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述a

合集下载

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内容简介诗经内容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内容简介,欢迎阅读。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

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

”《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

西周末年,朝纲废弛,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

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婚姻爱情诗。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诗经》(又称《诗经三百篇》、《诗三百》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与《周礼》、《周官》、《仪礼》、《礼记》合称为“五经”。

《诗经》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风(folk songs):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婚姻、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歌谣。

其中包括《关雎》、《蒹葭》等。

2.雅(odes):是歌颂君王、描绘社会风貌、歌颂爱情和感叹人生等方面的诗歌。

其中包括《国风》、《小雅》等。

3.颂(hymns):赞美宗庙、祭祀、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颂诗。

其中包括《周颂》、《鲁颂》等。

《诗经》的语言简练而含蓄,以五言绝句居多,形式上主要有风格独特的“雅”和“颂”,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诗中表达的情感直白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该书的传世版本有《毛诗》、《训诂大全毛氏注》等,其中以《毛诗》的版本为最为著名,因其注释详细,影响深远。

《诗经》对后世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它们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 农事诗:这类诗描写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活。

3. 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4. 颂歌:这类诗主要是颂扬周朝君王的功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形势,如《周颂》、《商颂》等。

5. 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此外,《诗经》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个部分,共160篇。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总的来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化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共收集了汉代周朝以来的约三百首诗歌,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诗歌内容生动、具有民间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风
《风》是《诗经》中的主要篇目之一,收录了风俗民情、田园生活、男女爱情、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等多种主题,诗句含蓄抒情,质朴淳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

其中,像《蒹葭》、《关雎》、《桃夭》等篇目在当时已经广泛传唱于民间,至今仍是经典。

三、雅
《雅》收录的是以宗庙、祭祀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建国开基、爱国情怀等方面。

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受到了后世很多文人士子的推崇。

例如《卫风》、《郑风》等篇目,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热爱之情,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颂
《颂》是《诗经》中最为宏伟、表现最为深奥,其中的《大雅》、《小雅》又是《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们大都是由贵族和周王室的高级官员所撰写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了祖先崇拜、周王室的历史和威望、以及对古代人物的赞颂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大雅》的篇目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民歌雅颂最高峰,至今在音乐、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总结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它广泛地记录了周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背景等方面,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被誉为“文化之源”、“历史之魂”、“情感之精华”,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高度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经》概况

《诗经》概况

《诗经》概况一、基本信息1.作品名称:《诗经》2.别名:《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3.创作年代:周朝,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4.文学体裁:诗歌集二、内容分类与篇数1.总篇数:共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包括《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内容分类: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周代各地的歌谣,共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等,诗一百六十篇。

《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1.历史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儒家尊为经典,对后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影响:(1)文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成语、典故等。

(2)历史: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哲学: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孔子的“诗教”思想等。

四、传承与版本1.传承:据传,《诗经》最初由周王朝乐官制作乐歌,公卿、列士进献乐歌,以及民间歌谣汇集而成。

后经孔子删选编订,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2.版本: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即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至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成为今传《诗经》的主要版本。

五、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2.重章叠句: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通过反复咏唱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作者简介:《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现存的《诗经》也是毛亨、毛苌所传。

《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诗经的体裁,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在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齐、韩、赵、魏、秦),由周南、召南、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豳[bīn]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宫廷乐歌(即所谓的“正声雅乐”),是贵族(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 (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虽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来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铺陈。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比喻、打比方。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的概述、内容和艺术特点

《诗经》的概述、内容和艺术特点

《诗经》的概述、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概述和体制:(一)《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

(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

(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

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

雅分为大雅、小雅。

(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

《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七)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诗经概述总结

诗经概述总结

诗经概述总结《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初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创作,共收录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本文将对《诗经》进行概述总结,探讨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背景介绍《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属于中国周朝时期。

它是由多位作者创作和编纂而成,其中包括古代帝王、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

这些诗歌以简练的语言、婉约的风格,抒发了人们对于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和思考。

《诗经》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周朝的礼乐制度。

古代中国社会对于礼乐的重视,使得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官方宣传形式。

在宴会、祭祀等场合,通过朗诵或歌唱《诗经》中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文化内涵《诗经》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作品。

它记录了周代社会的风俗民情,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追求。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

在《诗经》中,很多诗歌表达了对于人情世故的烦恼和无奈,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性。

同时,也有不少诗歌歌颂了勇敢、忠诚和正直等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后世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特色《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首先,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意象,以诗歌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诗中常用自然景物、动物、植物和宫廷生活等元素,通过描写和象征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受和意义。

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直观性,又富有隐喻和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触动。

其次,诗经的语言简练、精练,注重韵律和音韵的运用。

每篇诗歌都有规定的节奏和音调,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同时,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文本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此外,《诗经》还表现出对于音乐的关注。

在书中,诗歌经常和乐曲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古代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国学文化圈2017-08-10【“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时代。

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

本称《诗》,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

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作为政治教科书,故称《诗经》。

共三百零五首,因举其成数,通言“三百”,后亦用作《诗经》的代称。

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人申培公所传的称“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称“韩诗”,后人合称它们为“三家诗”,为今文诗学。

“三家诗”在西汉时都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称“毛诗”,为古文诗学。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

魏、晋以来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

流传至今的《诗经》就是“毛诗”。

“毛诗”各篇之前都有解释诗之主题的文字,称作“小序”;首篇《关睢》的小序之后,则有概括全部《诗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颂》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宗庙祭祀乐歌,是祷告祈福、歌功颂德之作,共四十篇,分《周颂》(周初统治者用于祭祀的诗歌)、《鲁颂》(西周末至春秋初鲁国的作品)、《商颂》(西周末至春秋初宋国的作品)。

《雅》一百零五篇,分《大雅》、《小雅》。

《大雅》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从后稷以至武王、宣王等人的功绩,是周民族的叙事性史诗。

《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其内容,有的属宴会诗,但较多的是指斥朝政阙失、反映政治丧乱的诗;有的表现了周王室与西北戎、狄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幽风》等,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其中《周南》、《召南》大抵采自今陕西、河南、湖北之间的民歌,后世称为“二南”。

诗经的思想概述总结简短

诗经的思想概述总结简短

诗经的思想概述总结简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诗经》结束了以前的祭祀诗时代,将诗歌的内容扩大到农牧渔猎、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从而使诗歌真正成为全民的歌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开篇就给人以朴素、真实的感受。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用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道德和社会关系。

《诗经》的思想主要包括崇尚自然、尊崇民俗、追求美丽和强调孝顺敬爱之道等几个方面。

首先,《诗经》崇尚自然。

在古代人类刚刚脱离原始社会,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时期,《诗经》表达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例如,《关雎》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律动,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向往;《卫风·氓》揭示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表达了古代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古代人们在与自然接触中不断探索,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而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思想。

其次,《诗经》尊崇民俗。

古代中国人民生活在部落氏族社会中,扎根于自然环境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诗经》以其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民俗的钟情。

《葛覃》、《丘中》等诗歌描绘了农耕生活的辛勤和丰收的欢乐;《商颂·殷武》表现了古人对族群集体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诗歌中的这些民俗图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民俗的热爱和珍视。

再次,《诗经》追求美丽。

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很早就开始形成,而《诗经》中的诗歌则是古代审美思想的最早表现之一。

《诗经》中的诗歌往往以描写美景、美人为主,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雎》、《蒹葭》、《采薇》等诗歌中展示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诗经》强调孝顺敬爱之道。

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孝道》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古代中国人对于父母的孝道要求非常严格,《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表现了对孝道的追求和对敬爱父母情感的描绘。

《诗经》简介资料

《诗经》简介资料

《诗经》简介资料《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明珠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这里指雎鸠鸟雌雄和鸣的声音。

2.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它们雌雄情意专一。

3. “窈窕”:美好的样子,多形容女子体态与心灵之美。

4. “淑女”:美好的女子。

5. “好逑”:好的配偶。

“逑”这里指配偶、伴侣。

6. “寤寐”:寤,醒来;寐,睡着。

指日日夜夜。

7. “芼”:挑选。

三、赏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有着重要的地位。

主题围绕着爱情展开,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

情感上,首先是男子见到心仪女子时那种本能的喜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出他内心的倾慕。

求之不得时,则陷入深深的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生动地描绘出男子因思念而失眠的状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起兴,诗开篇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女爱情这一主题,这种手法如同拉家常般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同时诗歌进行了重章叠句的运用,如“参差荇菜”在各章中重复,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作者介绍:《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大都是西周时期到春秋中叶的民间诗人或者贵族。

对于《关雎》来说,从内容看可能是民间百姓创作的。

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看到河边漂亮的女子采荇菜,心中顿生爱慕,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流传开来。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里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有一位同学上台朗诵。

他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开始朗诵:“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就像《诗经》中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们都在寻觅自己心中美好的情谊,那是像雎鸠鸟的和鸣一样纯净美好的东西。

《诗经》概述与选篇详解

《诗经》概述与选篇详解

壹诗经【概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采集、编订。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辞,所以事实上今本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从内容上分类,有风、雅、颂三种。

风是各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是朝会乐章,小雅是宴飨乐歌,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鲁、商三颂,是祭祀时歌颂神灵或祖先的乐歌,共四十篇。

《诗经》,以作诗方法分类,有赋、比、兴三种表现的方式。

赋,就是敷陈其事,直写心志,不作隐曲和譬喻;比,就是比拟法,「以彼状此」的意思;兴,是因事物的而把主题引出就是「托物兴辞」的意思。

以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之「六义」。

《诗经》是作为教育学生的首要经典,他曾对学生说:“孩子们,为何不学习诗歌呢?诗歌可以激发情志,可以欣赏美景,可以团结群众,也可以表达哀怨。

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主,还能多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

”此外,他还强调:“不学诗,无以言。

”从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经》的用途极为广泛,既能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也能培养从政所需的辞令技巧,同时还能拓宽博物知识面。

《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不论是美刺朝廷时政,抒写男女爱情,多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展现出平实质朴、温柔敦厚的特色。

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这种「温柔敦厚」的特质,对我国的社会及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我语文学创作的最佳典范。

【题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其中的四首诗歌,包括《关雎》、《桃夭》、《伯兮》和《蓼莪》。

诗经的概况

诗经的概况

诗经的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

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

“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
代最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政治、军事、宗教、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被誉为“诗史”。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最早的部分,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部分。

风是古代民歌的总称,它包括了160篇歌谣,反映了周代早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这些歌谣大多描写了田园牧歌、爱情婚姻、劳动生活等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雅是诗经的第二部分,它包括了31篇诗歌,是专门为宗庙祭祀而作的歌颂诗。

这些诗歌多以叙事的形式,歌颂了当时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礼仪性质。

颂是诗经的第三部分,它包括了40篇歌颂诗,是专门为宾客宴会而作的歌颂诗。

这些诗歌多以叙事的形式,歌颂了当时的政治事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性质。

总的来说,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映了周代早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风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简单介绍诗经

简单介绍诗经

简单介绍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之一。

它由约300篇诗歌组成,大多数是古代诗人和民间诗人所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的情况。

《诗经》全面地反映了从殷末周初到春秋中期这个漫长时代的社会现实,真实地描绘了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奴隶的生活状况,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喜怒哀乐的感情。

特别是它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二雅,三颂。

风诗为乡土之音,即诸侯所辖地域的地方俗乐;雅诗为朝廷之音,即中央政权所在地的音乐;颂诗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时的舞乐。

《诗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封建知识分子科举、仕宦的必读经书,也是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近现代学者视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研究著述不厌其多。

诗经简介200字

诗经简介200字

诗经简介200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它由305篇民歌组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生活、人情、爱情、自然等方方面面,是古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真实记录。

诗经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晚期,但其中一些歌谣的创作年代可能更早。

这些歌谣和诗歌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文化传统。

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和文学创作。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巨人、圣贤的《大雅》,也有流传民间的婚嫁歌谣和甜蜜的爱情诗,还有对于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写,以及寄托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的抒情诗歌。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关雎》、《卫风》、《桃夭》等。

诗经的创作风格淳朴自然,真实而不加修饰。

它们通过直接表达和生动的描写,展现出古代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经的语言简练,节奏韵律优美,具有古代诗歌独特的音乐美感。

这些诗歌常常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颂,成为古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

加之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它通过文字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古代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诗经》简介.doc

《诗经》简介.doc

《诗经》简介.doc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百科全书,它是最古老的中国文学著作,出版于春秋时期,
共有305篇,分为六統。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
重要作用,它启迪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其活跃
想象及文学语言的抒情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可以与长城一样被称为“仅次于阅读圣经的必
要书籍”。

《诗经》收录的诗歌均颇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具有鲜
明的特点,它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社会、历史和自然的美好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人
发掘古代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洞悉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材料。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学研究者们一贯关注
的对象,对其进行的研究也随着历代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及
文化史研究的标杆。

现在,《诗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可分割的面向,开发利用这部古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及弘扬创新的重要责任。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 《诗经》作品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
• 风(国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 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带有地方色彩的 音乐。 •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 谣。 • 共160篇,作者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多 反映民间疾苦之作。
• 雅:雅即正,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 音乐,共105篇。 • 大雅,用于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 作者多为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官吏, 内容多涉时政。
• 颂:宗庙祭祀时演奏的音乐,包括40 篇。
• • • • • • • • • •
• 诗经•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诗经》共305篇,又被称为“诗三 百”。
《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 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 间的诗歌
《诗经》的产生 • “采诗”说--出自民间 • “献诗”说--出自贵族文人
• “诗乐舞”一体
• 《诗经》中的诗歌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来演唱 的歌词。
• 诗、乐、舞
诗、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诵诗

1诗经的概述

1诗经的概述

1诗经的概述《诗经》的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一、《诗经》的基本情况(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形成《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的来源1.采诗说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汉书·食货志》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

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

”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

)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 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 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 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 仅8岁。 •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 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诗”、“诗三百”。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 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 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 依然很多。 •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 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 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
南朝
鲍照
北朝

乐府民歌《敕勒歌》
庾信 边塞情调 唐近体诗的先驱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现实 主义先河。
楚辞
代表作《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 (抒情)长诗,开浪漫主义先河。
并称“风骚”或“诗骚”

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 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 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 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 则言 之所不能尽。尔发於咨嗟咏叹之余者,必 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 • ——朱熹《诗集传序》
国 风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 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 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 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 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 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 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 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 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 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 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 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 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 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蓄、言 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玄言诗 陶渊明 民 《西洲曲》梁 歌 《木兰诗》北魏 谢灵运(谢朓)
老庄玄理 枯燥无味
冲淡旷达;现实主义风格 抒情诗 叙事诗;刚健古朴 开创田园诗派 民间诗歌创作的又 一高潮 “乐府双璧” 山水诗的开辟手 继承现实主义精神 发展了七言诗
东晋
南北 朝
• • • • • • •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 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 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 那时大家拾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 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 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 思无邪’(3)。‛
伐 檀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 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 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 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兽 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 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挂 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小雅· 鹿鸣》是天子 宴群臣嘉宾之诗,后 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 宾客。宴饮中的仪式 ,体现了礼的规则和 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 ,表现了周代礼乐文 化的一些侧面。
4、怨刺诗
•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 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所谓“变风”、“变雅”:《礼记经解》说:“温 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 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 蕴藉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这些作 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多具忧世 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
《诗经》战争诗有两种情况:
•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 《小雅· 采薇》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洋溢着战胜 侵犯者激情,但同时又反映出对久戌不归的厌倦 ,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 其二、对内镇压叛乱的:《豳风· 东山》出征三年 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 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 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 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期
作 家 或 代 表 作
《诗经》
风 格 特 点 四言;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第一部长诗; 句法参差,灵活变幻 杂言;五言诗; 叙事诗;现实主义 曲尽慷慨 婉转动人
地位 影响 评价
现实主义创作源头 浪漫主义创作源头;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乐府双璧” 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第一次文人诗创作 高潮; 奠定文人诗的主导 地位; 《燕》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七言诗
伐 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 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 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 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 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 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 兮,不素飧兮!(《诗经· 魏风》)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
• 一、采诗
•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 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 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 食货志》) •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 (东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赋、比、兴
二、《诗经》内容 1、祭祖颂歌:《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 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 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 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 。孙鑛《评诗经》:“次第铺叙,不惟记 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
从艺术上看,《七月》用赋的手法,从七 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 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 ,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 况。 • 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 ,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 • 从文学史来说,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3、燕飨诗 •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 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 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 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 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 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 之道,宗法之义。
第三节《诗经》的分类
• 一、《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 乐。 •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 上的特色了。
内诗 容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 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 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 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 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 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 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 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 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第一节《诗经》概说
• 一、《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 集。 •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原名《诗》,或称 “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辞。 • 三、《诗经》的时代: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 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 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 、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 四、《诗经》的作者: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 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注:(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 者,举大数也。 (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 鲁颂· 炯(其非火字旁,马字 旁也)》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 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思想不邪。”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诗经》概述
诗经
诗的脉络和《诗经》的性质、时代、作者
编辑
分类、内容
流传
形 式
古体诗(古诗) 杂言:四言 七言 五、六言 近体诗(格律诗)
五绝、七绝 五律、七律

内 容
叙事诗
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琵琶行》等
抒情诗 如《离骚》 李杜等
发展 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两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
先秦 屈原《离骚》 两汉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
东 汉 末
曹操《短歌行》 悲凉慷慨 气魄雄伟 建 曹丕《燕歌行》 安 风 曹植《白马篇》 雅好慷慨 笔力雄健 骨 着色丰富 文采斐然 建安七子 风 骨 遒 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