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时分层作业 主要植被 必修1
(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时分层作业 主要植被 必修1
附5 课时分层作业主要植被(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器官中有一种或几种肥厚多汁,利于贮水,以便植物熬过干旱。
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过后生长、开花。
下图为非洲地区图。
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相关材料推断,图中最不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M地也生长了大量的原生多肉植物,试推断该地气候( )A.受洋流影响,全年温和湿润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干旱C.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D.夏季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1.B 2.C[第1题,由材料可知,多肉植物适宜生长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地区。
读图可知,甲、丁为热带草原气候区,丙为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而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小,不适宜多肉植物生长。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M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说明降水季节变化大,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故选C。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3.A 4.C[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
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
]5.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D[温带落叶林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项选择50题
……外…………○……订…………○…学校: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订…………○…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单选题: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
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最早的阶地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A .地壳相对稳定 B .地壳持续上升 C .河流不断下切 D .河流间断上升3.据图所示A .东南部有冲积扇分布B .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C .该地位于青藏地区D .该河段位于河流中下游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A .丙处岩浆侵入不可能导致甲处岩石变质B .乙处断层发生在丙处花岗岩之后…………○………订…………○…学校: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订…………○…C .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 .图中显示该地形成3次褶皱5.图中显示该地至少发生过几次地壳的抬升运动 A .2次 B .3次C .4次D .5次某科考队沿下图中M 、N 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 由新到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处可能是 A .背斜山B .向斜山C .背斜谷D .向斜谷7.沿M 、N 方向作地质剖面图(虚线代表岩层弯曲状况,实线代表地势起伏状况),符合乙处地质地貌特点的是A .B .C .D .读“等高线分布图”(已知a >b >c >d ),回答下面小题。
…○…………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级:_____考号:___________…○…………装…………订…………○………线…………8.沿PQ 线所作的剖面图下列图中可能正确的是A .B .C .D .9.结合上题结论分析,关于①②数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①为c ,则②为d B .①②都可能为c C .①b ,②为cD .①为b ,②可能为b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数值为相对于该地某处的相对高度,P 、Q 为该地某河流同一支流的不同河段剖面。
(课标版)最新2019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分层习题-土壤的形成-必修1
(课标版)最新2019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分层习题-土壤的形成-必修1附4 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草地类型面积/104km2土壤有机碳储量(1982-1988年)土壤有机碳储量(2011-2012年)土壤有机碳密度/kg C·m-2碳储量/PgC土壤有机碳密度/kg C·m-2碳储量/PgC草甸17.25 5.80 1.00 6.65 1.15草原典型28.96 3.31 0.96 3.41 0.99 草原荒漠12.56 0.70 0.09 0.27 0.03 草原总计58.77 3.48 2.05 3.69 2.17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3.C 4.D [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课标版)新2020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分层作业7山地的形成必修1【下载】
D.向斜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6.乙、丙、丁、戊四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
A.丙乙丁戊
B.戊丙乙丁
C.丙乙戊丁
D.丁乙丙戊
4.C 5. C 6. A [ 第 4 题, 变质岩是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形成的。 岩浆出入地区温
度和压力都偏高,所以Ⅰ为页岩可在丁区域变质形成板岩;Ⅱ为石灰岩可以在丙区域变质形成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难度。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是观察地层的弯曲变化情况,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确定地貌特点应分
析地表的形态变化,其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部位受张力易侵蚀,而向斜部位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组成岩
石的矿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坚硬的岩石不易受侵蚀,表现在地貌上常形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11.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12.若在③处钻 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 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
A. 15m
B.45m
C. 75m
D.105m
10.D 11. C 12. C [ 第 10 题,图中③为河流所在地,为河谷;且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 ( 七) 山地的形成
读图,完成 1~ 3 题。
( 建议用时: 45 分钟 ) [ 学业达标练 ]
1.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甲为某地貌景观图。
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乙的演示。
读图回答1~2题。
1.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堑B.地垒C.断层 D.褶皱2.教师演示了( )A.板块碰撞挤压 B.岩块断裂上升C.岩层水平挤压 D.外力侵蚀搬运1~2.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知,岩层发生变形,产生波状弯曲,故该景观的地质构造为褶皱。
第2题,教师演示了岩层受水平挤压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答案:1.D 2.C3.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B读图,回答4~5题。
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C.高原 D.盆地5.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4~5.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线建设的主要阻碍,铁路多沿四周的低平地区修建。
第5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但因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修建铁路。
答案:4.B 5.D如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P处属于( )A.断层 B.海岭C.背斜 D.向斜7.图中,M处属于(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C.角峰 D.背斜谷6~7.解析:第6题,P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第7题,M处岩层向上弯曲,判断为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谷。
答案:6.D 7.D8.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⑤坚如磐石A.①②⑤ B.①②④C.②③⑤ D.①④⑤解析:①水滴石穿——流水侵蚀;②沧海桑田——海侵海退、地壳升降;③稳如泰山和⑤坚如磐石都表示极其稳定的情况,忽视了外力作用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地转偏向力、泥沙淤积导致河流改道。
(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课件 必修1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下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中 P 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谢谢观看
【答案】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 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 5 450 平方千米。受黄河影响,这里成 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V”型)。 (2)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 (3)在黄河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河段及地形区是________,其地形 地表形态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 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 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 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颗粒大、比重大
近地区(例如塔 形成各种风积地貌。风中的沙粒
风积
的先沉积,颗粒
克拉玛干沙漠、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
地貌
小、比重小的后
黄土高原的黄 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
沉积
土)
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
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 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 (图 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 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 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高中必修I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新课标
人教版高中必修I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单项选择*1. 读上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②乙处为侵入岩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沉积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 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3.表示地质构造的名称是A.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B.地下热能、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构造地震 D.褶皱、断层4.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5. 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是A.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 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 发生地震、火山喷发D. 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6. 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A. 向斜成山B. 背斜成山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D. 褶皱形成的高地7.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垄2003年7月21日;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大姚县又发生降雨;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地震救援带来困难。
据此回答8—10题*8. 对云南省地震的正确描述是A. 大姚县地震是20世纪初全球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B. 6.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5级地震释放能量的60倍C. 大姚县地震的发生与云南的地质构造密切有关D.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人类是无法做出预报的*9. 地震引发的滑坡产生是A.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B.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C.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日趋频繁的原因D.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10. 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其中楚雄地区处于A. 东部沿海地区B. 东北地区C. 西北地区 D. 川、滇、黔地区11.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A.吐鲁番盆地 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 D.青藏高原12.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有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两个单元;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B.板块漂浮在地幔之上;处在不断运动中C.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形成海沟和山脉D.板块内部比较活跃;边缘比较稳定*13.不属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是A.印度洋大洋中脊 B.环大西洋地震带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地中海—东非裂谷地震带14.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 D.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15.喜马拉雅山是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16.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A.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B.位于亚洲的东部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板块碰撞带上*17.我国西北部城镇分散的主要原因是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广大18. 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 河源地带B. 滨海地带C. 山麓地带D.河流中下游19.沟谷的形成主要是:A. 流水沉积作用B. 风力沉积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D. 风力侵蚀作用2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①④B. ②③C. ①③ D. ②④二、综合题21. 读图4-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图4-1(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大类岩石和物质名称。
(课标版)2021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分层作业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必修1
附3 课时分层作业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下面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
读图,答复1~2题。
1.下面地貌景观,发育在上图①②③④四地中的是( )A.① B.②C.③D.④2.图中①~④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以下图示意某地喀斯特地貌。
读图,答复3~5题。
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4.图中①地貌为( )A.峰林B.石柱C.落水洞D.溶蚀洼地5.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由碳酸钙淀积而成B.由流水溶蚀而成C.由流水搬运而成D.由地面塌陷而成下面为黄土地貌景观。
读图,答复6~8题。
6.图中甲、乙、丙所示黄土地貌名称分别为( )A.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B.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C.黄土峁、黄土塬、黄土梁D.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7.下面有关乙图所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顶部平坦的高原面B.长条形的黄土高地C.孤立的黄土丘D.坡度陡峻的黄土坝8.图中甲、乙、丙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9.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对于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其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最下面的那么含有大量鹅卵石。
(1)以下图示意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该地区主要是西北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东•泰山
——杜甫《望岳》
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
日本富士山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学习目标: 1、辨认不同的山地地貌。 2、区别不同类型的岩层结构。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 1、褶皱 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
D
❖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形成的。
作用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
❖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 4.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B
复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部,风化,侵蚀, 主要是太阳辐 搬运,堆积 射能
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于平 坦
表,以内 力作用为 主
课堂练习:
❖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B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 C.地震 D.火山活动
❖ 2.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课堂练习
(3)图中c处是 断层,判断依据是 岩体发生破裂,而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该处由于岩石破碎 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 断块 山,它是 断层 相对上升 的岩块。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 不同 ,此山在形 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有陡崖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 成 低地或谷地 地貌。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知识手册——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知识手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目录第一单元地球———————————————————3 第一讲地球地图———————————————————4第二讲宇宙中的地球—————————————————10第三讲地球运动———————————————————12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8 第一讲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9 第二讲大气的受热过程————————————————20 第三讲大气运动———————————————————23第四讲气候————————————————————28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5第六讲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36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40 第一讲陆地水————————————————————41第二讲海洋水———————————————————45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49 第一讲地球的内部圈层及板块构造学说——————————50第二讲板块构造学说—————————————————51第三讲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53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6 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6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7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框架:第一讲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地球的外部圈层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它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生物圈的特殊性:(1)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有独立空间的圈层。
如图1。
(2)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概念 类型 传播速度 波动方向 通过介质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单项选择题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 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
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
图i 为武夷山丹霞地貌3.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B ) A. 地壳的水平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课时件业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素养演练)景观图,图2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图I1.形成图1山体陡哨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2.形成图2岩石球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C.火山活动(A ) B.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 第1题,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显著,图示山体较周围高,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在外力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被剥离,形成球状形态。
读下面景观图片,图甲是一个陡崖,图乙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据此回答B •地壳的垂直运动D.剧烈的火山活动1〜2题。
图2甲乙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3题,图甲景观是一个陡崖,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第4题,图乙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岩层向下弯曲是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成为山峰是抬升后又受到侵蚀作用。
(2018 •安徽淮北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彳、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门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第5〜7题。
5 •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D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 •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 •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6.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A.呈上升趋勢B•基本稳疋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7.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B)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母洋方向推不多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以看出b处有潮汐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外力作用 B _____ 冷却、 D 冷却、凝固作用 ______
变质作用 C ______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褶皱山、断块山、
1、褶皱山
褶曲的形态
褶曲形态 岩层 形态 背斜 岩层新 老关系 未侵蚀的 侵蚀后的地形 地形形态 形态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常被 山岭 侵蚀成山谷。 向斜轴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 侵蚀,成山岭
凹岸
2、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 形成: (2)冲积平原 ①洪积一冲积平原 ②河漫滩平原 ③三角洲平原
洪积一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 河流入海的口外海 滨地区
河流堆积地貌示意
岩浆活动 褶皱 背斜 内力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向斜 相对上升:块状山地、 地 作用 变质作用 断层 相对上升:块状山地、高地 相对下降:谷地、 质 相对下降:谷地、低地 作 地貌 用 风化 外力 侵蚀 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 作用 搬运 动力 沉积地貌 沉积 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沟壑纵横的黄土 高原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
向上 中心老 拱起 两翼新
向斜
向下 中心新 山谷 弯曲 两翼老
褶皱山
代表: 代表: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2、断块山
断层形成的地表形态 相对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断块山
代表: 代表: 华山 庐山 泰山
3、火山
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组成。
火山
代表: 代表: 富士山 乞力马扎罗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主要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2、线路分布——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方向—— 迂回前进,如“之”字形道路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时分层作业8 河流地貌的发育 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八) 河流地貌的发育(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1.A 2.D[第1题,从①②的相对位置上可知,①在②之下,岩层①形成早于岩层②。
岩层呈水平状,不可能为向斜。
此处有断层,不适宜建水库。
从图中可知,①岩层凹陷,②岩层凸出,说明②岩层抗侵蚀能力强于①岩层。
第2题,从图中可知道,河道变宽变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河流水位上升,河流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堆积作用减弱,河流沉积物减少。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挪威峡湾B.庐山C.崇明岛D.长江三峡3.D 4.C[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
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中游落差小B.流水侵蚀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6.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5.C 6.C[第5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褶皱山与断块山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褶皱山与断块山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2.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砂岩D.砾岩3.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水平拉伸作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1.D 2.B 3.A解析①处为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成河谷;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③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③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图中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④,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某地质研究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
据此回答4-5题。
4.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5.乙处地形可能属于(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答案 4.B 5.A解析根据“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可推知该区域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根据图文资料绘制如下示意图,从而判断出乙处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形成的谷地。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7.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8.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6.A 7.C 8.C解析本题着重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5 课时分层作业主要植被(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器官中有一种或几种肥厚多汁,利于贮水,以便植物熬过干旱。
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过后生长、开花。
下图为非洲地区图。
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相关材料推断,图中最不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M地也生长了大量的原生多肉植物,试推断该地气候( )A.受洋流影响,全年温和湿润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干旱C.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D.夏季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1.B 2.C[第1题,由材料可知,多肉植物适宜生长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地区。
读图可知,甲、丁为热带草原气候区,丙为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而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小,不适宜多肉植物生长。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M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说明降水季节变化大,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故选C。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3.A 4.C[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
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
]5.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D[温带落叶林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 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
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6~8题。
6.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7.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8.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6.C7.A8.B[第6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000-2000米之间,属于高原地形,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
第7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第8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解析】第(1)题,分析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土壤的酸碱性质、透气透水性能、土层厚度、有机物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进行分析。
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
第(2)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第(3)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
第(4)题,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答案】(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
(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3)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
(4)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冲A挑战练]台湾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
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在年均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在5 ℃以上的地区,其抗寒能力不强。
下图为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0~12题。
10.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A.受海洋影响显著B.南北纬度跨度大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D.受地形影响显著11.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A.0~200米B.200~400米C.400~1 800米D.2 000~3 500米12.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A.减少水分蒸腾B.抗寒C.减轻病虫危害D.增强光合作用10.D11.D12.B[第10题,根据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可知,针叶林一般分布于高山或较高纬度地区。
台湾岛纬度较低,纬度不是针叶林分布原因,B错。
海洋影响不是森林类型差异的原因,A错。
中东部地势较高,符合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台湾岛的森林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D对。
林业发展区划不能影响植被类型,C错。
第11题,樟树宜生长在年均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在5 ℃以上的地区。
台湾位于亚热带,最冷月气温小于15℃。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海拔超过2000米处,1月气温一定在5℃以下,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2 000~3 500米,D对。
其他选项的海拔范围适宜樟树生长,A、B、C错。
第12题,樟树叶片的革质特征,不能减轻病虫危害,不能增强光合作用,C、D错。
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台湾岛降水丰富,叶片特征与减少水分蒸腾无关,A错。
樟树抗寒能力不强,叶片的革质特征主要起抗寒作用,B对。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是生长于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树种。
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
研究表明,若3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1℃,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7.78天。
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
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显。
试推测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
【解析】第(1)题,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布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趋势,同时要注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
生长季分布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纬度低且受沙漠影响,整体较暖,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
第(2)题,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
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纬度越高地区、寒冷地区变化一般越大。
和田所在地区较为温暖,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
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高相对寒冷,但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答案】(1)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
生长季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再加上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
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
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
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不明显,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
格尔木所在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