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三章 经络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PPT课件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4、卫气
❖ ①概念: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 的部分组成。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 ❖ ② 生理功能: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难 以侵犯。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精、气、血、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精能化气: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生营气。精滋养脏 腑促进气的生成。 ❖2、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可固精。 ❖3神由精气化生,精能养神,神驾驭精和气。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作用
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功能活动有激发促进作用。(血液的生 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 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温煦作用
❖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 ①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 ②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 ③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 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引起一系列寒象,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3、营气
❖概念与生成:又称荣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 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行脉内,是血液的 重要组成部分。 ❖ 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华 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学试题

《中医护理学》试题第二章臧象第三章经络第十二章外科病症护理第十三章妇科病症护理一、名词解释:1.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
脏藏于内,象呈于外,故称“藏象”。
2.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5. 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即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
“八脉”为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6.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孕后6-12周左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则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7.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8. 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
二、填空题:1.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组成。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3.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相表里。
4.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与胃相表里。
5.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
6.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 经络总论.ppt

手三阳经
侧 腋下 面 胁、侧腹
手三阴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3、表里络属关系
手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肺、心包、 心。
足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脾、肝、肾。
阳经所属之腑与内侧相对位置阴经所属之 脏相表里。
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肺与大肠 心包与三焦 心与小肠
脾与胃
肝与胆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1、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规律
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以上,冲脉、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出会 阴后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故称“一源三歧”。
4、带脉:起于十四椎下,环绕腰腹,状如 束带。
5、阴维: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经过胸部,上至于咽喉与任脉相汇合。
6、阳维:起于足跗外侧,沿着腿膝的外 侧上行。经胁肋,过肩,经前额与督脉汇于项 后。
7、阴蹻: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 上行。
经络总论
学习目标
准确说出经络的组成; 利用模型描述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 了解经络的作用。
笫一节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有“路径”之意,是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是细小的分支。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中医护理之经络

第三章经络1.经络的生理功能:①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②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③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二)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阴阳: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腑:每一条经脉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二.具体命名原则①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②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
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③脏为阴,腑为阳;阴经为脏,阳经为腑。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2.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特例: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和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在躯干的分布:①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②手三阳经循行肩部和肩胛部;③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④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腹部),太阳经在后(背部),少阳经在体侧;⑤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③手足阴经交接于胸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祥。
(三)奇经八脉1.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2.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除了带脉外,其余奇脉的走行都是自下而上。
最新中医护理学之经络-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华佗--《枕中灸刺经》
3.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唐•孙思邈绘制《明堂三人图》 —最早的彩绘经络腧穴图。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 • 杨继洲《针灸大成》
(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二)具体名称
内侧——足三阴经 下肢——足
外侧——足三阳经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前缘
交 大 椎
属大肠 络肺
止于对侧鼻旁 (迎香)
足阳明胃经 (迎香)
手少阳 三焦经
手太阳 小肠经
无名指尺侧 (关冲)
小指尺侧 (少泽)
中线 后缘
入 属三焦 缺 络心包 盆
属小肠
络心
止于目外眦 (丝竹空)
止于目内眦 (听宫)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
足太阳膀胱经 (晴明)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图示 循行说明
手太阳小肠经
六 、 十 二 经 脉 的 循 行 部 位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三阴经循行
体内循行线 出腋下行 手三阴经 起于胸中 (脏腑络属) 上肢内侧 止于手指端 交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中焦 (中府)
属肺络大肠
前缘
拇指桡侧端 交手阳明大肠 (少商) 经(商阳)
护理本科—第三讲 经络学说 ppt课件

手少阴心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 于小指之端,循手外 侧上腕,出踝中,直 上循臂骨下廉,出肘 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臑外后廉,出肩解, 绕肩胛,交肩上,入 缺盆,络心,循咽, 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 上颊,至目锐眦,却 入耳中,其支者,别 颊,上顓,抵鼻,至 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 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 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 廉,入肘外廉,上臑外 前廉,上肩,出髃骨之 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 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 下齿中,还出挟口,交 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
阴经
手三阴 —均从胸腋部走出 足三阴 —均行于腹面
腹部自中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 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 循臑内,行少阴心主 之前,下肘中,循臂 内,上骨下廉,入寸 口,上鱼,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3.4 经络的生理功能
• 1. 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2. 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
《“灵夫枢十·经二脉经》脉“经者脉,者内,属所于以决脏死腑生,,外处络百于病,肢调节虚。实”,不可不通”
•张3从.正调:“节不机通十体二经阴络阳,开气口血动手平便错衡”
横
用于确定背 腰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肩峰缘→ 后正中线
8 寸
横
用于确定肩 背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腋前、后 纹头→肘 横纹(平
肘尖)
中医护理经络

经络的内容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络脉
别络 浮络 孙络
附属部分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阐释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 如循经取穴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鼻翼旁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心中 足小趾端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目内眦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第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任、带、冲、阴维、阳维、阴 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 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循行别道奇行,故 称奇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阴经行 于内侧,阳经行于
外侧)
前部
上
中部
肢
后部
前部
下
肢
中部
后部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下肢内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前部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部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部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前部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部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部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中医护理学 绪论复习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 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 体皆极;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晋代王叔和:《脉经》
—阐明了脉理 —确立寸口诊脉法 —首创“三部九候”及脏腑分配原则
30
发展阶段(晋隋唐时期)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 ♦ 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 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 狗脑敷治被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 疫疗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等。
……
31
发展阶段(晋隋唐时期)
10
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 论》四大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
《 黄 帝 内 经 》—— 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医学理论典籍,分 《素问》和《灵枢》 两 部 分 , 共 18 卷 162 篇,约成书于春秋战 国至秦汉时期。《黄 帝内经》初步确立了 中医学 礼 记 》“ 头 有 疮 则 沐 , 身 有 疡 则 浴”“鸡初鸣,咸盥漱”
《周礼》“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喜、怒、哀、乐、 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
9
起源阶段(夏商周时期)
《礼记》“炮生为熟,令人无 腹疾” 周代出现 “医师”、“食 医”、“疾医”、“疡医”、 “兽医”等医学分科。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PPT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右心经皮脂腺痣
左肝经扁平苔癣
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一))经络经的络含的义含义 何为经?何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二))经络经的络含学义说的主要内容 何为经?何为络?何为经络?
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中医学-经络学

②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2)内属一定的脏腑:(内行部分)
阴经属脏
手三阴 足三阴
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2)内行部分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阳经属腑
手太阳—小肠
功 能:控制消化系统、生殖 系统
失调时症状:口干、眼力不佳、 消化不良、恶心、 性器官疼痛
足
大 腿
厥
内阴
侧 中
肝
间经
大 腿 内 侧 后 方
足 太大
腿
阴内 脾经侧 前 方
经络:
足阳明胃经
时 间:7 :00—9:00 (辰时)
起止穴位: 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 左右各有45个穴位
功 能: 调节胃的功能、研磨食物
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 13:00—15:00 (未时)
起止穴位: 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 左右各有19个穴位
功 能: 控制小肠的功能、营养的 吸收
失调时症状: 肩颈酸痛、僵硬、耳部不适、听
力减退、三叉神经痛、偏头痛
经络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 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 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穴 左右各有23个穴位
足厥阴 肝经 1:00-3:00 足少阳 胆经 23:00-1:00
(手太阴肺经)
(二)奇经八脉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 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 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
“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中医护理学试题大全「附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附答案」中医护理学试题大全「附答案」第一章yin阳五行精气学说1. 区别事物yin阳属性的“征兆”是A日与月B天与地C水与火D升与降E左与右答案:C2.不宜区分其yin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A脏与腑B气与血C上与下D左与右E标与本答案:E3.在下列相反事物中,不宜划分yin阳属性的是A反与正B上与下C动与静D明与晦E左与右答案:A4.下列各项不宜区分yin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A寒与热B邪与正C上与下D左与右E动与静答案:B5.属于“yin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答案:E6.属于“阳中之yin” 的时间是A前半夜B下午C上午D中午E后半夜答案:B7.属“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中午E后半夜答案:A8.属“yin中之yin”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零点E后半夜答案D9.“动极镇之以静”主要说明的yin阳关系是Ayin阳相互转化Byin阳互根互用Cyin阳相互消长Dyin阳相互对立Eyin阳相互为用答案C10.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水B火C木D金E土答案:A11.“黑”的五行属性是A水B土C火D木E金答案:A12. “骨”的五行属性是A水B火C土D木E金答案:A13.“耳”的五行属性是A木C火D金E水答案:B第二章藏象1.分别清浊是何脏的功能?A胃B胆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C2.鼻为何脏之窍A心B脾C肺D肝E肾答案:C3.五脏不包括A心B脾C胃D肝E肾答案:C4.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着滋润作用的称A水液B津D汗E泪答案:B5.血之余为A齿B筋C发D毛E爪答案:C6.能生化营气、卫气的是A元气B宗气C中气D清气E胃气答案:C7.有“生痰之器”之称的脏是A肺B脾C小肠D肾E心答案:B8.血府是指A脉B肺C冲脉D心答案:A9.血的生成与哪脏的关系最密切A肾B肺C脾D心E肝答案:C10.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肾肺肝C肾肺脾D肾脾肝E心肾肺答案:C11.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朝血脉B肺主一身之气C肺司呼吸D肺主宣发和肃降E肺输精于皮毛答案:E12.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C1.五脏之中又分yin阳,其属于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A,D2.水液代谢主要靠哪些脏腑来完成A心B肝C脾D肾E肺答案:CDE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运化B主四肢C主肌肉D主统血E开窃于口答案:A,D第三章经络1.经络系统的组成是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E正经、奇经、经别、皮部答案:B2.手三yin经的走向为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腹走头答案:A3.足三阳经的走向为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腹答案:C4.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为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腹答案:BX型题1.通往脑部的经脉是A足厥yin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少yin肾经E督脉答案:E2.下列腧穴中,有强壮保健作用的是B关元C合谷D足三里E丰隆答案:BD3.委中穴A归足阳明胃经B位于腘窝中央C主治腰痛、下肢痿痹D既活遗尿,又治小便不利E是四总穴之一答案:BCDE简答题1.何谓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护理经络学说课件

动态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 案。
个体化: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个体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 案。
因人制宜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护理方案
经络系统的特点:整体性、 系统性、动态性等
经络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 用:针灸、推拿、拔罐等
经络学说的应用范围
诊断:通过经络的 异常反应,判断疾 病的位置和性质
治疗:刺激经络穴 位,调和气血,调 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通过调理经 络,增强身体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 生
康复:在疾病康复 过程中,通过经络 调理,促进身体机 能的恢复
果。
调整阴阳的原则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调整阴阳的方法包括针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拿、 中药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护理经络学 说的核心原则
调整阴阳的目标是恢复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整体护理的原则
整体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经络护理在老年保健和康复中的应用
案例介绍:某养老院采用经络护 理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保健和康复 的实践案例
护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经络 护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得到明 显改善,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得 到缓解,身体机能得到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护理方法:通过按摩、针灸、拔 罐等手段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和康复的 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中医学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右心经皮脂腺痣
左肝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苔癣
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 经络的含义 (一)经络的含义 何为经?何为络?何为经络? 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二)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经络的含义 何为经?何为络?何为经络? 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
附属三院 舒涛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