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认识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问题,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三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飞跃。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梳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比较分析三次飞跃的历史背景、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阐述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启示和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摒弃了其学说中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找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找到了实现这一历史必然的阶级力量,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16世纪初期,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他于巧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这一思潮的诞生。

后来,经过了阂采尔、康帕内拉、温斯特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优秀思想家的不断丰富和补充,使这一思潮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经历了300多年,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家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缺陷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者在设计未来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

他们对现存制度的弊病充满了机智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批判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3、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
在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国际破产的 关头,制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平 与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教育无产阶级和 革命群众利用战争造成的机会,去夺取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面临的重大任务。列宁关于战争 与和平的理论是在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 社会和平主义的斗争中得到阐发的。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是一国胜利学说的直接依据。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 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 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 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 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 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 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 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为无产阶级制定 了战争条件下的行动路线,提出了:“变 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 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口号。 革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列宁提出的 策略口号是无比正确的,是唯一彻底革命 的行动路线。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实践了这一口号,夺 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关于在党章党纲问题上必须坚持 原则的问题。 1903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多 数派的观点,从此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和孟 什维主义。为了在组织问题上同孟什维克机 会主义划清界限,列宁专门写了《退一步, 进两步》,阐述了党的组织原理: (1)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 是工人阶级中最有 觉悟、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
5、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理论
列宁在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 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 规律,并且发现了这个规律同社会主义 革命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他提出 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于1915年8 月在《论 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后来, 1916年9月, 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 纲领》一文中进一步肯定和阐述。

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克服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英雄史观、理性决定一切、不了解阶级斗争的意义等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发生了由空想到科学的质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完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这一纲领性文件及其它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不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作了明确的回答和完整的表述,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构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

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简言之,就是消灭一切阶级,就是消灭一切阶级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其次,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资本主义矛盾冲突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实践,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第三,回答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

1875年马克思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和1883年恩格斯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集中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所具有的一些质的规定性的特点。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和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摘要】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四次飞跃历史背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在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于1848年2月合著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伟大世界历史进程。

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任何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植根于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土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社会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中源远流长、影响最大的是空想社会主义。

它的产生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积累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的第四次飞跃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第四次飞跃的认识

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一、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从理论到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从革命到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四、从旧体制到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我主要是谈一下第四次飞跃。

所谓社会主义发展的飞跃, 我们认为它应包含三个条件: 一是其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并回答了时代的基本问题; 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 三是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变化和发展。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崩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是社会主义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 从表面上看, 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但从实质上看, 这一转变恰恰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飞跃。

突出贡献是探索到了既反映历史规律, 又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空前展现。

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第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由于在思想上搞个人崇拜、在政治上大搞阶级斗争、在经济上实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 严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轨道。

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成为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第二, 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探索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构成了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是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自由竞争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联合的围剿只能用联合的“反围剿”来对抗。

◆历史证明:镇压巴黎公社:1871年梯也尔(法)与俾斯麦(德)扼杀俄国革命:1919春,英、法、美、日与高尔察克;1919下半年,协约国与邓尼金;1920.4,协约国与弗兰格尔匪帮。

革命发生的条件:统治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再也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3、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用来分析中国国情:(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剥削,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中国国内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

(3)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其中绝大多数是贫雇农,他们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封建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想走但没有能力走资本主义。

2、我们的观点:(1)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是世界历史时代合符逻辑的发展结果。

(历史发展中出现了新的情况)(2)辨证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本身曲折而复杂。

(呈现出跳跃式前进的特点,即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新情况:◆缓和国内矛盾有了物质基础;◆不择手段转嫁国内矛盾。

◆绝对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可能长期脱钩。

◆相对性:大体相同的生产力可以建立不同的生产关系;大体相同的生产关系可以容纳不同程度的生产力。

科社:第二次飞跃(3)

科社:第二次飞跃(3)

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上 的第二次飞跃 (一)成果 1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 2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3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二)现实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暗喻: 现实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暗喻:
1 意义 2 暗喻:尚未突破原有认识的框架; 暗喻:尚未突破原有认识的框架; 不是对一般资本主义的否定; 不是对一般资本主义的否定; 启迪改革实践,孕育着第三次飞跃。 启迪改革实践,孕育着第三次飞跃。
二、苏联(或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形 苏联(或曰斯大林) 成及其影响和经验教训
1.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到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模式。 “新经济政策”模式。 2.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 思想。 思想。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基本特征和斯大林的社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会主义思想要点。 会主义思想要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转变 为实践形态,由模糊的理念转变为清晰的表现。 为实践形态,由模糊的理念转变为清晰的表现。
2.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建 成社会主义所引起的争论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是第二道历史性难题。 是第二道历史性难题。这道难题至今尚未 解答好。还在求解之中。 解答好。还在求解之中。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内在的含有 一国建成”论的意思) “一国建成”论的意思) (1)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争论 (2)斯大林与托洛斯基等人的争论
思考题:
怎样认识第二次飞跃中的社会主义实践? 怎样认识第二次飞跃中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从“多国革命同时胜利” 一、从“多国革命同时胜利”到“一国 革命首先胜利” 革命首先胜利”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一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这期间发生过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实现飞跃的标志是:
第一,唯物史观(必要条件)第二,剩余价值(充分条件)
这二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

1871年的《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取得指导性的地位。

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现实和实践
⏹20世纪初,俄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席卷俄国。

⏹从1905年至1917年,俄国爆发了三次革命。

1905年民主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
为社会主义打开了通道。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
程。

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列宁将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变成现实
马恩关于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
马恩的基本观点:马恩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后,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马恩的依据:(1)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2)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

第三次飞跃―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体制的改革
★改革从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社会主义就开始了;到了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为一股潮流。

★苏东的改革走上了多党制、议会制和私有化的道路上。

★中国和越南的改革都有重大突破。

当今资本国家工人及其政党的探索也属于第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的4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的4次历史性飞跃

二,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人类进入 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 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 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 由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成功原因

第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 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由于在思想上搞个人崇拜、在政治上大搞阶级斗争、 在经济上实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 , 严重偏离科学社会 主义轨道。

第二, 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
组员: 胡永 阳, 马强, 郭家 祥, 马国 庆, 刘智 超
社 会 主 义 经 历 的 四 次 历 史 性 飞 跃
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空想到科学
第二次飞跃:理论到实践 第三次飞跃:革命到建设、 一国到多国 第四次飞跃:旧体制到新 体制





一、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四、从旧体制到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制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 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作者:宋玉梅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8期马克思曾经对“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做过十分精辟而准确的回答:“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历经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布,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月革命的成功三个主要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它必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空想社会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它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到了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天才的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其过渡到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历史的必然。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第一次飞跃: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锐意进取地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立志全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

在其曲折前进的漫长征程上,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先后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照搬他国模式到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关键字:社会主义定义内涵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定义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它在科学的意义上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的科学理论和学说体系;二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设新社会的斗争实践和现实运动;三是胜利的无产阶级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而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建立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制度。

因此,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以及20世纪社会主义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基本内涵是:政治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和团结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用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通过短短四次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深刻体会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虽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巨大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探索,以及在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得到记忆不得加深。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因为,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它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理论科学。

他主要包括在资本主义世界怎样以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为中心,全面开展改变资本主义的斗争,从个方面积累社会主义因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怎样以巩固并发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政权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中,怎样以工人阶级政权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并指导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泽洋处理好社会主义世界内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世界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是在19世纪40—90年代,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科学。

第二次飞跃就是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其代表事件是社会主义俄国(苏联)的建立。

第三次飞跃正在实现的过程之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了模式的偏颇和弊端,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通过《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张金山 103122339 控制工程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g参弄I史哲天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刘畅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并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多作贡献。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新探索;当代命运马克思主义就广义而言,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初步实践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它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与社会价值观念。

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四次飞跃_兼论中_省略_理论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史上的新飞跃_李晓燕 (1)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四次飞跃_兼论中_省略_理论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史上的新飞跃_李晓燕 (1)

—44—评价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问题。

所谓社会主义发展的飞跃,我们认为它应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其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并回答了时代的基本问题;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三是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变化和发展。

依此来看,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一、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此后300年间,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一,这次飞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19世纪4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较成熟阶段,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出现了两极分化、道德的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并引发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维护型理论为资本主义歌功颂德。

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创立了批判型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无情揭露和痛斥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有许多天才的预见,但存在着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根本缺陷。

科学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就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早年就为自己提出了创立革命理论的任务,所以,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一理论始终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这一理论分析并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围绕着资本主义怎样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全面系统地论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等。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doc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doc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摘要】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四次飞跃历史背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在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于1848年2月合著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伟大世界历史进程。

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任何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植根于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土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社会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中源远流长、影响最大的是空想社会主义。

它的产生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积累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1.教学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理论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3.学时数:3学时4.教学方法:讲授5.教学内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19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发展为现实,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作为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一种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设计,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对立物的身份出现,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最初形态。

从16世纪产生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轫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最初发展阶段的16-17世纪。

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将闪烁着微光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进入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到19世纪前半叶,英、法两国已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社会变革过程,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纷纷继之而起。

在这一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趋激烈。

与此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最重要的阶段。

以三大空想家的理论为最高成就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才的预测和积极的结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但是它是带有虚幻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

从此他们为人类解放并肩战斗,结下了毕生的友谊。

他们把理论研究工作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的一起,宾个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工人斗争经验,将它们上升为理论,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18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唯物史观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类理性”、“永恒正义”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缺陷,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道路。

第四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第四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全部政权 →武装起义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 现社会主义的探索
1.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应急政策 → 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直接过渡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实行集中管理 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配给制
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

第一,它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新经济政策 →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间接过渡
(1)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争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其二,渐进地、缓慢地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 其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先进文化。 其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其六,
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其七,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定型
1.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1)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 (2)反对布哈林的斗争。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推广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战后:苏联→ 东欧→ 东亚 (2)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抗
雅尔塔体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 立 ;9国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和华沙条 约组织的组建 →两大阵营对抗
托洛茨基 被处决的党内 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在批判各种机会主义中传播马克思 主义
第二国际 民族国家的工人 阶级政党
第一国际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主义者同盟
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 党! 同盟指导并直接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 命! 为共产主义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阐明了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 主义 最终胜利的实质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和联系
阐明了工人阶级能够与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联 盟,建成社会主义经济 阐述了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国际 条件
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 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
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加深了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的认识
机器大工业是社会主义惟一的物质基础 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再认识 合作制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理想形式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工 人 阶 级 政 党 的 建 立
经 济 危 机
工 人 罢 工 运 动
第二国际
团结了各国无产阶级开展斗争,帮 助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健康发展,广 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无政 府思潮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推动 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
1889年7月14日 第二国际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本主义的和平发展, 工人运动内部发生了 分裂,第二国际也随 之破产。
--列宁
三、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实现工业国有化 消费品配给制,取消商品生产 劳动义务制
用“军事化”方法领导一切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新经济政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
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首先胜利 (一)揭示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
垄断;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与统治; 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际垄断的形成; 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二)阐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寄生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封建主义在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面临着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包围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 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
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
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度关系
就愈困难。这里除破坏任务以外,还加
上了一些空前困难的新任务,即组织任务。”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
背景
实践上缺乏经验 封建主义影响深远 国际环境险恶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特征 所有制形式单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 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背景及特征
功绩 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 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体系 局限性 片面强调工业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经济活力的发挥 高度集权的政治文化体制,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 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 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获得胜利。” --列宁
2、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 胜 利的根本保证
要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团结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成 功的关键 加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是社会主 义革命 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1847年共产主义 者同盟成立
第一国际
制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 章程,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培养了骨干,在为各国无产阶 级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奠定了 基础! 表明工人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广 泛的有组织的国际工人运动!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恩格斯的第一国际 会员证
民族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资 本 主 义 垄 断 阶 段
科学社会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意义 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
思考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 家首先取得胜利? 2、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飞跃 的重大意义? 3、怎样认识和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 地位?
指导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一)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的思想
关于工农需联盟的思想
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工人
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
关于民族运动的理论
1848年欧洲革命
指导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第二国际前期的革命实践
成就
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各国社会主义党人在利用资产阶级议会 制度开展合法斗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创办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报刊广泛宣传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组织有了迅 速的扩大 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首 先胜利
三、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人运动中传播
必然性
工人运动实践的需要 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革命中心由西欧向俄国转移
1、广大贫苦农民与地主、富农的矛盾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3、民族矛盾 4、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 5、沙皇俄国与被其奴役的民族之间的矛盾 6、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1、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重点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 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党政关系问题
实行指令性计划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 农业集体化 重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特 征和历史地位
2、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历史意义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新纪元 开辟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开辟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 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纪元
(四)、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 艰巨性
可能性 经济落后国家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艰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