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琵琶行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 1 、谁解琵琶声; 2 、谁解青衫泪; 3 、谁解风物意。

[ 实施步骤 ]•谁解琵琶声[ 提问 ]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琵琶行》(人教)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琵琶行》(人教)
齐读三、四两段,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全诗的主旨句是?你怎样认识诗歌主旨?
整体感知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诵读背诵
正音(文注外的补充如下) 迁徙xǐ 恬然tián 迁谪zhé 阑干lán
听示范朗读
疏通文意
本长安倡女 曲罢悯然 恬然自安 凡六百一十六言 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声停欲语迟 主人下马客在船
倡女:歌女 悯然:忧郁的样子 恬然:淡泊XXX的样子 凡:共 瑟瑟:拟声词 迟:迟疑
“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1、几乎所有内容都和下面的段落有对应关系…… 2、A、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说明诗歌的成因; C、奠定悲剧气氛。
梳理情节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归纳每段大意,明确以时间为序
江头送客闻琵琶
相 逢
江上凝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整体感知
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 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本文是一首长篇 叙事诗。
背景简介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 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 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 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慨,上书要求缉 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因此对此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抓住音乐的精彩片断描写,鉴赏诗歌的语言,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

【教学目标】1、了解“行”这一诗歌体裁。

2、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

3、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高山流水》的古曲导入1、同学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你能描绘一下《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意境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明确:此曲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高山部分表现出了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

而后半部流水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

流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还有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叮咚,水花轻溅的景象。

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

2、这首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PPT出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叫读)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善鼓琴,樵夫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教师:“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可就在僻远的江州,一个直言进谏却遭贬谪的官员,一个漂泊沦落的京城歌女却在琵琶声中找到了知音,从而成就了千古佳作《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2、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二、解题题目中的“行”怎么理解?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用比喻、叠词、烘托等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掌握描写音乐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家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我多想看看一切美好的东西啊!”家人请来莫扎特弹奏小提琴曲子后,盲人激动地说:“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这位盲人带着满足的神情闭上了眼睛。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人的共鸣。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琵琶女。

二、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三、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苦难,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讽喻诗主要内容: 1、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2、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创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琵琶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称 "琵琶行"执教者 *晓晖课时 1 课时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所属教材目录单元的一篇课文"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 "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模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实验班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根抵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文学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我重点关注的问题。

此外,学生的社会经历不够丰富,社会阅历较浅,因此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本诗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上应多下功夫。

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目标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④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教师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探索为形式,培养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2.体味"同是天涯沦陷人,相逢何苦曾经相识〞的价值观目标内涵。

体味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味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本诗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模写的。

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先体味用比喻等文学手法描写音乐的妙处。

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多次朗读,解决字词读音,疏通诗句意义。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一首抒情色彩很浓厚的长篇叙事诗,在正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读,以便于整体领悟其中的感情。

关于字词教学、诗句意义的疏通,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一、课堂导入盛世大唐是最富酒香诗意的时代。

唐诗就像那时候的流行歌曲,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则是当时的超级大明星,其中最著名之一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吊白居易》,我们把这八句诗齐读一遍。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首悼亡诗中,唐宣宗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提到的一篇千古名篇《琵琶行》,来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设计目的】以齐读诗歌的方式导入,引入情境,初步体悟白居易诗歌之美。

二、解题《琵琶行》中的“行”是指什么?(明确)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高中语文《琵琶行》的教学分析与讨论

高中语文《琵琶行》的教学分析与讨论

课程篇《琵琶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代名篇作品,是白居易所创作的古典诗词。

这篇诗词具有诗意的情感,也能够让人体验到美如清泉的感受。

要如何紧扣这篇文章展开相应的高效课堂教学,呈现出古诗词课堂的精彩亮色,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工作。

一、以情境创设法展开教学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需要使其合乎自身的兴趣,才能从中获益。

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普遍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而情境创设法是一个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古诗词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自主走进古诗词的文本之中,然后对古诗词的文本内容进行品读。

在《琵琶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方明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相关视频,他的朗诵声在适当的时候或低沉、或激越、或哀婉、或缠绵,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忧愁暗恨的这一主旋律,将身世凄凉的琵琶女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而相关的配乐也通过其特有的音乐美而加强了古诗词朗诵的感染力,让学生不自觉地就走进文本的画面,融进这一个朗诵的氛围之中,与文本进行有感情的对话与交流。

二、以巧妙的问题展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提问这一艺术,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满堂问式”和“满堂灌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而是要将课堂问题设置得少而精妙,使其可以真正发挥在课堂互动环节的桥梁作用,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

而且课堂提问如果设置得巧妙,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而在《琵琶行》这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其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取两个切入点。

其中一个就是“谁解琵琶语”。

在这个切入点的指引下走进文本,可以让学生去探究琵琶曲中蕴含的情感,要求学生可以从曲中的旋律变化了解琵琶女的情感变化情况。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琵琶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其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其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音乐意境。

因此《琵琶行》第一课时的解读主要集中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并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做到知人论世上。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琵琶行》中最经典的音乐描写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吟咏和分析中,体会音乐中“琵琶女”和”江州司马”情感的共通之处,体会经典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魅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扫清字词障碍,反复朗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2、知人论世,涵泳诵读,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生平和叙事诗、行这个诗体的基础知识。

3、感悟诗歌对琵琶声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2、理解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主旨句“同是天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同情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体会诗人仕途悲慨,以及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层次设计】课时安排:2 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2 课时,第2 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2. 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期间一档非常受欢迎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白居易《琵琶行》唱了出来,其实,“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

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

而今天我们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流行了起来,大家学习起来是不是也更加有兴趣了呢?但其实,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就知道了《琵琶行》本身就是写音乐的。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音乐描写,掌握音乐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琵琶语》,引导学生谈感受。

优美但又飘渺难以捕捉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古人用八个字来评价其诗作中的音乐“凄婉激昂,声能引泣”,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能引泣的乐音有怎样的感染力。

(上课前,播放《琵琶语》)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把辛酸泪,两个沦落人,三首琵琶曲问:诗人用哪一句话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又是什么作为桥梁,将一个乐伎和诗人联系起来呢?明确:音乐。

三、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演奏?哪一次描写最为详尽?明确:第二次。

问:第二次演奏写得非常详细,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紧急与舒缓)鉴赏要求:选取你喜欢的一两句,指出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琵琶曲的什么特点。

组内讨论交流。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明确:粗重,急,比喻,叠词,欢快。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明确:比喻。

师:我们在讲“愁”的时候就化抽象为具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化作可感的事物。

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

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速平生不得志. 明确:弹奏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探究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探究式教案

《琵琶行(并序)》探究式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

2.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诗人深沉的情感。

3.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1.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白居易的生平资料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资料。

2.重点研读文本第二段对琵琶曲的描写且进行同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敲门砖白居易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怎样的感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检查预习情况——诗歌字词学习不能忽视1.词类活用:遂命酒.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商人重.利轻.别离2.古今异义:明年..嫁作商人妇凄凄不似..刀枪鸣老大..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铁骑突出向前..故..声暮去朝来颜色3.文言句式:使快弹数曲送客湓浦口感斯人言歌以赠之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转徙于江湖间三、听读课文——学生熟悉文本的又一步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学生范读完成,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用七言句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1)江头送客闻琵琶(2)江心聆听琵琶曲(3)曲罢自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感慨多(5)重闻琵琶青衫湿四、整体感知——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1.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凄凉。

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标: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其次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悟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详细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教学步骤:一引入: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儿有很多闻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国,由于这儿孕育出很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闻名是由于它制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宝,而作品不朽是由于它制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宝;这些精神财宝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

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毕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现力,它的妙处何在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本篇对琵琶声的描绘,将会领悟到它的妙处所在。

二音乐描绘赏析;从以下方面赏析其次段中的琵琶声描绘:1多层次摹写声音:文章描绘音乐并非笼而统之,而是按肯定的层次结构,从开头出场到未尾余韵,中间摹写三个乐段,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依据提纲摘录相应诗句:2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方琵琶声?这些声音有何特点?3象声词增加乐感:划出象声词。

4侧面烘托魅力:标出相应诗句。

三揣摩诗句的引用、引申:这首诗这一段不仅给我们供应了很多赏析的点,也给我们供应了一些语言材料,让我们沿用至今,时常引用、引申,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所发资料上作练习,在空缺处选择以上三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填上:1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2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3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4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行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6《琵琶行(并序)》重难点探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6《琵琶行(并序)》重难点探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虽 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这相似之处有 哪些?
提示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 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 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 遭遇;(4)一个“江口守空船”,一个“谪居卧病浔阳城”,都过 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为 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提示 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激 愤幽怨的曲调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对自己苦楚身世 的倾诉后,诗人更是激起深深的怜悯。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 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 寂难耐。以上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 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 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双线虚实相映,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上,不仅使全诗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 种变化的、流动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里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 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惨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 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 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 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 活,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 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 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也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 剧,更没有揭示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了作者的 阶级局限性,他还不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 世。

探索《语文琵琶行教案》的创新教育思路与方法

探索《语文琵琶行教案》的创新教育思路与方法

《语文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美的古乐曲,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也有着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内涵。

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将这种文化内涵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领域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这方面,《语文琵琶行教案》的创新教育思路与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教学手段创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讲解式教学,以生涩枯燥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创新型的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在针对《语文琵琶行》这一文化内涵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来形式上引出该曲调的地域文化特征。

比如,可以选用扬州人物画、苏绣、江南水乡等形象来表达《语文琵琶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方式深刻感受到这首曲子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时,也可以将现代媒体手段融入到教学中来,如制作小视频、PPT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文琵琶行》的情景描绘、逻辑推演等方面。

二、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难以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更难以感受到《语文琵琶行》这类文化精髓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媒体工具进行互动问答,或者进行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探究琵琶行的神韵。

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接触更多的相关文艺作品,进行类比学习,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全面地认识琵琶行的内在文化精髓。

当他们真正地走进琵琶行的“世界”,又或者积极参与到琵琶行相关的文艺活动当中去时,便可以更深入地体会琵琶行爽逸、优美的内在精神了。

三、跨学科教育现代教育强调学科交叉较多,通过跨学科教育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以寻求更多的传授效果,从而达到跨越、超越原有学科界限的效果。

呼应于此,《语文琵琶行教案》的教学手法显得非常有创意。

可以将民族音乐的知识和中国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琵琶行》的同时,也能对这些学科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最新 高中语文课《琵琶行》教学探索-精品

最新 高中语文课《琵琶行》教学探索-精品

高中语文课《琵琶行》教学探索语文在不同的阶段,其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都会有所差别。

高中阶段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并通过语文的学习逐渐形成系统性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本文以《琵琶行》一课为例,探究在高中教学中,不同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了解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一、《琵琶行》教学方法探索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较为丰富。

其中,教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以及情境法等。

而学法包括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教学法以及欣赏法等。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出现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差别。

下面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简单的分析,探索新兴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1.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琵琶行》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来展开教学活动。

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解释文章的生词僻字的含义,如“荻花”“钿头银篦”“红阑干”,等等。

而后再划分段落进行讲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最后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课程活动的流程简单,都是由教师一人主导,并且学生也能大概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劣势,如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虽然有的教师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但做出回应的学生较少,而且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提问价值也是有待商榷的。

此外,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学习习惯的关键,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新兴教学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都是较好的选择。

(1)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再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而是发挥引导作用。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学法设计1、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

通过探究诗词的思路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朗读中学习。

通过“诵读法”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诗词内在的魅力,学会在读中学。

3、让学生学会在拓展中学习。

通过“课外延伸法”,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

二、教学设想1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

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琵琶行人
教版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长篇乐府诗。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琵琶行》最大的成功就是关于音乐的描写。

诗不仅用了“嘈嘈”“切切”这样的象声词逼真地模拟乐音,更主要的是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进行形象的描写。

例如,用“急雨”比喻大弦的“嘈嘈”声,“私语”比喻小弦的“切切”声。

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大弦小弦交错弹奏的乐音。

诗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曲调的流转,“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

这些描写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闻其声,让我们欣赏了一场绝妙的音乐表演。

《琵琶行》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仅描写了一位卓越的音乐
表演家,而且描写了一位卓越的音乐鉴赏家。

白居易不仅能听出琵琶女弹艺的高超,而且能听出曲调中隐含的感情。

仅仅“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听出“未成曲调先有情”。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样的连续演奏中,听出琵琶女“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即便琵琶女短暂的歇拍,他也听出:“别有幽
愁暗恨生。

”到了最后,竟然听出“凄凄不似向前声”,在“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时,诗人热泪纵横“青衫湿”。

这使我们自然想起了有关“知音”的传说。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一会儿俞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我们也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

今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要做诗人的“知音”。

诗人说,他听出了琵琶女弹奏中的“情”,这个“情”是什么?琵琶女是怎样借助她的乐曲抒发了内心的“情”?诗人又为什么能听出其中的“情”呢?请你根据诗中有关的音乐描写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探讨这个问题,要明白诗描写了几次演奏,每次演奏的具体背景,特别要把诗所叙述的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经历与琵琶旋律的变化对应起来进行分析。

诗共描写了三次演奏,第一次是独守空船的琵琶女,在凄清的月色中,借一曲琵琶排解寂寞;诗人是时送客江头,醉不成欢,哀怨悲凉的琵琶声,拨动着他蓄满愁惨的心弦。

第二次是琵琶女应诗人请求演奏,用“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那“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情不自禁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第三次是琵琶女听了诗人自述身世之后,用“凄凄不似向前声”的音乐,伤已伤人;诗人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泪水,哭人哭己。

这三次演奏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其中明写详写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诗人首先抓住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神态,表现出人物内心的难言之痛,暗示着她不同寻常的身世;接着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校弦试音动作,突出其演奏的一个“情”字;然后在描写其“低眉信手”“轻拢慢捻”等弹奏动作、神态的同时,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半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述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具体描摹琵琶声。

诗人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乐音的变化。

表面看,这似乎是纯音乐意境的描写;究其实,则别具匠心。

那起伏多变的旋律,将琵琶女个人的“平生不得意”、“心中无限事”融入其中,谱写了她坎坷一生的遭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正是她饮誉长安,欢笑连年的写照。

那时,她年轻美貌,才高艺绝,引来多少“五陵年少”的欢呼喝彩,而个人沉浸其中简直飘然若仙,欣喜若狂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表现此情此景再也恰切不过!“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视为她一生的转折,前者一帆风顺,后者则路途坎坷,前者青云直上,后者一落千丈。

尔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是她家败人衰、沦落江湖,欲哭无泪的悲惨境遇的写照。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长期郁积的怨愤在心头翻滚,而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琵琶女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的愤怒控诉,心中的怒火犹如火山般猛然爆发。

这段绘声绘色的音乐描写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逼真地描述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铺垫和渲染。

真正是千古绝唱。

诗人能够成为琵琶女的知音,一方面是由于诗人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是由于诗人有着和琵琶女类似的身世。

诗人也曾经历过名扬京师、高朋满座的辉煌,后来因为上书直谏,遭谗获罪,如今卧病浔阳,孤苦伶仃。

同病相怜,同气相求,琵琶女指间跳跃的千变万化的音符,不仅汇成了她自己起伏跌宕的心潮,也激荡起诗人对自己平生遭际的回忆与感伤,琵琶声在善奏者与善听者的心灵互动中,自然地成为承载人物情感的媒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上册《琵琶行并序》课文及翻译
2.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3.粤教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琵琶行原文
4.人教版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
5.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6.高二语文上册课文琵琶行并序同步训练试题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