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

合集下载

晚清文人浅绛彩瓷的发展

晚清文人浅绛彩瓷的发展

晚清文人浅绛彩瓷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瓷绘艺术一直处于不被人们重视的地位。

寂园叟曾在《匋雅》中提到过:“画纸绢者不屑于画瓷也,而能画瓷者,又往往不能画纸绢”。

这里“不屑”是指在我国的每一个朝代,画瓷都被看做是手工艺人活计,士大夫是不屑于为之的。

而瓷绘技术被渐渐认可是在文人画兴起之后,在晚清时期,一些文人将文人画融入瓷绘创作,这样瓷绘技术就逐渐成为了一个艺术门类。

随着文人瓷画的出现,使得我国晚清瓷器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其代表是浅绛彩瓷的成熟。

浅绛,是我国山水画的一种画法的术语。

传统上,浅绛法主要是通过以水墨为主并用淡赭上色的一种绘画方法。

浅绛山水画最早是由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①创作的,在配色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水墨作为主调,并适当用淡彩(如赭石、花青、藤黄等)进行设色,其色调浅淡儒雅,故被称为“浅绛山水”。

在陶瓷界,通常所说的浅绛彩,是一种专用名词,主要是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个釉上彩瓷品种。

其绘制方法主要是要先在白瓷胎上将花纹绘出,再利用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紫等色彩进行染色,并在温度在650℃~700℃的烤花炉进行低温烘烤而成。

因其绘画效果与纸绢之浅绛画十分相似,因而又称为“浅绛彩”。

关于浅绛彩瓷,在《民窑名瓷鉴赏》有详细记载,在浏览这本书的过程中,令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清光绪浅绛彩李白醉酒诗文图花盆(图1)。

在花盆纹饰中不仅仅含有山水、人物、花鸟等,还有诗文和作者的落款。

通过这本书,我加深了对瓷绘技术的了解,并对瓷绘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体会:在瓷绘艺术发展到晚清时期之后,浅绛彩率先出现了在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号和作者署名的瓷绘方式,而这种方式在清咸丰以前瓷画上是没有出现的,因而可以说浅绛彩开创了在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号和作者署名的先河。

正是对这种创新性的瓷绘方式,令我产生了诸多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文人画会出现在瓷器上面?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导致了浅绛彩瓷的产生与发展?为什么只在浅绛彩瓷画上同时出现了书画款印,其契机是什么?早晚时期浅绛彩瓷的特点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我探究晚清浅绛彩瓷的极大兴趣,吸引我不断探究下去,以便令我对我国的瓷器绘制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山水画设色技法,最全面经典!

山水画设色技法,最全面经典!

山水画设色技法,最全面经典!播放GIF国画常用颜料及用色知识国画颜料分为植物和矿物质两大类。

植物颜料有水溶性、可渗透性强、较透明、覆盖力弱等特点,如石青、藤黄、曙红(牡丹红)、胭脂等;矿物质颜料一般不透明,覆盖性较强,如朱磦、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等。

国画颜料从色彩上可分为红、黄、蓝、绿等几大种。

其中,红色较多,从浅到深有:朱磦、大红、曙红、朱砂、胭脂。

黄色主要是藤黄、石黄等。

绿色、蓝色主要有石绿、石青。

石青从浅到深可分为四青、三青、二青、头青,石绿分为四绿、三绿、二绿、头绿。

有了红、黄、蓝三种色彩的颜料就可以调出无数种颜色,常用的有:深紫色、汁绿、赭黄、大红、深红、赭红。

⑴胭脂+花青=深紫色⑵藤黄+花青=汁绿⑶藤黄+赭石=赭黄⑷曙红+朱磦=大红⑸胭脂+曙红=深红⑹赭石+胭脂=赭红山水设色—春(一)1. 山水的设色基本上都是在水墨的基础之上再用颜色染出,所以在画水墨稿的时候就要想好是否上色及用什么颜色。

如果不上色,那就要用淡墨染透;反之,要上色的话,淡墨就少染,给设色点余地。

2 . 用淡淡的赭石渲染山石底部,可渲染两三遍。

要注意染色千万不可平涂,可根据山石的结构来渲染,凹处色深凸处色淡。

3. 初春柳条发芽,草地披上绿装。

用藤黄调花青调出汁绿色,沿山体凸出处染色,切记不可平涂,并且要和之前染的赭石色有过渡。

4. 用三绿调成淡淡的颜色,在之前染汁绿的地方继续罩上三绿,可在第一遍干透的情况下多染几遍。

三绿是石色,凡是石色的颜料切不可调得过浓,一定要用淡色多遍渲染,才能显得颜色透明且沉着干净。

注意柳树上不要染三绿。

5. 第二遍多染在山体的凸出处,要注意颜色的过渡要自然。

6. 在染完三遍之后山体的厚重感就出来了,然后用墨调一点花青来点苔,注意笔法的轻重快慢和疏密大小的变化。

7. 山水设色要注意颜色一定要染透,可耐心地多染几遍。

淡淡地染不易留下笔触,所以显得干净,还可以很好地控制颜色的深浅变化。

山水设色—春(二)1. 水墨稿子以勾勒为主,用少许皴法,简单地交代一下山石的结构,注意留白的位置。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述说浅绛瓷画山水的赏析与发展

述说浅绛瓷画山水的赏析与发展

29收稿日期:2012-10-09述说浅绛瓷画山水的赏析与发展于 泓“浅绛”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国画山水画中,它以水墨勾皴并淡赭为主,再加以花青、粉绿渲染而成的浅绛山水画。

其代表人物是“元四家”之首黄公望。

黄公望开创浅绛彩山水之画风,以一种水墨为主,略施浅赭及淡青的表现形式,为浑厚苍简的笔墨画山水。

他的画不忽视从生活中吸取形象,使胸中有丘壑。

他曾长期居住在富春山中,领略江山钓台之胜概。

又在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经常携带纸笔,遇有佳景即描模,因此他所画山水林峦深秀颇有境界。

他画的作品《丹崖玉树图》画面层岩叠翠,高松小。

山上云雾迷濛飘渺,殿阁半露。

山下小桥横卧,林木葱笼,一人策仗寻幽。

用笔简劲洗炼,笔法苍秀,设色淡雅。

构图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代画家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这是最早的浅绛山水画。

浅绛山水瓷画的开创者是清代文人画家程门。

程门所画瓷画的技法吸取元代画家黄公望和清代“四王”技法,开创了景德镇近代山水瓷画之先河,对以后的瓷画山水有着非凡的深远意义。

浅绛彩瓷画是以黑料在白釉瓷上作画,敷以浅淡的赭、蓝、紫等色料,经700度的低温烤烧而成的一种陶瓷彩绘工艺,其艺术风格与中国画浅绛山水相近,故名浅绛彩瓷,也称软彩。

它的工艺就是在黑料或珠明料中加入含铅的雪白,用这种画料可以直接画在白瓷胎上,烧成后浅淡而无光泽,有浓淡变化,具有中国画水墨线条的神韵。

用这种近似宣纸上水墨效果的黑彩,再将水绿、矾红、浅蓝等粉彩颜料填绘,烧制出来的瓷画作品如同纸绢书画一样,具有“文人派”画意笔墨情趣,极具有艺术魅力,给当时传统的制瓷工艺带来一股新的文化气息。

他的作品浅绛瓷板《细锁绿烟风声起》画面以深远绘构图,近湖岸缓坡,栋栋村舍隐于老树之中,树林层层推进,与山峰相连,曲折有致。

山石层次有章,皴法严谨规整,笔法凝重沉稳。

山体以赭石、水绿、花青拓抹,浑然天成。

山下一片湖水雄中储秀,具有清妙秀远之意趣。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来源于网络;插图:赵春秋青绿山水山水画自东晋滥觞起,就以青绿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自然应有的色彩。

青绿山水在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从此开始衰落,原因在于水墨画的崛起。

水墨山水画起源于盛唐,五代两宋时一跃取代青绿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牵涉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儒、道、禅哲学对宇宙、自然、人生、艺术多领域的特殊见解,也与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

他们以“墨分五彩”代替颜料的绘画,并发展为文人画,以之作为修身养性的有效工具,因而勃然发达、广泛普及而直至今日。

宋代出现了文人画,以青绿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被贬为“作家”画。

元代文人画左右画坛,提倡“士气”;明末董其昌又倡导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把以青绿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归为北宗,以水墨为代表的文人画归为南宗,明确贬北崇南。

这些都成了青绿式微的重要原因。

尽管元明清文人画家仍有人兼工青绿山水,民国时期也不乏其人,但终究不过聊备一格而已。

但即便如此,不同于水墨、浅绛的青绿山水,仍以其金碧辉煌、具庙堂气象、富贵典雅的种种优势,让历代山水画家情有独钟,难以丢弃。

画家对那种奇峰突兀、色彩夺目、大气磅礴的长岭巨壑,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神往之思,尤其是北宋徽宗时煊赫千古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更令人魂牵梦绕。

此图墨色深厚,使石青石绿光艳照人,神采飞动,成为大青绿山水亘古难逾的巅峰。

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水画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批山水画家在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开阔视野,确立现代的审美观念,以不同的风格探寻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和突破。

在当今多元化时代,传统与现代稳健与激进并存,发展中国画色彩也成了热门话题,诞生了许多借鉴、移植东西方绘画的新型中国重彩画。

当今青绿山水画由于对素描等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但也应看到有一种倾向,即侧重直观地模拟自然物象,刻意求形似、求全、求细,以致缺乏神韵,同时也存在生搬硬套西方绘画的造型与风格的现象。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简单明了!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简单明了!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简单明了!今天咱们从两方面分别聊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及其特点。

山水画的分类山水画以墨与色的比重区别来分,可以分为大青绿、小青绿、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五类。

大青绿山水画面以浓重的矿物色颜料为主要材料,墨色只是作为底色或基色,画面完成后,大部分墨色被浓艳厚重的矿物色所覆盖,如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小青绿画面颜色则较大青绿山水浅淡些,金碧山水是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在山石轮廓、云霞及宫殿处勾出金线,画面具有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息。

浅绛山水则是以水墨晕染为主,辅助敷设以赭石和花青等较少颜色,有清新雅致之感,元代以后多用此法。

水墨山水顾名思义即是不设色,仅仅以水墨为材料的山水画。

山水画的特点•不同于描绘单一自然景的西洋风景画,而是借物抒情,强调中国文化和哲学思辨下的山水精神,以借物言志。

•构图上独特的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如自下向上仰视观察法即“高远法”;自山前而深观山后是谓“深远法”;自近山观察远山即“平远法”。

如同摄像机航拍一样,可以俯瞰,可以转到山后面看,可以多角度观察,不同于照相机局部一个焦点的再现。

因此李可染先生写生,不是坐下就画,而是先围着山转两圈,挑选最美最入画的景致集中到一幅画中,这与西方照相式的单一局部再现写生和观察方法完全不同,西方画家很难理解。

同时,三远法往往在一幅画中都可以穿插使用,不能僵化地理解运用。

•山水画面形象复杂,相比花鸟画和人物画,山水画面中常常集中了众多形象,如山石树草、泉池滩崖等物象,层层叠叠相加,往往意境深远,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处理画面整体关系的难度。

总之,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禅、道为立境,以诗意为喻示,以三远为空间,以皴擦为笔墨,以自然为观照,以心源为师法的一个完整的表述系统。

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表明,中国山水画史实质是一部看的历史。

看的方式变了,笔墨会随之改变。

笔墨改变的根本原因只在于看的方式的改变。

人对世界的态度不同,看的方式也就不同,从而所体现出的笔墨精神也就不同,大江东去与小桥流水,江山多娇与山水空蒙,是不同的看所得到的不同的体验,无论是崇高还是优雅,都是一种美知与精神。

山水画分类

山水画分类

山水画分类中国山水画分类:一、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1、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

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

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

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2、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

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3、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

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

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4、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

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

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

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

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二、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1、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

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2、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

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3、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

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浅绛山水资料

浅绛山水资料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

浅绛之法,传到元代黄公望有了新的发明,为了表现家乡虞山土质山水,他用赭石作为主色调,以墨清染树,在此基础上有形成了以赭石平涂山石,再以墨清烘染山脚的复合画法。

它的妙处在于令画面有一种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气,远望水气弥漫,景物朦胧。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画面以繁密的布景,洗练的笔墨,生动的表达了天池石壁的雄峻与秀美。

画面层峦叠嶂,迂回曲折;期间杂木长松、风貌高大、溪涧云烟、水阁村落、聚散掩映。

此图运用浅绛的画法,反映了黄公望的典型风格,大痴画格有二,一以水墨为主,以简笔见胜,勾皴稀疏,水墨韵然滋润,可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一种以浅绛设色为妙,构图比较洗练,水墨微晕后敷以淡赭和墨清墨绿,即称“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画,山水画的一种。

降为红色,浅绛山水即是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亦称楮墨山水。

方法是以水墨勾勒皴染山水,待景物皆以完备,再于石面、树干等处敷以淡赭石,有时也以墨青辅助渲染,明快淡雅,比较适合表现江南的土质山峦。

此画法在五代董源时一出现,至元代发展成熟。

水墨山水中,有在水墨之上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者,称为浅绛山水。

“绛”是大红色,实际在浅绛山水中,是以淡赭色来表现,亦有带浓绿色或紫褐色,统称为浅降。

山水之浅降一体,论者谓始于北宋董源。

然浅降之法,于南北朝时已见。

《东图玄览》云:“张僧繇绢画《观碑图》…人物衣服浅降,俱不设大青石绿。

”嗣后数百年间,画史未有以浅降法作画之记载。

鹿柴氏云:“初无浅降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曰吴装。

”所谓“吴装”,《图画见闻志》云:“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

”《画鉴》云:“其傅彩,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据以上所论,浅降之法始于吴道子,其特点是略施微染。

《山静居画论》更有明确论述,云:“人物古多重设色,为吴道子有浅降标青一法。

宋元及明人多宗之。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与技法,大有讲究!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与技法,大有讲究!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与技法,大有讲究!一、浅绛山水浅绛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画家代表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清“四王”,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

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

黄公望富春山居(剩山)图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四十四年(1705)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

与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

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所惜一生只知临模黄公望,笔墨钝滞,格局平庸,遂造成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

清代山水画衰弱,此为一大原因。

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

着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

王原祁早春图王原祁传世作品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仿高房山云山图》轴、四十二年(1703)作《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三十九年(1700)作《夏山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年(1701)作《子久画意图》轴、四十四年(1705)作《清溪绕屋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十四年夏日作《山水图》轴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四十八年(1709)作《秋林叠嶂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四十九年作《西岭云霞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五十三年(1714)作《晴窗秋色图》轴藏香港刘均量虚白斋;《仿梅道人秋山图》轴、《江乡春晓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仿巨然山水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著有《雨窗漫笔》《罨画集》《麓台题画稿》等。

王原祁山村雨景图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画。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 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皐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寓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而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左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沉寂中的“回归”——宋代青绿山水发展初探

沉寂中的“回归”——宋代青绿山水发展初探

64美学2020/12宋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过众多名家名作,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产生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山水画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而是在人物画的创作当中起着装饰作用。

山水画至隋代才逐渐从人物画的附属地位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样式。

晚唐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建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进程,加之统治阶级对于绘画艺术的喜爱,从而促使山水画的繁荣成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水墨山水画与青绿山水画等绘画样式都在其中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初始样式,其创作主要是运用矿物石原料当中的“石青”“石绿”来进行敷色,使用“青绿”来渲染山水更能让其还原在大自然的“本色”中。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且画面之中的山水之景是以青绿填色,突显出以青绿敷色山水的典雅富丽之感。

唐代时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有所突破,“青绿”不再处于装饰地位,在用墨用笔方面具有“遒劲细密”的特点,林木峰石结构线条疏密有致,特别是在画面的着色中,“青绿为质,金碧为文”,从而形成了“金碧山水”画风,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山水画更趋成熟,有许多山水画的专业画家。

南宋与北宋过渡时期,逐步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这一时期青绿山水开始蓬勃发展,工笔的画法不断推陈出新。

”[1]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画家处于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使得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够丰富前人的技法,使青绿山水在宋代焕发光彩。

一、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条件在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是伴随宋朝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一系列因素而产生的。

在宋代初期,政治局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晚唐五代时期混战局面得以扭转,国家发展平稳,百姓生活安定,而且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政策。

浅绛山水设色法的发展脉络分析

浅绛山水设色法的发展脉络分析

16艺术家The artists浅绛山水是山水画中很重要的一类,由青绿过渡发展而来,浅绛山水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面貌且耐人寻味,也是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尽心探索的体现。

首先,过渡阶段的特征是受青绿山水影响明显,画中具有明显的过渡特点的代表画家有钱选和赵孟頫。

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见图1)体现了他山水画设色法由青绿向浅绛的过渡,画中山石用细的墨线皴擦而成,再染淡墨和花青,让花青的颜色和淡墨相融合,画面中树的画法很新奇,树叶是先用小笔尖密密地点出,然后用淡花青和淡墨一层层地敷染,绿浅墨深,树身用淡赭石色来染,此时的设色方法类似于青绿山水中的敷染法,但是所用颜色又区别于青绿,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清雅空灵,有一种古雅的意味。

钱选的画对赵孟頫有一些影响,赵孟頫的画温润、清和、平淡,风格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鹊华秋色图》(见图2)是一幅由青绿向浅绛过渡的作品,画面中鹊、华两座山看似着青绿色,实则是调和淡墨与花青色形成的一种墨青色,花青色属于水色颜料,与具有透明性与覆盖性强的石青、石绿是有区别的。

另外,画面中的树木、屋顶、陂岸都是用淡淡的赭石色敷染的,通过敷染遍数的不同和颜色的浓淡来进行区分,树叶部分用墨线先勾画出来,再用花青色或汁绿色(汁绿色是由花青和藤黄调和出来的)敷染,还有一部分树叶是直接用汁绿点出来的,不同的技法也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

通过钱选和赵孟頫的画可以看出,早期的浅绛山水还并没有形成特别完备的浅绛山水的面貌,但是对浅绛山水的确立有很大的贡献。

浅绛山水真正确立是到黄公望、王蒙时才得以完成的,经过不断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以浅绛色为主要色调的山水画。

不同于钱选、赵孟頫画中对勾勒敷色的依赖,王蒙和黄公望对颜色的运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颜色更有表现力。

黄公望更加善于使用赭石色和花青色等水性颜色,使浅绛山水的发展更进一步,摆脱了青绿中对石青、石绿颜色的借用,使浅绛山水的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宋代小青绿山水画与大青绿山水画的比较

宋代小青绿山水画与大青绿山水画的比较

宋代小青绿山水画与大青绿山水画的比较摘要: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在整个古代山水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明显的时代性。

而小青绿山水画也正是随其时代的特性逐渐出现。

宋代文人阶层思想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小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到元代小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达到高潮。

由此宋、元是小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时期。

关键词:宋代; 小青绿山水画; 发展;北宋文人画家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就提到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说明了绘画更多是表达画外的诗书之意,表现自我意识,这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小青绿山水画处于萌芽状态。

李禹默认为,小青绿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演变出来的一个小画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为颜料主色的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有大青绿山水画、小青绿山水画之分,大青绿山水画多用勾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小青绿山水画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2。

这更多是从设色上去定义,笔者认为,小青绿山水画从设色上来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着以淡青绿,以花青、汁绿为主色调,呈现出淡淡青绿的浑朴苍茫和墨色交融的变化,画面风格清新雅致,在构图上以精简的诗画结合,内容上多呈现南方景色,以南方自然景色为参考,不会如实描述自然景色,以表现自我的目的写意画面,更多是绘画者的思想表达,注重笔墨运用,呈现绘画者心中的感受。

一、小青绿山水画在宋代发展概述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到发展,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是相互存在的,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下达到山水画中的和谐。

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出现,早期山水画主要是以人物画的背景图出现,发展到隋代,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图中分离出来,唐代山水画进一步发展为着色山水,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记载:"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着色山,往往多宗之。

国画的着色形式讲解:大青绿、小青绿、浅绛

国画的着色形式讲解:大青绿、小青绿、浅绛

国画的着色形式讲解:大青绿、小青绿、浅绛大青绿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最古老的青绿山水画的原始面目。

经过继承者唐代李恩训、李昭道父子,把青绿山水的格式固定下来。

青绿着色,重在渲晕得法,薄中见厚,浓中见雅,清王翠《清晖画跋》中讲“凡设有着绿,体要严重,气要清倩,得力全于渲晕。

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小。

可见青绿着色,比淡彩更需要功深力厚。

”大青绿是中国山水重彩画着色的形式之一。

所使用的颜料种类也比较多,从主要的基调看,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看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

大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作简练的勾和技,强调用笔用线,墨染很少,以便为大面积的青绿予留位置,擦笔或墨多容易造成色调晦暗,减少鲜明度,也应少用。

勾效成稿后,可把青绿色调的分布,预先计划好,敷施石青前,先用花青染出浓淡深浅,然后再涂盖石青,每次石青的复盖要细要薄,罩染数次之后,再用花青加放加点,然后复勒,因为石青是罩染上去的,干后花青透露出的石纹若隐若现,有深厚感。

如果用薄宣纸和绢作画时,背后也可衬染一次。

当代国画作品欣赏:实力派画家蓝健康作品《林中溪水图》(作品选自:易从网)在使用石青时,近山及暗部峦峰可用头青,中景及次要之景用二青,远景用三育或花青。

石绿的染法过程大体相同,不同处是石绿底下先用草绿勾技成实,然后用淡赭石罩染一遍,再上一道石绿,石绿颜色用在草坡及有树木的山上,所以一般到石脚山根的地方,可把石绿慢慢退晕减弱,露出赭石色的石根。

表达烟雾也用这样的退晕法慢慢露出白纸,使烟岚在云气中浮动。

现实中的峨眉山就是这样的色调,大片草树,呈现苍翠之青绿,山根才见到赭石土石,最适宜于大青绿的表现,黄山以松为主,石全暴露,就不适宜大青绿的着色。

至于表现朝阳,晴岚和红色岩石山水时,可改用朱砂、石黄、蛤粉表现。

朱砂的石纹用朱膘和洋红破染,石黄可用赭石破染,色彩大鲜明时要注意沉重典雅,协调统一。

大青绿的树木夹叶,颜色宜用勾填,松针用草绿通染后可用花青复勾一次,否则易失于单薄,黑色苦点上都要加上石青石绿,则墨点更为鲜明地大青绿在古画中主要用绢素来画,后来间用熟纸,如用生纸进行石青石绿着色时,可把纸喷湿再画,才好涂得平匀。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文档资料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文档资料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中国山水画随着山水诗的蓬勃发展也开始了它的发展之旅。

魏晋六朝谢灵运、宗炳、王微等诗人、画家不仅内视自身,而且外观自然:在内视自身的心路历程之中发现了魏晋风度的人格之美;在左右流盼外观自然之际发现了山川河流的自然之美;在审视自然万物过程之中“乐山乐水”“畅神”、愉悦的精神体悟过程之中形成了“错金镂彩”和“清水芙蓉”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新兴的山水画开始由最初人物画的背景走向前台,但是山水画却是以追求“错金镂彩”的“大青绿”山水形式开始了中国山水画史之旅。

六朝尽管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虽然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艺术家对山水画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他们的努力使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背景剥离出来,渐渐走向独立,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工笔人物画以工笔设色的形式,因此只能是“错金镂彩”式的青绿山水画形式。

直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继承了展子虔的风格,用工致严整的笔法、浓烈沉稳的色彩在青绿与泥金对比的装饰性中显示了金碧辉煌、色彩宏丽的重彩画风,这也是典型的“错金镂彩”。

此风十分适合宫廷和贵族的审美嗜好,也符合盛唐国强民富这一时代的审美需要。

此画风堆金砌玉、雕梁画栋的华丽宫室,宝马香车、珠围翠绕的车骑服饰,都彰显着盛唐壮丽宏伟的阔大气象,画中充溢着冉冉如旭日方升的朝气,根本不同于一味矫饰委靡不正的六朝之风,这是国力昌盛、豪迈富庶的大唐人独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泱泱大国精神气质。

一般简单的推理,老庄玄学审美观影响下的山水画技法和形式表现应该是直指水墨,应该是“清水芙蓉”式的。

但由于处于山水画起始之旅的此际,老庄玄学审美观只是渐渐地开始浸入山水画的创作。

且由于技法发展的束缚,这时山水画从功能上和艺术追求上而言也只是模山范水,只能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这种艺术审美观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的展子虔、大小李将军。

“大青绿”山水画直接借鉴工笔人物画细匀的线条,细匀的线条尽管具有高古的情趣,但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树石的形质是十分困难的,更难以表达绘画主体自由不羁的精神状态,抑制了画家情感挥洒的即兴流露。

中国历代青绿山水佳作欣赏

中国历代青绿山水佳作欣赏

中国历代青绿山水佳作欣赏青绿山水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经几代画家发展传承,形成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但要画好难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换言之,画青绿没有水墨画功底是不行的。

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并在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隋·展子虔·《游春图》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绘画以文人画为代表,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虚静”,归根虚空,删繁就简,还原朴素的黑白之色,水墨的黑白二色占据了中国画的主导地位。

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文人水墨写意画概念渗透至每个中国人的心理,使其全面认同了黑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直至今日。

这种离开色彩之表现,只集中在文人画体内的各种审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发展到清末多了些许柔靡少了些生机,最终疏离了中国画热烈、明朗的情绪,向着枯、寂、玄、淡画境的追求愈走愈远。

色彩表现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真实感受表现的剥夺,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轰轰烈烈的文人水墨画浪潮迫使青绿山水画慢慢退出主流圈而无所适从的落脚于民间。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藏)▲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故宫博物院藏)▲北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初发芙蓉”与“错金镂彩”本是中国文艺史上并存的两种美学取向。

国画教程:大青绿、小青绿的画法步骤

国画教程:大青绿、小青绿的画法步骤

国画教程:大青绿、小青绿的画法步骤大青绿写生画法武夷山天游照片步骤一:把写生整理的草稿拷贝到正稿上,并用墨线勾出山石、树木、云的轮廓,山石用淡墨作少量皴擦,最后用墨分染出山石的阴阳面。

步骤二:作底色,整幅画面用赭石打底二遍,干后用花青、草绿等水性颜料染山石树木,云用花青调赭石分染出层次。

步骤三:用石青、石绿色染山石,树叶用三青、三绿点染,远山用朱磦、二青分染,天空用少许花青分染,亭子用曙红分染,树、水面用花青分染。

完成图:山石的阳面用三绿、三青加少许白色提亮,调整画面整体关系,点苔,最后落款钤印。

小青绿写生画法:小青绿山水是在墨骨的基础上施以淡彩的画种,比起大青绿墨骨的成分要多些,而色彩相对要弱一些,小青绿写生是在墨稿上施以淡彩而成的。

步骤一:把写生整理的草稿拷贝到正稿上,并用墨线勾出山石、树木、云的轮廓,山石用淡墨作少量皴擦,最后用墨分染出山石的阴阳面。

步骤二:作底色,整幅画面用赭石打底二遍,干后用花青、草绿等水性颜料染山石树木,云用花青调赭石分染出层次。

步骤三:用石青、石绿色染山石,树叶用三青、三绿点染,远山用朱磦、二青分染,天空用少许花青分染,亭子用曙红分染,树、水面用花青分染。

完成图:山石的阳面用三绿、三青加少许白色提亮,调整画面整体关系,点苔,最后落款钤印。

先从局部小景画起先画树,然后画树旁边的石或山坡;也可以边画树,边画树,边画石。

勾、皴、染、点交叉进行。

这些小景是很容易看到的自然景色,可以随时写生,写生稿就是绘画创作的好素材。

1用中锋淡墨勾勒出树叶和石的形态。

2添画另一株树。

3用干、温、浓、淡的点法点树叶。

4给山石加皴,并渲染。

画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的步骤:1用淡墨勾勒出全幅山水的结构,山的脉络要清楚。

注意勾勒时用笔要简洁。

2在勾勒的基础上对山进行皴染,这幅山水用的是折带皴。

在画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的自然情况灵活运用。

要点出草木,注意用点要密而不乱、疏而不散。

3进一步对全局进行皴染,墨色要分出浓淡,可以用淡墨破淡墨,有些地方也可以用淡墨破浓墨。

简单的青绿山水国画画法

简单的青绿山水国画画法

简单的青绿山水国画画法▲大青绿画法大青绿山水色彩艳丽浓厚,雍容华贵。

是一种根据赋彩原理把自然现象“典型、抽象、夸张”地予以色彩的表现方法。

画法工细,勾多皴少,是以矿物性颜料为主要色彩的山水画。

大青绿多为工笔或工写兼之之作,大多在熟宣或绢上作画。

现已被许多画家尝试用生宣来创作。

步骤一:先用铅笔或淡墨在熟宣等纸上打好初稿,再用墨线勾勒好画稿景色。

用笔线条有力饱满,自然轻松。

步骤二:用赭石分染树干与建筑物,山石用赭石染下部,再用草绿色打底,或先赭石后汁绿并用之着底。

远山可用赭石染出上深下淡的效果,再用朱砂或朱磦染山顶。

步骤三:等画稿干后,用石绿、石青,在明部位多用石绿,暗部位多用石青。

染色要均匀,不可一次完成。

要逐遍加染,以防出现火气、呆滞效果。

上色要果断利索,不能来回涂抹。

要使山石染出质感与厚度的效果。

最后用墨以轻重浓淡结合勾勒出来山体主要部位。

在山石暗部再略加皴擦以增强山的立体与厚度。

待画面干后点苔完成作品。

小青绿画法小青绿是介于大青绿与浅绛山水之间的设色画法,与大青绿相比,用墨、用线、皴擦都要多,而非透明色使用较少,染色也较淡薄一些。

着色过程与大青绿山水基本相同。

步骤一:在生宣或半生宣纸上用墨先勾勒出山峰、丘壑的形态趋势。

注意对象的主次分明,并皴擦成形。

用笔流畅自然,线条要有抑扬顿挫且有力。

添加树木、建筑物注意其形态与山峰的相互呼应。

用淡墨烘染山体与云层的涌动走势,要有灵动的感觉。

步骤二:待墨稿干后,用赭石分染树干和山体下部,用墨青或花青染松针,用石绿或汁绿染树叶。

再用石绿从上而下分染山峰,染色要薄及均匀。

步骤三:一遍效果不佳可染第二遍,视效果而定。

用墨青或花青染云层、峰顶。

用石青染山顶和山体阴暗部。

金碧画法金碧山水是在大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在山峰、丘壑、建筑物等纹理较明显的轮廓线上复勾勒泥金,或加点苔、皴擦呈现的一种画法。

由于添加了金色运用,金碧山水给人以一种金碧辉煌、光彩熠熠的视觉效果和感觉,具有较强的华丽感和装饰性。

国画设色,大致分为浅绛、小青绿、大青绿,还有人提金碧山水,但这是

国画设色,大致分为浅绛、小青绿、大青绿,还有人提金碧山水,但这是

国画设色,大致分为浅绛、小青绿、大青绿,还有人提金碧山
水,但这是
国画设色,大致分为浅绛、小青绿、大青绿,还有人提金碧山水,但这是云里雾里的事,上次谈到过,无法回溯到李思训的作品中。

设色国画,在北宗、南宗山水中,是如何区分的?
这个问题,明代董其昌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总体上,大青绿山水多见于北宗,小青绿及浅绛多见于南宗。

了解这点,对于设色与国画流派的配合,会有一些启发。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内容非常复杂,今后慢慢聊。

从宏观上来看,确实有助于对国画的入门理解:从线条上来看,北宗刚硬,南宗柔和;从构图来看,北宗较多采用崇山峻岭,阳刚,壮美;南宗则多江南水乡,祥和,宁静。

这样的分类,只是粗线条的,但确实有助于从总体上来把握国画山水。

附图第一幅是展子虔的《游春图》,其它全是董其昌的仿宋元山水,不难看出有两种风格,北宗与南宗:北宗构图及皴法以王蒙为主,南宗的遵倪云林法。

#微头条日签##山水画#。

大小青绿山水画的区分_国画名师指导·写意山水——刘金河写意山水画技法_[共2页]

大小青绿山水画的区分_国画名师指导·写意山水——刘金河写意山水画技法_[共2页]

小青绿山水是在浅绛基础上,再薄施石绿色、石青色,要求用色薄、透明、润泽。

它是同属于青绿山水的一个分支,相比于大青绿来说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

大青绿山水长于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妙在温蕴俊秀。

作画时先用墨线勾出山的轮廓、脉络。

而后皴出山石的起
伏转折;在山根处略以淡墨混染,分出凹凸明暗;然后用浅绿、花青染山的明亮部分;待浅绿(草绿)、花青干后,再调好石绿、石青分次罩染在上面,所用石色宜薄而润;最后用草绿、花青提注山石的轮廓和明暗面,以达到鲜泽厚润的效果。

大小青绿山水都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只是在画法和作画风格上有所区分。

大青绿山水着色浓重,装饰性强,效果灿烂明艳;而小青绿山水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用色淡雅,画风飘逸。

《春山红树》 刘金河
《白云往来青山在》刘金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
摘要:传统设色山水画自从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这形式背后蕴涵着深刻审美观的变化:画坛审美思潮由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色彩宏丽的宫廷贵族的审美嗜好转变为挥洒自如、淡雅写意文人画审美观。

关键词:大青绿;小青绿;浅绛;审美观
中国山水画随着山水诗的蓬勃发展也开始了它的发展
之旅。

魏晋六朝谢灵运、宗炳、王微等诗人、画家不仅内视自身,而且外观自然:在内视自身的心路历程之中发现了魏晋风度的人格之美;在左右流盼外观自然之际发现了山川河流的自然之美;在审视自然万物过程之中“乐山乐水”“畅神”、愉悦的精神体悟过程之中形成了“错金镂彩”和“清水芙蓉”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新兴的山水画开始由最初人物画的背景走向前台,但是山水画却是以追求“错金镂彩”的“大青绿”山水形式开始了中国山水画史之旅。

六朝尽管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虽然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艺术家对山水画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他们的努力使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背景剥离出来,渐渐走向独立,
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工笔人物画以工笔设
色的形式,因此只能是“错金镂彩”式的青绿山水画形式。

直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继承了展子虔的风格,用工致严整的笔法、浓烈沉稳的色彩在青绿与泥金对比的装饰性中显示了金碧辉煌、色彩宏丽的重彩画风,这也是典型的“错金镂彩”。

此风十分适合宫廷和贵族的审美嗜好,也符合盛唐国强民富这一时代的审美需要。

此画风堆金砌玉、雕梁画栋的华丽宫室,宝马香车、珠围翠绕的车骑服饰,都彰显着盛唐壮丽宏伟的阔大气象,画中充溢着冉冉如旭日方升的朝气,根本不同于一味矫饰委靡不正的六朝之风,这是国力昌盛、豪迈富庶的大唐人独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泱泱大国精神气质。

一般简单的推理,老庄玄学审美观影响下的山水画技法和形式表现应该是直指水墨,应该是“清水芙蓉”式的。

但由于处于山水画起始之旅的此际,老庄玄学审美观只是渐渐地开始浸入山水画的创作。

且由于技法发展的束缚,这时山水画从功能上和艺术追求上而言也只是模山范水,只能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这种艺术审美观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的展子虔、大小李将军。

“大青绿”山水画直接借鉴工笔人物画细匀的线条,细匀的线条尽管具有高古的情趣,但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树石的形质是十分困难的,更难以表达绘画主体自由不羁的精神状态,抑制了画家情感挥洒的即兴流露。

所以,到了二李“大
青绿”重彩山水画的高峰之后,山水画本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时代审美思潮的变化都呼唤一种能代表文人审美思想的绘画表现形式。

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一改“大青绿”山水画法度森严规矩严谨,以多变的用笔和设色的单纯浅淡揭开了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成为推进“大青绿”向“小青绿”“浅绛”过渡的重要人物。

史书誉其画“当其下笔风雷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当然,历史所云吴道子多变和跳动如“风雷快”线条尽管仍然是相对二李“大青绿”山水画工致的轮廓和脉络线形式上的变化,只是超越了“大青绿”山水画细劲、均匀、工致在情感承载和精神自由的限制,强化了用笔的意识、提高了线条的情感承载度及精神自由度,但这依然是大唐时代积极进取、雄浑博大的主流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在绘画上的显现,有如唐诗中的边塞诗一般,是与当时那个青春焕发的时代的社会心态息息相关的,是以雄强奋发的时代为背景的一代久经战火狼烟熏陶的边关将士的美学风姿。

当然,其线的多变只不过是相对于细匀工整的铁线描之类偏工的线描,其线仍然是起勾勒形象的功用,其形式依然带有较强的平面装饰性。

这显然并没有完全使绘画主体情感的表达向更深层次挺进并得到解放,这种表现形式只是“大清绿”山水画形式向“浅绛”“小青绿”“水墨”山水画形式过渡过程中的桥梁。

直指水墨,“清水芙蓉”式的山水画风应该是封建社会由盛而渐衰、“繁华落尽梦如痕”的中晚唐
之后的文人来完成这个历史的选择。

“王维”的出现,才开始渐进改变这一审美形式和内涵。

历史文献记载王维的水墨“平远”山水画以墨代色,追求墨色的氤氲变幻,以其清澈纯真的气质和美学魅力令后世苏东坡等文人情不自禁,顶礼膜拜,赞誉有加。

这其实是一种摒弃大青绿山水画华艳工谨,欣赏平淡自然美的审美思潮兴起,代表着文人画审美观开始找到自我审美情趣寄托的艺术载体。

这审美形式和内涵是唐盛期经历了长期动荡走向安定后,失意于庙堂之上的文人在繁华之后以充满诗意和山林野趣的环境来慰藉自己失意的
心灵。

这种审美诉求直接开启了宋元明清文人画重墨轻色的先河。

[1]“安史之乱”后,随着唐王朝的渐次衰落,中晚唐在盛唐富丽堂皇的基础之上走向了糜糜缛丽、浓艳矫情,这缛丽浓艳在中晚唐发展到了极致,正像老子所言:五色令人色盲。

这缛丽浓艳五光十色,晃人耳目,已不再是盛唐使人欣欣向荣的雍容华贵之壮丽。

由唐而宋元、而明清,随着封建社会由顶峰下落的这一时代趋势,当失意于仕途的中国文人把精神专注于山水画,并凭借其深厚博大的文学修养和巨大的影响,极力鼓吹文人的审美趣味,这令人色盲缛丽逐渐为淡雅的美学所代替也就是十分自然的结果。

色彩从“大青绿”趋于水墨,从缛丽变为淡逸,线条从工整凝练转为流动多变,正所谓:“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在绚烂至极后反趋于平淡,
这是时代使然,历史之必然。

随着老庄玄学成为中国文人画中主流的审美思想,随着水墨审美情趣的发展,在占据了画坛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看来,青绿山水画制作性较强,过于工整严谨,加之艳丽的石青石绿色彩,显然不入追求隐逸,追求脱俗,自标清高的人文法眼,“屏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才是文人的审美要求。

这样,“大青绿”山水画中线和色彩的关系出现了线进色褪的变化。

由唐而五代、再宋,在逐渐占据画坛主流地位的文人审美思潮的推动之下,文人山水画在消减色彩的作用后,对绘画的审美要求已经超越了“大清绿”山水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过于受形制和色彩所缚规整华丽的装饰性,开始集中地反映到凸显笔墨审美价值的作用上来。

于是,荆浩从理论和绘画实践上对山水画笔墨的强调,后经苏轼、赵子昂对笔墨的大力鼓吹,标志着色彩已经彻底让位于笔墨,真实地退居“二线”,成为笔墨的辅助与补充。

这样,毫无疑义的,笔墨成为文人画主将,色彩成为文人画副将。

两者的位置完成了主次的颠覆。

但是,随着色彩让位于水墨的过程中,“中国画家在认识客体时,仰观俯察、远取近求天、人、物、我间的内在联系,舍表求里地寻找到了以墨类天、人、物、我的本质,然而表象的第一层次刺激并不会因人们追求本质而消亡,色表对人们的感官刺激仍然时时存在,唤醒人们不要完全忽视它”[2]很显然,文人画虽然更注重水墨的运用,但
是完全摒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不是文人画家的初衷和
目的,文人画家所关注的只不过墨色主次的关系,在“水墨为上”的这一最为重要的文人画审美要求下,色彩是笔墨必要的补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画的不可或缺。

这样文人画家就必然在色彩与笔墨的矛盾中进行某种程度的调和,所以画家舍弃具有的覆盖力会影响水墨的渗化效果矿物色
的重彩,更多地关注降低对墨色影响的透明半透明的植物性颜色,在具体的设色方式上则是以淡雅替代了浓艳。

于是乎,之前的“大青绿”山水画从而变幻成为两宋人的“小青绿”山水画和元代的“浅绛”山水画。

“大青绿”过渡为“小青绿”“浅绛”山水画形式。

在宋以后的文人画家的眼中,“大青绿”山水画繁复而工整的表现手法妨碍了文人自然闲适地“肇自然之性”传情达意。

而经文人画家改造后的“小青绿”“浅绛”形式的山水画,其作画程序、使用材质、技法运用都秉承水墨画的审美诉求和艺术准则。

“小青绿”“浅绛”山水画中色彩和水墨骨体之间互为补充的紧密关系以及不同于“大青绿”设色山水画的关键之所在就在于:“小青绿”“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山水的骨体上淡淡地点写上单纯的赭石色或淡雅的青绿色,而迥异于“大青绿”浓妆重彩层层的渲染和严谨的勾勒,呈现的依然是透过薄薄色彩水墨的干湿浓淡氤氲之微妙变化、浑厚苍润的笔墨韵致。

“小青绿”和“浅绛”设色法是
中国山水画最为简洁的设色方法,这是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表象色彩进行化繁为简和化绚烂为质朴的高度抽象提炼,充分体现出中国文人画单纯的色彩观念,是“水墨为上、色彩辅助”的文人画色彩审美观。

在具体绘画实践过程中,“浅绛”也好、“小青绿”也罢,都没有因为色彩的敷设而泯灭文人画所倡导的写意精神,没有泯灭文人画追求画面的书“写”的结果。

“浅绛”“小青绿”追求的是色和水墨的交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笔墨的气韵美。

因此,在文人士大夫的倡导下,“淡”成了用色诀窍,且越淡越雅。

清淡
的写意画就成了最理想的表现方法。

[3]有萧疏淡泊之意的“浅绛”山水画被文人画家视为和水墨同等重视的表现手法,清雅柔媚的“小青绿”山水画也余音绕梁,历久不衰,明清的文人画家几乎人人都在“小青绿”山水画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总之,“小青绿”“浅绛”山水画既体现了文人画对“大清绿”山水画形式的改造,也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色彩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 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87.
[2] 董欣宾,郑奇.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