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备课参考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备课参考《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有两个意义,一是它把人物与故事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二是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描写,善于把人物活动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善于用环境变迁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善于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深刻主题。
首先,作者精心构造了作为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大观园。
这是与龌龊肮脏的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纯洁乐土,红楼女儿在此拥有了一个当时环境下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龄官画蔷”、“探春邀社”、“怡红夜宴”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成为红楼绮丽、人生美好的象征。
进而,作者深入到每个主要人物的小环境,如林黛玉的潇湘馆、李纨的稻香村、薛宝钗的蘅芜院、探春的秋爽斋、宝玉的怡红院等等,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布置,都直接衬托着人物的性格。
像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只有林黛玉这样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才配住在这里。
其次,作者敏感地叙述了贾府的衰败过程。
从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从频繁不断的家宴到花样百出的游艺,加上元妃省亲、灯谜谶语、清虚打醮、除夕祭祖、演戏唱文等等,贾府的日常生活无不是喜庆中透着悲凉,热闹中寓含着冷清,兴盛中寓藏着衰败。
正是在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最终走向“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的过程中,红楼儿女体验了青春的烂漫和爱情的痛苦,弹奏出一曲“末世”悲歌。
第三,作者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
贾家不但与薛、史、王一起构成“四大家族”,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的整个社会发生关联。
三种环境的相互依存而又内在贯通,展开了一幅宏大繁复而又跌宕起伏的贵族之家的生活画卷。
在这些现实环境之上,作者又虚构了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中透着幽凄悲凉的气息。
面具下的周朴园
面具下的周朴园、摘要:通过周朴园的一言一行,证明周朴园的虚伪,及他对侍萍并没有感情。
关键词:周朴园,虚伪在《雷雨》中,周朴园在家中是家庭的主人,控制着自己的亲人和下人,所有人的行为都得按照他心意来做;在工地上,他更是一句话就能让千百人的性命消失。
他就犹如一个残酷的统治者,一个暴君。
然而,他却在自己脸上戴了一个面具:“模范市民”“模范家长”,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庭”,他戴着这张面具,不愿摘下,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以为那才是自己的真面孔,当别人去撕的时候,他觉得会痛,会去保护着它,如同保护自己的真正的皮肉一样。
比罪恶更加罪恶的是在犯下罪恶时却并不以为那是罪恶!周朴园的虚伪从他的一言一行中都有所体现:当鲁大海要被开除,周冲为他求情,说要同情他人时,周朴园凭着自己的地位,对周冲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周冲再问为什么没有给受伤的工人体恤金,周朴园干脆直接让他闭嘴;面对蘩漪的激烈反抗,周朴园就让她”得了精神病”,让她的控诉、指责成为了胡言乱语;在周公馆初遇鲁妈时,他心中的苦恼想要有个人倾诉,却又碍于“体面”,既没有赶走鲁妈,也没有要求她留下,最终才随着鲁妈的行为开始了谈话。
他就是这样做着与他内心想法相反的事情,一个虚伪的人。
但是他最虚伪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他对待感情的时候,对待侍萍的时候。
有些人认为周朴园对待侍萍仍然是有感情的,但在我看来,那也只是他一层虚伪的面具罢了。
他们觉得在年轻时侍萍和周朴园在周公馆生活,同居并生下孩子,这种行为是光明正大的,周朴园也并不是对侍萍做出强迫之举,因此他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
但是,谁能说年轻时爱过一个人,之后对他的想念就是仍然爱的证据呢?那也许只是他对初恋的一点怀缅罢了。
还有人说周朴园在和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中都没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也没有对后来的妻子流露出爱意,这说明他为情所困,无法走出与侍萍爱情的缘故。
周朴园和鲁侍萍人性的真与伪作文
周朴园和鲁侍萍人性的真与伪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周朴园和鲁侍萍:人性的真与伪。
在探讨人性的真与伪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聚焦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真实和虚伪的周朴园
真实和虚伪的周朴园摘要:周朴园是《蕾雨》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人物的中心,更是悲剧的制造者,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和他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他是半封建半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周朴园的复杂性也是他作为封建资本家的特色。
关键词周朴园冷酷残忍无情复杂可怜伪善《雷雨》是话剧家曹禺1934年所写,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剧中通过展现周家与鲁家之间的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表现了20年代中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环境、思想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了周朴园这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周朴园是一家之长,他爱面子,看重自己的尊严。
剧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片段最令人发指。
为了在儿子、下人面前树立威严,为了这个家没有人敢对他说不,为了建立那个他认为最有秩序的家,他不惜威逼自己的妻子喝下一碗妻子并不想喝的苦药,如果蘩漪不喝,这对他这个封建家庭制的家长来说,是万万不能的,周朴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周朴园也是残忍的,狡诈的,冷酷的。
我们从鲁大海的口中可以知道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修江桥时,故意使江堤出险,活活淹死了2200个工人,每个工人扣三百块工钱;如今他压榨工人,叫警察打死了30个反抗的工人,对工人们的反抗进行残酷的镇压。
他收买除鲁大海外的先进阶级工人,与他们重新签合同,在与鲁大海谈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儿子,还是仍无动容,仍视他为和自己相对的工人阶级代表。
这可以看出周朴园为了钱财漠视亲情,冷酷、无情,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相认。
周朴园也是懦弱的。
在他与侍萍相遇时,明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眼前这个人就是侍萍,可他一直不敢肯定。
在侍萍和周朴园的话中可以知道,当年的侍萍是被“你们家”赶出家门的,也就是说当年的周朴园不没有能力和勇气去保护他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是在封建母亲面前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与如今他的强势,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
周朴园是伪善的。
当周朴园知道自己面前站的就是侍萍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来干什么?”,并且语气是严厉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而他的话与之前对侍萍的怀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篇1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伪善和冷酷。
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
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
如果说这种怀念中隐藏的虚伪性还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的一连串对话中,这种伪善性就表露无遗了。
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
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篇2在《雷雨》中,上场的人物共有八位: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
其中,前三位都曾被人看作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也是应该重点了解的三个人物形象。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
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大学语文论文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在教授曹禺的《雷雨》时,笔者常常在思索着周朴园到底是否真正爱过鲁侍萍。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三十年前周朴园是因为真爱而与鲁侍萍在一起,还是只是富家少爷对一个下层侍女的凌辱、迫害呢?二是三十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只是为了在儿子、妻子面前摆摆样子而特意表现出来的一种伪善行为呢?在通读全剧和查阅了不少资料之后,这个问题还是悬而未解。
其中万老在谈《雷雨》时,提到“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其中的理由之一是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去。
而他并未认识到自己错了,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万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
因为他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但两次婚都不如意。
他也花天酒地地放纵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什么是幸福。
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生涯中多少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
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这样看来万老所认为的这种“可能是真的”的真实性中又包含了多少虚假的成分,至少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利己因素。
同样在夏竹的《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中谈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时,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
”万老的理由是: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
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万老还指出,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惠体贴;周朴园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分析:
1. 封建大家长: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他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对家庭成员有着绝对的权威。
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他的家庭关系也充满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痕迹。
2. 伪善:周朴园在表面上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实际上他内心阴险、自私。
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非常冷酷无情,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们的幸福。
3. 专制:周朴园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话就是圣旨,家庭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的命令。
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非常严厉,甚至经常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4. 懦弱:周朴园在面对自己的过去和错误时,表现出了懦弱和逃避的一面。
他不敢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也不敢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周朴园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和行为都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他同时也有着伪善、专制和懦弱的一
面。
他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周仆园
他向往美好的婚姻,但以后的婚姻从他的情感世界来看,无疑是不如意的,特别是娶了蘩漪后,更加深了他情感世界的苦闷。因为蘩漪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突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周朴园虽说曾留学德国,学到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他的骨子里却深深地浸染着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内容,他不能容忍蘩漪的蛮劲,不能忍受蘩漪如火的性格,更怕这把火把他烧得身败名裂,但”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又不许他对明媒正娶的妻子有任何出格的举动,用蘩漪的话说,“他厌恶我”。而侍萍的性格温顺柔和,较少为自己考虑,更多时候都是在为别人着想,很少迁怒别人,可以说四风就是当年侍萍情感的重现,更重要的是,侍萍对他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忘情的。如果抛开金钱、地位的原因,侍萍的性格更适合在“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中生活,更能体现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专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两相比较,周朴园的感情自然会倾向侍萍,而后来侍萍的被逼投河与蘩漪的不屈性格更加深了他的苦闷,使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更加强烈,以至于这种怀念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爱穿绣“梅”字的衬衫,每年为侍萍过生日,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长时间独自一人凝视侍萍的照片,就连教训周萍检点自己也要说:“我请你为你的生母,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一直这样做了三十年,当然,这里也可能有愧疚,也可能藉此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慰藉自己内心的孤独,如果不是对“死去”的侍萍满怀真情,恐怕难以做到。
周朴园具有自私、虚伪的本性。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充分暴露了他自私、伪善的本质。
三十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他引诱了年轻、单纯的婢女侍萍,在生下第二个孩子的第三天,为了赶娶一位有门弟的小姐,逼得侍萍在大年三十夜晚抱着婴儿投河自杀。当他误以为侍死后,又作出种种追悔和眷恋的表示:在侍萍死后依然不忘她的生日,保留侍萍当年使用过的家具,为其修墓等等。
雷雨中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的阴险、狡诈、虚伪的一面。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侧面补充和丰富着他作为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周朴园与前妻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出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曾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他精心保存和回忆着和侍萍的过去种种。
但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考虑到可能会触及自身名誉,他竟马上翻脸。
尽显人性的虚伪冷酷。
周朴园是一位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他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劝,直逼着蘩漪认输他方才罢手。
可见,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是否得到完整的贯彻执行。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易卜生戏剧中的"社会悲剧"的影响,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
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同时又不满她骄横独断的心性;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真实写照;而对侍萍的翻脸,则是因为他不敢正视昔日旧爱重新嫁人生子的现实,更是恐慌侍萍的到来造成自身利益和名誉的损伤。
重评_雷雨_中的周朴园
85摘要: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都是把周朴园作为一个“虚伪、自私、专横而又冷酷”的资本家负面形象而对待的,尤其是在他对侍萍的“虚伪”爱情方面,大家很少有异议(包括剧作家曹禺自己)。
虽然1976年以来有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了其爱情的真实性,并有一定的论据,但都不太全面和系统。
其实,周朴园的爱情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真诚的;他不仅对侍萍有真诚的爱情,而且对鲁大海有真挚的亲情。
还原周朴园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形象很有必要。
关键词:周朴园爱情亲情艺术史重评《雷雨》中的周朴园郭怀玉在建国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雷雨》中的周朴园的评论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都是把周朴园作为一个“虚伪、自私、专横而又冷酷”的资本家负面形象而对待的,尤其是在他对侍萍爱情真伪方面,大家(以钱谷融(1)为代表)普遍认为是虚伪或者虚假的。
1976年以来,只有部分评论家(以蓝棣之(2)为代表)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不完全是虚假的,而是有真实的成分的;但是这种观点基本上出现在一些期刊中,而在真正的文学史书写中却还是按照第一种观点进行编制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第二种观点的表述还不充分,在一些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上,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和论述,比如,周朴园纪念侍萍是否叶公好龙?他既然真诚,为什么不从一而终却始乱终弃?既然他承认自己有错,并且一直在“赎罪”,不就证明他在这件事上是有责任的吗?他已经开除了鲁大海,谈何亲情?看来,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真诚的;他不仅对侍萍有真诚的爱情,而且对鲁大海有真挚的亲情。
笔者试图还原周朴园以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人。
自始至终的真诚爱情《雷雨》悲剧滥觞于周朴园和侍萍当初的分手,但到底谁是破坏他们爱情的罪魁祸手?不妨先看如下片断:鲁侍萍: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
周朴园作为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天生地带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周朴园人物性格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伪善和冷酷。
伪善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
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
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
有了这个怀念,不但没有模糊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反而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
冷酷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
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
他专横独断、惟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强迫繁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
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朴园的多面性首先,他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
在他得知侍萍还活着前,家里的大部分家具是她十分喜欢的,无论搬了多少次家,这些东西都是保留着,在最后一次搬家前,还特意拿着她的照片,怕丢了。
她因生孩子受了病而总要关窗户,这习惯周朴园至今保留着,即使夏天家里闷热也雷打不动。
她的生日,周朴园每年总记得。
大儿子周萍取名也是取自侍萍。
他的这些举动是为了不忘她,弥补自己的罪过。
在他与侍萍重逢后,他本想给一笔钱给侍萍,被拒绝了,之后侍萍要离开此地时,他还惦记着把钱寄给她。
他曾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因为那个地方承载着他们曾经的感情,他想去那儿给她修墓,这又说明他对侍萍的死放不下。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备课参考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备课参考《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有两个意义,一是它把人物与故事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二是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描写,善于把人物活动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善于用环境变迁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善于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深刻主题。
首先,作者精心构造了作为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大观园。
这是与龌龊肮脏的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纯洁乐土,红楼女儿在此拥有了一个当时环境下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龄官画蔷”、“探春邀社”、“怡红夜宴”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成为红楼绮丽、人生美好的象征。
进而,作者深入到每个主要人物的小环境,如林黛玉的潇湘馆、李纨的稻香村、薛宝钗的蘅芜院、探春的秋爽斋、宝玉的怡红院等等,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布置,都直接衬托着人物的性格。
像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只有林黛玉这样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才配住在这里。
其次,作者敏感地叙述了贾府的衰败过程。
从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从频繁不断的家宴到花样百出的游艺,加上元妃省亲、灯谜谶语、清虚打醮、除夕祭祖、演戏唱文等等,贾府的日常生活无不是喜庆中透着悲凉,热闹中寓含着冷清,兴盛中寓藏着衰败。
正是在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最终走向“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的过程中,红楼儿女体验了青春的烂漫和爱情的痛苦,弹奏出一曲“末世”悲歌。
第三,作者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
贾家不但与薛、史、王一起构成“四大家族”,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的整个社会发生关联。
三种环境的相互依存而又内在贯通,展开了一幅宏大繁复而又跌宕起伏的贵族之家的生活画卷。
在这些现实环境之上,作者又虚构了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中透着幽凄悲凉的气息。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第一篇:《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真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
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真爱虚伪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
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
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
周朴园在《雷雨》中的形象
本文主要论述了周朴园的形象。
文章认为周朴园虚伪,自私,伪善,冷酷,专横。
就虚伪而言,对侍萍,表面上好象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可一旦侍萍出现在他面前,他立刻提出用钱了解一切,让侍萍立即离开。
对繁漪他用欺骗的手段把她骗进周家,然后是他在精神和行为上受尽折磨,而在外他却把自己装扮成满口仁义道德的好人。
就自私而言,主要体现在处理他自己与侍萍及鲁大海的问题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声誉和利益,他揭开了罩在自己脸上“怀念,温情”的面纱,软硬兼施。
当鲁大海被周萍打骂的时候,他厉声制止打人行为,可制止的目的不在于真正是为了鲁大海,而是怕“最完美,最有秩序的家庭”被揭露。
就冷酷专横而言,他把比他小十二岁的繁漪要到家后凶横专制,从来不顾妻子的感受。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为了平县工人罢工,巩固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地开除了鲁大海。
总之,周朴园做任何事情总是以自己地所得利益为中心,他无论是对侍萍,繁漪,还是对儿子的一切言行,充分体现了他的虚伪,自私,伪善,冷酷和专横。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虚伪自私伪善冷酷专横引论:周朴园是《雷雨》中的重要人物,从他一“诞生”,就引发了众多的评议。
在过了半个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时代的演进,我们是否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呢?我认为是的,以往对周朴园的形象分析的普遍看法是从文化背景来谈周朴园,他着双重性格是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情守理的文化人,但从现在的社会角度来分析他,我认为他是脱胎于封建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我认为他最坏,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不但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而且还十分的虚伪。
正论:一、周朴园的所作所为不真实、不实在、做假。
(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深深地揭示了他虚伪的一面。
(二)周朴园对繁漪的态度,反映了他虚伪的一面。
二、周朴园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一切。
三、周朴园时刻充当好人。
(一)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暴露了周朴园的伪善。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作者:袁海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01期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经典作品,故事发端于三十年前周朴园造下的那段孽缘。
既然一切皆由此出,那在周朴园心中,他对侍萍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年,侍萍当年为他做的五件衬衣他依然留藏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他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关窗户)他延续着,侍萍的生日他谨记着,就连侍萍的名字,他也悄悄地藏在大儿子的名字中……他对自己的初恋爱人似乎有着深深的抹不去的爱意。
但当鲁妈在他面前表明自己的身份后,他不仅没有爱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相反是对鲁妈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现在要什么?毫无疑问,周朴园前前后后的表现是矛盾的。
通过这种矛盾的变现,很多人得出这样结论:周朴园是一个唯利是图、无情无义、寡廉鲜耻的资本家。
那这一结论真的能描摹出周朴园内心的真实状态吗?“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侍萍的这句话可能会给我们些许启发:周朴园对侍萍的不同反应本来就不是给同一个侍萍的。
其实,此时周朴园的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侍萍:一个是当年年轻、漂亮、温柔的初恋情人“侍萍”;一个是近三十年后找上门来,已经衰老的连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妇人鲁妈。
初恋的“侍萍”虽然已经“死去”多年,却已被周朴园小心翼翼地、鲜活地保藏在心底;鲁妈现在却活生生地、满怀幽怨地站在周朴园的面前。
对于初恋“侍萍”,是一个他深深地怀念着温柔、美丽的姑娘;而对面的鲁妈,则是一个历尽沧桑,心怀恨怨的老妇。
“侍萍”/鲁妈的一切遭遇真真地见证着周朴园内心见不得人的悔与愧。
在周朴园的心里,鲁妈和“侍萍”不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她们之间隔着三十年的悲欢离合;鲁妈和“侍萍”不能合二为一成为整体,她们之间包藏了周朴园三十年的心结。
心理学中的幻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个侍萍的问题。
在剧本中,那个年轻、漂亮、温柔的“侍萍”早在多年前就已跳河而亡,她虽然被鲜活地铭记着,但仅仅是以幻象的精神形式存在于周朴园的内心。
《雷雨》中的周朴园不真实
《雷⾬》中的周朴园不真实我准备写情感明珠读后感⼀段时间了,本来打算⽤亦舒的作品开始的,⾃然,亦舒的作品我以为写得最好的是《玫瑰的故事》,可是以前在博⽂⾥说过多次了;其他我⾮常喜欢的情感名著有《静静地顿河》《飘》,这两本书都是我读⼤学时看的了。
在以前的博⽂⾥,也有提及。
很多天过去了,没有想到是以《雷⾬》开题。
早在读中学时,就学过了这个课⽂了,⽼师课上也讲了。
什么三⼀律,冲突,⼈物,复杂的情感关系,⼈⼈都说曹禺是天才,是⼤师。
可是今天我⼀搜,原来曹禺当时只是⼀个研究⽣,才23岁。
我语⽂学得⾮常不好,基本上对鲁迅啦曹禺啦这样⼈的作品是看不懂的,如今再思考,发现当年连朱⾃清的⽂章其实也看不懂。
我⼀向⾃负聪明,却唯有语⽂,兴趣颇⼤,念得不通,⼀直不知何故。
如今渐渐知道了,那些讲解,本来就不通。
但是我相信⽼师们如今仍在这么讲。
我⼼⾥有点不相信。
想想吧,当年曹禺只有23岁,就算他天才,并且早熟,他的作品,也⼀定含有青春反叛的意识,以致后来多年⾰命如⽕如荼的,中国思想变化迅速,⼈们把他推成了⼤师。
奉为年轻⼤师的还有巴⾦,写家的时候只有27岁;还有写风雪夜归⼈的谁来着,也是只有25岁。
如果曹禺那么年轻,他能理解周朴园那样的⼈物吗?实际上我很怀疑。
曹禺家世和家⾥友⼈有周朴园这样的⼈吗?不过,我倒是以为,他对侍萍还是⽐较理解的。
特别是侍萍答应她⾃⼰的⼀双⼉⼥私奔,真的动⼈⼼弦。
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活在对侍萍的思念和过去的⽭盾⼼态中,⼀⽅⾯他觉得思念侍萍,觉得对不起她,并且编造了故事使合理化,⼀⽅⾯内⼼肯定还是明确⾃⼰当时的以及以后的思想的,所以他对侍萍翻脸的速度很是很快的,迅速摆脱了情感的压抑。
如果从现在的观点看,包括从当时的观点看,周朴园确实应该是社会上的好⼈物,他念念不忘第⼀个妻⼦,对两个⼉⼦也很培养,特别是对繁漪不错。
他的情感⽣活,除了思念侍萍外,就是忍受着家⾥⼀个神经妻⼦,还得为她看病。
就算他对繁漪凶了点,已经很不错了。
1说不尽的《雷雨》6:真情,还是假意(2)
说不尽的《雷雨》6:真情,还是假意?(2)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惊愕)什么?她还在?不会吧?哦,救活啦?(忽然立起)你是谁?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连忙)不,不,不用当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周朴园的态度竟是如此惶恐不安、惊慌失措。
接着,露出了虚伪、狠毒的真实面目:(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眼前的侍萍美貌不再,曾经的怀旧已成为虚幻。
对此,周朴园马上怀疑侍萍的到来有某种企图,害怕来敲诈自己,担心自己的地位、财产、名誉受到威胁。
周朴园: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的……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先是软化、哄骗侍萍。
周朴园:……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周密考虑,提防着鲁贵。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周朴园:也好……我先说我的意思。
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周朴园终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冷酷、无情地打发侍萍。
《雷雨》的作者曹禺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
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钱谷融在他的《<雷雨>人物谈》中说:周朴园三十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是不是全是假的、虚伪的呢?从他居然能严厉地喝问侍萍“你来干什么”里,从他前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里,我们都可以毫无疑问地作出肯定的回答,说他是假的,虚伪的。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真的一点感情也没有,认为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的表示都是故意装出来的,都是有意识地做给别人看的。
雷雨人性的真与伪作文600字
雷雨人性的真与伪作文600字
雷雨故事中人物的关系是复杂的,然而就是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贯穿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也是导致雷雨走向一个大悲剧结局的导火线,曹禺在文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特点,使得每个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大核心人物,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鲁侍萍,那时的他是爱鲁侍萍的,他们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的,那时的周朴园也是有一丝纯净可言的,但是他却听从父母的劝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娶了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繁漪,一个可以说和周朴园门当户对的女人,但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周朴园选择了退缩,他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也使得他逐渐变成了有金钱利益观念,等级之分的人,也随着雷雨的情节发展走向败落。
但是曹禺还是给了周朴园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在最后他主动告诉周萍鲁侍萍是他的母亲,然而当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也便是雷雨走向结局的时刻了。
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见的那一刻,周朴园其实是爱鲁侍萍的,只是他喜欢的是以前的那个温柔而美丽的鲁侍萍,现在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已经老去的鲁侍萍,因此周朴园的反映中更多的是带有恐慌与害怕的,他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地位。
雷雨中曹禺安排了周冲这个角色,他是黑暗的社会中的一盏明灯,他具有正义感,敢于为无产阶级说话,在知道鲁四凤喜欢的人是周萍是,他主动选择了退出,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雷雨
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封建观念束缚的人。
也许他的死时理所应当的,在雷雨所描写的整个社会现实中,他是格格不入的。
名著阅读《雷雨》简答题
名著阅读《雷雨》简答题名著阅读《雷雨》简答题1、曹禺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是说他没有一点是非观念,以坏为好吗?答:周朴园并非没有一点是非观念,而是说他严格运用地主资产阶级的观念来衡量自己,比如说,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叫你吃药就吃药;为了门当户对,可以对曾经心爱的人绝情;工人必须好好工作,不得动辄罢工;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等等,只要这样做了,大家都是好人,自己自然是个典范,无可挑剔。
而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成了暴君、魔鬼。
2、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繁漪的性格特征。
答:追求自由,行为反常,心理变态。
3、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周萍的性格特征。
答:生活放荡,玩世不恭,卑怯懦弱。
4、联系全剧,试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作出评价。
答: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基本性格特点为: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他的行为自相矛盾。
性格复杂、多面,在对待家人及工人时表现得虚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
5、请结合对剧本主题的理解,谈谈以“雷雨”为题的作用。
答: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作者通过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社会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6、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答:唯利是图,专制蛮横,极端虚伪。
7、简要概括《雷雨》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答:鲁侍萍,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8、《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请简要说明。
答:在《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体现在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上应该说这种怀念是真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学语文论文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袁海锋
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经典作品,故事发端于三十年前周朴园造下的那段孽缘。
既然一切皆由此出,那在周朴园心中,他对侍萍有着怎样的情愫呢?
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年,侍萍当年为他做的五件衬衣他依然留藏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他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关窗户)他延续着,侍萍的生日他谨记着,就连侍萍的名字,他也悄悄地藏在大儿子的名字中……他对自己的初恋爱人似乎有着深深的抹不去的爱意。
但当鲁妈在他面前表明自己的身份后,他不仅没有爱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相反是对鲁妈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现在要什么?
毫无疑问,周朴园前前后后的表现是矛盾的。
通过这种矛盾的变现,很多人得出这样结论:周朴园是一个唯利是图、无情无义、寡廉鲜耻的资本家。
那这一结论真的能描摹出周朴园内心的真实状态吗?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侍萍的这句话可能会给我们些许启发:周朴园对侍萍的不同反应本来就不是给同一个侍萍的。
其实,此时周朴园的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侍萍:一个是当年年轻、漂亮、温柔的初恋情人“侍萍”;一个是近三十年后找上门来,已经衰老的连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妇人鲁妈。
初恋的“侍萍”虽然已经“死去”多年,却已被周朴园小心翼翼地、鲜活地保藏在心底;鲁妈现在却活生生地、满怀幽怨地站在周朴园的面前。
对于初恋“侍萍”,是一个他深深地怀念着温柔、美丽的姑娘;而对面的鲁妈,
则是一个历尽沧桑,心怀恨怨的老妇。
“侍萍”/鲁妈的一切遭遇真真地见证着周朴园内心见不得人的悔与愧。
在周朴园的心里,鲁妈和“侍萍”不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她们之间隔着三十年的悲欢离合;鲁妈和“侍萍”不能合二为一成为整体,她们之间包藏了周朴园三十年的心结。
心理学中的幻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个侍萍的问题。
在剧本中,那个年轻、漂亮、温柔的“侍萍”早在多年前就已跳河而亡,她虽然被鲜活地铭记着,但仅仅是以幻象的精神形式存在于周朴园的内心。
衬衫、卧室摆设、生日等等都是指向这个“梦中人”的,与现实中找上门来,满脸皱纹满心戾气的鲁妈毫无关系。
面对两个侍萍,周朴园更愿意采取“假作真时真亦假”回避策略:接纳虚幻而真实的“侍萍”,逃避真实却虚幻的鲁妈。
这也正是周朴园对侍萍的反应前后矛盾的深层动机。
那为什么“侍萍”在周朴园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又对鲁妈如此的排斥呢?当年,在周家老太太的操控下,侍萍在大年夜被赶出周家。
周朴园也“被迫”娶了富家小姐,之后再娶繁漪。
通过被迫娶亲,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在封建大家庭中尴尬身份:虽然高高在上,却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再娶繁漪的周朴园也并未得到幸福,剧情的发展使之一目了然。
周朴园的两次婚姻都不幸福。
人往往对逝去的、无法拥有的东西怀有莫名其妙的怀念。
现实婚姻的种种“不幸”,使得周朴园对当初失掉的初恋,对逝去的“侍萍”充满了无限的、情真意切的怀念。
这种怀念对周朴园意义重大:一可减轻因周家“逼死”侍萍而产生的负罪感,这一点在见到鲁妈后表现了出来;二可为周朴园死水般婚姻生活注入一股轻盈的精神依托。
周朴园爱着的“侍萍”是身体已亡,而精神永存的,即使近三十年的时光流逝,她依然那么年轻、美丽、温柔,她是周朴园为自己“黯淡”
的人生准备的自我抚慰,也是周朴园以假乱真的自欺欺人。
正因这层原因,才有了周朴园见到鲁妈后愤怒、咆哮的表演。
当然,这种表现不排除周朴园心虚、内疚等道德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面对自己呵护了近三十年的精神爱人在瞬间灰飞烟灭了的痛苦、绝望和愤怒。
鲁妈的出现,使得“侍萍”这一幻象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条件——鲁侍萍肉身的离场。
“侍萍”只是想象性的、精神性的存在,而不是实实在在的。
当“侍萍”一旦与那个衰老的、充满幽怨的鲁妈相遇,“侍萍”的独立性瞬间消失,她与鲁妈瞬间合二为一。
这种合体不是平和的交融,而是鲁妈在瞬间吞噬了想象性的幻象“侍萍”。
那个年轻、漂亮、温柔的“侍萍”在瞬间衰老成现在的鲁妈。
这对周朴园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失去精神依托的他怎能不咆哮、愤怒呢?他想让鲁妈赶紧离开(以给钱的方式),以期在鲁妈走后,自己赶紧重拾、修复那破碎的幻象,重新寻找支持自己的精神依托。
如同破镜,幻想在破碎后依然灰飞烟灭,难以重圆。
从这个层面来看周朴园,他并非那么唯利是图、无情无义、寡廉鲜耻的高高在上,他虽然接受不了眼前这个活生生的鲁妈鲁侍萍,内心却深深地爱着当年那个可爱的“侍萍”。
他可不也是一个封建家长包办婚姻下的受害者、可怜人,他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也藏着一个充满苦涩、酸楚的人生。
他有他的恶,也有无可奈何的不幸。
而且,由此而发的一切结局,或者说报应,都由这个可怜的老人来承受了。
袁海锋,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