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网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在人民网发表的《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就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

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人与人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交往,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互动明显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

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在人民网发表的《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就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

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人与人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交往,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互动明显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

迷恋。男性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