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方向蒲慕明院士
人脑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人脑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人脑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让人类对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人脑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当前的人脑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
神经影像学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模式。
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观察到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学习、决策等认知过程。
神经生物学研究大脑的神经元、突触和神经回路之间的联系,揭示了神经网络是如何传递信息、控制行为和形成记忆的。
认知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知觉和情绪的心理过程,帮助我们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然只是初步探索了大脑的奥秘。
人脑科学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技术限制、理论争议和伦理问题。
技术上,神经影像学虽然能够展示大脑的活动,但对于神经元级别的精确推测还有一定局限。
神经生物学的进展也受限于我们对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
此外,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和突触之间的复杂互动使得整个系统的解读变得困难,需要更高级的计算模型和算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脑科学有望朝着更多领域的深入研究。
首先,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将人脑的认知机制与计算模型相结合,我们有望创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和算法。
另外,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的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将改变我们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交互方式。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将大脑的电活动转化为命令信号,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无缝交流。
这项技术对于帮助运动受限患者重获自由、提高智能设备的控制能力以及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人脑科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伦理问题。
蒲慕明所长在神经所2005年会上的讲话
蒲慕明所长在神经所2005年会上的讲话大家好,今天是神经所2005年年会,像往常一样,我先讲几句。
先谈谈神经所2005年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所2005年进展非常好。
评估一个研究所的发展首先就是看它的科研产出。
我们过去这一年的产出是建所以来最好的一年。
在《神经科学杂志》以上的杂志共发表了十篇论文(包括徐天乐组前几天发表在Neuron上的文章)。
单从论文质量来看,我们可以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看研究所发展状况的另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所PI和学生的招聘情况。
是不是有很多人来申请神经所PI的职位,是不是很多学生希望进神经所。
从这两方面来说我们的进展也不错。
神经所在开始的头几年,由于成绩还没有表现出来,并没有很多海外学者有兴趣来应聘。
从2003年开始申请人数大大上升,在这二个月,我们就要面试五位PI候选人。
神经所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动态保持30个研究组,我们现在是15个组。
大家也许注意到,神经科学领域很广,为什么我们现在招聘的PI多数是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的?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们招聘的条件不是依据研究领域,而是依据应聘人的科研水平。
国外高水平的细胞分子领域的研究人员多,所以来应聘的这个领域也多。
等我们到了二十个研究组以后,就要考虑哪些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加强,较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领域招聘。
这是我们发展的策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所。
另一个好的进展就是我们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学术评审制度,每个研究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定期的评审,研究员是每四年一次,高级研究员是每六年一次。
能坚持真正做到严格的学术评审的国内研究所是不多的,我们可能是做得最彻底的。
我们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
严格的评审制度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退出机制,就是对因不愿意参加评审或者评审未通过等种种原因而离开神经所的,我们建立了很好的退出机制。
比如我们允许学生、仪器设备都可以带到新的单位去,这样就建立和推动了一个良性的流动机制。
按正常理解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应属于研究所,过去惯例是人走空着手走,这对他重新建立实验室继续研究工作是有很大阻碍的,对国家资源也是一个浪费,因为留下来仪器设备相当部分很可能是其他组用不上的。
蒲慕明院士推荐--年轻科研人员共勉学习科学与科学人生-蒲慕明院士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一分证据不說两分话” -- 胡适
你是否对科学有兴趣?
每个人对自然现象都有兴趣
科学不是只是知识,还是方法和态度 只有你开始作科学研究,对科学的理解才能深入,真 正持续的兴趣才会出现 对科学的兴趣常出现在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 兴趣经常是伴随成就感而产生 (正回报) 在任何生涯中及早作出成就是关键
网上的科学家自述故事
/
Sydney Brenner, 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
Hans Bathe, Edward Teller, Freeman Dyson….
“职业”生涯的选择
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 (大学“专业”的定义是什么?) 研究生时的专业不应限制你的未来职业选择
4. 知道什么是“未知的” 比知道什么是“已知的”重要
现存知识的不完整性和不可靠性 科学的进展就是修正现存的知识 好的教科书和好的综述告诉你什么是未知
怎样学习科学?
5. 学会自我教育比找到一个好老师更重要
读伟大科学家的自传和传记
• • • • • • • • “The Double Helix” by James Watson (W.W. Norton & Company, 1968) “What Mad Pursuit” by Francis Crick (Basic Books, Inc. 1988)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by P. B. Medawar (Harper & Row Pub. 1979) “A Passion for Science” by Lewis Wolpert ( Univ. Penn. Press, 1988)
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心灵和大脑的奥秘。
脑科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凭借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让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提高。
本文将介绍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一. 脑科学的发展历程脑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曾用“大脑是思考的器官”来描述人的成长过程。
但是,真正的脑科学是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才逐渐形成的。
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神经解剖学时期神经解剖学时期可追溯至17世纪,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威廉·海姆斯在19世纪中期通过解剖大脑,提出了大脑神经元的假设,并将其称为“神经元说”。
此外,随着显微镜的发展,使人们对神经元和突触的形态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2. 神经生理学时期神经生理学时期始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
经典的意识实验(例如,伦敦帕金森的实验)探索了大脑区域对于行为和经验的作用。
此外,提出了“信息带”的概念,即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来传递信息的机制。
3. 神经心理学时期神经心理学时期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大脑在认知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神经心理学尤其关注来自神经系统的信息在认知、情绪、行为中的交互作用。
4. 认知神经科学时期认知神经科学(CNS)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在认知任务中探索神经活动和大脑结构的关系,来研究认知过程。
近年来,CNS领域涉及神经影像学等领域,实现了结构成像、功能成像及定量成像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二. 脑科学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脑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但还有许多领域要继续探究。
以下是脑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1. 神经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神经技术包括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等,但这些技术仅仅是对大脑的观察。
新兴的技术,如超声脑成像、光遗传学和光热效应成像等神经技术,承诺进一步揭示大脑活动的细节。
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研究的推动,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不断涌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介绍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包括神经可塑性、意识与无意识、情绪与情绪调节以及脑机接口技术。
一、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和内部变化做出的持续性功能和结构的调整。
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后就基本稳定,但现在的研究表明,神经可塑性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存在。
不仅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可以通过新的连接方式进行学习和记忆,连同支配心脏、肺和消化系统等自主神经系统也会改变。
二、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意识到一些感知和思维活动,但大部分生理和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
脑科学家正在努力解开意识的奥秘并找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系。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的行为与意识下做出的行为有时并不相同,这引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决策的讨论。
三、情绪与情绪调节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情绪调节则是指人们调节、控制和解决情绪的能力。
脑科学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探索情绪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和调节。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与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大脑区域的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将大脑与外部设备进行直接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脑与计算机、机器人等设备的无缝结合。
这项技术在医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帮助瘫痪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可应用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交互体验。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人机交互领域的贡献已经不容忽视。
总结起来,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包括神经可塑性、意识与无意识、情绪与情绪调节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等。
这些新方向的研究将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脑部结构和功能,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脑科学的未来
蒲慕明1,2*脑科学的未来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脑科学关键问题。
介绍有关中国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的内容以及脑科学未来发展的3个方向:理解脑、保护脑、模拟脑。
同时也对当今脑科学研究总体状况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脑科学;脑计划;类脑智能;神经科学[心理学通讯, 2019, 2(2): 80-8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19028]论坛蒲慕明,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
1970年毕业于中国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74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神经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神经元极性建立和神经元迁移、神经环路功能及可塑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等荣誉称号;并荣获Ameritec 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和Gruber 神经科学奖等殊荣。
1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12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 200031*通信作者:蒲慕明 mpoo@1 引言大脑包含着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很复杂的器官,是人体内外环境信息获得、存储、处理、加工及整合的中枢。
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脑机接口和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是众多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
《Science 》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时,邀请全球几百位科学家列出他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最后归纳为125个,其中有18个问题属于脑科学。
排在最前面的,包括意识的生物学基础、记忆的储存与恢复、人类的合作行为、成瘾的生物学基础、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引发孤独症或者叫自闭症的原因,这些都是大家关心且未被解决的重大问题。
创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0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0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2010年12月28日(根据录音整理)今年的年会是一次不寻常的年会,以往的联合年会是请一个外单位,今年邀请了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部三个单位。
由于时间有限,今年每位研究人员介绍自己工作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会议的内容更丰富、交流的机会也更多。
三天前,我还没有决定今年年会讲话的主题。
听完三天的演讲,我和大家一样,都有些感想。
我决定今天的主题就再一次讲“创新”,我们现在处处都在讲创新,报纸上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有关创新的内容。
今天我就谈谈我对创新的看法,有的内容在各种场合讲过,在神经所时间较长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啰嗦,但我现在算是老人家了,有资格啰嗦了。
创新的含义首先定义一下“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的研究有很多种,比如说,理论科学家对某种自然现象提出新的看法,提出新的理论或概念,就是创新。
对于以实验为主的生物学研究来说,实验上的创新也有很多种。
有一种创新是观察到新的现象。
比如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你的实验条件下才被发现,这就是创新。
还有技术上的创新,举例来说,物理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发明了加速器,才能观测到subatomic层面的现象。
生物学亦是如此,随着新的显微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原先看不到的生物微观现象现在能看清楚了。
这是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从而观察到前所未知的自然现象。
还有一种创新,别人已经观察到了现象A和现象B,但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你虽然没有发现新的现象,但是你把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搞清楚了,提出一个新的联系,这也是创新,因为你的研究推动了对自然界的了解。
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不是建立新的联系,而是通过新的分析方法,把一个别人已经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的更好,这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对于我们刚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学的都是别人已有的技术,看到的现象也常常是别人已经发现的现象,我们如何创新呢?我认为你们仍然有创新的机会。
竺可桢杰出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访问浙大-ZhejiangUniversity
竺可桢杰出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访问浙大应浙江大学美国教育基金会(Zhejia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U.S.A)和浙江大学外事处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邀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生物科学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教授于2011年6月13至14日访问了浙江大学。
在访期间, 蒲慕明教授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包括举行两场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Ⅰ&Ⅱ(第十五场), 并与相关领域的教师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 得到浙大师生的广泛的好评。
蒲慕明, 美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神经科学专家和生物物理学家。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新竹)物理系, 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1974-1976年先后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国Purdue 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6-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11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至今。
蒲慕明教授在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NIH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1998)、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美国AAAS Fellow(2001)、美国Ameritec Prize(2001)、吴瑞学会奖(2002)、法国Ecole Normale Geperieure 荣誉博士学位(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5)等。
蒲慕明
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蒲慕明悉心培养中国人才,杨焕明大量雇佣打工仔 作者:科角兑 中国科技界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最热门人物的桂冠,无疑属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
中国科技界内部静悄悄受人尊敬的,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无疑是一个。
要说呢,媒体和社会上,知道啥科学家的话,那八九不离十是杨焕明。
社会上知道蒲慕明的就没有几个人。
反过来,科学界尊重杨焕明的很少,尊重蒲慕明的就多了。
蒲慕明到中国几年,他自己没有得到中国任何荣誉。
而他带领神经所培养出来了两个院士:李朝仪、郭爱克,今年有两个院士候选人:段树民、周专。
杨焕明到中国十一年,造成的名气就他自己一个人。
做院士候选人也就是他自己。
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样的结局。
两个人年龄接近,作风迥异,好得一比。
四几年在大陆出生的蒲慕明,台湾长大,美国博士,八十年代是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首任系主任。
在美国做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讲座教授。
99年创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短短几年内,这个研究所不断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发表论文的记录,到如今,海内外科学界广泛认为,蒲慕明的神经所撑起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半壁江山。
五二年出生的杨焕明,78年杭州大学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在温州医学院做过助教,到南京铁道医学院拿的硕士,88年得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
因为文革耽误,杨焕明得博士时,蒲慕明已经做了好多年美国的教授。
九十年代,美国的几个名牌大学争相挖蒲慕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加州大学。
杨焕明从88年到94年在法国、美国做了三个实验室博士后,出不来东西,在美国再待下去,下场就是终身给人做博士后打工了。
蒲慕明在美国时大论文一篇接一篇,在他做神经所所长以前,已经有过二十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了。
杨焕明在海外的导师水平也不咋的。
他有过四个导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导师Erik Niebuhr,法国INSERM-CNRS马赛免疫中心博士后导师Bertrand Jordan,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导师Eurique Silva,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博士后导师 Richard Gatti。
脑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脑科学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脑科学可以被定义为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及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科学已经在医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脑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脑科学的研究脑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多个领域,例如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等。
神经科学主要关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于脑电波、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研究,神经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除此之外,神经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理,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认知神经科学则是研究大脑和心智如何相互交互的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对象包括记忆、学习、语言和感知等。
最近认知神经科学家利用脑电波的反馈技术,使人们能够通过调节自己的脑电波来改善心理健康。
行为神经科学则是研究大脑如何控制人的行为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神经科学家可以了解各种基本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受到大脑的控制。
这对于治疗行为障碍和提高人类行为准确性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脑科学的应用脑科学的应用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医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心理治疗等。
在医学领域,脑科学家可以利用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来研究各种疾病,制定更好的治疗措施。
例如,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用植入的微型电极来刺激大脑深处的区域,可以显著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脑科学的应用包括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
研究人员已经基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开发了能够自我学习并适应不同环境的智能机器人。
在教育领域,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来改善学习效果,例如开发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在心理治疗方面,脑科学的应用包括神经反馈和磁场疗法等。
神经反馈是一种基于脑信号的治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脑电波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磁场疗法则是一种利用磁场刺激大脑的治疗技术,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病症。
提升中日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领域的国际贡献力
·4IN FOCUS特别策划提升中日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领域的国际贡献力在“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脑科学”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生,东京大学医学院细胞神经生物学教授冈部繁男等中外专家就脑与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合作机会、推动合作的资助形式及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加强中日在脑与类脑智能研究领域的合作蒲慕明院士指出,在非人灵长类、神经伦理学、基础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等方面,中日两国地处东亚文化圈,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别于欧美文化圈的西方文化,应当发挥此优势,提升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脑科学领域的发言权和地位。
冈部繁男教授强调了两国共同探寻人脑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提议中日两国政府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应当在青年科学家培养和训练方面加大投入,培养脑科学领域长期可持续研究的中坚力量。
何生研究员表示在非人灵长类研究和基于神经影像的脑科学研究方面,中日两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生物统计学和行为物理领域,何生研究员已与日方团队建立了扎实的合作基础,建议应当充分发挥两国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的优势,作为加强两国合作的契机。
特别是在神经影像学方面,何生研究员也在着力推动高场强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与国际合作。
冈野荣之教授认为,中日双方在多中心临床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分享、转化应用和临床研究方面也具有很多合作机会。
其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合作,于2016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论文,近年来,在发展采用类人物种研究基础神经科学层面也有持续合作,未来也将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复旦大学张嘉漪研究员对干细胞转化研究、伦理审查等提议表示肯定,并强调中日双方可以从两国在人口、遗传、文化层面发挥独特优势。
例如,针对东亚人群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挥人群优势增加研究投入,这些疾病可能对于西方人群并没有高发风险,但对于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加之人群基数原因,可能具有更大的潜在数据优势。
人类脑科学研究计划的进展
人类脑科学研究计划的进展【摘要】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是人类科学发展的终极命题,2013年欧盟和美国相继宣布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新一轮的脑研究计划,我国也于2016年推出中国的脑研究计划。
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当下神经科学的研究前沿,更是解决神经精神疾病带来的日益增加的社会负担的突破口。
本文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脑研究计划进展,并重点介绍我国脑计划的布局、展开及优势,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国际动向和国内发展情况。
【关键词】脑计划; 脑科学; 类脑智能【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brain is the ultimate pro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cience.In 2013,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nounced that they had invested large funds to carry out a new round of brain research programs,and China also launched a brain research program in 2016.Brain science research is not onlythe frontier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but also the breakthrough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social burden caused by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brain research projects in major developedcountries in the world,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layout,developmentand advantages of brain project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brain science research for the majo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Key words】 Brain project; Brain science;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First-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K.K.Leung Brain Research Centre,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7.044腦是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也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项终极挑战。
脑科学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方向
脑科学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方向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成为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脑科学,即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从分子层面到行为层面的广泛领域,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等。
在这个领域中,许多新的应用和技术正在不断涌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大脑提供了更多可能。
首先,关于基本神经科学,自20世纪以来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细节和精度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光遗传学技术来控制特定神经元。
这种方法可以强化或显著减少特定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特定神经元对行为的作用。
此外,随着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还能够更好地了解神经元类型之间的差异。
除了基本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如何进行认知、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行为,它的目标是增加我们对个体和集体认知过程的理解。
例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确定了部分大脑和学习和记忆相关的电路之间的联系。
在另一个例子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神经网络,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因伴侣而感到开心的情感。
同样重要的是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
计算神经科学是相对较新的领域,旨在通过向计算机科学提出问题以及利用计算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神经网络。
由于目前神经学的解析问题较难,因此利用这种手段来预测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会有所帮助。
例如,在语音识别中应用了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神经影像学对脑科学的重要性。
神经影像学研究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可以通过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方法实现。
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学家们已经能够更好地了解特定区域和功能系统的大脑结构,从而使他们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例如,重复使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已经启示了一个理解心理健康和缺陷的图形,并提供了建立神经治疗策略的突破点。
蒲慕明院士: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方向是什么?
蒲慕明院⼠:脑科学的三⼤发展⽅向是什么?“据世界卫⽣组织的统计,包括各种神经类和精神类疾病在内的脑相关疾病,是所有疾病⾥社会负担最⼤的,占到了28%,超过了⼼⾎管疾病,也超过了癌症。
因此,重⼤脑疾病的诊断和⼲预,是未来脑科技领域⼀项⾮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蒲慕明中科院院⼠、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主任过去200年,脑科学的进展⼤脑是⼈体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结构复杂、功能复杂,⽐最⼤的超级计算机不知道还要复杂多少倍。
这个复杂的物体是怎么出现的呢?它是⽣物演化过程中的⼀个奇迹。
⼤脑外⾯有皱褶的这层叫⼤脑⽪层,是所有重要的脑功能的关键区域。
理解⼤脑,不仅要知道⼤脑⽪层的结构和功能,还要知道⼤脑⽪层⾥那些复杂的核团的功能。
为理解这些问题,科学家⾄少花了200年时间。
⼤脑⽰意图在过去200年⾥,脑科学到底有哪些进展?现在,我们对⼤脑的了解,⽐如⼤脑如何处理信息、神经细胞怎样编码和传导信息、信息如何从⼀个神经元交互到另⼀个神经元……这些传导机制都理解得⽐较清楚;对不同的神经元做什么,在各种功能中会产⽣什么反应,也很清楚。
在过去的⼀个世纪⾥,诺贝尔奖涉及的神经科学中的重要发现都跟⼤脑的信息编码、储存相关。
但是,我们只对神经细胞如何处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对整个⼤脑复杂的⽹络结构了解不多。
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神经细胞在某种情况下发⽣某些反应,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对⼤脑中的信息处理不太了解,对各种感知觉、情绪,还有⼀些⾼等认知功能——思维、抉择甚⾄意识等,理解得⽐较粗浅。
虽说脑科学已有相当的进展,但是未知的⽐已知的要多得多。
我常常打⼀个⽐⽅,脑科学现在的处境,相当于物理学和化学在20世纪初期的处境,有很多事情已经搞清楚,但是重⼤的理解和突破还没有出现。
所以现在的脑科学是⽣物科学⾥⽐较神秘的领域,从这点来说,脑科学将成为未来⽣命科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个领域。
在座的年轻⼈将来想钻研科学的话,脑科学就是前沿科学,不但在这个世纪,甚⾄下个世纪依旧是前沿科学。
脑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脑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脑科学是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神经元、神经回路、神经系统组织和脑功能等方面。
脑科学的目标是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原理,为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提供科学基础。
现在,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开启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未来发展趋势也更加清晰。
一、脑科学研究现状1. 认识人类大脑的方法脑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种:行为学、神经成像和神经元活动记录。
行为学是通过观察个体行为来探讨大脑的处理机制。
神经成像是通过扫描技术,如fMRI、PET、EEG、MEG等,来观察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神经元活动记录是用电极刺激神经元,通过记录神经元的活动来探讨大脑的神经电信号传递方式。
这三种方法相互协作,可以深入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人类大脑包含双侧半球和各自的皮层、基底节、脑干和小脑等主要部分。
双侧半球之间通过胼胝体连接。
整个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轴索、突触、髓鞘、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等结构。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传递。
3. 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人类大脑包含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脑功能。
例如,额叶控制行动,颞叶控制记忆,顶叶控制视觉和空间,颞-顶交界处是语言处理的关键区域。
大脑功能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神经成像,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脑活动来分析大脑的功能。
4. 大脑的发育和可塑性人类大脑的发育和可塑性是脑科学研究的其他重要方面之一。
大脑在人类婴儿出生前3岁时的发育是最快的,这个阶段是人类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类大脑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和新的功能。
这种可塑性使得人类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5. 脑疾病研究脑科学研究还包括许多与脑疾病相关的方面,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闭症等。
研究人员利用神经成像、神经元活动记录、细胞模型等方法探讨这些疾病的机制和发病原因,从而为发展针对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在“脑海”中突破进取
本 期聚 焦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两个可爱的小猴子降临人世,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这是继2016年建立食蟹猴自闭症模型后,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再一次取得非人灵长类模型领域的重要原创成果。
还是在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能分区图谱,即人类脑网络组图谱,为实现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如今,上述成果共同入选“中科院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跻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15项成果之列。
非人灵长类模型领跑全球“这些成果入选,是因为它们证明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一些领域中,是能站在世界前列的。
”中科院院士、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对《中国科学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研究机构都曾试图完成这些工作。
令他们意外的是,中国学者率先做了出来。
”2016年,仇子龙和孙强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食蟹猴模型,构建了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行为学分析范式,为观察自闭症的神经科学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这种方式获得的模型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动物模型,真正的模型需要基因背景一致。
在这种需求下,“中中”和“华华”应运而生。
为人类脑疾病研究开辟新路与其他哺乳动物类群相比,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和基因改造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小鼠、大鼠等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在身体结构和生理生化上与人类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
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差异,远大于其他系统。
人类很多疾病,特别是脑疾病,之所以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小鼠做疾病模型并不 合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非人灵长动物创建更多疾病模型,同时用克隆或其他手段快速建立种群,让这些实验动物在疾病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食蟹猴自闭症模型研究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对《中国科学报》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方向蒲慕明院士“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包括各种神经类和精神类疾病在内的脑相关疾病,是所有疾病里社会负担最大的,占到了28%,超过了心血管疾病,也超过了癌症。
因此,重大脑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是未来脑科技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过去200年,脑科学的进展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结构复杂、功能复杂,比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不知道还要复杂多少倍。
这个复杂的物体是怎么出现的呢?它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
大脑外面有皱褶的这层叫大脑皮层,是所有重要的脑功能的关键区域。
理解大脑,不仅要知道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还要知道大脑皮层里那些复杂的核团的功能。
为理解这些问题,科学家至少花了200年时间。
在过去200年里,脑科学到底有哪些进展?现在,我们对大脑的了解,比如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神经细胞怎样编码和传导信息、信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交互到另一个神经元……这些传导机制都理解得比较清楚;对不同的神经元做什么,在各种功能中会产生什么反应,也很清楚。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诺贝尔奖涉及的神经科学中的重要发现都跟大脑的信息编码、储存相关。
但是,我们只对神经细胞如何处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对整个大脑复杂的网络结构了解不多。
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神经细胞在某种情况下发生某些反应,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对大脑中的信息处理不太了解,对各种感知觉、情绪,还有一些高等认知功能——思维、抉择甚至意识等,理解得比较粗浅。
虽说脑科学已有相当的进展,但是未知的比已知的要多得多。
我常常打一个比方,脑科学现在的处境,相当于物理学和化学在20世纪初期的处境,有很多事情已经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还没有出现。
所以现在的脑科学是生物科学里比较神秘的领域,从这点来说,脑科学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座的年轻人将来想钻研科学的话,脑科学就是前沿科学,不但在这个世纪,甚至下个世纪依旧是前沿科学。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脑科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脑的各种功能和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知道得非常粗略。
我们知道大脑不同皮层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说,大脑后方是管视觉的,最前方的上方有管运动的、管感觉的、管嗅觉的,前面还有管语言的区域。
假如大脑出现损伤,比如脑卒中(俗称中风)以后,受损区域对应的功能会丧失。
目前,我们只是大致理解脑区和功能的关系,但更多的细节就不清楚了。
举个例子,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脑成像技术,即正电子发射图谱、扫描图谱的技术叫“PET”,大医院里都有。
PET有什么好处?它可以告诉人们,大脑里哪些区域有电活动,如果有电活动就表明该区域有功能正在进行。
如果电活动异常,表明该功能出现异常。
比如我们对大脑功能正常的人进行测试,让被试者在机器里躺着,给他看几个字,你会发现其大脑后方有电活动,表现为葡萄糖使用量的增加。
被试者体内的葡萄糖带有放射性,是被单独注射到血液中的。
研究人员据此可以很快知道被试者的大脑有活动。
给被试者听几个字,其听觉区就有电活动。
我们现在对此可以做到实时观测。
叫被试者说几个字,大脑左侧的语言区就有反应。
但是让被试者闭上眼睛不说不讲不听,回想刚才看到的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其大脑里到处都有电活动。
这个奇怪的现象说明思考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牵涉到大脑里的很多区域。
为什么只是想几个字的意义,大脑网络就全部开始活动?要理解这点,目前还相当困难,需要知道大脑全部的未知奥秘。
《Science》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时,邀请全球几百位科学家列出他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最后归纳为125个,其中有18个问题属于脑科学。
排在最前面的,包括意识的生物学基础、记忆的储存与恢复、人类的合作行为、成瘾的生物学基础、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引发孤独症或者叫自闭症的原因,这都是大家关心且未被解决的重大问题。
尽管该问卷是10年前做的,但我们现在公认的重大脑科学问题依旧未变。
要理解这些问题,就要知道大脑的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像电线(缆)一样复杂,人脑中,上千亿的细胞连在一起,送出很多导线——我们叫轴突,跟其他细胞做联接,最终形成了这一网络。
大脑网络非常复杂,神经元数目众多。
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且每个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不同,编码模式不同,信息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所以,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更好地理解这个网络。
刚才所说的PET Imaging或是MRI Imaging等功能成像手段,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分辨度在厘米或毫米阶层的宏观视野。
在这个范围内,大致可以看到神经束在脑区之间的走向。
每个神经束都由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纤维构成。
要进一步知道细节,必须在介观(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状态)层面对神经环路进行研究,了解每一个神经细胞如何跟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进行联接,并输送信息,在各种功能时有什么活动。
还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观察,从微米到纳米层面,这样的微观尺度会让人看得更精细。
目前,神经科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已知的宏观层面进入介观层面,进而理解大脑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功能。
举例来说,我们把小鼠的52个皮层的神经细胞用荧光标记后切片,重构其三维结构,其中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神经细胞。
结果发现,大脑的复杂性难以想象。
这还仅仅是52个细胞,人脑有上千亿细胞,真正要分析起来,困难该有多大!即便是这52个细胞,也还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在大脑中分布的规则也不一样。
这是目前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所以,未来脑科学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在介观层面上弄清大脑的网络结构,即图谱结构。
大脑的信息传导靠的是电,电活动像电波一样在神经细胞里传导。
它跟电子在电线中的传导不同,因为这种横波是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造成的——阳离子从外面流入细胞内,造成了波动,波动不断向前推,其推动速度比电子流的速度慢很多,每秒钟只有几百米。
当电波传到神经轴突终端的时候,会把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我们称之为突触。
一个神经细胞之所以能够把电信息传给下一个细胞,借助的是释放一种叫作神经介质的化学物质。
当神经介质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后,会继续触发下一个细胞的电活动,这就是电信号的传导模式。
如何观测电信号以及电信号在网络中的处理模式等问题,是我们现今要了解的关键问题。
脑科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关于脑科学的未来,其发展方向有三。
第一个最重要,要理解大脑,这是我们理解大自然的终极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提到神秘的外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宇宙中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等。
其实,我们的大脑里也有一个宇宙,人体的这个内在宇宙的结构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这是我们未来所要了解的。
了解这些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让我们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很重要的应用——模拟大脑,创造出像人一样智慧的机器,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也是脑科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此外,在人口健康方面,大脑是如此重要,我们要保护好大脑、促进智力发展,防止大脑的衰退以及脑疾病的产生,也是脑科学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家经过4年讨论,才在2018年正式确定了中国脑计划的内容。
世界各国都有脑计划,美国、日本、欧盟的脑计划规模都不小。
中国的脑计划筹划了4年,很可能在2019年启动。
该计划是中国脑科技的未来。
那么,它要做什么呢?就像上面讲的三个方向,中国的脑计划具有一体两翼的结构。
主体结构是前面介绍的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也就是网络基础,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图谱结构,弄清楚联接图谱,结构图谱。
在此基础上,搭建各种平台,帮助解析上述图谱的功能。
为此,我们希望启动一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做全脑介观层面上的神经联接图谱。
对于介观图谱,不仅中国科学家感兴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有兴趣。
通过该计划,人们能够研究动物特别是模型动物(包括小鼠、猕猴等跟人最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图谱。
其中一翼要做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形成各种新型的医疗产业。
另外一翼是类脑人工智能、类脑计算、脑机接口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技术,该领域对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具有重大影响。
这就是目前中国脑计划的方向,也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方向。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脑计划相比,虽然我们的计划启动得慢,但我们的设计是最圆满的,希望它的实施也是最圆满的。
发展方向之一:理解大脑那么,大脑认知的原理是什么?第一个是基本的脑认知功能。
我们的感觉、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包括感知觉、学习和记忆、情绪和情感、注意和抉择,这些都是基本的脑认知功能。
果蝇、小鼠、猴子,甚至斑马鱼、线虫等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基本功能。
至于高级的脑认知功能,只有灵长类以上比较高等的动物才有。
包括共情心与同情心——你悲痛了,我也感到悲痛;社会认知,在社会群体里面的认知;合作行为,人的合作行为是非常特殊、非常复杂的;各种意识,比如人的自我意识;语言,人类的语言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非常复杂的语言。
了解上述认知功能产生的机理,对于设计类人脑的下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重要意义。
想要设计出不仅能够理解语音、辨识语音,还能理解语义的人工智能设备,还需要知道人的大脑是怎样处理语言的。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有模式动物。
我们不能直接在人体上做实验,因为涉及到伦理问题。
由于猕猴的大脑结构跟人非常靠近,是很好的模式动物。
所以我们要先在猕猴等动物身上进行各种操作,查找工作原理,之后引申开来,看看人类的大脑是否与此相同。
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里面,最关键的还是要制作出全脑神经联接图谱。
我们需要知道大脑里神经元的种类、神经元的类型怎样定出来。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做相关研究,我们也要做。
了解了神经元类型之后,还要弄清楚各脑区每一类神经元的输出纤维跟输入纤维,以及它们要送到哪里去,这是结构图谱。
有了结构图谱,我们才能摸清它们的电活动,看看电波何时会出现,又是如何传导信息的,这就是活动图谱。
全部图谱出来后,才能够解析神经环路的最终功能。
发展方向之二:疾病诊断与治疗在我国,脑科学的一项重大应用就是为健康中国服务。
如何维持健康的大脑发育以及智力发育,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延缓大脑退化,这些都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
对于老龄化社会而言,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个大问题。
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印度。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新生儿的寿命期望值是65岁,中国已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
因此,防治各种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显得非常重要。
以大家最常听到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为例,假如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到2050年,全世界会有超过1亿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平均1/3的人有发病的可能。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如果中国脑计划能够在15年之后,把老年痴呆的发病期从85岁延缓到95岁,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其实,不仅是老年痴呆,其他疾病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