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实际是一身精气阴阳的关系
气分阴阳
气
精化 为气 五脏藏精
1、五脏藏精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肾
五脏 之精
源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 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 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 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 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于外。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3.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
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 “五神脏”。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
中医特有关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系统理论
一、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 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 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 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 氣。…… ”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见绪论
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体现:
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Biblioteka Baidu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 肾,形态多属实 体性器官,功能 为贮藏和化生精 气,具有“藏而 不泻”,“满而 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 三焦,形态多属中 空性器官,功能主 受纳和传化水谷, 具有“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的特 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 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 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 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比如:
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 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 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 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 皆有大数。”
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 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 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
混合散布全身
注意:人体的精主 要起滋润和滋养作 用,它不但滋养所 在脏器,它作用的 发挥又是以内脏的 正常功能为前提
人体气
同 源
无形
看不见
不断运动
推动调控人 体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
各具特点
重在强调功能
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 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还需注意:五脏属
阴,六腑属阳,二者 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 形成阴阳表里关系。 临床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而脏实者 可泻其腑,腑虚者可 补其脏。
如:手太阴 肺经和手阳
明大肠经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
五脏的精气阴阳实质是人整体精 气阴阳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五脏之精:五脏 所藏的有滋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 及其所属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 用的液态精华物 质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哲学思想渗透
4、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 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 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 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 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