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
合集下载
PPT 藏象学说
6、志:
肝在志为怒。 肝——怒
7、通于春气
a
29
五脏 — 肾
位置:
a
30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来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a
31
精的功能:
① 化生成天癸,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生殖机能 ② 化生成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 ③ 化生成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 ④ 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
6、通于长夏:
a
23
五脏 — 肝
位置:
a
24
生理功能
1、主疏泄: •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 促进消化吸收 • 调节精神情志 • 调理冲任二脉
a
122 5
生理功能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体内运行通道
水道 脉道 谷道 息道
肝 气 的 升 降 出 入
a
调 畅 全 身 气 机
2疏6泄
主藏血
(1)涵养肝气 (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
a
32
女性
气肾 中 精
0 7 14 21 28 35 42 49年龄
男性
气肾 中 精
0 8 16 24 32 40 48 56 年龄
a
33
2、主水
生理功能
“肾者水脏,主津液。” ------《素问ㆍ逆调论》
a
主3水4
(1)肾阳的气化作用:
水液
肾阳气化 水液的代谢正常
水液的平衡
肾阳
(阳气之本)
肺脏阳气 心脏阳气 脾脏阳气
a
69
谢谢大家!
a
70
气化津液
呼气 汗液 尿液
肾阳 肾阴
促进加速水液气化 抑制减缓水液气化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课件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
含义:指脾运化水湿,以阳气为用, 欲求干燥清爽而恶湿困的特性。
机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生理意义:“脾燥则升”。 病理意义:“脾生湿”、“湿困脾”。 治疗:健脾与利湿同用。
(三)脾的系统联系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一)概述
四、肝
华盖---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 故称“华盖”。
肺为五脏之天——明 ·绮石《理虚元鉴》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素问·痿论》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 称“娇脏”。
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 治。——《妇人大全良方》
22主藏神主管生命呾精神活动神癿含义心所藏之神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癿主宰呾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癿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癿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癿生理活动呾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癿功能
第二章 藏象
分类依据:依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心所藏之神
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 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
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 气
生理体现
运布津液至体表 宣散卫气达体表
的
输布血液于全身
运
动 形
含义——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 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 尿道与外界相通。
《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 肾之下,大肠之前”。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 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 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 体,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 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 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 方面:
①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的盛器。
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 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 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满”,则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
活动正常。脑“不满”,则可导致耳鸣, 目眩以及精神萎顿。
(二)脑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统归于心
《类经·藏象类》称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 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诸气,指全身所有的气;气机,指气 的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三焦是气的通道,是升降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 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 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三焦的有形和无形,但对三 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比较一致,认为三焦的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7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 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
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如:心 →小肠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密切相关
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14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7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 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
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如:心 →小肠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密切相关
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14
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 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 》)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 五味矣”(《灵枢·脉度》)。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 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 见舌质红绛;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质淡白;心火上炎, 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 的气血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 ,则可见面色晄白、无华、晦滞;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
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手少阴 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 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 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 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 心主身之血脉”。 主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 体官窍。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 通利,血流通畅。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胆
胃 大肠
筋
藏象PPT课件
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所居的位置最高 覆盖着其他脏腑,故有“华盖”之称
82
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 ①肺合皮毛
②开窍于鼻
83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 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5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
3、心血瘀阻
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舌暗,脉结、代或涩
16
(二)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藏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藏象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张景岳·《类经》
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反复的医疗实践 的印证与反证
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藏象学说的形成
4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皮毛 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0
一.五脏 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心的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 心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舌 ②在体合脉
82
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 ①肺合皮毛
②开窍于鼻
83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 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5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
3、心血瘀阻
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舌暗,脉结、代或涩
16
(二)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藏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藏象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张景岳·《类经》
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反复的医疗实践 的印证与反证
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藏象学说的形成
4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皮毛 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0
一.五脏 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心的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 心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舌 ②在体合脉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藏象)
(二)脏——五脏(心肝脾肺肾)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壹
面色 舌色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贰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01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02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精
气
互化
重在滋养、闭藏
重在运行有序
源
偏于在内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壹
面色 舌色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贰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01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02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精
气
互化
重在滋养、闭藏
重在运行有序
源
偏于在内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哲学思想渗透
4、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 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 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 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 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
中医特有关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系统理论
一、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 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 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 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 氣。…… ”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还需注意:五脏属
阴,六腑属阳,二者 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 形成阴阳表里关系。 临床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而脏实者 可泻其腑,腑虚者可 补其脏。
如:手太阴 肺经和手阳
明大肠经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
五脏的精气阴阳实质是人整体精 气阴阳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五脏之精:五脏 所藏的有滋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 及其所属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 用的液态精华物 质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3.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
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 “五神脏”。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实际是一身精气阴阳的关系
气分阴阳
气
精化 为气 五脏藏精
1、五脏藏精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见绪论
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体现:
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比如:
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 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 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 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 皆有大数。”
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 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 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
于外。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肾
五脏 之精
源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 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 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 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 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 肾,形态多属实 体性器官,功能 为贮藏和化生精 气,具有“藏而 不泻”,“满而 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 三焦,形态多属中 空性器官,功能主 受纳和传化水谷, 具有“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的特 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 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 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 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混合散布全身
注意:人体的精主 要起滋润和滋养作 用,它不但滋养所 在脏器,它作用的 发挥又是以内脏的 正常功能为前提
人体气
同 源
无形
看不见
不断运动
推动调控人 体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
各具特点
重在强调功能
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 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