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1
贝多芬介绍演讲稿
贝多芬介绍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从他的生平、音乐创作和影响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他的父亲是一位歌手,母亲是一位贵族女佣。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音乐,希望他成为一名音乐家。
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很快显露出来,他在年幼时就开始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
然而,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酗酒,他的母亲也早逝,这些不幸的遭遇给了他一生的阴影。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协奏曲等等。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演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贝多芬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后世作曲家如勃拉姆斯、肖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激励着无数的音乐家和观众,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总结一下,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但他用他的音乐征服了世界,成为音乐史上不朽的传奇。
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让他的音乐永远在世界上回荡。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谢大家的聆听!。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是惨痛,是命运多牟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贝多芬的一生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后世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虽然拥有上天赐予的天赋,也拥有超越常人的音乐才华,却遭受到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病魔的侵扰,从他39岁听力衰退开始,贝多芬在命运转折点就已经出现了。
后世人形容贝多芬的一生总是离不开坚韧,悲惨这几个词语,的确,这位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大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财富,这些财富不只局限于音乐方面的成就,虽然他的第九部交响乐足以流传千古,但是他对待疾病的态度,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虽然在他出名后受到了很多王公最贵族的接见,但是在他创作的前半部分一直是靠朋友的接济,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所以贝多芬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人,他也没有子女,没有亲情慰藉这位音乐大师受伤的心灵,只有创作才能带给他灵感,才能带给她快乐。
每每当后人回忆起贝多芬的一生时总是扼腕叹息,总是抱怨天妒英才,上天对于这些才华横溢的人总是心生妒忌,不是没有给他们一个完美的家庭,就是没有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贝多芬这两样都没有,看来上天太过嫉妒他的音乐才华,把原应属于他的一切都夺走了,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大伟岸,却又孤独寂寥的背影。
贝多芬失聪后怎么创作在贝多芬失聪后,他也曾经有过一段崩溃的岁月,在那段时间,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见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聪的悲剧。
但是贝多芬的低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最终还是从音乐当中获得了力量。
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他并不愿意听任命运的安排,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反抗自己的命运。
在贝多芬失聪后,他利用骨传导的方式来聆听音乐,就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贝多芬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
贝多芬的评价
贝多芬的评价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充满激情和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对贝多芬的评价。
贝多芬是一位具有极高音乐才华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等等。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表现力。
例如,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被视为音乐史上的重要突破,引领了后来交响乐的发展方向。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的音乐常常具有宏大的规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音乐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音乐所传递的力量和情感。
例如,他的第五交响曲中的开头四个音符被广为人知,象征着力量和坚韧的精神。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创新和个性。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规则,而是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音乐结构。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和弦进行和节奏变化,使他的音乐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例如,他的钢琴奏鸣曲中的《月光奏鸣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弦进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的影响力。
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他的时代受到了赞赏,而且在后世的音乐家和听众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经常被用于电影、电视和广告等媒体中,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是他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
他的音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正义的追求。
他的音乐常常具有悲壮和战胜困难的主题,体现了他对人类坚韧精神的崇高赞美。
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的来说,贝多芬是一位具有极高音乐才华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创新和个性,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的影响力。
他的音乐作品是他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8)(1—8)主要主题(f)(9—16)连接(16—20)动机重复(21—41)副主题(bA)(42—48)结尾2.展开部(49—100)(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95—100)模进3.再现部(101—147)(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09—119)连接(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141—147)结束主题4.尾声(147—152)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1—16)主要主题(F)(17—22)连接(23—27)副主题(c)(28—31)重复结束2.再现部(32—58)(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3.尾声(58—61)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40)(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15—28)转调展开(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2.三声中部(41—73)(41—50)三声中部主题(F—c)(51—65)中间部分(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4.没有尾声。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该曲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呈示部(第1-48小节);展开部(第49-100小节):由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主部材料引入,第二阶段为副部材料展开,第三阶段为再现前的属准备;再现部(第101-152小节)。
呈示部:第1-48小节主部主题(第1-8小节):以连句旋律形式的主和弦乐段呈现,f的主小调(从调号和其他旋律形式中的主和弦还原mi以及第8小节的主和弦停在了f小调的属于主和弦上可以直接得出是属于f的主小调),以属和弦作为开放形式终止,因此主部主题的结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束。
主部主题中分别出现了正、副两个动机,第1小节为主部主题的主动机(由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第2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由和弦音以及三连音组合构成),二者组合构成了f 小调主部的核心和材料。
音乐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的节奏为主要特征。
织体上以柱式的和弦呈现。
连接部(第9-20小节):连接部旋律是连接音乐主部和副部之间的重要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第9-14小节)。
启下(第15-20小节)。
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与主部主题的旋律线和织体结构相比变化不大,通过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的协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其也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结合和过渡。
副部主题(第20-41小节):为了拓展的副部结构,起止均在降A大调上,并以完全终止的形式结束,是一个收拢性的结束;副部的主要核心音乐材料主要是第21-22小节,以这两小节的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进行着音乐的发展,正好与主部主题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线相反,两者既互相形成对比又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副部的织体上以分解和声织体为主,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为主,给予听众一种急促的旋律听觉感受。
第21-25小节通过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第26-32小节通过运用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的起奏的旋律音型推动着副部主题音乐的快速发展,第33-41小节通过前面旋律的不断推动,音乐被迅速地推向了音乐的高潮。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曲式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曲式
摘要:
1.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背景和意义
2.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3.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
4.总结
正文: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第三乐章是他最具有创新性的部分。
这个乐章的背景和意义在于,它标志着贝多芬开始突破古典音乐的框架,转向更为浪漫和激情的音乐风格。
从曲式结构来看,第三乐章采用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即快板(Allegro)速度,分为三个部分:主题、发展和再现。
这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发展部充满了紧张和冲突,再现部则回归主题,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结构。
在音乐特点上,第三乐章充满了戏剧性和激情。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既有柔美的旋律,也有激烈的音符。
同时,他还大胆地使用了不和谐的和声,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感。
这些特点都展示了贝多芬的创新精神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激情的音乐作品。
音乐巨人贝多芬1
清华大学第15食堂的张立勇师傅来自赣南山区。高二时为减轻家庭负担中断学业,外出打工。96年到清华大学第15食堂当了一名切菜工。97年开始自学英语。经过艰苦努力,2003年首次考托福,得分630,被称为清华的“馒头神”。
读以上两则材料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今后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1)[课件出示课题]一起来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2)展示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目的的去学习这一新课。
(3)(学生互动)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分组讨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这一问题。(发挥合作精神,组长安排好哪位同学口述,那位同学笔记。)然后各组派个代表来回答这一问题amp;ct=201326592&lm=-1&cl=2&word=贝多芬
请个别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贝多芬。引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刻画人物形象有几种方法?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去刻画贝多芬的?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初中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回顾外貌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5)(课件展示:刻画人物形象的五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或语段。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找出来后,并让他来谈谈从这一或这些描写中可看看出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当个别学生说出文中的外貌、语言描写等后,指名两组的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该片段,鼓励学生大胆点评。并针对学生的读和评价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读出语气和情感。然后集体来朗读这些片段,进一步体验和感悟人物的情感。
贝多芬-1
小组合作探究一:朗读感知
朗读全文: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贝多芬和“客人”会面 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1中的“预习感知” 部分。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笔记2
生平简介
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 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 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 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 岁开始登台演出。。二十六岁时 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 谈话册与人交谈。在音乐表现上 ,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 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 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 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 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 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 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 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 为“乐圣”。
服 喉 。 , 而 不 会 被 贝 命 多 运 芬 所 征
我 将 扼 住 命 运 的 咽
——
第一课时
何 为
学习目标:
一、了解贝多芬、何为 二、通读课文、识记字词 三、理清访问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 定海,历任报纸记者、报刊和电影文学编 辑,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著有《第二 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 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 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 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笔 记2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 到一位理想的伴侣。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 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 玛尔法蒂的女学生, 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 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 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 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 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 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 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 玛尔法蒂的遗 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 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 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 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简介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当时他才三十岁,已发表过许多作品而享誉于乐坛。
此曲的第一主题可与莫札特「朱彼得交响曲」起始的乐句相比拟,但是他模仿了海顿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导的缓慢导奏,以作为一个宣导。
也就是说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虽受到莫札特与海顿的影响,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与热情,仍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乐器与乐型处理法极其复杂外,本曲更是为贝多芬其他八首光芒万丈的交响曲奠定基础的作品。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这首第二号交响曲是在第一号交响曲完成后不久,便立即著手作曲的,它虽与第一号交响曲同属初期作品,但其架构和力度更为深广,音的运用也较为自由。
贝多芬在写作此曲时,正为耳疾所苦,健康与精神状况都非常恶劣,加上失恋的打击,是他一生中最苦恼的时期,然而却能创作出这样充满明朗、勇气甚至带有欢愉气息的乐曲,的确不可思议,毕竟只有创作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方法。
这首交响曲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所说的,道出贝多芬对幸福与爱情希望的作品。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在贝多芬的心目中,那个叱吒风云屡建奇功的拿破仑,是位树立自由精神,解放人类的新时代英雄。
因此贝多芬将他的敬仰转化成音符,创作了第三号交响曲,欲呈献给拿破仑。
但不久后突然传来拿破仑自立称帝的消息,这使得贝多芬感到愤怒与绝望,并把已写好「献给拿破仑」的乐谱封面给撕了,另题「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英雄交响曲」献给罗布可契公爵。
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首次突破了素来交响曲形式的藩篱,建立起个人的风格。
乐曲气魄恢宏如狂风疾雨般,呈现出热情澎湃的情感怒潮,并交织出在黑暗与绝望中疾呼的勇气与抗争,以及光辉荣耀的胜利。
此交响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高杰作,同时也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有热情与温柔,有愤怒与幽默,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可藉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十九世纪末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要数第四号最不受重视,大家都觉得此首交响曲缺乏其他交响曲所拥有的英雄气概与戏剧张力,更少了端庄持重的风范。
贝多芬奏鸣曲第一首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1)
贝多芬奏鸣曲第一首第一乐章作品分析奏鸣曲式一级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次级结构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引入一部二部三部四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题 a b c a b主题材料a1 a1b1 b1b2 c1(a1) a1a2 b1b2 b3 b1 a2 a1 a1b1 b1 a2c1 小节长度8 12 21 7 7 17 9 13 6 8 12 21 12 陈述结构乐句节汇群乐段乐节群乐节群乐句群乐汇群句节群乐汇群乐句节汇群乐段乐节群调式调性 f c-ЬA(Ⅴ) ЬA ЬAЬA Ьb-f-c ЬD-f(Ⅴ) f f(Ⅴ) f f小节位置1-8 9-20 21-42 42-48 49-55 56-72 73-81 82-94 95-100101-108 109-119 120-140 141-152呈示部(1-48)主部(1-8)主部是一个由8小节的大型乐句构成的乐句型主部,采用程式性陈述,建立在f小调上。
以弱拍起始,其主题材料为:材料a是先上行后下行构成的旋律线。
以单音前缀型的弱起开始,第一小节采用均分型节奏和f小调主和弦分解和弦。
第二小节采用顺分型节奏级进下行又后向迂回。
这两小节构成一句,流畅而又富于动力地拉开全曲序幕。
第二分句两小节是第一分句的模进,第二分句前两小结,其材料是从主题材料a中裁截而来。
后两小节也是主题材料a的变形,将主题材料a中的分解和弦用和弦琶音代替,将材料a中第二小节的顺分型节奏变为均分型节奏型,整个主部主题的程式流畅而又不失动力,以弱的力度开始,随着旋律走向不断向上,模进进行情绪不断加强,力度也逐渐加强达到sf、ff,后又因旋律的下行而趋于安静,终止在f小调的属和弦上。
开放式的半终止与连接部自然的衔接起来。
连接部(9-20)第9小节连接部的开始采用展开性陈述,其材料仍然来自于主题材料a,在调性上直接换调到c小调上,从低声部进入。
在第11小节处,以拿波里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转入ЬA大调,并且增加了一个持续的长音声部,变成了三声部的复调织体。
贝多芬:第一至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一至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1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OP.5.1,作于1796—1797年。
第一、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呈献给当时定居在柏林的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
第一号,F大调,省略了慢乐章,共两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快板,F大调。
序奏部分,如歌似的旋律令人想起海顿,而钢琴令人想起莫扎特。
这个乐章有庞大的呈示部,其中C大调断奏乐句显示贝多芬特有的那种气势澎湃,乐章中钢琴部分十分华丽。
2.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F大调。
其中出色的是主题的层次展示中的应答,和应答至暴风雨般的激烈的转换,处理得非常巧妙、自如。
这首作品的版本,可选:1.富尼埃与古尔达版(1959年录音),DG,CD编号437 352—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2.马友友和艾克斯合作版(1985年录音),Sony,CD编号S2K 37251。
3.梅斯基与阿格里奇(1990年录音),DG,CD编号431 801—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卡萨尔斯与霍尔绍夫斯基合作,有1939年录音,重制成CD后收于EMI,CHS 5 65185—2(两张)。
卡萨尔斯与塞尔金合作的1953年版,Sony公司1994年重制后,收于S2K 58985(两张)。
贝多芬: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BEFTHOVEN: Cello Sonata No.2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2,G小调,共两个乐章(OP.5的两首,均以第一乐章庞大而省略了第二慢板乐章,把大提琴的持续、如歌的表现能力移至序奏部分表达):1.持续又富有表情的慢板—速度更急的极快板。
非常庞大的序奏,进入急速的快板主部,两件乐器应答风的第一主题以发展风处理进行,类似日后《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类似旋律的经过部处理。
发展部显得简短,第一主题以形形色色变奏处理。
再现部后再度从发展部开始反复。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
父亲是高音的歌唱家,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
Beethoven: Ludwig van Beethoven (German: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 of composers and musicians famous German classical music in Vienna,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s a "set of classicism in the first opening," romanticism the great musici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his works, which is known as the saint. Grandfather since the age of twenty came to Bonn made where Le long. Father is a soprano singer, mother of humble origin, is a cook and maid's daughter.贝多芬的苦难:1、贫穷的出生2、不幸的童年3、失聪的双耳4、破灭的爱情5、重病的身体6、困窘的生活7、无情义的侄子The sufferings of Beethoven: 1, poor born 2, unhappy childhood3, deaf ears, 4 broken love5, sick body 6, hard life 7, no friendship nephew.贝多芬的名言:1、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马㊀婷[摘㊀要]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ꎬ在奏鸣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ꎮ本文以其«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中的第四乐章为例ꎬ从曲式结构㊁和声思维及创作特点上详细剖析这首作品ꎮ帮助音乐理论的学习者与爱好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本首作品ꎬ同时也为作品演奏提供理论支持ꎮ[关键词]贝多芬ꎻ奏鸣曲ꎻ曲式分析ꎻ创作特点[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05-03[收稿日期]2019-04-14[作者简介]马㊀婷(1982 ㊀)ꎬ女ꎬ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ꎮ(晋中㊀030600)路德维希 范 贝多芬(LudwigwanBeethovenꎬ1770 1827)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ꎮ[1]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极其优秀的音乐作品ꎬ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ꎬ被很多钢琴家们誉为 圣经 ꎮ这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般分为3个时期:早期㊁中期与晚期ꎮ作品编号Op 2No 1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之一ꎬ不仅如此ꎬ它还是他的第一首奏鸣曲ꎬ创作于1795年ꎮ他运用古典传统的作曲技法完成此曲ꎬ献给恩师海顿ꎮ这首奏鸣曲由4个乐章组成ꎬ其中第4乐章ꎬ可以说是贝多芬最具气魄的终曲ꎮ作曲家大胆地尝试用88个琴键传递出热情奔放㊁热血澎湃的场景ꎬ所以这首作品也被称为« 小热情 奏鸣曲»ꎮ一㊁曲式结构(一)«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曲式结构图奏鸣曲式呈示部近似三声中部再现部小节数1-6061-139140-198调式调性f小调bA大调f小调呈示部主部连接副部第一结束部第二结束部小节6+4+49128+88(9)调式调性f:t-D-D/Dc:Dc:K-D-tc:t-Dc转bA:D近似三声中部a中间部分a1中间+再现a2连接小节10+10888+718+11(属准备)调式调性bA:ttttD7叠入f:D501再现部主部连接副部第一结束部第二结束部小节6+4+69(叠入)128+88调式调性f:t-D-DDK-D7-t(叠入)K-D7-tt-s-t(二)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结构ꎬ它的展开部是一个近似三声中部[2]的结构ꎬ由于展开部的特殊性ꎬ这种曲式结构也被认为是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3]ꎮ呈示部:主部由(6+4+4)3乐句组成的综合乐段ꎬ其终止分别为f小调不完满终止㊁半终止㊁属调半终止(重属和弦)ꎮ主部结束在f小调D/D和弦上ꎬ并由之后的9小节连接部分加强了D/D和弦材料的发展ꎬ使副部顺利进入f小调的属调c小调ꎮ12小节之后完全终止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ꎮ副部无论在调式调性还是主题材料上都与主部形成了对比ꎮ第一结束部是8+8的重复乐句结构ꎬ之后是第二结束部ꎬ材料再现主部主题动机ꎮ第一括号反复呈示部由c小调转回f小调ꎮ第二括号由c小调转入bA大调为下一部分做准备ꎮ近似三声中部:这个部分转入了主部的平行大调bA大调ꎬ旋律优美ꎬ调性平稳ꎮ结构为三部歌谣曲式ꎬ没有变奏重复ꎮa部分由10+10两个乐句构成ꎬ完全终止后ꎬ8小节的中间部分运用新材料ꎬ主要在属和弦上面持续发展ꎮ再现8小节的a1ꎬ用八度加强ꎬ变化再现主题ꎮ中间+再现a2部分是8+7的复合重复ꎬ有小的变奏ꎮ再现前的连接部分由(18+11)两个段落组成ꎮ连接部分材料是主题动机ꎬ发展不久之后由bA大调转入f小调ꎬ逐渐稳定f小调在属和弦上ꎮ并在属和弦上发展成为11小节的属准备段落ꎮ从而使再现部变得更为迫切ꎮ再现部:调性转回到f小调ꎮ主部由(6+4+4)变化为(6+4+6)的结构ꎮ第3句没有结束在重属和弦上ꎬ而是结束在属和弦上ꎬ连接持续在属和弦上发展了9小节ꎬ副部在f小调上再现ꎬ达到调性回归ꎮ之后完全再现呈示部ꎮ这首奏鸣曲没有尾声ꎮ二、和声思维与创作特点(一)和声思维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ꎬ和声还是以传统的古典和声进行为主ꎮ[4]由主功能进行到下属功能再到不稳定的属功能ꎬ最后回到主功能ꎮ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打破了一些规矩ꎬ有一些尝试性的变化ꎮ比如:低音的级进(谱例1)ꎮ谱例1是呈示部中主部结束与连接部的开始ꎮ在主部结束到主和弦之后ꎬ连接重属和弦的低音运用了F-#F-G低音级进进行ꎬ低音的级进为重属和弦的出现提供动力ꎬ期待副部与主部的强烈冲突ꎮ还有主㊁属持续音的运用(谱例2)ꎮ谱例2是近似三声中部的结束部分ꎬ也是再现部出现前的属准备ꎮ这段结构中ꎬ低音持续f小调属音连续7小节ꎬ为再现部的调性回归做准备ꎬ期待f小调主和弦的出现ꎮ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次主㊁属音的持续ꎬ可谓作曲家的新尝试ꎮ而类似这样的尝试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打开了新的思路ꎮ谱例1:谱例2:60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二)八度和弦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ꎬ八度和弦运用广泛ꎮ这首作品中八度和弦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戏剧性ꎬ展示作品的张力ꎮ在这个作品的呈示部㊁近似三声中部㊁再现部都有所体现ꎮ尤其是呈示部开始的连续5小节的八度和弦(谱例3)ꎬ急促而有力量ꎬ像一泻千里的洪流ꎮ在快板乐章的创作中ꎬ尽显作曲家不屈㊁英勇的性格ꎬ为之后的作品的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ꎮ谱例3:(三)调性思维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ꎬ突然性的转调是其常用的转调手法ꎮ突然性的转调犹如突发性的事件ꎬ骤不及防地出现ꎮ在这个作品呈示部结束两小节(谱例4)ꎬ第一小节还是c小调的主和弦ꎬ第二小节直接转入bA大调的属和弦进入新调ꎮ谱例4:(四)叠入叠入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创作手法ꎬ一般是指两个主题相继出现ꎬ第一个主题的结束同时也是第二个主题的开始ꎮ这首作品在呈示部㊁近似三声中部中多次使用ꎬ使整个作品乐思连续不断ꎬ环环相扣ꎮ总㊀结«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杰出的代表ꎬ在这首奏鸣曲中已经显现出作曲家的新思想㊁新理念ꎮ[5]无论在曲式结构还是作品技法上面都有突破ꎬ有了用音乐动机来表现英雄形象的雏形ꎮ贝多芬奏鸣曲贯穿其一生的写作ꎬ有作曲家本人自传的意义ꎮ这不仅给钢琴音乐的爱好者与学习者留下了巨大的财富ꎬ更留给我们研究贝多芬的重要文献依据ꎮ注释:[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4:215 216.[2][匈]魏纳 莱奥.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04:121 122.[3]高为杰ꎬ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7:3 4.[4]桑㊀桐.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1991:56.[5]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ꎬ1999:1 16.(责任编辑:张洪全)701马㊀婷: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us2Nr.1)创作于1795年,是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三首奏鸣曲(Op2)中的第一首,同时也是贝多芬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系列中的第一首。
虽然标以献给海顿,但当时贝多芬因觉的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而已离开了他。
这首作品是Op2中最具悲剧性的一首。
奏鸣曲这一肇始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规范,而其中尤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使得这一音乐体裁得以发扬光大。
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得以充分的发展,尤以其精致的戏剧性思维结构而倍受作曲家青睐,自然其也是贝多芬创作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所惯用的曲体类型。
这首《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创作其系列钢琴奏鸣曲的起点,采用的同样是奏鸣曲式乐章结构。
从许多史料中可以知道,在1794年海顿因去伦敦而离开维也纳之前,贝多芬一直受业于这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师徒两人相处情况不好:虽然海顿欣赏这位年轻人的音乐潜能,但对其所持的音乐思想抱有反感;贝多芬觉得海顿的教学限制了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
64郭颖琳: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郭颖琳(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中的一个佳话。
本文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风格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英雄;激情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64-01贝多芬,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他是横跨两个时代的桥梁式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创作贯穿一条“英雄,斗争,胜利”的主线,追求“自由与进步”的人生目标。
作品充满革命的热情,英雄的气概和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
他的创作既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些典型创作手法,又有突破与创新,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中。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他的音乐冲破了形式主义和贵族的约束,把情感和特色表现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此之外,贝多芬在表现钢琴音乐的手段上,无论从音响,演奏技巧,曲式,还是从主题的铺垫,和声的层次,肢体的复杂以及节奏的动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传统的手法。
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创作背景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 创作1793年。
此时的贝多芬年轻,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一股热情。
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给这首作品带来了贝多芬的思想。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作品,他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理念,有他们创作的影子,但是也表现了贝多芬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表现了贝多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贝多芬的成功故事_1
贝多芬的成功故事贝多芬的成功故事(6)贝多芬的成功故事1贝多芬不想成为客厅里的宠儿。
他宁愿在自己家里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吃饭。
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房间里拨弄琐事。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风景,他故意把窗户的一块切掉。
他总是和房东有麻烦,他总是搬家。
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往头上浇几盆水,让它冷却下来,直到水渗入楼下的房间。
我们可以想象房东和其他房客的心情!有时他动得太频繁,甚至不想担心支撑钢琴的腿,所以他只是坐在地板上弹钢琴。
因为他每次租xx公寓都要签租约指定租期,所以他经常同时支付四套公寓的租金。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赚了很多钱,却总是没有什么积蓄。
贝多芬的成功故事21809年10月,当法国军队占领维也纳时,紧随其后的奥地利xx试图奉承占领者,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
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国军官弹钢琴,这让贝多芬无法忍受。
他拿起凳子朝公爵扔去,当晚就离开了伯爵家。
临走前留个纸条,说:‘公爵,你成为公爵只是因为意外出生;我成为贝多芬是因为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很多,将来也会有很多;“贝多芬只有一个!”还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在一起散步时,偶遇了女王、王子和一群xx人。
面对他们,歌德立即让步,而贝多芬却平静地说,‘他们应该让步,而不是我们!’但是歌德仍然摘下帽子,弯下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大步向前。
结果,王子认出了贝多芬,连忙摘下帽子迎接他,而他的侍从恭敬地站在两边,看着贝多芬挺起胸膛。
那时,贝多芬真正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
54岁时,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他花了六年时间来创作和修改这篇文章。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xx在维也纳剧院演出。
贝多芬亲自指挥了这场演出。
他没有看面前的音乐,也听不到一点钢琴的声音。
他凭自己的记忆指挥了这场演出。
结果观众激动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鼓掌五次!而xx成员只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学分析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反复创造出辉煌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上进心人格有很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
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
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
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
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
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
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
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
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
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
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
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
名职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