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人体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掌握“东西南北”方位名称及用语。

3.能够准确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名称的学习。

2.运用“东西南北”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难点1.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关系,准确用语言表达。

2.理解“东西南北”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地图。

2.学生用书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人体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指示方位的练习。

第二步:引入1.出示一张简单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方位关系。

2.提问:“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分别是什么方向?”3.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东西南北”的应用场景。

第三步:讲解和练习1.介绍“东西南北”的含义和用法。

2.练习用语言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四步:活动1.分发地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描述写出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

2.学生之间互相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加深理解。

第五步:总结1.总结“东西南北”在地图中的应用规律。

2.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方位,培养方位意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人体的基本位置概念,并学习了“东西南北”的方位名称及在地图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思考方位关系。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东西南北”方位的习题。

2.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周围环境的方位关系,做好方位记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东西南北”方位概念,加强方位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运动、坐标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位置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表示位置时,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表述不清、理解不深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位置概念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位置概念。

2.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师生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位置概念和数对表示方法。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小动物模型,用于表示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公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种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数对表示位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示例讲解公园场景中各个物体的位置。

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即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个“找位置”的游戏,让学生在公园场景中,根据数对找到相应物体的位置。

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数对,让学生在公园场景中找到相应物体的位置。

完成后,让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给予评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1课时课题:第二单元: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

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二、互动新授(一)明确行、列的意义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

(第2列、第3行)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

(学生练习)(二)认识数对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一)激活经验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

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二)引入新课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

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循环小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循环小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循环小数》教材分析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例题,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另一例题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一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1 / 10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2)掌握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3)能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会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经历循环小数的产生过程,通过联想,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学情分析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2)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2)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数除以小数”P21---22例5例6。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分为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两种情况。

教材先安排学生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用4个例题来教学相关知识,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进行除数是小数的学习。

本节课学习的例5和例6就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它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例5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老奶奶编“中国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在列出算式:7.65÷0.85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么计算。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其原理是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一同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

为了便于理解,教材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最后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既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以及被除数的小数点。

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了两位。

例6教学的是一个数除以小数中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

教材通过学生提问“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

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所以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学情分析】1、相关知识及基础:学生已有了以前学过“商不变的规律”作为铺垫,和前一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经验。

2、学习困难与帮助: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面对新知识的挑战,学生表现很积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应用题

应用题(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板书:应用题)二、讲授新课1、学习例1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二)汇报讨论结果①演示课件1下载(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②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③学生列式分步:75×5=375(套)660-375=285(套)285÷3=95(套)综合:(660-75×5)÷3=(660-375)÷3= 285÷3= 95(套)④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三)、规纳概括:1.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由学生讨论)2.出示课件2 下载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

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图中点的个数、位置与形状;
–熟练掌握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位置的直观感知;
–通过游戏、趣味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实践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图中点的位置关系;
•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坐标描述位置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班级黑板
•学生练习册
•学生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通过地图、教室布局等实例来回顾描述位置的基本方法。

二、新课讲解
1.引入坐标系的概念,讲解坐标系的构成和作用。

2.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给定的坐标,在平面上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
1.讲解基本坐标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坐标的基本表示形式。

2.出示几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在坐标系上标注相应的点。

四、课堂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坐标描述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题目。

2.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坐标描述几个物体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位置的描述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例子丰富,既有梯度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适当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分数的应用。

3.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位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a. 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b. 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座位,理解列和行的概念。

b. 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c. 教师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强调先列后行的顺序。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题。

(2)学生互相提问,用数对表示对方的位置。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位置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26页的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位置问题,尝试用数对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补充和说明如下:1. 数对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数对是由两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通常表示为(a, b)。

在数学中,数对可以用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其中第一个数表示横坐标,第二个数表示纵坐标。

在表示物体的位置时,我们通常使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列,第二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和算法。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够正确书写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算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2、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原理。

(2)掌握进位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纸条、彩色笔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让学生先进行口算计算,然后向学生出示有关加法概念的图片或视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解加法。

(2)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图片或视瓶中的具体情景,理解加法的含义。

2、呈现新知(1)教师出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计算步骤,向学生讲解进位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示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注重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合理性。

(3)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册上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3、引导训练(1)教师布置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核对答案。

(2)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

4、操练总结(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算式的互相检查和订正,对于错误的做法进行指导和解释。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加法算法的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每天整理并计算家中的生活开支,做加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加法的概念和算法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加法的概念和算法展开了教学活动,并侧重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身高接近1 . 485m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6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268÷4 224÷4 252÷6 345÷15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任选一题说一说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2、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已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方法一: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方法二:22.4×10=2244×10=40224÷40=5 (24)3、师: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5.64 22.4202 4 ……2 4思考:(1)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这个24又表示什么?(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3)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分之一呢?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比较: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已是怎样计算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也发生了改变?(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四、学习体会:通过自学,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准备与同学交流?五、自我检测:1、看图填空(1)右图中涂色的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在右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3)(6,5)在右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列行数对(2, 3)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教学后记单元 二 课型 新课 内容 确定位置(二)教 学 目 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体学习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补充一、学前准备: 1、用数对表示出你在班级所在的位置,并说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 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2、下面是某动物园的示意图。

请用数对表示出各场馆及大门的位置。

孔雀园 熊猫馆 海洋馆 大 门5 4 3 2 1 1 2 3 4二、新知探究:公园的平面图1、仔细观察上面公园的平面图,它与我们原来学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2.仔细动脑思考方格纸上的竖线与横线分别对应这例1的什么?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位置,你能表示大门所在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含义?3、(1)请用数对表示出儿童乐园、草坪、盆景园、饭店、假山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2)请观察表示儿童乐园和草坪的位置的数对,你发现了什么?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所的位置有什么特点?4、如果用(6,x)表示某场馆的位置,你能确定在哪里吗?为什么?5、数对(0,8)表示水上乐园的位置,请在图上标出。

三、学习体会:通过自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四、自我检测1、看图填空:(1)先写出角形三个顶点所处的位置,再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设计示例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剪下第137页的三角形,标出它的底和高(量出底和高的长度)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3.学习新知识之前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
电脑演示推导过程)
二、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数方格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第69页三个三角形的面积。

(小组内分工合作)
2.订正:看一看电脑博士数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3.评价一下以上用“数方格”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

第二部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电脑演示拼摆过程(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3)讨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第三种拼法)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

(指名演示)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突出旋转、平移),(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钙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4.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第三部分: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1.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1.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反馈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2.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3.指出P69三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