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南川历史上严重旱水灾情况
南川历史上严重旱(水)灾情况重庆市南川区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卢华丽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西北侧,建县始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至今有1375年历史。
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常年平均气温16.6℃,年降雨量1185.2毫米。
但南川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春旱常有发生,初夏多连阴雨,盛夏多伏旱。
一、旱灾南川干旱频繁,伏旱常与秋旱交替出现。
据南川气象站资料记载,伏旱年频率达82%,其中重伏旱频率占18%。
历史上一次伏旱持续时间长的达两月之久(1964年6月28至8月26日),多的1967年出现三次(段)。
而2006年夏天的严重干旱达73天,最高气温41.6℃,突破了历史最高气温39.8℃(1972年8月26日),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
历史上的较大旱情有:1、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一月,以旱灾免税粮。
2、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旱。
3、清光绪五、六年(1879年)皆大旱,綦江、南川两县均受灾。
4、民国三年、四年(1914、1915年),民国三年六、七月大旱无禾,秋至冬仍不雨,全县田禾十分之七颗粒无收;民国四年自六月断雨,春夏季又旱,大饥。
5、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秋间三月不雨,受灾地31879方里,灾民达142859人,估计损失稻谷18万石。
同年又冰雹为虐,受灾地2054方里,灾民有102418人,受灾地方小春无收。
6、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从头年中秋起至五月间未下大雨,“虽城厢附近地较低洼,尚有细小溪流所供灌溉,顾全县五分之四以上均属山岭梯田,泥土龟裂,灾象严重,无法播种。
水江石一带赤地数百里,农禾枯槁,小春绝望,大春难期。
”7、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夏播种以来,“始则淫雨成灾,历四十余日不晴,嗣至夏末秋初又遇骄阳肆虐,阅五旬不雨,田土龟裂,草木毕萎,秋收期届,四乡稻苗穗者十分之一,穗而不实十之三、四,不穗不实十分之六、七。
1、引论(3节)
• • • •
• • • • •
太阳能,太阳辐射 地表:下垫面 物理过程、物理现象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基本内容: (1)探讨大气的一般特性 和状态; (2)研究其能量来源、性 质及转化; (3)研究其本质; (4)探讨如何使之更适于 人类的生活、生产
• • • •
• 农业:与气象、气候关 系最密切 • 林业 • 渔盐业 • 交通和工程建设 • 水利建设 • 城市建设 • 环保 • 医疗卫生 • 体育 • 军事国防 如:火烧赤璧 莫斯科、斯大林 格勒保卫战 • 商业
• 如:世界平均气温下降 10C,则 • 全球棉花损失22亿美元 • 全球水稻损失10亿美元 • 全球海洋资源收入减少 2862亿美元
昨 天 实 况 云 图 展 示
重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为历史罕 见
• 重庆市副市长陈光国介绍说,今年5月中旬以来,重 庆市遭受了总体上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此次旱灾是 自1891年重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 据介绍,重庆此次特大旱灾呈现出“五个历史罕 见”的特点:一是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今年 发生在重庆市东北部的夏旱5月中旬开始露头,持续 30至40天。夏旱连伏旱,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 过60天,渝东北地区超过90天,巫溪县已长达9 6天。 • 二是干旱强度之大历史罕见。干旱期间,各地日 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降水大部分地 区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倍。8月15日, 綦江县日极端气温达44.5℃,刷新了重庆保持5 3年的日极端气温纪录。各地35℃以上的高温天数 普遍为31至57天,气温、降水、蒸发量等主要干 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
• ―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属 部门自然地理。 • 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物地理、 水文、土壤等为部门自然地理。 • 综合自然地理 • 中国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等为区 域自然地理。现与中国经济地理、世 界经济地理合并为中国地理、世界地 理。
重庆06年大旱的可能原因分析
重庆06年大旱的可能原因分析2006年重庆与四川出现严重旱灾,以前我认为主要是水库蓄水导致三峡空气通道被堵塞,影响了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平原的大气交流,导致了四川盆地的旱灾。
现在看来,有这个因素,应该比较小。
估计重要因素是三峡水库大量蓄水,导致三峡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增加,这些增加的水域会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热量,导致三峡水库与周围区域大气热量损失太大,导致气温(空气柱平均温度)较大程度低于往年。
导致三峡库区与周围地区形成夏季高压(本来应该形成形成低压,往年也是低压),形成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压,难以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既难以形成四川盆地与西北太平洋的大气热力环流,也难以形成四川盆地与孟加拉湾的大气热力环流。
这些大气热力环流难以形成,四川盆地空气就难以上升,空气不上升就难以形成降水。
没有降水必然带来旱灾与近地面的炎热气温。
2006年重庆与四川出现严重旱灾与近地面高温天气,估计就是这样形成的。
长江上游水温较低(因为有一部分水是冰雪融水),这些低温水在三峡库区囤积,吸收周围的热量。
导致三峡库区大气热量损失,温度下降。
根据降水原理,一个地方相对周围地区损失热量或相对以前损失热量,这个地区降水会减少,因为热量的损失不利于本地区形成低压。
形不成低压就难以有上升气流,没有上升气流就没有降水。
没有降水会带来旱灾,会减少云彩。
地面会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增温会比较快、比较多,近地面会形成高温天气。
降水是夏季近地面空气降温的重要方式,对近地面气温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人类直接生活在近地面,夏季降水会给人们带来较好的感觉。
降水减少,人们会感觉到酷热难耐。
降水减少只会导致近地面气温上升,不会导致中高空气温上升,反而会导致中高空气温下降,总体效果是,使空气柱的平均气温下降。
空气柱的平均气温下降,会使空气柱的平均密度上升。
空气柱的平均密度决定低层空气的气压,气压决定空气的流动方向。
同一海拔高度,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水平流向低气压。
低气压区域空气逐渐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冷却,成云致雨。
分析重庆市2006年百年一遇高温干旱与我国西南地区2010年干旱的成因异同点和效应
重庆市2006年百年一遇高温干旱与我国西南地区2010年干旱成因及效应2006年重庆干旱:A自然原因:第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偏强,重庆受太平洋副热高压和青藏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降水少,气温偏高,出现持续干旱。
第二,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重庆市水汽条件不充足,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
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
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
第三,北方冷空气较弱,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B人为原因:第一,由于2006年3月下旬重庆开县发生天然气泄漏,没有强冷空气的对流,加上四川盆地地形较为封闭,空气中的甲烷难以很快稀释,使得盆地内温室效应明显增强,泄漏的甲烷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二氧化碳的30倍,改变了水气迁移的方向,异常强烈的温室效应很可能是四川、重庆今年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重要原因。
第二,当然,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逐年增加和四川盆地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逐年提高也难辞其咎。
第三,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造成持续高温。
第四,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2010年西南干旱:A自然原因:第一,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被打乱后,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便带走了热带降雨。
)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2006年川渝伏旱成因浅析
作 者 简介 : 泉 ,16 青 ( 9 7一), , 级 工程 师 , 男 高 长期 从 事 天 气预 报 及 中期 天 气预 报 的研 究 。
5 0年来 最少 的一年 , 干旱程度达到历年之最 。 由图 2可 见 2 0 0 6年伏旱 主要发 生在 7月 中旬 到 8月 下
收 稿 日期 : o 7— 2— 0 2o 0 2
根据 四 川 平 均 降 雨 资 料 , 取 早 年 :9 2年 、9 4年 、 选 17 19 19 9 7年 、0 2年 、0 4年 , 年 :9 6年 、9 1年 、9 4年 、 20 20 涝 16 18 18
7. 9 6亿 元 。 3 旱 涝 的 基 本 特 征 3 1 四 川省 旱 涝 年 的 划 分 .
很复杂 。归结起来一是大气系统 的运 动出现反 常 , 二是外部 强迫引起大气 的运 动反常 。后者公认 的主要 有海温 、 冰雪覆 盖 、 阳 黑 子 等 因 素 。研 究 这 些 内 部 和 外 部 因 子 的 相 互 作 太 用, 及其对川渝汛期 旱涝 的影 响 和预测 , 一辈 气象 学家 已 老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本文着 重对 导致 20 0 6年高 温伏 旱 的大
响该 地 的旱 或 涝 。 研 究 表 明 : 起 川 渝 地 区 汛 期 旱 涝 的 因 素 较 多 , 系 也 引 关
长时 间少雨 、 高温 致使 大春作 物生 长受到 严重 影 响 , 甚
至枯 死 ; 省 农 作 物 受 灾 30 全 10多 万 亩 , 灾 14 . 成 7 8 3万 亩 , 绝 收 4 7万 亩 ; 失 粮 食 产 量 4 14万 吨 ; 成 农 业 经 济 损 失 6 损 8. 造
气环 流 及 相互 关 系 进 行 分 析 , 争 寻 找 对 川 渝 伏 旱 预 报 的物 力
2006年夏季重庆高温伏旱环流特征分析
程 的天气 特征 、 环流背景及 形成机理进行 了初步分析 , 果表 明 : 成重庆持续 异常高温 伏旱 的主要 结 造 原 因是西 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 的异 常 , 而它与南亚 高压位置 和强度 的异常 、 极涡 和副热带急 流 的变化 、 西太平 洋暖池偏暖等 因子都有较 大关系。 关键 词 : 重庆 ; 高温伏旱 ; 天气特征 ; 流背景 ; 成机理 环 形
收稿日期 -0 7一l —1 ; 20 1 9 改回 日期 :0 8- 1 1 2 o 0 —2 作者简介 : 王秋 良( 93一) 男 , 18 , 湖南浏 阳人 , 硕士研究生 , 事气候变化研究 .E—m i:a gil nys 6 .o 从 alw nqui gj@13 tm a
维普资讯
时气候平均态用 18 19 90— 9 9年平均场 ;S ST资料是
从 15 84年 1月至 2 0 ’ 07年 4月 2 × 。 。 2 的重建 月平 均
位置 , 决定 了该区域气候变化对东亚 , 乃至全球天气 气候都有显著影 响 。陶诗 言、 j 黄荣辉等众 多学者 对西南气候有过不少研究 j 。夏季 , 西南 地区气 温普遍不高 , 仅在四川盆地东南部有部分河 谷地带 ( 海拔约 40m以下) 0 高温酷热 , 暑热程度与长江 中 下游的酷热区大体相当。东部同纬度平原丘陵区在
双线性插值成 1 × 。 向外长波辐射 ( L ) 。 l; O R 资料 和
海表温 度 ( S ) 料 均 为 美 国 国 家海 洋 大 气 局 ST 资
达到 4 . 45℃ , 打破 了重 庆市保持 5 3a的最 高气温
纪 录 。再 分 析场 上 , 、 的平 均 地 面 ( m) 高 7 8月 0c 最
维普资讯
解读川渝地区历史罕见之特大旱灾
点设题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6解读川渝地区历史罕见之特大旱灾吴胜华程乐清石世刚[背景材料]2006年入夏以来,我国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其中重庆、四川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气温高达40~42,截止8月6日,两地持续高温已经达到了50天以上。
川渝大地遭遇的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致使农田龟裂,水库干涸,水稻晒成了杂草,玉米晒成了干柴四川省2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近45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7亿元;重庆市1972万亩农作物受旱,791.24万人和732.99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
[试题设计]今年入夏以来两个多月的高温无雨,半个世纪甚至百年不遇的旱灾,让有长江、嘉陵江逶迤而过,众多支流纵横其间的川渝大地深深尝到缺水的滋味。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4题。
1.历史上最早在川渝地区设置四川行省的是()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2.关于重庆、四川的叙述正确的是()A.重庆、四川属于亚热带干旱地区B.重庆、四川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C.重庆、四川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D重庆是湿润地区,四川为半湿润地区3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紧张,下列措..点设题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7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①人工降雨②开采地下水③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④缩小农业种植面积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4.关于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寒潮B .扬尘、沙尘暴不属于气象灾害,而是地质灾害C .暴雨是影响我国面积最大的气象灾害,其次是台风、扬尘等D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扬尘等读图,完成5~6题。
5.右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为()A .暴雨洪涝B .干旱C .台风D .寒潮6.根据右图所示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右图说明我国季风区的自然灾害是最严重的,非季风区无自然灾害B .气象灾害主要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C .我国气象灾害主要是受地势的影响D .我国西藏、青海无自然灾害7.有关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气候条件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布局B .人类改善气候的着眼点在于设法改变地面的状况C .目前人类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是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D .大气污染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历史上,中国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水利灌溉事业一直领先世界。
再谈重庆高温干旱
收稿日期:2007-07-18再谈重庆高温干旱梁凤荣(重庆市气象学会,重庆 401147)摘要:针对2006年重庆地区发生的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从气象的角度分析了此次高温干旱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和措施,以供今后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温;干旱;形成原因;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P 4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187(2007)03-0018-032006年夏,重庆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高温干旱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暑热高温强度之大、发生范围之广、影响危害之重,以及抗旱之艰巨、修复旱灾之久远、反思干旱高温天气之迫切,实属历史罕见。
据此,有必要从气象的角度,对今年夏天的高温暑热进行全面的分析,科学的解剖;从抗御的角度,全面审视相关的措施和办法。
1 气象记录的高温伏旱1990年重庆出现的伏秋旱,旱期之长、严重干旱面积之大、旱期雨量之少、高温日数之多,均为最严重年份之一。
据气象统计:6月1日至7月10日的41天时间里,全市各地降雨量比前30年同期平均偏少30%~60%,8月降雨量仍偏少,连晴高温天气持续,长寿全月降水仅6 1mm,比多年平均少9成以上,为历史罕见。
荣昌、大足、潼南、合川、渝北、长寿、沙坪坝、江津、綦江、涪陵、秀山、彭水、南川、武隆、垫江、丰都、黔江、万州、梁平、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溪等24个区县(自治县、市)7~8月期间出现严重或特重的大面积的伏秋旱,荣昌、大足、潼南、合川、武隆、垫江等为35~50天,其余各地大都为60~90天。
由于持续的干旱高温,严重危害到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粮食、经济作物损失严重,人畜吃水困难,部分工厂停产。
气象观测到1992年的干旱是两段。
第一段从7月上旬到8月中旬末,各地连旱37~45天,降雨量仅为8 0~61 5mm 。
特别是7月下旬~8月12日的24天中基本无雨,加之气温高、日照多、蒸发大、湿度小,造成此段旱情特别严重。
第二段从8月下旬初到9月下旬,连旱30~33天,此间降雨量一般为7 1~29 8毫米,同比偏少8~9 5成。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李永华;徐海明;刘德【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9(067)001【摘要】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Ⅸ东部少雨时段从6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中后期,达80多天,其中7月下旬中期到9月上旬中期降水尤其稀少.西南地区东部区域6、7、8月及整个夏季(6-8月)降水都偏少,降水指数显示2006年是西南地区东部1959年以来夏季降水最少的年份.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特大干旱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大的关系,中高纬度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南亚岛压、低层流场、水汽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等都持续异常.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北且偏西和副高异常偏弱且偏东时,两南地区东部都日,能出现严重干旱,2006年夏季属于副高控制性高温伏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偏西,同时伴随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地区东部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同时也抑制了向该地的水汽输送,再加上西风带环流以及中高纬环流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而2006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干旱.青藏高原热源偏弱,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非常活跃,是引起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商偏强偏北偏西的重要原因.【总页数】11页(P122-132)【作者】李永华;徐海明;刘德【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J], 孙小婷;李清泉;王黎娟2.1998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 [J], 周兵;文继芬3.2006年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J], 齐冬梅;李英;李跃清;刘昆鹏4.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J], 武文博;游庆龙;王岱;阮能5.从2011/2012和2015/2016年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看北极海冰以及前期夏季北极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 [J], 武炳义;杨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分析
1 2006
23
!"#$%&'()*"#+ ! 1951J2006 !"2006 20.6 d 6 7 !8
2
Fig. 1 Anomalies in hot days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35 ) in summer 2006 in China ( unit:d )
1951J2006
!"#$%
Fig. 3 Variations of rainfall amounts for the period of 1 June to 15 August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ngqing during 1951J2006
T = AT1=H=T2 T !"#$%&
149
!"#
150
! " # $ %
40
=OMMT
!/d
31.5 30 20 10 0 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 7
20 10~20 5~10 1~5 J 1~1 J 5~J 1 J5
11
J8
31
!
!"#$%&' !"#$%
1951J2006
Fig. 2 Variations of hot days (solid line) for the period of 11 July to 31 August in Chongqing and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1951J2006 6 1 J8 31 !d !" #$%&'
2006年春旱特点与对策分析
设和抗旱 管理方面均取得 了巨大成就 , 全 外 ,我 国 大部 分 地 区 尚未 建 立 规 范 有序 的
但 在 仍 造 成 部 分 地 区人 畜饮 水 困难 。山 国抗 旱 减 灾 能 力 有 了显 著 提 高 , 抗 旱 工 抗 旱 预 案 制度 , 发 生严 重 干旱 时 , 然 是
霜 — 拯 道
—
都 是长 时 间的干 旱少 雨 。
维普资讯
20 0 6年春 季 , 两 起 事 件给 我 们 留 下深 刻 印象 , 起 是 有 一 南 方和 北方 频繁 发生 森林 大火 ,另一起 是 北方 沙 尘天气 特 别 多。 实际上 , 这看 起 来亳不 相 干的 两件 事 , 其发 生 的主 要原 因
问 题 非 常 严 重 , 甘 肃 、 夏 一 些 重 旱 地 视 的 问 题 : 在 宁
达 不 到抗 旱 工 作 的 最优 目标来 , 在
区 , 村 群众拉水距离超过 5 农 0公 里 以 上 。
一
是 抗 旱 工 程 设 施 仍 然 不 足 。 目前 ,
2 0 年春旱特点与对策分析 6 0
国 家 防 汛抗 旱 总 指 挥 部 办 公 室 成 福 云
现 自 20 0 5年人 秋 以 来 , 国华 南 大 部 、 暴 。其 中 4月 l 我 6至 1 8日的 沙尘 天气 过 程 于 天 。 另 外 , 有 水 利 工 程 大 部 分 是 七 十 0 3年 以来 我 国 最 大 范 围 的 强 浮 尘 年 代 以 前 修 建 的 , 计 标 准 偏 低 , 设 质 设 建 西 南 东 部 以 及 黄 河 以 北 大 部 分 地 区 降 水 是 自 2 0
春 北 方 地 区 降 水 量 较 常 年 同期 明 显 偏 少 ,
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王建华;郭跃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35)005
【摘要】分析了2006年重庆市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并提出了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驱动因子与社会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易损性--"缓慢的、长期的危机"在致灾力触发下表现出的"剧烈的紧急危机"的动态变化过程.
【总页数】4页(P1290-1292,1294)
【作者】王建华;郭跃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3
【相关文献】
1.1995~2006年重庆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因子分析 [J], 陈琳
2.重庆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方建德;杨扬;叶堤;周谐;陈晓燕
3.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贾林瑞;涂建军;侯锐;杨权伍;周雪蓉
4.1996-2006年北京湿地面积变化信息提取与驱动因子分析 [J], 李玲玲;宫辉力;
赵文吉
5.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J], 高路;陈思;周洪建;罗奎;王静爱;毛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旱,我们用心湿润——2006'重庆抗旱救灾全记录
干旱,我们用心湿润——2006'重庆抗旱救灾全记录
刘庆渝;邓方华
【期刊名称】《今日重庆》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 三十九度,四十二度,四十四点五度;四十六次高温预警;大部分地区超过六十天未降雨;全市四十个区县二千一百万人受灾;损失八十多亿元;八百万人没水喝……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肆虐重庆.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广袤土地上,在党和政府的
坚强领导下,三千万巴渝儿女同旱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展现出了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豪迈气慨.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刘庆渝;邓方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纪金源集团黄如论主席带头捐款抗旱救灾——2006·重庆抗旱救灾特别报道[J], 王自强;苏忠
2.“干旱,可以用心湿润!” [J], 周勇
3.四川重庆干旱缓解部分地区低温冻害——2006年9月 [J], 赵珊珊
4.重庆2006年夏季特大干旱期间的NDVI与城市热岛 [J], 何泽能;杨世琦;易佳
5.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期间的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J], 杨世琦;易佳;罗孳孳;高阳华;徐永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特大旱灾的启示
重庆特大旱灾的启示
吴昕;董磊华;李文哲;洪林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9.5亿
m3,只占应蓄水量的33%,40个区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抗旱救灾中,水利工
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水利化程度低、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和水利工程管理规定不完善等.水利部门应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
重性,以及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完善相
应的规章制度的紧迫性.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吴昕;董磊华;李文哲;洪林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170;武汉大学水利水
电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3;P426.616
【相关文献】
1.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王建华;郭跃
2.“火炉”里的人民卫士——记抗御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消防官兵 [J], 李志
坚;万明
3.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及其原因分析 [J], 海香;李强;任明明;徐刚
4.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J], 郭跃;王建华
5.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J], 高路;陈思;周洪建;罗奎;王静爱;毛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百年大旱的启示
重庆市百年大旱的启示
吴盛海;胡珍强
【期刊名称】《水利发展研究》
【年(卷),期】2007(007)002
【摘要】2006年的夏天,重庆市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干旱持续时间之长、气温之高、范围之广、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
旱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持续时间、强度、范围、抗旱水源紧缺、旱灾损失等“五个历史之最”:东北部的夏旱从5
月中旬开始,伏旱较常年提早10-15d,导致夏旱连伏早,至9月下旬旱象仍未彻底缓解,全市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过70d;各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8倍,气温、降水、蒸发
量等主要干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37个区县出现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
【总页数】5页(P24-27,41)
【作者】吴盛海;胡珍强
【作者单位】重庆市水利局,重庆,401147;重庆市水利局,重庆,4011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泰安市抗御百年一遇大旱措施与思考 [J], 冉祥彬;张元坤;邓业国
2.河水受百年一遇大旱后城市降雨径流的污染与治理 [J], 莫文锐;田森林;黄建洪;
王倩;何姗姗
3.百年一遇大旱后城区降雨径流中重金属与悬浮物相关性分析 [J], 莫文锐;田森林;黄建洪;杨宗慧;虢清伟;许振成
4.泰安市抗御百年一遇大旱措施与思考 [J], 王传兵
5.重庆抗击百年大旱之后的启示与反思 [J], 方佳军;杨建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重庆大旱(出自《重庆晨报》_小学作文
2006——重庆大旱(出自《重庆晨报》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2006——重庆大旱(出自《重庆晨报》,感谢您的阅读!
这个夏天,由于高温和干旱,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20期,高温橙色预警16期。
今年最高温度达44.5℃!全市783.81万人和729.57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约1.312万平方公里农作物受损;发生了森林火灾85起;全市因干旱直接经济损失37.51亿元!
这个夏天已经进入了历史和档案,以它50年一遇,局部地区百年一遇的高温和干旱。
但是我们应该记忆的,却绝不应该仅仅那些令人瞠目的数据。
我们应该记忆那些前所未有的奇观:公交车上添置装满冰块的塑料桶,玻璃墙在烈日灼烧下骤然炸裂……还要记忆一些农民在过去的60多天中为了一次甜蜜的睡眠为了一次酣畅的饮水,政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变成问题,当养育我们的两条河流——嘉陵江和长江也变得奄奄一息,这座城市的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韧,这座城市的政府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和敏锐高效是那样令人感动、钦佩。
我们记忆,也要追问:追问这场高温干旱背后的生态隐患。
追问那些随手丢弃烟头背后淡漠的防火意识。
在如此令人刻骨铭心的焦灼中,我们更要记忆一个辉煌的名字——何伟。
在这个夏天,这个29岁的青年毋庸置疑地代表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姿势。
他在黑夜里奔跑,却仍然是一种战斗。
这就像那些因为灭火累得倒头就睡的武警战士,那些一脸关切地为灾区捐款的老百姓一样,也在战斗着。
所以,请你一定要珍藏眼前的这篇文章。
我用真诚地用这有限的空间,凝固这份不可代替的记忆。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第26卷 第4期2007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6,No 14J uly ,2007 ①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7期。
②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8期。
收稿日期:2006212214;修订日期:2007203227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06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0502009,40571007) 作者简介:郝志新(19752),女,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3通讯作者:葛全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 2mail :geqs @igsnrr 1ac 1cn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郝志新1,葛全胜1,3,郑景云1,李艳旗2(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北京100081)摘要:对过去1千年重庆干旱记录分析表明:2006年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并非历史仅见。
这样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仅仅是气候波动中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干旱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还是发生的范围都可能并未超出气候波动的正常幅度。
关键词:重庆;大旱;历史记录;温度变化文章编号:100020585(2007)0420828207 干旱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
尽管干旱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社会公共安全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干旱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从而导致水资源供应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农田灌溉和发电能力的降低,粮食严重减产等后果。
美国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最近数百年中,1845~1856年的美国西部大平原大旱[1]、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事件与持续性大旱[2,3]及20世纪80~90年代的持续性大旱,不仅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而且还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
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高路;陈思;周洪建;罗奎;王静爱;毛佳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2008(17)1
【摘要】风险性、脆弱性、恢复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灾害4个最重要的特性,也是灾害研究的主要方向。
灾后恢复作为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归纳整理了重庆旱灾报刊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了重庆旱灾系统,探讨了其灾后恢复性模式。
结果表明:(1)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百年一遇,伏旱是导致灾情累加形成巨灾的直接原因;(2)旱灾后的连续降雨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重要因素;(3)灾民的外出打工实现了旱灾的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减小了损失。
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田农业区的伏旱型旱灾系统研究和恢复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
【总页数】6页(P21-26)
【关键词】旱灾系统;伏旱;水田;灾后恢复性;重庆
【作者】高路;陈思;周洪建;罗奎;王静爱;毛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6
【相关文献】
1.自然灾害频发区灾后新型多元化援助机制的构建研究——以2009年鲁西北特大春旱灾后恢复为例 [J], 李福夺;杨兴洪;
2.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王建华;郭跃
3.自然灾害频发区灾后新型多元化援助机制的构建研究--以2009年鲁西北特大春旱灾后恢复为例 [J], 李福夺;杨兴洪
4.灾后恢复的特征与可恢复性评价的研究 [J], 迟菲
5.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J], 郭跃;王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选题背景】2006年,重庆市遭受了一次特大干旱,其中以南部山区最严重。
这场干旱持续时间较长,面积广,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对于该干旱的原因、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的成因、影响机制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为今后防灾减灾、科学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1. 干旱的定义、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概述。
2. 重庆市2006年特大干旱的发生原因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3. 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着重探讨降雨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水分缺少、作物生长退化等因素在干旱中的影响。
4. 对于干旱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包括对于抗旱作物、提高灌溉效率和土壤保水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1. 收集与干旱相关的气象、水文、植物、土壤等相关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 基于GIS技术,对干旱发生时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绘制干旱分布图,识别出重灾区和轻灾区。
3. 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评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抗旱作物、提高灌溉效率和土壤保水等干旱应对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
【预期成果】通过对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预计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揭示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2. 分析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估对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程度。
3. 分析干旱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及效果,并提出建议。
4. 对于干旱的定义、分类、评价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为今后地区干旱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对2006年川渝特大旱灾成因的新看法
对2006年川渝特大旱灾成因的新看法
郭增建;郭安红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2
【摘要】2006年川渝特大旱灾属百年一遇,对其形成原因人们甚为关心,出现了不同观点和不同议论。
本文陈述我们的新看法。
【总页数】1页(P200)
【作者】郭增建;郭安红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
【相关文献】
1.2006年川渝伏旱成因浅析 [J], 青泉;汪丽;谢娜;徐琳娜
2.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J], 刘银峰;徐海明;雷正翠
3.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彭京备;张庆云;布和朝鲁
4.解读川渝地区历史罕见之特大旱灾 [J], 吴胜华;程乐清;石世刚
5.辽西地区2006年特大旱灾损失及抗旱减灾措施 [J], 张素芬;任喜禄;褚丽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4期2007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6,No 14J uly ,2007 ①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7期。
②引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旱涝气候公报,2006年第18期。
收稿日期:2006212214;修订日期:2007203227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06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0502009,40571007) 作者简介:郝志新(19752),女,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3通讯作者:葛全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 2mail :geqs @igsnrr 1ac 1cn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郝志新1,葛全胜1,3,郑景云1,李艳旗2(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北京100081)摘要:对过去1千年重庆干旱记录分析表明:2006年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并非历史仅见。
这样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仅仅是气候波动中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干旱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还是发生的范围都可能并未超出气候波动的正常幅度。
关键词:重庆;大旱;历史记录;温度变化文章编号:100020585(2007)0420828207 干旱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
尽管干旱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社会公共安全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干旱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从而导致水资源供应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农田灌溉和发电能力的降低,粮食严重减产等后果。
美国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最近数百年中,1845~1856年的美国西部大平原大旱[1]、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事件与持续性大旱[2,3]及20世纪80~90年代的持续性大旱,不仅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而且还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
其中仅1987~1989年的持续干旱,就造成高达近2400亿美元的直接社会经济损失。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研究表明:明末持续数十年的干旱不仅使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民不聊生,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甚至可能直接触发了明朝的灭亡[4];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旱,直接导致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等地近400万人饿死、病死[5]。
正值干旱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日益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之时,2006年5月中旬到9月初,我国重庆和四川东部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据资料记载,重庆市(沙坪坝站)6~8月降水量仅为27111mm ,比常年同期偏少了21213mm ,为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之一;6~8月,重庆全市35℃以上的高温天数达31~57天,其中17个区县40℃以上的酷暑天数达到10~19天。
直至9月4~8日,重庆、四川等地连续出现了两次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雨,高温天气结束,大部地区干旱得到有效缓解。
其间,重庆市有三分之二的溪河断流,3138万口山坪塘干涸见底,全市40个区县中有37个达到或超过重旱标准,2100万人受灾①。
据有关部门截止2006年9月10日的统计:重庆全市因旱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2155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为60175亿元②。
这次特大干旱持续时间之长、高 4期郝志新等: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829温强度之大、抗旱水源之少、干旱范围之广、旱灾损失之重均为历史少见。
对如此严重的大旱,社会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还怀疑这样的干旱是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所致。
本文根据近1000多年的历史资料记载,对这次大旱的气候与历史背景作一分析,并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干旱进行了对比与评估。
1 重庆市夏季发生干旱的气候背景 分析重庆夏季干旱的气候背景,首先要明确一下重庆所处的地理位置,重庆位于北纬30°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下游的交会地带。
这里虽然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即冬季温暖,无霜期长(210~349天),雨量也较充沛(1000~1400mm)。
但在夏季,,不但炎热(重庆夏季素有“火炉”之称),伏期也较少降雨(7%),而且降水的年际变率也非常大,特别是在夏季(5~9月),最大年份的降水量是最少年份降水量的3倍以上。
这些特定的自然因素造成了重庆地区自古以来就干旱频发。
此外,在夏季,除了重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都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和影响,这就必然会造成这些地区的少雨与高温,形成“伏旱”。
因此,在夏季发生干旱,特别是“伏旱”,本来就是这些地区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它是与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的。
当然,由于2006年夏季全球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比较异常,特别是夏季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异常,干旱才更为明显而已。
具体表现在:由于太平洋海温较常年明显偏高,而且青藏高原积雪明显偏少[6,7],致使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上南下的冷空气较往年偏弱,造成持续的副高系统稳定控制在川东、重庆上方,天气表现为晴热少雨,从而使得2006年夏伏连旱,加剧了旱情。
同时,全球变暖的背景使得这里的夏季连续出现高温,导致地表蒸发加大,从而也加重了旱情的发展。
2 重庆市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干旱记录 图1给出了重庆、万州、广元和成都4地自公元950年以来逐年旱涝等级序列(定级方法见文献[8],数据由本课题组提供)及1891年以来重庆沙坪坝气象站的夏季(5~9月)降水量序列,由于1470年以前的干旱频次为不完全统计,特用虚线示出。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1000多年来,这些地区发生旱灾的年份就非常多,其中有记录的被确定为“旱”①的重庆为38次,万州26次,广元43次,成都16次。
由于历史记录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可以认为上述记录只是一种不完全统计。
如果从有较完整记录的1470年开始统计,也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发生“旱”的频次同样很高。
在1470~1950年的481年间,重庆共发生29次,万州17次,广元34次,成都10次,发生频率分别为6%, 4%,7%和2%,平均而言,约为20年一遇。
有些时段,如1646~1649年及1811~1814年甚至连续多年出现[9]。
而自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至2000年三峡库区蓄水前,“旱”同样还出现在1930、1936、1939和1961年等4个年份。
尽管在这些被确定为“旱”的年份中,并不一定是所有的年份都达到了像2006年这样的“特大干旱”程度,但从一些历①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大多为文字描述记录,因而一般只能根据内容描述采用分等定级的方法对旱涝程度进行定级;其中干旱分为“偏旱”与“旱”2个级别。
其中被确定为“旱”的年份,约较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至少偏少1117倍标准差。
830 地 理 研 究26卷图1 (a )重庆(沙坪坝站)1891年以来夏季(5~9月)降水量及其5年滑动平均值,图中黑直线为1891~2005年平均值;(b ~e )重庆与四川各地历史上(公元950年以来)发生偏旱(低柱)与旱(高柱)的年份及每10年干旱频次的时间变化Fig 11 (a )Summer precipitation (f rom May to September )and since 52year smoothingaverage 1891in Chongqing (Shapingba station );thick solid line :thin solid line :average value f rom 1891~2005;(b ~e )moderate drought (low bar )and severedrought (high bar )event ,and 102year drought f requency史上的记载,仍可以看出类似2006年的“特大干旱”虽说是少见的,但绝不是“仅见”。
如1646~1649年是重庆有较完整文字记录的、距今最远的一个连续4年发生重大或特大干旱的时段。
其中有关记载有:1646年,重庆:大旱,大疫①;綦江:大旱;1647年,綦江:五月(即6月13日至7月12日)大旱,斗米十二金,难民无所得食,兼瘟疫盛行,死者朽卧床榻,无人掩葬②;1648年,重庆①,巴县③:大旱,人相食;1649年,綦江:大旱,赤地千里②。
又如1811~1814年的连旱。
其中1811年,据《忠州直隶州志》载:“自三月不雨,八月乃雨”;綦江:大旱②;隆昌:旱,半收;江津:夏旱,至次年夏犹不雨;丰都:大①②③道光《重庆府志》卷九《祥异》。
道光《綦江县志》卷十《祥异》。
乾隆《巴县志》卷十六《灾祥》。
4期郝志新等: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831 旱①;万县:夏,雨泽愆期②;云阳:大旱,出米济饥③;广安:旱④,辛未(1811年)、壬申(1812年)岁荒,民饥,道路多遗弃婴儿⑤;岳池:夏六月旱,禾无收,民大饥⑥;邻水:大旱⑦。
1812年,綦江:大旱⑧;江北:大旱,岁歉⑨;涪陵:壬申(1812年)、癸酉(1813年)、甲戌(1814年)岁屡旱,壬申、甲戌大饥,升米百钱 λυ;垫江:城乡各设粥以赈,多有死者;丰都:大旱;忠县:春大饥,斗米千五百钱,有食土者。
……是年又旱,六月不雨 λϖ。
1813年,《綦江县志》载:“自辛未以来(1811年),连旱三载,饥民无所得食,搬南隆者纷纷塞道。
加以疫症传染,计死于疫、死于南隆及去不复返者不可以数计”⑧;隆昌:大饥,江津流民来此掘土而食之 λω;城口:大旱,自立夏后,至秋始得雨,田地皆歉收 λξ;云阳:岁大旱,荒歉 λψ。
1814年,綦江:瘟疫流行,死者无算⑧;垫江:大旱 λζ,奉节:春旱,斗米千钱 λ{;广元:大荒 λ|;:夏大旱 λ}。
1877年,四川、重庆等地又发生了特大干旱。
四川总督丁宝桢于该年六月二十九日(1877年8月8日)向光绪奏道:“月10日)成都府之简州、汉州,龙安、保宁、顺庆、绥定、夔州,或仅得微雨,或未沾雨泽,田水干涸,禾苗渐槁,待泽孔殷”;(即9月6日)又奏:六月份(即7月11日至8月8日)重庆府属之长寿、璧山、定远,绥定府属之达县,保宁府属之南部,顺庆府属之南充、西充、蓬州、岳池、广安,资州属之仁寿、井研,绵州及所属之绵竹、罗江等县田水干涸,早禾多槁,晚禾未种,现交秋令,节候已迟,经饬令于得雨后赶种冬粮,藉资补救,并清查各属仓谷确数,以备缓急,其被旱较甚之处委员前往确勘,受灾较重禀候核办”;后又于次年三月二十七日(1878年4月29日)奏:“川北保、顺、潼、绥四府属田少山多,上年六、七两月(1877年7月11日至9月6日)地方亢旱,收成欠薄,自去冬(公元1877年)以来迄正月(1878年2月2日至3月3日)雨泽亦少,豆麦未能长发,情形已奏;巴州、南江、达县等属虽经得雨,而豆麦多已受伤,灾情甚重,查巴、南、通各属地处高山,本荆饶薄,且贫户极多,值此荒欠,灾民饥饿流离,苦不堪言” 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