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 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 答案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圣才出品】

第5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一、概念题1.IS曲线(IS curve)答:IS曲线是指在商品的总产出等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利率与总产出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产品的总需求等于总产出。

财政扩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产出增长和利率上升;财政紧缩使得IS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产出减少和利率下降。

2.LM曲线(LM curve)答:LM曲线是指在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的情况下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了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均满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产出增加,利率下降;货币紧缩使得LM曲线向上移动,产出减少,利率上升。

3.财政紧缩(fiscal contraction,fiscal consolidation)答:财政紧缩,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政府支出,或是既增税又减少支出来收缩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这是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对应的财政政策,它可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或提高税收两条途径来实现。

(1)在减少公共支出方面,财政政策需要在维持债务性支出和基金性支出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为了减少经常性支出,政府需要压缩国家机关和人员的支出、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及其人员的支出、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人员的支出。

为了减少建设性支出,政府需要大力压缩公共工程支出。

当然,政府在压缩公共支出总量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公共支出的结构。

(2)在提高税收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从扩大税基(如缩小减免税或退税的企业范围、降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和提高税率(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和将企业的消费型增值税改为生产型增值税)两方面着手。

财政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提高,既直接减少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又通过降低民间的收入而间接收缩了消费需求。

在财政预算上,财政支出降低和税收提高同步进行,意味着财政盈余的出现或赤字的减少。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P380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4 800800总投资净投资3003 000消费960政府购买 30政府预算盈余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解答:(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美元)。

(2) 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 800-3 000-800-960=40(亿美元)。

(3) 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 d=NNP-T=4 300-990=3 310(亿美元)。

(5) 个人储蓄S=y d-c=3 310-3 000=310(亿美元)。

14.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

试计算:(1) 储蓄;(2) 投资;(3) 政府支出。

解答:(1) 用s代表储蓄(即私人储蓄s p),用y 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 d-c=4 100-3 800=300(亿元)(2) 用i代表投资,用s p、 s g、 s 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 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 g =BS=-200。

s 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投资为 i=s p+ s g+ s r=300+(-200)+100=200(亿元)(3) 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 g=5 000-3 800-200-(-100)=1 100(亿元)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第14章 预期:基本工具一、概念题1.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s )答:名义利率又称“货币利率”,是包含了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与“实际利率”相对而言,是包括了物价变动的利息率,表现为银行挂牌执行的存款、贷款的利率。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物价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并且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划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提供了分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利率变动的工具。

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近似值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名义利率,为实际利率,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货膨胀还会使利息部分贬值,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

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的。

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名义利率的变化也往往有滞后的特点,但也不是绝对的。

2.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s )i r π=+i r π()()111i P π=++-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利于吸收储蓄、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

其计算公式为:当通货膨胀率很低时,可近似记为:3.预期贴现值(expected 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答:预期贴现值,即贴现值或称现值,是指按现行利率为获得一个既定的未来货币量而在现期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值可用倒求本金的方法计算。

由终值求现值,称为贴现。

在贴现时使用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

令为第期的价值,为现值,则现值的计算公式可由终值的计算公式导出:上述公式中的称为现值系数或贴现系数,可以写成,现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写为: 。

4.贴现因子(discount factor )答:贴现因子也称折现系数、折现参数。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

第17章 预期、产出和政策一、概念题1.总私人支出(aggregate private spending ,or private spending ) 答:总私人支出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部分,表示为:。

总私人支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收入越高,消费和投资越高;它是税收的递减函数:高税收使得消费下降;它是实际利率的递减函数:高实际利率使得投资下降。

2.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答:动物精神又称为“血气冲动”、“本能冲动”、“动物本能”、“创业冲动”,是指用来说明企业家作出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企业家是否进行一项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地进行冷静周密的计算后作出决定,而是一时“动物本能”的结果。

因此,投资是一种动物本能影响的活动。

私人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估算,而且还受到企业家一时一地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以后,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在分析投资问题时,也运用了动物本能这一概念。

3.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答:适应性预期是一种预期形成理论,指对某一经济变量,不仅依据其现期的实际值,而且依据其现期实际值与在上一期对其做出的本期的估计值之间的误差,进行相应调整,得()()(),,,A Y T r C Y T I Y r ≡-+Y T r出对其未来估计值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菲利普·卡甘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适应性预期假定经济人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模型的要点是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某个时期的适应性预期价格等于上一时期预期的价格加上常数与上期价格误差(上个时期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差)之和。

即预期价格是过去所有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常数的函数。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

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后作业答案

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后作业答案
根据公式:gm=(Mt-Mt-1)/Mt-1 第1年到第2年:gm=(400-367)/367=0.09 同理,第2年到第3年和第3年到第4年之间的名义货币增长率
分别为0.09、0.09
c.第1年到第2年、第2年到第3年、第3年到第4年之间,通货 膨胀率是多少?
根据公式:π=(Pt-Pt-1)/Pt-1 第1年到第2年:π=(100-95.2)/95.2=0.05
e.计算中期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中期,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5%,产出等于正常 增长率3%,通货膨胀等于调整的名义货币增长 率3%-3%=0。
f.“通货膨胀总是一个货币现象”是对中期还是短 期的描述。
在中期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产出以正常 增长率增长。名义货币增长决定通货膨胀率:名 义货币增长1%导致通货膨胀增加1%。
c.你相信问题(b)中的答案吗?为什么?(提示: 考虑人们如何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不相信。因为(b)中的前提是π et= 0,而πt永远 等于4%,意味着人们未来的预期通胀都为零,仅 仅用过去的通胀水平表示未来的通胀水平而不加 任何修正,而且这样通胀预期将会永远维持下去 。但是因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是由通货膨胀率决定 的,所以正的π t不可能永远只产生等于零的π et。 事实上,人们不可能犯这样的系统性错误,因而 (b)中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t+2
-0.7%
8.8%
t+3
-3.2%
7.5%
t+4
-4.1%
5.9%
t+5
-3.5%
4.4%
t+6
-3.1%
3.6%
t+7
-0.5%
3.4%
t+8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技术进步、工资和失业)【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技术进步、工资和失业)【圣才出品】

第13章技术进步、工资和失业一、概念题1.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答: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技术状态和水平与企业生产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状态和水平不相适应而引起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因而是自然失业的一部分。

为了克服技术性失业,就业人员或劳动者需要参加学习和培训,以不断跟上生产技术的进步。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其结果会使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失业率上升。

生产中资本—劳动比率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

资本品的价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下降,但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其结果是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

这样,技术性失业更加严重。

技术性失业的增加是长期经济增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且,这种失业对低技术与低文化水平的工人影响更大。

由于技术性失业的增加,在长期中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

2.无就业贡献的复苏(jobless recovery)答:无就业贡献的复苏指由于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萧条结束,产出增长为正,但是失业率继续上升或就业率没有增加的状态。

对于无就业贡献的经济复苏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理论解释,大都与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和产业做出的调整有关。

由于在衰退时期,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必须努力提高其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比往常更加剧烈: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往往通过使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使得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即生产同样产出所需的工人人数减少,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

②为了保持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加快向海外转移。

一方面,产业结构更加资本密集化,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要求,劳动者据此进行调整的时间增加,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

无就业贡献的复苏现象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重视程度趋于降低,导致了这一病症的反复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