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入和互动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学作文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及对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中学作文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及对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不少于300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判断、鉴别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语言环境,教师需要正面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提高中学生的判断能力,懂得什么才是规范语言。本选题立足于中学生作文网络语言使用课题,提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指导建议,极富于现实针对性。对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从选题思路上看,文章逻辑清晰。分为“绪论”“初中生作文中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及分析”“网络语言对初中学生写作的影响分析”“初中生作文中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与引导”若干层面,构架安排较为合理,结构严谨。从文献梳理上看,选题已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阅读、整理工作,具备扎实的文献积累。因此同意本选题开题,可以进行下一步撰写工作。
金志茹、薛顶柱、李宝红(2009)的《国内外网络流行语言规范对比研究》一文,介绍了西方不同国家对于网络流行语言的相同态度——承认这一新文化,并且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言的态度不是强制封杀,相反的是引导并加以规范。
蔡雨琴(2013)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对策》中指出,初中学生将网络语言应用到作文中,会出现同音字混用的问题,如,有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不规范的新造词汇,造成文章整体的严谨性受到不良影响,最终会导致作文整体写作结构不合理。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围绕目前已有文献资料展开分析研究,可发现:写作教学受网络语言影响的相关分析不够集中。如,有学者基于受教育者视角,分析了学生写作思维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状况;还有学者从教育者视角,分析了教师教学方式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状况。大部分学者在分析了影响之后,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申珍丽(2013)在《试论网络语言的挑战与语文教学的应对》一文中,针对语文教学语言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状况展开了分析,并且指出:应用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语文教学语言不够标准和规范。部分新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会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

学术语言文献综述范文

学术语言文献综述范文

学术语言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在本文中,将对文献综述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撰写要点进行讨论。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揭示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动态,避免重复研究,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文献综述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献来源,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其次,要注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可以按照时间、主题、方法等进行分类,使文献综述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最后,要注重文献的分析和总结,不仅要概述文献的内容和结论,还要对文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比较,为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文献来源、分类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的分析和总结,
以确保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有效性。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的研究,总结了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并将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对今后此类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second lanuae acquisition,简称sla),近年来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分支。

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专门指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与外语习得(forein lanuae acquisition/fla)研究是相区别的。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已被用来泛指除第一语言学习以外的任何语言学习,包括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

[1]笔者讨论的二语习得包括第二语言(含外语),而输入(input)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有关输入的研究都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一、综述在二语习得范畴内,研究者们对输入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

r. ellis的定义是讲母语者或二语者对其他二语者所说的语言。

[2]他的定义只有口头输入,没有包含书面输入。

richards等人认为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接受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

[3]该定义比较全面。

国内学者给出的输入定义和richards等人的接近[47],兼顾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这也是本文采用的输入概念。

最初的输入概念是coder在“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一文中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提出来的。

[8]最早引起语言学界重视的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他提出了“可理解输入”(prehensive input)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基本公式是“i+1”。

“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部分。

[9]krashen和terrell随后又论述了“输入假说”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可理解的输入理论与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与学得(learnin)有关;(2)习得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于语境和非语言信息;(3)当交际成功时,当输入得以理解时,也自然就有了可理解性输入;(4)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输出的始作俑者。然而作者认为 ,该假说相当粗糙 ,许多说 法尤其是关 断提高 .同时 自始至终他们 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
于普遍语法与二语 习得的关系的诸多论 断.纯粹是 主观臆断 。20世纪
从以上 的研究 至少 可以得 出两点启 示 :第一 ,任 何的输入和互 动
90年代樊伯顿提 出的语 码加工理论借鉴 了认知心理 学和语 言学 的许 都是需要设 计的 第二 .任务 型的学 习方式是有一定 的督促性 和效果
入假说包括语 码类型 、语码吸 收等概念 ,在外语 教育界引起 巨大震动 , 解 :4)语言学习 :5)学习者用英语 交流 的动力 。研究表 明 ,不断重复的
认为克拉 申是 当今学界有关 语码质量 、语 码输入如何 变成吸收 、语码 相同 的任务 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输入和学生 的输 出 学习者 的理解力不
戴炜栋 (2006)在《语码输入 、语码吸收和语 码输 出研究新进展 》中 另一个实验 .在 五周的时间里把相 同的任务 向孩 子重复九次 ,以此来
分析 了 2O世纪 80年代初 由美 国应用 语言学家克拉 申提出的语码输 检验 五项 内容 :1)教师 的输入 ;2)学 习者词 汇 的产 出 :3)学习者 的理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 技视 界
科技·探索·争鸣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王丹 杰 、-2 于绍 玲 、 (1.新疆 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新疆 乌 鲁木 齐 830046; 2.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公共英语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多理论 .描述 了语码 加工 的具体 过程 .对克拉 申的理论做 了实质性修 性 的 这提 醒了很 多教授低龄语言学习者的教师 .重复不代表无计划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聊聊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同伴互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下近年来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幼儿同伴互动的定义与意义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幼儿同伴互动。

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在与同龄伙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

这种互动包括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研究表明,同伴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情感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同伴互动的类型与特点1.合作型互动:幼儿在共同完成任务或活动时,相互协作、互助,达到共同目标。

2.竞争型互动:幼儿在争夺资源、表现自我时,产生的相互竞争关系。

3.情感型互动:幼儿在表达情感、分享快乐与悲伤时,产生的情感交流。

4.角色扮演型互动: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时,产生的互动行为。

1.自愿性:幼儿同伴互动是自愿发生的,不受外部压力。

2.平等性:幼儿同伴互动中,双方地位平等,不存在等级关系。

3.动态性:幼儿同伴互动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

三、幼儿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师指导、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3.幼儿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性格、认知能力等个体差异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四、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幼儿同伴互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观察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幼儿同伴互动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1.幼儿同伴互动的内在机制研究不足。

2.幼儿同伴互动的干预策略研究不够。

3.幼儿同伴互动的跨文化研究较少。

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深入探讨幼儿同伴互动的内在机制。

2.加强幼儿同伴互动的干预策略研究。

3.开展跨文化幼儿同伴互动研究。

4.探索幼儿同伴互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八章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二阶段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将语言输入环境 和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来探讨影响第二 语言习得的因素。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人话语”的研究。 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二是“外国人话语”是否合语法的问题; 三是外国人的话语形式调整是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 可理解输入。

一种是环境决定论,一种是内在机制决定论。 互动理论则把语言输入环境与内在机制结合在一起,
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两个
方面来阐释第二语言习得发生与发展的动因。
三、语言输入与互动的三个假设
三个重要的理论假设:

一是Krashen(1985)的“语言输入假设”
二是Michael Long(1981,1983)的“互动假设”
三是Swain(1985,1995)的“语言输出假设”
1.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
该假设的基本观点:
(1)在Krashen (1985)看来,语言输入是第二语 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语言输 入的可理解性才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充要条件。
(2)Krashen认为,言语的产出是语言习得的结果, 而不是动因。这就是说,语言操练与模仿并不能促 进语言习得。 (3)Krashen认为,有了足够的可理解输入,语言 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 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 息。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如师生之间、 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语言学领域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语言学领域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语言学领域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涉及语言的结构、历史、发展、习得、运用等多个方面,是人类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学研究也日新月异,涌现出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语言学领域的一些研究热点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语言习得语言习得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理论被提出和讨论。

例如,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内在的语言能力来完成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模仿。

而近年来,一些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也为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数据,研究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机制。

二、语言变化与语言演化语言是一个活的系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化。

语言变化与语言演化是语言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语言数据,探讨语言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同时,一些研究也关注语言演化的机制,试图解释为什么语言会不断地演化,并预测未来语言的发展方向。

三、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研究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些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差异,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传承文化。

另外,也有研究关注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探讨语言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语言学领域,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方式、沟通障碍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和技巧。

他们试图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五、语言技术与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技术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语言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多个方面,它们在信息检索、智能对话、智能翻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互动教学法文献综述

互动教学法文献综述

互动教学法文献综述
近年来,互动教学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采用,其作用也被广泛地探讨和研究。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互动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优缺点及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互动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

此外,与传统的教育相比,互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

其次,互动教学法的实现和具体应用也有多种方式。

例如,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可以加入情境模拟、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互动环节,从而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数字化技术也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工具支持,例如在线课堂、虚拟实验室等,便于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互动方法和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虽然互动教学法具有众多的优点,例如能够激发学生的
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效果和保持知识的长久记忆等,但其缺点也需
要引起重视。

例如,互动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否则效果
会大打折扣;互动教学的实现和管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

因此,在互动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
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的优点和
缺点需要教育者们认真分析和探讨。

通过不断地拓展互动教学的方
式和方法,以及积极地应用数字化技术,相信互动教学法将在未来
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小学英语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小学英语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小学英语教育文献综述范文English: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and research focus 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particularly regarding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Scholars hav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a conduc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integrates language learning with other subjects, fost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promotes learner autonomy. Various teaching approaches such as task-based learn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have been explored for their effectiveness in engaging young learners and facilitat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Additionally,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clud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digit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pp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offering divers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ve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s. Furthermore, attention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teachers to possess not only linguistic proficiency but also pedagogical skills to effectively cater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primary school learners.Overall, primary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holistic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hat prioritize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and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in foster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中文翻译:近年来,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兴趣和研究重点日益增长,特别是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技术的作用进行研究。

语言输入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综述

语言输入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综述
年 。二语 习得理论 的研 究 目的在 于揭示 二 ( 外) 语 习得 的本
张宏 武 、 冯 有贵 认 为 , 在 口语 实践 中 , 若 要对 语 言 的最 佳输入展 开具体 的实践 , 则 需要注 意以下几点 : ( 1 ) 无须在 意 习得者 的语法 和结构 错误 .重点 放在交 谈 的话题 上 ,提倡 “ 贵在参 与” 的精 神 。因为 口头语具有三 大特点 。 即不完整结 构、 重复 和错误 的开头 。( 2 ) 开发全新 的话题 。 在 输入语 言信 息的 同时 . 避 开彼此 之 间熟悉 的话题 . 注入新颖 而有 趣 的知 识 以刺激 对方 的思维 . 并 允许学 习者 发表 自己的独特见 解 。 ( 3 ) 最大 限度地 减少母 语 的干扰 . 通 过外部 语言 的渲 染使学 习者 逐步改 变思维模式 和表达方式 。
张翠 萍则 论述 了英语专业 会话 课上应 该具 有 的语言输
质 与规 律 在二语 习得研 究领域 . 输入研究 一直 占有极 其重
要 的地 位 . 主要从 普通语 言学 、 心 理语 言学 和认知 语言 学等
角度考 察语言 习得的基本 特征 。 我们 可 以从 《 朗曼 语言 教学和 应用语 言 学词典 》 中找到
徐海 铭认 为 .我 国课 堂教 学应 该充分 利用 课堂讲 授这

自从2 0 世 纪9 O 年代 引进输 入理 论 以来 .我 国学 者大都 致力于该 理论在 外语教 学 中的应 用 。输 入可 以在 自然 习语
环境下 获得 . 也可 以在非 自然 习语环 境下 获得 , 如课 堂外 语 学习 。输 入可 以以 口头形式 出现 ,也可 以 以书面语 形式 出
口语 语言不 够系统 化 . 与 口语 课上 的交 际活 动脱节 , 因此有 必要 有计划 地给 学生增 加一些 口语 的输 入 ,以缩短 学生进

幼儿园语言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语言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语言教育文献综述
引言
幼儿园语言教育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文综述了相关的文献,探讨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和
方法。

重要性
幼儿园语言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
语言教育,孩子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同时,语言教育也培养了研究语言的兴趣,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目标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方面,包括词汇量的扩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的
提高。

在交际能力方面,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

方法
在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时,需要采用一系列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创设积极的研究氛围;
- 运用游戏和绘本等方式,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
- 创造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 注重实践和反思,帮助孩子将语言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结论
幼儿园语言教育对孩子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采用适当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社交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互动话语文献综述

课堂互动话语文献综述

课堂互动话语文献综述摘要:多年来课堂互动话语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

本文首先阐述了课堂话语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国内外英语课堂话语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建议,促进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课堂话语;课堂互动; 话语研究; 综述1.引言课堂话语研究不仅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课堂互动话语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中言语的功能、课堂交互行为的意义以及促进或阻碍学生语言发展的原因。

课堂互动话语是学生语言接触的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路径(张绍杰2007)。

美国课堂研究专家Flanders(2015)曾表明语言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比例高达80%左右,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

因此,作者从知网核心期刊查找大量国内外课堂话语的文献,基于阅读对这一话题进行综述。

2. 课堂话语相关概念课堂话语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师生互动话语、甚至课堂闲话(刘永兵等2009)。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课堂话语具有三个主要语用功能(Hall & Walsh2002):课堂话语帮助学习者获得真实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和促进可理解输出;课堂话语具有意义协商、知识建构、语言机能发展的媒介功能。

课堂话语具有课堂组织、管理、规约二语课堂活动和语言行为的功能。

3.课堂互动话语相关研究3.1 课堂互动话语研究内容对课堂互动内容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师生产出的话语量及其效果。

国外对互动中师生话语量的研究在早期的课堂话语研究中较多(Mehan1979,Chaudron1988等),普遍性的发现是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并建议教师控制话语量,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输出话语机会。

国内课堂互动话语主要描述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提问(杨雪燕2007,江悦2012)和教师反馈(滕冰冰2013, 贺俊2013),旨在讨论了教师元语言与课堂互动的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输入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输入理论研究综述

参与, 语言输入或是输出都是 无本之末 。
kn 主要 强调在 意议协商过 程中互动式 调整在语 g 言学 习中所起的作用 , 为“ 认 互动式输入 比非互 动式输
入 更 为重 要 0 ”egr  ̄ “ 堂 交 互 活 动 的 学 习 者 , Sl e)为 课 i i , 比 在 课 堂 上 交互 活 动很 少 的学 习 者进 步 更 快 ” 。这 个 观 点
他从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所使用 的教材来分析 , 认为仅有 可理解性输入还不 足以产生语言习得 , 语言学习者必须 将语言输人 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 中结合 , 才 能真正语 言习得 。邹为诚 以一个外语教学者的身份 , 根 据多年的从教经验 , 为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问并 认 不是一条直线 , 二者之间应该 “ 存在着什么” —— 即 n g
提 出的互 动假 设 。
输出假设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是在2 0 年后 , 00 但研
方 法 Ⅱ. 石 力 学 与工 程 学报 ,0 6 2 ( ) 14 — 59 】 岩 20 ,8 8 :5 4 14 . [1 . 民 , 鼎平 .L C F A 3 础 与 工 程 实例 【 . 国水 8g 育 徐 F A / L C D基 M】 中

国外语言学家对 三大假 设进行 的理论研 究及
评价
K ahn 为语 言习得是 无意识 的 ,而学 习是有 意 r e认 s 识的, 但对 二者没有一个 明确的界线 。I 和El发现 x mg ls i
有 意 识 的学 习对 二 语 交 际 能力 的 习得 是有 帮 助 的 。
K ahn r e 片面强调语言输入 的作用 , s 语言水平 从i 发展到
技能, 后者重在背单 词 、 词组和句型等 ,交际 的核心不 “ 是句子表面上的知识 , 而是语言知识 ; 词汇是核心。” 何 家宁尝试将语 言输入分类 为输入 内容 、 来源 、 方式 、 媒介 等 。对理论研究更为细致 , 分类更具体 , 涉及内容更广 泛 。刘润清认为如果输入 的形式已为学习者所知 , 那么 这种输入只能是练习已掌握 的语法规则 , 不能提高学习 者的能力 。詹朋朋 、 高翔和马志强等从认识心理学角度 探讨输入理论。徐海铭阐述语 言输入的特征 , 从信息学 和认 知实践角度摸索如何最大化地促进语 言输入吸收 , 强调实践的作用 。输入理论 的引进 , 对我 国外语 教学有 实践 和理论 上的指 导意义。上世 纪6 年代大学生学俄 0 语 ,0 7 年代转学英语 ,传统上是靠大量阅读发展语 言能 力。 孔子 “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而时习之 , ,学 不亦 悦乎?” 等思想 与K ahnil r e 理论都强调对 已学 习过的 s + 知识再次理解和新的认识 , 也蕴含把 已知的知识作为桥 梁, 并通过这个桥梁进而作下一阶段 的学习。在这一点 上 ,孔子 的教育思想与Kahn rse 的语言输 入论是有共性 的, 学习者应该学习略微高于他们 的现有水平 , 从而争

第八章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八章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八章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语言习得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1)内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2)外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外在环境本章讨论的中心问题:语言输入和互动作为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一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第二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前期研究第三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后期研究第四节互动研究的理论局限 第一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最初,语言输入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但后来,学者们发现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材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双向信息,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和母语者提供的语言输入。

这一观察使“语言输入与互动”现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儿语”(baby 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教师语言”(teacher talk)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二、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发生的。

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也不会发生。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输入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同学派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1. 行为主义的语言输入观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基本观点:(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文献综述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写作时的注意事项文献综述写作时的语言风格要注意以下几点哦。

文献综述可不能写得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似的,咱得有点自己的风格。

就说语言风格这事儿吧,可不能太刻板啦。

口语化是关键,就像咱平时跟朋友聊天似的。

比如说,你要是提到某个学者的观点,别直接就很生硬地写“某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出”,可以说“嘿,有个叫某某的学者啊,他在他那本书里就讲了这么个事儿”,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还有啊,聊天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你不能让读者读着读着就犯困,要像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

要是写那种很复杂的理论,你可以举个特别接地气的例子。

就像在解释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你可以说“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菜价突然涨了,这里面就有经济学的啥啥原理在起作用呢”。

人情味也得有。

你写文献综述不是给机器看的,是给人看的。

所以要让读者能感受到你的情感。

比如说你在评价某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我看到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真的是眼前一亮,感觉就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明灯呢”。

再说说俏皮的语气。

这能让你的文献综述更有趣味性。

比如你在描述某个研究过程中的小插曲时,可以说“这个研究啊,就像一场历险记,中间还出了个小意外,就像游戏里突然冒出来个小怪兽一样”。

另外呢,在词汇的选择上也有讲究。

那些特别高大上、晦涩难懂的词汇,能少用就少用。

要是能用简单直白的词把事情说清楚,那就再好不过了。

就像“利用”这个词,有时候你可以换成“用”,虽然看起来简单了点,但是读起来就更顺口了。

而且啊,句子结构也别太复杂。

长句子读起来真的很费劲,要是一个句子里有好几个从句,读者可能读到后面都不知道前面在说啥了。

咱们可以多写一些短句子,简单明了。

比如说“这个研究有三个重要发现。

第一个发现很有趣。

第二个发现很有意义。

第三个发现让人惊喜。

”这样写多清楚呀。

还有哦,在引用文献的时候,也可以俏皮一点。

别总是“根据某某文献”,可以说“某某文献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这样一个观点”。

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英语教育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研究一、材料来源: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来自于各种教育教学类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料。

例如徐锦芬和曹忠凯的《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沈小涛的《试论英语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亢晓梅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黄芳和韩戈玲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互动研究》、王健和王晓林的《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等等。

通过系统检索和仔细阅读,笔者并某些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分析,以期更准确地描述外语/二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的现状。

二、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基本概况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外,但之后的很多年里,语言学界一直热忠于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佳教学法”,但多年的研究显示,每一种教学法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缺点,“最佳教学法”其实并不存在。

于是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于课堂的互动并对课堂互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课堂互动研究一直是国外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关注理论和方法层面;20世纪末至今,研究则更加注重通过微观的观察来验证已有的假设或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互动理论和方法(Sandra 2006)。

而国内的课堂互动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得到广大外语教师和学者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刊登在主要语言类期刊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的文章情况为:1989-1995年:0篇; 1996-2000年:3篇; 2001-2005年:66篇; 2006-2010年:415篇。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21世纪初起,国内的课堂互动研究开始有较大的增长,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这是因为自21世纪以来,在外语/二语课堂内展开课堂互动的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语/二语教师开始在课堂内组织结对、分组等互动活动,于是也涌现出了许多汇报型的相关研究成果。

但随后又发现,课堂互动也不是有一条绝对原则能解决所有问题。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总体概述输入、输出与互动的研究作为二语习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徐海铭(2009)在对《二语习得理论》这本书进行介绍时,特别提到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互动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1国内研究综述肖英(2002)在《近十年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与输出研究述评》一文中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外有关输入与输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假设与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文章指出,预先调整的输入、互动型调整的输入和互动型调整的输出都有利于第二语习得,而所谓一种学习形式绝对好于另一种形式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戴炜栋(2006)在《语码输入、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码输入假说包括语码类型、语码吸收等概念,在外语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认为克拉申是当今学界有关语码质量、语码输入如何变成吸收、语码输出的始作俑者。

然而作者认为,该假说相当粗糙,许多说法尤其是关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的诸多论断,纯粹是主观臆断。

20世纪90年代樊伯顿提出的语码加工理论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许多理论,描述了语码加工的具体过程,对克拉申的理论做了实质性修正。

作者认为语码加工理论不仅综合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有待我国语境下进行的实证研究作进一步验证。

在文章《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中,马冬梅(2004)从语言学习认知法、外语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就意义磋商过程考察了影响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

这些主要因素有:交际背景知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策略、交际任务类型、自信心、性格特征和学习动机等。

多媒体教学利弊文献综述(一)2024

多媒体教学利弊文献综述(一)2024

多媒体教学利弊文献综述(一)引言概述: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利弊。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分析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以帮助教育从业者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正文: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1.1 提供视觉化学习体验- 图像、动画等图形元素丰富学习内容- 视频能够展示现实场景,提高学习的真实感1.2 提升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多样的形式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声音效果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1.3 促进互动与合作-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学生可通过互联网等实时交流工具进行讨论和合作二、多媒体教学的劣势2.1 分心与注意力不集中- 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和声音刺激容易导致学生分心- 过多的图像和动画元素可能干扰学生对主要内容的专注2.2 信息过载- 多媒体教学往往提供大量的信息,可能使学生感到压力- 学生难以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2.3 技术依赖性强- 多媒体教学需要使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技术故障可能影响教学进程- 学生和教师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可能存在技术扩容和培训的问题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场景3.1 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领域- 图像和动画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数学公式和过程- 视频可以呈现数学问题的解法和思路3.2 外语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听力训练- 视频和音频能够模拟真实语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3 艺术类学科教育- 多媒体教学可展示艺术作品的细节和创作过程- 视频可以呈现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四、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挑战4.1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一些地区和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4.2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多媒体教学常常注重知识的呈现而忽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有效的指导4.3 缺乏个体化学习的支持- 多媒体教学难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调整- 学生可能面临学习的压力和挫败感五、多媒体教学的未来发展5.1 结合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进行智能化识别和个性化指导- 提供量身定制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路径5.2 结合人类情感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结合人类情感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和参与5.3 融合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工具,进行实践性学习与实验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在于其视觉化、趣味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分心、信息过载和技术依赖等劣势。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游戏化应用 文献综述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游戏化应用 文献综述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游戏化应用文献综述引言幼儿园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活动在幼儿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游戏化应用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游戏化应用可以提供有趣、互动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本文将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游戏化应用。

游戏化应用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效果研究游戏化应用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研究表明,游戏化应用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影响。

游戏化应用提供了多样化的语言输入,通过游戏情境的设置,激发幼儿的参与和表达欲望。

比如,在一个虚拟的花园中,幼儿通过与虚拟角色对话、描述花朵的特征等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化应用对促进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作用游戏化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情境的设置,幼儿可以通过听、观察、回答问题等方式参与游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采用游戏化应用进行语言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游戏化应用对培养幼儿合作和社交能力的作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游戏化应用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和社交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或虚拟角色进行合作、沟通和协调,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和社交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游戏化应用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设计原则设计活动时考虑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在游戏化应用中设计幼儿园语言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

活动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情境、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游戏化应用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

通过增加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比如通过多媒体、图像和声音等方式,可以增强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研究为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 理论支撑。
国内相关研究
王初明(2000)以可理解性输出为基础提倡“写长法” 以促进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证明了语言输出的功能。
冯纪元、黄娇(2004)调查了有引导写作和短文重构 这两种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和习得,基本 证实了Swain的输出假设。
孙明(2007)探讨在中国外语环境下的交际英语课堂 上互动式反馈是否有效提高儿童二语问句形式的习得。
sequenced)
关于语言输入研究的争议
认知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语习得本身是一个获 得新的语言知识的心理认知过程,强调第二语言输入 的重要性。
Chomsky 普遍语法论(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UG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制约作用,语言习得过程是语 言官能在外部语言环境刺激下发育过程,语言输入对 语言学习起触发作用。
社会文化派(20世纪80年代)
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使用对语言学习来说起着根本性而不是辅 助性的作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在人类心智机 能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主要包括历史的方法、 中介论、内化论和最近发展区等重要概念。
历史的方法:历史是理解高级心理机能的基本方法, 研究认知功能发展的动态过程必须采用历史的方法。
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发生。但此理论侧
重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论的角度考察语言输入如 何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者从语 言输入中获得信息,主要涉及两个不同加工过程:1. 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2.句子分析。
input
intake developing system output
郭红、戚德山(2009)采用实证方法探讨“以听导说” 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强调以听的形式输入知识,在学 习者头脑中创建一个有声的信息库。
相关论文
王初明等(2000),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 实验,《外语教学与研究》
王初明(2005),外语写长法,《中国外语》 冯纪元、黄娇(2004)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
Long (1981)提出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强调二语习得过程中互动的重要性。
Swain (1996)更新互动假说 Pica (1994)参与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语言形式和
意义之间的联系
国外研究进展—输入、输出和互动 整合模式
Gass & Mackey(2007)重新阐述了包含语言输入、 互动、反馈和输出的二语习得理论构架。被称为“输 入、互动和输出模式”,是目前为止二语习得领域涵 盖内容最广泛的一种理论假说。
输入假说
3. i+1循序渐进原则 i 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1 过度距离 i+1 下一阶段要达到的语言水平
4. 理想的语言输入: 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 既有趣有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足够的输入量(enough input) 不必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社会文化派(20世纪80年代)
中介论: 人类语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符号工具,语言 是人类漫长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内化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人际 交流阶段,二是人内交流阶段。
最近发展区
互动
Wagner-Gough & Hatch (1975) 最早提出会话在二语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语言学习源自如何开展对话和如 何进行交流,会话互动是获得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方 式和获得语言输出的机会。
Dekeyser 技能习得理论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技能的发展经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动化阶 段。语言技能的学习必须遵循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语 言输入本身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而是必要非充 分条件。
关于语言输入研究的争议
Bill VanPatten 输入加工理论(Input Processing Theory)
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
语言输入
输入假说 Krashen(1985)提出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
中,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其核心。 1. 适度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指的是对语言学习者起作用,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 语言输入。 2. 语言不是教出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 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
Nick Ellis 联结认知框架(Associative-Cognitive GREED Framework) 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语言学习 是由输入驱动的,输入的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关于语言输入研究的争议
Carroll 自动归纳理论(Autonomous Induction Theory) 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变化源于学习者内部语法的改变。 UG在语言习得中起重要作用,但是是隐性体现出来的。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语言习得来自 于对原始数据语言信息的加工。
式习得的影响,《现代外语》 郭红、戚德山(2009),输入与输出假说的实
证性研究,《外语学刊》
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研究与外语 教学
在探讨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时候应结合实际的 外语学习环境,更多的进行外语课堂环境中的 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研究。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活动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应该通过课堂互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