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9a25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f2e1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f.png)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航空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结合板书、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35b5e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0.png)
(3)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内进行地球自转实验,如制作简易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学生可以关注一些地理科学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了解地球自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地理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理现象分析;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耐心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人文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时差、旅行、交通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地球自转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地球自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
(4)科学探究:地球自转的实验方法,如地球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等。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如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的测量方法等,以拓宽知识面。
⑧地球自转的观察方法:观察昼夜更替、记录时间差异等。
⑨地球自转的应用领域:地理、天文、气象等。
⑩地球自转的未来发展:创新性想法、改进方向。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a0974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d.png)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0b52e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3.png)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导入课题。
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投影仪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做简单的描述等。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南北两极观察会是怎样?学生:北逆南顺(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示范,得出本质还是自西向东)(2)极地判断经度练习(3)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bef63ddd36a32d73758118.png)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利用地球自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难点:时间差异【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掌握哪些内容。
二、导入课件演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导入新课。
留问题:日月星辰为什么都东升西落呢?难道是它们都在围绕地球转吗?三、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_____________。
思考题: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在自转?2.人们习惯以一天为单位来安排作息时间,这与地球的自转有着怎样的关系?活动: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图上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2.把转动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的方向。
在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3.把转动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的方向。
在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结论:地球的自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 ,在北极呈____(顺、逆)时针,在南极呈____(顺、逆)时针。
简单的可以归结为北逆南顺。
四、昼夜更替出示图1-3-3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停的更替。
练习:根据左图信息完成练习_______。
(2)经度每相差15 °,时间相差___小时。
一天中,太阳升至最高位置时就是当地的正午。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其正午时刻是相同的。
因此,同一经线上的时间相同,而不同经线上的时间是不同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5dadcc783e0912a3162a19.png)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简单的器具)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并感悟其产生的条件及晨昏线的存在。
3.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的时差知识。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下列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的周期()A.12小时B.24小时C.一年D.36小时3、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4、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②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③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④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教学反思】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地球的自转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操作实验和动画演示两个方面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氛围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流程。
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小组合作演示和探讨问题只记住了一些简单的规律,结合图形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2、学生不会从演示和图形的理解中总结规律;3、绘图能力较差;以读图、看图、画图为主的地理学科来说,图文并茂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的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962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6.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9c3657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2.png)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学习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球运动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地球自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球自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3.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特点,同时提出问题:“地球自转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自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同时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25fb714b35eefdc9d3334d.png)
地球的自转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384c3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0.png)
地球的自转【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画面。
同学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是由于地球的哪种运动形式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1、学生直觉中的印象:太阳从东到西每天在我们上空转过,思考:难道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会发现两侧的树木向后倒去的经历,)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究地球的自转。
是相反的。
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演示与记录首先我们用手中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并做好相应记录,并提醒步骤: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
根据要求小组内交流并演示地球的自转。
在演示的同时做好记录。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自转方向第一步:初步演示,发现错误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学生常见的错误:①、方向不对;②、不是倾斜的指导纠正:地球是斜着转的)看实物,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①地轴;②运动方向结论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第二步:练习感悟: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观察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e2363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png)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2454f2da38376baf1fae86.png)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
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怎样的?(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昼夜更替(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上?(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暗半球的情况。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4c36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8.png)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并通过地球仪演示这些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实例,如日出日落、时差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2.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c8ca110b4c2e3f572763fb.png)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篇一:地球自转的教案】1.3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第一种形式----自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3.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4.画图表示并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5.学生能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2.学生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树立起科学的运动观,认识到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2.学生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4.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6课时【教具准备】地球仪、胶布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所具有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内外部条件,才能对自己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要了解地球,也应从两个方面去了解,及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地球本身;而在前面的两节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本身。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的第16页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4ea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7.png)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f5a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e81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8.png)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7d39886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0.png)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自转”,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的细节知识,如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的现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2.准备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同时配合PPT呈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地球的自传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
2、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几个现象。
3、联系日常生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现象
教学用具
大地球仪,小地球仪,手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上学,晚
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断的更替。
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2、(拿出手电筒和大地球仪要求学生演示
昼夜的更替)
(提问你们找出昼夜更替的原因了吗?
(提问)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板书:
一、昼夜更替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首先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用红点标出,然后一个同学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另一个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观察中国所在的位置的昼夜变化。
齐答: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不能
学生不能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得出结论: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
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板书:二、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
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
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
起了时间的不同。
板书:三、时间的差异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地球的经度
推算时间和经度的规律)
(总结)这种因为经度不同而形成的时
间称为地方时,还有一种国际通用的时
间,这一点是选学内容,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去看一下。
这里有几句话可以帮助
记忆
自西向东绕轴转
一圈便是一整天
北逆南顺看时针
方向判定它指点
昼夜交替它形成
东早西晚辩时间
作业设计转方向,几个同学配合从不同位置观察。
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当中国处于白昼时,美国的位置,正好是黑夜,由此得出全球的时间不相同
根据12页的活动,得出每小时地球自转15°,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