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藏象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之一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指中医学中关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组织和功能的理论体系。

它以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脏腑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藏象名词解释:
1. 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脏”和“腑”两个部分。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而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

脏腑在中医学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是人体内部调节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认为贯穿于全身的一种通道系统,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微循环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气体和血液。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的
运行和血的循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对、互补和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概念适用于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发展,中医学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的特点。

理解和运用藏象学说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揭
示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下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点总结。

一、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
1.脏腑的基本概念: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从形态、生理、精神等方面
进行描述。

2.脏腑的功能特点:中医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如
心主血脉、肺主气的运输、脾主运化等。

4.脏腑与人体的调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腑与整个人体的调节、
平衡和协调密切相关,脏腑的失调或病理变化会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5.形神一体的思想:中医强调脏腑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脏腑疾
病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脏腑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脏腑病理变化:中医将脏腑的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实证
是指脏腑功能过盛或阻滞,而虚证是指功能不足或衰退。

三、脏象和气象学说
1.脏象学说:中医将五脏六腑比喻为自然界的物象,以帮助理解脏腑
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如心脏象征火、肺象征金、肝象征木等。

四、藏象诊断
1.望诊: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2.听诊:通过听声、声音的变化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情况、症状,了解脏腑的病理变化。

4.切诊:通过按摩脉搏,观察其变化,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详细描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骨、生髓、通脑等。

这些功能反映了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藏象学说将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描述了脏腑与五官、五体、五志等的关系。

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等。

这种联结关系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形体官窍的表现来推断。

四、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同一性,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昼夜更迭、地域差异等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推测其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藏象学说强调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即阴阳平衡和表里相应的重要性。

这种配合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学:藏象学说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一、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藏象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三、“藏”与“象”之间联系1.“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2.“象”是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变现象,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一是指又五脏为中心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

3.中医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藏象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及病变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在其内脏”(《灵枢•本藏》)。

一般而言,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四、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藏象”是中医学特有概念,与西医学“脏器”不同。

中医学中的“藏象”不仅存在“脏器”,同时还包括相关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表现。

而西医学中的“脏器”属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形成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形成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内经》的成书为标志,而历代医家不断有所补充与发展。

其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俞附治疗疾病云:“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脑髓,操荒爪幕,流浣肠胃,漱涤五脏J此案例因系传说,似乎不足为凭,但若着眼于其所论述的解剖程序,则不难发现这一传说背后翔实的解剖知识底蕴,说明当时已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J说明在当时解剖学方法是认识人体结构的基本方法。

《灵枢•肠胃》及《难经♦四十二难》详细描述了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重量、色泽、容积等。

据日本学者山田庆儿考证,这是对“莽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夸《]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结果的记载,故其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和描述,远比当时的其他医学要详细准确得多。

解剖学方法在藏象学说形成中的意义,首先是通过解剖观察建立了脏腑器官的概念,尽管最终建立起来的藏象学说不以脏腑器官的解剖形态为指归,但其理论构建却以这些初始解剖概念为起点。

其次,解剖实践促进了人们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肾主水液、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化糟粕、胆藏精汁等,都是以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2.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由于古代解剖知识的粗疏,无法满足揭示生命的高度复杂性这一医学需求,借用解剖方法难以建立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的文化背景下,古代医家采用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即通过对活的生命体的功能变化的观察分析建立重视功能态的医学理论体系。

根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原理,采用“司外揣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及“取象比类”的方法,通过对活的生命体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中医藏象学——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藏象学说

心藏神
概念
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人体外在的综合表现
表现
二、西医之“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一、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天癸”的作用
心、肝、脾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脏腑之间关系概述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了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了五脏气血的多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联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宗气
2.心与脾
3.心与肝
心肾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升降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即心火必须下降,肾水
必须上升,肾水得心火之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

亦称
“水火既济”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肝与肺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关系
传化物
虚实更替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经脉络属
生理联系
病理影响
1.心与小肠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上常见火热之邪的传导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3.脾与胃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燥湿相济
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协调情志
5.肾与膀胱
尿液的生成、排泄而影响到水液代谢,主要在肾。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面色 舌色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01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02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互化
重在滋养、闭藏
重在运行有序

偏于在内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第三节 六腑
六腑 一、六腑是指: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二、结构特点:多为空腔性器官 三、生理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 四、功能特点:泄而不藏
小肠
一、小肠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 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 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 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 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腑
谢 谢观

肝脏(将军之官)
一、肝脏位置:位于腹腔,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 五味主酸,四季主春,所主方位东方,对应颜色为青 色。
脾(仓廪之官)
一、脾脏位置: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 与胃以膜相联。 二、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 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五行属土,五味主甘,所主方位中央,对应颜色为黄色。

一、胆的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 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
二、胆的生理功能: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精肝血,肝分泌胆汁后,由胆来贮 藏并排泄出去。

一、胃的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 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 脘、中脘、下脘,合称脘。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狭义: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
女子月经量少、闭经、无排卵、男子、精少、不能排精
太过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肝阳上亢、烦躁易怒
犯脾克胃、作痛作胀、气逆上呕、两肋痛胀、口苦、纳食不化
女子经期紊乱、月经多、经期长、男子性欲亢奋、阳强、梦遗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PART 04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贮藏血液: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治节,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功能
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PART 06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易于犯肺而致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02
PEPORT ON WORK
PART 01
五脏之肝—简介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在五行属木,罢极之本,为阴中之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意脏腑学说的整体观念的特点: 系统论(统一性、完整性、联系 性)
– 注意要结合脏腑的病理改变特点 来学习脏腑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 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生理意义:心气推动血液循行 于脉中,周流全身;面色.舌.脉
病理意义:
不足(虚):心气不足:脉细 弱.面色无华,舌质淡。 有余(实): 心火上炎:面赤舌红、舌尖深
有余:心火上炎:数
心脉瘀阻:涩
(4)其华在面: 生理意义:心的生理功能状况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病理意义: 不足:心的气血不足:面色淡
白、晦滞 有余: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心火上炎:面色红赤
(5)开窍于舌: 生理意义:心的生理功能状况, 可以从舌的变化显露出来 病理意义: 心主血脉的不足.虚 心阳不足:舌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红绛瘦瘪 心血不足:舌体瘦瘪,色少华
生理意义:
主气: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 (宗气),气的调节-出入升降
主呼吸之气: 司呼吸:控制呼吸 病理意义: 肺气不足:呼吸无力、少气不 足以息、语言低微
(2)主宣发和肃降: 主宣发: 生理意义: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通过对卫气的调节,控制皮肤 腠理(肌肤上的纹理) 的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 汗液,排出体外;
心主血脉的有余:(实) 心火上炎:舌红赤生疮; 心血瘀阻:舌紫暗或瘀斑 心主神明的有余:
痰蒙心窍:舌卷、舌强、 失语
【附】心包络: 心之宫城,替心受过
(二)肺(华盖,娇脏)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关于‘宗气’的概念】 生成:自然界的清气+水谷精气 分布:形成于肺,聚集于胸(膻 中),贯心肺之脉而达全身 功能:通过肺的气道而调呼吸 声音;通过心的血脉而调气血 的运行;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概述 一.藏象学说(脏腑)的定义: 是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气血津 液神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 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的主要组 成部分,对于指导中医临床, 具有重要意义.
二.藏象学说的内容: *以心为核心的五脏功能:
心、肝、脾、肺、肾
*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功能: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悲忧: 病理意义:
悲忧过度:肺气不足 肺气不畅:气机郁结:
(2)在液为涕: 病理意义:肺寒:清涕
肺热:黄浊涕
肺燥:鼻干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生理意义:肺的生理功能(宣 发卫气)与皮毛的生理功能 (卫外.泌汗)
病理意义: 肺气不足:汗多、易感冒 肺气不宣(外感):泌汗异常
*运化水液:包括水液的吸收、 转输和排泄;
#从饮食物中,吸收(化)、转输 (运)水液到肺,通过肺的功能,布 散全身,起滋养濡润作用;
#把各脏代谢后的水液,转输(运) 到肺,通过肺的功能,向外化汗, 向下输送到肾,化成尿液排出体 外;
病理意义:
脾不健运:包括两方面: *运化水谷功能障碍: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
(1)在志为喜: 生理意义:心的生理功能与情 志的‘喜’有关,正常的喜, 对心的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病 理意义:喜极->心神受扰,耗 散 (2)在液为汗: 生理意义:心的生理功能与汗 有关,血汗同源,汗出于心 病理意义:汗多则心血受损
(3)在体合脉: 生理意义:与心主血脉意义一致; 病理意义: 不足:心气不足:细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连属: 五志、五液、五体、五窍 *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其联系:
气、血、津液,神以及 气与血、气与津的关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联系: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
三.学习藏象学说的注意事项
– 注意脏腑学说建立的方法学基础: 黑箱理论(司外揣内)
红起刺、脉数
心脉瘀阻:面舌色暗、或青紫、 舌紫有瘀斑、脉涩 或结代
(2)心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 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即心所主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的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是属于大脑皮 层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与五脏有关,特 别是与心的关系尤其密切;
病理意义: 肺气失宣:呼气不利、胸闷、 咳喘、鼻塞、无汗、喷嚏;
主肃降: 生理意义: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将自然界之清气和脾转输的津 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 *肃清气道内的异物; 病理意义: 肺失肃降:呼吸短促或表浅、 咳痰、咯血;
(3)通调水道: 生理意义:疏通、调节体内水 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布, 布散全身,外达皮毛->汗 *肃降:水液向下输布,布散全 身下达于肾->尿
(4)开窍于鼻: 生理意义:肺的生理功能与鼻
的生理功能(嗅觉、发音.门 户)有关
病理意义:
肺气不足:嗅觉异常、发音异常; 肺气不宣:鼻塞、流涕、喷嚏、
喉痒、音哑、失音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生理意义: *运化水谷精微:把经过胃 ‘腐熟’的水谷,‘化’(消
化吸收)为精微物质,‘运’ (转运输送)到肺及全身;后 天之本生化之源。
病理意义: 水道失于通调:痰饮.水肿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生理意义:肺气助心行血 病理意义: 肺朝百脉功能异常: (肺气不助心气行血):血瘀
主治节:
生理意义:治理调节全身气机、 津血运行; *司呼吸: *调气机: *助心行血: *行津液:
病理意义:
肺主治节功能异常: *司呼吸异常:呼吸无力、少气 不足以息、语言低微(肺气虚) *调气机异常:气机不畅 *助心气行血功能异常:血瘀 *行津液功能异常:痰饮
生理意义: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 功能,控制神志活动,神清思敏。 病理意义: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睡浅易醒、 健忘、反应迟钝、精神萎顿
心火上炎/痰蒙心窍,心神受扰: 难睡多梦、烦躁、癫狂、神昏 谵语
2.系统连属 【关于系统连属的问题】
*系统连属的理论,是五行学说 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木肝胆目筋泪怒 ↗↘ 恐唾骨耳膀胱肾水 火心小肠舌脉汗喜 ↖↙ 悲涕皮鼻大肠肺金←土脾胃口肉涎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