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其传导机制的运作情况。
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利率渠道传导,二是通过信贷渠道传导。
市场利率渠道传导:市场利率是指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形成的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影响市场利率的最直接途径是通过对利率操作的调整。
例如,央行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等手段来使市场利率下降,刺激企业和居民增加贷款,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信贷渠道传导:信贷是指银行对企业、居民等借款人提供的信用贷款。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央行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性贷款利率的调整,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为央行规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会使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反之亦然。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二是对价格的影响。
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被用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等。
当央行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动性时,整体经济的活力会得到加强,资本市场的氛围也会变得较为活跃,从而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
对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经济中的投资、股票、房价等市场的价格,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稳定经济增长、控制股票和房价上涨等,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之一。
总之,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利率和信贷两个渠道来传递政策影响。
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总量和价格的影响。
要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效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确立,以合适的政策手段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近年来,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调控利率水平,利率传导机制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
央行通过改变短期利率、中长期利率等核心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和传导。
一方面,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操作,影响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进而影响贷款利率和借贷成本;另一方面,央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影响国债、票据等固定收益产品的价格,间接影响长期利率。
2. 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改变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信贷传导机制实现的。
当央行提高利率时,银行的贷款成本增加,借贷需求减少,信贷供给下降,导致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上升,进而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央行降低利率时,银行贷款成本降低,借贷需求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刺激作用也就增强。
3. 期望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预期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当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政策进行预期时,会在投资和消费决策中进行相应调整。
如果市场预期央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借款人将更加倾向于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
而如果市场预期央行将收紧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
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1. 通胀预期管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经济出现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来稳定物价,以避免通胀加剧。
相反,当经济出现通缩风险时,央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物价稳定。
通过管理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持续性的。
2. 经济增长推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投资和消费需求上。
通过降低利率,央行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有直接影响,低利率环境下,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优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优化货币政策是协调各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周期,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货币政策的互相影响越来越明显。
货币政策通过传导机制,影响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这篇文章将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优化展开阐述。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措施对经济主体产生作用的一系列途径。
传导机制的主要路径有三个:银行间市场传导、信用传导和汇率传导。
1、银行间市场传导银行间市场是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它是货币政策实施的关键机制之一。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央行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和流动性,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2、信用传导信用传导是指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一种传导机制。
央行通过微调公开市场操作、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进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购买能力,间接地影响经济的投资、消费和生产等方面。
3、汇率传导在汇率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流动性影响汇率,从而影响国内和国外的经济体系。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将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影响出口和进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等方面。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为了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下面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优化之路。
1、政策层面的优化(1)多元化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应多元化,既包括传统工具,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也应包括如货币政策掉期、窗口指导等新型工具,以便更加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央行应推出一些新型工具,以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居民。
(2)考虑到市场反馈货币政策应该及时倾听市场的反馈和反应,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和途径,影响各方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包括利率传导、汇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预期管理传导。
一、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是通过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引导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变动。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降低,借款需求增加,促进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相反,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时,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增加,借款需求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负向影响。
二、汇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是指央行通过干预汇市,通过改变汇率水平,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从而对经济进行调控。
当央行通过降低汇率来刺激出口时,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反,央行通过提高汇率来抑制通胀时,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增加,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对经济产生负向影响。
三、资产价格传导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是指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当央行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或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等资产,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相反,央行通过收紧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时,投资者更倾向于减少对资产的投资,资产价格下跌,对经济产生负向影响。
四、预期管理传导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传导是指央行通过发布货币政策目标和决策公告,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
当央行宣布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市场参与者会预期未来的利率将下降,通胀压力减小,从而增加了投资和消费的意愿。
相反,央行宣布将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市场参与者会预期未来的利率将上升,通胀压力增大,从而减少了投资和消费的意愿。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利率传导、汇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预期管理传导等渠道,影响各方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从而调控经济。
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制定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体内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过程。
这一机制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出发,探讨货币供应的渠道和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供应的渠道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主要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手段来进行调控。
货币供应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货币存款,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2.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释放流动性,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3.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进而影响银行借贷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是指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通过一系列渠道影响各个经济体内部的市场利率、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以及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等,最终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率传导: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市场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2. 信用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借贷条件,从而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贷款融资渠道和成本。
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和发展,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3. 资产价格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也会产生影响。
资本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本结构,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状况和经济增长。
三、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 经济增长: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央行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适度的货币供应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活动,刺激经济增长;2. 通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整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利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如央行利率)来影响整体利率水平。
当央行降低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借贷,因此促使企业和个人借款并增加投资和消费。
这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2.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变资产价格来影响经济活动。
通常,降低利率会提高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这会提高个人的财富和信心,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
3. 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影响汇率来传导到经济中。
当央行提高利率时,投资回报增加,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会使本国货币升值。
这会使本国商品和服务对外贵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4. 预期效应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成功实施还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将导致通货膨胀,他们可能会调整行为,从而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弱。
因此,央行需要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定期发布经济数据等方式来引导市场预期,并增强货币政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资产价格、汇率和预期效应等传导机制对经济产生影响。
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央行可以调节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如何通过各个环节影响实体经济,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的制定是由国家央行负责的。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主要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途径来实现。
利率的调整则通过改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可以分为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种方式。
直接传导是指央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准备金率等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行为,从而通过银行信贷的变化来影响实体经济。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减少,银行的存贷款能力增强,进而促使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增加,银行的存贷款能力减弱,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减少,抑制经济增长。
间接传导是指央行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间接影响实体经济。
央行通过改变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频率来调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
当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刺激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抑制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市场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变动反应越敏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也就越明显。
其次,经济主体的行为预期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有准确的预期,并能够合理判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那么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将更加顺利。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经济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经济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影响银行体系充裕性,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
常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货币供应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两种。
1. 货币供应传导机制货币供应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改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信贷市场的利率。
当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增加,信贷市场利率下降,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 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央行通过改变货币市场利率,如短期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当央行降低利率时,借款成本减少,企业和个人更容易借贷,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经济影响货币政策的改变会对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以下是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常见影响:1. 经济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央行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央行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时,刺激了企业和个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相反,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应,可以抑制通胀压力,但也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阻碍。
2.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胀有重要的影响。
当央行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或降低利率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因为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购买力增加,需求上升,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或收紧货币供应来抑制通胀。
3. 就业和失业货币政策也会对就业和失业产生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央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但若货币政策的调控过于激进,造成经济过热,也可能引发通胀压力,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和雇佣规模,进而增加失业率。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前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国家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是指通过调整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实体经济中的信贷利率、融资成本等指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等因素。
在我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
2. 汇率传导机制我国的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更加自主。
汇率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外汇市场汇率,进而影响我国出口、进口、货币供应和通胀等经济指标。
央行通过调整汇率政策、外汇储备等手段来影响汇率,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
3. 资本市场传导机制资本市场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市、债市等市场,进而影响企业融资、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投放量、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资本市场,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
问题与解决策略尽管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已有成熟的制度和操作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匹配目前我国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央行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利率的灵活性,促进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匹配,减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 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影响大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比重较高,汇率波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较大。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央行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增加外汇市场透明度,减少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 金融投资市场波动较大当前金融投资市场的波动较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有所降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央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稳定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调控经济运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的传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将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传递到实体经济中。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到实体经济的反应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是由国家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的,其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
首先,货币当局通过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来确立政策方向,如通胀目标或价格稳定目标。
其次,货币当局结合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
最后,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考虑整体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的情况,以及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传导途径将影响逐步传递到实体经济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最直接的传导渠道之一。
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央银行可以改变银行间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贷供给。
如果货币当局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上升,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降低对借贷的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2. 信贷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还会通过信贷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其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货币政策收紧时,银行倾向于提高贷款利率、压缩贷款规模,导致企业及个人融资难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压制。
3. 资产价格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例如,降低利率会刺激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提高股票价格和房价,从而改善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状况,增加其投资和消费的意愿,推动经济增长。
4. 汇率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汇率来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当货币政策采取紧缩措施时,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进而提高出口竞争力,对实体经济的出口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与政策建议论文素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与政策建议论文素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与政策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对经济主体的信贷和资金供给进行调控,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
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影响,为制定恰当的货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货币供给传导机制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根据现代货币经济学的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货币市场层面、信贷市场层面和实体经济层面。
在货币市场层面,中央银行通过控制短期利率来调整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短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
在信贷市场层面,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贷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需求。
最终,这些调整通过实体经济层面对生产、就业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导机制传导的速度和效果可能会有滞后效应,导致政策实施的效果出现延迟。
其次,金融市场层面的传导机制可能存在非理性波动,如资产价格泡沫等,这会增加金融风险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此外,信贷市场层面的传导机制也可能受制于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信用状况,限制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
三、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为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有效降低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配合,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进而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总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与政策建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为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全面地阐述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分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特点和相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分析这些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来明确我国应当采取以“盯住基准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引言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从货币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上。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有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两种选择,并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即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现金充裕度,这称为供给型调控模式;而以基准利率为中间目标的、着眼于货币需求的货币调控则称为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
目前我国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以“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21.5%,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货币流动性依旧较高。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供需均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平稳增长。
但是现实情况存在“倒逼机制”,盯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带给人们预期上的政策效果,而无法达到其实际控制货币供给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1.主流观点下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银行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探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政策手段产生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应的传递过程。
在理论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利率传导、信贷传导和预期形成传导。
其中,利率传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环节,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运行情况。
具体来说,利率传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银行间利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从而影响银行间利率水平,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的目的。
二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当银行间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跟随下降,进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行为的增长。
信贷传导是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等信贷条件,从而影响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行为。
信贷传导机制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效的信贷市场机制基础之上,其中包括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贷款利率、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等。
预期形成传导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和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反应上。
在货币政策形成初期,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措施可能会产生短期的市场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会越来越缓和。
在这种情况下,预期形成传导机制就发挥了作用,通过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不断调整和准确把握,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佳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是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竞争力和市场规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是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配合的因素,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将会得到加强。
总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实现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政策协调和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最佳效果。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手段,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促进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还需要通过传导机制将这些调整传递至实体经济,从而产生实际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主要有几个方面,包括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
首先是货币市场的传导路径,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水平,从而引导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方向。
其次是信贷市场的传导路径,央行通过调整长期利率和信贷政策来对信贷市场产生影响。
例如,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可以刺激或抑制贷款需求,进而推动信贷市场的发展。
同时,央行还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担保品的要求等来调整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信贷市场产生间接影响。
最后是资本市场的传导路径,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例如,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可以引导资本从股市向债市或反之流动,从而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等手段来调整长期利率,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率传导机制,另一种是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引导资金的流动,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一般而言,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可以刺激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过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以控制通胀。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资产价格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财富效应和信心效应。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购买或出售资产等手段,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具体的资产市场,从而改变资产价格。
当资产价格上涨时,会刺激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而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
三、货币政策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会通过影响汇率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一种机制。
该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1. 外生传导: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因素,从而引起汇率变化。
外生效应的汇率变动又会进而影响到出口、进口、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
2. 内生传导: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实际收益等因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再进一步影响到利率和信贷市场,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当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这将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并促使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下降。
由于汇率与出口、投资和资本流动等因素相关,汇率的下降将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以及资本流出。
这些变化将间接影响到本国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类似地,当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这将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并促使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上升,并影响到出口、进口和资本流动等方面。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进而对出口、进口、投资和资本流动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该传导机制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汇率和经济增长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评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评估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评估其效果。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实体经济。
主要的传导渠道包括信贷传导、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预期管理传导。
1. 信贷传导货币政策的第一道传导渠道是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和信贷供给来影响实体经济。
当央行通过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或降准来扩大货币供给时,商业银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借贷,从而提高信贷投放量,促进实体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2. 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第二道传导渠道是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实体经济。
当央行提高或降低基准利率时,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水平。
通过调整利率,央行可以引导资金流向不同领域,促进或抑制相应的经济活动。
3. 资产价格传导货币政策的第三道传导渠道是通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来影响实体经济。
当央行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时,资金投向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增加人们的财富感,提振消费意愿,进而刺激实体经济增长。
4. 预期管理传导货币政策的第四道传导渠道是通过对市场预期的管理来影响实体经济。
央行通过发布相关信息、举行定期会议等方式,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意图,以引导市场预期。
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反映在行为中,从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三、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是判断该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
评估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可以包括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变动、利率水平等市场指标。
1. 宏观经济指标的评估通货膨胀率是评估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央行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在合理范围内,则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
货币政策的四种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四种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四种传导机制包括利率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信贷传导机制。
1. 利率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2. 汇率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汇率来影响出口和进口,从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
3. 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主要涉及托宾q理论,即通过影响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相对值来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4. 信贷传导机制则强调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功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指导商业银行信贷等手段来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在实践中,不同传导机制的作用方式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结构、市场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等。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市场预期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市场预期是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市场反应的关键因素。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最终对经济活动和市场产生影响的过程。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市场利率下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降低,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2. 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调整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流动性状况来影响银行信贷供给,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条件。
当央行通过放宽信贷政策或提供流动性支持时,银行信贷供给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降低,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
3.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资产价格时,如股票、房地产等,会对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4. 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和进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
当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汇率时,会对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二、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市场预期是指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测和期望。
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1. 预期理论:根据预期理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
当市场参与者预期央行将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措施时,他们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经济的表现。
2. 预期管理:央行通过管理市场预期来影响市场反应和经济走势。
央行可以通过发布货币政策报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影响市场的行为和经济的表现。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各种途径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最终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剖析其中的关键环节。
1.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外汇市场交易等。
其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来影响货币供给;利率调控通过调整主要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外汇市场交易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规模。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各个环节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信贷传导和利率传导两个方面。
2.1 信贷传导信贷传导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调控信贷市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过程。
首先,央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和信贷供给能力。
商业银行根据央行的政策信号来调整贷款利率和信贷投放规模。
其次,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条件,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者信贷需求。
最终,投资和消费的变化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2.2 利率传导利率传导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过程。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央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的调整来实现利率传导。
央行通过直接调整主要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走向。
降低利率会促使企业和居民增加借款和投资,提高消费水平。
相反,提高利率会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借款和投资意愿,抑制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环境、金融体制等。
3.1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在经济结构转型期,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视野内,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然,这有赖于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采取的,通过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条件来寻求实现持久的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等广泛目标的行动。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供给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离开这些环节和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就失去了作用的前提和依据。
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模式的选择是与对货币供给特性的认识和判断紧密相连的,货币供给的特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则指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过程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货币当局)所额定制约的外在变量。
当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都是以外生货币供给为理论基础的。
然而,自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并通过经验事实证实了相反的结论。
尽管他们的声音有时因处于非主流地位而略显微弱,但他们的观点与论据为我们拨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认知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面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制定货币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首先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予以简要论述,以便为后面探讨内生货币供给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一个理论平台。
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与外生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分歧从货币理论史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而非必要性上。
从必要性上讲,几乎所有的货币理论家都不否认货币供给有符合货币需求的必要性,并以此作为理想、合理状态,但内生论者不仅认为这种内生性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必然结果。
反之,外生论者却否认内生货币供给的客观必然性。
现代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凯恩斯主义者与主流经济学派的货币争论中得以深入研究和发展。
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主流理论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静态均衡理论。
作为这种理论核心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交换经济模型。
这一模型抽象掉了生产过程,从而也抽象掉了生产过程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建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之上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派的一条共同的主线就是货币至少在长期是“中性的”。
也就是说,相对价格,收入和产出与在长期货币数量是无关的。
同时,价格的总水平是由货币数量所唯一决定的。
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完全是货币数量变动的结果。
但是货币数量的变动本身却不是由金融因素作用所内生决定的,而是由金融市场外的一些力量所外生决定的。
这包括作为商品货币的贵金属的发掘与流通;或者在信用货币体系中,货币是由政府或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发行所创造的。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提出批评的同时,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如果真的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摆脱“面纱”命运,成为“强大的工具”,那么它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流通领域,而必须进入生产领域,与人类的劳动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这是使货币与生产相结合,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相联系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理解货币内生特性的关键。
马克思对此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是深刻而本质的。
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在流通之外取得了一个“独立”的“存在”,马克思把他称之为货币的“第三种规定”即货币作为“货币”。
从内容上看,它是“表现为个体的一般财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概括”这就为货币向资本转化,货币作为生息资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所做的首要规定是:起源于流通并在流通中保存自己,也就是说,货币不应再仅作为流通手段,而是应该成为“进入流通并同时从流通返回到自身的货币”,这是“货币借以扬弃自身韵最后形式。
……同时也是资本的最初的概念和最初的表现形式”。
这就建立了资本与货币的内在联系。
而财富取得了货币的形式,就使得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变大或增大”。
这一目的的实现只能通过劳动的消费来实现,而劳动的消费就是生产过程,这样,我们就从交换价值和货币的流通出发,通过创造交换价值的劳动走到了生产领域,在货币与生产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
当货币转化为资本后,就使得货币本身“作为可能的资本……变成了商品”,在“商品或货币的形式上被购买”。
当然,货币资本的这种商品性及其买卖形式,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它是“作为自行增值的价值贷出的”。
货币作为生息资本是资本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后,货币内涵及外延的深化和发展。
而货币经营资本和生息资本则在银行上获得了统一,银行成了专门经营货币存款的特殊机构,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人身份出现,把借贷货币资本集中在自己手中,作为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与职能资本家对立。
由于它们为整个实业界贷款,也就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对立。
于是,银行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也代表借入者的集中,成为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轴心。
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具有存款创造功能。
马克思指出,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集中者,其资本是由公众的存款转化的,而“存款只是公众给予银行家的贷款的特别名称。
”实际上,除了少量的银行准备金之外,银行的大部分存款要么由存款人互相提供的贷款而抵消,仅仅作为帐面项目起作用,要么就作为生息资本贷放出去,它们不会留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而是通过贴现、贷款流到企业、通过购买公债流到政府,或者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流到私人及证券交易人手中,也就是说,银行资本的最大部分是虚拟的,是由债权、国家证券和股票构成的,是“银行家向国家、股份公司生产资本家索取未来收入的凭证”。
虽然存款可能已被银行贷出或变成了虚拟资本,但存款者的货币提取权却并未消失,人们既可以通过银行转帐又可以通过现金支付把它当作实际的货币来使用。
因此,银行具备创造货币,扩大货币流通总量的功能,“同一些货币可以充当不知多少次存款的工具”,当流通中的货币额“从来不超过300万镑”时,“存款却有2700万镑”就不令人奇怪了。
而且,“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决不能任意增加流通的银行券的数目”货币的数量最终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将货币问题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来研究,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内生创造过程,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上达到了理论与逻辑的统一。
而同样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却经历了漫长的认识及理解过程。
熊彼特在回顾西方货币理论发展时,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在信用货币创造问题上的认识是极其狭隘的:他们脱不开实物分析的束缚,只是把银行理解为闲散货币和货币使用者的中介人,把真正的放款者理解为公众,从而认为信用在本质上与银行无关,银行只是使现有的流动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而不会增加它的总额。
指出其错误根源后,熊彼特认为,银行虽然在形式上不创造法偿货币,但从放弃货币使用权这一意义上说,存款者并没有因为把钱存入银行而向贷款者借出任何东西,他们通过支票或银行转帐仍在花钱,存款从法律上说不过是索要法偿货币的权力,但经过银行的信贷行为却能在很广的范围内象法偿货币一样使用。
所以从实质意义上说,银行的行为几乎等于创造了法偿货币,并通过“非正常信贷”与货币资本的形成联系起来。
这对于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信用创造”理论,不仅承认了“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且清楚地“显示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储蓄投资机制和银行在资本主义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实实在在分析上的进步。
”而要“经济学家们”理解这一点,却很困难,“即便是现在,该学说的某些最重要方面也不能说得到了完全的理解”。
尤其是凯恩斯在其给西方经济学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采用了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之后,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更是一度消沉下来。
直到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货币体系之运转”的引起争论的报告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该报告对以新古典综合派思想为指导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严重疑问。
其总的结论是,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已变得不甚重要,只有对经济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
这就是所谓“拉德克利夫流动性命题”。
报告认为,“同支出有关的是整个流动性状况,而不仅仅是货币供给。
因为购买商品和劳动的支出决策——决定需求水平的决策二—是由支出者和不同金融集团的流动性决定的。
”影响一般流动性的因素不仅包括收入、可转换资产和支出者的借贷能力,而且包括原意按一定条件为人们的支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经营方式、情绪和资金来源。
因此,按照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货币政策强调的重点不应放在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上,而应放在“其行为似乎可以对经济中的流动性的大小造成重要影响的所有金融机构集团上”。
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实际主张的是,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因而它是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
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为金融中介机构职能理论的代表格利、肖与耶鲁学派的代表托宾所继承。
他们针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从反面提出材料,力图证明货币当局等外生力量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是极为有限的,货币供给主要是独立于外在控制的经济过程内部活动的结果。
格利和肖强调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他们指出,人们之所以认为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是因为他们为货币仅仅是交易和支付工具的传统观念所束缚。
实际上,货币并非只是作为支付和交易工具而是作为一种金融资产而被排他地需求着。
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比商业银行发展得更快的非货币金融媒介的增长,“货币机构与非货币的中介机构……都创造金融债权,他们都可以根据持有的某类资产而创造出成倍的特定负债。
……它们都能创造可贷资金,引起超额货币量,并产生大于事先储蓄的超额事先投资”。
也就是说,这一间接金融过程不仅增加了可贷资金的供给,而且也扩张了经济中流动资产的量,而这种非货币金融是在货币当局控制之外的。
正因于此,使得原有的货币金融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量已显著削弱。
耶鲁学派资产选择理论的代表托宾基本上也按同一思路提出了他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