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真题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真题一、试讲题一1.课题《声声慢》2.内容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基本要求(1)分层次、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理板书。
二、试讲题二1.课题《鸿门宴》2.内容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基本要求(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解释文中带下划线的字词。
(3)要体现过程性评价。
三、试讲题三1.课题《登高》(杜甫)2.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基本要求(1)分层次、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设置读的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即景伤怀”的手法。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四、试讲题四1.课题《陈情表》2.内容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题目: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尊敬的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节关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欣赏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将一起品味杜牧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对秋天是什么样的印象?请同学们用形容词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秋天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印象。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首杜牧的诗歌,这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看看杜牧是如何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秋天的感受的。
二、诗歌欣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XX页,跟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读得很好。
接下来,我要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这首诗的注释。
请……同学。
(学生上台读注释)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听我念读这首诗。
(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很好!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秋天的宁静与深思。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魅力。
三、诗意分析1.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每句5个字。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给人以舒适的节奏感。
杜牧运用大量的形象描写和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
比如,他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夜深人静,满月高悬,冷风吹过,凉爽的感觉扑面而来。
他还用"悲愁"和"凉意"这两个相对的词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2. 诗人的情感表达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一个感性细腻,富有思想的诗人。
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凉爽,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欢乐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浮华年华的反思。
在第二句诗中,杜牧用"飞宝剪"这个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秋夜的凉爽感觉,并用"晓月"修饰,更强调了这种凉意的美感。
高中语文试讲稿两篇(四十六)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咏怀古迹(其三)》,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到了杜甫被困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那么当杜甫晚年在蜀中漂泊,来到王昭君的故乡,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
(板书课题题目)二、初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朔读成“su”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朔,朔漠意思是沙漠,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同学们,你们找到这首诗的诗眼了吗?是的,大家都找得很快,就是怨恨。
是谁在怨恨呢?王昭君。
那她在怨恨什么呢?请你们从诗歌中找到依据。
一去紫台连朔漠。
怨恨远嫁他乡独留青冢向黄昏。
怨恨远葬他乡画图省识春风面。
怨恨美貌被掩王昭君貌若天仙,却被画师画丑了,使得汉元帝忽视了他的存在。
那么老师有个问题,王昭君很谁呢?你说,恨画工,他把她画丑了。
你又是从哪里找到依据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写的就是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结果被画工丑化了,不得皇帝召见。
嗯,你的表达能力真好,老师给你点个赞。
那么昭君仅仅只是恨画工吗?你说,她还恨皇上。
如果不是皇上昏庸,一个小小的画师怎么会那么大胆?来,刚才说不同意的同学,现在同意吗,嗯都同意了。
是啊,昭君远嫁异乡,远葬她乡,只能灵魂空归,所以她就有了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们觉得这个评价正确吗?你说,不正确,这首诗一个字都没有写到杜甫身上。
嗯,好像有道理。
有不同意见的吗?你说,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提到诗人自己,但是昭君身上有很多地方和杜甫很像。
你好像明白了,因为他们两人身上有很多相似的,所以写昭君就是写杜甫。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试讲稿【试讲课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中语文试讲稿《春江花月夜》

高中语文试讲稿《春江花月夜》(四)赏析诗歌(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 问:前八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得出最佳答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2)接下来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与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五)写作技巧分析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试讲稿【试讲课文】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汇编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汇编是不是让我们更加感受到XXX的婀娜多姿呢?接着,作者写到荷花,“荷花的香气袭人而来,令人陶醉”,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拟人,把荷花的香气拟人化了,好像它有了生命一样,主动的向我们袭来。
再往下,我们看到“荷波中隐隐现现的是些鱼鳞,股股清波向别处汇去”,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借景,把荷波中的鱼鳞和清波,作为整个荷塘景色的一个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最后,作者写到“月光如水,XXX慢慢荡漾”,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拟人,把月光拟人化了,把清波拟人化了,好像它们有了生命一样,慢慢的荡漾。
整个画面,就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诗意和情感。
三、总结好,今天我们研究了XXX先生的《荷塘月色》,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情感,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复杂心情。
同时,我们也研究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借景等,这些都是我们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自然段的描写顺序是先写荷叶的倒影,再写水中的荷花和XXX。
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倒影形容为“懒懒的”,将荷花形容为“伸了个懒腰”,将XXX形容为“害羞的小姑娘”。
写景的技巧是运用拟人手法,使得景物更加生动有趣。
第六自然段的描写顺序是先写荷叶的颜色和形状,再写荷塘的水质和水草。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形容为“像船上的帆”,将水草形容为“像XXX的婀娜”。
写景的技巧是运用比喻手法,使得景物更加形象生动。
总的来说,作者在写景时善于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和比喻,以及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使得景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
讨论完毕后,每个大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
两位代表的发言思路都非常清晰,说明我们在老师讲解第四自然段时非常仔细。
老师在此不再重复两位同学的发言。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今天研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芣苢》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芣苢》试讲稿【试讲课文】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高中语文的XX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芣苢》,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放首歌,一起来听朝鲜民歌《桔梗谣》。
歌曲播放完了,刚才播放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都在跟着音乐轻轻哼唱着,是不是也被歌曲中欢乐的气氛感染了?谁来说说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说你之前就听过这首歌,知道描写的是勤劳的朝鲜姑娘在一起挖野菜时的情景。
赞美了劳动的快乐。
说的真好,不愧是我们班的小音乐家。
请坐。
一首《桔梗谣》,以轻快明朗的曲调,给我们讲述了劳动的快乐,让人百听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就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走进诗歌《芣苢》,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在正式学习之前,谁来介绍下你对《诗经》的了解?别犹豫了,就是你。
没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又称“诗三百”。
说的不错,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补充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经典诗歌,听老师来给大家范读这首诗,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老师读完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尝试来给大家诵读这首诗?你刚才听的最认真,来试试看。
嗯,诗歌节奏感很好,可是有个字的读音,你把握的不是很准确,薄言捋之的捋,读一声,请你再读一遍试试。
非常准确,请坐。
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讲稿《日出》试讲稿逐字稿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讲稿《日出》试讲稿逐字稿一、引言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日出》的试讲课程。
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是引领学生,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而《日出》这首诗,正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让学生在细细揣摩的过程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文化的底蕴。
二、导入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宁静而美丽的大自然。
你们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光芒,渐渐照亮整个天空,那是什么呢?是日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日出》这首诗。
三、课堂讲解1. 诗人背景介绍诗人是俄国著名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他以写自然和爱国诗著称。
而《日出》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
2. 诗歌内容分析- 第一节:阳光诞生诗人借助诗歌语言,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
从“天边一线光芒露”开始,到“红霞一片庆光明”,再到“花开并告上枝头”,整个过程充满着喜悦和力量。
- 第二节:自然景色描写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从“岛屿列珠湛若雪”到“岸上有风摇玉树”,呈现出丰富多样、令人陶醉的景色。
- 第三节:生命的力量诗人意识到日出代表着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因此他呼唤大地万物都向阳光致敬。
“万物欢笑离人间,广场上呐喊欢快声”,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 诗歌情感和主题- 情感:喜悦、力量、美好- 主题:赞美生命、赞美自然、赞美阳光四、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呈现方式-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五、教学过程1. 外语口语训练分角色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2. 感受阳光让学生向伙伴分享自己对日出的感受,从而感受阳光的温暖和力量。
3. 画面描绘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日出画面,展示给全班同学。
4. 诗歌朗诵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选择一个角色,大胆朗诵诗歌,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日出的诗歌,展示给同学们,互相分享。
教资面试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试讲稿(逐字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讲稿一、导入师:上课,同学好,请坐。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大家查找词的相关简介。
现在,谁来分享一下呢?师:好,请你!师:嗯,看来准备的相当充分了。
师:他介绍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我们最初称它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师:哦,同桌补充道:它的别称还有:长短句、词子、曲词、诗余等。
师:嗯,不光如此,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师:所以,我们再来看一看《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词牌名应该是“念奴娇”,它的作用就是限制这首词句数、字数、平仄等,而和词真正相关的应该是“赤壁怀古”。
师:所以,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一首“怀古词”。
二、阅读师:现在呢,老师就再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词,边读边归纳,本文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写了些什么?师:嗯,大家都端正了坐姿,看来已经归纳完了。
师:好,请你来说说。
师:哦,你说作者先写自己咏叹赤壁,再写怀念周瑜,最后到感叹身世。
(板书:咏赤壁、怀周瑜、伤自我)师:嗯,说的很清晰,不过老师这里啊,又有新的问题了。
师:咏叹赤壁的时候,作者围绕赤壁都写了些什么呢?师:嗯,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雪浪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吗?师:嗯,乱世穿空就是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惊涛拍岸就是汹涌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千堆雪就是卷起无数的雪白的浪花,非常好,请坐!师:现在呢,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行文思路,知道了文章大体的脉络。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师:不过这一次呀,老师要为大家范读一遍,因为老师刚刚听到有些同学的断句、节奏不标准,所以,请大家认真听一听我的朗读节奏。
师:好,那老师就开始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红烛》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红烛》试讲稿【试讲稿件】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高中语文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红烛》,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唱,请听。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老师唱完了,好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呢,看来都特别喜欢这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没错,就是《七子之歌》。
这首歌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主题曲。
闻一多先生把澳门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孩子,让他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
先生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情感饱满,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再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另一篇诗歌《红烛》,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初读课文诗歌是诗人心声的表达,来说说你们了解的闻一多。
你说他原名闻家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民主战士。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 人教版 语文 高中 必修1 《雨巷》

试讲稿《雨巷》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
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
我们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让人产生伤感,这是一条空巷,阴暗潮湿,而且残破,人的伤感惆怅倍增。
接下来看,“撑着油纸伞”,这里有一个什么意象?……油纸伞?对的。
同学们看到油纸伞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怀旧、美丽,不错。
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的感受,而这时呢,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还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
还有吗?……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我”的意象。
我们先来看丁香和姑娘这两个意象。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
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代表着一种愁绪,在诗中作者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是想说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对的,姑娘美好但转瞬即逝。
我们来讨论一下啊,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欢的姑娘吗?还有没有别的含义?……有的同学说就是姑娘,有的说还有别的意思。
这位同学你来说,还代表什么?……她说还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
很好,这里要和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雨巷》创作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
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
后来戴望舒隐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这个时代的忧郁。
所以这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当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人生理想。
教师证高中语文面试讲课稿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词的知识,介绍作者,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
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对它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呢一共描写了四幅图画,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图画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
……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
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
……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试讲稿【试讲课文】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高中语文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短歌行》,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放首歌,一起来听《曹操》。
歌曲播放完了,刚才播放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都在跟着音乐轻轻哼唱着,看来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这首歌。
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这人啊,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二、初读课文何谓“短歌行”?哪位同学先给大家介绍下?你最先举手,就请你。
你真厉害,介绍的很详细,不愧是我们班的“文学小百科”,请坐。
是呀,“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
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音韵美。
开始吧!同学们读书的样子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曹操,现在谁愿意来读读看?就你吧,敢于挑战的勇士,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嗯,声音铿锵有力,字音把握的非常准确,看来课前下了不少功夫。
哦?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没有读出诗歌的美感。
同学们,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各章节间停顿应略微延长,这样才能读出音韵美。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预设答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高中语文试讲稿两篇(五十三)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同学们,中外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今朝”表达了昂扬激发之情,“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表达了相思怀远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漂泊凄苦。
不同的诗人面对不同的秋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些情语皆心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兴八首(其一),体会诗人的悲秋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现在就让走进我们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xi读成“ji”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xi,意思是牵挂,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1、分析首联同学们,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拿起你们的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和你们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了,哪一小组先来说呢?好,第五小组。
你们分享的诗句是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句诗写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四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你们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吗?“凋伤”,这个伤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悲伤。
是的,同学们,如果我把“凋伤”换成“凋落”好吗?不好,你说,因为伤可以表示伤感、伤心,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文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感到悲伤,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同感。
嗯,你的体会很深刻。
是的,这一句诗通过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写出了杜甫老大伤悲、壮志难酬的情怀。
(板书)2、分析颔联那么颔联呢,哪一组的同学再来分析一下?第一小组。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诗写了波浪、风云两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乌云密布,仿佛和地面接近的画面。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

《荷塘月色》《登高》《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大堰河——我的保姆》《世间最美的坟墓》《雨巷》《荷塘月色》一、导入T:大家看下ppt 上的照片是哪位先生?好,很好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出来了,正是我们所熟知的朱自清先生。
我们以前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那是一片描写父爱的的纪实散文,从那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风格完全不同但同样相当精彩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T:上节课我要大家预习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文章末尾处的时间没?是几几年?要是预习中没有注意到的同学现在赶紧把书翻到最后看下时间。
好,后面的那位同学,几几年呀?大声的说出来。
好,很好,是1927 年。
我们都学过历史,1927 年是个什么时期?下面我们请我们的历史课代表给大家简单描述下那个年代好不好?好,李雪怡回答的非常好哈。
1927 年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朱自清的生活可以说十分艰苦。
因为我们之前都预习过这篇文章,这时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作者可以写出这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呢?我觉得大家有这个想法非常的好。
其实作者就是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他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下这篇课文的配乐录音,看能不能体会出作者这种矛盾的感情。
并且给文章分段。
好,我们都听了一遍。
大家能告诉我可以分为几段么?后面的李明回答一下,很好一共是三段,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
我相信大家都能准确的说出,细致描写荷塘的是哪一段。
很好就是第四自然段。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学习这一段,着重分析“荷塘”和“月色”的画面美。
二、分析文章体会美感第四段月光映照下的荷塘里的景物(大家在细致的试着带有感情的把第四段读一遍,脑海中最好能出现画面)作者走到了荷塘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是有顺序的,先总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然后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试讲稿【试讲课文】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的XX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赤壁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唱,请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师唱完了,好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呢,看来都特别喜欢这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没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高中试讲语文诗歌教案模板

一、课题:《唐诗三百首》选读——《登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登高》一诗的作者、背景、体裁;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背诵并默写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感慨时事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感慨时事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唐诗三百首》的背景和特点。
2. 引出课题《登高》。
(二)新课讲授1.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登高》一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a.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理解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
c. 讨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落木”与“长江”的对比,体现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3. 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感慨时事的情怀。
a. 分析诗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体会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b. 讨论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分组朗读诗歌,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2.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登高》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登高》一诗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2. 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登高》一诗。
2. 结合《登高》一诗,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登高》作者:杜甫背景:唐代主题:忧国忧民、感慨时事意象:落木、长江表达手法:对比、抒怀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

诗歌类试讲稿
导入
初读
析读
(首联)
颔联
颈联
1.你能想象到描述的画面吗?
2.写这封家书的心情?
尾联
1.忧国忧民为什么头发掉了?老百姓什么时候能过上安宁生活?
2.你在诗人身边怎么安慰他?
3.字词
小组合作提问的思路
1.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2.找出最喜欢的一句
3.诗人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你感受到了一位怎么样的杜甫?
《春望》杜甫(试讲稿)导入
初读
析读
小结作业
作业
改写诗歌为现代文,诗歌朗诵会我有话说对杜甫说
板书
教案
《雨巷》试讲稿
导入(用诗歌通用版)
初读
析读
第二小节的处理
第三节
第四节
小结作业
板书
《雨巷》试讲稿导入
初读
析读
小结作业
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
初读
析读
(首联)
颔联
颈联
1.你能想象到描述的画面吗?
2.写这封家书的心情?
尾联
1.忧国忧民 为什么头发掉了?老百姓什么时候能过上安宁生活?
2.你在诗人身边怎么安慰他?
3.字词
小组合作提问的思路
1.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2.找出最喜欢的一句
3.诗人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你感受到了一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样的杜甫?
《春望》杜甫(试讲稿)
导入
初读
析读
小结作业
作业
改写诗歌为现代文,诗歌朗诵会
我有话说对杜甫说
板书
教案
《雨巷》试讲稿
导入(用诗歌通用版)
初读
析读
第二小节的处理
第三节
第四节
小结
作业
板书
《雨巷》试讲稿
导入
初读
析读
小结作业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