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精讲笔记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精讲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精讲笔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精讲笔记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 知识点一 秦灭六国 • 1.背景: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 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进行 了充分的准备。 • 2.过程 • (1)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 六国的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灭掉了韩、赵、
• ②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也使不同地域的任命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 • (2)经济上
• ①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 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 度量衡 制度。
• ②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与发展。
• (3)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 的道路。开凿 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 水运交通。 • (4)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 临洮 , 东到 辽东 的万里长城。 • 2.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 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 达 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 •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 汉朝 ,定都( 长安 )
• 刘邦就是汉高祖。
• 2.汉初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1)原因:由于秦朝的 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 (2)表现: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 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 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知识点三 文景之治
• 1.在位皇帝:汉文帝和 汉景帝 。 • 2.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2、秦朝建立:时间:前221年都城:咸阳人物:嬴政(秦始皇帝)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的原因:①商鞅变法,封建改革彻底②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4、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首创皇帝称呼,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作用: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余的统统烧掉。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书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7、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的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局面;②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④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泽被后世的灵渠;⑤扩大了中华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8、秦王赢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秦王嬴政知人善任。

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9、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1: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适应历史发展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要给予其否定的评价。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2: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1.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2.万里长城的起讫地点是西起临洮东至辽东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4.刘邦项羽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四年战争是楚汉战争.首次采用“皇帝”称谓的是秦始皇6.秦朝统一后采用的统一货币是圆形方孔钱7.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匈奴进攻8.焚书坑儒没有被烧掉的书有秦国史书、医药、种树类书籍9.秦始皇时期,负责替皇帝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0.秦始皇时期,负责替皇帝掌管军事的是太尉1.首次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是灵渠2.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是项羽3.秦始皇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是丞相4.秦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二级行政机构是郡县.秦朝统一后采用的统一文字是小篆6.秦朝后期,取代小篆的字体是隶书7.陈胜吴广建立的政权是张楚政权8.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9.西汉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20.秦朝被推翻的原因是暴政21.陆上“丝绸之路”的起讫地点,从东到西包括长安—河西走廊—x疆—中亚—西亚—欧洲2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23.秦始皇时期取代西周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24.秦朝的各级官员获得官位的途径是皇帝直接任免2.陈胜吴广起义又叫做大泽乡起义26.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秦朝27.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都城是陕西咸阳28.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在于为后来的王朝提供历史经验教训29.六国被秦国灭掉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30.秦朝“车同轨”的首要目的是出于军事目的,便于对地方的统治31.“昭君出塞”时,担任匈奴单于并向汉朝提亲的是呼韩邪32.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3.秦国活埋赵国40多万将士的战争是长平之战3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管辖各新封的诸侯国的行政机构是郡3.秦朝时管理今天广东地区的行政机构是南海郡36.丝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37.最早采用年号纪年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38.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按照道家“无为”思想而实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3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该思想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40.我们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盛世称作是文景之治41.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42.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4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王封国势力的政策是推恩令44.西汉时期,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人是刺史4.西汉时期,负责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官员是司隶校尉46.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以达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人是主父偃47.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作是西域48.张骞出使西域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49.x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性事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0.吴王刘濞的叛乱,其直接诱因是晁错削藩1.汉初通过嫁公主给单于以达到和平的政策是和亲政策2.秦朝酷刑中,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做是连坐3.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张楚政权,其中“张楚”指的是张大楚国4.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它的基础是燕赵秦的长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7.结束西汉统治,建立新朝的是王莽8.吴王刘濞的叛乱被称作是七国之乱9.西汉时期开始,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桥梁的是丝绸之路60.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子是王昭君。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秦朝的统治与统一**
-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

- 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等,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2. **汉朝的统治**
-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初期采用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时期,改革政治、思想和文化,加强中央集权。

- 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改革政治,加强监察。

3.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 《史记》: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

- 医学: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贡献。

4. **民族关系的发展**
- 匈奴:与汉朝的战争与和亲,昭君出塞等。

- 西域: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5.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

- 与朝鲜、日本的交往:派遣使节、文化交流等。

6. **秦汉时期的特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实现大一统,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政治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并加强。

- 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科技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对外交往活跃。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1秦灭六国▲秦国经过_______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 __________ 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和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洗,东到辽东的“” 。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 ,西到,北至___________________ 一带,南达,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1秦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和o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和都要受到牵连。

秦始皇死后,的统治更加残暴。

知识点2陈胜、吴广起义原因:公元前209年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领队的和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和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上,焚书坑儒(李斯)。

4、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北伐匈奴,修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后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刑法残酷3、秦二世(即胡亥),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史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3)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之始祖)。

刘邦的历史贡献:(1)从政治上,他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2)从民族关系上,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3)从文化上讲,刘邦是汉文化的保护者;(4)从对后人的影响上讲,结束了“血统贵贱论”.第12课大统一的汉朝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笔记。

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隋朝。

1. 隋朝的统一。

- 统一的背景。

-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 当时南方的陈朝后主陈叔宝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 统一的过程。

-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统一的意义。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 隋朝的建设。

- 大运河的开通。

-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 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 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科举制的创立。

- 创立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创立过程:-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 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唐朝。

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唐朝的建立。

-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传位给李世民,即唐太宗。

- 贞观之治。

- 治国思想:-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治国措施:- 用人上,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如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15课)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机构:皇帝之下,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管辖:由中央直接管辖。

数量: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

行政长官:郡守。

下设:郡下设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字: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秦始皇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必须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交通: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防御匈奴:1、派蒙恬北击匈奴。

2、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旳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1秦灭六国▲秦国通过________,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具有了统一六国旳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足旳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 秦国完毕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 定都________,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旳、多民族旳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国家旳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 拥有至高无上旳权威,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 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 设有中央政治机构,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最终旳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旳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 郡下设县, 郡县旳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旳实行,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旳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旳措施▲统一文字: 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 制定笔画规整旳________,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 以秦国旳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原则货币, 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 以秦制为基础, 统一________制度, 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 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旳宽窄, 修筑贯穿全国旳道路, 使秦朝旳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 沟通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旳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并修建了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旳“__________”。

秦朝旳疆域:东至________, 西到________, 北至________一带, 南达________, 是当时世界上旳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1秦旳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旳________, 迫使农民将2/3旳收获物上缴国家。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________和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化统一字焚书坑儒摧残了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景之治(历史上把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景之治”)1、原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提倡节约;提倡“以德化民”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最新新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最新新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课秦统一中国1 秦灭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建立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 秦的暴政(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2 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单元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 秦统一六国。

- 原因:- 人民渴望统一: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

-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重用人才,如李斯、尉缭等,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战略。

- 过程:公元前230 - 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 政治上:-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交通上:-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背景: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到汉武帝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诸多问题。

- 措施:-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思想上:- 经济上:-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1秦灭六国▲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1秦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________,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________和________。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________和________都要受到牵连。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重点表格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重点表格

知识点一:古代人类与工具的关系1.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骨器等2.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陶制品、石器、玉器等3. 金属时代的工具:青铜器、铁器等知识点二:古代社会的发展1. 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过着游牧的生活。

2.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陶器和农耕工具,逐渐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 金属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社会出现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知识点三: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1. 相传黄帝在战胜蚩尤后,创立了中华文明。

2. 盐池女娲补天,创造了人类。

3. 燧人氏的发明:制火、制器物等。

知识点四:古代我国的发展成就1. 农业:我国古代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 工艺:我国古代雕刻、织布、铸造等工艺技术颇为发达。

3. 商业:我国古代商业活跃,有“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知识点五:古代我国的思想1. 易经:有关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典籍。

2. 《诗经》: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和思想。

3.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知识点六:古代我国的政治组织1. 郡县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区划制度。

2. 封建制度:宗法制社会、官僚制度。

3. 帝国制度: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点七: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1. 农奴制度:在古代我国,有部分人被迫成为土地所有者的奴隶。

2. 身份等级制度:古代我国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贵族、士、农民和奴隶等身份有明显差别。

3. 家族制度:古代我国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个人。

知识点八: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1. 农业技术:古代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如灌溉、耕作工具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工艺技术:古代我国的陶瓷、织布、冶炼等工艺技术颇为发达,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医学技术:古代我国的医学技术也非常发达,有许多古代医学著作留存至今,显示了古代医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知识点九:古代我国的艺术1. 书法:古代我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独特的魅力。

七上历史笔记3单元

七上历史笔记3单元

七上历史笔记3单元一、秦灭六国1、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顺天应人(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②商鞅变法(主要原因);③正确策略;④重用人才。

2、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1、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制度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意义: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军事——北修长城拒匈奴,南通灵渠平百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和漓江(珠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③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1、前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④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⑤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⑥结果:失败。

⑦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农民起义:①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

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的贡献:(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历史上册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朝代——夏朝和商朝。

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远古时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这个单元知识点的详解以及学习方法的介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

夏朝是由夏禹所建立的,夏禹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传奇人物。

夏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其政权持续了好几代。

夏朝的最大特色是“三纪”,即上古纪、中古纪和下古纪。

夏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建立了广泛的土地制度、发展了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并且发明了最早的陶器以及使用了青铜器。

学习夏朝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掌握。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电视节目或者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来感受夏朝留下的文物和遗迹。

此外,还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分享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夏朝的理解和记忆。

商朝是夏朝的后继朝代,其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

商朝以商汤和商武丁为代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确凿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中心地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父系氏族制度和分封制度。

在商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开始向中原地区和其他地方传播,商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习商朝的知识,同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掌握。

首先,要学会运用记忆方法,如制作知识卡片、总结提纲、进行思维导图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记忆知识点和整理知识框架。

其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学习网站等。

这些资源可以提供更加具体、深入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加深对商朝知识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知识点1:中华文明的起源什么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指中国现存文明的祖先,它包括了除了少数民族以外的汉族文明和汉字文化体系。

中华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的历史综合体,涵盖了古代文化、节日、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点和时间中华文明起源地为黄河流域,时间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舞蹈、歌唱、武术、绘画等形式表达文化,积累了的丰富的经验和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学习方法了解中华文明需要先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建议学生通过多读书籍、观看文化节目、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沿革,从中推测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人物形象和文化精神等。

知识点2: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什么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庶民构成。

商朝设有五等爵位,所有官员和祭祀官都拥有一定的爵位。

除了祭祀官外,还设有后妃制度,后妃也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学习方法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需要先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古文献的分析,以及观看对于商朝时期的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和文艺作品来了解更多的商朝文化信息。

知识点3:商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什么是商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商朝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牛、马的驯化和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也对当时的经济全面推进产生了不少帮助。

先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呈现出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特点,亦开始出现货币交换等经济交换方式。

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观看历史文献以及优秀电视作品、并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商朝时期的经济现状和活力等。

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学习成果,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知识点4:中国古代的宗教中国古代的宗教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

儒教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教则主张追求长寿、健康和自然之法则,主要归纳为“道家思想”。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提倡“四大圣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课秦统一中国1 秦灭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建立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 秦的暴政(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2 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9年夏
、大泽乡。
• 3.领导人:陈胜 、吴广。
张楚 ”政 • 4.过程: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 权。
• 5.结果:起义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6.评价或地位:中国历史上 。
陈胜吴广项羽和汉王刘邦。 • 2.性质:争夺帝位的战争。 • 3.结果:项羽在垓下兵败自刎, 刘邦 取得了最 终的胜利。
• (2)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 定都咸阳。
秦朝

•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 • 知识点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1.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 2.措施 • (1)最高统治者称为 皇帝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 一切军政大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知识点一 秦的暴政
• 1.秦始皇的暴政:沉重的 赋税 ;繁重的徭役和 兵役 ; 严苛的法律,残酷的 。
• 2.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点二 陈胜吴广起义
• 1.爆发原因 • (1)根本原因: • (2)直接原因:900多个农民被征伐去渔阳戍守长城, 因大雨不能按期到达。 • 2.时间、地点:公元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精讲笔记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 知识点一 秦灭六国 • 1.背景: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 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进行 了充分的准备。 • 2.过程 • (1)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 六国的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灭掉了韩、赵、 魏、楚、燕、齐六国。
太尉 、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 • (2)中央设丞相、 军事 和监察 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
• (3)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县制。郡县制的 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知识点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 • 1.巩固措施及其作用 • (1)文化上 • ①措施: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 字颁行全国。
知识点三 文景之治
• 1.在位皇帝:汉文帝和 汉景帝 。 • 2.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 (2)重视 以德化民 ,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 (3)提倡 勤俭治国,反对 奢侈浮华。
• 3.形成: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 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 为“ 文景之治”。
• 3.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 发展社会生产 ,巩固新的王 朝。
知识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
• 1.目的:巩固政权和 稳定社会局势 。
• 2.措施(1)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 平民 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以增加劳动力。(2)采取 ( 轻徭薄赋)的政策 •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 定下来。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 •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 汉朝 ,定都( 长安 )
• 刘邦就是汉高祖。
• 2.汉初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1)原因:由于秦朝的 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 (2)表现: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 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 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小篆
,作为通用文
• ②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也使不同地域的任命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 • (2)经济上
• ①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 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 度量衡 制度。
• ②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与发展。
• (3)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 的道路。开凿 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 水运交通。 • (4)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 临洮 , 东到 辽东 的万里长城。 • 2.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 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 达 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