同冷却边界条件对凝固温度场有哪
些影响。
3.凝固层厚度与凝固时间有什么函数关 系?
3.1.2 界面热阻与传热
在铸件凝固过程中,如果不计液体金属的热阻,金
属的凝固速度主要受如下三种热阻的控制,即 Rs=s/λs Rm=Im/λm Ri=1/hi
S、Im——凝固层厚度和铸型厚度。
式中Rs、Rm、Ri ——已凝固的固体金属层、铸型和界面热阻;
金属-铸型界面模型
界面层
Tis
2. 铸件凝固方式的影响因素
(1)合金结晶温度范围 凝固区间的宽度随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增大而加 大。在砂型铸造时,低碳钢铸件的凝固方式为逐 层凝固;中碳钢铸件为中间凝固方式;高碳钢铸 件为体积凝固方式。 (2)铸件截面温度梯度 当合金成分确定后,凝固区间的宽度随温度梯度 增大而减小。影响铸件截面温度梯度的因素都对 凝固区间的宽度起作用。主要有合金的传热能力、 铸型的蓄热能力和金属的浇注温度。
2. 焊接传热方程
忽略熔池内部的流动、热源的作用及流体作粘性
功所产生的热量,热传输微分方程可以写成:
第三章 凝固过程的基本原理
➢ 当T<Tm时,GL>GS,固相稳定;
➢ 当T>Tm时,GL<GS,液相稳定; 当温度高于熔点或低于熔点时,
△T
△G即为相变的驱动力,
❖ 过冷度
在Tm以下温度时:一克分子物质由液相转变为固相自由能(焓)的变化为:
△GV = GS-GL=(HS-TSS)-(HL-TSL) = ( HS - HL)-T(SS-SL) = △H-T△S △H、△S均为固、液两相的克分子焓和克分子熵的差额,温度的函数,
➢ 凝固过程重要的伴生现象,影响凝固组织
➢ 描述溶质再分配的关键参数:
k ws
溶质分配系数 :
wL
平衡条件下,ws 、 wL由固相线和液相线确定。然而,实 际条件下,平衡是很难的,故引入近平衡凝固、非平衡
凝固分配系数。因此,溶质分配系数有三个层次:
➢ 平衡溶质分配系数k0、 ➢ 有效溶质分配系数ke、 ➢ 非平衡溶质分配因数ka 。 ❖ 凝固过程溶质分配的平衡条件指:凝固界面上溶质迁移的平衡及固相
多元系的凝固(可 用二元系的凝固特 征分析)
因此,对凝固过程基本原理的研究通常以二元系为对象。 在实验和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量的二元相图,为凝固 分析奠定了基础
2
所有二元相图都是由共晶、偏晶、包晶及固溶体四种基本相 图所构成的
单相合金凝固是最典型的, 除共晶点和偏晶点外,其它成分 合金在开始凝固时仅有一个相析 出。
GL VLP SLTp GS VS P SS Tp
△Tp-----因压力改变引起的平衡熔点的变化。
Tp TmV
p
H m
通常金属(VS-VL)=△V<0,则压力升高,平衡熔点上升.而△V>0,的金属 Sb,Bi压力升高,平衡熔点降低.通常压力改变时,熔点的变化很小, 10-2℃/大气压,故生产中靠改变压力来提高过冷度细化晶粒是很困难的。 熔体中导入超声波,产生空化作用,空穴破灭时,产生很大压力,使熔点上升 几十度.
第三章熔池凝固与焊缝固态相变
低碳钢焊缝的魏氏组织
21
一 、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
焊缝化学成分相同时,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低 碳钢焊缝中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比例有很大差别。 冷却速度越大,焊缝中的珠光体越多,越细,同 时焊缝的硬度增高。
22
二、 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
低合金钢焊缝二次组织,随匹 配焊接材料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的不 同,可由不同的组织。以F为主,P、 B、M占次要地位。
材料成形原理(焊接部分)
3 熔池凝固与焊缝固态相变
1
3.1 熔池凝固
2
一、 熔池的凝固条件和特点
1、体积小,冷却速度大
在一般电弧焊条件下,熔池的体积最大也只有30cm3 ,重量不超过 100g;
周围被冷态金属所包围,所以熔池的冷却速度很大,通常可达4~ 100℃/s,远高于一般铸件的冷却速度;
由于冷却快,温度梯度大,致使焊缝中柱状晶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 造成高碳、高合金钢以及铸铁材料焊接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珠光体( Pearite,简称P)转变
接近平衡状态: 如预热、缓冷和后热等。 珠光体转变温度Ar1~550℃,此时 C、Fe原子扩散比较容易。 珠光体转变属扩散型相变。(P是F和Fe3C的层状混合物领先相Fe3C)
焊接状态: 非平衡转变,得到P量少,珠光体转变量小。 若有B 、Ti合金元素,则P转变全部被抑制。
晶粒生长线速度是变化的: 焊缝边缘:ψ=90° ,cosψ =0, R=υcosψ =0; 焊缝中心:ψ=0° ,cosψ =1, R=υcosψ =υ。
一般情况下,由于等温线是弯曲的,其曲线上各点的法线方向不断地改变, 因此晶粒生长的有利方向也随之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弯曲柱状晶的形态。
13
三 、柱状晶生长方向与速度的变化
第3章 金属材料成形过程中的行为与性能变化
3.1 金属的凝固(solidification of metal) 金属的凝固( metal) 3.2 铸造、焊接过程中材料行为及性能变化 铸造、 3.3 冷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材料行为及性能变化 3.4 热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材料行为及性能变化 退出
第3章 金属材料成形过程中的行为与性能变化
作业: , , , , 。 作业:3,4,6,9,10。
本章结束
返 回
图3-1 纯金结晶时冷却曲线示意图
返回
图3-2 纯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返回
图3-3 钢锭中的树枝状晶体
返回
图3-4 树枝状晶体生长示意图
返回
图3-5 形核率和长大速率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
返回
图3-6 铸件的宏观组织形成过程示意图
•零件常用的成形方法: 零件常用的成形方法: 零件常用的成形方法 整体凝固成形。 铸 件——整体凝固成形。 整体凝固成形 焊 件——局部熔化(凝固)连接成形。 局部熔化( 局部熔化 凝固)连接成形。 其它件——塑性成形(包括切削成形), 塑性成形(包括切削成形) 其它件 塑性成形 如锻件、冲压件及机制件。 如锻件、冲压件及机制件。 •成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组织结构有变化 材料行 成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组织结构有变化→材料行 成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组织结构有变化 为、性能变化。 性能变化。
3.2铸造、焊接过程中材料行为及性能变化 3.2铸造、焊接过程中材料行为及性能变化
3.2.1 铸锭组织(ingot microstructure) 铸锭组织( microstructure) •实际结晶时,液态金属在模腔中凝固,存在①模壁作用 实际结晶时,液态金属在模腔中凝固,存在① 实际结晶时 方向性散热,最终形成三晶区的铸锭组织。 ②方向性散热,最终形成三晶区的铸锭组织。 图3-6 表面细等轴晶区:模壁激冷( 及非自发形核→细 表面细等轴晶区:模壁激冷(大△T )及非自发形核 细 小晶粒薄层,无实用价值。 小晶粒薄层,无实用价值。 且方向性散热→垂直模壁单相长 柱 状 晶 区:△T↓且方向性散热 垂直模壁单相长 且方向性散热 柱晶, 大 →柱晶 , 致密但粗大 , 性能有方向 柱晶 致密但粗大, 性且柱晶间为薄弱环节。 性且柱晶间为薄弱环节。 晶区:温度均匀,到处同时形核、各向长大, 中心 等轴 晶区:温度均匀,到处同时形核、各向长大, 晶粒较小,性能较好。 晶粒较小,性能较好。
铸件形成理论复习题
镇江丹徒职教中心金属液态形成原理复习题第1章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一、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1、只要金属流动性好,铸件就不会产生浇不足缺陷。
(×)2、金属一熔化,原子间的结合就全部破坏。
(×)3、温度起伏是指铸件各处温度的差异。
(×)4、钠可以很好地吸附于硅的表面,所以说“钠是表面活性元素”。
(×)二、选择题1、影响液态金属粘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化学成分和杂质。
2、在弯曲液面上作用有附加压力,当液面为球形时,该压力可表示为p=2σ/r。
3、温度接近熔点的金属液,其结构类似于固态的结构。
4、液态金属的平均间距比固态稍大 ,其配位数比固态要小。
5、纯金属的表面张力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灰铸铁的表面张力则相反。
6、使用黑烟涂料是为了调整铸型的热阻,从而改变液态金属流动时间以提高充填能力。
三、问答题1、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有哪些影响因素?试总结它们的规律。
2、总结温度、原子间距(或体积)、合金元素或微量元素对液体粘度 高低的影响。
第2章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一、判断题1、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充型能力。
(×)2、金属液的充型能力仅与金属液的化学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物理性质有关。
(×)二、问答题1、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2、某飞机制造厂的一牌号Al-Mg合金(成分确定)机翼因铸造常出现“浇不足”缺陷而报废,如果你是该厂工程师,请问可采取哪些工艺措施来提高成品率?3、铸型蓄热系数(b)较小时,在其它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定性指出对下列项目的影响:2①充型能力②铸件形成机械粘砂③使铸件的断面温度梯度④使铸件凝固方式⑤铸件形成缩松⑥铸件的热应力第3章铸件的凝固一、判断题1、安放冒口一般应遵循顺序凝固原则。
(√)2、铸件的凝固方式主要取决于合金本身特性,与其它条件则影响不大。
(×)(温度梯度)3、金属凝固温度低,铸型蓄热系数也小时,铸件内温度梯度也小。
凝固技术和凝固组织
凝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凝固技术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形成了许多种控制凝固组织的方法, 其中快速凝固技术,定向凝固技术,均衡凝固技术等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新兴的凝固技术以其独特的方法在不同的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中都有应用。
快速凝固快速凝固已成为一种具有挖掘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成了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过去对凝固过程的模拟考虑了在熔融状态下的热传导和凝固过程潜热的释放,不考虑金属在型腔内必然存在的流动以及金属在凝固过程中存在的流动。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作为一种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技术已开始研究了合金在凝固时的各种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生活、生产要求的合金。
着重于大的温度梯度和快的凝固速度的快速凝固技术,正在走向逐步完善的阶段。
快速凝固技术一般指以大于105K/s-106K/s的冷却速率进行液相凝固成固相,是一种非平衡的凝固过程,通常生成亚稳相(非晶、准晶、微晶和纳米晶),使粉末和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和用途。
快速凝固技术得到的合金具有超细的晶粒度,无偏析或少偏析的微晶组织,形成新的亚稳相和高的点缺陷密度等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由于凝固过程的快冷,起始形核过冷度大,生长速率高,使固液界面偏离平衡,因而呈现出一系列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快速凝固大致有气枪法,悬铸法,工作表面熔化与自淬火法,雾化法,喷射沉积法等。
气枪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熔解的合金液滴,在高压( >50 atm)惰性气体流(如Ar 或He)的突发冲击作用下,射向用高导热率材料(经常为纯铜)制成的急冷衬底上,由于极薄的液态合金与衬底紧密相贴,因而获得极高的冷却速度( >109℃/S) 。
这样得到的是一块多孔的合金薄膜,其最薄的厚度小于0.5~1.0 μm (冷速达109℃/S)。
旋铸法(chill block melt-spinn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铸坯凝固组织凝固组织包括两个方面:(1)宏观组织:指用肉眼观察到的铸坯内部的组织情况,通常包括晶粒的形态、大小、取向和分布等情况。
也就是针对铸坯的宏观状态而言也称为“凝固结构”、“低倍组织”和“低倍结构”。
(2)显微组织:是指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到的晶粒内部的结构形态,如树枝晶、胞状晶以及枝晶间距等。
也就是针对铸坯的微观形态而言。
也称为“金相组织”、“微观组织”。
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形成过程却密切相关,并对铸坯的各项性能,特别是机械性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了晶粒微观组织的形成过程,本章侧重于分析铸坯宏观组织的成因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生产中控制铸坯结晶组织的各种有效方法。
第一节铸坯的凝固区域一.铸坯凝固的特点(1)钢属于一种合金。
钢液与纯金属的凝固特征的区别在于:①纯金属是在一个固定温度下完成凝固。
在定向凝固时,凝固前沿无过冷,凝固前沿或凝固区域为一个等温平面。
②钢是铁碳合金,钢液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由于溶质再分配产生成分过冷,以树枝晶生长方式完成凝固。
即凝固发生在一定范围内,而不再位于一个平面内。
(2)冷却强度高:与铸造和模注工艺相比,连铸采用了强制冷却方式,冷却强度高。
即使在空冷区,铸坯的冷却强度也大于砂模铸造和模注。
(3)定向传热:在凝固过程中,采取铸坯表面冷却,从而形成了由内部向表面的定向传热方式。
从钢液内部到坯壳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即铸坯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G。
二.凝固区域从宏观来看,定向传热使铸坯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而合金性质决定了凝固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完成,因此铸坯在凝固过程中会存在三个区域:固相区、两相区和液相区。
如图3-18所示。
左图是平衡相图,钢液的结晶温度范围为S L T T -。
右图是正在凝固的铸坯断面,厚度为D 。
(1) 固相区:铸坯表层区域,其温度低于固相线温度S T 而成为固态,即凝固坯壳。
(2) 液相区:中心温度仍在液相线L T 以上而仍为液态钢水,即液芯;(3) 两相区:在固相区和液相区之间,温度处于液相线L T 和固相线S T 之间,呈固液共存。
在铸坯内,固相区和两相区之间的界面温度为S T ,称为“固相等温面”;同时,两相区与液相之间的界面温度为L T ,称为“液相等温面”。
在两相区内铸坯完成凝固,因此两相区也称为“凝固区域”。
随着铸坯的冷却,液相等温面和固相等温面不断向铸坯中心推进,铸坯全部凝固后凝固区域消失。
注:①在两相区内,钢液以树枝晶方式生长。
②在凝固区域内凝固行为与铸坯质量有密切关系。
三. 两相区宽度若不考虑偏析影响,在凝固中铸坯两相区的宽度,决定于平衡结晶温度区间S L T T -和两相区的温度梯度G 。
假设两相区的温度按直线分布,即G 为常数,则两相区宽度为:GT T L S L -= 式中:L T 为液相线温度;S T 为固相线温度;G 两相区内温度梯度四. 两相区结构了解两相区结构是认识偏析、疏松、裂纹和气泡形成原理的基础。
图3-19是两相区结构的示意图。
按固相率的大小,凝固区域又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倾出段、补缩段和密闭段。
(1) 倾出段:在液相边界附近,固相率低,晶体处于悬浮状态而未连成一片,可以自由移动。
用倾出法做试验时,晶体能够随同液态金属一起被倾出。
(2) 补缩段:距离液相边界较远处温度降低,固相率增加,晶体已经连接形成网络,在倾出试验中不会随液体金属一起被倾出,而液体还能在其间移动,可以补充凝固带来的收缩。
(3) 密闭段:在靠近固相边界处,固相率很高,枝晶连结成为牢固的晶体骨架。
骨架把尚未凝固的少量液体分割开,形成互不沟通的小“溶池”(图中的黑点)。
这些小溶池凝固而发生体积收缩,得不到其它液体的补充。
倾出段与补缩段之间的界面,称为“倾出边界”,固相率约为3.0≈s f 。
补缩段与密闭段之间的界面,称为“补缩边界”,固相率约为6.0≈s f 。
在连铸漏钢过程中,只有3.0<s f 的部分流出,而两相区大部分区域仍留在坯壳上,因此漏钢后坯壳厚度大于凝固时真实厚度,而由此得到的凝固系数也较高。
同样,示踪法、射钉法也有同样的问题。
第二节铸坯宏观组织一.铸坯典型宏观组织最典型的铸坯宏观凝固组织有三个晶区:如图5-l所示。
(1)表面细小等轴晶区:也称“激冷层”。
位于铸坯最外层,由紊乱排列的细小等轴晶所组成;激冷层比较薄,厚度仅为1~3mm。
(2)柱状晶区:由彼此平行排列的柱状晶所组成,方向与热流方向基本一致。
(3)内部等轴晶区:由紊乱排列的粗大等轴晶所组成。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铸坯都具有三个晶区的凝固组织。
铸坯宏观组织中的晶区数目、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的相对宽度都随钢液性质和具体的凝固条件而变化。
穿晶结构:低碳钢小方坯最常见的宏观结晶组织,即铸坯表面激冷层较薄、柱状晶发达,在中心无等轴晶区,各方向的柱状晶在中心处直接相连,相当于柱状晶穿透了铸坯中心。
二.形成理论发展对三个晶区形成机理的认识,经历过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发展过程。
(1)传统观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曾认为,铸坯中的每一个晶粒都有一个独立的生核过程,而铸坯结晶组织的形成则是这些晶核直接生长的结果。
然而这种静止的观点并没有反映出铸坯结晶的全部真实过程。
致使在以往对三个晶区形成机理的解释中,留下了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
(2)现代理论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来,当逐步认识到晶粒游离在铸坯结晶组织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后,对于三个晶区的形成机理才有了一个基本明确而日趋一致的认识。
铸造理论比连铸理论研究的更深入实际上,在铸坯结晶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钢液流动作用)的影响,除了直接借助于生核以外,还会通过其它方式在液芯内部形成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自由小晶体(即“游离晶”)。
这些小晶体就相当于无数的“晶核”,而这些“晶核”自由生长就形成了铸坯中的等轴晶粒。
游离晶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液芯中的漂移和堆积,影响到等轴晶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状态,直接决定了铸坯宏观凝固组织。
研究晶粒游离过程,对分析铸坯宏观结晶组织的形成原因、以及理解和确定改善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讨论三个晶区形成机理之前,必须深入研究连铸过程中的晶粒游离现象。
三.铸坯凝固过程中的晶粒游离晶粒游离: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流动的作用),在液相内部形成大量的处于游离状态的自由小晶体,这种现象称为“晶粒游离”。
试验研究表明,在连铸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晶粒游离:(1)过冷钢液中的非均质生核在钢水进入结晶器后,结晶器铜壁对相邻钢液产生激冷作用而产生过冷;同时,在钢液内部存在大量质点,在过冷的推动下,通过非均质生核生成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小晶体。
在液芯内钢水持续流动,带动游离晶向液芯深处漂移,从而形成晶粒游离。
在铸坯凝固过程中,由于存在结晶器激冷作用和非均质生核条件,这种晶粒游离现象总是存在的。
(2)结晶器铜壁上晶粒脱落晶粒在生长过程中必然要引起界面前方钢液中溶质再分布,结果将引起界面前沿钢液凝固温度降低,从而带来过冷度降低。
溶质偏析程度越大,过冷度减少越多,晶粒的生长速度就越缓慢或停止。
直到传热带来钢液温度降低而重新获得过冷,再重新生长。
在结晶器铜壁上生成的晶粒,在生长过程中向液相中析出溶质。
在扩散和对流的作用下,前端析出的溶质很容易进入钢液内部,使界面处溶质浓度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前端过冷度依然较高,并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
与此同时,在与铜壁接触的晶粒根部,溶质向液体中扩散的条件最差,偏析程度最为严重,使此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或停止。
因此,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将产生根部“缩颈”现象,生成头大根小的晶粒。
钢水流动对铜壁上的晶粒产生机械冲刷,同时局部温度反复波动对晶粒引起热应力冲击。
晶粒缩颈部位熔点最低而又最脆弱,在机械冲刷和热应力综合作用下极易断开,致使晶粒自器壁脱落而导致晶粒游离(图5-3所示)。
大野笃美利用显微镜对Sn-Bi合金的凝固过程进行了直接观察和连续摄影,证实了凝固初期通过器壁晶粒脱落而产生的晶粒游离过程。
对于连铸过程来说,注流持续冲刷凝固前沿(尤其是采用M-EMS时),在结晶器上部必然存在晶粒游离现象。
(3)树枝晶上的枝晶分枝熔断实际上,缩颈现象不仅存在于结晶器铜壁上晶粒的根部,而且也存在于树枝晶各次分枝的根部。
这是因为,枝干侧面的分枝根部区域,由于溶质扩散最为不利而形成缩颈。
两相区内树枝晶同时受到钢液流动冲刷和热应力的作用,最脆弱的根部缩颈处容易熔断,随钢流卷入液芯内部而产生晶粒游离(图5-4所示)。
(4)游离晶的晶粒增殖一般来说,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游离晶本身都具有树枝晶结构。
当游离晶在液流中漂移时,要通过不同的温度区域和浓度区域,其表面处于反复熔化和生长的状态之中。
同样,在生长中分枝根部同样受到限制而形成缩颈,在高温和流动作用下根部就可能断开,一个晶粒将破碎成几部分,然后在低温下各自生长为新的游离晶粒(图5-5所示)。
这个过程称为“晶粒增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晶粒游离现象。
(5)液面晶粒沉积所引起的晶粒游离在凝固过程中,钢液面受到冷却生成晶粒,晶粒未与壁部晶粒形成连接。
由于其密度比液体大而下沉,导致晶粒游离。
这种现象在模注和铸造工艺中更为常见,在连铸过程中,弯月面不断更新温度较高,同时又受到保护渣的保温作用,液面处不容易形成结晶。
四.钢液流动对晶粒游离的作用在铸坯凝固过程中,钢液流动对铸坯组织和质量(如中心偏析、表面夹渣及粘结等)影响较大。
在铸坯液芯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钢液流动,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1)自然对流。
由于密度差别而引起自然对流。
主要指的是热对流,它是由于铸坯受到冷却,凝固前沿附近的钢液温度降低、密度变大而下沉,中心部分液体则由于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形成自然对流。
水杯中的水温分布。
(2)强制对流。
在浇注过程中的中间包注流冲击和电磁搅拌所形成的剧烈对流,另外还包括鼓肚、内裂等导致的晶间对流。
研究表明,在铸坯凝固过程中,钢液流动对晶粒游离有三个作用途径:①通过传热影响:在传热方面,钢液流动的宏观作用在于加速钢液过热散失,有利于游离晶粒在漂移过程中残存而不被熔化。
②通过传质影响:在传质方面,钢液流动的最大作用是促进游离晶粒的漂移和堆积,保证各种游离现象不断进行。
③对机械冲刷作用:即动量传递,通过钢液流动对坯壳的机械作用力,使枝晶根部折断,促进了晶粒游离。
五.表面等晶粒区的形成1.传统理论根据传统理论,当钢液浇入温度较低的铸型(结晶器和钢锭模)中时,器壁附近钢液由于受到强烈的激冷,同时器壁表面也为非均质形核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形成大量晶核。
这些晶核在过冷钢液区中迅速生长并互相抑制,从而形成了无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组织。
故也把表面细等轴晶区称为“激冷层”。
传统理论认为,表面细晶粒区的形成与器壁的非均质生核和剧烈冷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