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历史沿革及主要政策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政府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制度。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历程。
一、政策演变(一)初期政策阶段(1949-198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开始建立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逐渐增加,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如1951年开始个人养老金试点、1979年推出“四保障”政策等。
初期的政策主要着重于提高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二)改革开放阶段(1980-200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改革性、措施性的政策,并逐渐发展成为整体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99年《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此时我国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开始出现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等。
(三)新时期政策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全面、普惠、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其中,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并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决策思路,从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2013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校园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等”。
2016年10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养老保障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发展路径(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以家庭为基础,实现家庭和社会的融合,是我国的传统养老观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居家养老已成为了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政府应对养老问题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政策演变阶段1.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养老问题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紧急问题。
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内部的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制度只能覆盖少部分人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政府开始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成立了老龄委员会以及多个涉老部门。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政府还大力推广了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方式。
3. 当代阶段(1990年代-今)到了当代阶段,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政府不仅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还积极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为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发展路径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进展,让更多的人群受益于养老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社区养老服务的推广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断增加。
政府开始提倡和积极推广社区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方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也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共处。
3. 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养老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多样化。
目前,大家可以看到不仅有各类的养老院和护理院,还出现了很多老年人专属的社会化活动中心、养老俱乐部等。
这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universal programs)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 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养老保险丛书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 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先后经历初步建立(1950—1966)、“文革”中的破坏以及“文革”后的恢复 (1966—1986)、改革与完善(1986年至今)三个阶段。
发展困境
虽然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建设,取得相当成就,但面临中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制度转 轨遗留的历史欠账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型的养老保险仍有许多重大的、急需破解的问题。
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缴费满15年一律发给15%,以后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计发基数为当 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个人账户养老金按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 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计算。对于中人按照合理衔 接、平稳过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老人仍按过去的由 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可称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十一五”期末,全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万人。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探讨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探讨一、引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探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政策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养老保险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历史沿革1.制度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最初,养老金主要由企业缴纳,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较低。
这一制度的施行,为当时几乎全为国有企业的国民经济提供了保障。
2.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国有企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此时,国家开始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再仅限于国有企业,而是将全社会包括进来,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而在大部分城市,同时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此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养老金的投入和管理,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了养老金的数额,并逐步提高了职工个人缴费的比例。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养老保险改革三、政策探讨1.提高养老金数额众所周知,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数额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低。
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国家应该继续提高养老金的数额,确保老年人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特困职工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健康发展。
未来,应该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确保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一致,杜绝养老金地域差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国家主导并建立的,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的方式,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实施阶段(1951-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中国开始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制度特点是地方性、单一性和试点性,只覆盖了部分城镇职工,缴费规模较小,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建制立法阶段(1979-199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法》,确立了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将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参保。
同时,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开始逐步建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阶段:全国统筹改革阶段(1998-2011年)在1998年,我国启动了全国统筹改革,旨在整合原有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和待遇发放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并提高了保障水平。
第四阶段:差异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自2012年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差异化改革。
此阶段的改革目标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待遇发放方式,以提高保障水平和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同时,我国还推出了个人账户制度,鼓励个人自主补充养老金,增加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试点实施、建制立法、全国统筹和差异化改革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账管理,做实个人账户;2.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①保险实施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包括城镇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城镇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主及其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②养老保险的管理在管理机构上,全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各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市或省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及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个人养老保险金账户;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组成;社会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缴费,个人账户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组成;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一律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11%记入;其中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⑤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基金积累,也就是在养老保险基金内再将基金具体化为两个不同的形式,分别使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⑥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条件退休年龄上,男性职工60周岁,从事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女性为55周岁,从事生产和工勤辅助工作的女性50周岁;缴费期限上,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⑦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a.凡按规定缴费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当地平均工资的20%享受基础养老保险待遇,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增发一定比例,按此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b.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是按账户积累额的1/120计算,个人账户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⑧建立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及其正常调整机制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的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直接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2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制度;对建立我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做了规定;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全是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自愿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78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而形成的框架体系;该制度的特点是:1养老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或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2养老金给付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发;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①1991年10月,民政部在山东牟平县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②1992年7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③1992年12月,民政部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a.坚持低保障标准,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b.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c.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d.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a.在资金筹集上,按照“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b.在缴费方式上采用灵活的缴费方式;大体分为定期缴费、不定期缴费和一次性缴费;c.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投保人在缴费期间身亡者,个人缴纳的保险费本息全部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投保人迁往外地时,若迁入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其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给本人;投保人因招工、提干、考学等途径农转非时,可将保险关系含资金转入新的保险制度,或将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还本人;d.在实施范围上,规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e.在投保、享受年龄上,规定缴纳保险费年龄一般为20周岁至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般为60周岁,没有男女差别;f.在制度的管理方式上,建立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体制;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问题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就是名义上个人账户中有积累的基金存在,实际上其中并没有任何资金;在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方面,有两个可能性途径:①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②容许一定时期内的“空账”运作,通过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应对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负担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时期的资金收益部分;2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缴费人员除了各类所有制企业中的在职人员,还可以包括自营业者,享受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体制外”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如何加强对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的关键问题;3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我国目前也已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加基金积累的这样一种混合模式;但是在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目前仍然是现收现付模式;4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退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应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和标准;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由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所以政府付出了极大的投入,使得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大致成型;但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却依然是没有改变过去的“吃皇粮”的传统;。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一、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沿革
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对于
养老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身实力或者社会安排。
通常情况是,年长者可以
靠家庭、社会义务以及特别的宗教团体等来获得养老金钱。
在20世纪50年代,按照新中国宪法规定,中国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工人养老保险制度,在1953年初正式实施。
它是通过由劳动者、企
业和政府三方共同缴纳,以满足城市职工养老支出而建立的预付式社会保
障制度。
同时,也开始实施农村工人养老保险,依靠公社和团体发放养老金,同时也开始实行新式退休制度,在继续保障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实
行全额养老金。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全面推进,预付式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随之,为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打
下基础。
1983年,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保险,我国统一实施了“全民参保、全面缴费、全面享受”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把养老保险全面贯彻
到农民中。
养老保险历史沿革及主要政策..
统账结合阶段 (1995.10-1998.12)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5]6号),省政府以赣府 发[1995]50号《关于印发江西省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 案的通知》贯彻。50号文件规定, 从1995年10月1日起,企业职工养老 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 合的模式,参保职工建立养老保险 个人帐户,并同时改革养老金计发 办法。
统一并轨 阶段 (1999.1- 2006.6)
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
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作出规定,企业 国发 按工资总额的3%缴交劳动保险金,工会 [2005] 部门负责管理。“文革”期间,企业职 38号 国发 1969年,财政 工劳动保险制度被取消, [1995] 部规定国营企业支付的退休金改在“企 6号 业营业外列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改 国发 由所在企业负担,实际演变成为“企业 [1978] 保险”。 退休费用 统筹阶段 (1986.1- 1995.9)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赣府发[1999]14号文件《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 14号文件在对个人账户规模进行调整的同时,计 发办法也相应调整为: 新人养老金=地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 (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 帐户养老金) 中人养老金=地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 (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 帐户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1.2%×1995年9月底前本人工龄)(过渡性 养老金)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养老服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和发展路径两方面,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政策演变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主要依赖社会福利事业来解决养老问题,但是由于资源供给不足,养老服务发展缓慢。
2.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
该法规定老年人有享有权利受到照料、休息和精神抚慰,国家和社会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保障。
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政策正式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3. 21世纪初至今2000年,我国启动了“老龄事业”计划,提出了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举措。
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政策措施。
此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路径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历程中,政府逐渐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逐渐放开对养老服务市场的控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养老服务,包括养老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等。
2. 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形式逐渐多元化,由以往的机构养老为主,向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等多种形式发展。
政府支持和鼓励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 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随着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
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补贴和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探讨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探讨养老保险是指由国家或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职工在退休后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在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
本文将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政策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制度的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历史沿革1. 早期试点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
最早的试点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北京市政府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试点,建立了最早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这些试点的建立为后来的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 制度建设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政府逐步开始了对全国范围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在1951年试点的基础上,1952年颁布了第一部养老保险法规《企业年金办法》,标志着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化进程的开始。
此后,中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为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政策调整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中国政府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政策调整。
199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明确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为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初至今,中国政府继续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暂行办法的通知》,全面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改革。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政策探讨1. 完善保障水平当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障水平不足。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领取水平相对较低。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单位缴 费部分 基本养老 保险费 20%
社会统 筹帐户
8%
个人缴 费部分 、中人、新人” 以1997年为界
养老金 发放标准
中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城镇 企业 职工 基本 养老 保险
国家机 关和事 业单位 基本养 老保险
城镇 城乡 居民 居民 基本 社会 养老 养老 保险 保险
新型 农村 社会 养老 保险
标志性政策法规: 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 企业缴纳3%(“37开”) 1948年《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参 照苏联模式,李立三及其妻子协助)
个人不缴费、现收现付、就业/工资关联、企业和机关 各成系统。
1957年,全国总工会曾建议实行 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
2.单位保险阶段(1969-1986年)
2000年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试点调整账户比例,即“企业缴费全部统筹,不再 支援个人账户”;
2005年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决定》确认上述账户比例调整;个体工商户和灵活 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发展企业年金。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国发38号文件)
1984年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统账模式建立与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991年 《关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所 有企业职工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 1993年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统账结合”模式; 1995年 《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 通知》全国范围内试行“统账结合”模式; 1997年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的决定》全国推广“统账结合”模式; (企业20%+个人3%)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过程,政府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政策演变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要依靠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系统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印发《城市待退职工生活费暂行办法》的通知》,开始对城市退休人员给予生活费的政策。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颁发《乡村待退职工生活费暂行办法》的决定》,给予了农村待退职工生活费,这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改革开放后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开始逐步完善。
197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发布的《《城市待退职工保健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开始实行城市职工基本医疗及生活费保障政策。
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多种形式加强对老年人照顾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老年救济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广和发展社区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社区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199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度。
2009年,养老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将此作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一步。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二、发展路径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最初的试点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全面覆盖的体系。
1997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始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1.哈尔滨机床厂和包头钢铁厂的养老保险试点(1951年-1952年):这两个试点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鼻祖。
试点实施了由工人个人付费和企业补贴的养老保险制度。
2.首都北京实行城市职工养老保险(1953年-1954年):北京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
该制度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为城市职工提供养老金。
3.全国推行单位制养老保险(1954年-1978年):根据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单位制养老保险。
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员工工龄和工资缴纳养老保险费,提供养老金。
4.个人账户制度试点(1987年-1995年):在城镇企事业单位试行个人账户制度,允许职工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作为职工个人的养老金。
5.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997年-现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为了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进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
主要措施包括:设立基金、缴费比例调整、发放政府补贴、推行个人账户制度等。
6.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24年-现在):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该制度实行了农村居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
7.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全民(2024年):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我国养老保险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这对于实现全民养老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普及的过程,从单位制到个人账户制的转变。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全民养老保障的目标。
然而,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养老金缺口的存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和投资,探索多元化养老保障方式,将成为未来养老保险发展的重点。
第三讲世界主要国家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养老保险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二、主要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1)建立和发展 ➢ 1995,社保法,养老基金管理 ➢ 1999,福利改革和养老金法案 ➢ 2004,养老金法案 ➢ 2007,养老金法案,推迟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二、主要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养老保险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三支柱 与 五支柱
第一支柱 缴费与收入挂钩
第三支柱 自愿型的养老保险
零支柱 非缴费型
养老保险
第二支柱 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 险
第四支柱 非正规保障形式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二、主要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1. 德国
1)确立和发展
➢ 19C70S,俾斯麦时期
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民主党、产业工人运动
➢ 农民养老保险 农民:农场主及其配偶、共同劳动的家属 1957:《老年援助法》,救助性质 1995:变革为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
养老保险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二、主要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3)主要问题及改革 人均寿命达80岁 人口老龄化:1990,20.6% 财政负担大 改革思路 平衡现有养老收支:延长退休年龄/提供缴费率/降低替代率 降低个人对养老保险的依赖: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家庭养老 改善人口结构:鼓励生育/引进高素质人才
➢ 1935,《社会保障法》,老年和失业问题
救济性质、强制、工资税
养老保险
勤奋 求是 创新 奉献
二、主要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2)主要特点
➢ 现收现付
资金来源:工薪税(雇主/员+基金收益)
政府基本不提供财政援助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分析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演变。
一、初期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我国养老服务的初期起步阶段,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政府提出“社会家庭养老”政策,即老年人由家庭成员养老,国家不提供任何补贴和服务。
虽然这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养老负担过重、养老难度大和老年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等。
此外,我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发展缓慢,也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发展。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以家庭为基础,社会养老服务相配合”的政策。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老年人服务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等。
同时,在国家的推动下,社会捐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得到了逐步发展。
国家逐渐建立了养老服务制度,如养老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等。
199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发展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此外,国家也积极培养养老服务人员,制定了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规定。
三、深入推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养老服务发展进入了深入推进阶段。
在养老服务方面,国家提出了“以养老为中心”的政策,这一政策将老年服务从家庭扩展到全社会,实现养老服务全面化。
政府积极落实“民生优先”政策,逐年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推行国家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
此外,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加大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力度。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出现了较大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路径。
一、政策演变阶段1. 早期发展阶段(1949年-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政府主要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尚未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领域。
养老服务基本上是靠家庭和社区自我组织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出现了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政府开始在养老服务方面初步探索。
1982年,国务院发文,提出兴办养老院,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此后,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依靠市场机制改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阶段开始。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政府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也逐渐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
4.协调发展阶段(2003年-现在)2003年,政府首次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优惠购房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养老服务需求作为优惠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阶段正式开始。
政府开始逐步提高养老金、健康养老等政策,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同时,政府关注养老服务的人性化发展,积极开展“幸福养老”等活动,推动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的项目融合与整合。
二、发展路径从政策演变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经历了“家庭和社区自组织-市场化发展-规范化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政府的监管观念上,也经历了从带头发展到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转变。
同时,在养老服务的发展中,有以下几个发展路径值得关注:1. 多样化服务路径。
养老服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康复、安养等传统服务,从养老餐食、居家照护到健身娱乐、文化活动等多样化发展。
2. 市场化发展路径。
市场化发展逐渐成为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方向,不仅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也出现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凸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渐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前期探索与实践阶段(1951年-1978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1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企业退休养老金制度试点地区。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保障制度。
然而,在这个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主要面向的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并且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79年-1997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1979年,中国政府实施《企事业单位退养保险试点方案》,这一方案被视为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起点。
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覆盖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还逐步覆盖了城镇集体企业、城乡居民等群体。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力度,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
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向全民覆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迈向了完善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
同时,我国还延伸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扩大了参保人群,提高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并加强了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
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和运行水平,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及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及制度建立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养老制度的建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近代社会中,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人们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和制度建立两个方面探讨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
一、历史沿革养老保险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初期。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量工人涌入了城市,他们经常会在工作中受到伤害,断肢或死亡时,没有养老金和补偿。
这就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制度。
最早在德国,大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海因里希·加塞尔和奥托·冯·博滕等在1883年创立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其中就包括了养老保险。
这个制度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举措,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国家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制度建立早期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国家为主导。
在德国,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建立在一起,既为职工提供养老金也为家庭提供保险。
而在美国,社会安全法案在1935年通过,描绘了一个基于税收的国家养老保险计划,旨在为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提供基本保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例如,很多国家开始发展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退休生活需要。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养老保险的设计追求就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覆盖面,以实现人民的共同福祉。
此外,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制度的可持续性,不同层次之间福利差距巨大等。
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和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比如引入私人养老保险制度、延迟退休年龄等。
总的来说,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保障和支持的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对于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和制度建立的探讨,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养老保险的了解,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指国家为农村居民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国家开始实行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社逐渐兴起。
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国家开始实行“五保”政策,即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孤儿和特困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国家开始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992年,国家开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9年,国家正式发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明确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内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保对象:农村居民,包括农民、村民、农村合作社成员等。
2.缴费方式:农村居民按照自愿参保的原则,自主选择缴费方式和缴费标准。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主要有按年度缴纳、按月度缴纳和一次性缴纳三种。
3.保险待遇: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过渡性生活补贴和其他补贴等。
基本养老金是指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照一定标准发放的养老金,过渡性生活补贴是指参保人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暂时无法享受基本养老金时发放的生活补贴。
4.管理机构: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地方层面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县级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
三、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自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我国的养老制度
我国的养老制度我国的养老制度是指国家对于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养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养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养老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并逐步建立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出了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城市职工提供了基本的养老金。
而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则受到了较少的关注,大部分老年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
2009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福利保障。
二、现行养老保险政策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性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障的基础,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城镇职工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企业年金是企业自愿设立的附加福利,为企业员工提供额外的养老金。
个人商业性养老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保险产品,为个人提供养老保障。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职工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一定的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后,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根据个人缴费的时间和金额来确定,但总体来说,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三、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养老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收支不平衡,导致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足;其次,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过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人群覆盖范围有限,大部分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首先,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并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为建立养老保险缴费与养老金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赣劳社 养(2005)13号文件对企业职工过渡性养老金平均指数计算 办法进行了调整未缴费期间缴费工资指数和缴费年限的计算 按规定单位和个人应缴费未缴费的年度指数为零;年度缴 费不满12个月的,按年度实缴计缴费工资指数;退休前按规 定足额补缴的,全部计算当年缴费工资指数; 职工不带薪上学、领取失业金、以个体身份缴费享受城市 最低生活保障未足额缴费的年度,不计当年指数,按实缴费 月数计缴费年限;退休时,按“去中间,接两头”的办法计 发过渡性养老金。职工应征服兵役期间,视同缴费年限,不 计算当年缴费工资指数。 职工被判刑或劳教的,服刑或劳教期间的年度,不计当 年指数,按实缴月数计缴费年限;退休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和 “去中间,接两头”的办法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统一并轨 阶段 (1999.1- 2006.6)
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
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作出规定,企业 国发 按工资总额的3%缴交劳动保险金,工会 [2005] 部门负责管理。“文革”期间,企业职 38号 国发 1969年,财政 工劳动保险制度被取消, [1995] 部规定国营企业支付的退休金改在“企 6号 业营业外列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改 国发 由所在企业负担,实际演变成为“企业 [1978] 保险”。 退休费用 统筹阶段 (1986.1- 1995.9)
制度完善阶段 (2006.7开始)
“中人”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1.1%×1995年9月30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 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在现行计算办法的 基础上,从1995年10月1日起前推3年,每年按1.0 计算。 在按上述办法计算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时, 缴费年限为参保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 险费的时间,视同缴费年限为1995年9月30日前 的本人连续工龄。特殊工种的折算工龄不能作为 缴费年限。
退休费用统筹阶段 (1986.1-1995.9)
1990年我省对全民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用实行了全省统筹, 并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了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企业和 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要求应记入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至此,我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统筹层 次上,全民企业固定职工实行全省统筹,其他企业职工实 行县级统筹。基金管理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国营企 业固定职工和88年以前的县以上大集体职工的退休费用社 会统筹。基金按“以支定收,略有积累”的原则筹集,缴 费办法为:企业按工资总额加退休费总额两项之和的21%, 职工个人按标准工资的1%(个人缴费实行初期,为方便操 作,设定了几个固定金额的档次)。一种是针对劳动合同 制工人,88年以后的县以上大集体职工和非全民职工的, 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式,企业按参保职工本人工资的18%缴 费,个人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费。当时两项基金是分别 管理的,未经批准不得相互挪用。
养老保险历史沿革及主要政策
江西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邓忠明
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
2
《社会保险法》对城镇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规定
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
制度完 善阶段 (2006.7 开始)
退休费用 统筹阶段 1986.1- 1995.9)
统账结合 阶段 (1995.10 -1998.12)
统账结合阶段 (1995.10-1998.12)
国务院6号文件推出个人帐户二种模式,我省实行 “大帐户”模式,帐户结构为3.8.6,即个人缴费的 3%,单位缴费按本人缴费基数划入8%,单位缴费 按设区市岗平工资划入6%,帐户规模为17%。 50号文计发办法为: 老人老办法 新人月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中人月养老金=((1994年底本人标准工资×百分 比+生活补贴)*(1+10%)+物价补贴)【第一部 分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系数÷120【个人帐 户养老金】 计发的养老金实行托底,低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 70%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70%计发。 缴费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统账结合 阶段 (1995.10 -1998.12)
应注意的是:对建国前参加 工作劳人险(1983)3号文 规定的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 的老工人(简称建老人员) 计发比例到100%,须具备的 条件之一为:1.参军。2.地 下革命工作。3.享受供给制。
退休费用统筹阶段 (1986.1-1995.9)
制度完善阶段 (2006.7开始)
2006年,根据国务院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省政府下发了 《关于印发江西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 见》(赣府发[2006]8号),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革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 [2006]41号),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帐户规模由11%调整 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构成。养老金计发办法调整为: 新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职工退休上年度所在设区市社平工资+本人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 ×1% 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对应的计 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家规定执行) “中人”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国务院6号文件推出的个人帐户二种模式给全国 参保人员流动造成了障碍,1997年,国务院颁发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决定》(国发[1997]26号),将两个办法归于统 一。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并轨的基本内容: 实现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 统一个人账户记账规模。个人账户的记账规模统 一为11%。 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
退休费用统筹阶段 (1986.1-1995.9)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 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 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养老 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个人缴 费制度在全国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计入 职工个人账户。 1995年9月底前退休费计发办法和标准都是执 行国发[1978]104号文件。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制度并轨的同时, 为解决一些特殊群体参保缴费问题,期间省政府, 省厅先后下发了一些文件,主要有: 1998年,按照国发(1998)28号文件的要求, 完成了原中央行业统筹移交省级地方管理工作。 2000年,根据赣府厅发(2000)37号文件规 定,12家省属农垦企业按属地参保 2003年,解决市县农垦企业职工参保问题的赣 劳社养(2003)55号文件。新人养老金=地市 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基础养老金)+个 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帐户养老金) 为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2003年省 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赣府厅发【2003】3号文
1986年1月,省政府颁发《关于 江西省国营企业退休费统筹试行 办法的通知》(赣府发[1986]4 号),确定在我省以县为单位开 展国有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用社 会统筹试点,各地陆续开展全民 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用市县级统 筹和大集体企业县级统筹。
退休费用统筹阶段 (1986.1-1995.9)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赣府发[1999]14号文件《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 14号文件在对个人账户规模进行调整的同时,计 发办法也相应调整为: 新人养老金=地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 (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 帐户养老金) 中人养老金=地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 (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 帐户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1.2%×1995年9月底前本人工龄)(过渡性 养老金)
1978年,经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发布 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 [1978]104号文件)(省政府赣政发[1980]217号 文件具体贯彻)。国发[1978]104号文件对退休制 度进行了规定。规定退休费根据职工工龄长短, 按本人退休前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最高为 80%(建国前参加工作,工薪制),最低为60%。 1986年赣府发(1986)19号文又加法退休补助费, 比例最高为20%。退休人员退休费=本人退休时 标准工资*计发比例+规定的津补贴。
1986年7月,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 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文 件)要求,对劳动合同制工人按完全积累 模式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从1986年底至 1987年,我省各市县均相继建立了由劳动 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1989 年劳动部发文统一了机构名称。 1988年3月,我省各县区陆续开展县以上 集体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制度并轨的同时, 为解决一些特殊群体参保缴费问题,期间省政府, 省厅先后下发了一些文件,主要有: 1998年,按照国发(1998)28号文件的要求, 完成了原中央行业统筹移交省级地方管理工作。 2000年,根据赣府厅发(2000)37号文件规 定,12家省属农垦企业按属地参保 2003年,解决市县农垦企业职工参保问题的赣 劳社养(2003)55号文件。新人养老金=地市 上年度月平均工资×20%(基础养老金)+个 人帐户储存额÷120(个人帐户养老金) 为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2003年省 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赣府厅发【2003】3号文
统一并轨阶段 (1999.1-2006.6)
解决应保未保单位参保补缴和已参保单位欠费滞 纳金收取问题的赣劳社养(2004)32号文件和赣 劳社养(2005)6号文件2000年,根据赣府厅发 (2000)37号文件规定,12家省属农垦企业按属 地参保 规范事业单位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法 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赣府厅发[2005]28号, 完善改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自收自支事业 单位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统一参保事业 单位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规范事业单位参保后 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对凡属财政拨 款(包括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 将其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