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分析小说主人公。
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之美教学重点:鉴赏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次挖掘教学方法:带着问题品读文本,在讨论探究中鉴赏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幸存日》的预告片引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在一次矿难中,一位老矿工用自己美丽的谎言挽救了井下被困矿工的生命,而自己却因背负了太大的精神压力,最终身心衰竭而亡。
人在绝望之时,一句谎言都有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而一片小小的叶子也可以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
二、检查预习:每个小组找一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如下:1、给下列红色字词注音矮墩墩锡镴蹑手蹑脚气吁吁殡仪馆一幢砖砌扶弱济困唠叨窗槛瞅门槛瞥见着想烘锅编辑枝茎喏2、写出括号里的字词chóu zhàng一()莫展()款qí sù莫名()妙不()之客3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三、快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答案:发展:望叶等死高潮:燃起希望四、鉴赏人物形象1思考:小说共刻画了几个人物?你认为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一个结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关键作用。
所以主人公是贝尔曼。
2思考:分析主人公贝尔曼初见贝尔曼,你印象如何?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从贝尔曼和苏艾的对话中又能发现贝尔曼有哪些特点?(分角色读课文)善良富有同情心。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还能发现贝尔曼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五、探究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思考:贝尔曼画叶子是一个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要侧面虚写,而没有正面实写呢?这样写留有悬念,吸引读者所以这样的结局——出乎意料而前文又有多处的伏笔暗示贝尔曼画上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所以这又是——意料之中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高中语文_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内容;理解小说主题;2.体会“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爱心比名药更有效。
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由世界大大短篇小说之王引出课文作者,从而导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多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找出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内容。
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中琼珊和苏艾住在华盛顿广场西面,这儿住着许多像她们一样的穷艺术家。
琼珊得了肺炎,她认为自己快死了,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但那片藤叶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
原来是执笔40年可仍未有杰作问世的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对面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藤叶。
作者满怀深情地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使文章中有一种浓得化不开、温馨又感伤的气氛。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文是必修三的一篇小说,学生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多次学习过小说,对小说的学习也有很高的热情,对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也有一定的基础,我会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深入挖掘了本课主旨。
通过诵读,提高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力和对主题的感悟力,培养了良好的价值取向。
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鲁人版)第二单元,是教材中的第五课。
本文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评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气吁吁()殡()仪馆窗槛()一幢()楼咆哮()瞥()见怒号()唠叨()2.解释成语一筹莫展:不以为然:3.写作请你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为老贝尔曼写一段颁奖词。
课后反思在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后,本人执教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顺利完成,收获了不错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也得到了观课老师较高的评价。
总结整个构思设计的过程和教学经过,我认为所有的设计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我设计由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出故事的结局“是谁救了琼珊”,围绕着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理解与合作讨论,把握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性之美。
在此构思下,我对每一环节的过渡语、不同层次的引导语、不同内容的“读悟”结合以及板书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贴切到位,对学生有启发。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细节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思想。
2、理解小说主题,作者想要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展现出的是苦难人生中从不泯灭的善良与爱。
教学重点难点:1、关注细节,分析人物,能够全面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片叶子到了秋天,枯萎落下,譬如青春鲜艳的生命走向衰亡,而曾经有这样一片叶子,它在雨雪交加的寒秋之夜仍傲然挂在枝头,这是怎样一片叶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都是谁?(板书: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2.写了发生在这几个人之间的什么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琼珊肺炎病重,把常春藤叶作为生命的寄托,贝尔曼就在墙上给她画了一片叶子,于是琼珊有了勇气,活下来了,但是贝尔曼却因为在雨夜画叶子而身染肺炎,去世了。
3.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哪个人物呢?学生自由回答。
贝尔曼三、那我们就一起在了解贝尔曼这个人物。
1.大家先找出文章哪一部分写到了贝尔曼?学生自由回答.35页最后一段到36页最后一段。
文章最后一段。
2.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35页最后一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3.这段话,写出了贝尔曼什么特点?提名回答(板书失意暴躁酗酒)还有什么?大家关注到的这是他的内在特点,外在呢?引导学生关注一“把”胡子、“卷垂”、“萨蒂尔似的”、“小鬼般”,他的外表丑陋、衰老、瘦弱。
(板书:丑陋衰老瘦弱)4.我们常说,看一个人,要“观其言察其行”,我们来听一下他说的话,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36页第二段到最后一段。
5.点评学生的朗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注意“嚷”这个字,嚷说明什么?暴躁,对琼珊生病的急切关心。
6.他的语言还表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他刀子嘴豆腐心,面冷心热,感觉有点像老父亲疼爱自己傻乎乎的女儿,而其实他们只是邻居而已,可见他的善良有爱。
(板书:心热善良关爱)7.那他的善良关爱仅仅是说说而已嘛,不是的。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件礼物诠释了夫妻之爱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麦琪的礼物》;一个人竟会游走于两种身份之间,既是救人于危难的天使,又是谋财害命的恶魔,那就是《提线木偶》;一段恋情,还没发芽就已枯萎,那就是《多情女的面包》;一个是被通缉的杀手,一个是追捕杀手的巡逻队员,一个是被杀手和巡逻队员同时爱着的姑娘,三人会上演怎样的故事?那就是《好汉的妙计》。
欧.亨利的小说总是以曲折的情节,幽默而深邃的语言吸引着读者。
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他的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环节一导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片叶子又折射出怎样的大千世界呢?今天我们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就顺藤摸叶,欣赏叶子的脉络。
环节二学习目标:(齐读)
环节三概括故事情节。
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环节四主要人物:最后的常春藤叶,围绕这片叶子,主要写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琼珊、苏艾、贝尔曼板书)
环节五琼珊心情变化:师:琼珊病重时,决定数叶子来数自己的命数。
那四天时间里,常春藤叶与琼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预设:第一天消沉、失望第二天绝望,第三天希望,第四天心满意足第三天的希望,还能从文中哪里看出来?汤、葡萄酒、小镜子、坐起来看你煮东西,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从饮食、打扮、生活琐事充满情趣。
重拾理想】
环节六贝尔曼人物形象:师:琼珊由绝望到希望,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变化?
是最后一片叶子吗?更确切说是那片不掉落的叶子。
当琼珊把自己的命运与叶子的掉落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加为其担忧。
十二、十一、十、九、八、七、六、五、四、……一,我们的心弦崩得更紧了。
但最后一片叶子仍贴在、傲然挂在墙上……这是为什么?
你觉得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二是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小组讨论)
【预设:胡子邋遢、脑袋怪怪、身材瘦小、失意、穷苦潦倒、酗酒、性格暴躁、温情、关心他人、善良、为成全他人而牺牲自己
分角色朗读33、34、35、36
55段】贝尔曼为成全他人而牺牲了生命,这种精神让我们震撼、感动。
让我们怀着这种震撼、感动一起朗读一下最后一段。
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结局出乎意料,是贝尔曼牺牲生命画上去的。
但又在情理之中,贝尔曼是一个关心他人、牺牲自己的人。
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小说构思的最鲜明的特点。
环节七:主题师:琼珊活了下来,要知道肺炎在十九世纪就是绝症,那琼珊靠什么战胜了病魔呢?(讨论)
【预设:友谊、信念、牺牲与成全】
环节八:题目英文为the last leaf 中文版一个是《最后的一片叶子》另一个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觉得哪个版本好呢?
师:我比较认同第二个。
常春更具象,常春为常青、活力和力量。
看到常春藤叶,我们想到的是一种精神,是信念、友谊、是奉献,是人性的温情。
生命的赞歌。
环节九总结:史铁生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我们说,有困境,那才是需要意志和希望的时候。
愿同学们,拿出你们
的信念和智慧,意志和希望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终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环节十:作业
文章对贝尔曼画叶的场景并没有进行正面描写,你能联系上下文补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吗?不少于200字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的三要素有所了解;而且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和形象分析有了初步的阅读体验。
但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的把握有些浅显。
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揣摩细节,体悟文章意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在引导学生在明确文章情节的前提下,揣摩细节,提炼人物形象,领略叶子的象征意义,进而体悟文章多层意蕴。
人物形象从描写手法入手以及欲扬先抑的基调,去感受贝尔曼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借此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学生对贝尔曼的性格比较感兴趣,因为前文他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样子怪怪、艺术失意的人,他最后的牺牲精神让人出乎意料,再反过来体会贝尔曼的“咆哮”中有爱,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短篇小说巨匠美国欧·亨利的代表作。
欧·亨利擅长写底层人物的艰苦生活,但往往折射出人性的温情和美好的结局,称为“含泪的微笑”。
《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人情味的作品,琼珊病危,以数叶子来数自己的命,这时的常春藤叶已经成了生的信念的象征;苏艾作为琼珊的朋友,悉心照顾;贝尔曼为支撑琼珊的信念画了最后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叶子的温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小说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
2、揣摩细节,概括人物形象。
3、体悟文章的多层意蕴。
【学习难点】体悟文章的多层意蕴。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
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
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
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
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这些特点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及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4、字词梳理
昵.称()苔藓.()窗槛.()转弯抹.角()锡镴.()出殡.()数.落()扶弱济.困()
怒号.()瞥.一眼()一幢.()一筹.莫展()蹑.手蹑脚()
二、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文章情节。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呢?为什么?
2、“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是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高考链接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
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窗体顶端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
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枝叶,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