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花鸟画(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是继《花鸟画(一)》的学习成果之上继续深入学习花鸟画中鸟的表现方法的中国画学习课程。中国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卉、竹石和禽鸟,广义上讲还包括走兽、水族等。画家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对禽鸟要求是“活泼灵动”。花鸟画要形神兼备。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情趣。
(播放麻雀各种姿态的图片)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概括国画表现麻雀及其它种类鸟的方法。
在画时,我们可以把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理解为两个椭圆形。
两个椭圆形的距离的远近就会改变鸟儿的形象。
播放课件:谁的脚?猫头鹰、仙鹤、天鹅……
谁的身体?老鹰、翠鸟、鹈鹕……
谁的尾巴?孔雀、喜鹊、鹦鹉……
学生看图分析麻雀特征: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第14课花鸟画(二)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学习中国花鸟画中表现鸟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创作一幅鸟类题材的花鸟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用中国画技法概括地表现麻雀、猫头鹰等鸟类的动态特点。
◆本课教学难点:
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学生看教师演示学习国画麻雀画法。
直观学习,使学生少走弯路,快捷地学会规范的国画技法。
师生体验
利用多媒体手段,改变麻雀的身体的色彩,变化出其造型近似、色彩不同的鸟类,以此增加学生在创作中的情趣。
小组讨论,为这些小鸟,设想一个美丽的情境。
小组反馈。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艺术实践
PPT深入的分析画面,教师引领学生感悟花鸟画创作的乐趣。
(二)参考书目
孙其峰.中国画技法花鸟.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编者:国光)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大体抓住物象特征,学生对于中国画笔、墨、水、宣纸之间产生的微妙变化和偶然效果有初步的体验。对于中侧锋用笔、墨分五色等笔墨技巧能够基本掌握。
要想创作花鸟画,学生需要学习鸟的相关知识,观察它们的共性与差别。比如:了解鸟的外形特点、表现技法以及鸟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教学中要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抓住重点问题解决创作中的困难。
体验感悟、探究鸟的结构。
观察表现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根据书中的步骤图,自己试着画一画麻雀,看看会有哪些问题?
学生尝试着画一画,发现学习中的困难。
⒈墨色与水分的控制上掌握不好。
⒉缺乏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绘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解决。
欣赏分析
利用活动教具,发现动态基本规律。
教师在每个小组发一个鸟的活动造型,请学生观察并摆出鸟的各种动态。
据史书记载,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到了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
宋代《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中,有三十位花鸟画家近二千件作品,所画花卉品种达二万余种。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
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其花与鸟的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此后,“四任”尤其是任颐,又加以弘扬发展,使得花鸟画在清末出现了一次小的高潮。
在现代画坛,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出现,亦独成高峰。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风格类型,齐白石则画了许多前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如虾、老鼠、蚊子、苍蝇等等,其造诣令后人却步。而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均以造型与笔墨的独特占据了各自应有的地位,拓展了花鸟画创作的新思路。
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感悟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学习用笔墨概括表现鸟类的动态特点。
⒉教学难点: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陈宏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活动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自然界的精灵,也是许多画家喜爱创作的主题。在他们的笔下,抒发的是人与自然所追求的和谐与美。
本课以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三个版面,31页呈现给学生们的是林风眠创作的《猫头鹰》和崔子范创作的《芙蓉翠鸟》,在本页左下方的《鸟的外形动态示例》给学生展示了中国画中“鸟不离卵”的画鸟的窍门,即在鸟的造型中让它们的身体始终保持为椭圆形,就会有七分的相像。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造型时,我们不妨让学生用手在图片上勾画一下,使鸟的结构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①用羊毫笔调好赭墨(赭石加墨),一笔点出头,二笔点出身子。
②在身子左右侧锋画出飞动的双翅。
③用淡墨侧锋勾画胸腹。
④用浓墨干一些的中锋点出身上的斑点、并画出嘴、飞羽和尾巴。
⑶运用教具拼摆指导构图。
⑷用顺口溜总结画麻雀的的步骤。
分析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欣赏、分析作品,体验形式美。
欣赏画家作品,分析画家技法。
学生在摆弄模型鸟,观察体会鸟头与身体、翅膀与尾部的动态变化。尤其是鸟的头和身体像两个大小不等的卵形,而两个卵形的不同位置关系就表现了鸟不同的朝向与动态。
利用活动教具,使学生直观了解鸟的动态变化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探究新知
结合学生的练笔习作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
侧面的麻雀笔墨技法,干湿浓淡及动态变化。
看教师示范,学习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和中国画颜色来表现麻雀,学习画麻雀顺口溜:
褐墨点头部,
接着画身翅。
浓墨点嘴眼,
淡墨勾胸腹。
飞羽有变化,
背斑趁湿点。
浓墨勾劲爪,
灵动麻雀成。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画面的分析,培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艺术实践
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和毛笔等中国画用具临摹或创作一幅花鸟画。
学生欣赏PPT影片思考:影片带给你什么感受?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花鸟画》。
学生欣赏影片,感受鸟语花香的优美情境。
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通过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鸟的结构和外形特点。
想一想:鸟的基本结构和外形有哪几部分?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交流鸟的外形结构,有头部、身体、翅膀、尾部、爪子。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进行艺术实践:
尝试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一幅花鸟画作品,可以临摹也可以创作。
尝试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一幅花鸟画作品。
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临摹或创作进行学习。
展示评价
作业展示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
评价点:笔墨是否变化、表达美好情感、构思是否巧妙。
学生自我评价,对比以往的作品分析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与大师的作品比一比,你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学生在四年级曾接触过《画水果》、《娇艳的花》、《用彩墨画鸟》,而本课是学习用传统技法表现鸟的第一节课,为了分散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把本课教学安排成两节课进行,第一节课学习麻雀、猫头鹰等鸟的表现方法,第二节重点学习多种鸟与花卉的协调组合。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最早的“花鸟”或许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一定关系。
学习掌握鸟类身体结构的表现方法。
根据图片分析不同鸟类特征:猫头鹰爪子锋利、仙鹤脖子长,老鹰嘴像钩子、鹈鹕的嘴大等。
分析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进一步深化麻雀形态特征并拓展其他鸟儿的形象。
欣赏分析探究新知
欣赏、深化、认知
⒈欣赏画家的作品,提出问题:
⑴艺术家是怎样作画的?
⑵运用了哪些技法?
教师边讲边演示麻雀的画法:
刚才我们聆听了大自然中的花鸟世界。
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国画中的花鸟世界,去感受它的鸟语花香!
出示课题:花鸟画
学生欣赏鸟鸣声、流水声,感悟声音带来的美好想象。
我听到了许多鸟鸣的声音。
我听到了泉水叮咚叮咚的声音。
我仿佛看到了树枝上绽放出了花儿……
播放自然界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表现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说说你知道的和平日生活中观察到的麻雀都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当中大胆创作,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及笔墨技法的运用。
可以独立完成一幅表现鸟的作品,也可以结合上节课创作的花卉进行组合表现。
教师适当引导突破,充分体现教师的辅导作用。
展示评价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笔墨技法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审美能力。
拓展延伸
欣赏中国名家其他的花鸟作品,从作品中发现技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下课自己尝试与探究。
学生观看并思考。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五、教学建议
本课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写意创作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通过笔墨游戏抒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及Biblioteka Baidu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感悟花鸟画的意境美。
技能:学习中国花鸟画中鸟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与尝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探究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有情趣的花鸟画作品。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抒发情感、展现个性。
拓展延伸
欣赏徐悲鸿的《逆风》。
画面中的小麻雀在风雨中奋力的向前飞着。你从哪里看出猛烈的狂风呢?
教师介绍画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体会花鸟画缘物寄情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花鸟画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体会国画传达的人文精神,深入理解中国画。
32页用了整版图文并貌地展现了猫头鹰的画法的全过程,并在小知识的版块中介绍了中国画技法之一的破墨法。“思考与讨论”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指导,对比自然中的鸟与画家笔下的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看一看画家是怎样用笔墨来表现鸟的?讨论怎样构思画面更显得有情趣……第33页由优秀学生作业和“艺术实践”及“评一评”三部分组成,“艺术实践”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创作方向——用学习到的中国画技法画一幅猫头鹰或其它鸟类的小品画,注意鸟在画中的位置和墨色的变化。学生作品“评一评”的环节中让学生用所新知来评价,既是对重难点的回顾,也是对自己所得的检阅。
设计二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诸齐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整理好用具。
安排摆放用具。
稳定情绪、做好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聆听花鸟世界。
老师用录音记录了美妙的大自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好像看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有鸟鸣和水声的音频。
你们想去郊外游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吗?
本课是继《花鸟画(一)》的学习成果之上继续深入学习花鸟画中鸟的表现方法的中国画学习课程。中国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卉、竹石和禽鸟,广义上讲还包括走兽、水族等。画家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对禽鸟要求是“活泼灵动”。花鸟画要形神兼备。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情趣。
(播放麻雀各种姿态的图片)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概括国画表现麻雀及其它种类鸟的方法。
在画时,我们可以把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理解为两个椭圆形。
两个椭圆形的距离的远近就会改变鸟儿的形象。
播放课件:谁的脚?猫头鹰、仙鹤、天鹅……
谁的身体?老鹰、翠鸟、鹈鹕……
谁的尾巴?孔雀、喜鹊、鹦鹉……
学生看图分析麻雀特征: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第14课花鸟画(二)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学习中国花鸟画中表现鸟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创作一幅鸟类题材的花鸟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用中国画技法概括地表现麻雀、猫头鹰等鸟类的动态特点。
◆本课教学难点:
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学生看教师演示学习国画麻雀画法。
直观学习,使学生少走弯路,快捷地学会规范的国画技法。
师生体验
利用多媒体手段,改变麻雀的身体的色彩,变化出其造型近似、色彩不同的鸟类,以此增加学生在创作中的情趣。
小组讨论,为这些小鸟,设想一个美丽的情境。
小组反馈。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艺术实践
PPT深入的分析画面,教师引领学生感悟花鸟画创作的乐趣。
(二)参考书目
孙其峰.中国画技法花鸟.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编者:国光)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大体抓住物象特征,学生对于中国画笔、墨、水、宣纸之间产生的微妙变化和偶然效果有初步的体验。对于中侧锋用笔、墨分五色等笔墨技巧能够基本掌握。
要想创作花鸟画,学生需要学习鸟的相关知识,观察它们的共性与差别。比如:了解鸟的外形特点、表现技法以及鸟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教学中要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抓住重点问题解决创作中的困难。
体验感悟、探究鸟的结构。
观察表现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根据书中的步骤图,自己试着画一画麻雀,看看会有哪些问题?
学生尝试着画一画,发现学习中的困难。
⒈墨色与水分的控制上掌握不好。
⒉缺乏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绘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解决。
欣赏分析
利用活动教具,发现动态基本规律。
教师在每个小组发一个鸟的活动造型,请学生观察并摆出鸟的各种动态。
据史书记载,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到了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
宋代《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中,有三十位花鸟画家近二千件作品,所画花卉品种达二万余种。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
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其花与鸟的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此后,“四任”尤其是任颐,又加以弘扬发展,使得花鸟画在清末出现了一次小的高潮。
在现代画坛,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出现,亦独成高峰。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风格类型,齐白石则画了许多前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如虾、老鼠、蚊子、苍蝇等等,其造诣令后人却步。而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均以造型与笔墨的独特占据了各自应有的地位,拓展了花鸟画创作的新思路。
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感悟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学习用笔墨概括表现鸟类的动态特点。
⒉教学难点: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陈宏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活动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自然界的精灵,也是许多画家喜爱创作的主题。在他们的笔下,抒发的是人与自然所追求的和谐与美。
本课以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三个版面,31页呈现给学生们的是林风眠创作的《猫头鹰》和崔子范创作的《芙蓉翠鸟》,在本页左下方的《鸟的外形动态示例》给学生展示了中国画中“鸟不离卵”的画鸟的窍门,即在鸟的造型中让它们的身体始终保持为椭圆形,就会有七分的相像。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造型时,我们不妨让学生用手在图片上勾画一下,使鸟的结构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①用羊毫笔调好赭墨(赭石加墨),一笔点出头,二笔点出身子。
②在身子左右侧锋画出飞动的双翅。
③用淡墨侧锋勾画胸腹。
④用浓墨干一些的中锋点出身上的斑点、并画出嘴、飞羽和尾巴。
⑶运用教具拼摆指导构图。
⑷用顺口溜总结画麻雀的的步骤。
分析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欣赏、分析作品,体验形式美。
欣赏画家作品,分析画家技法。
学生在摆弄模型鸟,观察体会鸟头与身体、翅膀与尾部的动态变化。尤其是鸟的头和身体像两个大小不等的卵形,而两个卵形的不同位置关系就表现了鸟不同的朝向与动态。
利用活动教具,使学生直观了解鸟的动态变化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探究新知
结合学生的练笔习作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
侧面的麻雀笔墨技法,干湿浓淡及动态变化。
看教师示范,学习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和中国画颜色来表现麻雀,学习画麻雀顺口溜:
褐墨点头部,
接着画身翅。
浓墨点嘴眼,
淡墨勾胸腹。
飞羽有变化,
背斑趁湿点。
浓墨勾劲爪,
灵动麻雀成。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画面的分析,培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艺术实践
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和毛笔等中国画用具临摹或创作一幅花鸟画。
学生欣赏PPT影片思考:影片带给你什么感受?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花鸟画》。
学生欣赏影片,感受鸟语花香的优美情境。
创设“引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通过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鸟的结构和外形特点。
想一想:鸟的基本结构和外形有哪几部分?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交流鸟的外形结构,有头部、身体、翅膀、尾部、爪子。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进行艺术实践:
尝试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一幅花鸟画作品,可以临摹也可以创作。
尝试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表现一幅花鸟画作品。
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临摹或创作进行学习。
展示评价
作业展示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
评价点:笔墨是否变化、表达美好情感、构思是否巧妙。
学生自我评价,对比以往的作品分析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与大师的作品比一比,你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学生在四年级曾接触过《画水果》、《娇艳的花》、《用彩墨画鸟》,而本课是学习用传统技法表现鸟的第一节课,为了分散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把本课教学安排成两节课进行,第一节课学习麻雀、猫头鹰等鸟的表现方法,第二节重点学习多种鸟与花卉的协调组合。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最早的“花鸟”或许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一定关系。
学习掌握鸟类身体结构的表现方法。
根据图片分析不同鸟类特征:猫头鹰爪子锋利、仙鹤脖子长,老鹰嘴像钩子、鹈鹕的嘴大等。
分析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进一步深化麻雀形态特征并拓展其他鸟儿的形象。
欣赏分析探究新知
欣赏、深化、认知
⒈欣赏画家的作品,提出问题:
⑴艺术家是怎样作画的?
⑵运用了哪些技法?
教师边讲边演示麻雀的画法:
刚才我们聆听了大自然中的花鸟世界。
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国画中的花鸟世界,去感受它的鸟语花香!
出示课题:花鸟画
学生欣赏鸟鸣声、流水声,感悟声音带来的美好想象。
我听到了许多鸟鸣的声音。
我听到了泉水叮咚叮咚的声音。
我仿佛看到了树枝上绽放出了花儿……
播放自然界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表现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说说你知道的和平日生活中观察到的麻雀都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当中大胆创作,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及笔墨技法的运用。
可以独立完成一幅表现鸟的作品,也可以结合上节课创作的花卉进行组合表现。
教师适当引导突破,充分体现教师的辅导作用。
展示评价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笔墨技法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审美能力。
拓展延伸
欣赏中国名家其他的花鸟作品,从作品中发现技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下课自己尝试与探究。
学生观看并思考。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五、教学建议
本课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写意创作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通过笔墨游戏抒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及Biblioteka Baidu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感悟花鸟画的意境美。
技能:学习中国花鸟画中鸟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与尝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探究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有情趣的花鸟画作品。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抒发情感、展现个性。
拓展延伸
欣赏徐悲鸿的《逆风》。
画面中的小麻雀在风雨中奋力的向前飞着。你从哪里看出猛烈的狂风呢?
教师介绍画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体会花鸟画缘物寄情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花鸟画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体会国画传达的人文精神,深入理解中国画。
32页用了整版图文并貌地展现了猫头鹰的画法的全过程,并在小知识的版块中介绍了中国画技法之一的破墨法。“思考与讨论”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指导,对比自然中的鸟与画家笔下的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看一看画家是怎样用笔墨来表现鸟的?讨论怎样构思画面更显得有情趣……第33页由优秀学生作业和“艺术实践”及“评一评”三部分组成,“艺术实践”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创作方向——用学习到的中国画技法画一幅猫头鹰或其它鸟类的小品画,注意鸟在画中的位置和墨色的变化。学生作品“评一评”的环节中让学生用所新知来评价,既是对重难点的回顾,也是对自己所得的检阅。
设计二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诸齐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整理好用具。
安排摆放用具。
稳定情绪、做好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聆听花鸟世界。
老师用录音记录了美妙的大自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好像看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有鸟鸣和水声的音频。
你们想去郊外游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