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年龄
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
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它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医学界提出了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以便对不同危险群体进行精准的干预和治疗。
一、危险因素的评估。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一般来说,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即被认为处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群体。
2. 性别,男性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更容易在更年期后患上心血管疾病。
3. 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要高于非吸烟者。
4. 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超过140/90mmHg即被认为是高血压。
5. 血脂,高胆固醇和高三酸甘油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LDL胆固醇。
6.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二、危险分层标准。
1. 低危人群,无危险因素或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等。
2. 中危人群,有两个或以上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3. 高危人群,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危险因素,如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等。
三、干预措施。
1. 低危人群,建议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2. 中危人群,除了低危人群的干预措施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3. 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病情,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体重、加强运动等。
四、预防策略。
1. 健康教育,加强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宣传,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早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心血管疾病筛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
3.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4. 药物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TC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减弱;红细 胞表面负电荷减少,血粘↑ TG ↑直接提高血粘度,血浆凝固性↑; 82%心梗患者有TG↑ LDL 、VLDL↑: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 险因素,使胆固醇在细胞内堆积,动 脉斑块形成。 HDL 对动脉硬化有保护作用,可清 除血管内胆固醇。
3、高血糖(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糖耐 量异常)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当代危害人民健 康慢病、大病,而且是可控制不可治疗。 如果控制不好,将会引起心、脑、肾、 眼、神经系统等各种严重并发症,直接 影响人身健康及寿命。
10、精神心理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心身疾病。紧张、 焦虑、抑郁、悲伤等都可引发心脑血管 疾病。
11、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 1)C反应蛋白 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同型半胱氨酸 导致H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独立危 险 3)纤维蛋白原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12、颈动脉斑块及狭窄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狭窄或 闭塞均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及严重心 脑血管事件发生。
6、吸烟 是公认的危险因素 吸烟较不吸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2-6倍, 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吸烟升高纤维 蛋白,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硬化,可 使血管特别是冠状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增 加,血液氧含量减少,心跳加快。心脏负 荷加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香烟中的焦油对呼吸系统损害严重。 吸烟者60岁以后70%以上患有血管及 肺部疾病。 吸烟对生殖系统、糖尿病也有影响。 被动吸烟危害更大。
2、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 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 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 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高血压、动脉硬化 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见于中老年 人。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 脑血管病两大类。
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的第一杀手l 八十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总死亡率达60. 72%,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的第一杀手。
每5个死亡人口中,就有3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l 我国卫生部《1997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我国城市人口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达38%,列居第一。
由于年龄、生理和心理压力、生活方式、健康意识等原因,广大中老年朋友已经步入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但充分的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血稠、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祸首。
高血脂、血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过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日久天长便引发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
所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骤,其实确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有许多前期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
这也使得许多患者平时看似非常健康,即突然发病的悲剧不断发生。
发现如下症状您已步入疾病:头晕、头痛、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嗜睡、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脑供血不足;偶发性指(趾)尖、肢体麻木、无力、心悸、气短胸闷等。
什么是高血脂?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类成分的含量高出正常上限的状态,即为高血脂。
形成高血脂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的脂肪总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多。
很多人有高血脂却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有体检时才能够被发现。
但高血脂却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表明,高血脂与动脉硬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壁增厚、失去弹性、血流逐渐受阻等为特征的一组病变,主要标志是在患处因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积聚形成脂肪斑块。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动脉硬化在全身的动脉上均可发生,但尤以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及脑动脉硬化最危及人的生命。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坏死,中医简称之为“中风”,西医称之为“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1/3不能存活,即使存活,多数亦会有丧失生活能力和后遗症。
健康养老报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调查
健康养老报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调查I. 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本报告旨在调查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养老建议。
II. 调查方法为了准确获取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了1000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问卷。
III. 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
在被调查的1000名老年人中,有600人(60%)被诊断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IV. 分析与讨论1. 高龄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2. 生活习惯也是影响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肪含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增加老年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心理压力和精神因素也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V. 养生建议为了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养生建议:1. 均衡饮食:老年人应保持饮食均衡,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2. 适度运动:老年人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3. 健康心态:老年人应学会应对心理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心脏和大脑的器官检查。
VI. 结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健康的心态和定期体检,可以预防和控制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报告的调查结果和养生建议对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11月,心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
11月,心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据权威医疗机构统计,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近300万,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
医学专家认为,尽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心脑血管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11月至翌年1月和3~4月。
这两个高峰期是由于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而造成的。
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使心脏负荷增加;寒冷刺激还易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并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引起心肌梗死发作;冬季人们活动量减少,导致大脑、心肌等血液灌流相对减少,也增加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的几率;冬季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尤其是老人,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容易形成血栓,也增加了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发作的几率。
因此冬春季节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冬春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应注意以下事项: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疾病。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患有高血压的朋友要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因气温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同时预防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作。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都会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
科学生活,防控“三高”。
即有效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三大危险因素,在饮食上多吃一些高纤维绿色食物,少食油腻食物,膳食总体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
建议秋冬饮食应以温软、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并注意定时定量用餐,避免生冷、酸、辣、油腻等饮食以及咖啡、烟酒等刺激物,减少生活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尤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最为重要。
醒来后平卧半分钟、在床上坐半分钟,下地前在床边坐半分钟,不要立刻坐起下地活动,避免晕倒。
日常生活中改变体位和方向时要动作轻缓,避免晕厥和摔伤。
XX县202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XX县202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一、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性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为探索符合科学、有效的人群脑卒中筛查与干预工作模式,提高我县脑卒中防控水平,动态了解我县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水平,科学评估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实施效果,我县自启动医疗机构的慢性病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和全人群慢性病死因网络直报以来,积累了一定的数据资料,为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县居民健康的疾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实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二、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和统计202X年全县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信息,为分析评价疾病发生、流行、控制、预后、预防控制效果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一)人口资料:总人口采用县统计局202X年年末分性别、年龄别的户籍人口数。
(二)病例来源:心脑血管疾病数据来源于我县辖区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报告病例,报告覆盖率100%。
(三)监测内容:收集了202X年我县户籍人口中在医疗机构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的信息,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种、第几次发病、疾病诊断依据及诊断单位等。
(四)诊断标准:心脑血管疾病系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所规定的病例,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以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后,又有急性发作则按又一新病例登记报告。
陈旧性梗死不作发病报告。
(五)数据录入: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均由县疾控中心统一进行ICD-10编码后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六)统计分析: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四、质量控制全县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县疾控中心对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心脑血管报告卡进行分类汇总,剔除重卡,保证登记表填写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及逻辑准确性,要求漏报率<2%;定期反馈给各医疗单位进行随访登记,定期对各科室上报情况进行督查。
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总结
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总结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中的之一,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年报发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地区,2019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达到45%左右,表明每5例死亡病例中大约有2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这一结果非常惊人,但同时也给我们中老年朋友带来了惊醒。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预后性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对该疾病的预防措施,通过预防该疾病的发生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第二才是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
因此本文从预防第一、治疗第二的管理理念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中老年朋友带来一定的健康指导。
1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使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黏稠等心脏性疾病和大脑与全身组织引起的脑卒中、脑出血等缺血性出血性疾病。
按照心血管和脑血管发病特点,不同类型的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压迫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晕厥、发钳、咳嗽咳血、嗳气、上腹疼痛、呕吐;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偏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眩晕、肢体无力、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功能障碍、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功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耳鸣[1]。
2引起中老年朋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对于中老年朋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除了年龄因素之外,大多与老年朋友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相关。
首先,在年龄方面,随着中老年朋友的年岁不断增长,其身体机能会逐渐弱化,身体健康质量则不如从前,就会导致患者整体免疫系统下降,更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疾病,而且年龄越大,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其次是家族遗传史,部分中老年朋友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遗传史,或者部分中老年朋友有其他疾病的遗传史,无论是哪一种遗传史的疾病在在发病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中老年朋友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2]。
诺贝尔奖获得者路易斯J
诺贝尔奖获得者路易斯J·伊格纳罗携手康宝莱入秋之后,天气骤寒,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也随之而来。
每年10月到次年2月的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且历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卫生部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有2.3亿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近300万,每小时近350人,也就是说每10秒就有一个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已成为对我国中老年人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基金会(World Heart Foundation)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
今年的“世界心脏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紧接着就是连续7天的国庆长假。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身的情况需更加小心。
而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可通过本人更加了解此类疾病,防范于未然。
一、秋冬季节,为何频发心脑血管疾病?为何心脑血管疾病在秋冬季节频频逞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二、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加上日常补水不足,导致血液粘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可能致使血管堵塞;三、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易使得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
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
除此外,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四高三低”的特征,“四高”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
从以上内容来看,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确可怕,但并非不能防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若能在衣食住行方面多加注意,就有助于度过这个高危期。
专家提醒,依据季节变化,适当改变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更可以强身。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不同年龄的你该如何选择体检项目
三、补充说明 1、在体检套餐之外,每个人应如何按照各自需求选择项目?年龄、疾病史都是选择体检项 目的重要参考。对于没有疾病史、没有身体异常感受的年轻人,进行基础的检查项目即可。 2、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身体中的薄弱环节,来选择套餐外的项 目。例如,经常应酬饮酒的人需要关注肝脏、胃肠病变,可做肝脏彩超检查、酒精基因检测 等检查; 吸烟的人需要关注肺脏健康,可以做低剂量胸部 CT 检查、抽血查肺癌肿瘤标志物; 三餐不规律的人,则需关注代谢方面的检查,抽血查血糖、血脂、尿酸检查非常有必要;而 IT 工作者、白领等经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可能存在颈肩痛和腰腿痛危险,可选择进行颈部 和腰部椎间盘 MR 检查。 对长期上夜班的人群, 建议加做心理健康检查; 噪音环境工作人群, 建议加做电测听检查等。 3、体检报告一定要好好保管,若体检者看不懂结果的话,可以到省医健康管理(体检)中 心咨询室向医生咨询,有医生或健康管理师免询医2高血压及冠心病的降压抗凝和抗栓治疗不能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应在抽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影响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不同年龄的你该如何选择体检项目
一、不同年龄段,各有侧重 20 岁以后: 成人后由于部分疾病发病提前, 每两年需进行一次基础检查项目, 包括: ①身高、 体重、血压、腰围、五官科(特别是鼻咽部)② 口腔科③胸片 ④ 彩超(肝胆脾胰双肾) ⑤ 化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女性从有性生活开始到 65 岁前,每一两年应做一次妇科健康体检,包括宫颈筛查、生殖道感染检查、盆腔检查等。早 婚、早育、多产、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女性尤其要保证。 30 岁以后: 30 岁开始,要逐渐关注血压和血糖方面的问题。如你总觉得口渴、疲劳、体重 减轻等问题,定期要进行血糖监测。35 岁后,每 5 年做一次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查。 40 岁以后:从这个年龄起心脑血管疾病开始高发,每半年或一年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 还应做心脏彩色 B 超、颈动脉 B 超。中老年肥胖群体、有心脑血管家族病史与既往病史的 人群应尤其重视。嗜烟者每年做一次胸部 X 线照片或 CT 检查;此外,每年一次的胃癌筛查 也不容忽视。 对于女性来说,45 岁以后每年应查一次骨密度。45 岁以上至少做一次胃肠镜。 50 岁以后:必须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以筛查大肠癌;每 2-3 年查一次胃肠镜,以便及 时发现癌前病变;每 3 年检查一次听力;男性此时也要开始查骨密度了。同时,50 岁后是 癌症高发阶段, 55 岁以上,生活习惯不佳或由于职业因素有罹患肿瘤高危风险的人群,可 根据不同癌种适当增加检查项目。如曾患肺病、肾病的,可做相关肿瘤排查。有肿瘤家族病 史的人群,常规体检中血样检查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则非常必要。50 岁以上男性应将前列腺 癌筛查纳入体检清单,每年应该查一次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有肝炎病史人群,需排查肝 癌。 60 岁以后: 心血管病人每半年检查一次血管弹性和眼底检查, 如果血压很高最好 3 个月检查 一次。60 岁以后应开始做肿瘤相关抗原等功能检查;每年一次的心理、记忆方面检测也不 容忽视。男性更应密切关注前列腺、甲状腺方面的检查,每年做一次 B 超。60 岁以后的女 性重点做好肿瘤筛检,如出现外阴肿物,绝经后的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要尤其注意。 二、常被忽略的体检前准备要点 1、患急性病时别体检。感冒、发烧等不良身体状态会影响一些指标。如有疑问,请咨询医 生。 2、高血压及冠心病的降压、抗凝和抗栓治疗,不能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应在抽血后及时 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影响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糖尿病病人服药后请尽快完成空腹项目 并进食,以免引发低血糖。 3、女性月经期不宜体检,女性于月经期不要做大、小便检查及妇科内诊检查。 4、体检前三天应无性生活,无阴道用药,妇检时应排空小便。 5、孕妇或可能已受孕的女性,勿做 X 光检查、妇科内诊等检查。 6、体检前三天要清淡饮食,尽量不抽烟、喝酒。前一天晚上最好少吃肉和过多的甜食。有 意识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心脑血管发病年轻化预防对策论文
心脑血管发病年轻化的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50-01【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且近些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已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以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为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20岁~30岁的年轻人发生心肌梗塞、脑梗塞和脑溢血的患者越来越多,死亡率也逐年上升。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因素造成“三高”现象,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本文针对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吸烟、酗酒、运动减少、情绪应激能力差等危险因素1]策【关键词】心脑血管发病年轻化预防对策1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很大,又缺乏运动,从而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发病后受疾病打击后的幸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耐量降低和偏瘫等器官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症状较重的患者,发病后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目前存在着一下几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年轻人,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错,自己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二,对于症状较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愈后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经常认为自己症状较轻, 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三,一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2]、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倡导积极合理的预防该病,尤其是预防该病发病年轻化势在必行。
2 发病诱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分为不可干预的诱因和可干预的诱因,不可干预的诱因主要是:年龄、性别、种族及遗传因素等,可干预的诱因主要包括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及嗜好等。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等。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常见的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主要的致死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在2019年全球死亡人数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比约为32%。
其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如下:流行概况: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2. 各年龄段都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但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血管会逐渐硬化和狭窄,心脏功能也会逐渐衰退。
3. 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有相关疾病的人,个体罹患的风险也会增加。
4.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等因素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1. 不良的生活方式: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久坐不动、吸烟和酗酒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病理变化,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病理变化,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3. 高血脂:血脂异常就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血管受损的风险增加。
5.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损,心脏功能也会逐渐下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6.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个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7. 性别和种族:男性和非洲裔人群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个人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定期体检、保持心理健康、管理好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女人45到55岁是危险的年龄
女人45到55岁是危险的年龄这个年岁的女人正是身体机能下降最快,生理处于拐点的时期,月经不规律,情绪不好控制,容颜的失去,子女成长飞出去读书就业,身边的伴与自己感情淡如水,老人需要尽孝,自身工作的不稳定,诸多的生活琐碎让这个时段的女人身心俱疲,应接不暇。
心脑血管事件容易发生临床统计显示,近年来接近一半的脑卒中患者是中青年人。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研究发现,45~64岁的人群,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被卒中击倒。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生之中会遭遇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一人因为卒中而永久致残。
3.器官开始衰老英国一项调查发现,多数人从40多岁就明显感觉健康在走下坡路,这项调查研究涉及2000多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37~40岁身体开始出现健康问题。
通常:44岁左右感觉到背痛;46岁嗅觉变得迟钝;47岁左右膝盖出现异常、脚踝力量变弱;49岁左右听力下降并出现关节疼痛;而视力最早在20多岁就开始恶化。
4.更年期激素变化步入更年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代谢紊乱,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相对减弱,更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来袭!研究显示,与绝经较晚的妇女相比,46岁之前绝经的妇女罹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危险明显增加。
5.中年人身材“发福”欧洲一项研究表明,35~40岁是女性发胖的高峰期;男性在40~45岁之间最容易发胖。
很多人中年发福就是因为35~45岁后,人体基础代谢率开始下降,再加上这一阶段的人普遍压力大、应酬多、睡眠质量差,更易发福,出现“啤酒肚”。
然而,过多的内脏脂肪是有害的。
内脏脂肪沉积在肝脏可导致脂肪肝,严重的可出现肝炎、肝硬化。
内脏脂肪过多,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例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脏肥大,或导致不孕不育,甚至致癌。
6.骨质疏松高发骨质疏松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5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
多数骨质疏松是静悄悄发生的,在初期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明显症状,但是骨钙和骨量却在慢慢流失。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有哪些心血管疾病是中老人非常常见的疾病,当出现心血管疾病时给中老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的危害了终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随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都存在着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居榜首,所以我们的重视心血管疾病,需要进行积极的防治,才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对机体的损伤,那么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到底有哪些呢,下面进行科普介绍。
1、心血管疾病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
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
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
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
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
我们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0岁或者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说你的直系亲属男性在小于55岁,女性在小于65岁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吸烟这7项。
如果你目前没有冠心病,没有脑梗塞,但是你有这7个危险因素中3个以上,那么就就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后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很高,指南推荐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是75-100mg,在我国,主要是使用100mg每天。
高血压同时合并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这些人10年心血管风险明显升高,同样可以从阿司匹林的服用中获益。
这里注意什么是慢性肾脏病:一个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肾脏疾病,例如慢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炎,糖尿病,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疾病,只要有肾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超过3个月就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它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第二个就包括那些没有以上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慢性肾炎,没有糖尿病等等,只是由于年龄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种情况,也是慢性肾病的范畴。
这样的话,很多高龄病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被归入到高危人群中。
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推荐是:将糖尿病人群分为心血管高危、中危、低危三级。
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60岁且合并以下1项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蛋白尿、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那非常不幸,就是属于高危组,也就是说10年风险超过10%,那就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毫无疑问,这个范围是很大的,在我国,至少70%的糖尿病人是属于这一范畴,是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尽早开始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单纯的血糖升高可能对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贡献比较大,而控制好血糖能够明显减少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一系列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中、大血管病变,也就是心脑血管病变,单纯血糖升高的贡献就比较小了,很多情况下可能和糖尿病导致的血脂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单纯控制血糖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尤其在糖尿病已经有相当长病程的病人中。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膳食和营养治疗(1)讲义一、心脑血管病概述1.心脑血管病的定义心脑血管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即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的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2.心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年报道,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即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构成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
(1)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卒中,出血、水肿、坏死)和脑缺血(脑梗塞,缺血、坏死)。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告我国现脑卒中患病人数1300万,2015年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3.63/10万,城市为128.23/10万。
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2)心血管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冠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伴血凝块引起的心肌缺氧、坏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概要在2019.4《中国循环杂志》上发布心血管病流行趋势: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是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45亿。
柳叶刀(2017)报告: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中国的饮食相关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99(275324)/10万,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最高的;日本有着最低的饮食结构造成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糖尿病死亡率。
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中国高血压调查(CHS)于2012 2015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大陆31个省的262个城市和农村抽取451755名≥18岁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3.2%),男性高于女性(24.5% vs 21.9%),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控制率依然很低(见下图)。
46-55岁值得关注的生命危险期
46--55岁值得关注的生命危险期!!!一般来说,46—55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段。
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许多疾病在这时暴发或显现。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
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
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
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
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
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
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熏酒煎,膏梁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来。
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体检,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善待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烟限酒;二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三是加强体育运动;四是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
人过中年注意心脑血管疾病人类最重要的财富是健康。
人生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是健康。
对中老年人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对健康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之一。
目前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者占总死亡率的34%,在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中,58%死于脑卒中,17%死于冠心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防治xx年xx月xx日•引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目录•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保健01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脑梗死等。
心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食等因素导致。
1 2 3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每年有大量人口因此病死亡。
致死率高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即使及时治疗,也容易导致后遗症,如瘫痪、失语、失明等。
高致残率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
危害生命03控制病情发展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01降低死亡率通过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
02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常见的病因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溢血和心脏病的风险。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损伤和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吸烟会破坏血管壁,增加心脏病、中风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
病因的多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和血管弹性会逐渐下降,同时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女性高。
年龄和性别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遗传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或身体活动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饮食和生活方式肥胖、压力、缺乏睡眠、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他因素季节因素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寒冷天气可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年龄因素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3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和血管弹性会逐渐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
心脑血管
③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 沙丁鱼 ④维生素、矿物质食品,低盐饮食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 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 (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 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 葱、芥菜)
高血压的分类
• 1、缓进型高血压 • 2、急进型高血压
1、缓进型高血压
• 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 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 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 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 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 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按时就医
•
①服完药②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 ③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 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 乏力等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 救120急救中心
•
“冬病夏治”
——三伏贴
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
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 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 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 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 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
• • • • • 一、耐受性; 二、毒副性; 三、有效血浓度; 四、脉压差; 五、体症。
怎么办?
解决方案
• • • • • • 一、合理膳食 二、适当运动 三、戒烟限酒 四、心理平衡 五、自我管理 六、按时就医
• 史娥普博士就说:如果我们东西吃得不对, 没有医能治好我们;如果我们东西吃得对, 就根本用不着医生。
得以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年龄
文章目录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年龄
1、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年龄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年龄是50岁以上年纪的人群。
50岁以上或女性绝经期后、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血脂异常)。
如果你存在 3项心血管风险因素,那么你可能属于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做好一级预防的工作。
从饮食上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
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
多吃鱼和鱼油,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2、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表现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3、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
可根据相关疾病进行检查。
常规检测项目主要为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测定等。
头颅CT和MRI、脑血管造影、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镜等检查,有助判断心脏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心脑血管疾病日常注意
1、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恶劣气候,会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心脏的负荷加大,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
2、冬季也是感冒高发期,而感冒往往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导致炎症活跃,容易引发冠心病,甚至心衰。
3、节日期间由于忙碌,加上生活不规律,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过度劳累和超量运动,会使心功能负担加重,使得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脑疾病。
4、人在大怒或大喜时,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容易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冠状动脉痉挛。
因此,对于冠心病友,要抱有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分激动,少参与竞技性强的娱乐活动。
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方法
1、保持病人镇静、舒适,解开贴身衣扣。
支撑病人的头部,并让病人处于腹卧位,将靠近抢救者一侧的上臂及膝关节屈曲,轻轻将头部后仰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保持病人暖和,用凉的湿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上。
千万不要摇摆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他,不要让他进食或喝水。
2、有不少心脏病病人会随身自备急救药品,抢救者可在病人意识清楚时及时给病人服药。
3、一般情况还是需平卧休息,若急性心衰,采取端坐位。
4、如心跳骤停叩击心前区施术者将左手掌覆于病人心前区,右手握拳,连续用力捶击左手背。
一旦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捶击复律或咳嗽复律。
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应迅速做人工呼吸。
5、挤压心脏重建循环,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放大在前一手背上垂直用力按压,每分钟80-100次,按压应平稳、均匀、有规律,避免用力过度,
以免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