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前预习见下面的预习检查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二、小组内在听写本上听写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全员过关。
三、初读课文要求:(在书上做笔记)1.标注自然段,在每个自然段前面用“1、2、3……”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点生字词。
借助现有资源(字典、资料书等),用红笔划圈出生字词;多音字两侧划“[ ]",并注音组词;用蓝色笔给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难词、难句下方用“○○○",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词,并积累新词和成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划“?”3.大胆质疑做好旁批。
四、细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并归纳层意。
导入:同学们,观察文中的四幅图片,从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都不同的图形。
从而引出不同思维,有不同的答案。
板书《谈创造性思维》新授:(一)出示教学目标(二)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三)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2. 解词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九年级统编版《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体会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展示一些具有创造性设计的产品图片,如无叶片风扇、可折叠自行车等,或者讲述一些创新改变生活的故事,如共享单车的出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出课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进而引出创造性思维这一核心话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剖析(15分钟)1.分析论证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文章先从一道选择题的答案说起,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观点,为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做铺垫。
接着阐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尝试等。
分析作者如何论证这些要素,如以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为例,运用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体现。
同时,文中还通过对比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不同态度,如是否自我压制等,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2.理解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分析“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等关键语句,加深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培养他们从自身经验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
4.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山的样子并不相同。
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会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罗迦.(jiā)探.求(tàn)创.意(chuàng)根深蒂.固(dì)行.之有效(xíng)压榨.(zhà)恭.喜(gōng)模.式(mó)孜.孜不倦(zī zī)持之以恒.(héng)汲.取(jí)驾驭.(yù)渊博.(bó)锲.而不舍(qiè)(2)读准多音字。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在把握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把握观点,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及其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题目是论题还是论点?2、出示学习目标二、初读理层次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3、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提出问题,引出观点。
第二段(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段(13)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细读知内容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好处?画出四个几何图形,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数学答案不止一个引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一个,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如何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心得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要素?(1)渊博的知识。
(2)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举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是什么?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富有创造力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
由此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4、有人说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伟人才有创造力?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不同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作用。
2.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技巧。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快速思考、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同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子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这些例子。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实践创造性思维。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一款可以同时摆放手机和手表的智能手环?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所学方法和技巧,不断尝试、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
4.总结课程,反思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和反思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对于个人和职业发展都非常关键。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新的、有用的、独特的解决方法,能够有创造性地理解、组织、应用、分析、评价等。
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创造性思维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够更好地激发我们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加上多元文化的学习,更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更多的挑战。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点,他在班级搜集了这样三则材料作为论据,请你帮他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材料一: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
可是他竞选失败了。
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但是林肯没有放弃。
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
材料二: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90岁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画5张画。
一天,他过生日,客人到他家玩得很晚才走。
等大家都走了,齐白石又拿出笔墨作画,家里人都劝他明天再画,他说:“今日事,今日毕。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呢。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勤奋学习。
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教师点拨:材料一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
材料二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
材料三才是强调“勤奋”问题。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举例论证,从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了古登堡,罗兰·布歇内尔和心理学专家小组结论三个事例,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拥有创造力,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拓展延伸1、对于一张图片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你从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2、同样,对于一个作品我们也可以有同的解读,比如对于《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的解读,请同学们发表你自己的看法?角度:(1)合作、平等的关系(2)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思考并回答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堂小结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主要论据:事实论据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通过论证方法使论据证明论点论证思路:首先……,然后……,最后……自己总结回顾本堂重难点板书设计提出问题:数学问题(举例)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将细小想法变成现实古登堡的例子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谈创造性思维证明。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等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3)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强大脑节目来我们学校啦!向大家发出邀请,邀请大家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创造性思维大挑战”,优胜者将获得最强大脑称号,并颁发奖杯,期待大家的优异表现!(展示邀请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词语展示词语:汲取(jí qǔ)、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孜孜不倦(zī zībù juàn)、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2.明确观点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思考:这些观点中哪个是本文中心论点呢?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 - 3):提出“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并通过图形选择题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4 - 8):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通过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进行论证。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本文议论的对象是“创造性思维”。
【交流·提升】
1.你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吗?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等基本特点。主要有横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表现形式。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内容
谈创造性思维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第 一 课 时
【预习·导入】
一、新课导入
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检测·反馈】
.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事实论证)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3.品析关键语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通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品析关键语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
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
鲁班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有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生活中很多的发明创造,都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就提出我们要在思考问题时突破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主要观点(一)整体感知1、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预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文章以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和一个问题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用图表展现比用文字叙述更简洁,更直观,更新颖,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与读者交流,引起阅读兴趣。
3、阅读第4-12自然段,概括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备的条件?①渊博的知识②活用知识的态度③持之以恒的毅力④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4、阅读第13自然段,谈谈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①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知识③相信小灵感,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小结:(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本文论点。
3.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议论文的严谨论证。
4.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感受求异思维,懂得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本文论点。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2.教学难点(1)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议论文的严谨论证。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展示课件中一幅具有多种解读的图片),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幅图,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像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不止一种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创造性思维的。
二、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 - 至今),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 的创立人与总裁,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他的名言是:“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主要作品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他曾为许多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
三、字音教学1.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请大家齐读这些词语(展示词语):探求(tàn qiú)创意(chuàng yì)压榨(yā zhà)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2.再读这些词语:行之有效(xíng zhī yǒu xiào)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3.继续读: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汲取(jí qǔ)渊博(yuān bó)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并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学PPT【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观察图片,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图画)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检查预习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语基积累(1)生难字蒂(dì)孜(zī)汲(jí)渊(yuān)恒(héng)榨(zhà)锲(qiè)(2)重点词语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其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兴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逻辑美和语言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文学创作或问题解决。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征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教学资源•教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原文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元素。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创意广告或一幅抽象画作,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引出“创造性思维”的主题。
•问题引入: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难句。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精读理解•定义与特征:详细讲解文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征,通过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优势。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或课外的具体案例,分析其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和效果。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了解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4.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2.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罗迦·费·因格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看出些什么?(1)(学生观看图片,教师请几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2)板书课题:20*谈创造性思维(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罗迦·费·因格。
预设:(5)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议论文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6)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二)预习检查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准确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要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表达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魅力,激发创新创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难点: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普通的圆圈,提问学生看到这个圆圈能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太阳、月亮、盘子、球、眼睛等。
小结: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这说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角度都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创造性思维。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他的名言“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体现了他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2.写作背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同时,很多人认为发明和创造是天才的专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从而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作者旨在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能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字词积累(1)展示重点字词,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等。
(2)请学生认读并解释字词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
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文章论证的思路,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还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2.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比较、辨析关键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3.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预习字词。
罗迦‧费·因格(1948~ )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庐山,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如果我们身处庐山之中,就可能无法了解庐山的真面目,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检查预习:
汲取( jí ) 根深蒂固( dì)锲而不舍(qiè )
锲而不舍( dì) 不言而喻( yù) 持之以恒 ( héng )
(1)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提示:
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阅读课文,归纳层次
按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三)细读思考
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明确: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明确: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探求意识、活用知识)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持之以恒的尝试)
(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举例论证法:古登堡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讨论、概括)
依据论据的叙述来判断它论证哪个观点。
——论据的叙述紧扣论点
(2)引用道理论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
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
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需要更
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应思考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
的需求。
(六)拓展延伸
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交流点拨: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创新家之一”的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
(七) 作业:
1. 就学习本文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
2.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
(至少两个)。