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2.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意义3.了解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历程和发展教学准备1.PPT课件及相关资料2.学生纸笔教学过程1. 引入•师生互动:教师在白板上写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这个课题,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和认识。
•引入主题: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2. 讲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经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时,大量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就业资源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人们离开农村向城市聚集的重要表现。
城市化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及诸多方面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一个海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沈阳路公寓、“十大铁道”、加快工业化等发展阶段后,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3. 情景模拟•在上海老街区、世博会等历史文化名胜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体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文化冲击。
4. 总结•通过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一流都市的发展过程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课堂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改变,并用文字及图片的形式制作一份调查报告。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添加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城市历史文化知识,并借鉴教材中的实地考察形式,走进各地的老街区、文化遗产、风景名胜等,体验和探索城市的魅力和变化。
结语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地考察探究城市化的意义、上海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在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寒亭中心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案执教人:陈宏才授课时间:2013年11月14日第二节课题: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目标:1、知道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开放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3、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收集深圳变迁的一些图片,制作幻灯片;2、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复习:1、安徽凤阳小岗村什么时候开始“大包干”的?2、小岗村的“大包干”有什么意义?二、新授:(一)导入1、欣赏视频歌曲《春天的故事》第一段,要求学生注意歌词中唱到的时间、地点、人物。
2、幻灯片出示部分歌词,提问:“一位老人”是谁?“中国南海边”是什么地方?3、幻灯片出示中国政区图,了解深圳的具体位置。
(二)、阅读理解1、阅读P60—P61课文,想一想,深圳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原因何在?2、汇报交流:(1)深圳以前是小渔村,现在是大都市,仅用了20年。
(播放深圳变迁的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深圳变化。
)(2)你还知道深圳的情况?介绍“经济特区”,学生齐读P60豆博士的话。
(3)深圳为什么能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出示“拓荒牛”幻灯片,感受拓荒牛精神。
(三)知识拓展1、出示其它几个经济特区的位置图,简单介绍其它四个经济特区。
2、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只用了20多年时间,对此你有何感想?三、课后作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发展情况四、再次欣赏《春天的故事》板书设计: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深圳:小渔村20年大都市拓荒牛精神: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从小渔村到大都市_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从小渔村到大都市_北师大版教材单元背景:本单元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旨在通过出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产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12课第二课时《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以一个在深圳长大,差不多投入深圳建设的女孩口吻,引出我国都市改革开放与深圳的进展,文章介绍了“经济特区”,介绍了往日的小渔村的情形,用图片展现了现在大都市深圳,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庞大变化,进一步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差不多十一二岁了,最喜爱上网查资料,差不多初步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然而还可不能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课前的调查,我发觉学生对改革开放往常的深圳一无所知,看来要让学生明白得深圳的变化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并不容易。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深圳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得深圳变化的要紧表现,明白得经济特区的含义,明白得改革开放的意义。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明白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劳付出。
3、进一步明白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预备:1、课前搜集有关深圳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2、视频:《伟大的历程——深圳巨变》;《春天的故事》。
教学活动及过程:活动一:感悟历史,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一组深圳的老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深圳的印象。
2.那么深圳现在又是个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想明白吗?播放视频,学生感受现在的深圳是什么模样的。
2019年(春)三年级品社下册《上海“亚古都”》教案 沪教版

2019年(春)三年级品社下册《上海“亚古都”》教案沪教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
(2)了解上海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和各省市共同发展。
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
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上海和全国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4.教学过程活动一:了解西藏1、目的要求:通过在地图上指认上海和西藏的位置,及对西藏的初步了解,引出课题,为“叶静老师的采访笔记”作铺垫。
2、预设时间:7分钟3、设计过程:师:你了解西藏吗?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西藏。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认西藏的位置。
教师媒体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
(配乐)揭示一半课题“亚古都”。
“亚古都”是一句藏语,猜猜是什么意思?揭示另一半课题“上海”。
再请学生指认上海的位置。
西藏和上海远隔千山万水,藏民们为什么说上海好呢?这其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来听一听“叶静老师的采访笔记”。
活动二:采访笔记1、目的要求:通过叶静老师的采访笔记,让学生了解为了祖国的需要,为学生、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叶老师远离亲人,克服种种困难,付出自己的一切。
2、预设时间:12分钟活动三:交流事迹1、目的要求:通过交流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冯艾、马骅的事迹,以及学生身边、家庭中支边支疆志愿者的故事,知道每个时代都有不怕艰苦、勇于创业的可敬的支边支疆志愿者。
2、预设时间:6分钟3、设计过程:A、叶老师的事迹让我们深深感动,我们上海有千千万万个叶老师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兄弟省市做贡献。
介绍支边支疆志愿者——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冯艾、马骅的事迹。
B、学生谈感想小结:每个时代都有不怕艰苦、勇于创业的可敬的支边支疆志愿者。
四、活动四:交流资料1、目的要求:通过交流上海和兄弟省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故事,知道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全国各地都有上海人勤劳的足迹。
上海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服务全国,融入全国。
2、预设时间:10分钟3、设计过程:A、师:如今上海和兄弟省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多了,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上海人志愿外地、服务全国的事例,一起来学习一下。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从小渔村到大都市_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背景:本单元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产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12课第二课时《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以一个在深圳长大,已经投入深圳建设的女孩口吻,引出我国城市改革开放与深圳的发展,文章介绍了“经济特区”,介绍了昔日的小渔村的情景,用图片展示了现在大都市深圳,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已经十一二岁了,最喜欢上网查资料,已经初步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但是还不会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课前的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一无所知,看来要让学生理解深圳的变化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并不容易。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深圳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深圳变化的主要表现,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苦付出。
3、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深圳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2、视频:《伟大的历程——深圳巨变》;《春天的故事》。
教学活动及过程:活动一:感悟历史,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一组深圳的老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深圳的印象。
2.那么深圳现在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播放视频,学生感受现在的深圳是什么样子的。
四年级上品社教案

四年级上品社教案第一单元风光无限的上海第一课“东方水都”的生活在第一节课上,我们住在水附近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是一座生活在水边的城市,了解上海市政标准,理解其含义。
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从地名、桥梁密度、河流数量、船舶运输等不同角度初步了解“水乡”的基本特征。
3.能认识到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傍水而居的特点对于上海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初步具有保护母亲河,保护水源的意识。
(这是)教学重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初步尝试从地名、桥梁密度、河道数量、船舶航运等不同角度认识“水乡”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到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临水居住的特点,对上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初步形成了保护母亲河和水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出示媒体,引出课题1.老师:(媒体先显示中国地图,然后显示上海的位置)谁能在这张中国地图上找到我们家乡上海的位置?2、学生指认并回答,师补充并适当板书:上海在我们祖国的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区域。
上海三面环水,北枕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浩瀚的东海。
内部则是黄浦江和苏州河静静地流淌。
(地图放大,出示相应位置)3.现在我们知道了上海的地理位置。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城市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被描述为“生活在水边”。
4.启发性话题:我们住在水附近二、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上海自然环境的特点1.老师:正因为如此,我们城市的城市标准也与水有关。
(媒体显示上海市标准)2。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上海市标准及其意义。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
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它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展示了灿烂辉煌的明天;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从小渔村到大都市_北师大版-最新学习文档

品德与社会《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背景:本单元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产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12课第二课时《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以一个在深圳长大,已经投入深圳建设的女孩口吻,引出我国城市改革开放与深圳的发展,文章介绍了“经济特区”,介绍了昔日的小渔村的情景,用图片展示了现在大都市深圳,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已经十一二岁了,最喜欢上网查资料,已经初步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但是还不会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课前的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一无所知,看来要让学生理解深圳的变化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并不容易。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深圳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深圳变化的主要表现,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苦付出。
3、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深圳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2、视频:《伟大的历程——深圳巨变》;《春天的故事》。
教学活动及过程:活动一:感悟历史,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一组深圳的老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深圳的印象。
2.那么深圳现在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播放视频,学生感受现在的深圳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园中班新上海滩教案 新上海滩教案

幼儿园中班新上海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了解新上海滩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上海滩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上海滩文化的好奇心。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难点:让学生理解上海滩故事中的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三、教学准备1. 故事书籍:准备多本新上海滩故事书籍,以便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电视等设备,以方便展示上海滩相关图片和。
3. 教具:准备上海滩相关的手工制品,如扇子、我国结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上海滩相关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上海滩的风景和文化。
2. 阅读故事:老师或学生自读新上海滩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3. 分角色表演:安排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制作手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制作相关手工制品,如扇子、我国结等。
5.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共享他们对新上海滩故事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延伸1. 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2.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上海滩相关的展览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上海滩文化。
3. 制定上海滩主题游戏:设计上海滩主题的游戏活动,如寻宝游戏、角色扮演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上海滩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于一些上海滩文化的特色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内容的呈现。
七、家长配合在课后,老师可以将相关的新上海滩绘本推荐给家长,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
家长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观上海滩相关的展览或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上海滩文化。
通过这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新上海滩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深圳,看蜕变——《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设计从化市城郊街东风小学刘慧玲走进深圳,看蜕变——《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主题一“春天的故事”第三个主题,本课属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题材的品德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以一个在深圳长大并已经投身深圳建设的女孩的话做引子,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了解深圳的蜕变。
老渔民作为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变化的其中一个见证,他和女孩的对话,还有课本里附上的和深圳有关的四幅图片,更向我们展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成为了经济特区的惊人奇迹。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使这些农村孩子能“走出去”了解大城市的机会不多。
六年级的学生,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对生活着的城市以外的城市充满着向往。
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了解,可能只局限于从电视上、电脑上或一些报刊读物上。
尽管他们一生下来就能享受祖国的“大好春天”,尽管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变化”中,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是什么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更谈不上主动去了解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历史了。
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改革开放政策和祖国成就的来自不易显得十分困难。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学习,我主要让学生立足于“变化”之上,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变化。
对于本课的一些抽象的概念,诸如:“拓荒牛”、“经济特区”……学生感到十分陌生,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引进大量的事例、图片资料、视频录像帮助学生理解。
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机会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设置情境,让其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的同时,深入了解深圳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辉煌,进一步加深民族自豪感。
上海风情主题的幼儿园教案

上海风情主题的幼儿园教案知乎专栏 | 上海风情主题的幼儿园教案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主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全面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上海作为中国著名的特色城市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
针对这一点,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份上海风情主题的幼儿园教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上海的特色文化。
二、教案概要1. 教案名称:《探索上海》2. 适用年龄:3-6岁儿童3. 主题目标:通过多元的活动和体验,让幼儿们了解上海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时间:5天三、教案内容第一天:上海在哪里?1. 通过地图和图片介绍上海的位置,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并指出上海所在的位置。
2. 制作简易的上海地图,引导幼儿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图标等装饰地图,标注上海市区的名称、主要河流和特色建筑。
3. 创设小组活动,让孩子们运用地图找寻上海的主要景点和地标,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天:上海的历史文化1. 呈现上海的历史图片和故事,让幼儿们了解上海的历史渊源。
2. 制作上海梅花石的手工艺品,让孩子们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讲解上海梅花石的由来和寓意。
3. 观看上海滩的老电影片段,介绍上海在20世纪初的繁华景象,引导孩子们畅想上海的过去和现在。
第三天:上海的民俗风情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上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灯笼节、扇面舞等,让孩子们了解上海的民俗特色。
2. 学习制作简易的上海灯笼或扇面,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上海传统文化的认知。
3. 进行集体扇面舞或灯笼节的模拟活动,增强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第四天:品味上海的美食1. 介绍上海的传统美食,如小笼包、生煎等,让孩子们对上海的特色美食有初步认识。
2. 进行小笼包和生煎的制作活动,引导幼儿亲自动手,体验制作上海美食的乐趣。
3. 通过品尝上海美食,培养幼儿们的味觉和饮食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饮食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案例分析

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案例分析近年来,上海滩穿越教育备受关注,许多幼儿园在教学实践中也积极探索和尝试这一教育模式。
在上海滩穿越教育中,每个教案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在游戏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一份上海滩穿越教案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上海滩穿越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第一部分:教案概况1.1 教案主题:《探索海洋世界》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了解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培养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3 教学内容:海洋动物简单认知、海洋环境认知、海洋资源初步理解1.4 教学资源:图片、玩具海洋动物、模拟海洋场景布置等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与实施2.1 教学活动安排通过观看海洋动物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海洋动物。
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模拟海洋环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幼儿用玩具海洋动物模拟海底探险,增强对海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2 教学过程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利用图片和简单语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海洋动物,让他们保持好奇心。
在集体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模拟海洋环境,让他们体验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培养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海底探险游戏中,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学习海洋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效果评价3.1 教学效果幼儿在本次课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幼儿初步认识了各种海洋动物,对海洋的好奇心得到了增强,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知识。
幼儿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相互帮助,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增加海洋知识的引入,让幼儿更系统地了解海洋生物、环境和资源。
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一堂《探索海洋世界》的上海滩穿越教案,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加了对海洋的认知和热爱,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索欲。
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设计与实施一、概述幼儿园教育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幼儿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幼儿园教育中,穿越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幼儿综合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就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探讨。
二、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设计1. 目标确定在设计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幼儿在本次课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例如对上海滩的认知、海洋生物的了解、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2. 内容选择教案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在上海滩穿越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海洋、海滩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海洋动物的图片、海浪声音的录音等,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上海滩。
3. 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是整个教案设计的关键。
在穿越教学中,可以设置扮演海洋动物的游戏、模拟捡拾垃圾的环保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使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因玩中乐,因乐中学。
4. 资源准备教案设计之前,还需要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
包括海滩图片、玩具海洋动物、沙滩工具等,这些资源能够为幼儿提供直观的感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上海滩。
5. 思维拓展教案设计要注意拓展幼儿的思维。
通过问题引导、游戏设计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和体验。
三、幼儿园上海滩穿越教案实施1. 兴趣引导在实施教案时,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幼儿产生对上海滩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视瓶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实地体验教学实施中,要充分利用上海滩的实地环境进行教学实践。
带领幼儿亲身感受海浪的声音、沙滩的触感,让他们从实践中收获知识和情感。
3. 团队合作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幼儿共同合作完成某个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体验上海滩穿越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七课: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七课:从小渔村到大上海7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学目标1.认识上海的市花、市标,了解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2.初步了解上海依托港口,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港口的发展对上海城市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材说明本课从港口发展的角度,简明地描绘了上海数百年的历史,以及它拥有的灿烂的明天。
全课由“交流会”、“历史坊”和“新视窗”三个块面构成,分别说明、展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和“上海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理解上海港发展历史的基础。
第二部分“上海港的发展”是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上海港的明天”为扩展内容。
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交流会”):教材中有一幅学生交流图,文字为两段:先是形象地比喻了上海的地理位置,再是提出交流目标。
关于上海的地理位置,本单元第5课已经涉及,这里在复习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上海地理位置的好处,这就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前后联系;同时也揭示上海飞速发展在地理优势方面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历史坊”):这部分内容由“历史发展概述”、“上海的简称与市标介绍”和“上海港的巨变”三部分组成。
概述”配了一幅“渔村”图,这不是700年前小渔村的实景图,只是借用来说明上海曾是一个渔村。
“概述”把上海的发展说得十分简洁:上海从“不起眼的小渔村”到“国际知名的大都市”,这是一个发展的轨迹;“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逐步发展”,说明了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此外,还有公元1291年、公元1843年这两个对上海发展至关重要的年份:一是建县时间,二是对外通商口岸建立的时间。
“上海的简称与市标介绍”,也是从“渔村”背景引入:因为过去的上海人以捕鱼为生,于是就有了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因为航运活动离不开船,沙船作为上海港的重要船只便应运而生,由此大大促进了上海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2.理解小渔村如何成长为大城市上海;
3.学习如何使用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城市发展。
二、教学内容
1.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2.上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3.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现状。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通过一幅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小渔村如何发展为大城市。
第二步:讲解
1.讲解上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介绍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现状,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第三步:分组活动
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小组展示的形
式呈现;
2.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呈现方式,如演讲、PPT、海报等。
第四步:讨论
1.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第五步:总结
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导入、讲解、分组活动、讨论、总结等。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
1.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参与度。
六、拓展延伸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并了解其他城市的发展历程,并进行比较分析;
2.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一份小册子,总结所学知识并记录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说课稿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说课稿从小渔村到大上海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小渔村到大上海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概述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上海一家人”中的第三篇课文,通过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繁荣的大上海的教学,突出上海依托海港,联通全国和世界这一特点。
教材从港口发展的角度,简明地描绘了上海数百年的历史,以及它拥有的灿烂的明天。
全课由“交流会”、“历史坊”和“新视窗”三个块面构成,分别说明、展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和“上海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理解上海港发展历史的基础。
第二部分“上海港的发展”是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上海港的明天”为扩展内容。
二、教学策略教学时拟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方法,即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着手,了解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上海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好处,再回顾上海从小渔村发展到大上海的大概过程,最后通过现在上海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港口的发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1、认识上海的市花、市标,了解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2、初步了解上海依托港口,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港口的发展对上海城市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知道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听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上海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上海”。
1、在前面《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的课文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上海在中国版图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看媒体,谁上来指一指?那谁能用方位准确地说一说?上海在中国版图的东部。
出示上海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上海附近有长江,东海这两大水域。
树立新意识,建构新课堂 从《小渔村变大城市》教学案例谈起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树立新意识构建新课堂-----从《小渔村变大城市》教学案例谈起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努力改变当前综合社会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意识,构建新课堂。
本文将以《小渔村变大城市》教学案例为例,阐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应树立主体意识、问题意识、综合意识、方法意识和评判意识,努力构建《历史与社会》新课堂。
一、树立主体意识现代主体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
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忽视乃至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状况还比较严重,有的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至于效果如何,学生反映怎样,那就顾不得了;还有的老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且都是浅层次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而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学中必须要有主体意识,还学生课堂主人之地位。
《小渔村变大城市》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采用了“感悟身边、揭示课题;联系阅读、主动提问;互动解决、综合联系;自评互判、深化主题”的学教模式,努力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请看教师是怎样在导入的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师:同学们,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热爱自己的学校,当然也了解自己家庭和学校的过去,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或自己的学校,并说说她的过去呢?生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我的家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组成。
我的家是一个有200多平方的套房,我家有电脑、空调等现代化设置,但听我爷爷说,我的家原在农村,家庭比较穷,这些年来,我家富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我感到很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案
7、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教材概述
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上海一家人”中的第三篇课文,通过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繁荣的大上海的教学,突出上海依托海港,联通全国和世界这一特点。
教材从港口发展的角度,简明地描绘了上海数百年的历史,以及它拥有的灿烂的明天。
全课由“交流会”、“历史坊”和“新视窗”三个块面构成,分别说明、展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和“上海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理解上海港发展历史的基础。
第二部分“上海港的发展”是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上海港的明天”为扩展内容。
教学策略
教学时拟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方法,即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着手,了解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上海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好处,再回顾上海从小渔村发展到大上海的大概过程,最后通过现在上海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港口的发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上海的市花、市标,了解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2、初步了解上海依托港口,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