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平均数_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课标内容】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加权平均数,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学情分析】本节课以前在小学已经接触过,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统计量的概念,通过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3.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展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自检互助点拨1.自学课本P113—115页内容回答问题(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二、合作互学 探究新知例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可使用计算器).解:答: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4.7岁 三、自我检测 成果展示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7.142541216515414113岁≈+++⨯+⨯+⨯+⨯=x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四、应用提升 挑战自我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五、经验总结 反思收获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写出来【板书设计】频数组中值【备课反思】本节课是平均数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意义,除了会运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外,在教学中还应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_1_1 平均数(第2课时)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_1_1 平均数(第2课时)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1
18
((21))这 从天表中5路你公1能0共1知≤汽x道<车1这2平1一均天每5班路的公载共111客汽量车是大多约少有多? 少1班5 次的载客量 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学习新知
(1)知道了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 (2)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5. (4)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基本是一致的.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 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 值的权,例如在1≤x<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 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数3.因此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 均每班的载客量是
1 0 答:所抽查的西瓜的平均质量为5千克.
(2)目前西瓜的批发价约为每500克0.3元,若瓜 农
按此价格卖出,请你估计这亩地所产西瓜能 卖 解价即析多可:在少解(1答元)的.钱基.础上乘西瓜总数,即为总质量,然后乘单
这亩地所产西瓜大约能卖的钱数 =600×5÷0.5×0.3=1800(元).答:这亩地所产西瓜 的收入约是1800元.
八年级数学·下 新课标[人]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想一想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 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
组中值
频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
41≤x<61
51
20
61≤x<81

x = x1 f1+x2 f2+ +xk fk n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2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2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平均数学习的有效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知识。
月份|销售额(万元)
----|---------
1月| 20
2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3月| 22
4月| 28
5月| 24
(2)已知某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米,如果增加一个身高为1.8米的学生,计算新的平均身高。
4.思考题:
(1)为什么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具有重要作用?
(2)在计算平均数时,如何处理含有异常值的数据集?
3.教学过程:
(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如何计算某商店一周内每天销售额的平均值?”;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工合作,完成计算;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反馈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课后阅读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1)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通过例题演示,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平均数;

平均数(第二课时)

平均数(第二课时)

平均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并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思考、推理与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理解,体验统计中的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加深用样本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激发学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频数分布中的平均数的计算及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教学难点】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中数据的确定及相应权的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下表是某班学生右眼视力的检查结果:你能求出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水平吗?与同伴交流.二、 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112212k k kx f x f x f x f f f ++⋯=++⋯叫x 1,x 2…x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探究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营运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教学说明】在不知道原始数据情况下,可以利用组中值和频数近似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在1≤x <21情况下,有3个班次,那么这3个班次的平均数为1212+=11,从而可以估计这天5路公共汽车的载客量在1≤x <21情况下的总数为11×3=33人;类似地可得到这天5路公共汽车载客总量应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因而平均每个班次的载客量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733520221815⨯+⨯+⨯+⨯+⨯+⨯≈+++++人. 试一试 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cm ).三、 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 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炮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分析】我们知道,当所考察对象很多,或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用样本的特征对总体进行估计,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因而要想了解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可通过抽取的1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来对总体进行估计.这里的组中值应分别为800,1200,1600,2000,2400,它们的权依次为10,19,25,34,12,利用加权平均数可得到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并可用它当作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教学说明】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后,应让学生感受到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答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试一试种菜能手李大叔种植了一批新品种黄瓜.为了考察这种黄瓜的生长情况,李大叔抽查了部分黄瓜株上长出的黄瓜根数,得到下面的条形图.请估计这个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多少根黄瓜.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本节中利用加权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上节有哪些不同?你是如何理解的?2.通过样本的特征对总体进行估计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想法,并与同伴交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50%
30%
10%
10%
两种方案的结果不同说明了什么?
对“权”的进一步认识
“权”代表的是数据的“重要程度”,一组数据中,“权”越大,数据就越“重要”.
“权”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
②比例的形式;
③百分比的形式.
分析:根据题意,小明的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说明小明的平均速度受骑车的速度与步行速度影响 ,而骑车的时间与步行的时间可以看做是它们的权,可以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他的平均速度.
年龄(岁)
人数
分析:观察表格后可以发现不同年龄的获奖人数不一样,


每个年龄相对应的获奖人数就是该年龄的权.
使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即可计算出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

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为35.6岁.
解: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为:
(岁)
1.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从1936年到2010年,共有53人获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如下表,请计算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结果精确到0.1岁)
解:(1)20、32、45、50以0.25,0.25, 0.25,0.25为权数的平均数为:
20、32、45、50以0.25,0.25, 0.25,0.25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为36.75.
使用算术平均数公式列式:
使用加权平均数公式列式:
例 求20、32、45、50在不同权重下的加权平均数. (1)以0.25,0.25, 0.25,0.25为权数; (2)以0.4,0.3, 0.2,0.1为权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课案(教师用)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新授课)【理论支持】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之上而设立的,根据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如“什么是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来解决新问题,如果学生在第一节课上学会了怎么学,知道怎么处理问题,那么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请同学们预习P128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答案】(1)组中值、频数.(2)载客量、每组两端点的平均数.(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有5个班次.(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应该相等.【设计说明】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 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组中值 11 31 频数(班次) 3 5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51
71 91 111
20
22 18 15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11 3 31 5 51 20 71 22 9118 11115 x 73 (人) 3 15 20 22 18 15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组中值
11 31 51 71 91 111
频数(班次)
3 5 20 22 18 15

思考
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 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由表格可知, 81≤x<101的18个班次 和101≤x<121的15个班次 共有33个班次超过平均载客量,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为33/83 等于39.8%
难点 “权”与“组中值”的确定
统计中也常把下面的这种算术平均数看成加权平均数。
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 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x1 f1 x2 f 2 xk f k x n
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 叫做x1,x2,…,xk的权。
载客量/人 1≤x<21
组中值 11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一)温故互查: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二)、设问导读:例1: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1)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组中值: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结论: 1.当数据是以分组的形式出现时,用组中值代表每一组的数据; 2.每一组的频数看作每一组数据的权例例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解:(三)、自主检测1. 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四)巩固训练: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了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右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cm)(五)拓展延伸:1. 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八)课后反思:60 噪音/分贝80 70 50 40 90。

北师大版1_平均数_第二课时八年级八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1_平均数_第二课时八年级八年级数学上册

§ 8.1平均数(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二、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 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X 15%+90 X 10%+90 X 35%+85 X 40%=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X 15%+95 X 10%+85 X 35%+90 X 40%=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 X 15%+90 X 10%95X 35%+90 X 40%=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 1200元,其他支出为 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 39%, 3% , 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今年总支出一去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9% X 3600+30% X X 72001200+6%3600+1200+7200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 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 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 1200, 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应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一定是数据集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2. 平均数的计算应用: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学具:练习册,用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环节:实例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2. 正文:-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纸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什么是平均数?
2.让学生回顾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例子,加深理解。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心
趋势,可以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2)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不能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2.通过实例比较,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

(1)平均数可以用来
评价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但不能反映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

(2)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课堂实践
1.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并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四、思考提升
1.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五、总结回顾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2.回顾课堂实践和练习题,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有哪些应用场景?举例说明。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提醒学生合理应用公式
二、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知识点二、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1.请同学们回忆:加权平均数、组中值
2.阅读教材p113-115页
※探究发现:
算术平均数公式与加权平均数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为教材P113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2.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教材P114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提醒学生发现规律




展示你的风采
1.教材115页练习第1,2题。
2.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是83.4分,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备课人
愉快
学习
目标
1.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2.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内容
形式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重点识记自源自主研究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加权平均数?
2.什么叫组中值?
鼓励学
生动脑




1.小民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如果小民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平均数(第2课时)》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平均数(第2课时)》

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探究新知
6.1 平均数
解:(1)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 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 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 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2)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 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探究新知
6.1 平均数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 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 “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 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 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 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 是对的.
知识点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6.1 平均数
问题一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
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 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一班 9
8
9
二 班 10
9
7
三班 8
9
8
动作整齐 8 8 9
探究新知
6.1 平均数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15
答:样本的平均数是24.8.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6.1 平均数
4.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 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 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 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所学,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及简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更复杂的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应用练习: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实践计算平均数,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概念。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运用平均数来进行决策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计算方法的理解:对于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异常值处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 实际应用:将平均数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用PPT展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讨论答案。

2.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PPT展示计算方法,结合板书进行详细讲解,辅以例题进行说明。

3. 应用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基础练习旨在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拓展练习则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更复杂的情境中。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

20.1.1 平均数(第2课时)
2014年10月28日 章以统
知识回顾 概念-: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1, x2 ,, xn,我们把
1 n
( x1
x2
xn
)
叫做这 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记为 x ,读作 x 拔.
练习一
1、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 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
2.有一组数据,各个数据之和为505,如果它们的平 均数为101,那么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
小结
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1)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
(2) 在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 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 算术平均数。
2.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几种表现形式:
(1)整数的形式; (2)比的形式; (3)百分比的形式;
使用寿命x (单位:时)
灯泡数 (单位:个)
600≤x< 1000≤x 1000 <1400
10
19
1400≤x <1800
25
1800≤x <2200
34
2200≤x <2600
12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载客量/人 1≤x<21 21≤x<41 41≤x<61 61≤x<81 81≤x<101 101≤x<121
组中值 11 31 51 71 91 111
频数(班次) 3 5 20 22 18 15
根据上面的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 用的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频 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1≤x<21之间的载客 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3, 由此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

平均数(第2课时)精选教学PPT课件

平均数(第2课时)精选教学PPT课件
当我们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把爱孩子的十分之一去爱母亲,她就足矣,往往这一点也做不到,说句心里话,我们欠母亲的无法补偿,更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有这两位母亲,虽然我的人生很不幸,但我有她们给我的无私的爱,我永远是幸福的,她们对我的爱我永存心里。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
= 91.5
B 的测试成绩为
95×20%+85×30%+ 95×30%+95×20%
= 91
C 的测试成绩为
90×20%+ 95×30%+85×30%+95×20%
= 91
因此 A 将被录用。
【达标检测】
1.甲、乙、丙三种饼干售价分别为 3 元、4 元、5 元,若将甲种 10 千克、乙种
8 千克、丙种 7 千克混到一起,则最低售价应定为每千克多少元?
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则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平均数(第2课时) 学案

平均数(第2课时) 学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实际情境中的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学习过程一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重点:某学校实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

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右表。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确定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实行交流。

二交流•反思(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分母是怎样确定的?3.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有怎样的影响?三使用•巩固难点: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实行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右表。

(1)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2)自己确定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的权,并根据自己的方案确定录用者。

四易错题: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下了10个成熟的西瓜,它们的质量如右表,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质量。

3.为了了解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某学校实行了调查,该校八年级(1)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如右。

平均数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平均数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1)计算未使用节水龙头20天的日平均用水量和使用了节水龙头20 天的日平均用水量; (2)估计该家庭使用节水龙头后,一年能节省多少立方米水?(一 年按365天计算)
拓展训练
解:(1)未使用节水龙头20天的日平均用水量为:
1 (0 0.05 4 0.15 2 0.25 4 0.35 10 0.45) 0.35(m3) 20
360 660 910 750 510 50
3190 50
64(cm)
答:这批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是64cm.
拓展训练
1.某家庭记录了未使用节水龙头2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单位:m3) 和使用了节水龙头2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得到频数分布表如下:
未使用节水龙头20天的日用水量频数分布表:
使用了节水龙头20天的日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组中值的意义,能利用组中值计算一组数据的加 权平均数. 2.了解使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 3.理解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意义.
复习引入
算术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个数 x1,x2, 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其中:x =
,x1x+n x,2 +我们把+xxn叫做
均数
x = x1 f1+x2 f2 +
+xk fk
n
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
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典例精析
例2 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 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 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组中值是指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平均数(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探讨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今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
去年总支出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
小明: (9%+30%+6%)=15%
小亮: =9.3%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
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三、课堂练习: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1
3
9%×3600+30%×1200+6%×7200 3600+1200+7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