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 、 开展政治协商提供 了平 台。同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1 9
作者简介 : 李金河 , 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 战理论教研部主任。
2 0 1 4年第 1 期
李金河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
1 9
时, 中 国共 产党 在 局 部 执 政 的 条件 下 , 在 陕甘 宁边 区
任务 。所 以 , 正确 认 识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协 商 民主 , 对 于 坚持 走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政 治发展 道路 , 发 展 更加 广 泛、 更加 充分 、 更加 健全 的人 民民主 , 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现 实指 导意义 。 社会 主义 协商 民主 的历 史沿 革 植根于中国土壤 , 在长期 的革命 、 建设 和改革时
和所有抗 日根据地按 “ 三三制” 原则建立各级政权组 织, 在政权建设过程 中, 采用了先协商后决议 、 先协商
后 票决 两种 民主形式 的有 机组 合 , 并在 边 区政 府建 立 了“ 个 别谈 心 ” 、 “ 小 型 座谈 会 ” 等 一 系列 相 配 套 的制 度, 这些 举措 是 中国共 产 党对 未来 人 民 民主 国家 的政 治 制 度和政 党 制 度 的科 学 试 验 。这种 试 验 是 建 立 在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发展协商民主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实践及其过程以促成社会上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广泛协商和互动治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在体制内充分和便利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民主权利自由平等地参与公共生活和国家管理参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参与自身利益的落实和维护
民大会 , 单方面撕毁 了政治协商会议 协议 。从此 , 国 共两党 的合作彻底破裂。 随着解 放 战争 的顺利 进行 , 中国共 产党 发 布 了著 名 的“ 五一 口号 ” 。“ 五 一 口号 ” 发布后 , 各 民主 党 派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9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9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9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把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官僚主义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充分发挥社会先进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上层带动下层和双向融合的重要手段。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须透彻理解其基本实质。

首先,要重视公平与实效并重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应坚持公正合理原则,坚持民主共同管理,以及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机制。

其次,重视参与及汇聚力量的机制开发。

应该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平台,及时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一股汇聚力量,以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成功的实践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尊重了公平的社会公平分配机制和"两个大文件",强调了法治的核心,从而保证宪法及其他法律的有效执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要以公平、实效并重为原则,主动参与民主协商,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落实好这些原则,才能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稳步稳健,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提供力量。

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开放 以来在政治体制上的不 断创新 。这样产生 的协商
民主必然具有 独特的优势 ,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 的, “ 中国社会 主义 协商 民主 ,既坚持 了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又发挥了各方 面的积极作用 ;既坚持了人民
主义制度下 ,有事好商量 ,众人 的事情 由众人 商量 , 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是人民民主的
要实现途径 。在我们 这个人 口众多 、幅员辽阔的社会
管理 、民主监督的权利 。”选举投票是人 民的权利 , 包括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 内的政治参与
也是人 民的权利 ,而且是更重要 的权利 。人 民的这些
主义 国家 ,治 国理政是在人 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
量 ,发扬 民主 、集思广益 ,统一思想 、凝聚共 识 ,实
更 重要 的 ,协商 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 治领域 的重要体现 ,继承和发扬了党 的 “ 跟人 民商量 办事 ” 的好传统 ,是我们党早已熟练运用屡试不爽的法宝之

治 中独 特的 、独有 的、独 到的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 的源泉是非常充沛的 ,既有 中华 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 为公 、兼容并 蓄 、求 同存异 等优秀政治文化 ,也有在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 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
人 民民主 的真谛——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
口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张 峰
不 同 的国家 ,有不 同 的民主实 现形 式 。协商 民
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 ;要看人 民有没有进行 民主 选举 的权利 ,也要 看人 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 、民主
主是 中国人 民创造 的重要 民主形式 ,是人 民民主的重
主 ,保 障人 民享有广泛而持续 的民主权利 。习近平总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深化其内容和形式,完善机制保障,推动健康发展,提高实效性等方面。

探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前景,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重要性、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机制保障、健康发展、实效性、前景、发展方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和团结,通过各方的协商和交流,协商民主制度可以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和执行效率,通过广泛的协商和民主程序,可以凝聚各方智慧,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国家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通过各方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民主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苏联。

当时,苏联共产党通过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等形式,组织协商民主,协商政策和决策,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也逐渐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协商民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不能脱 离特定 社会政 治条 件来 抽象 评判 ,不 能干篇 一
增强坚持走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的自觉性和
坚 定 性。
如 何 理解 社 会 主 义 协 商 民主 是 我 国 民 主政
律 ,更不能生搬硬套外 国政治制度模式 。 从本 质属性 来看 ,我 国社会 主义 民主是我们党 的性
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 。
社会 主义协 商 民主具有党 派真诚合 作的优 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 党制度 ,是中 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 作
个好东西 ,但 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我们要理
直气壮地澄清民主问题上的误区 ,不要以为 中国如果搞
“ 三权 分立” 、多党竞争 、全民直选那一套 ,就什 么问题 都解 决了。一些发展 中国家效 仿西式民 主而长 期动荡 ,
社 会 主 义 协 商 民主 具 有 集 恩 广 益 的优 势 。 发 展 社 会
属性和根本政治立场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作 为根本
宗旨。这样 的初心和特质 ,要求各级党组 织和党 员干部
任何 时候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站稳人 民立场 ,增进
群 众感情 ,保持对人民 的赤子之心 , 利。这就必须健全广开 言路 、集 思 广益 、博 采众长的有效机制 ,使各方面 、各层级 意见 和 建议都能充分反映 ,推进协商民主 广泛 、多层 、制度 化 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能够真 正做 到广泛沟通 、广
纳 群言 、集 中民智 、形 成合 力 ,在 最具 广泛 性 、代表 性 、包容性基础上形成最大公 约数 和统一意志 ,形成 求 同存异 、和衷 共济的局面 ,避免相互 掣肘 和各行其 是 。
质和践行 党的根本 宗 旨的必然要 求。我们党 来 自人民 , 自成立之 E l起就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 中华民族谋复 兴作为 己任 ,始终把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作为根本政 治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并作出部署,这是一个新论述、新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选举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和创造了人民政协协商、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协商民主形式,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

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并列,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对我们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

可以说,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全面阐述,这标志着我们党自觉地把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协商民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民主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方式和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是现代国家制度和公民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主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层面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者:罗振建林华山来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协商民主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具有主导性、真实性、广泛性、多层性、多样化和制度化等特征。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经过五个历史发展阶段,逐渐由零散的、局部的、应激性的、不稳定的探索上升为系统的、全局的、制度化的民主制度。

它主要由党内协商民主制度、党际协商民主制度、政协协商民主制度、立法协商民主制度、行政协商民主制度、司法协商民主制度、民族协商民主制度、特别协商民主制度、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和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等十种制度构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民主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增进协商广泛性,增强协商多层性,推进协商制度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政治文明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2-0073-09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确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首次作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这些认识、规划和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和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11期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这是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集思广益的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为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和公共参与提供了制度平台,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这就必须健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有效机制,使各方面、各层级意见和建议都能充分反映,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真正做到广泛沟通、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合力,在最具广泛性、代表性、包容性基础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形成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局面,避免相互掣肘和各行其是。

这是社会主义協商民主的最大优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党派真诚合作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广泛共识,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

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提升协商议政实效,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Mar.,2020No.1(Gel.100冤2020年3月第1期(总第100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传承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种老传统。

说它是新概念,是因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包含了适应新时代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全新内容和意义;说它是老传统,是因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

正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

”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就文化基础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层文化基因主要来自两种传统文化精神,即“和合”文化和“民本”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中所包含收稿日期:2020-01-08作者简介:执笔人,刘自匪,男,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也强调:“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这充分说明,协商民主在推进政治制度体系改革和密切党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党群关系的密切与和谐,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纯洁性、先进性,从而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一整段论述“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相关问题,其中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

时隔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协商民主理论,把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可见,协商民主是人民群众对参政议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不断分化,传统的凝聚社会共识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不同社会阶层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协商民主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施,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总结和拓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协商,以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维护 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实践需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决策科学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强调各方参与、平等协商 、达成共识,有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点
01
广泛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包括各党派、
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等,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

02
多层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多层性表现在协商渠道的多样性,包括人民代表
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的协商格局。
0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
政治协商
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包括政协协商、人大协商等,实现了 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
社会协商
社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包括基层协商、社区 协商等,旨在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决策协商
决策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强调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 各方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0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概念和特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 的协商、讨论、对话等方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的一种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 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 充分表达和尊重,从而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监督评估
为确保协商民主的成效和质量,应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协 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协商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

革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改革实践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健全制度中全面展开。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的重大进展。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协商民主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中共十九大在阐述“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候,提出的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两个报告,两个动词,从“健全”到“发挥”,突显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进展。

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5年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评价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

事实也是这样,中共十八大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打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视野。

为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任务,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做出全面部署。

根据中央要求和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2017年初,中共中央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强调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

与此同时,在各地党委领导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层协商民主等各类协商民主广泛扎实推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中共十九大对于过去5年来中国协商民主的进展用“全面展开”四个字作评价,言之有物,言之有行,其主要特点就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健全制度”。

人民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人民民主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票决民主),主要依据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成本低效率高,却忽视了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
协商民主鼓励所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协商过程就是公民进 行良好互动交流的过程,少数人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是 对选举民主的有效补充。
卢梭对于选举民主的认知发人深省
“选民只有在选举国
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 员一旦被选出之后,他们就 是奴隶,就等于零了。”
1980年,美国政治学家约瑟 夫·毕赛特教授针对代议制民主存 在的弊端,第一次在学术意义上提 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 协商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它强调理性的观 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强迫和欺骗。在协商过程中, 自由、平等的参与者支持一系列程序规范,其目的主 要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作为策略。参与者倾听、响应并 接纳他人的观点,他们忠于交流理性与公正的价值。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
(一)协商民主的起源 原始社会:“大树底下的民主”
凡是涉及到公 共利益的重大事务,集 体成员应该直接参与决 策;参与决策的成员享 有平等的发言权;决策 的过程就是在协商中不 断寻求共识的过程。
古希腊雅典城邦:“公民大会”
与氏族时期相比, 公民大会的议题变成了 城邦的政治事务,地点 由大树下变成了广场, 民主更加制度化了。
条件:狭小的城邦规模、公民高昂的参政热情
人口不断增长 小城邦向大国家的转化 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事务不断复杂 参与无序导致的混乱越来越明显
代议制民主: 全体人民或一 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 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 控制权。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在西方国家,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本应代表人 民主权的议会被多数党所控制,这些党派利用权力、经济能 力、政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牢牢地操控着国家政权,这也必 然形成了精英治国的现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心得体会

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参与协商实践
我将积极参与各类协商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协商民 主的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在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 还是政府部门,我都将努力践行协商民主精神,推动 协商民主在各个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宣传与推广协商民主
我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交网络,积极宣传和推 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念和实践。通过举办讲座、 撰写文章、参与社交媒体讨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 和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认同 度。
多层性
协商民主的多层性体现在从基层到中央,各个层级的协商都在进行。这 种多层性确保了民主参与的全覆盖,避免了决策的偏颇和疏漏。
03
制度化
制度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制度化,协商民主才能持之以
恒、行之有效。制度化确保了协商民主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长期、稳
定的民主机制。
学习目的与期待
•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 越性和独特性,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协商民主 ,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即“有事好商量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它强调民主不仅仅是选举,更 是日常的参与和协商。通过协商民主,人民可以持续、广泛 地参与政治过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意义
01 02
广泛性
协商民主的广泛性体现在它涵盖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全国各 族人民。它确保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在政治过程中得到 表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几点认识

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几点认识

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几点认识作者:邵伟智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8期摘要:协商民主理论虽兴起于西方,但在我国却有着长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确立,随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民主重要形式对于我国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内涵;发展进程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3-0012-02滥觞于20世纪后期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提出后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西方国家已经在学术领域的层面对协商民主做出了深入的探究,但是在我国早就有着深厚理论来源和实践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样的一个方向。

这是首次在如此重要的讨论当中,对社会主义协商的民主体制做出了宏观的阐述。

也将协商民主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提升到国家民主政治中的制度层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民主重要形式对于我国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里笔者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谈一些认识,以期为日后研究提供借鉴。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一提法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揭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同时将其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加以确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反映了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关注少数人的合理要求。

它是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包容性的集中体现,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集中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民主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是来自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制度,而是中国人民的独创性成果。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范文)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范文)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上层建筑,总‎是受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反映各自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实现形式‎。

西方国家普遍采‎取选举民主的形式‎,体现在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表决‎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选举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西方的政‎治实践中却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最‎广泛地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而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少数‎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有益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选举民主;‎一种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

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创立和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014年06月13日16:06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京)2014年1期作者:李金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政治协商的发展经验,探索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要求所建构起来的一套民主制度体系。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程序设计以及政治实践,促成社会上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广泛协商和互动治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和便利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民主权利。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独特优势
作者简介:李金河,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0519(2014)01-0018-0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全新表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民主政治的长期战略任务。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沿革
植根于中国土壤,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自主成果和制度形式。

大体而言,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三三制”、协商建国到协商治国,其发展形成了试验、发展、制度环环相扣而又渐次递进的逻辑链条。

(一)协商民主的局部试验:联合革命与“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异常艰巨和困难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并付诸实践。

20
世纪20年代初,为了共同反帝反封建,国共两党在政治基础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七七事变”后,基于共同抗日的政治基础。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两次合作与尔后的协商民主不属于同一概念的范畴。

抗战期间,为了增强政府与各党派、各界人士之间的互动,在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的呼吁推动下,国民党于1938年7月设立了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在形式上容纳了全国各抗日党派与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它既是一个民意咨询机构,也是一个协商政治机关。

国民参政会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开展政治
协商提供了平台。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在陕甘宁边区和所有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在政权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先协商后决议、先协商后票决两种民主形式的有机组合,并在边区政府建立了“个别谈心”、“小型座谈会”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这些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科学试验。

这种试验是建立在深刻认识中国特殊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的,即广大人民群众对国民党一党包揽国是的普遍不满,深入思考如何正确把握民意,如何顺从人民的意愿,使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各界人士均有参与国是的权利和机会。

共产党不包办国是,而与其他阶级阶层和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各界政治代表、民主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共建民主政权的伟大创举。

(二)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协商建国与“新旧政协”
抗战后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起了宪政运动。

为了配合这次民主运动,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作了“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正式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党政府召集各党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然而,国民党六大拒绝接受这一政治主张,顽固坚持一党独裁统治。

国共两党建国主张针锋相对,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居中调停国共关系,与中国共产党形成《会谈纪要》。

这是抗战以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与中国共产党达成的第一个正式协议,表明了双方在建国主张上完全一致,为今后结成事实上的同盟、彼此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相互支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双方确定立即召集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是谓“旧政协”。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这是试图依托和平方式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当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唯一一次会议,它创造了各党派共商国是的组织形式,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在民主建国问题上进行政治协商的成功经验,为政治协商发展成为一个制度形式奠定了实践基础。

然而,国民党在不改组政府的前提下擅自召开国民大会,单方面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协议。

从此,国共两党的合作彻底破裂。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确立了以合作协商为形式的新型政党关系,开启了中国各政党之间的民主合作、共商国是的新途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是谓“新政协”。

会议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新中国成立方案问题进行了反复磋商,一些重要文件和法规的制定以及首届政协、政府领导成员的遴选,也均由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反复磋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
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从此,政治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形式。

(三)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协商治国与“商量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初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从而使政治协商成为各级人民政权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又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协商建国走上了协商治国。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1]的精神。

在如何实行民主合作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自己要有主张,但一定要和人家协商。

”[2]635所以,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协商原则,凡是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事务、领导建议人选等都要事先进行政治协商,以协商求共识。

正如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谈话中所说的:“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

”[3]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人大代议民主与政治协商的有机结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

”[2]633-635一直到1956年,在整个社会主义过
渡时期,一切党和政府重大的法律、政策、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协商讨论决定。

这一时期,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创造了“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最高国务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协商形式。

从此,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人大选举投票和政党间的政治协商各有制度、各有机构、各有群体、各自运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政治运转系统的“双轨道”。

这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最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同时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利益诉求,显示了选举、协商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以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为历史使命、独立探索民主道路和建构民主制度的创造性成果,其主要载体是“三三制”政权,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民主政权中与党外民主人士合作协商的先例。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无党派人士通过政治协商构建国家政权的先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水到渠成,适时而生。

正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政治实践、经验积淀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政治协商制度在内生的环境中生长发展和成熟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