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4期

2007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6,No 14J uly ,2007

①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7期。

②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8期。

收稿日期:2006212214;修订日期:2007203227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06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0502009,40571007)

作者简介:郝志新(19752),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3通讯作者:葛全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 2mail :geqs @igsnrr 1ac 1cn

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郝志新1,葛全胜1,3,郑景云1,李艳旗2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北京100081)

摘要:对过去1千年重庆干旱记录分析表明:2006年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并非历史仅见。这样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仅仅是气候波动中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干旱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还是发生的范围都可能并未超出气候波动的正常幅度。

关键词:重庆;大旱;历史记录;温度变化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7)0420828207

干旱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尽管干旱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社会公共安全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干旱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从而导致水资源供应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农田灌溉和发电能力的降低,粮食严重减产等后果。美国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最近数百年中,1845~1856年的美国西部大平原大旱[1]、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事件与持续性大旱[2,3]及20世纪80~90年代的持续性大旱,不仅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而且还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其中仅1987~1989年的持续干旱,就造成高达近2400亿美元的直接社会经济损失。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研究表明:明末持续数十年的干旱不仅使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民不聊生,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甚至可能直接触发了明朝的灭亡[4];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旱,直接导致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等地近400万人饿死、病死[5]。 正值干旱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日益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之时,2006年5月中旬到9月初,我国重庆和四川东部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据资料记载,重庆市(沙坪坝站)6~8月降水量仅为27111mm ,比常年同期偏少了21213mm ,为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之一;6~8月,重庆全市35℃以上的高温天数达31~57天,其中17个区县40℃以上的酷暑天数达到10~19天。直至9月4~8日,重庆、四川等地连续出现了两次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雨,高温天气结束,大部地区干旱得到有效缓解。其间,重庆市有三分之二的溪河断流,3138万口山坪塘干涸见底,全市40个区县中有37个达到或超过重旱标准,2100万人受灾①。据有关部门截止2006年9月10日的统计:重庆全市因旱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2155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为60175亿元②。这次特大干旱持续时间之长、高

 4期郝志新等: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829

温强度之大、抗旱水源之少、干旱范围之广、旱灾损失之重均为历史少见。对如此严重的大旱,社会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还怀疑这样的干旱是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所致。本文根据近1000多年的历史资料记载,对这次大旱的气候与历史背景作一分析,并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干旱进行了对比与评估。

1 重庆市夏季发生干旱的气候背景

分析重庆夏季干旱的气候背景,首先要明确一下重庆所处的地理位置,重庆位于北纬30°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下游的交会地带。这里虽然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即冬季温暖,无霜期长(210~349天),雨量也较充沛(1000~1400mm)。但在夏季,,不但炎热(重庆夏季素有“火炉”之称),伏期也较少降雨(7%),而且降水的年际变率也非常大,特别是在夏季(5~9月),最大年份的降水量是最少年份降水量的3倍以上。这些特定的自然因素造成了重庆地区自古以来就干旱频发。此外,在夏季,除了重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都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和影响,这就必然会造成这些地区的少雨与高温,形成“伏旱”。因此,在夏季发生干旱,特别是“伏旱”,本来就是这些地区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它是与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的。当然,由于2006年夏季全球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比较异常,特别是夏季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异常,干旱才更为明显而已。具体表现在:由于太平洋海温较常年明显偏高,而且青藏高原积雪明显偏少[6,7],致使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上南下的冷空气较往年偏弱,造成持续的副高系统稳定控制在川东、重庆上方,天气表现为晴热少雨,从而使得2006年夏伏连旱,加剧了旱情。同时,全球变暖的背景使得这里的夏季连续出现高温,导致地表蒸发加大,从而也加重了旱情的发展。

2 重庆市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干旱记录

图1给出了重庆、万州、广元和成都4地自公元950年以来逐年旱涝等级序列(定级方法见文献[8],数据由本课题组提供)及1891年以来重庆沙坪坝气象站的夏季(5~9月)降水量序列,由于1470年以前的干旱频次为不完全统计,特用虚线示出。从图中可以看出:近1000多年来,这些地区发生旱灾的年份就非常多,其中有记录的被确定为“旱”①的重庆为38次,万州26次,广元43次,成都16次。由于历史记录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可以认为上述记录只是一种不完全统计。如果从有较完整记录的1470年开始统计,也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发生“旱”的频次同样很高。在1470~1950年的481年间,重庆共发生29次,万州17次,广元34次,成都10次,发生频率分别为6%, 4%,7%和2%,平均而言,约为20年一遇。有些时段,如1646~1649年及1811~1814年甚至连续多年出现[9]。而自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至2000年三峡库区蓄水前,“旱”同样还出现在1930、1936、1939和1961年等4个年份。尽管在这些被确定为“旱”的年份中,并不一定是所有的年份都达到了像2006年这样的“特大干旱”程度,但从一些历

①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大多为文字描述记录,因而一般只能根据内容描述采用分等定级的方法对旱涝程度进行定级;其中干旱分为“偏旱”与“旱”2个级别。其中被确定为“旱”的年份,约较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至少偏少1117倍标准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