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x
第十一章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自动调节,是人们 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 动,进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因此, 创新意志就是指人们自觉地以创新为目标,并根据
这一目标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进而克服困难 ,作出创新的心理过程。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 过,天才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 。发明家爱迪生也曾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 就是他们有坚强的意志。确实,创新型人才最显著 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意 志。没有坚强的创新意志,艰巨的创新活动将难以 取得成功。
11.3.5 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的开发与培育
创新者在遇到挫折时,必须注意调整心态,笑 面失败。
总之,就创新的历程来说,挫折是成功密不可 分的挚友。丘吉尔说得好:“成功,就是以不息的 热情,从失败走向成功。”创新学的奠基者奥斯本 也说:“好的设想的夭折率很惊人,一个新的设想 在开始时不遇失败,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5)坚忍不拔,执著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 为的价值;
(6)独立自信,不从众,不轻易相信别人的 看法;
(7)自制力Biblioteka ,能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目的 ,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8)反叛,不顺从。
11.2 不同领域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 征
11.2.1 自然科学家与科技领域创新人才的人 格特征
据巴伦1968年的测验,最富有创造力的自然科 学家具有以下非智力人格特征:
(1)高度的自我坚持力及情绪稳定性; (2)对独立和自治有强烈需要; (3)对冲动有高度控制能力; (4)具有超越的能力; (5)喜欢作抽象的思考,并有求知与赞美的欲 望; (6)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7)在思考上拒绝群众压力(虽然在社会行为上 并不一定如此);
创造力心理学ppt课件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 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 征。
2、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 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 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3、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 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 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4、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 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 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 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 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 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 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 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 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 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 种结果 。
四、直觉思维 一.直觉思维概念: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
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 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 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 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 都是直觉思维。
1.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的谱系研究 2.高德尔得关于卡氏家族的调查 3.高尔顿等人的双生子研究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创造力观
1.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 2.阿德勒的自卑论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PPT4)
创造力能够带来新的 技术、产品和服务, 推动经济增长。
9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 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国家创 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能够促进创新创业 教育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 践。
2024/1/28
13
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2024/1/28
相互促进
学习心理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学习 心理有助于提高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挥又可以优化学习 心理,形成良性循环。
动态平衡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心理和创造力之间需要保持动态 平衡。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习 效果不佳或创造力受限。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
2024/1/28
8
创造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 步的核心动力,促进 社会变革和发展。
创造力能够解决社会 问题,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
2024/1/28
2024/1/28
30
具体实施过程描述和成果展示
• 阶段三:参与课程设计和创新挑战,将所 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践中,不断尝试和 改进。
2024/1/28
31
具体实施过程描述和成果展示
01
成果展示
2024/1/28
02
在课程设计中,该同学提交了多份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设计方
案,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PPT4)
2024/1/28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课件
创造型人才知│
└ 自学与探索分析能力
识、能力结构│
│
┌ 自然科学
├─ 基本知识 ┤ 社会科学
│
└ 横向科学
│
│
┌ 自然素质
└─ 基本素质 ┤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精 神 素 质
二、创造型人才品质
德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成就最大和成 就最小的两组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造 成这种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个性意 志品质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人在进取 心、自信心、责任心、坚韧性等方面,都 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人。这充分说 明,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 有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2)知识性原则 观察力的高低与知识的高低有着密切 联系。一方面观察力的发展可以丰富人们 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发展又可以促进 人们的观察力。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青霉素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3)思维性原则 一切观察都包含两种因素,即观察 的感知性和思维性。 哈雷慧星命名 爱滋病病毒疫苗的产生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思考题
1、什么是创造型人才? 2、创造型人才品质包括那些方面? 3、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5、操作能力 发明创造活动中,不但要注意、观察、 记忆等智力因素参与,以便不放过任何能引 起新发现的线索,进入创造佳境;而且需要 创造者眼明手快、心灵手巧、善于操作,否 则也会陷入“心有余力而不足”的窘况。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6、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必须要形成正确的自学 动机、树立坚定的自学信心、养成良好的自 学习惯、锻练顽强的自学意志、培养稳定的 自学情绪、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才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 培养自学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收集和应用能力。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首先,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培养创新动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创新需要内在的动力和激励。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到愉悦和满足。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有趣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此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需要教育者的示范和引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思维方式和动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练习进行提高。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为他们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场景和机会。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和提高应用型创新能力。
最后,培养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不是个别人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并且不同个体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产生新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和实践创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心理学研究为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合作能力,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会,从而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
创造力心理学课件
学习交流PPT
5
• (二)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 • 1.创造性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 2.创造性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 • 3.创造性投资理论(Invest Theory)
学习交流PPT
6
第二章 创造力的生理基础
• 一、创造力与脑结构 • 1.尸体脑解剖研究——以爱因斯坦脑的 研究为例 • 2. 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 •
创造力心理学
第一章 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性的定义 • 1,近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界 定
• 1)吉尔福特 • 2)托兰斯 • 3)波登
学习交流PPT
2
• 4)尼克尔森
• 5)马哈拉
•2,国内学者的界定
• 1)曹日昌
• 2)荆其诚
• 3)黄希庭
• 4)林崇德
• 5)张春兴
学习交流PPT
3
• 二、澄清创造力概念上的种种混乱 • 首先,我们应该排除由于英文和 中文字面差异造成的混乱
•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 赋;
•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 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学习交流PPT
40
• ★综合各家研究结果,以下8个方面 即为各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特征:
• 1)求知欲强,喜欢接受各种新事物
• 2)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
• 3)好孤独,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事 业中
38
•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个体人格特 征是:
•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 肯雷同;
• (2)有旺盛的求知欲;
•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 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教育心理学》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课件
学习交流PPT
28
知识背景 Ⅲ
计划(P)
Ⅱ 同时性加工(S)
• 学校教育的宗旨
• 开发多种潜能。
• 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爱好。
学习交流PPT
24
现代智力理论--7.三元智力理论
•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 (R.J.Sternberg)于1985年从信息 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智力三元论”。
• 他把智力看做一套相互依存的加工过 程。
• 他认为智力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 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三个 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 能力、实践能力。每个方面对应着不 同的亚理论。
26
成分亚理论
情境亚理论
▪ 元成分——用于决定做
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
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经验亚理论
▪ 操作成分——用于具体
完成任务。 ▪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 ▪ 解决相对新颖的问题
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 自动化
结果
结果
▪ 分析能力:
▪ 创造能力:
• 分析、判断、评价。
• 创造、发现、发明
想象和探索
▪ 对现实有环境的适应 ▪ 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
塑造 ▪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 结果 ▪ 实践能力
• 付诸实际、应用、 使用和履行的能力
学习交流PPT
27
现代智力理论--8.智力的PASS理论
• 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J. P.Das)等人提出的,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PPT课件
.
6
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理论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 乔治·埃尔顿·梅 奥《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1)人是“社会人”(影响积极性的因素有物质的和精神的) (2)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士气(士气来自家庭、社会和
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工作条件。 (3)注意到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特殊规范影响着群体的行
如果是激励不够,那么应该让员工了解你对他的重视 程度并不比别的员工差,并充分肯定员工的能力,必 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激将法”,这样可能会鼓起员工 的上进心。
如果是员工的工作方法、技能或性格不适合目前的职 位,就可以一方面帮助员工分析什么职位适合他,另 一方面听听员工自己的想法,再做出决定。
如果是员工的工作方法不对,就可以帮助他一起分析 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如果是性格或技能不合,又确 实难以有所改进,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考虑让他到更 适合的岗位上。
.
27
招聘的理念
内部还是外部? 填补空缺还是为工作招聘? 招聘中的营销 招聘中的伦理
.
28
挑选的技术
申请表格 面试 心理测评 背景调查
.
29
为什么组建团队: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个人努力能 够得到评估
他人在场
个人努力无 法得到评估
警觉、评价 焦虑、冲突
唤醒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
.
56
绩效评估结果较差的员工
对于这类员工,一味的指责是不恰当的。首先要找出绩效差的真 实原因,需要批评指正的地方,可与员工进行面谈,需要特别注 意的是,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57
创造性心理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呢?因为我有许多困惑,并对这些困惑做了思考。
困惑一:“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有个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和华人。
以现在世界上最有创造性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为指标来衡量,咱们是人家的二十八分之一,而且没有一个是中国公民。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成果,但从相对论一直到集成电路、多媒体、电脑,哪个是中国人的?在困惑中我思考着一系列问题。
思考一:“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特别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思考二:“为什么我们的创新人才不能够不断涌现?应该检讨我们的教育,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果说中小学教育,中国能超过美国,大学本科能和美国人打平,但是中国的研究生,由于创造性的不足,我们要低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
所以我们只能够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那什么是心理学提倡的创造性?什么叫做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中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品质。
创造性人才,应该包括创造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创造性人才等于创造性思维加上创造性人格。
诸位想不想当个创造性人才?想必大家都想,那么我就来分析下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因素的构成。
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咱们先来谈创造性思维。
美国创造性之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
而发散思维包括三个内容: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有三道最典型的试题。
变通性:一道题到底有多少个解,解的质量又如何。
一块红砖有什么用?盖房子,造桥铺路,烧红后用来烧烤食物,也可用做自卫的武器。
独特性:给一个故事命题。
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造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素质。
创造力不仅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还能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与创造力密切相关,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理论1. 联想理论联想理论是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的思维是基于联想的,利用联想能够创造出新的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想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造力。
因此,培养联想能力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
2. 顺应性思维理论顺应性思维理论认为,创造力是通过对新问题的顺应性思考而产生的。
顺应性思维要求人们能够灵活转换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解决办法。
通过训练顺应性思维,可以提高个体的创造力。
二、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1. 培养联想能力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联想能力。
例如,进行联想训练,可以给出一个关键词,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联想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词汇、观念或者图像。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培养学习者的联想能力,从而提升创造力水平。
2.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够产生大量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为了培养发散思维,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思维,提高其创造力水平。
3. 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刺激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例如,可以提供一系列新奇的事物、观点或者问题,让学习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种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扩宽学习者的思维边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进行团队讨论等方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心理-创造力
1、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品质、人格特征?人人都能创造,但创造需要条件。
进行创造活动,创造者除了必须的知识经验,还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具备一定的创造品质,以及适合创造的环境,惟有此,创造行为才能发生也可能形成创造性产品。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进行创造需要一定的智力水平的支撑;创造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的人格特征,从而构成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
推孟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2自信而有进取心;○3谨慎;○4好胜心强。
索里等人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观念的灵活性,即开放性;○2个人的独立性,即不受习俗的限制和约束;○3性别角色的相反化,即高创造性的男性具有女性化的气质,高创造性的女性具有男性化的气质;○4对暧昧不明事物的容忍,即肯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5对错误的容忍,即不怕犯错误而且容忍自己和他人犯错误。
我国科学家董奇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2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3勇敢、甘愿冒险;○4坚持不懈、百折不挠;○5独立性强;○6一丝不苟;○7自我意识发展迅速;○8自信、勤奋、进取心强。
心理学家们关于影响个体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一致,但主要涉及创造者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四个方面。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进行有效的创造教学,教师不但要有创造性,善于把握和灵活运用恰当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强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方法的传授以及创造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多加努力。
○1强化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阐明发掘创造力的意义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创造的层次,并强调青少年学生的初级创造,即创造的普及性、普遍性以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
○2训练创造性思维:(1)注重发散性提问;(2)提倡一题多解;(3)鼓励质疑问难;(4)引发形象思维;(5)允许大胆猜测;(6)指导灵感捕获。
人才素质的心理学分析模式(ppt 48页)
学习能力
知道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潜能 实能
智能
体能 体态 体形
人格
智力水平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知道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潜能 实能
智能
体能
学习策略
体态 体形
人格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知道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潜能 实能
智能
体能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思考力 想像力
体态 体形
人格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知道
兴趣 意志
品德 性情
人格
性
知道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实能
体能 体态 体形
信念信仰
道德品质 法纪观念
兴趣 意志
品德 性情
人格
性格
情感 创新能力
潜能
学习能力
智能
知道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实能
体能 体态 体形
信念信仰
道德品质 法纪观念
兴趣 意志
品德 性情
人格
性格
情感 创新能力
情绪的管理
體察自己的情緒。 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
情绪的调节
提高认识水平,做情绪的主人,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他获得的较多,而在于他计较 的较少)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染布与卖伞) 胸襟宽阔(张英) 面临心理压力要学会放松 不良情绪要适时转移 抑郁情绪要恰当释放 冲动情绪要自我冷化 悲伤情绪要使之升华
理解
应用 评价
技能 知识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PPT精品文档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四、功能固着 ❖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
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 1、梅尔的系绳实验 ❖ 2、邓克的实验
9
梅尔(Mioler)的系绳实验
10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五、动机和情绪状态 ❖ 1、动机与问题解决(略) ❖ 2、情绪与问题解决 ❖ 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
15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6
第四节 创造性概述
❖ 一、什么是创造性 ❖ 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
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7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 ①流畅性(fluency ) :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 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又称思维的丰富性。
、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 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 题的解决。
11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六、原型启发 ❖ 原型:对解决问题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
❖ 七、知识经验
❖ 八、个性特征
12
第三节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 一、问题教学的性质 ❖ 1、新问题的解决 ❖ 2、把已掌握的规则重新加以组合 ❖ 3、习得的高级规则能够迁移
❖ 2、问题解决特点 ❖ (1)目的指向性 ❖ (2)操作序列性 ❖ (3)认知性操作
3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空间
❖ 1、初始状态 ❖ 2、中介状态 ❖ 3、目标状态
4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 1、算法式策略 ❖ 2、启发式策略 ❖ (1)手段目的分析法 ❖ (2)逆向搜索法 ❖ (3)爬山法 ❖ (4)类比法
创造性心理学
创造性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力无处不在。
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到科学技术的突破,从解决日常问题的新方法到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而创造性心理学,就是一门致力于探索人类创造力的奥秘和规律的学科。
创造性心理学关注的核心是个体如何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和成果。
它试图揭示创造力的本质、来源以及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各种因素。
创造力并非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首先,环境因素对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环境,能够让个体更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例如,在一些创新型企业中,员工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权,能够自由地交流和合作,这种开放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相反,过于严格的规则和限制,以及对失败的过度惩罚,可能会抑制个体的创造力。
个体的内在因素同样关键。
认知风格、动机和人格特质都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具有灵活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往往更具创造力。
强烈的内在动机,例如对某个领域的热爱和追求,而非仅仅为了外在的奖励,能够驱动个体持续投入并发挥创造力。
此外,自信、独立、敢于冒险等人格特质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展现。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在准备阶段,个体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知识。
酝酿阶段则是在潜意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顿悟阶段往往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灵感闪现。
最后,在验证阶段,个体对产生的想法进行评估和完善。
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尝试。
创造性心理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它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商业领域,有助于企业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学习( )一词直接地来自创新学习( ) “创新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牛津、纽约等 五家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学无止境》 ( ,作者是 , , )一书中,它是针对全球 存在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而提出来的。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 学习( )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 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 题的学习。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 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 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 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到80年代初,学 术界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探 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创造性
思考一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 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 迅速产业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 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 比较研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 差距。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林崇德 2003.12.18,
2003.12.25 北京师范大学
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犹太人 28
平均数
法国人
日尔曼人
意大利人 4.4
6.3
1.6
华人
朱长超: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犹太文化的奥秘,《文汇报》1998年10月2日 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
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代表人 物是韦特海默()。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 此阶段以吉尔福特()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 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 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
(4)刚毅的性格; (5)良好的习惯。
习惯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最佳创造年龄
数学家
30一34
化学家26一36Fra bibliotek物理学家
30一34
哲学家
35一39
发明家
25一29
医学家
30一39
植物学家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心理学家 生理学家 作曲家 油画家 诗人 军事家 运动健将
最佳创造年龄
接下页
前言
2、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
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 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 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 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接下页 性就越突出。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 顿()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 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 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 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
困惑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 乏创造力?
平均分
60 50 40 30 20 10 0
12
13
14
年龄
英国 中国
1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三
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
东方科技的没落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量子理论 相对论 信息理论 的双螺旋结构 地球板块结构构造模型 宇宙大爆炸假说 发电机 汽油内燃机 广播电台 抗菌素 集成电路 多媒体电脑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 系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前言
1、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 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吉尔福特 (J.Guilfort)
斯滕伯格 (R. T. Sternberg)
林崇德
(1)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旺盛的求知欲; (3)强烈的好奇心;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8)意志品质出众。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1)健康的情感; (2)坚强的意志;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70年代之后到现在,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 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 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 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创造性教育就是在 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创造性 人才
创造性 思维
创造性 人格
创造性人才思维(智力)表现: 1.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 2.思维加想象; 3.灵感的出现; 4.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30一39
35一39
35一39
32一36
25一29
50一70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四、创造性学习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 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 )的 发现学习;二是上述的吉而福特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如前所 述,原因是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 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的科学技术状态, 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 才的培养前提是关于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 究。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 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
“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 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华莱士(1926)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
段。 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