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 • 被动开放,以外来势力侵略方式开始,租界, 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沿海,沿江,沿铁路 干线城市成为近代化的前沿和据点。 • 政治动荡,现代转型在无序状态下蹒跚前行。 • 资源紧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 • 现代转型集中于城市,现代转型整体进程缓慢, 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社会二元分化明显。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受制于二元社会 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城市 和建筑未实现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 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 新建筑体系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并在现 代化的前沿地区迅速发展;通过出国留学和国 内建筑学科的开办,成长了中国的建筑师和建 筑事务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进 了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建筑制度的近代化。 •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现代转型的主要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 • 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占主 导的工业社会的演化 • 从彼此隔绝的乡村社会向开放的,相互关联的动 态城市化社会的转化 • 从利用畜力,人力的有生命动力系统向无生命 动力系统的转化,使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转 化。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
•
•
•
10.2.1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1842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 通商开始,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开放的 商埠到24处。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70年代开始开设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私营资 本开始创办近代企业。 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中终止了活动, 在民间建筑中仍然不间断的延续。 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wk.baidu.com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近代中国建筑
11.1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1.2 工矿业发展 •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甲午海战前, 共兴办军事企业21个,民用企业40个。中国近 代207个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的就占1/4。 • 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893-1915年,外资设立重要厂矿136家,成为 推动口岸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 •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的发展,成为推进口岸和 非口岸城市转型的有利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11.2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2.1 主体开埠城市 • 主体开埠城市指的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这 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开放性最强,近代化程度最显 著的城市类型。 • 多国租界型:上海,天津,汉口 • 租借地、附属地型:青岛,大连,哈尔滨
近代中国建筑
11.2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2.2 局部开埠城市 • 局部开埠城市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积是很 大的租界居留区,通商场,形成城市局部的开放。 • 这类城市多呈新旧城区并峙的格局。代表案例济 南。 • 这类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大体上都是从新开区型 起,而后带动旧城的蜕变,代表案例,厦门。 • 这类城市的转型,除开埠的推动外,多兼有其他 推动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 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 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 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 • 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 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
近代中国建筑
第11章 城市建设
近代中国建筑
11.1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1.1 通商开埠 •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约定五口通商开始, 至1924年自行开放蚌埠,中国近代开放的口岸 城镇共计112个。 • 约开口岸:租界型开埠,上海、天津、汉口、厦 门、广州等;租借地、附属地型开埠,青岛、大 连、哈尔滨等;居留区型开埠,如宁波、烟台、 福州、营口等。 • 自开口岸:清末开有20多个,北洋政府时期开 有15个。
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
•
• • • • •
1927-1937年繁盛期的主要表现: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成了10年相对稳 定的发展局面。 社会上层阶级加速向中心城市流动,加快了城市 和租界区的发展。 以银计价的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 官方建筑活动,南京,上海,中国固有形式。 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建设活动。 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壮大与设计实践。 欧美新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1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1.3 铁路交通建设 • 1876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 •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 1889年,清政府正式应准兴办铁路,由此出现 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铁路建设的高潮。芦汉铁路、 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 借债兴建。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铁路建设计划和 中外合资筑路的政策,形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 的第二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