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人格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人格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内在特质。
1. 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人格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格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理论逐渐演变并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最常被引用的人格理论有五种:弗洛伊德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以及现代生物學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2. 主要的人格理论2.1 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人格理论的一个主要学派,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是人格的基础,并以个人经历和冲突为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成果具有影响力,例如他的“动机-冲动”理论和“自我-超我-本我”理论。
2.2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从实验数据中解释人类行为。
这个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重视人类习得的行为和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格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和外部确定性因素的变化,来证明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
2.3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从人的固有价值出发的人格理论。
这个学派认为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我实现和探寻自我生命意义的需求。
他们倡导存在主义和自我决定论的概念,而采用首先哲学、而后是心理学的方式来研究个体的生命课题。
2.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一个人格理论的分支,强调人格的构成和变迁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信息。
这个学派认为经验、记忆和认知能力在人格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的观察和沟通技巧也能显著影响人格的构成和变化。
2.5 现代生物學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人格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这个学派通过观察大脑的神经活动,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原因。
这进一步使人们更加关注其数量、信度和效度的观测性证据,而不仅仅是过度言语化的崇拜或流行现象。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为教育和培训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构主义三个主要学习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特定反应和行为的习得过程。
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的,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另外,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强调了动机和奖惩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实现的。
著名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巴黎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前者强调了思考和知觉对学习的影响,后者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构主义学习理论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构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
著名的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产生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提出了适应性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条件刺激和奖惩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思考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构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这些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本质,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然而,学习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和整合性的学习理论,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学习过程,并为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不同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型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本章主要问题:1.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2. 多得拉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3.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斯金纳190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个律师。
童年时父母很少对他体罚,自幼起创造性很强,自制多种玩具和用具,对机械发明和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他先学习文学,大学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到了欧洲,但很快发现自己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说。
他于是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愿望,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人类行为的兴趣。
加上他在欧洲徘徊之际,接触了巴甫洛夫和华生的许多著作,因而他回到美国之后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斯金纳终于在心理学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他为自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发奋攻读心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
斯金纳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斯金纳一生殊荣不断,于1900年8月去世。
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运用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定义。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
1.人格:所谓人格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情境和人格共同决定着人的行为。
2.人格理论有六个主要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3.对于攻击性的解释:(1)经典的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的欲望。
正常的健康的人是不会自我伤害的,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的方式向别人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家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2)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
他们认为,小时候攻击性强的个体,长成大人后也容易出现攻击性。
(3)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家也认为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遗传是攻击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4)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可以培养我们乐观和善的个性;当某些因素妨碍了我们的自然生长时,就会出现问题。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攻击行为是学习得到的。
当个体的攻击行为受到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出现的可能。
(6)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着重探索富有攻击性的人是怎样进行信息加工的。
人在一种情境下是否做出攻击性行为,取决于人们怎样对他们做出解释。
4.对于抑郁的解释:(1)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
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
(2)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着重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
他们认为,个体目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他未来的情绪,包括是否抑郁的很好的指标。
(3)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家从抑郁的稳定性角度出发,认为有的人可能生来就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
生来就具有这种脆弱素质的人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面前比一般人更容易做出抑郁的反应。
(4)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家认为经常抑郁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人格理论家认为,抑郁是生活中缺乏积极地强化物所致。
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一、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只强调知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
在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出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
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
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用这种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缺点:学生还是被刺激的对象,只是比行为主义好一点,注意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精神分析学派;2、特质学流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6、认知学流派第一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4、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1、投射测验的含义2、投射测验的类型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1、贡献2、批判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梦的解释二、恋母情结三、幽默四、催眠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1、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3、埃里克?埃里克森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完善对绝望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6、艾里克?弗洛姆(人物简介,主要观点)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第二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焦虑与应对策略二、挫折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第三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一、特质流派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1、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2、亨利?莫雷(Henry Murray)3、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三、特质理论的应用工作岗位上的人格因素分析四、人格评价——自陈式调查表1、明尼蒙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怎样训练一只老鼠跳舞
开始可以将食物与一个“卡搭”声配对,使这种声 音成为一种次级强化物。当老鼠动来动去时,卡搭 声比食物较容易执行。 当老鼠向上看时,用卡搭声给予酬赏(强化)。 只有当它确实向上伸展它的头时才给卡搭声强化。 只当它用两只后脚站立时才给强化。 你奖励它向右踏步,再奖励它向左踏步。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你就有了一只会跳舞的老鼠了。
一、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特点
1.强调情境对于行为的决定作用。 2.共同看法 行为的习得是许多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 不同类型强化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3.人格是人体独特行为方式的组合,人格研 究是考察学习经验,发现行为和强化之间的 独特联系。 4.很少强调结构,而是强调情境的特殊性。 (反应)
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 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 保存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 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imaginal representational system)和“言语表征系统”(verbal representational system)两种方式在记忆中来将榜样行为的 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 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 再现。 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 注意是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也 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 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 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 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 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好处: 效率高、错误率低 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
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格与学习
•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提出质疑: 提出质疑: 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是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 果吗? 果吗? •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人的大量行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一)多拉德与米勒的简介
• 多拉德(John Dollard,1905~1980) 多拉德( , ) 米勒( 米勒(Neal Miller,1909~2002 )耶 ,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接受赫尔的思想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 影响, 影响,又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科 学思想, 学思想,两人合作共同建立了与古典 行为主义有所区别的特殊结构的理论 体系。 体系。米勒晚年研究生物反馈有重要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行为预测理论
1、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 2、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用下面的行为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强 化效价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华生的基本主张
1、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3、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 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 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释人类的行为。 释人类的行为。
人格心理学理论探讨
人格心理学理论探讨人格,这个看似抽象却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格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独特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在众多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例如,童年时期的经历可能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进而影响成年后的人格和行为。
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察觉的动机和冲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新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例如,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与弗洛伊德更关注本能和潜意识不同,埃里克森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社会任务和挑战,以及如何成功解决这些任务来塑造健康的人格。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人格。
它强调环境和学习对人格的塑造。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和强化来塑造的。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在他们看来,人格不过是一系列习得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行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对于人格中内在的、主观的体验关注较少。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上。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组成的。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罗杰斯则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理论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潜力,对于激发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特质理论试图通过对个体稳定的特质进行描述和测量来理解人格。
奥尔波特提出了特质的概念,并将其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则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 16 种人格特质。
心理学重要理论
心理学重要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拥有众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预测和解释人类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应所决定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行为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而学习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者也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概念。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他发现狗会对食物的存在作出条件反射性的唾液分泌反应。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应的是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观点。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结合了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后,会模仿其行为,并对其行为结果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种模仿行为和情感反应的过程被称为建模和锚定。
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并强调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理论不仅对学习行为的解释有重要影响,还对培养教育和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人格是指个体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理论试图解释和描述人类的个体差异,并探索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
关于人格理论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和托皮茨的五因素模型。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类内心冲突的解决过程形成的,而托皮茨的五因素模型则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五个基本维度进行刻画,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斯金纳Skinner 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Bandura 社会学习论
第一节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实验生理学家 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 消化研究 ;职业生涯的下半 部分用于他叫做“条件反射” 的研究 为反射研究使其获得1904年的 诺贝尔医学奖
1907年,我国科学院院士,到 达俄国科学声望的顶峰
1948年哈佛大学教授
1958年获APA杰出贡献奖
1968年获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1990年获终生贡献奖
(一)斯金纳箱实验——起源于迷笼实验
(二)人格理论
1.人性观
人性是“中性”的,无善恶好坏之分,善或恶
乃是行为的结果。
2.人格概念
第二节
华生、斯金纳人格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思想
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被 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正式揭开了心理学史上 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6年,受巴 甫洛夫学说影响,华生开始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 1919年—1920年,小阿尔波特的情绪恐惧反射实验。
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条件反应,随
之给以强化则能维持该行为。
斯金纳不重视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认为
强化就能说明人格发展的全部过程。
5.人格异常
异常的行为是习得的
异常行为的可能原因
他们的适当行为没有被强化,甚至反被惩罚
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被强化 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例如,强迫性行为
(三)理论应用—行为矫正
要因素。
行为的改变与治疗 焦点在于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使用的方法, 是示范和指导下的参与,进行的程序是先由榜样就
心理学基础理论
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内心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研究了思维、情感、行为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基础理论的支撑,这些理论帮助心理学家解释和预测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在本文里,我们将探讨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
例如,父母的奖励和惩罚会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行为研究和行为治疗。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它探究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来理解世界,而不仅仅是对刺激做出反应。
认知理论还研究了注意力、记忆、语言和决策等方面的现象,对教育和临床治疗有重要影响。
2.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人类如何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2.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理解世界,这些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冲动背后的驱动力。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力量的影响,包括欲望、冲动和欲望的满足。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帮助人们理解和管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等。
3.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的重要代表是弗洛伊德,他提出了包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冲动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意识思维的结果。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值与期望是相
合做出某种反应 的可能性。
由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 期望造成的。
互独立的。
(如男孩追求女孩、报考大 学等)
洛特是根据学习概念和原理来构建其人格理论的。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与 他人交往的经验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利用生活中的先前事件来理解当前的 行为。
红圈的鸽子-啄桔黄色小圈)
-但是如果没有继续强化,个体可 能就会逐渐学会区分有奖励刺激 和无奖励刺激,产生行为反应的 分化。(如小孩子在奶奶面前cry满足要求、严厉父亲面前的不同表现)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共同点:基本原理相同,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 ,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 恢复现象;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点: ①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 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 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 ②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 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 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③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 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人格理论
学习内容
一、行为主义简介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 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估——行为观察法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另一些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 子的玩具和衣服。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 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 械、工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 男孩更喜欢蓝色衣服。 显然,从很小时候起,男孩、女孩就 被区别对待了。(Pomerleau,et al, 1990)
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父母和同伴 对儿童抱有性别角色期望,孩子周围的人 也会奖励他们表现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 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 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 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 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 境条件。
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 (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 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 抽象性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 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是人格的能量源泉?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是人格的能量源泉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为或心理活动?即内驱力降低?即内驱力降低?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反应反应线索线索强化强化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第二大流派:特质学流派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高尔顿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他提出了共通特质研究法和个人特质研究法,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以及机能自主性和本体性;莫雷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这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致力于确定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有多少种;近期的研究支持人格有五个基本维度“大五”理论;对特质流派的批评者认为特质测量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且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而人格特质的辩护者认为只要特质与行为能够得到准确测量,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关系,另外,他们认为“由特质所解释的行为编译的数量是相当可观和重要的”;第三大流派:生物学流派汉斯·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汉斯·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他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给人划分人格,称为内外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一个着名的气质模型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气质;理论家指出焦虑来自于社会拒绝;他们认为,由于独居降低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因此焦虑帮助了种族的生存;气质研究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数据来测查个体在情绪上的差异;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几率的差异是遗传来的,这种差异使人们在体验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容易度上有所不同;一种肯定生物学流派的观点认为,它把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有局限性;生物学流派的第三个优势是它非常强调实验研究;第四大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目前对于人本主义的范畴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四个核心内容: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达到这一目标的人被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当遇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焦虑,人们往往采用扭曲和否认的方法来降低焦虑;跟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还发现,自我实现这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高峰体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第五大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华生在20世纪早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预测、可人工控制的外显行为;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验所导致的结果;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偏好可观察的外在事件,拒绝使用像焦虑这样的内部状态来解释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洛特用人的期望和对强化的评价来预言在许多可选择的行为中,哪个行为会被激发;班杜拉认为内部状态、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是有目的的并定向于未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人是否会表现出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行为,取决于对奖励或惩罚的预期;行为矫正疗法以条件反射为原理;有些疗法如系统脱敏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代币制等疗法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原理;班杜拉提出,在心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对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肯定在于其实验基础和由其产生的心理治疗程序,批评包括它对自由意志和遗传因素的忽视,以及行为主义治疗师把患者的问题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第六大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引起的;乔治凯利是个人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他认为,人有着去认识世界的本能;他把人比喻为科学家,总是力求更好预测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把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人建构;凯利还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焦虑,焦虑是由人们不能预测事件引起的;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图示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师有关我们自己的认知表征,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都与自我图示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信息与我们自己有管事,我们能更容易地知觉到或回忆出;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征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是不同自我概念如出现差异会导致消极情绪;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从认知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探讨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非理性观念时就会出现情绪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用合理的管娘取代之;在自我指导训练中,来访者学会用更恰当更积极的内心独白取代原来消极的;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来测量人们在建构方面的差异;认知流派对人格探讨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其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另一个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认知学派没有一个概括的模型吧所有研究工作组织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思想见著作: 《挫折和攻击》 (1939年) 《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年) 《人格和心理治疗 ——关于学习、思维、 文化的分析》 (1950年)
一、 学习 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 反应和强化。
•迫使有机体学 习的任何一种 内驱力 的刺激 •是人格的能量 源泉 •由内驱力和线 索诱发 反应 •用以降低或消 除内驱力的行 为或心理活动
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 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三、强化与操作行为的学习
快乐是…… 操作性强化的一种副产品。 使我们快乐的事情是那些给了我们强化的 事情。 B.F.斯金纳
?什么是强化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 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 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 的过行为的学习也和正 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 察不当习得的。 行为一旦经由观察习得而获得,就日 益因直接的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出来。
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 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 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
第五节
相关研究
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 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 动、依赖和富于爱心的。
更好地理解如何
恰当地使用强化 和惩罚,可以帮 助父母更有效地 塑造孩子的行为
关于塑造 这是一种去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 接近的行为来习得复杂行为的技术。
关于泛化 解释了为什么人格特点会有跨情境的稳定 性。
四、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 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 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 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
罗特还提出,在新情境中或模糊的情 境中,我们要用泛化的期望来估计行为潜 能。泛化的期望指的是人们相信其行为会 带来强化或惩罚,还是不会得到奖励或惩 罚。
二、两种人格特质:人际信任和控制观 人际信任是指人们对别人的行为是否 可以信赖的类化预期 。
控制观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人 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不久Sandra Bem提出了双性化概念。 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妇女问题,贝 姆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浓 厚兴趣。
贝姆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 同处于已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她认为男性 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 在男性特征上得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 特征如何。
贝姆还反对适应良好的认识性别角色 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他认为适 应最好的认识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 征的人,她把这称作双性化。 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 塑性,需要男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 为,需要女性化行为就表现出女性行为。
连续体
极端的内控者 极端的外控者
三、 人格适应 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人 格的健康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学习是十分 重要的。 人类有六种广泛的心理需求:认可—地 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 舒适。
行为适应不良可能有些典型的原因或 类型: 低预期—高效价 冲突 缺乏能力 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 无法区辨
三、自我调节论 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 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其对行为的计划和 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 来调节其行为的过程。
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 : 过程一:自我观察; 过程二:自我判断; 过程三:自我反应。
四、 人格的发展 强调社会影响的作用,强调相同年龄 个体间的差异,并试图从社会、文化、经 济、种族等方面加以论证。 发展就是围绕着个体目标、计划、自 我效能和爱好的变化。
行为潜能(BP,behavior potential) 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 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某一特定情形下潜能高的行为发生的 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
预期(E,expectancy)表示一个人认 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 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 为的预期是由特殊的预期和类化(泛化) 的预期共同决定的。
虽说男人通常比女人更富于攻击性、 更加独立,但也有例外。同样地,要寻找 缺乏爱心、情感、敏感等传统女性特征的 女人也并不困难。
人格心理学家热衷于测量和描述人们 在男性和女性特征上的个体差异。 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女性化的量表是 基于两个假设:第一,男性化和女性化特 征分别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端。 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特 别男性化和极其女性化的人位于两个极端。 具有双性特征的人则位于中间。
消除行为适应不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个体强化效价和预期。
第四节 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其人
著作有: 《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年) 《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年合著) 《攻击: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年) 《社会学习理论》(1977年) 《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1986年)
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 (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 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 抽象性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 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五、人格研究途径 斯金纳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 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这正是其与 成熟阶段理论相比的优势。
斯金纳认为: 科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 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 习得的行为是处于刺激控制下的; 人并不只是被动地反应强化线索的有机体, 相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积极 地控制环境。
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 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一节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斯金纳其人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 《沃尔登第二》(1948年) 《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 《强化的程序》(1957年) 《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 《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
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 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有机体的反应 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反应。另一类是 操作性反应;
?什么是惩罚 降低某种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即是惩罚。
强化、惩罚与行为结果
程序 正强化 负强化 无强化 惩罚 目的 增加行为 增加行为 减少行为 减少行为 应用 行为之后给以奖励 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 无刺激 行为之后给与厌恶刺激 或撤销正面刺激
效果律: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 的可能性更大,而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 不大可能被再重复。
性别角色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 得。通过观察榜样(父母、邻居、姐妹、 玩伴和电视人物)的行为,来习得性别角 色行为。 人们的性别角色行为与他们的妈妈或 爸爸相似。(Jackson,et al,1986)以后, 他们更多次从朋友那儿获得关于恰当何不 恰当行为的标准。
⒈男性化——女性化 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所进行 的社会化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经过这样 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成年男性和女性会 表现出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的启示
如何能增加希望的行为 如何能减少不希望行为
惩罚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1. 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它只是减少 了不合乎希望的行为发生的概率; 2. 惩罚必须是即时性的和恒常性的,同时还 必须有相当的力度;
3. 惩罚有消极影响;(联系到实施惩罚的人; 榜样习得) 4. 惩罚会产生消极情绪。
•指导有机体选 择行为的方向的 刺激 线索 •决定有机体何 时、何地做出何 种行为反应 •即内驱力降低
强化
二、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 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 赏的结果。
三、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 冲突是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 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 冲突的方法; 基本思想: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 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 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 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 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 境条件。
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行为方式,男人 有男人的行为方式? 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 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 化的结果。儿童和成人都要通过操作条件 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角色相 符合的行为。
如果意识到了这种操作条件反射发生 的有多么早,你就会理解改变这些行为有 多么难。
通过对新生儿父母的访谈发现,父母 亲们评价女孩比男孩更温柔、长的更娇小。 而且女孩的父母形容他们的孩子更漂亮、 可爱、机灵。事实上这些孩子在体重、身 长和一般健康值表上没有差别。 (Rubin,et al,1974)
第二个假设是,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 这个性别模型,心理越健康。男性化的男 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适应 能力。但过多地表现出女性行为方式的男 人和过多地表现出男性行为方式的女人, 会被认为存在适应问题。
⒉双性化 研究很快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理论的 问题。Constantinople推翻了这一理论模 型的假设。(1973)
另一些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 子的玩具和衣服。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 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 械、工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 男孩更喜欢蓝色衣服。 显然,从很小时候起,男孩、女孩就 被区别对待了。(Pomerleau,et al,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