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任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任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大学生思想任务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具体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这主要有两大过程:一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二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真正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从而做到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其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二是中国当时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需要;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它在发展中的具体形态,只能是具体化了的具体理论。

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说,这种理论形态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同于欧美各国,也不同于俄国。

因此,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如何在中国具体运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迫切任务。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必然性机电学院机电05(1)班:杨钟成学号05024040139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穿越历史的迷雾,时而凯歌前进,时而曲折行进,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历史的大道上发展。

在潮起潮落的历史变幻、格局变化中,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吸取了新鲜和活力,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保持了自身的生机与先进,推动了整个世界的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

特别是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重重思想枷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犹如明亮的宝珠,光辉四射,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密切关联,构成一个既继承又发展的科学真理的整体,辩证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按照马克思理论,在落后的封建制度或无产阶级不强大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并用此使中国正走向富强繁荣之路。

因此说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成功的事实,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课题,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理论体系。

所谓时代,即生成着的历史和变动着的存在;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之适应时代变化,符合时代要求、回答时代问题,不因时代发展而丧失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命题潜在地包含着三个逻辑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马克思曾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特定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时代面对的问题而创立的思想观点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是以蒸汽机为核心标志的工业时代。

一方面,工业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时代,它把人从传统社会的中解放出来,使社会劳动里蕴藏着的生产力开始式的跃进,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P277)另一方面,工业也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矛盾,一个崭新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即无产阶级开始出现,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在此起彼伏的经济危机中,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贫富严重分化、对立极度紧张。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此情境下走入了的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现代,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2](P719)通过考察,他们指出,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则证明无产阶级将成为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仅仅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文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公式那样普遍地、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国家。

它作为一种产生于l9世纪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概念和范畴、观点和原理主要体现西方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想在中国发生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化,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根据自己的实践要求,对其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和取舍,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如何在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实际国情和革命实践创立了列宁主义,领导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既不同于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的欧洲.也不同于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

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俄国的模式来进行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

毛泽东曾说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在中国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

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性是其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具有科学的研究对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存在着普遍联系,并有自已内在的规律性,即一个生生不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从联系的、运动的、事物的生成和灭亡的过程来考察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最新资料推荐…………………………………………………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意义

辉煌成就。 三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中国 化 的 历 史 性 意 义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中国化的不蹲发展 是对其 理论与 实践 的进 步 深 化 和 发 展

从1 8 4 o年鸦片战争 到 1 9 4 9年新 中国的建立 ,中国近代 史是一部屈 辱史 ,更是一部奋 斗探 索史。从洋务 运动到戊 戌变法 ,再 到辛亥 革命 , 历史证明了封建地 主阶级 的改革 。资产阶级的改 良与革命都不 能拯救 中 国人民于水火之中。1 9 1 5 年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传 人中国 , 之 后在其指导下 ,中国人民的希望 之星—— 中国共产党诞 生了。中国共产 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 。夺取 了政权 ,并通 过社会 主义 建设 ,最终建立了真正意义上 的人 民当家作主 的社会主义 国家 。从此 , 中国人 民站起来了 。历史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 中国革命 和社 会主义建设 不断取得成功的 “ 指向标 ” 。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现 实发展 的需要 邓小平 同志指 出,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 ,而且是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只有与我们 现实和 国情相 结合 的马克思 主义才是 真正意义上 的马克思主义。从小平同志 的话语 中,我 们 能够明白 ,马克思 主义不能仅仅作为理论来学习 ,更要与现代 化建设 结合。中国百年近现代历史郑重 的告诉我们 ,我们只有把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 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 , 我们 才能取得革 命和建设 的伟 大胜 利 ;“ 本 本主义” 、“ 教条 主义 ” 都将 以失 败而告 终。 以史 为鉴 ,当代 的社 会主 义建设也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情相结合 ,才 门科学 的理论 ,需要与时俱进 。如何才能 让马克思 主 义有效服务于我们 的现实 ,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效 推进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关键在 于我们 如何 认识 、理解 和应 用理论 。毛泽 东 曾提 出 “ 以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为 中心” 。江泽民同志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 ,在党 的十 五大上提 出 “ 一个 中心 、三个着 眼于” ,继 续深化 和发展 马克思 主 义 。江泽 民同志论述 迎接 党的 十六大 的思 想理 论准 备工作 时 指 出,要 “ 以实 际问题为 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指导着 中国的 建设 、发展;反过来 ,我们 的实践也在不 断发展着马克思 主义。 ( 二 )马 克思主 义中国化对 于中国的 未来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伟大的苏联社 会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指 出: “ 没有革命 的理论 ,就不 会有 革命 的运动。 ” ∞ 俄 国十月革命为 中国送来 了马克思主义 ,在其影响 下 中国共产党于 1 9 2 1 年 成立 ,从此 开始 了它的伟大 实践 历程 。通 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 ,新 中国于 1 9 4 9年 成立 ,揭开 了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 新过程。1 9 7 8 年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开启 了改革 开放 的伟大历程 ,三 十年的 改革开放我们取得 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总值连年翻番 ,人 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升 ,中华 民族 的民族 形象 的不断 上升 ,所 以的成就都 证明 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应 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历程 。历 史 的实践证 明了我们 的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没有马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深入 、发展 ,我们就会走弯路 ,甚至迷失方 向。坚持马 克思 主义 的指导 ,对 于中国当下和未来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三)马克思主 义理论 的中国化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江泽 民在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 级 的先进代 表 , 党 的先进 性建设 必须提 现与时俱 进 、实事求 是 的精 神 ,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胡 锦涛指 出 :“ 我们党 在八十 多年 的奋斗 历程 中积累的一条 根本 经验 ,就是要不 断根据发展变化着 的实际情 况和 时代条件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 ,不断开 拓党和人 民事业前进的道路。 ”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时俱进 ,非一 成不变 , 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 中国化发展事关我们党能否真正代表人 民、成为人民 的公仆 ,能否切实 的带领中国社会走 向强大 、走向富强 ,因此 ,积极地推进马 克思主义理 论 中国化 的发展事关我党先进性建设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 的过程 ,同时也是我们 不 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创新 的过 程 ;马克思 主 义理论 的中国化 的历史亦是 中国共产党人 的探索史 。不 管是在过 去,今 天, 还是未来我们 的社会 主义建设都 不能脱 离马克 思主义理 论的指 导 ; 我们党 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也不 能脱离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指导 。矢 志不 渝 的坚持 马克主义理论 的指导地 位 ,积极 主动地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 中国的继续 发展 ,是我们 总结 历史 、针对 现实和 面向未来 的必然选 择 。 ( 作者 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 党校 )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具有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兴起、人类思想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优秀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从而可见马克思主义即使是在当代也是很有适用性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西欧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后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

但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②工人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们还不成熟,尚不能把机器同利用机器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区分开来。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促使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工人阶级的人数得到迅速增加,并且逐步认识到联合起来的必要性。

工人阶级的组织性、觉悟性和战斗性也得到迅速提高,他们开始组织工会进行罢工,但是大都被资产阶级残酷地镇压了,因为无产阶级在实践上仍然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在思想方面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条件。

(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于在当代的适应性,我认为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论述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端的正确道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并把哲学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它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飞跃,使之成为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青年 与社会 2015年10月上 g28期总g610期
浅谈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的必然 性和重要性
施 辰 烨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湖北 武汉 437200)
【摘 要 】从抗 日战争 中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命题 的提 出;诠释 了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就是 中国把 马克思主 义基本 原理 和 中国 国情 、历 史、文化结合起 来 ,从而得 出适合 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 义革命 和建设道路 。 以 “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成果 , 构建 出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确定 了马克 思主 义中国化 的重要性 。
一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命题 的提 出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这 一科学命题 最先提 出始于抗 日 战争时期 ,在 1938年 10月 14日 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 上 ,毛 泽东所作 的政治报告 《论新 阶段 》中 明确提 出了 “使 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具 体化 ,使之在 其 每一个 表现 中带 着必 须有 的 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 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 为全党 亟待 了解并亟须解 决的问题 ”。1956年 9月 ,毛泽 东同参加 党的第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 的拉丁美洲一些共产党 的代 表谈话 时 ,指出 了我们党在抗 日战争时期才真正提 出了 “马克思主 义中 国化 ”的科学命题 ,才 “真正找到 了把 马克思 列宁主义 的普遍真理和 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的道路 ”。
马克思主 义是科学 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是指导无产 阶级 革命 不断走 向胜利 的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引导着伟 大的中国革命 ,因为 “没有革命 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 的运动 ”, 但 是 ,任何 国家都有 自己的历史特点和 民族特色 ,如果不考 虑到 中国革命 的历 史特点和 民族特色 ,马克思 主义再 怎么科 学也会无济于事 ,故 而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 中国的革命 实 际相结 合 即实 现 中国化 ,并且转化 为 中国化 的马 克思主义 , 才能正确指导 中国的革 命实践 ,这不断为 中国的革命实 践所 证实 。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学习中心:学号:姓名:专业层次:专升本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必然过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和应用中创新出新理论,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把带有西方文化印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开创伟大事业并不断推向前进,绝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1]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2]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并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只有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一直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量成果。

但是,这种研究热潮中尚存在着种种需要澄清或克服的问题。

相对于其成就而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未来发展,甚至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问题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一)从国际形势看,需要回应当代世界大变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敢于直面时代新问题,并在应对过程中,寻求和把握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新的契机。

中国共产党人既然在指导思想上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回应上述挑战。

(二)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不断开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

这里的一个重要路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结过去的基本经验,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探寻新形势下的治党、安民、兴国之道。

(三)从马克思主义自身价值看,马克思主义需要在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实践中向前发展时代会继续向前发展。

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会继续向前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无疑会在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实践中向前发展。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使之不断与时俱进,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性质的误解1、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视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推荐下载】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推荐下载】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键入文字]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民族的形式,使之中国化,这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其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二是中国当时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需要;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成绩:《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王建敏院系:应用英语学院英语(国际贸易)班级:09级2班学号:090440239姓名:杨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国际上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论调,即“马克思主义缺乏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并由此得出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生根发芽到根深叶茂,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百般阻挠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稳定的后盾或者说信仰支撑和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挽救了积贫积弱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层面上虽“高于生活”,却对我们社会新生代起到了巨大的教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从此它成为了无数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九十多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失误。

时至今日,我们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何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入手,继而从四个角度论证了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必然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人类迈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武器。

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从此它成为了无数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28年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能否走好下面的路全在于我们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号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要想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就必须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化。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具体来说就是两个部分,一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个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共产党诞生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所取得成就无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之所以失败,其理论层次的原因是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革命和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

(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组成,通过长期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逐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以及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并且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而是不断与实践、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和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中意识到工人运动的斗争长期缺乏实质性的成果和夺取最后胜利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因而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立了工人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希望各国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积极地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

(3)实践基础上的开放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经典教条,恰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一个开放的体系,只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才能为其革命和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邓小平著名的“摸论”和“猫论”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不是答案,而是为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方法。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只要实现将各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就能对经济社会、革命和建设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与时俱进。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最早为一种治学态度,但毛泽东将其加以改革,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并逐步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获得广泛传播,并且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精神武器,不断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是理论自身的实践性、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决定的,是以实事求是为理论基础决定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依据1、近代中国的国情是社会基础。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先进人士,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思想武器不断开辟中国的新道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不断传播并且顺利实现中国化,同时在中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国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

2、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要求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并最终夺取政权和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并以此作为根本出发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以三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次伟大飞跃。

3、共产党所具备的先进性要求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牢牢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是其理论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契合点“任何外来文化要实现成功的移植,就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和结合点,而其前提是: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具有某种价值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用变化发展来看待世界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倡的将万物归结为“水金木火土”五种具体形态的唯物主义倾向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重点、努力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时令的变化及顺时而动具有相同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仅仅引进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其许多观点和原理主要体现西方的文化内涵,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契合点,但仍有较大差别。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内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消化、吸收和发展,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关于在具体的国家如何实现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成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并成功领导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曾说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会面临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

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时代任务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主流意识、主旋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但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冲击,逐步受到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几乎出现被边缘化的危机,在新的时期如何应对挑战、克服危机、实现超越,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夯实理论根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如对一些新现象和新观点解释不够充分,缺乏必要性和合理性,导致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与批判。

与此同时,与西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学说的正面交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捍卫程度不够,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出现的各类问题,随之造成思想的困惑与混乱,人们开始怀疑其普遍真理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和发展,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二)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发展的难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归宿,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被奉行经典被广泛传播,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变化、发展的实际,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凝聚共识,增强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继承与发展,在新起点、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时代中进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