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合集下载

亨廷顿的政治学观点

亨廷顿的政治学观点

亨廷顿的政治学观点
亨廷顿的政治学观点是基于他对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研究得出的。

他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现代性、民主与全球化的冲突》中提出了
一些主要观点。

首先,亨廷顿认为世界历史可以被划分为几个连续波潮,每个波
潮都伴随着一场重大政治变革。

他将这些变革分为三次浪潮,分别是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亨廷顿认为,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冲突越来越复杂和激烈。

其次,亨廷顿关注民主化的进程和挑战。

他认为,尽管民主制度
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但民主化过程并不总是顺
利和稳定的。

他指出,在一些国家中,民主化可能会引发社会混乱、
冲突和权力斗争,甚至可能导致民主制度的崩溃。

另外,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

他认为,世界上的主要冲突
往往是基于文明之间的差异,并将其描述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并
强调了它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文明冲突是跨国、跨文化的,
可能是未来全球政治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最后,亨廷顿对美国的角色和命运提出了思考。

他担心美国正在
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面临国内和国际上的挑战。

他强调了美国应该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保持其地位和领导力。

综上所述,亨廷顿的政治学观点包括对全球政治变革和民主化进
程的分析,文明冲突理论以及对美国角色和命运的思考。

试评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试评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试评现代化的三次浪潮现代化的三次浪潮分别为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都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那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价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现代化三次浪潮产生的影响来评价。

(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即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促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根本上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大发展。

在交通上极大促进人们出行,商品运输,加快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1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2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5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东方从属西方6 同时,他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电,代替了蒸汽的应用,更加提高了工业效率,和交通。

同时,应用于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创业文化三题

创业文化三题

的完善 。第 二 ,市场 主 导下 ,大 量 小企业 、小 公司
[ 基金项 目] 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 创业 教育研 究专 项基 金资助 ( Y D10 ) C Z 0 3 [ 者简 介] 王贤芳 (9 1) 作 18-,男 ,安徽 南 陵人 ,南 京信 息工程 大学 就业 工作 办 公室 副主任 ,助 理研 究 员 ,主要研 究 方 向:高 等教育 管 理 ,思想
这一 切 的融合 则形 成 了初 期 的创业 文化 。
成 的必备 条件 ,而 对 于人 性解 放 的追求 是创 业文化 形成 的根 本动 力 ,其 中人 们对 于财 富 的渴 求 与 向往 是创 业文 化形成 的直接动 力 。从创 业文化 的发展过 程来 看 ,创业 文化 的形成 大致 经历 了三 次现代 性浪
第 3卷第 4期 21 0 2年 8月
创 新与创业 教 育
CHUANGⅪ N YU CHUANGYE J A0YU I
、 . NO 4 b1 3 . Au . 01 g2 2
创 业 文 化 三题
王贤 芳
( 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就业工作办公室,江苏南京,204) 10 4
[ 摘要] 在创业文化 发展 形成过程 中,经历了三 次现代性浪潮 ,即 : 股份有 限公司 的出现 , 市场力量主导的形成 ,
潮。
2 .市场力量主导的形成
17 7 6年 ,亚 当 ・ 斯密 出版 了著名 的 《 国富论 》 ,
提 出 了 “ 不见 的手 ”观念 ,强调 市场在 交 易 中的 看
作用 。斯密 反对用 国家 力量 追逐 财 富的手 段 ,倡导
通过平 等 竞争来 发展 经济 和市场 调控 的 自由贸 易 。 此时,随着 英 国工 业革 命 的到来 ,成千上 万 的小作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毫无疑问,现代化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现代化规律和特征的认识,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但是,世界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虽然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在20世纪后50年里,从50~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70~80年代的后现代研究,到80~90年代的新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出现三次高潮,理论创新成果非常丰硕。

一、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在20世纪50~60年代,一批美国科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会系统》(帕森斯,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勒纳,1958)、《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经济成长的阶段》(罗斯托,1960)、《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布莱克,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和以色列学者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等,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关于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学者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1)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的定义。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

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现代文明指工业文明。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第四章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历时一个多世纪,由此掀起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英国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政变,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代表少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资产阶级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使英国最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首先,资产阶级以议会立法进行圈地,使英国圈地运动的步伐大大加速。

在革命前,英国的圈地只是一种零星进行的“个人暴力行为”。

革命后,议会通过颁布圈地法案不仅使圈地合法化,而且导致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

这种“合法的”议会圈地,使国家法律变成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加速了自耕农的消灭。

到18世纪末,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基本不存在了。

英国耕地的大部分已实行集体化经营,出现了更多更大的资本主义农场。

这一结果不但使自由劳动力大量出现,而且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大肆掠夺,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广大的海外市场。

再次,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加速了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通过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加速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发展,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些为大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使手工工场的生产已不能适应,提高劳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始于棉纺织业。

1733年,兰开夏机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的速度大大提高。

现代性危机及其救治

现代性危机及其救治

现代性危机及其救治作者:吕舒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7期摘; 要:西方的现代开始于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中写道:“现代性的危机表现或者说存在于这样一宗事实中:现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1施特劳斯也曾明确指出,“现代性的危机原本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2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危机;现代政治哲学;古今之争;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一、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成为思想界的焦点,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也随着人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而日益引人注目。

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性的形成不是由于新的形而上学或者新的宗教的产生形成的,而是由于政治哲学的演进形成的。

施特劳斯将现代性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马基雅维里,马基雅维里排斥了古典政治哲学中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而是去关心人们实际上应该怎样生活。

第二个阶段从卢梭开始,卢梭虽然反对现代政治哲学对道德问题的忽视。

第三个阶段从尼采开始,尼采否定了人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求永恒标准的任何可能性,认为一切真理、价值在历史中都是相对的。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现代性在得到完善的同时也造成了危机,施特劳斯又非常独特地把这种危机从根本上理解为政治哲学的危机。

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中曾明确指出:“现代性的危机表现或者说存在于这样一宗事实中:现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寥寥几代人之前,人们还普遍确信,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知道什么是正义的或者好的或者最好的社会秩序。

”3施特劳斯认为西方现代性以及“历史观念”的发展到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时将会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到那时,一切都只是由命运决定的无法把握的“绽出时刻”,也就是从根本上否认“好坏”、“是非”、“善恶”的标准,“同时这种‘历史观念’导致似乎人间再没有任何永恒之事,因为一切转瞬即逝,一切都当下消解。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读《第三次浪潮》有感197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此书一问世立即轰动美国社会,其内容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议论的话题。

由于书中立论新颖,涉及各行各业,因而该书不胫而走,连续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发行量已超过700多万册,直至自前每年仍可销售15万册,书中的有关章节已成为美国大学许多学科的课程内容。

一本非小说的社会理论书籍居然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受到社会各界如此重视,在美国来说是少见的。

该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社会名流。

1980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这本书也立即成为畅销书。

在《第三次浪潮》中, 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有人也称为新技术革命阶段。

他搜集了众多学科的大量材料,把《未来的冲击》的内容上升为“三个浪潮”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其要点可综合如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新石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于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农业生产。

在游牧部落变为定居生活以后,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这个农业革命就是第一次浪潮。

农业知识向周围传播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一公里,迄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尚未被这一浪潮波及而处于游牧狩猎状态。

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

这次浪潮传播速度很快,不久即席卷欧洲冲向世界。

第二次浪潮有五个基本特点:一,群体化。

这个词有大规模化,集体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的含意,意味着生产、分配、教育、通讯等都走向群体化;二标准化。

这是说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县至语言本身,由于电视的普及,各地方言和口音也逐渐趋向标准化统一、三,同步化。

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性的含义作者:孟庆涛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摘要: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

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

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

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关键词:现代性本义哲学意涵政治哲学向度社会机理一、现代性的本义从词源上说,现代性(modernity)起源于中世纪早期:“兼作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根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

[1]据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考证,拉丁语modernus最早是由基拉西厄斯(Gelasius)教皇一世使用的,但在他那里modernus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价值意味,因而仅指“现在”或“现在时”。

但在哥特人征服古罗马帝国以后,modernus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几乎与基拉西厄斯同时代的卡西奥德洛斯即用modernus来表示与“过去”相对的意思。

“站在教皇的角度看,哥特人新建立的帝国并没有在基督教传统中形成一种断裂,但对于知识人士而言,它却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分界,这种分界使得先前的经典文化有别于现代文化,而后者的历史任务在于对先前的文化进行再造”。

[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看来,实现“现代”文化对先前文化的超越是人们的一种新的历史使命,而modernus的创造意味则被继承了下来。

所以,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古代”相对,意味着“新”,从而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现代性本来就是与古代相对而言的,它首先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时间意识:“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转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 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地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地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西洋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提倡民主科学,在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 提倡民主科学,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 德上中国具有进步意义,反映了陈独秀敢于斗 、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中国具有进步意义, 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敢于向现实挑战, 争、敢于向现实挑战,自觉担当历史使命 都不推辞。 都不推辞。”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 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局限性:认为西方民主科学可以包医百病, 局限性:认为西方民主科学可以包医百病,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爬上大总统的宝座以后,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爬上大总统的宝座以后, 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 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 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 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今天,我们搞社会主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今天, 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如 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果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 果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 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作者:任远--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说明:以下的读书笔记是刘小枫在广州开办斯特劳斯读书班的产物。

这个班先后读过斯密特的《政治的神学》、开尔森的《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斯特劳斯的《如何研究中世纪哲学》、《雅典和耶路撒冷》、《政治的概念评注》及《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下面短的是我后来的整理的摘要,长的是最初的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摘要1政治哲学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2以统一性方式和“浪潮”的形式解读现代性:以回到传统来推进现代性3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性论,要害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

现代性转折源于摆脱神性的目的论框架和命运系于上帝的古代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人的自然本性。

例如,人的自我保存权利,人的历史可塑性。

人从秩序中的一个角色到秩序的创立者。

以意志代替秩序。

从普遍意志到权力意志。

4善的内容与自然、人性的关系。

从实质善到形式的普遍性。

5哲学史:古典: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现代1: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沙现代2:卢梭、洛克、康德、黑格尔、浪漫派、马克思现代3: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韦伯、哈贝马斯6中心问题是:善如何可能?实现基础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善的关系的解释。

在古代,善由自然秩序保证;马基雅维从理想回到现实,霍布斯里用自然权利替代自然秩序后,人性假定为恶,善实际上不再成为追求的目标;卢梭批评了对德性的漠视(但继承了对自然状态离开神性的设定),用普遍意志重建善,用历史理性来达到善(卢梭意识到这种方式善依然是相对的,只有奠基在生存情绪上的善才是绝对的);尼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自由,对生存情绪做出了悲观解释,又取消了善的问题,而以权力意志(人的等级差异)来取代普遍意志(人的平等性)。

补充:自由主义是近代以降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在20世纪,自由主义由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战而得到巩固。

-- 作者:任远-- 发布时间:2002-3-20 21:42:00--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1现代性危机的表现:政治哲学可能性的丧失(我们不可能知道何为好坏对错)一种看法是:只有科学知识才是有效知识,但科学知识仅局限于事实判断,不能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后者正是价值哲学的领域。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轫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更全面地说,是因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

本文从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等角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其不同走向。

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现代性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力量,其核心是理性精神。

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政治实体,它区别于传统的王朝国家,是民族利益的代表。

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从被动到主动地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斗争。

这就是说,中国存在着启蒙与救亡双重历史任务。

启蒙,就是从西方引进科学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革除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的积弊。

于是,就有了西方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前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引进、学习就已经形成热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思想先驱都禀承西方科学、民主思想而加以变造,发动了一场旨在改造人心、改造文化的“新民”运动。

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高潮。

同时,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运动也在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王朝国家陷入危机,民族意识觉醒,反帝救亡,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开展起来,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现代国家的历史要求。

在这种运动开展的同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成为与启蒙主义对峙的主要社会思潮。

本来,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二者却存在着冲突。

由于中国现代性没有本土的思想资源,只能从西方引进,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历史的吊诡:一方面,争取现代性必须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这意味着反对现代性。

这就是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更深层的含义。

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主导着中国现代历史:五四以前,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与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同时发生;而五四时期则偏重于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紧迫性,五四以后,现代性退潮,现代民族国家压倒了现代性,形成了延续大半个世纪的革命运动。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王立秋译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本题名不祥的书,《西方的衰落,或没落》(The Decline, or Setting,of theWest)。

斯宾格勒理解的西方,不是我们习惯所称的,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而是大约于1000年在北欧出现的一种文化;它首先包括现代西方文化。

因而,他预言的是现代性的衰落,或者说没落。

他的书是(证明)现代性之危机的有力的文献。

如今,这样一种危机存在,对能力最为低下的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为理解现代性的危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特征。

现代性的危机自显与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说(它)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的西方人不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不再相信他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对和错。

直到几代人之前,人们都还普遍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正义或好或最好的社会秩序——一言以蔽之即政治哲学是可能且必要的。

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信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力量。

根据主流的见解,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个高贵的梦想,但终究只是一个梦想。

尽管在这点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对于为什么政治哲学建立在一个根本的错误的基础上,人们还持有不同的意见。

根据一种非常普遍的观点,所有名副其实的(配称为知识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不可能验证价值判断;它局限于事实的判断;而政治哲学则预设,价值判断不可能得到理性的验证。

根据一种不那么流行却更加诡辩的观点,流行的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站不住脚:理论理解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评价的原则;但那些评价的原则,和理解的范畴却是历史地可变(会历史地发生变化)的;它们随时代而变化;因此要像政治哲学要求的那样,以一种普世有效的方式,以一种适用于所有历史时代的方式,回答对和错,或最好的社会秩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性的危机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

这可能看似奇怪:为什么一个文化的危机,竟然首先是众多学术追求中的一种学术追求的危机?但政治哲学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学术追求:大多数伟大的政治哲学家都不是大学教授。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
社会领域
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交流和获取信息变得更加 方便快捷。
文化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 相互理解和接纳。
信息革命的局限性
信息泛滥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人们面 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难以筛选 出有价值的信息。
写作背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 了《第三次浪潮》一书,对未来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社会发 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作者介绍
•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 和作家,曾担任过《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 的记者,以及《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等 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 深远影响。
隐私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个人隐私 泄露的隐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数字鸿沟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 人群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仍存 在差距。
05
未来趋势: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态经济
以生态经济为基础,将自然生 态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技术瓶颈
02
尽管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技术瓶颈,如无法精确控
制作物病虫害等。
社会不平等
03
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等级制度

03
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
科技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科技发展,特别是蒸汽机、纺织机、铁路和煤炭 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01
经济结构变化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内容影响
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5-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
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性)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
方向。

国内:
①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阶级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条件)。

说明: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

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认识到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现代性的三个阶段

现代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

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7] 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第二阶段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

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

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第三阶段在汤因比视为“现代时期”的后期,以及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的1875年以来的后现代“动乱年代”,正是现代性重新规划社会组织制度、新的法制体系,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方式的时期。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从现代化开始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即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通过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的分析,这一阶段或时期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①虽然现代化是在西欧开始并成为全球性潮流,但其进程多以国家为单位展开。

只有在民族国家建立后,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的现代化才得以迅速推进。

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5世纪末即由强有力的君主实现了统一。

英国法国在16世纪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瑞典也在16世纪中叶推翻丹麦的统治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

正因此它们的现代化才引领潮流。

西欧的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政府,成功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后才真正开启现代化。

②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而言,近代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政治上的统一是现代化得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中央政权能促成一个有机的政治共同体,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只有政治上的高效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地方性差异和保护性措施,继而逐步建立统一的市场及市场规则,统一配置资源与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要素的效益和能量。

同时在稳定的政治架构下,国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才能相对容易地达成一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才能较快形成并发挥效用。

相互理解、信任和依赖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较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和加强。

③特别是对卷入现代化浪潮的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家,更是以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现代化的起点。

这些民族国家的建立者往往就是现代化取向的现代化意识的倡导者,因而一旦立国,便走上现代化道路。

2.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与“原创性”的特征⑴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原动力源于自身文明中不断累积的现代化要素。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本国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发扬光大了三种传统因素:①特有的理性经济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本题名不祥的书,《西方的衰落,或没落》(The Decline, or Setting, of the West)。

斯宾格勒理解的西方,不是我们习惯所称的,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而是大约于1000年在北欧出现的一种文化;它首先包括现代西方文化。

因而,他预言的是现代性的衰落,或者说没落。

他的书是(证明)现代性之危机的有力的文献。

如今,这样一种危机存在,对能力最为低下的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为理解现代性的危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特征。

现代性的危机自显与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说(它)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的西方人不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不再相信他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对和错。

直到几代人之前,人们都还普遍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正义或好或最好的社会秩序——一言以蔽之即政治哲学是可能且必要的。

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信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力量。

根据主流的见解,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个高贵的梦想,但终究只是一个梦想。

尽管在这点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对于为什么政治哲学建立在一个根本的错误的基础上,人们还持有不同的意见。

根据一种非常普遍的观点,所有名副其实的(配称为知识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不可能验证价值判断;它局限于事实的判断;而政治哲学则预设,价值判断不可能得到理性的验证。

根据一种不那么流行却更加诡辩的观点,流行的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站不住脚:理论理解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评价的原则;但那些评价的原则,和理解的范畴却是历史地可变(会历史地发生变化)的;它们随时代而变化;因此要像政治哲学要求的那样,以一种普世有效的方式,以一种适用于所有历史时代的方式,回答对和错,或最好的社会秩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性的危机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

这可能看似奇怪:为什么一个文化的危机,竟然首先是众多学术追求中的一种学术追求的危机?但政治哲学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学术追求:大多数伟大的政治哲学家都不是大学教授。

最重要的是,就像人们普遍承认的那样,现代的文化是极为唯理主义的,(它)相信理性的力量;当然如果这样一种文化失去了理性验证其最高目标的能力的信仰,它也就陷入了危机。

那么,现代性的特质是什么呢?根据一种非常常见的观念,现代性乃是世俗化了的圣经信仰;彼岸的圣经信仰已经从根本上此岸化了。

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不再希冀天国的生活,而是要通过纯粹属人的手段,在尘世上建立天国。

但这正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声称要做的事情:通过纯粹属人的手段,来消除尘世上的所有邪恶。

当然,我们不可能说柏拉图有世俗化了的圣经信仰。

如果有人希望谈论圣经信仰的世俗化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再具体一些。

比如说,据称,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有清教之起源。

或者,举另一个例子,霍布斯从一种对邪恶的骄傲的基本倾向和有益的,对暴力导致的死亡的恐惧方面,来设想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是圣经对有罪的骄傲的倾向,以及对天主的有益的恐惧的一个世俗化了的版本。

因此,世俗化也就意味着,在圣经信仰丧失或消亡后,对源于圣经(有圣经起源)的思想、情感或习惯的保持。

至于在世俗化中被保留的是何种成分,这个定义却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告诉我们世俗化是什么,它只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从反面)说:(是)圣经新约的丧失或消亡。

然而现代人在一开始就为一个积极的谋划所引导。

也许,没有圣经信仰幸存下来的成分的帮助,那种积极的谋划就是不可设想的;但在人们理解那个谋划本身之前,事实上情况是否如此仍是无法决定的。

但我们能谈论一个单个的谋划么?没有什么比其(现代化)内部无限多样而经常的根本变革,更成其为现代性之特征的了(即:现代性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内部经常发生的、无限多样的根本性的变革——译注)。

这种多样性是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人们可能会怀疑,我们能不能谈论单一的现代性。

单纯的年代学建不起有意义的统一:在现代也可能存在不以某种现代的方式思考的思想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武断或主观主义呢?说现代性,我们理解的是对前现代的政治哲学的一种根本的修正——一种首先作为一种对前现代的政治哲学的拒斥而出现的修正。

如果说前现代的政治哲学有某种根本性的统一,某种属于它自己的面貌的话,那么,其对手,现代的政治哲学,也会——至少通过反映(by reflection)——有相同的特征。

在用一个非人为的标准来固定现代性的开端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事实上确实如此。

如果现代性是通过与前现代的思想的一次决裂而出现的话,那么,完成那一决裂的伟大的心灵们,就必然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意识。

那么,谁是第一个明确拒斥所有先前的政治哲学,认为它们从根本上说不充足甚至不可靠的政治哲学家是谁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里所说的那个人就是霍布斯。

然而更加细致的研究表明,霍布斯与政治哲学传统的决裂,只是继续了,虽然是以一种极具原创性的方式,延续了马基雅维利首先完成的工作。

事实上,马基雅维利,以不亚于霍布斯的彻底,从根本上质疑了传统政治哲学的价值;事实上,他以不亚于霍布斯的清晰,明确地声称真正的政治哲学从他开始,尽管他是用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比霍布斯即将使用的语言更加克制的语言来陈述他的主张的。

马基雅维利的两种言辞(utterances),以最大的明晰性指出了他广阔的意图。

第一种是这个意思:在君主对他的臣民或朋友如何行事上,马基雅维利深刻地不赞同其他人的间接;这种不赞同的理由,在于他关注的是事实的、实践的真理而非幻想;许多人想象从未存在过的共和国(commonwealths)和君主国(principalities),因为他们考虑的,是人应该如何生活而不是人实际上如何生活。

马基雅维利用一种对政治事务的,现实主义的进路来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的理想主义。

但这只对了一半(这只是真相的一半)(换言之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

马基雅维利从这些方面陈述了真相的另一半:命运是一个只有用强力才能控制的女人。

要理解这两种言辞承载的意义(bearing),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古典政治哲学是一种对最好的政治秩序,或者说作为一种最有利于(most conductive to)美德或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实践的政体的,最好的政体的探求,而根据古典政治哲学,最好的政体的建立,必然取决于不可控制的、无从捉摸的命运或机运。

比如说,根据柏拉图的《理想国》,最好的政体的形成,依赖于不太可能走到一起的,哲学与政治权力的叠合(coincidence,契合)。

被人们称作现实主义者的亚里士多德在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同意柏拉图:最好的政体是最有利于美德之实践的秩序,而最好的政体的实现,有赖于机运。

因为根据亚里士多德,如果适当的质料不可用,也就是说,如果可用的领土和可用的人民的自然/本质与最好的政体不合的话,那么,最好的政体是不可能被建立的;那种质料是否可用,不可能取决于建国者(founder)的艺术,而有赖于机运。

马基雅维利看起来赞同亚里士多德——他说,如果质料败坏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人民败坏的话,人们是不可能建立可欲的政治秩序的;但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不可能的,对马基雅维利来说只是极为困难而已:一个杰出的人,为把一种败坏的质料变成一种好的质料而使用非同寻常的手段,可以克服这种困难;建立最好的政体的障碍,也就是作为质料的人,人的质料,是可以克服的,因为那种质料是可以改变的。

马基雅维利所谓的,先前作家的想象的共和国史以一种特定的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为基础的,而他拒斥,至少含蓄地拒斥这种理解。

根据那种理解,所有自然的存在,至少所有有生的存在(生灵),都指向某个目的,某种他们渴望的完满;特别是,存在为作为理性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本质所决定的,人的完满。

自然提供了标准,一种全然独立于(不取决于)人的意志的标准;这就意味着,自然是好的。

人在政体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人们可以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或人是微缩的宇宙,但他凭(出于)自然/本质而占据那个位置;人在一个不为他所创制的秩序中有其位置。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是微缩的宇宙”是对立的。

人在整体中有一个位置:人力是有限的;人不能克服其自然/本质的限制。

我们的自然/本质以多种方式遭到奴役(亚里士多德)或者说人是众神的玩物(柏拉图)。

这种限制特别自示于机运不可逃避的力量。

好的生活是依据自然/本质的生活,这意味着,止于特定的限制之内;美德在本质上即节制。

在这方面,古典政治哲学和非政治的古典享乐主义之间并无差异:可欲的不是享受的最大化而是最纯粹的享受;幸福决定性地取决于(对)我们欲望的限制。

为正确地评判马基雅维利的学说,我们必须考虑到,在关键的方面,古典政治哲学和圣经,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存在一致,尽管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也存在深刻的差别甚至对抗。

根据圣经,人是依上帝的形象造的;人被给予了统治地上一切造物的(权柄):他没有得到统治全体的权力;他被放到一个花园中,经营并保卫它;他被指派了一个位置;公义(righteousness)便是对神立秩序的服从,就像在古典思想中,正义就是顺从自然的秩序那样:对捉摸不定的机运的认可与对不可思议的神恩认可是一致的。

马基雅维利拒斥这整个的哲学和神学的传统。

我们可以这样陈述他的推理。

传统的见解要么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即政治的事物得不到严肃的对待(伊壁鸠鲁学派),要么会从一种想象的完满——想象的共和国和想象的君主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帝之城,的完满——来理解这些事物。

我们必须从人(实际上)如何生活开始;我们必须降低我们的抱负。

直接的结果(corollary, 推论)便是对德性的重新阐释:德性不能被理解为这样,即共和国为它而存在,相反,德性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共和国;真正的政治生活并不服从于道德;在政治社会外道德是不可能的;它以政治社会为前提;政治社会不可能通过止于道德的限制之内来建立和保存,这仅仅是因为后果或者说(条件推论的)后项(受条件制约的,有条件的)不可能先于起因或条件。

而且,政治社会的建立,甚至最可欲的政治社会的建立也并非取决于机运,因为机运可被征服或者说败坏的质料可以被转化为不败坏的(纯正的)质料。

这种解决政治问题的反感是有保障的因为a)目标更低了,也就是说,(它)与绝大多数人实际上的所欲一致,以及b)机运可以被征服。

政治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技术问题。

正如霍布斯写道的那样,“在国家因内部的不和而解体的时候,错不在于作为质料的人而在于作为国之缔造者的人。

”质料不败坏也不恶劣;人身上不存在不可控制的恶;所需的不是神的恩典,道德,也不是性格的构造,而是内有齿轮的制度(?institutions with teeth in them)。

或者,引用康德的话来说,正当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并不需要——就像人们习惯说的那样——一个天使的民族:“尽管听起来很难,但建国[也即,正义之国]的问题甚至对一个恶魔的民族来说,也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他们(足够)明智”,也就是说,只要他们的自利得到了启蒙;根本的政治问题,仅仅是一个“人确有能力(建立)的好的国家组织”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