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 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 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 “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 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 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
彝族辣仔鸡
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 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 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 冷开水就可以吃了。原汁原味,味道 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 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 族的喜爱。
我饿了……
(
特 坨坨肉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在制作上, 色 不论猪、牛、羊,宰杀后均连骨带肉切成如拳头船大小的块块,
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下面是吃货的福利吼吼吼……
射地(冻肉)
彝族风味菜,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 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 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 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 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 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 食品。
彝族少女服饰
彝族男士服饰
(1)凉山型
•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 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 麻织品为主,现多用 布料,尚黑,多为青、 蓝色。其基本款式为 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 边、裙沿有花饰
(3)滇东南型
•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 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 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 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 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 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 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 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 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 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 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 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 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 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 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 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 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 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 月琴、三弦伴奏。
火ຫໍສະໝຸດ Baidu节
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 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 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 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 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 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 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 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 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 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 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 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 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 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 之称。
货 绵。彝族制作的坨坨肉,既鲜又香,别有风味,特别是选用四 福 五斤重的仔猪肉制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佳品。
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在《舌尖上的中国2—三餐》中出镜
)
彝族服饰
•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
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 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 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 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 一钳形结。 •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 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 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 长裙的习惯。
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来回簸荡,使盐
饮 渗入即可食用。吃时除放盐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 食 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
(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
吃 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 坨坨肉制作的诀窍是掌握适当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过迟肉
•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
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 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 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 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 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 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 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 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 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 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彝族
目录
彝族名称来历
•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 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 (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 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 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 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请为了如此兢兢业业的我,拍响 你们的手掌~~~
Thank you!!!
华丽丽! 彝族大摆裙!
闪闪亮的耳环!
彝 族 耳 环
族界吉 ,克 用隽 歌逸 声, 让用 我歌 们声 认感 识动 彝世
何洁,超女舞台初绽光彩后的她,一直 致力于公益,用行动塑造民族形象。
阿鲁阿卓,生于贵州毕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 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 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 艺术学院。
盛大的节日 火把节
•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 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 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 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 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 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 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 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 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 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 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 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 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 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 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 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 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 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 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 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 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风俗习惯
• "左脚舞”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
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 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 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 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 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 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 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 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 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 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 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 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 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 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 美。
彝族的民族音乐。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 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 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 “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 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 “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 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 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 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