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机械原理课件
西北工大版机械原理课件第3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B A
D
C
D
C
D= A + B + C 大小:√ √ √ √ 方向:√ √ ? ?
B
D= A + B + C 大小:√ ? √ √ 方向:√ √ ? √
B
A
D
C
A
D
C
2 理论力学运动合成原理
点的绝对运动是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合成
va ve vr
平面图形上任意点的速度,等于基点的速度与该 点相对于基点(平移系)的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v E v B v EB vC v E C
√ ? √ ?
⊥AB ⊥EB ∥xx ⊥EC
大小: ? 方向: ?
△bce 相似于△BCE , 叫做△BCE 的速度 影像,字母的顺序方向一致。
速度影像原理: 同一构件上若干点形成的几何 图形与其速度矢量多边形中对 p 极点 应点构成的多边形相似,其位 置为构件上的几何图形沿该构 件的方向转过90º 。
P13 1 ∞
4
3
2
P24 P23 P12 1
3 P34
P14
作者:潘存云教授
2
4
题1-14求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
∞ P12 2 P24 1 3 P13 P14 4 1 2 ∞P34 P23
绝对瞬心:P14、 P24、 P34
4
3
相对瞬心:P13、 P23、 P12
举例:求图示六杆机构的速度瞬心。 解:瞬心数为:N=n(n-1)/2=15 n=6 1.作瞬心多边形圆
方法:
图解法-简单、直观、精度低、求系列位置时繁琐。 解析法-正好与以上相反。 实验法-试凑法,配合连杆曲线图册,用于解决 实现预定轨迹问题。
机械原理课件第二章CH02西工大版

3×4-(2×5+0) 2
§2-6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F 3n (2 pl p h ) 3 5 (2 6 0) 3
F 3n (2 pl p h ) 3 3 ( 2 3 1) 2
F 3n (2 pl p h ) 3 4 (2 6 0) 0
§2-2 机构的组成
2、运动副
(1) 运动副定义
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活动联接。
组成机构的各构件之间必须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因此,构件的 联接既要使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又能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
运动副元素:两构件上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表面(构成运动副 的点、线、面)。
转动副
移动副
?
§2-6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1、复合铰链
2、局部自由度 3、虚约束
§2-6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1、复合铰链
两个以上构件在同一处(同一轴上)以转动副相联接称为复合铰链。
由m个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共有 (m-1) 个转动副。
F 3n (2 pl p h ) 3 5 (2 7 0) 1
3、虚约束
平面机构中虚约束的几种常见情况
④ 机构中对运动传递不起独立作用的对称部分所带入的约束为虚约束。
带虚约束的定轴轮系
F = 3n-(2pl+ph) = 3×3-(2×3+2) = 1
§2-6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3、虚约束
平面机构中虚约束的几种常见情况
⑤ 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如果两构件上某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则在
活塞
曲轴 气缸体
机械原理课件 第5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西工大版

Pd
η1 1
P
η2 2
0.98
P
0.96
0.96
0.98
' ' ' ' P' P' P' P' 0.2kW = ' ' η5 η' 4' 5' 3' η4 3
0.94 0.94 0.42
解:机构 1、2、3′及 4′串联的部分 P′ =P′r /(12′3′4 ) =5kW/(0.982×0.962)=5.649 kW d 机构1、2、3" 、4" 及5" 串联的部分 "" " P" =P"/(123 4 5 ) =0.2kW/(0.982×0.942×0.42)=0.561kW d r
§5-1 机械的效率
4、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续)
(3)混联
混联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步骤为:
1)首先将输入功至输出功的路线弄清楚; 2)然后分别计算出总的输入功率∑Pd和总的输出功率∑Pr;
3)最后按下式计算其总机械效率: =∑Pr /∑Pd
§5-1 机械的效率
例5-2:设已知某机械传动装置的机构的效率和输出功率,求 该机械传动装置的机械效率。 P' P' P'=5kW ' η' η' 44 33
放松时 G0 / G tan( V ) tan
§5-1 机械的效率
3、机械效率的确定(续)
(2)机械效率的试验测定
机械效率的确定除了用计算法外,更常用实验法来测定, 许多机械尤其是动力机械在制成后,往往都需作效率实验。
对于正在设计和制造的机械,虽然不能直接用实验法测定 其机械效率,但由于各种机械一般都是由一些常用机构组合而 成的,而常用机构的效率又是可通过实验积累的资料来预先估 定的(见表5-1 简单传动机构和运动副的效率)。 据此,可通过 计算确定出整个机械的效率。 同理,对于由许多机器组成的机组,如果已知机组中各台 机器的效率,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机组的总效率。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机械原理课程ppt(第六章机械的平衡)

§6-2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为了使转子得到平衡,在设计时就要根据转子的结构,通过
计算将转子设计成平衡的。
1.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
(1)静不平衡转子
对于轴向尺寸较小的盘形转子(b/D <0.2),其质量可近似认为 分布在同一回转平面内。这时其偏心质量在转子运转时会产生惯
性力,因这种不平衡现象在转子静态时就可表现出来, 故这类转 子称为静不平衡转子。
到破坏。
机娥平衡的目的及内容(2/3)
机械平衡的目的就是设法将构件的不平衡惯性力加以平衡, 以消除或减少惯性力的不良影响。
机械的平衡是现代机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高速高精密机 械尤为重要;但某些机械却是利用构件产生的不平衡惯性力所引 起的振动来工作的。对于此类机械则是如何合理利用不平衡惯性 力的问题。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4/4)
例1 内燃机曲轴 例2 双凸轮轴 刚性转子动平衡的条件:各偏心质量(包括平衡质量)产生 的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以及这些惯性力所构成的力矩矢量和也 为零,即
ΣF=0,
ΣM=0
(3)动平衡计算 动平衡计算是针对结构动不平衡转子而进行平衡的计算。即
根据其结构计算确定其上需增加或除去的平衡质量,使其在设计 时获得动平衡。
例 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3.现场平衡
对于一些尺寸非常大或转速很高的转子,一般无法在专用动 平衡机上进行平衡。即使可以平衡,但由于装运、蠕变和工作温 度过高或电磁场的影响等原因,仍会发生微小变形而造成不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进行现场平衡。
现场平衡 就是通过直接测量机器中转子支架的振动,来确 定其不平衡量的大小及方位,进而确定应增加或减去的平衡质量 的大小及方位,使转子得以平衡。
1.静平衡实验 (1)实验设备
西北工大版机械原理课件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G ωM12d
1 2
FR21 Mf
N21 F21
ρ
ω1M2 d
r G
FR21 Mf
2 1N21
F21
ρ
当G的方向改变时,FR21的方向也跟着改变,但ρ不变。 以ρ作圆称为摩擦圆,ρ-摩擦圆半径。且FR21恒切
于摩擦圆。
分析:由ρ= fv r 知,r↑→ρ↑→Mf↑ 对减小摩擦不利。
运动副总反力判定准则
∑△N=G 三角形螺纹 ――∑△Ncosβ=G, β-牙形半角
可得: ∑△N=G /cosβ
摩擦力: Ff = ∑△N . f = f . G /cosβ
引入当量摩擦系数: fv = f / cosβ
当量摩擦角: φv= arctan fv
可直接引用矩形螺纹的结论:
拧紧:Md22Gtan(v)
轴
拧松:M'd22Gtan(v)
= fv G
fv-称为当量摩擦系数
柱面接触:
矢量和:N21=Σ△N21 =-G 代数和:N’21= Σ|△N21|
=kG >|N21|
1
2
N21
△N21 G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有: k =1~π/2
F21 = f N’21 = f k G = fv G
同理,称 fv为当量摩擦系数。 结论:不论何种运动副元素,有计算通式:
1. 由力平衡条件,初步确定总反力方向(不考虑摩擦时)
2. 对于转动副有: FR21恒切于摩擦圆。 于移动副有: FR21恒切于摩擦锥
3. 对于转动副有:Mf 的方向与ω12相反
对于移动副有:∠FR21 V12=(90°+φ)
例1 :图示机构中,已知驱动力F和阻力Mr和摩擦圆
机械原理ppt西北工业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1、一般力学方法 (续)
B
1 A
2 3
C
(1)作平面运动的构件 (如连杆2)
F —— 水平力 Ff21 —— 摩擦力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1)摩擦力的确定 (续)
1)平面接触 FN21
2)槽面接触
θ
θ
3)半圆柱面接触
G FN21 = GF来自21 = f FN21 =fG
FN21 2
FN21 G2
FN21= G / sinθ
Ff21 = f FN21 = f G / sinθ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第七版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
机械零件教研室
编
主编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学习要求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4 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作业解析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 能对几种常见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及总反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能用图解法对平面Ⅱ级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本章重点
运动副中摩擦力及总反力的确定。 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西工大机械原理第八章ppt课件.ppt

1)已知两连架杆三对对应位置 2)已知两连架杆四对对应位置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6/6)
(3)按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例1 曲柄摇杆机构 例2 曲柄滑块机构 例3 摆动导杆机构
多杆机构(3/3)
2)斯蒂芬森(Stephenson)型,有Ⅰ型、Ⅱ型、Ⅲ型三种。
c)
斯蒂芬森Ⅰ型
d) 斯蒂芬森Ⅱ型
(3)六杆机构的应用
e) 斯蒂芬森Ⅲ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契贝谢夫四足机器人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3/6)
3. 用作图法设计四杆机构
3.1 图解设计的基本原理
➢图解设计问题——作图求解各铰链中心的位置问题。
Fi
Ei
Ci
B
i
A
D
i =1、2、···、N
➢各铰链间的运动关系:
固定铰链 A、D : 圆心 活动铰链 B、C : 圆或圆弧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2)采用将两组以上的同样机构组合使用,且使各组机构的死 点位置相互错开排列的方法。
(2)死点的应用
例1 飞机起落架收放机构 例2 折叠式桌的折叠机构
5.连杆机构的运动连续性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原理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b827fe960590c69ec376dc.png)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精品教程】机械原理(课件完整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 •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 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 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目录•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 波动的调节• 第八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 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目录• 第十一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 • 第十二章 其他常用机构 • 第十三章 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第一章 绪 论§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返回§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1.研究对象机械 是机构和机器的总称。
机构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操 作 机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实例:示 教内燃机板工件自动装卸装置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2.研究内容 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控制系统§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课程性质、任务及作用 机械未来发展§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课程的特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建立工程观点 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机器和机构的概念(1)机构机构 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如常 见的机构有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螺 旋机构等等。
这些机构一般被认为是由刚性件组成的。
而现代机构中除了 刚性件以外,还可能有弹性件和电、磁、液、气、声、光…等元 件。
故这类机构称为广义机构;而由刚性件组成的机构就称为狭 义机构。
(2)机器机器 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 物料和信息。
例如: 电动机、内燃机用来变换能量;机器和机构的概念(2/3)机床用来变换物料的状态; 汽车、起重机用来传递物料; 计算机用来变换信息。
由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PPT学习交流
9
本作业集也是《机械原理》(第六版)的配 套教材,也可与其他机械原理教材配套使用。全 书共收入123 道题,包括分析、计算、设计和改 错等题型。除绪论和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设计外, 每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题目,书末还附有平面连 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凸轮机构的设计两项大作业。
PPT学习交流
返回7
PPT学习交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八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十一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
第十二章 其他常用机构 第十三章 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
配套教材 退出系统
PPT学习交流
5
配套文字教材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前五版的基础上,根据工科高等学校机械 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和多年来教学实践经 验,并考虑到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修订而成的。
全书共十四章,包括绪论,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 机构的运动分析、力分析,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机械的 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平面连杆机构 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 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构及 其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设计。在各章之后还附有 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本次修订扩大的机构的类型和面上知识的介绍,增强了与机械工程实际 的联系,而对齿轮机构、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力分析等做了适当的精简。
PPT学习交流
返回6
本书是为配合学习《机械原理》(第六版) 而编写的。
本书对各章内容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 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了简要说明,并对一些较为 典型的例题和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要求,并 对课程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作了适当的延伸和补充。 在编写中注意了内容的启发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机械源自理PPT学习交流1
1.本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66学时 本学期进行: 理论教学 46学时 实验教学 8学时 下学期进行: 课程设计 12学时
PPT学习交流
2
2.本课程教学参考书及辅助学习系统
主教材 学习指南 作业集
解题指南
电子教案
PPT学习交流 网络课程
3
PPT学习交流
4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