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读书》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带答案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一)雨夜读书[宋] 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
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分)9.诗歌里蕴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答案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3分)9.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每点2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二)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浙江中考古诗鉴赏精选题答案8.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读书陆游的古诗
读书陆游的古诗《读书》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宣称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平民百姓。
全诗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作者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全诗语言不加雕饰,娓娓道来。
作品原文读书归老①宁无②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④蝇头⑤二万言。
注释译文①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②宁无:难道没有。
③元元:指人民。
④课:诗中作阅读解。
⑤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作品译文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陆游五十三岁时到成都,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陆游》原文与赏析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陆游》原文与赏析陆游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是陆游自述学诗心得和总结创作发展过程的一首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四句回顾小结了从军南郑前自己作诗的情况。
以前学诗并无真正的心得,免不了模拟他人,好象靠乞讨度日一般。
笔力孱弱,气势不足,虽已“妄取虚名”,但内心实感惭愧。
这虽是诗人自谦之言,但也说明了陆游对自己早年诗作的不满。
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但其《剑南诗稿》共八十五卷,四十八岁以前的诗作仅收二卷,其余的均被删汰。
中间十二句主要写从戎南郑后诗风的转变。
陆游四十八岁时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幕宾,曾亲临西北边防重镇南郑,铁马戎装,守卫边防前线。
尽管在此时间不足一年,却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激发他写下了大量雄奇奔放的爱国诗篇,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十从戎驻南郑”,此句承上,并总冒第二部分的下面数句。
“四十”是举其整数。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打球”是古时军中一种体育活动。
此联写球场的宽阔及白天阅兵时的盛况。
继写晚上情景:华灯夜放,纵情博奕的吆喝声响彻军营;装饰华美的歌女们舞姿翩跹,光彩照席;急促的琵琶声好似冰雹骤降,羯鼓手技法纯熟,鼓点声宛如疾风迅雨。
这三联手法夸张,比喻贴切,对仗工整,气势豪壮,生动地描摹了壮丽多采的军中生活。
而正是这种火热的生活,使得诗人心胸豁然开朗。
“诗家三昧忽见前”四句,是说经历这种生活后,作诗的要诀找到了,仿佛屈原、贾谊这些大家就在眼前,于是作诗就象天上的织女织锦一般,得心应手。
夜赋 陆游 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赏析
夜赋陆游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赏析夜赋陆游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赏析一、夜赋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夜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夜间作赋的文学形式。
夜赋以夜间观察自然、倾诉心声为主要内容,在唐代盛行,后来陆游也在宋代将这一文学形式发扬光大。
陆游作为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夜赋《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抒发深情,展现了病中吟怀的境地,成为了宋代夜赋的经典之作。
二、《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在陆游的《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中,作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在作品中,陆游通过对夜的描述,勾勒出一幅病中人的心境,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尽哀伤。
文章语言精美,意境深邃,真情流露,展现了病患者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美好的向往,充分彰显了夜赋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度和广度。
陆游在《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的个人理解对于《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陆游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尽管身患疾病,他仍然通过作赋这一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他的笔下,夜晚成为了心灵的寄托,透过夜窗的凝视,他找到了病榻上的慰藉,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教会了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总结回顾:《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夜赋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厚内涵和广阔意境。
通过对夜晚的描绘,陆游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深刻地溶入其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感染力。
在当下,我们也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到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多么重要。
夜赋不仅仅是古代文学形式的一种,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表达和对美好向往的展现。
庵中晚思的译文
庵中晚思的译文《庵中晚思》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原诗为:“小庵摩腹独彷徉,俗事纷纷有底忙。
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
经纶正复惭伊传,杂驳犹能陋汉唐。
卷尽残书窗已晚,笑呼童子换炉香。
”以下是译文:我在小庵里摸着肚子独自闲逛呢,你说这世间俗事纷纷扰扰的,到底在忙啥呢?天上的云影突然就出现了,就像一群乌鸦把太阳都给遮住了似的。
那雨声啊,一直滴答滴答的,树叶飘落,就好像下霜了一样。
说到治理国家的本事啊,我正惭愧自己比不上伊尹和傅说呢。
我这脑子里的想法啊,乱乱的,又觉得汉唐也有不足的地方。
把那些残书都卷起来的时候,才发现窗户外面天已经很晚了。
我就笑着招呼小童子,让他把炉子里的香给换一换。
这里面啊,“小庵摩腹独彷徉”,“小庵”就是小屋子,“摩腹”就是摸着肚子,“彷徉”就是闲逛的意思。
就像咱们平时吃饱了饭,在一个小屋子里摸着肚子瞎溜达。
“俗事纷纷有底忙”,就是说那些世俗的事情乱七八糟的,到底在忙个啥呢。
这就很像咱们平时看别人忙忙碌碌的,就会纳闷这人都忙些啥呢。
“云影忽生鸦蔽日”,云的影子突然就出来了,就像乌鸦把太阳遮住了,这画面感很强,就像咱抬头突然看到天暗下来,就会这么形容。
“雨声不断叶飞霜”,雨一直下,树叶落下来就像下霜了一样,这也是很形象的描写,就像咱们看到秋天落叶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霜打下来的。
“经纶正复惭伊传”,“经纶”就是治理国家的本事,伊尹和傅说都是很厉害的能臣,说自己比不上他们,很谦虚的说法。
“杂驳犹能陋汉唐”,自己想法杂七杂八的,还觉得汉唐有不好的地方,这也是诗人自己在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对历史的看法。
最后“卷尽残书窗已晚,笑呼童子换炉香”,书看完了,天也晚了,就笑着让童子换香,这就像咱们做完一件事,发现时间过了很久,然后吩咐别人做下一件事,很有生活气息。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导语】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常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尚盛,诗坛风⽓也颇为振作。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陆游的诗词《读书》,欢迎阅读! 《读书》 归⽼宁⽆五亩⽥,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陆游是⼀个善于学习的诗⼈。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之中写出⼤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读书》七绝,如同诗⼈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在年⽼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并⽆他求的可贵精神。
⼀⼆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把诗⼈在孤灯之下,⽼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活描写,更是对后⼈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祖陆轸是⼤中祥符年间进⼠,官⾄吏部郎中;祖⽗陆佃,师从王安⽯,精通经学,官⾄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亲陆宰,通诗⽂、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亦出⾝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七⽇,陆宰奉诏⼊朝,由⽔路进京,于淮河⾈上喜得第三⼦,取名陆游。
同年冬,⾦兵南下,并于靖康⼆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家⼭阴。
建炎三年(1129年),⾦兵渡江南侵,宋⾼宗率⾂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的⼼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①坚持抗⾦,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和亲⾃古⾮长策”,“⽣逢和亲最可伤,岁辇⾦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虚捐少壮年”。
陆游《读书》译文答案《读书》鉴赏及赏析
陆游《读书》译文答案《读书》鉴赏及赏析《读书》是由陆游所创作的,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读书》注释归老: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读书》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
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译文:清晨赶赴宫中,晚间往金马门待沼。
翻看前人的残卷遗篇,探讨古贤的著述穷极奥妙。
哪怕只有片言与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苍蝇点污白玉轻而易举,《阳春》《白雪》却难以找到同调。
我本是疏懒散漫之人,却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
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气爽,不禁回忆起昔日林壑间的游眺。
有时清风徐徐吹来,闲倚着栏干我放声长啸。
严光在桐庐溪畔垂钓,谢灵运通游天涯海角。
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注释:⑴翰林:指翰林院,唐代翰林院学士主要负责为朝廷撰写文件之事。
集贤:指集贤殿。
唐代集贤殿学士主要负责搜集、修订书籍之事。
⑵紫禁:犹言皇宫,皇帝所居之处。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收华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李延济注:“紫禁,即紫宫,天子所居也。
”⑶金门:即金马门,汉宫门名。
汉代东方朔曾待诏金马门,这里以翰林院比金马门。
《汉书·东方朔传》:“待诏金门,稍得亲近。
”⑷帙(zhì):书套。
散帙,即打开书套读阅书籍。
《说文》:帙,书衣也。
谢灵运诗:“散帙问所知。
”散帙者,解散其书外所裹之帙而翻阅之也。
⑸青蝇:比喻小人的谗言。
陈子昂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盖青蝇遗粪白玉之上,致成点污,以比谗谮之言能使修洁之士致招罪尤也。
⑹白雪:曲名。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因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⑺疏散:意谓爱好自由,不受拘束。
⑻贻:遭致。
褊(biǎn)促:狭隘。
诮:责骂。
⑼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
桐庐溪:即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江,江边有严陵濑和严子陵钓台,传说是严光当年游钓之处。
陆游《读书》诗词赏析
陆游《读书》诗词赏析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归志:返回的念头。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体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即使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长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1、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本来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仍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 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本来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翻译及赏析
《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翻译及赏析《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前言】《夜读兵书》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诗人自述研读兵书,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由此发出慨叹。
此诗表明诗人以身报国的决心,抒发了诗人对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注释】⑴耿:照明。
霜夕:秋夜。
⑵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⑶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⑷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⑸妻孥:妻子和儿女。
⑹邂逅:偶然遇见。
⑺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
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⑻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
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⑼贫儒:作者自称。
⑽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
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
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
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俱一梦”的失落之感(《小园》)。
雨夜读书阅读答案-陆游
雨夜读书阅读答案-陆游(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雨夜读书阅读答案-陆游雨夜读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陆游的《读书》赏析
陆游的《读书》赏析陆游的《读书》赏析导语:陆游是我国宋朝的著名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陆游的《读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1)归志:返回的念头。
(2)宁无:难道没有。
(3)元元:指人民。
(4)课:诗中作阅读解。
(5)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作者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作者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作者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作者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作者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作者。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作者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陆游《读书》赏析
陆游《读书》赏析
陆游《读书》赏析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赏析: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夜读兵书》赏析
《夜读兵书》赏析《夜读兵书》赏析夜读兵书陆游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⑽。
注释⑴耿:照明。
霜夕:秋夜。
⑵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⑶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⑷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⑸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⑹邂逅:偶然遇见。
⑺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
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⑻陂泽(bēi zé):地势低洼积水处。
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⑼贫儒:作者自称。
⑽长肤腴(fū yú):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参考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秋天,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沦陷于敌手。
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退让苟安,不图恢复。
诗人自幼即喜读兵书,练武习剑,有匡济天下、恢复失地之愿,但他参加礼部考试时,却因其抗金主张与当朝者相左而被权臣秦桧黜免,只得返回家乡山阴,寓居云门山草堂,他的仕途进取之心却受到无情摧折,目睹时艰,又身陷厄运,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
心情激愤难平而写下这首诗。
赏析《夜读兵书》是宋代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读书》古诗陆游解析
读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
时代。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关于读书古诗加翻译
关于读书古诗加翻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下面一起欣赏关于读书古诗加翻译吧~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1)归志:返回的念头。
(2)宁无:难道没有。
(3)元元:指人民。
(4)课:诗中作阅读解。
(5)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
1、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
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原本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
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