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作者:裴月强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1期【摘要】云冈石窟的雕像是用坚硬的岩石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

石窟的南北长约一千米。

云冈石窟在建筑设计、洞形、纹饰等设计上,与其它洞窟相比较,呈现出别样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云冈石窟壁画中的装饰纹样与鲜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云冈石窟的壁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装饰风格也十分独特。

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及基本概况,其次对云冈石窟壁画技法进行解析,最后探究云冈石窟壁画中的色彩装饰。

【关键词】云冈石窟;壁画;装饰色彩【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1—183—03引言在北魏(386—534)至隋唐(581—618)(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大量的石窟被修建。

云冈石窟发掘时间比敦煌和龙门石窟较晚,但大部分石窟受到的破坏要比敦煌严重得多,几乎所有的壁画都已损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建筑、装饰、服饰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其壁画中色彩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见。

本文以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中的装饰性图案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云冈石窟壁画中的装饰色彩美。

一、云冈石窟的历史及基本概况云冈石窟是北魏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源于凉州的工匠们所带来的西域雕刻艺术。

云冈石窟是一座雄伟壮丽、内容丰富的石窟,是中国五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石雕艺术的瑰宝。

按出土年代划分,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不同时期的石窟壁画及造像亦是各具特色。

云冈石窟的早期艺术风格为雄浑、质朴、粗糙;中期艺术风格为绚丽多彩、富丽堂皇;晚期艺术风格为神态多样、高雅。

整个洞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形似蜂巢。

东面石窟多为塔楼,因此也称为塔窟:每一间中心洞室分为前后两个房间,顶部是一面墙。

洞穴内有大量的浮雕和绘画:西面的石窟主要特殊的公共空间。

石窟整体造型庄重,气势雄伟,雕工精美。

云冈石窟的花花草草

云冈石窟的花花草草

70Heritage 遗产万象云冈石窟的花花草草文图/鲁云云花草图案分布于云冈石窟的各个角落且以不同的姿态出现,营造着洞窟的装饰氛围。

r▲容巨状、气势雄伟的云冈石窟,在_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云冈石窟装饰图案中花草图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莲花纹、忍冬纹贯穿云冈早、中、晚三期,还有一些树木纹也分布在石窟的各个角落。

它们线条优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蕴,点缀着云冈石窟。

莲花在佛教中是圣花。

云冈石窟里的莲花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团莲纹、方格莲花纹、莲瓣纹、莲花化生、莲花柱和单枝莲花。

团莲纹又分为单层团莲和双层团莲。

单层团莲多见于菩萨宝冠和瓦当上。

如第5窟南壁窟门西上侧供养菩萨宝冠,由5个圆形花瓣组成,莲花整体较为写实。

再比如第5-24窟外门楣上雕刻着5个由6片圆形花瓣组成的单层团莲,花瓣的瓣沿略微呈尖状。

双层团莲在云冈石窟常见于窟顶、壁面和地面上。

如第9窟明窗顶部雕饰着一朵由两圈莲瓣纹组成的双层团莲,莲瓣宽肥饱满,单瓣内均为宝装,莲瓣间隔处有复瓣,四周环绕着飞天托举团莲,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图1第5窟南壁窟门西上侧供养菩萨宝冠图②第5-24窟外门楣图3第9窟明窗顶部莲花与飞天71團个第7窟后室门窗间方形龛龛楣图(2第9窟前室北壁西侧莲瓣纹带图_3第8窟后室南壁东侧莲花柱图④第6窟西壁北侧第4层两龛之间单枝莲花方格莲花纹一般分布于云闪石窟M形帷幕 龛的龛格里,如第7窟后室门窗间方形龛龛楣,莲瓣为素面,以圆圈纹为中心向外延展,瓣数 不一,有的瓣沿较为弯曲,它们多固定于方格内,井然有序地排列着。

这种方格莲花纹也多见于犍陀罗和西域地区,云冈石窟的方格莲花纹可能受到这些地区的影响,再加以创新而成。

莲瓣纹根据其样式又可分为仰莲瓣纹、俯 莲瓣纹和仰俯莲瓣纹。

莲瓣纹多分布于佛像的头光、须弥座、壁面上,莲瓣比较宽肥,单瓣 内宝装,瓣尖与瓣体形成一定角度,莲瓣带多为二方连续排列,壁面上的莲瓣纹带还可以起到分割壁面的作用,如第9窟前室北壁西侧的莲瓣纹带。

浅谈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

浅谈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

浅谈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作者:赵晓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4期摘要: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是云冈石佛像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云冈石窟装饰纹样复杂多样,在继承前朝佛教艺术的前提下,加以吸收外来艺术造型纹样和技巧,它是我国美学界文化研究的瑰宝,也是我国装饰文化艺术史上最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文章详细分析了云岡石窟装饰纹样的种类及特点。

关键词:装饰纹样;云冈石窟;忍冬纹;文化融合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4.0400 引言北魏王朝是中国古代东胡的一支—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在其祖先南迁的过程中,便吸收沿路的匈奴、东胡、汉等民族文化因素。

定都平城大同之后,以汉化作为其建国思想,汉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礼制、建筑、服饰等多个方面。

同时,汉族以及其他游牧民族不断向平城迁徙,北魏的平城以胡风、民族风俗为特征,加上充满异国情调的佛教美术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创造了我国装饰文化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归宿。

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也受到了近代学者的重视,中国建筑史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曾在1933年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并共同发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专门讨论了云冈石窟的装饰花纹,云冈石窟有多种装饰纹样,多数是从外国传入的母题和表现。

这里所展示的各种纹样都是从希腊起源的,从波斯和犍陀罗传入,特别是西方纹样出现在中国的装饰品上,比如回折的卷草纹,自此以后,卷草纹成为中国最普遍的模式,虽然经历了一些变化,但分支和回旋的主要原则并没有改变,甚至认为唐宋以后的花纹也由此而演进。

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的《关于北魏唐草纹样的二三》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的《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两文,主要侧重于对装饰纹带的讨论。

20世纪80年代,宿白先生发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一文,就云冈第九、第十窟艺术风格与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进行对比,对确定云冈石窟的分期有着极大的意义。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本文将从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壁画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在云冈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化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形态优美,神态庄严,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

这些佛像的服饰、身姿以及面容都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与印度佛教艺术中的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更加丰满圆润,体态丰腴,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而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表情温和,眉目含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情感的体现。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诠释,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壁画是石窟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都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神兽,以及云彩、山水等中国传统意象。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壁画的内容,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壁画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了大量的红、黄、蓝等颜色,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感知。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其他艺术作品也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比如石窟中的石雕、铜器等,都融合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色。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纹饰图案,如云纹、莲花纹、螭龙纹等,这些纹饰图案不仅装饰了艺术作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浅谈云冈石窟雕饰纹样的特点

浅谈云冈石窟雕饰纹样的特点

浅谈云冈石窟雕饰纹样的特点刘颖(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00)云冈石窟位于北魏王朝的首都平城———今天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整个石窟依山开凿,坐北朝南,从东到西有1公里长。

在这条蜿蜒的石窟走廊上,共开凿有45个洞窟,附属小窟207个,雕刻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

其中,最高大佛像有17米,而最小佛仅有2厘米,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是北魏平城时代鲜卑文化的突出代表。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云冈石窟分别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大区域。

东区开凿有1~4个石窟;中区开凿有5~13个石窟;西区开凿有14~45个石窟。

几乎每个区域的洞窟周围,都有蜂窝状的附属窟龛,形成了云冈石窟窟龛密集、万佛生辉的壮丽景象。

从艺术风格上说,云冈石窟的雕饰纹样大致以东汉纹饰图样为蓝本,风格相似,但受云冈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在两汉纹样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养料,形成豪爽、精巧、样式单一、图形之间的排列组合简单的风格,形成最早的二方连续纹样。

这一时期的纹饰图样大多以植物纹样为主,题材采用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莲花、藤蔓枝、叶、荷叶、藕等。

而动物纹样与人物纹样、风景纹样出现得较少,起初风景纹样都是以简单的山形为主配以飞天的形式出现的。

几何纹样处于陪衬的地位(在以格子为画幅的边缘加以简单的倾斜线条组成的几何形加以最后的修饰,即主要应用于画幅边框修饰用,与佛像主题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关联)。

两汉时期流行一时的神兽、女娲伏羲以及流云纹样在此时也有出现,只是车骑出行、奔兽、飞禽纹样使用得已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藤蔓、飞鸟、莲花、飞天以及狮子等纹样图案,这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云冈石窟雕饰纹样是石窟建造、佛像雕塑等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饰艺术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

更加完美、整体、全面地为人们展现了佛教世界的绚丽多彩,它为佛教艺术在中国更为深远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是敦煌艺术得以辉煌灿烂的起源,为后世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美学资料。

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

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任向坤(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河南…荥阳…450100)摘 要:南北朝时期是莲花纹瓷器繁荣昌盛的时期,瓷器的莲花纹饰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莲花形态各异,种类样式繁多,促进了南北朝瓷器的发展。

其中以仰覆莲纹、覆莲纹、仰莲纹、大圆莲这四种莲花形态为主,造就了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瓷器的繁荣景象,为瓷器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1 南北朝时期主要莲花纹饰介绍1.1 仰覆莲纹——以青瓷莲花尊为例仰覆莲纹是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瓷器中最常见的造型样式,其重要特色在于仰莲纹与覆莲纹彼此相得益彰,有机结合,共同在同一瓷器中出现。

这一形态在青瓷莲花尊上展现得淋漓尽致[1]。

故笔者在分析仰覆莲纹时,重点以青瓷莲花尊为代表。

莲花尊的功能用途一直备受争议,“尊”通“樽”,为酒器。

按照这一说法,青瓷莲花尊应该是盛酒的酒器。

但南北朝正是佛教盛行的年代,这显然违背了佛教“不饮酒”的戒律。

因此,莲花尊为酒器的说法站不住脚。

由莲花尊笨重的体型、内壁粗糙可以断定,其也不是日常生活之物。

现如今,多数学者认为青瓷莲花尊属于礼佛的礼器[2]。

1.2 覆莲纹在南北朝时期,覆莲纹是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以南朝青瓷唾壶和青瓷烛台为代表。

南朝青瓷唾壶于1991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市丈亭镇凤陆村,纹饰以莲花为主,且是覆莲纹。

唾壶肩部是双层覆莲瓣,莲瓣刻画秀气,瓣尖细长。

唾壶盘口大,方便实用,细颈,假圈足。

青瓷烛台于1962年出土于江西省永丰县,纹饰也以莲瓣为主,且是覆莲纹堆塑于座身。

该覆莲纹层次多,有三层。

莲瓣瘦直,瓣尖细锐。

中间层的小花瓣被上、下两层衬托着,精美绝伦。

座身上面有一块长方体,用来承接四个盛放燃料的杯子[3]。

长方体长1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长方体上方放置的四个杯子,直口深腹,形似竹节。

烛台极具实用价值,且外观精美、端庄大方。

1.3 仰莲纹南北朝时期的仰莲纹以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出土的青瓷莲瓣纹盘为代表。

云冈石窟的莲花纹雕刻

云冈石窟的莲花纹雕刻

1 莲纹的起源及内涵莲起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北半球水域,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被子植物之一。

莲花纹是莲的图案化表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055年的埃及中古王国时期。

古埃及人把莲花视作国花,认为它是太阳神和法老的象征,埃及的纺织品、壁画、雕塑及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莲花图案。

莲花纹的传播最早从埃及开始,影响至古希腊。

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复制希腊城,莲花纹又与雕塑、建筑及装饰艺术相互融合,并传播至中亚、印度及沿线国家。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昼开夜合,茎直而中空,这是解脱化生的过程,是此岸到彼岸的觉悟。

佛教往往把莲花的生长特性与佛教教义、戒律相类比,表达了佛教的重生观。

因此,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常用来表现艰深的佛教理念和教义,并将其形象通俗化,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莲花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为人知,它不仅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莲花信仰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有关,多子的莲藕迎合了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美好追求。

人们由莲花的开合延展想到生命的延续,用水中生长的莲花作为厌火的符号。

中国莲花纹的形成是将莲花的自然属性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独特象征意义的莲花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莲花纹的造型样式也更为丰富。

除不同形态的莲花纹外,还出现了大量与人物、动物以及花草纹结合的组合纹样,并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和法器上。

2 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的莲花纹演变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第一次由皇家主持雕凿的石窟建筑群,开凿于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1千米,有洞窟254所,造像59000余尊。

石窟中除有大量的建筑、造像雕刻外,还有花草纹、动物纹、山岳纹、龟背纹、联珠纹及勾栏纹等丰富独特的装饰造型。

云冈纹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满异国情调。

在诸多纹样中尤以植物纹兴盛,其中莲花纹雕刻最为多见。

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纹的西来样式不断融合汉族及少数民族文化。

云冈石窟装饰图案艺术研究(组图)

云冈石窟装饰图案艺术研究(组图)

云冈石窟装饰图案艺术研究(组图)云冈石窟装饰图案艺术研究(组图):第10窟前室北壁莲花第20窟主像背光第7窟藻井云冈石窟雕饰之豪华富丽,备受历代学者称赞。

《魏书?释老志》中,称其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我国现代学者中,最先重视云冈石窟装饰图案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中国建筑史专家;1933年9月,他们趁到大同测绘华严寺、善化寺等辽金遗构之便,到云冈考察数日;当年十二月,他们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刊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三、四合期上,文中有专门章节讨论云冈石刻中的装饰花纹。

他们明确指出:“云冈石窟中的装饰花纹种类奇多,而十之八九,为外国传入的母题及表现。

其中所示种种饰纹,全为希腊的来源,经波斯及犍陀罗而输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之主干,而不见于中国周、汉各饰纹中。

但自此以后,竟成为中国花样之最普通者,虽经若干变化,其主要左右分枝回旋的原则,仍始终固定不改。

” “唐宋及后代一切装饰花纹,均无疑义的、无例外的由此进展演化而成。

”第9窟前室北壁拱门门楣忍冬龟背纹但是,对于云冈装饰图案艺术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

1937年,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的《关于北魏唐草纹样的二三》,1952――1956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第四卷序章《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一文,就云冈第9、10窟与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进行了对比,对确定云冈石窟的分期有着极大的意义。

1986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整理出版《云冈石窟装饰》。

2008年,王雁卿对云冈忍冬装饰图案进行了整理,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云冈石窟的忍冬纹装饰》一文中,此外,还有卢秀文等从云冈背光、佛龛等装饰图案做了相关的研究。

随后,具有代表性的有王晨绘编《云冈石窟装饰图案集》。

目前看,对于云冈装饰图案的整理还不够全面,对于云冈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研究》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研究》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研究》一、引言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自公元4世纪至6世纪,这里孕育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

本文旨在研究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分析其特征、影响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

二、云冈石窟的背景与历史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60年左右,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创作,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这些石窟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吸纳了印度、中亚等地区的文化元素,使得其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三、外来艺术样式的表现形式(一)雕塑艺术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中,外来艺术样式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服饰、姿势等方面。

如印度风格的佛像造型,宽脸大耳,双目微闭,面容宁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与智慧。

同时,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也融合了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如衣纹处理、身体比例等。

(二)建筑艺术在建筑艺术方面,云冈石窟的洞窟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部分洞窟的穹顶设计,借鉴了古印度和西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外来艺术样式的影响与融合(一)文化交流的产物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这些艺术样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二)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云冈石窟的外来艺术样式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在雕塑和壁画中,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色彩运用以及审美观念与外来艺术元素相互融合,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五、结论云冈石窟中的外来艺术样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外来艺术样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通过对这些外来艺术样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程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研究与再设计

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研究与再设计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艺设计,,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研究与再设计吉代荣(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对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确保分析和研究的全面性设计如下研究框架。

首先,整理并描绘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的不同朝代发展阶段特征对云冈石窟的雕刻造型图案化再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本次研究主题是对窟顶的雕饰图案做一定的整理分析,总结出窟顶雕饰图案的构成规律及配色规律,并把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最后,从艺术设计出发,通过再设计增强受众对窟顶雕饰图案的接受认知,让石窟艺术再现光彩。

关键词:石窟窟顶;雕饰图案;云冈石窟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55-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75一、前言雕饰图案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云冈石窟的雕饰图案是极其珍贵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云冈石窟受干旱山麓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影响,在传统雕塑以及雕饰图案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简洁图形排列组合的风格,形成起初的二方连续纹样,多见于窟顶雕饰图案边缘的装饰处。

这一时期的图案大多以植物花卉为主,题材采用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莲花等。

到中期的石窟中动物百兽纹样与人物纹样、风景纹样才逐渐开始有所呈现,几何纹样处于陪衬的地位。

本课题通过对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的研究再设计,能够让石窟艺术再现光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窟顶作为最接近天的部分,其宗教意义远大于窟顶本身。

瑰丽的窟顶雕饰向人们展示了北魏王朝的繁盛,虽有所风蚀,但经过后人的补色修复、解读分析与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艺术将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希望能从艺术史学,设计学的深度上,运用图案形式美规律和法则,把石窟文化和生活相融合,这是云冈石窟装饰艺术的唯美再创造。

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

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

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国石窟寺研究现状出发,以云冈石窟装饰纹样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次云冈窟前考古发掘的相关文字及实物资料,通过调查和测绘,综合应用考古类型学、图像学、文献学等手法,概括总结莲花纹的图像来源及文化内涵。

同时以考古资料为依据追溯中国本土莲花纹应用的时间及样式,并随着佛教的传入融合异域莲花纹结构元素进行创新,而这种碰撞与交流在云冈早、中晚期开窟造像过程中形成风格迥异的造型特点及时代特征。

笔者以石窟中雕刻位置即窟顶、明窗、拱门、台座以及石窟壁面装饰带等位置为线索,分类考察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数量、结构、造型特点,进一步分析其类型、分期及时代特征,并总结云冈历史发展过程中莲花图案的分布状况及其造型变化,基本理清了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演化脉络,这有助于石窟分期讨论及年代确定。

云冈莲花装饰纹样以其造型样式大致分为三类,即窟顶、拱门、明窗及地面雕刻盛开的团状莲花;洞窟壁面以及柱基等处雕刻的莲花装饰带及覆莲边饰;莲花化生、束莲柱等组合图案。

其中石窟中团莲雕刻数量较多,造型丰富,在云冈早、中晚期工程中普遍存在且演变线索清晰,因此笔者将云冈石窟中的团莲纹进行类型学研究。

依据团莲中莲瓣的重叠与否、莲瓣内为单瓣或双瓣、花瓣造型及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团莲纹进行分型分式研究,理清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而帮助我们理顺洞窟之间的先后问题,并有助于对考古发现中带有莲花纹的遗迹遗物做出年代判断。

此外,笔者对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艺术源流做了深入探讨,认为云冈莲花纹吸收古希腊、印度、凉州、龟兹等佛教植物装饰元素,同时融汇了鲜卑、中原及南朝装饰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莲花纹样的平城模式,具有鲜明的异域及中原北方地域特色,其简洁朴拙、线条浑实的装饰风格,是异域莲花纹改梵为夏的转折期,曾一度成为我国北朝莲花装饰纹样的雕刻范式,并为后期中国莲花纹造型系统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这初步解决了云冈石窟莲花纹样的造型样式分类及艺术源流问题,填补了云冈研究的历史及艺术空白。

云冈石窟中的莲花

云冈石窟中的莲花

作者: 员小中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41-48页
主题词: 云冈石窟;莲花图案;佛教文化;雕塑艺术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艺术迅速发展,莲花图纹装饰盛极一时.云冈石窟中莲花的雕刻是北魏时期石刻莲花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它不仅是中国莲花图纹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的一个实物佐证.云冈石窟中的莲花贯穿于早(公元460~470年)、中(公元471~494年)、晚(公元495~525年)三期洞窟中,特征鲜明,富于变化,是石窟装饰图案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装饰纹样.现按莲花表现位置介绍如下.。

云冈石窟忍冬纹、莲花纹、火焰纹纹饰流变探微

云冈石窟忍冬纹、莲花纹、火焰纹纹饰流变探微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neysuckle Pattern, Lotus Pattern and Flame Pattern of
Yungang Grottoes
作者: 李宏刚[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云冈石窟;忍冬纹;莲花纹;火焰纹
摘要:云冈石窟纹饰是构建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整体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云冈石窟纹饰复杂多样,但仍然是吸纳、融会、整合了较多异域元素,又兼容丰富的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这种文化背景造就出一种中国纹饰文化中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归宿。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画; 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中小佛龛为最多 , 公共空间造型独特. 整座石窟外观庄严华丽 , 气魄宏大 , 雕工细腻.
2 石 窟 壁 画 中色 彩 装饰 美
云冈石窟费时近百年 , 用工难以数记. 参加开凿 的工匠来 自四面八方 , 有北凉等西域 国家的工匠 , 还有 当时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 的佛教徒都参加 了这一艺术杰作的创作. 云冈石窟的最主要的艺术价值就是创建 出区别于其他石窟文化 的“ 云冈风格”这种“ , 云冈风格 ” 印度艺术影响甚深 , 中国艺术 和印度艺术 的融 受 是 合体, 同时 , 印度的色彩和造型艺术 又受希腊艺术的影响较多 , 也就是说 , 云冈风格” 中国艺术与印度艺 “ 是 术 和希 腊艺术 有 机 的综 合体 . 以说云 冈石窟 的壁 画 色彩 的装 饰 美 是 一种 独 特 的装饰 美 体 系 , 两 大 文 明 所 是 古国艺术的结晶, 其色彩的独特美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从 云 冈石 窟 壁画 的制作 工序 和颜料 运 用上 谈 色彩 的装饰 美 . 过 资料 分 析 , 冈石 窟 壁 画制 作 一 般 是 通 云 先 整平 已开 凿好 的洞 窟岩 面 , 再在 岩面上 制作 壁面 , 即壁 画 的泥地 仗. 制作 地仗 的粉 土 和 掺加 的纤维 一般 就 地取材. 石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与现代所用颜料不同, 颜料一般采用一些矿物质和植物的桨汁制作而成 , 同时
ss c n wa e t rd o n a g go te r s o a tp oe to i a k he wo l fYu g n r to sfe c r r t cin.
Ke wo d : n a g g o te ;Yu g n tl ;c l rd c r t e b a t y r s Yu g n t s r o n a g s e oo e o ai e u y y v

北朝莲花纹装饰纹样的组合

北朝莲花纹装饰纹样的组合

北朝莲花纹装饰纹样的组合作者:闰琰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2期闫琰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青铜器和陶器的装饰上。

如1923年在河南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壶盖上装饰双层展瓣莲花,莲心中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鹤,莲瓣纹的造型与真实的莲瓣非常接近,这种以莲瓣作壶盖装饰的简练表现方式,是此时期比较典型的一种装饰方法。

由此可见莲花纹在我国很早就有,只是当时还远不如后来应用得广泛。

莲花纹得以丰富和发展,成为装饰纹样的主流,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主要是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印度佛教传人我国有很大关系。

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莲花纹作为佛教的重要装饰纹样,也随之兴盛。

莲花纹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佛教把莲花视作象征圣洁、吉祥的名物,有时亦作净土的象征。

北朝时期的莲花纹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向俯视的角度来表现,周围为均匀分布的莲瓣,莲瓣数量、层次和造型的变化也非常丰富。

北朝莲花纹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且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应用在石窟中,莲花纹可以说是与佛、菩萨形影不离的重要装饰题材。

莲花纹一般多位于石窟佛背光内侧、窟顶、窟壁、窟底等处。

如在佛像背光,一般最内层为莲花纹,外接坐佛、飞天、忍冬纹等不同纹饰;在窟顶中心,常见的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充满了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在窟壁上的莲花纹装饰带,主要以莲瓣连续排列为主。

莲花纹不仅装饰于佛教石窟寺院,还广泛装饰于壁画、藻井、柱础、砖瓦、石刻、瓷器、金工、彩画、刺绣、服饰、边饰、龛楣、华盖等装饰上。

与莲花纹同时在北朝广为应用的植物纹样还有忍冬纹,它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

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忍冬纹被大量应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

我们经常看到莲花纹与忍冬纹结合使用的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莲花纹常装饰在一个图案的中心位置,与连续性忍冬纹带组合应用,形式多样,变化丰富。

云冈石窟中的莲花图案

云冈石窟中的莲花图案

云冈石窟中的莲花图案妙雕工有显著特色仪态端庄气势跃然的佛像我一概都拍了下来,导致到了后来我分不清这个是啥那个又是啥了,反正长得都差不多。

凑合着看吧~~潜溪寺供主佛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在洞窟中的主佛雕像与南壁的大势至为龙门石窟中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座。

过了潜溪寺,路旁右侧的敞口石龛正壁上为一草书牌匾——“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为北宋道士陈抟所书。

陈抟乃一先后在武当山、华山修炼的仕途没落却得到帝王赏识的隐居奇人。

宾阳洞相传是从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与其号纯阳中各取末一字而得名,亦有向阳之义。

始开凿于北魏,却因宫廷内乱而停止工作,实际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南北两洞是由之后的隋唐朝完成的。

中洞供着释迦牟尼、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尊雕像。

洞顶为莲花盖,莲花周围为乐伎及“香音神”飞天——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

中洞外有一“禇遂良碑”,是唐太宗四子魏王泰为母亲文德皇后做的发愿文。

若是没记错的话,应该就是这一块《伊阙佛龛之碑》吧~这是步步生莲花·····传说佛祖身为王子时刚出生便能下地走路,七步而步步生莲。

最后其得道成佛,亦是坐在莲花宝座上。

在佛教中,常常能见到莲花的形象。

根据莲花花瓣的多少及花的形态大小是能判断出在佛学上的修养的。

宾阳北洞里有释迦牟尼出生时站在莲花座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像。

前往万佛洞,洞中有大小众佛15000尊。

该洞主尊阿弥陀佛,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说明他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该手势称“说法印”。

背后有54尊菩萨坐于莲花上,栩栩如生。

南北壁上有乐伎舞伎。

弟子。

南北壁上有高度为2厘米的小千佛浮雕,是龙门石窟中最小的雕像。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主佛梵名“卢舍那”。

龙门石窟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

龙门石窟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

龙门石窟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悠扬钟磬穿越千年时光,行走在龙门石窟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眼前的石窟造像犹如一尊尊亲临历史的长者,静伫在这里已有千载光阴。

他们承载历史的辉煌,诠释艺术的精湛,传递文化的大美,为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讲述着龙门石窟传承千年的璀璨文明,展示着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举世公认的国之瑰宝。

莲花作为佛教的圣物,在佛教中几乎无处不在。

在龙门石窟,随处可见的莲花雕刻,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将“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祖降生、步步生莲的佛传故事,也可以看到端坐莲花宝座、头戴莲花宝冠的菩萨和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像。

可以说,龙门石窟将莲花之美丽和圣洁用艺术的语言作了完美的解读。

莲花洞在佛教石窟寺艺术中,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

但像龙门石窟莲花洞里那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图案却是极为罕见的。

龙门石窟莲花洞凿于北魏时期的莲花洞中将莲花与造像衔接得美妙绝伦,其直径大有丈余,整个洞顶以莲花为宝盖,花心正圆,花态饱满丰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盛开的莲花这个盛开的莲花图案,有三个明显的层次:最凸起的第一层是饱含莲子的莲蓬;第二层是以莲蓬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的双层莲瓣。

双层莲瓣雕刻得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十分逼真;最外一层,则是为了烘托和映衬所雕刻的忍冬草花纹围成的图案,它同莲花浑然一体,使得整个窟顶成了佛国世界的凤荷莲池。

在莲花的周围还镌刻着六身飞天,她们头挽花髻,细腰长裙,天衣飘动,裙带当风的飞舞动作,与盛开的莲花动静相生,使这一既富丽又典雅的宝莲藻井顿时生机盎然,趣味良多。

宾阳中洞宾阳中洞窟顶为穹隆状,藻井中心是一朵精美的重瓣大莲花,莲花外围,环绕着飞行着8个不同形态的飞天,她们一边飞舞,一边奏乐,烘托出一派祥和热烈的气氛。

宾阳中洞在龙门宾阳中洞前壁第三层南侧的北魏皇后礼佛图浮雕中(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可以看到北向的第一位女供养人,手持三枝不同形态的莲花,做出即将插入面前侍女所持圆形浅口花器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从中国石窟寺研究现状出发,以云冈石窟装饰纹样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次云冈窟前考古发掘的相关文字及实物资料,通过调查和测绘,综合应用考古类型学、图像学、文献学等手法,概括总结莲花纹的图像来源及文化内涵。

同时以考古资料为依据追溯中国本土莲花纹应用的时间及样式,并随着佛教的传入融合异域莲花纹结构元素进行创新,而这种碰撞与交流在云冈早、中晚期开窟造像过程中形成风格迥异的造型特点及时代特征。

笔者以石窟中雕刻位置即窟顶、明窗、拱门、台座以及石窟壁面装饰带等位置为线索,分类考察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数量、结构、造型特点,进一步分析其类型、分期及时代特征,并总结云冈历史发展过程中莲花图案的分布状况及其造型变化,基本理清了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演化脉络,这有助于石窟分期讨论及年代确定。

云冈莲花装饰纹样以其造型样式大致分为三类,即窟顶、拱门、明窗及地面雕刻盛开的团状莲花;洞窟壁面以及柱基等处雕刻的莲花装饰带及覆莲边饰;莲花化生、束莲柱等组合图案。

其中石窟中团莲雕刻数量较多,造型丰富,在云冈早、中晚期工程中普遍存在且演变线索清晰,因此笔者将云冈石窟中的团莲纹进行类型学研究。

依据团莲中莲瓣的重叠与否、莲瓣内为单瓣或双瓣、花瓣造型及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团莲纹进行分型分式研究,理清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而帮助我们理顺洞窟之间的先后问题,并有助于对考古发现中带有莲花纹的遗迹遗物做出年代判断。

此外,笔者对云冈石窟莲花
装饰纹样的艺术源流做了深入探讨,认为云冈莲花纹吸收古希腊、印度、凉州、龟兹等佛教植物装饰元素,同时融汇了鲜卑、中原及南朝装饰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莲花纹样的平城模式,具有鲜明的异域及中原北方地域特色,其简洁朴拙、线条浑实的装饰风格,是异域莲花纹改梵为夏的转折期,曾一度成为我国北朝莲花装饰纹样的雕刻范式,并为后期中国莲花纹造型系统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这初步解决了云冈石窟莲花纹样的造型样式分类及艺术源流问题,填补了云冈研究的历史及艺术空白。

【关键词】:云冈石窟莲花艺术类型分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22;J522
【目录】:目录4-6Contents6-8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绪论11-161.1云冈石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11-141.1.1云冈石窟的研究背景111.1.2云冈石窟的研究现状11-141.2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14-161.2.1研究目的14-151.2.2研究方法15-16第二章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及考古发现16-212.1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16-192.1.1云冈石窟的历史地理环境16-172.1.2云冈石窟的人文历史沿革17-192.2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19-21第三章莲花纹图案的起源与内涵21-243.1莲花纹
之起源213.2莲花纹之内涵21-24第四章云冈石窟莲花纹分布现状调查及分期特点24-454.1云冈石窟莲花纹分布现状调查24-334.1.1台座中的莲花纹雕刻24-264.1.2装饰带中的莲花纹雕刻26-284.1.3方格中的莲花纹雕刻28-294.1.4窟顶中的莲花纹雕刻29-324.1.5拱门及明窗中的莲花纹雕刻32-334.2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造型及分期特点33-434.2.1台座中的莲花纹造型及分期特点33-354.2.2装饰带中的莲花纹造型及分期特点35-374.2.3方格中的莲花纹造型及分期特点37-394.2.4窟顶中的莲花纹造型及分期特点39-414.2.5拱门及明窗中的莲花纹造型及分期特点41-434.3本章总结43-45第五章云冈石窟团莲装饰纹样的类型学分析及年代分期45-565.1云冈石窟团莲纹雕刻统计45-515.2云冈石窟团莲装饰纹样的类型学分析51-545.3云冈石窟团莲装饰纹样的年代分期54-555.4本章总结55-56第六章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源流56-676.1早期本土莲花纹的发展及造型特点56-586.2西来与本土文化融合而成的云冈莲花装饰纹样风格58-606.3“平城模式”推动云冈莲花装饰艺术的蔓延60-666.3.1北朝时期莲花纹“平城模式”的推广60-616.3.2云冈莲花装饰艺术推动莲纹造型多样化趋势及多领域的广泛应用61-666.4本章总结66-67结语67-69参考文献69-70致谢70-7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2-7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